“都马调”与“歌仔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98
颗粒名称: “都马调”与“歌仔戏”
分类号: J605.7
页数: 3
页码: 9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92年,闽台歌仔戏艺人在漳州大酒店举行联欢,其中台湾歌仔戏剧团的老生演员洪明雪唱起了“都马调”,这引发了人们对于“都马调”以及歌仔戏发展的讨论。歌仔戏最初源自漳州的锦歌,而“都马调”则是从漳州南靖都马村传到台湾的,成为了台湾歌仔戏的主要唱腔。在台湾,锦歌被人们称为“歌仔”,演变成有剧情有动作的唱白和能演出整幕剧的戏曲。由于日本侵略者的“皇民化”政策,台湾歌仔戏受到限制,但在漳州的艺人创造了“改良调”,并以此为基础,吸收了闽南南音和民谣小调,创作了新的唱腔,被称为“改良戏”。其中,都马抗建剧团在台湾起了推动歌仔戏发展的重要作用,其改良调成为了歌仔戏的主要曲调,被称为“都马调”。都马村其实是都美村和马公村,两个村都有艺人进行芗剧演出,这在当地非常受欢迎。这显示了艺术形式的发展需要融合各种元素,并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喜好。
关键词: 南靖县 都马调 漳州 台湾 歌仔戏

内容

1992年元旦前夕,阔别了四十四年好不容易聚首相会的闽台歌仔戏艺人在漳州大酒店举行激动人心的联欢。台湾“一心”歌仔戏剧团年近六旬的老生演员洪明雪动情地说:“我们台湾歌仔戏的主调唱腔‘都马调’是从大陆漳州南靖都马村传到台湾的,我今天就唱一曲‘都马调’《戏看生死关》里的一段唱……”
  何为“都马调”?“都马调”是怎样成为了台湾歌仔戏的主调唱腔?这其中既体现了歌仔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向我们昭明了歌仔戏衍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歌仔戏源本漳州的古老民间曲艺锦歌。锦歌是以四句七言或五言的联句,弹唱历史和传说故事。歌仔戏的主要唱腔“七字调”、“倍思调”、“杂念调”就是从锦歌的基本曲调“四腔仔”、“五腔仔”、“杂碎调”发展衍变过来的。明清时代,大批漳州人入台垦荒农耕,带去了家乡的锦歌,劳作之余,弹拉吟唱,以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由此,锦歌在台湾十分流行,被人们称为“歌仔”。随后,台湾艺人吸收闽南南音和民谣小调,融入高甲、梨园的音乐和表演,把锦歌发展成为有剧情有动作的唱白和由数人扮演角色能演出整幕剧的比较完美的戏曲。从此,锦歌由在市井乡村走唱坐唱的形式转而登上城镇州府舞台的大雅之堂。演出的祖国传统剧目有《吕蒙正》、《陈三五娘娘》、《山伯英台》等群众熟悉的故事,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而且,在台湾歌仔戏班来大陆厦门一带演出时,也因为以闽南乡音的唱白和锦歌底子的唱腔乐调广为观众熟悉而大受欢迎。以致漳码厦泉一带也纷纷开设歌仔戏馆。聘请台湾歌仔戏班艺人为师,改演歌仔戏。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政策。为扼杀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控制歌仔戏班演出,强令歌仔戏艺人穿和服演出。歌仔戏艺人出于民族义愤,纷纷转业改行,歌仔戏濒临绝境。在闽南,歌仔戏也被视为“亡国调”而遭到禁演。当时,漳州的邵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以锦歌杂碎调为基础,吸收了闽南山歌、潮剧、高甲戏、梨园戏的音乐唱腔,创作了“改良调”。用这种改良调演唱的歌仔戏,称“改良戏”。改良调使歌仔戏的音乐更加新颖优雅,委婉舒缓,富有浓厚的南国乡土气息,得以在漳州继续风行。日军侵占厦门时,厦门一批改良戏艺人不甘忍受暴行,来南靖金山都马乡,创办起“都马抗日建国剧团”。剧团以原厦门改良戏班新来春班为基础,从漳州、石码、厦门、漳浦招收一批较有名的改良戏艺人来组班。演员阵容强大,行当齐全,技艺出色,被人们尊称为“师傅班”。都马乡抗日建国剧团抗战时期在漳州、厦门、石码、海澄、漳浦、泉州等地频繁演出,很受好评。抗战胜利后,抗日建国剧团受聘于厦门金城戏院长年演出。1947年,经台湾“水客”介绍,剧团被邀请到台湾、金门演出,从此一去就没回大陆了。
  都马抗建剧团在台湾对当地戏曲的音乐唱腔及表演都起了很大推进作用。抗建剧团的改良调为当地歌仔戏班争相仿效吸收,并立为歌仔戏的主要曲调。因为“改良调”是由都马抗建剧团首先从漳州传人台湾的。所以,台湾文艺界就将其称为“都马调”。由此可见,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完美,离不开融汇吸收它种艺术的丰富营养,同时,也要极尽适应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喜好。歌仔戏,在大陆称为芗剧,这株艺苑的并蒂莲花,能有今天这样娇艳美丽的姿彩,博得两岸人民青睐,当是两岸艺人共同心血浇灌的结果,也是两岸人民共同培育和爱护的结果。
  由“都马调”和“都马抗建剧团”而闻名于闽台两岸的都马村,其实不是一个村,而是两个村,即都美村和马公村,解放前同属一个乡称都马乡。就象京剧艺术在北方有广大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样。芗剧艺术在这里可谓是“下里巴人”,和者极广。不但这两个村自解放初起就办有业余芗剧团,能有十多个传统剧目轮流演出,名声远播漳州、龙海、漳平,而且当地一般群众都会有板有眼正声正调地哼唱几段“七字调”、“杂碎调”和“卖药调”。这该是得益于当年创办于此的抗建剧团吧。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本书收录了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靖台文化,地方文化,古村落探秘,兰水名流,人物春秋,文物史话和政协纪事的相关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