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环卫史话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52
颗粒名称: 南靖县环卫史话
分类号: R126.1
页数: 9
页码: 71-79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南靖县环卫事业的发展历程,从解放前环卫工人生活贫困、待遇低下,到解放初期组建清洁队,再到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机动车的配备和环卫队伍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级政府的支持,环卫工人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工资待遇得到明确,环卫设施不断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环卫工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得到提高。文章内容较为详实,涵盖了环卫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
关键词: 南靖县 环卫事业 发展历程

内容

回顾历史:贫困与落后
  解放前,环卫工人被人称为“清道夫”、“扫街路仔”。南靖县城内只有5个上了年纪的工人在清扫街道。他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据尚健在的老人回忆,每天清晨,他们拿着一把扫帚,带着一个粪箕,挑着用竹篾编成的篓子,用这些最原始的工具,在旧县城的内街(今中山路)、草仔街(后称民治路)、羊肉街、麦仔街(后称民主东,民主西路)等几条“较大”街道清扫垃圾。把收集起来的垃圾用肩挑到城外一个叫做“霸仔顶”的地方进行焚烧。一天下来,又脏又累。而他们的劳动报酬,是每天扫完街道后,拿着一个小袋子,挨家挨户向店铺主人讨取大米,讨得多少,并不确定,全凭店主的施舍。店铺主人施舍得多时,有时一个月下来也能讨到近一石的大米,但生老病死,只能听天由命。平常,他们穿得破破烂烂,浑身散发着阵阵的臭气,是被人瞧不起的“下九流”。任人欺负,被打挨骂是常有的事,处境悲惨,状如乞丐。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从1950年10月份起,由县公安局出面把他们管理起来,每人每月由县公安局负责发给1.8石的大米,有了每月1.8石米大米的固定收入,他们就不必再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地向店家乞讨大米。他们用一部份大米换取日常生活必需品,生活初步得到了保障。到了1952年初,改发大米为现金,每人每月27元。
  历史走到了1973年,在这漫长的20年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南靖环卫事业仍然基本上停留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水平上。如果勉强要说有什么变化的话,也仅仅是增加了4~5部板车,改肩挑垃圾为板车装运。历史的欠账确实是太多了。在这20年期间,环卫工人有时归公安部门管,有时归乡公所管,然后是公社管、镇政府管、居民大队管……。一直到“文革”期间,他们的行政管理名义上还是由山城居民大队管理,工资是由县财政拨,而工资的发放则是委托山城公社代发,实际工作又是由县防保站(后改称防疫站)负责。劳保福利没有具体规定。体制长期没有得到解决,管理职责不明。他们没有一个固定的办公地点,要开会了,或上级有什么通知,他们就随便在街道拐弯处,或找一个荫凉的树下蹲着,他们最常聚集的“办公地点”是现在中山路中段120号左右的一户居民家门口,因为那户人家的门口有一块大石头。这段时期,尽管工人们仍然处于较为松散的组织状态,但他们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那就是,不管是天寒地冻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除非病得下不了床,一年365天,他们天天都出勤。就是在“文革”最动乱的时期,也照样上大街清扫垃圾。
  组建清洁队:环卫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1973年3月5日,是南靖县环卫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天,上级部门(当时称为南靖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批准组建清洁队。由防疫站分工一人兼职管理清洁队。上级主管单位为县卫生局。其工资仍由县财政局直接拨给,正式实行工资定级。工人月工资从23元至最高29元,并明确了劳保、福利待遇等有关规定。同时,县财政局又从县直管房中调拨一座旧公房(座落在现中山路65号,该楼名称叫做“卫生楼”)给清洁队做为办公用房。从这时起,环卫工人才真正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自己的“家”。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也逐步改“清道夫”为“清道工”,一字之差,有了质的变化,体现了人们对清洁工的初步尊重。1976年,经上级部门批准,又把清洁队命名为“南靖县山城环境卫生管理站”。两年后,即1978年底,县财政局又把梨仔园57号、面积比原“卫生楼”大得多的一座旧日民房调换给环卫站,进一步改善了环卫站的办公条件。
  1979年至1982年前后,县环卫站陆续招收了10多名的回城知识青年充实到清洁队,使清洁队注入了新鲜血液,新人新面孔,一扫过去环卫工人清一色文盲的现象,改变了老一辈清洁工人给人们留下的年老体弱,遢遢邋邋、萎糜不振的旧形象。到了1988年底,人员已从1976年的11人发展到55人。
  从1973年3月5日组建环卫队伍,至1988年底止的15年时间,南靖环卫站的管理归属也发生了4次小的变化。1973~1979年由县防疫站管理。期间,分管或兼职任环卫站站长的先后有:防疫站的干部、职工张金官、陈西彬、游进才、林纪夫等人;1979年12月~1988年2月:由县爱卫办管理,站长为爱卫办的干部陈瑞河。期间:1981年~1982年一年多的时间,南靖环卫站曾短暂下放到山城镇管理,由山城镇派阮荫兰(女)任站长,一年多后又再收回县爱卫办管理,仍由爱卫办的陈瑞河兼任站长。
  1980年10月份,为了解决新招收的环卫工人的住宿问题,以及方便集中办公管理,梨仔园57号楼房改为环卫职工宿舍专用房。同时,防疫站办公大楼腾出一间办公室,作为环卫站的办公地点。
  归口建设局:环卫发展驶上快车道
  根据国家建设部(80)城发环字第10号、(80)中爱卫字第2号文件通知,从1989年元月份起,南靖环卫站归县建设局管理。县建设局委派庄大成同志任环卫站站长,1989年元月14日,办理交接手续,环卫站搬迁到县建设局后座三楼办公。并将“南靖县山城环境卫生管理站”更名为“南靖县环境卫生管理站”。从此,南靖县环卫事业走上了健康、迅速发展的道路。
  以下按时间顺序,分门别类地摘录了1989年1月以后较主要事项的大事记:
  一、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1989年10月,政府投资24万多元的环卫办公、宿舍两用楼竣工。该楼座落在教育路38号,位于县游泳池右侧约100米处。该楼建筑面积998平方米,共四层,底层作为行政办公用房,二至四层为环卫职工宿舍。
  ☆1991年7月20日,南靖县计划委员会以靖计基(1991)10号的文件批准立项,同意在离县城7公里处的北隙岭建设一座占地44亩、填埋式的垃圾处理场,并于同年完成了可行性报告办理征用土地手续,设计并投入建设。该工程于1993年竣工投入使用。该垃圾场按设计规划,可以连续使用25年以上。该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结束了南靖县没有垃圾填埋处理场的历史。
  ☆1998年5月,在县城解放西路大庙口边动工兴建一座垃圾中转站、水冲式公厕、办公三用途的综合大楼。该楼命名为1号清洁楼,建筑面积921平方米。其中:底层垃圾中转站面积218平方米;水冲式公厕面积106平方米;三、四层办公室面积597平方米。于1999年5月竣工。1999年10月27日,环卫站从原教育路38号搬迁到新大楼办公。原教育路旧楼底层则作为环卫站的机修车间及仓库。
  ☆1999年6月,县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进一步改善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创建省级卫生县城、按县城总体规划,在城区各个适宜的地点,同时兴建了4座垃圾中转站与水冲式公厕综合式的清洁楼、垃圾填埋场二期建设也同期进行。其中:
  2号清洁楼位于荆江路荆江市场边。该楼1999年6月动工兴建,建筑面积181平方米。水冲式公厕面积85平方米。1999年9月12日竣工。
  3号清洁楼位于三卞开发区富康路。该楼1999年8月动工兴建,建筑面积182平方米。其中垃圾中转站面积100平方米、水冲式公厕面积82平方米。1999年10月竣工。
  4号清洁楼位于安尾路农贸市场边。该楼1999年7月动工兴建,建筑面积247平方米。其中垃圾中转站面积155平方米、水冲式公厕面积92平方米。1999年10月竣工。
  5号清洁楼位于新民路进修学校边。该楼1999年8月动工兴建,建筑面积327平方米。其中垃圾中转站面积103平方米、水冲式公厕面积224平方米。1999年11月竣工。
  垃圾填埋场二期建设主要包括:垃圾填埋场管理房,排水沟、净化池、贮粪池等项目。
  至此,县城区内环卫基础设施已有总建筑面积1016平方米,总蹲位168个的水冲式公厕11座,垃圾中转站5座。初具规模的垃圾填埋场一座。环卫设施布局合理,基本上满足群众的需要。
  二、机动车的配备:
  1991年4月,政府拨专款给环卫站,在全市县级环卫部门率先购置了一部5吨东风洒水车。该车的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环卫工人清扫街道作业时灰尘飞扬的问题。在街道冲洗、路沿绿化带花草树木的喷洒,盛夏时路面洒水降温等都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此后,随着县城区面积的扩大,垃圾量不断地增加,运输距离的增长,政府又陆续拨专款给环卫站购置了平和产农用运输车4部,5吨垃圾集运车4部,铲车1部。至此,环卫站已拥有机动运输车11部。
  三、环卫队伍的建设:
  截止2003年底,环卫站在岗人数已从1989年初移交建设局的55人,发展到现在的84人(含临时工)。县城的清扫面积也从9.7万平方米增加到45万平方米。先后成立了环卫站基层工会委员会,女工委员会,环卫站党支部。陆续建立了较健全的规章制度。从领导到一线工人,每个具体的岗位都制定了详细的岗位责任制。在道路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以及公厕管理等各个作业环节上也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建设局、环卫站党支部的带领下,环卫站这支专业队伍无论在组织建设、规章制度管理建设上,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已经励练成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特别能吃苦耐劳、具有良好团队精神的专业队伍。他们在创建省级卫生县城中,任劳任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使我县全市第一通过省级卫生县城的验收;他们在我县全面抗击“非典”战斗的日日夜夜中,做出了无私奉献,取得了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
  四、生活水平、政治地位的提高:
  环卫工人的生活水平、政治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他们过着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生活;现在,月平均工资达到700多元,人人安居乐业;过去,他们是被人骂作“扫街路仔”的“下三烂”,现在,他们许多人已经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当中已有多人次被各级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如老工人,共产党员王木棍同志,1995年7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环卫站站长庄大成同志,2000年10月被省人事厅、建设厅评为省环卫系统先进工作者,2002年12月,被省委、省府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县委评为2002~2003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女工人陈秋菊同志2000年被市政府评为漳州市劳动模范,2002年10月被市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
  1997年,省政府把每年的10月26日定为福建省环卫工人节。从此,环卫工人也有了自己的节日。每年的环卫节和春节前夕,县委、县政府都要召开慰问环卫工人的座谈会,邀请全体环卫工人欢聚一堂,同庆节日,并向每一位在岗的工人发放慰问金。老一辈工人说得好:“旧社会,我们是被人瞧不起的“下九流”;新社会,我们成了县长的座上宾,共产党就是好。”
  展望未来:环卫明天更美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卫意识也不断提高。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环卫事业并非只是环卫站一家的事,它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化的社会大工程。环卫事业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历史已跨进了2004年,在建设局的带领下,已着手进行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前期工作(钻探、环评、立项、论证)和垃圾处置费收费的前期工作(社会调研、参观学习、拟成文字、提出报告、社会团体听证论证、各种财务数据的测算、文字材料的拟写、认定机构听证论证、上报审批等)。环卫行业的改革,也已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和主管局的正确领导下,有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大力支持,又有一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环卫队伍,南靖县的环卫事业必将走向辉煌灿烂的明天,环卫事业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了重大工程、烽火岁月、史海钩沉、旅游天地、古村落探秘、人物春秋、名优特产、政协纪事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丽滨
责任者
张金官
相关人物
陈西彬
相关人物
林纪夫
相关人物
陈瑞河
相关人物
阮荫兰
相关人物
庄大成
相关人物
王木棍
相关人物
陈秋菊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靖县公安局
相关机构
南靖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
南靖县财政局
相关机构
南靖县建设局
相关机构
南靖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福建省人事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南靖
相关地名
山城镇
相关地名
教育路
相关地名
荆江路
相关地名
富康路
相关地名
新民路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