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保生大帝”崇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96
颗粒名称: 闽台“保生大帝”崇拜
分类号: D922.79
页数: 8
页码: 8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闽南和台湾地区的人们信仰保生大帝,对他表示崇敬。保生大帝原名吴真人,是一位民间医生,生活在宋代。他以慈悲为怀,施医不分贫富贵贱,深受人们的爱戴。保生大帝在民间被视为医神和地方保护神。他在白礁慈济祖宫和和溪慈济行宫受到崇拜,并在台湾建立了许多供奉他的庙宇。这种信仰活动弘扬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情谊。
关键词: 南靖县 保生大帝 吴真人 医神 地方保护神

内容

在闽南和台湾,人们都信仰“保生大帝”,对他顶礼膜拜。
  “保生大帝”也叫吴真人,俗称“大道公”。他是一名民间医生,姓吴名夲(音滔),宋代同安县青礁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87年)。吴夲“少聪颖,不妄言”,正值年少,父亲却患恶疾,因贫穷无力就医而逝世;不久,母亲也忧伤操劳过度而离开人间。从此,吴夲立志学医,出外拜师学道。由于四海云游,多方求学,又能博采民间验方,终于成为一名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一位道行高深的道长。
  吴真入一生以慈悲济世为怀,施医不问贫富贵贱,又不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常常奔走于崇山峻岭、乡野村落,因而深得人民的爱戴。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天圣九年(1031年),仁宗之母乳疾,太医百治无效,乃标榜天下良医。正在京华云游的吴夲应征脂阙,细察病情,谓可望治愈。帝准之,乃施针炙,处良方,敷草药,服丹丸,数日后果奏奇效。仁宗大喜,欲封他为御史太医,永留朝廷。吴夲却告辞云:“我志在修真,荣华富贵,非我所愿。”遂云游而去。
  宋景佑三年(1036年),五月初二凌晨,吴真人应请出诊。在诊视完毕返回白礁途中,因想起炼丹药欠一味草药,便取道文圃山采药。但因过分疲劳,采药心切,在攀登悬崖时不慎跌落深渊而谢世,享年58岁。人们出于对他的崇敬和缅怀,便私自追谥他为“医圣真人”,并修起龙湫庵,塑像供奉,这是真人羽化后第一座神庙。翌年,又集资扩建为庙宇。乡里远近有病痛疾苦,甚至战乱天灾也都求真人保护,于是,真人便由医神成了地方保护神。
  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宋高宗动用国库,谴使监工,把龙湫庵改建为一座宫殿式的庙宇。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赐庙号曰“慈济”。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诏改庙为宫”。以后又经过多次修葺。
  南宋孝宗、宁宗、理宗、度宗、少帝,明朝太祖、成祖等历代皇帝对吴真人追封许多谥号:慈济真人、显佑真人、忠显侯、英惠侯、康佑侯、灵护侯、正佑公、冲应真人、守道真人、福善真人、孚惠真人、妙道真人、医灵真君、保生大帝。
  龙海市角美镇白礁慈济祖宫,俗称慈济西宫,是一座三重宫殿式建筑。它地处白礁村内的小山麓,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整座建筑依山递高,层楼迭展,雄伟壮观。中轴线上自西南而东北依次为前殿、天井、月台(祭台)、正殿、后殿。天井两侧为双层钟、鼓楼。前殿为二层楼阁式,单檐歇山顶,上覆红色板瓦和琉璃瓦。五门式,一层面阔十一间,进深三间。二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左右各设朝房。在前殿正中大门前两边,有一对紫铜色大石狮。正中大门的两旁石门框上,刻着一幅对联:“玉案炉峰灵秀星罗福地,龙车凤辇旌旗云拥行宫。”
  天井中有由上下双重须弥座构成的石砌月台,上刻“飞天乐伎”、“双龙戏珠”等浮雕纹饰。台上雕制着一只石狮,俗称“国母狮”,传为明永乐帝皇后所赐。国母狮前有一口龙泉水井,是保生大帝生前行医用的。
  正殿台基高于前殿台基2米,单层宫殿式,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正殿正中供奉着精美的木雕神龛,奉祀保生大帝,神龛旁有一幅对联:“保生佑民封大帝,护国救世号真人”。内殿香案上的青铜炉是宋代保生大帝生前炼丹炉,极为珍贵。
  后殿更高于正殿,结构较简单,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长形天井。后殿正中上有横匾“圣德流芳”,中有红布匾“圣父圣母”,神龛内祀吴真人父母神像。旁边还有观世音、注生娘娘等神像。
  在厦门市海沧青礁村,有一座青礁慈济宫,俗称慈济东宫,是南宋吏部尚书颜师鲁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奏请敕建的。该宫现存三进式建筑,建筑风格与白礁慈济宫基本相似。宫后山上保存着宋代保生大帝修行时所留之遗迹,如石造丹灶、丹井药泉、药臼,宋代初供奉保生大帝的龙湫庵旧址就在丹井药泉前。
  宋末元初,元兵南下,闽南各地庙宇多数遭到破坏。宋丞相文天祥率领勤王义军由江西赣州移师福建漳州至龙岩湖村一带,部分闽南籍士兵在派驻南靖县和溪边界练兵时,将龙海白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神像抬到和溪驻营地,兴建“慈济行宫”供奉,作为部队保护神。明代中叶,行宫屡遭水火之患,神像由林氏族人伺奉。正德年间,行官又被大水冲走。至嘉靖年间,保生大帝金身和铁香炉被林氏兄弟置于新建一殿一天井一拜亭的庙宇,改名“万灵宫”。
  据传,明代初期,白礁慈济祖宫曾派人要回保生大帝金身,经过当地村民挽留,在神像前掷“圣杯”决定,保生大帝神像愿意继续留驻和溪,不回白礁祖宫。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和溪林氏先民先后有100余人迁徙台湾,分别定居于南投、嘉义、彰化、宜兰等地。他们各自携带祖地万灵宫保生大帝神像的香火,在台湾的居住地建庙供奉。
  清代光绪年间(1903年)。移居台湾南投县草屯镇的林氏后裔汇款回乡,对万灵宫进行重修。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万灵宫被毁,保生大帝神像和铁香炉由林坂村村民事先藏匿家中得以保存。
  台湾昔为瘴疠之地,医药不发达,移居台湾先民为了与大自然的各种疾病相抗衡而求生存,就奉祀医神保生大帝。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福建沿海居民纷纷随军去台,白礁从军青年还恭请一尊保生大帝航海出征,首先在台南县学甲镇登陆,翌年在学甲修建慈济宫,供奉保生大帝神像。至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兴建砖庙,历经重修扩建,如今已成为台湾著名的宗教庙宇。
  学甲慈济宫坐北向南,分有前殿、正殿、后殿三落。前殿为单檐硬山式造型,正殿前辟单墀,殿内前置仪仗,神龛主祀保生大帝神像。后殿为“慈福寺”,主祀观世音菩萨,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学甲慈济宫雕工彩绘精美,剪粘瑰丽。宫内保存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如清代的“交趾烧”(即“彩陶”)、碑刻、匾额等。宫前建有慈济大楼、宾馆等。学甲慈济宫作为开基祖庙,目前已分灵金身,在台湾各地建保生大帝庙宇257座,虔诚信士无数,香火十分鼎盛。他们还成立了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与祖籍地供奉保生大帝的庙宇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台南学甲慈济宫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最为著名。早在三百多年前,大陆移民在学甲定居开拓建庙后,为怀念故土,感念保生大帝的深恩,他们代代相传,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上白礁谒祖祭典”,遥祭大陆白礁慈济祖宫,高颂“上白礁”祭文:“巍巍昆仑山,浩浩扬子江。伟哉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祖宗功德厚,子孩岂敢忘”。尤为可贵的是,即使在日据时期的所谓“皇民化运动”,这种祭拜也未曾中断。参加祭拜的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如1960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一日,台湾各地进香团自动聚来126队的民间艺阵及66顶神舆参加进香行列,排成长队100多公里,绕境游行三天,共走完96公里;又如1982年4月4日,参加盛典的达十万之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参加祭拜的人数达到二十万人,祭典活动十分隆重,闻名全台,体现了台湾同胞饮水思源,不忘故土的精神。
  白礁慈济宫自宋代以来多次重修,台胞和海外侨胞曾踊跃捐款捐物。清嘉庆丙子年重修,台湾学甲乡亲精雕十根蟠龙石柱,专程跨海运献祖宫。戊午年重修,历时五年,新加坡华侨筹集巨款给予大力支持。1990年,在漳州市吴真人研究会、漳州市历史学会倡议下,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积极响应,会长周大围先生为祖宫修建事宜,还特地发起、组织了修建促进委员会,周先生被选为主任委员。周大围先生和诸位委员多次亲临祖宫检查工程质量。1991年5月,修建工程竣工,6月5日举行盛大的落成典礼,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组团前来参加大典。作为郑成功义军保护神的二大帝,在离开祖宫330年后,由周大围先生等恭奉首次回宫会灵。台湾各路庙宇代表恭奉保生大帝神像前来会灵。庆典活动盛况空前,热闹非凡,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人民对吴真人的敬爱之情。
  1992年,南靖县和溪镇群众倡议修复慈济行宫,因万灵宫旧址已改建民房,所以重新择地。当地政府拨给位于鲤鱼山的山坡地30亩,作为行宫使用基地。同年夏天,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周大围先生多次前来实地勘察,对建宫地点表示满意,并亲自奠基。他募集资金人民币2万元,金箔12万张(折人民币12万元)助建。台湾宗教委员会李炳南教授认为,和溪慈济行宫供奉的保生大帝神像和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士兵带去的台湾学甲慈济宫的二大帝极其相似,是同一个艺人雕刻。
  1993年10月,和溪慈济行宫竣工,它是仿龙海角美慈济祖宫正殿兴建的。坐东南向西北,左有大片狮山,右有白石狮山,俨然两狮镇守,后有7个山包环绕,称为“七星拱月”,前有碧云山峰,犹如笔架立于案前。宫的正中央悬挂着台湾省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周大围“惠溥群生”牌匾和台湾省宜兰县玉尊宫管委会主任李炳南主任“功高博施”牌匾;左边悬挂着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林黄河“东佑月眉”牌匾;右边悬挂着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发行人吴永成“保国生民”牌匾。堂柱镌有烫金对联“万姓同钦香火联两岸,灵光普照神恩造双天”;“大道至公博厚高明敷帝德,慈怀广济中西内外沐神恩”。宫内有192幅吴真人传奇故事壁画,吴真人处方230首,其中,大人内科122首,小儿科、眼科、外科各36首。殿内铁香炉镌有“慈济行宫”“元至正九年”(1349年)匠人许德兴等镂文。
  1995年2月,台湾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林黄河先生首次同考察团一起回祖籍地考察聚斯堂、龙德楼、慈济行宫和民俗风情。回台湾后,他组织撰写了《海峡两岸古迹及其民俗文物调查计划(第一辑)报告》和《海峡两岸保生大帝民俗信仰及其祠庙文物调查研究计划报告》两本书,详细介绍福建和台湾的名胜古迹73处,以及福建省南靖县与台湾省南投县的民俗等内容。此后,他又多次回祖地考察,就如何加强海峡两岸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交流等问题同当地有关部门领导和林氏宗亲进行探讨。
  1998年夏天,时任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的赖焕樟带领信徒30多人和元保宫神像前来和溪慈济行宫进香,并复印保生大帝230首处方回台湾。近几年来,每年有200多名台湾信众到慈济行宫进香,进行保生大帝信仰文化交流。
  2000年,慈济行宫保生大帝金身和铁香炉经福建省文化厅鉴定为二级文物。
  据有关人士分析,当年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在雕刻保生大帝金身时,用一棵原木雕刻了三尊金身,大帝留在祖宫,二大帝由郑成功部下带去台湾,供奉在台南学甲慈济宫;三大帝由文天祥的部下带到南靖和溪,供奉在慈济行宫。近几年来,台湾保生大帝联谊会会长和理事多次前往龙海白礁慈济祖宫和南靖和溪行宫开展联谊活动,增进了海峡两岸人民的情谊。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本书收录了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靖台文化,地方文化,古村落探秘,兰水名流,人物春秋,文物史话和政协纪事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岩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