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翰颙——乾隆翰林院编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66
颗粒名称: 赖翰颙——乾隆翰林院编修
分类号: K820.857
页数: 8
页码: 141-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赖翰颙(1697-1765)出生于福建平和芦溪乡葛竹村,是一位受雍正和乾隆皇帝重用的翰林院编修。他在文学、教育和地方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曾主持编纂《长泰县志》。退休后受聘于丹诏书院任教,为当地学子树立榜样。他的待人宽容,清廉勤勉的品格受到人们的钦佩。他一生励志不懈,为家乡的教育、农业和社会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赖翰颙深受爱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关键词: 赖翰颙 翰林院编修 教育

内容

赖翰颙(1697—1765),字孚仲、号竹峰。世居福建省平和芦溪乡葛竹村。(该村于1954年12月划归南靖县南坑镇管辖)。雍正十年壬子科(1732年)举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联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乾隆元年(1736年)升授为文林郎,任翰林院编修、特派稽察六科,乾隆丁卯年(1747年)充国史馆纂修官。
  赖翰颙,出生于闽南树海山区的农民家庭,祖辈以农林为业。他从小聪惠好学。有一年春天,他父亲赖钟,拿了箩谷种放在溪边浸水催芽,因临时有事外出,分咐翰颙说:“天下雨时,要把溪边的谷种收回家”。当天正好下了一场暴雨,溪水猛涨,谷种全被洪水冲走,而翰颙此时正专心致意地在读书、背诵诗文,连屋外下暴雨都没有觉察,忘记父亲吩咐的事。当他父亲赶回家后,发现种籽早被洪水冲走了,而翰颙仍在房中认真读书,时而传出朗朗书声。父亲看他这样集中精力,勤奋用功,刻苦求学,也就不责怪他了。从此,翰颙更加认真坚持学习,学业日进,受到长辈们的重视和其五叔父在经济上的大力支持,都寄望他将来能有长进,为家族争光。
  雍正十年(1733年),赖翰颙参加了壬子科乡试,考中第八十二名举人。次年,他上京应试,在参加殿试中,考中第二甲第六十九名进士。他的主考师、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都察院右副御史赵国麟,先后二次分别为其赠送《文魁》和《进士》大匾额,及保和殿大学士兼掌院学士张廷玉赠送的《丹秘蜚声》大匾额,挂在其家乡葛竹村赖氏祠堂,以示荣耀。
  赖翰颙在任翰林院庶吉士期间,由于他学识渊博,才学过人,蠃得同事们的赏识和爱戴。雍正皇帝特地派他和七位素质较高的同僚参缮御制《文集》。因为他的古文造诣很深,楷书工底深厚,笔力雄健挺秀,书成之后,呈上御览,深受雍正皇帝的赞赏。
  乾隆丙辰年(1736年),赖翰颙被提升边翰林院编修。随着他在工作中不断取得显著成绩,屡被朝廷重视,又授予他为特派稽察六科,参修《大清律》和国史馆纂修官等职。
  赖翰颙为官廉能勤谨,在家十分尊重长辈,孝顺父母,他在朝廷任职数年后,心中思念起家中年迈的双亲。乾隆丁已年(1737年),他以“堂上双亲俱笃老”为由,向朝廷告假返故里省亲、修祠堂、竖坊表、立旗杆、谒祖等活动,在家乡举行一次极为隆重的荣宗耀祖仪式。乡民们都喷啧称羡说:山区农民要找出路,只有兴办教育,督促子弟读书上进才有希望。至今,在葛竹乡的赖氏家庙中,尚保存有福建巡抚兵部右待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吴士功题赠的《齐眉承宠》木匾和太子少保部尚书董浩题刻的“寿表贞珉,晚岁姓彰松柏性;恩荣锺楔,高堂预祝子孙贤”的石柱联对。
  不久,翰颙父亲赖钟突然一病不起,他衣不解带,亲侍汤药,朝夕服待。父亲病故后,他带着哀伤过度的身体办理丧葬,在家闭门守孝。三年孝服期满后,母亲便对他催促说;你父亲已逝世多年,你已尽了儿子的一片孝心,现在应该回京复职了,要为朝延继续做好事。在母命难违之下,他又告别了年迈的母亲,再次踏上了北上的征途。在进京复职未几,由于种种原因他无意在仕途上追求名利,便于乾隆己已年(1749年),上表辞职,休致返乡,并推荐雷宏来代替他的职务。这时,他已53岁,在朝廷任职已达十八年之久,乾隆辛未年(1751年)10月8日,他母亲也病逝了,在两次遭到家庭不幸大故,他都能在父母亲身边,为双亲送终,人们都称他是“天佑焉”,他自己也感到安慰。
  休致返乡后,他便隐居在林海滔滔的山区,日与青山绿水为伴。他性情恬雅,生活俭朴,平时深居简出,很少坐轿到县城或其他地方去和社会人士们交往,潜心钻研学问,闭门著书立说和修志。还把剩余的精力用在为家乡举办公益事业,修祖祠、创祀田、捐资修造家乡通往外地的乡村道路,如葛竹村通往平和县的乞天岭大道;大岭通往南靖县城的九曲岭大道,总长达10多公里。同时还帮助家乡建立和完善各种乡规民约,创办书院、塾学、训诂、善接引后生、规劝农家子弟入学,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乡里亲睦、族规肃然,家乡的社会风气整然改观。为了发展家乡的农、林业生产,他还从外地引进山东梨、红柿、桃李等水果;还有桂花,绿衣枳实等中药材;同时还引进乌龙茶系的“铁观音”、“奇兰”等优良品种,进促了山区经济的发展。至今,这此品种仍被沿袭和保存下来,并不断得到优化和发展,深受当地群众的怀念和赞扬。
  翰颙以能诗喜画、讲学撰文在当时社会上负有盛名,他一生中,撰写过不少诗词文章,可惜的是他的诸多遗著和书画均未能被保存下来。早年流入民间的大量书画和诗作也毁于“十年内乱”。至今,在长泰县仍保存着由他总辑的《长泰县志》一部;在他家乡的第八代宗祠内,还保存着翰颙手书的一对用木板雕刻的对联:“祖有功,宗有德,五世之馨香未远;子以燕、孙以贻,百年之启佑常新”。这是至今已发现的他的唯一被保存下来的一对亲笔题刻对联。
  乾隆庚午年春(1750年),赖翰颙退休后,受其同科老同学、长泰县知事张懋建的征聘,担任了《长泰县志》的总辑。为长泰县编纂了一部十二卷,长近三十万言的《长泰县志》。在编纂过程中,他继承了前人修志的优良传统,对长泰县当时的历史事件和广泛的社会情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严格尊重历史事实,详细地记录了明、清年代长泰县的真实历史,并以当时通用的文言和传统的修志格式进行编纂,充分发挥了他的著述和编纂才能。
  他在总辑《长泰县志》中,亲自为这部志书写序,并主张以“仍旧集新、抚事考信、删繁补缺。”作为他总辑这部县志的指导思想。同时还亲自为当年征聘他并大力支持他总辑这部县志的知县张懋建(字介石,浙江镇海县人,系赖翰颙的年家世弟)写了一篇《张侯修城记》,热情地歌颂了这位父母官为官清廉为民办好事,政绩突出,受民爱戴的知县。编纂的过程中,他以动人的文彩,亲自写了一篇《同杨车阳游天成瑞烟岩》的游记,赞叹了长泰县瑞烟岩优美的自然风光。这两篇具有存史价值著作均由赖翰颙收入在《长泰县志》的艺文卷中。赖翰颙还有一部文学专著《止山堂文集》,早已失传。
  在这部《长泰县志》的编纂方法上,具有许多史志所没有的新特色和优点,为长泰县和漳州保存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这部县志是长泰县历史上一部“承前启后,又颇具功力”,收集史料范围广,内容丰富,记叙全面,史料价值较高的一部旧县志。可以说是目前发现的一部最完整的赖翰颙遗著。这部《长泰县志》所保存下来的珍贵史料,先后多处被《福建史稿》和其他近代新作所引用和摘录,为后人研究历史、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见证和丰富的史料。
  乾隆丁丑年(1757年),皇帝南巡,赖翰颙把平时所撰写的诗文中精选出数篇作品,呈献给乾隆帝,深受鉴赏。因此,他的声誉在闽南一带广为传播,影响很深,历次受聘为汀漳二郡讲席,育选人才,士风为之一振。当时诏安县的“丹诏书院”刚落成,他又受到隆重的聘请。据《漳州府志》记载:当赖翰颙要到“丹诏书院”任教并亲自担任院长的消息传出后,闽南数百名成群结队的学生闻风而至,纷纷要求就读在赖翰颙先生门下。又据《诏安县志·学校》记载,乾隆上谕规定书院山长要“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模范者”,才可以聘请。从这一规定中,赖翰颙的学术水平和他在乾隆年间诸多著名学者中的模范行为,在当时可见一斑。据史料记载,诏安县的“丹诏书院在乾隆年间,由绅士输金、献埭、捐田。经丈量实得232亩多,年收租谷195石7斗,充当诏书院膏火。”由于经费来源有保证,所以从学者日众。再加上赖翰颙的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他在丹诏书院任职期间,亲自主持制订了《丹诏书院肄章程》规定:“书院为礼法之地,该生等既束身名教,务当自行砥砺,以为民望,其舍业而嬉,及干预外事,行止不端者,一经访闻,必行摈斥,不准肄业”。他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严格要求,做到教书育人,学有所成。他先后受聘在汀漳书院、长泰的享泰书院和丹诏书院主持教事,讲学十多年,培养了数以百计品学兼优、卓有成就的学生。据说,他所教出来的学生,中举率很高。一直到年近古稀,他仍坚持在丹诏书院讲学任职。最后,因积劳成疾,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6月21日病故在丹诏书院中,终年69岁。
  赖翰颙无论在京任职,主持书院教事或是退隐居家,处处表现平易近人,谦虚谨慎,为官清廉忠直,办事认真,宽恕待人,乡里亲睦。在民间中流传着有关他的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乾隆丙寅年(1746年)他从京城专程回乡为母亲做完八十一岁大寿,在返京途中,经过南靖县城(今靖城镇),当地有许多群众上前围观,其中有个叫黄木头的村民用鄙夷的语气说:“山内的客仔翰林有什么好看头!”随即黄木头以“侮辱朝廷命官”之罪名,被当地差役拘禁起来,谁知一关就是三年。一直到翰颙休致回乡,路过南靖,知县才请示翰颙“对黄木头一案如何处置?”翰颙一时迷惑不解。当知县把“案情”的原委介绍后,翰颙立即叫知县放人,并批评知县小题大做,太过分了。他立即跑去向黄木头赔礼道歉,并亲自把黄木头护送回家。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乡民黄木头。为了感谢翰颙对他的宽恕,黄木头决定把他的女儿许配给翰颙的次子赖彤辉为妻。从此,赖、黄两家结为秦晋。过了不久,赖彤辉因患急病身亡,年轻的黄氏愿意守孝,不再改嫁,终年后,当地乡亲为她竖立一座由花岗岩砌成的牌坊,坊表上,有太子太师文化殿大学士蔡新为她题赠的石质雕刻对联:“内德为风,风以永;贞心匪石,石应知”。至今,这一牌坊的石柱题联仍保存在葛竹村。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翰颙的家人登山寻趣,去采桃金娘果实吃,不慎误食了“断肠草”(一种剧毒的野草),立即中毒身亡,翰颙为此事悲痛至极,立即捐资,组织当地民众,在葛竹村方园十里之内的山上,把所有的“断肠草”和“桃金娘”全部清除干净。至今,在该村附近五公里之内的山上,确实见不到一株“断肠草”和“桃金娘”。这些优美的传说和佳话娓娓动人,为后人所喜爱而代代传颂。
  赖翰颙的后代,至今尚保存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皇帝赠封翰颙的祖父母、父母及妻室分别用汉、满两种文字楷写在黄绢上的诰文(圣旨)原件各一张,和用扶桑木精心雕制成的呈南方甘蔗杆形状的扶杖一对,以及用装贮书画的精致竹箱两只,世代珍藏,作为传家之宝,极为珍贵。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了重大工程、烽火岁月、史海钩沉、旅游天地、古村落探秘、人物春秋、名优特产、政协纪事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曾祥年
责任者
赖翰颙
相关人物
赖钟
相关人物
赵国麟
相关人物
张廷玉
相关人物
啧称羡
相关人物
吴士功
相关人物
董浩
相关人物
雷宏来
相关人物
孙以贻
相关人物
张懋建
相关人物
赖彤辉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翰林院
相关机构
国史馆
相关机构
都察院
相关机构
福建巡抚兵部
相关机构
享泰书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芦溪乡
相关地名
葛竹村
相关地名
南坑镇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葛竹乡
相关地名
平和县
相关地名
大岭镇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长泰县
相关地名
浙江省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诏安县
相关地名
长泰区
相关地名
东京城镇
相关地名
靖城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