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炭坑基点村的鱼水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92
颗粒名称:
炭坑基点村的鱼水情
分类号:
D922.79
页数:
8
页码:
54-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县内炭坑村的红色基点村发展历程。在这个小山村,黎炳光等革命者建立了地下交通站,并逐渐得到村民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敌人多次搜捕和破坏,最终导致村庄被毁,但村民仍坚定支持红军游击队,以鱼水深情支援革命事业。
关键词:
南靖县
内炭坑
红色基点村
红军游击队
内容
在南靖、平和两县交界处,有一个被誉为“红色摇篮”的小山村——内炭坑。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镶嵌着红军游击队的足迹,寄托着对革命的一片深情……
内炭坑由水头、旧厝、树下三个小村落组成,人口不足60人。古时候,这里是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后来,有些逃难的老百姓,陆续来到此地开荒种地、伐薪烧炭,才渐渐有了人烟,有了“内炭坑”这个地名。
1939年春,中共闽南特委决定派黎炳光同志到炭坑一带建立地下交通站。黎炳光装扮成逃避壮丁的农民,来到内炭坑的邻村——外炭坑,恳求村里的人给一些活干,混口饭吃,以躲过“抓壮丁”这一关。心地善良的吉祥叔见他年纪轻轻,皮肤白嫩,不像种田人,很可怜他,便留他在家里放牛。黎炳光每天都赶着牛儿上山,与内炭坑的几个放牛伙伴成了形影相随的好友。在此期间,他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广交朋友,很快就熟悉了这一带的风土人情,甚至连哪位大爷要过生日,他都了如指掌。
为了选准红军游击队的落脚点,建立地下交通联络站,开展革命活动,黎炳光常借故到内炭坑放牛伙伴家里玩,不久,便与王红九一家相处得亲亲热热。几经深入细致的了解,他认为内炭坑的地理位置和各方面条件都比外炭坑优越,辟为基点村更为合适,经请示中共闽南特委同意,决定在此建立革命基点村。
勤劳朴实的王红九母亲张婉和婶婶林伴见黎炳光忠诚老实,为人随和,便常主动与之拉家常。黎炳光对她俩也很信任,常跟她们讲一些古代侠士除暴安良的故事,介绍当时的国内形势和红军游击队的一些情况。他说:“等将来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我们穷人就有出头之日,到那时不愁吃、不愁穿,种田用机器,点灯不用油……”当她们知道黎炳光是红军游击队的人后,对他更加赞赏和崇敬。
仅有3户人家的水头村,经张婉和林伴两妯娌的秘密串连,很快都被发动起来。后来,连旧厝、树下村的人都知道黎炳光是共产党里的能人,他们有什么心里话,都乐意与他交谈,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来向他讨教。
过了不久,黎炳光同卢炎带了一支200多人的红军游击队进村来了。当时,乡亲们以为是国民党军进村骚扰,纷纷躲进深山里,王红九在山上放牛,也吓得不敢回家。黎炳光见状,就亲自到山上招呼乡亲们放心回家。
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内炭坑成了中共闽南党组织沟通平和文峰——洪濑口——南靖内炭坑——半山——坑口——油柑坪——竹园港仔口——漳州——厦门地下交通线的一个可靠联络点。
红军游击队常来常往,多时上百人,少则三、五人。内炭坑山上的一座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小山神庙及附近的山寮、石洞等处,都成了红军游击队隐蔽、整训的安全地方。
破小的山神庙下,周围尽是梯田。在国民党军没进山骚扰时,卢炎、黎炳光等同志常暗带武器来田间帮乡亲们干活。歇晌时,他们就抓紧与大伙促膝谈心,宣传穷人翻身求解放的道理,描绘将来革命胜利的美好前景,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把内炭坑的群众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在这没有小店铺和商贾出入的穷乡僻壤,红军游击队所需的盐、干菜、火柴、电池、草鞋等日常生活必需品,都由乡亲们轮流徒步到九公里外的平和县山格镇代办。乡亲们还把省吃的大米、地瓜和蔬菜等农产品,悄悄地送到张婉和林伴两位大婶家里,然后由王红九等人转送到山上约定地点,由红军游击队派人取走。为了防止敌人发现,送东西一般都在夜间,红军游击队派人接取时,也常常故意从驻地绕好几道弯,才到达约定地点。
红军游击队频繁往返于内炭坑一带,逐渐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警觉。敌人发现红军游击队在此地的行踪后,便经常前来搜山,袭击村子,抢劫东西,污蔑老百姓“通匪”、“济匪”。
有一次,敌人进村挨家挨户搜捕红军游击队时,威吓群众:“谁家窝藏红军,赶快交出,否则,一经查获,格杀勿论。”其时,乡亲们的心早已向着红军游击队,有谁会出卖亲人呢?乡亲们佯装不知,有的说:“没见到有什么红军游击队呀。”有的说:“这里是穷村,山高水冷,谁愿来受罪呀,除非是你们……”狡诈的敌人哪能轻信呢?三、五天电线就被割断,公路时而遭受破坏,还经常发现共产党的传单……这难道不是红军游击队干的?于是,敌人就闯进各家各户翻箱倒柜,乱砸门窗,严密搜查,闹得这个小村鸡犬不宁,但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敌人恼羞成怒,就把八、九个群众捆绑到区公所严刑拷打。但乡亲们都很坚强,不约而同地回答敌人:“没有就是没有,打死我们也没有啊。”敌人无可奈何,最后只好把乡亲们放了。
一天,敌人进山搜剿,离内炭坑还有几里路时,就被在山上放牛兼当“哨兵”的王红九发现,他火速赶回村里,将这一重要情报报告卢炎同志,使红军游击队提前转移。
有一回,卢炎腿上长“蜂窝瘿”,肿胀化脓,剧痛难忍,行走十分不便,乡亲们见了都很心痛,想方设法为解除他的病痛而奔忙。张婉、林伴自动到山中采回青草药,回家捣烂后敷在他的伤口上。王红九还到深谷溪涧抓回“刺胸蛙”,清炖给卢炎吃。待卢炎痊愈后,张婉和林伴就杀鸡宰鸭,补养他那虚弱消瘦的身体。这真是“人民胜似亲爹娘,鱼水深情永难忘”呵。
凶狠的敌人自从上次进山扑空后,并不善罢甘休,而是变本加利,寻机偷袭,更加疯狂地报复革命基点村。半个月后的一天清早,敌人兵分三路,化装成上山砍柴的樵夫,偷偷摸摸地窜入内炭坑。那天,卢炎仍在那小山神庙里养病。眼看敌人涌至村口,正给卢炎送早饭的王红九妻子曾桃见势不妙,急中生智,立即用早已生锈了的破铜锁,将破庙门锁上。
破庙内,卢炎和两位警卫马上拔出手枪,透过庙墙缝观察正在搜家的敌人。
不知是敌人自知罪恶深重,害怕“神明”惩罚,还是出于何种原因,反正搜遍全村,唯独没到村后砸开破庙门,只有两个“老兵油子”往庙窗里探探头,就一走了之。
这次敌人进村搜剿,树下村被折腾得鸡飞狗跳。跛脚的吴水典大叔正在家闲坐,五、六个敌兵破门而入,不问青红皂白,劈头大声喝斥:“好啊,你他妈的跛脚,竟敢通匪,跟我们到外面(指国民党区公所)走一趟”。话音刚落,几个敌兵就掏出麻绳,将吴水典五花大绑押走了。
敌人抓走吴水典是事出有因的,因前次搜村时,捉走了八、九个群众,吴水典正从田间劳动回来,头戴斗笠,身披破棕衣,肩扛着锄头,站在田埂上高喊:“老总,我要不要去呀?家里揭不开锅了,让我到你们那里吃吃干饭吧。”当时,敌人因要押解那么多人,路途又远,嫌带个跛子是个累赘,故暂且没有抓走他。这一次,敌人趁搜捕红军游击队之机,把他抓走,妄图从他口中得到有关红军游击队的消息。
没想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审讯逼供对吴水典根本不起作用。敌人索性把他投入监牢。后来,在亲戚保释下,吴水典才获准出狱。四个多月的铁窗生活,他被折磨得眼窝深陷,头发披散,浑身虱子,遍体鳞伤。回家时,乡邻们都差点认不出来了。村里的男女老幼都来看望他,一进门就说:“水典叔,回来了”。“回来了,回来了,阎罗王嫌我是个残废人,不收我咧”。尽管吃了不少苦头,吴水典大叔还是那么乐观,风趣幽默,把乡亲们都逗笑了。
红军游击队在内炭坑的宣传发动,使群众进一步认识到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劳苦大众打天下的革命武装。尽管当时斗争异常严酷,而当卢炎动员青年参军时,旧厝村民吴斜大婶则心甘情愿地让年仅17岁的儿子吴清仔参加红军游击队。
吴清仔参加革命后,担任了卢炎的通讯员。有一次,他与另一位“红小鬼”去平和县送情报,在山格镇平寨村内楼一个接头户家过夜。岂料这个贪生怕死的接头户,竟连夜赶到山格镇区公所向敌人报告。敌人如获至宝,立即派兵悄悄地包围了这个村子。
睡梦中,敌人破门而入。这两位刚走上革命道路的小战士,就这样落入敌手。敌人以为吓唬一下,就可以从“小红军”口中得知红军游击队的下落。但是,敌人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喝红色基点村泉水长大的“大山儿子”是不怕死的。
敌人把他们吊起来拷打,边打边问:“你们把情报送到什么地方?”
“不知道!”两位小战士斩钉截铁地回答。
“游击队在什么地方?快说!”
“不知道!”
“你们游击队的领导是谁?”
“不知道!!!”
“他妈的,一问三不知,老子让你们尝尝滋味。”敌人暴跳如雷,凶相毕露,搬出各种刑具,使出浑身解数,把两位坚贞不屈的小战士打得死去活来,还惨无人道地用两条粗铁丝,穿透他俩的耳朵,逼他俩带路寻找红军游击队。
“走,快走!找到你们的‘土匪头’就放了你们,否则,叫你们见阎王。”敌人头目声嘶力竭地狂叫着。
殷红的鲜血,顺着耳根往下流淌,洒在两个小战士被押解的路上……。后来,吴清仔被敌人杀害于平和县文峰圩,与吴清仔同行的小战士因家人花了一笔钱,通过关系多方奔走,才算“赎”了出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倒行逆施的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成了聋子和瞎子,始终听不到红军游击队的消息,寻不到红军游击队的行踪。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却如鱼得水,一直活跃于人民的海洋之中。
敌人搜捕红军游击队的阴谋一次次破产,终于使出“烧光、抢光、杀光”和“移民并村”等绝招。红色基点村又一次惨遭劫难。旧厝村被敌人烧得精光;水头和树下村所有的屋顶被砸个片瓦不留,门窗被捣毁,土墙被撞倒,耕牛被宰杀,财物被抢走……群众全部被赶出内炭坑。
在白色恐怖日愈严重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地下交通线不被敌人破坏,避免由此遭受更大的损失,乡亲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故土,外出投亲靠友,大都被移民合并到邻村外炭坑。
内炭坑基点村被毁了!敌人以为这下红军游击队再也无法在此立足了。
敌人可以毁掉村庄,但毁不掉人民心中的丰碑。老百姓心向共产党,红军游击队照样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被逼走的乡亲们时刻惦记着山上的亲人,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继续为红军游击队送粮、送盐。敌人规定每人上山砍柴或到山边梯田劳动,只许带两个饭团当午餐,但乡亲们宁可饿着肚子砍柴、种地也要把饭团留给亲人。多么难能可贵的鱼水深情啊!
在那艰难的革命斗争年代里,红色基点村内炭坑的人民群众,历尽千难万险,一如既往,竭尽全力地支持革命,支援红军游击队,一直坚持到全国解放。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本书收录了名人与南靖,往事回眸,靖台文化,地方文化,古村落探秘,兰水名流,人物春秋,文物史话和政协纪事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谢淝捷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