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卞矗新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443
颗粒名称: 三卞矗新城
分类号: TU984.57
页数: 10
页码: 11-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文章描述了南靖县城及荆东新区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详细阐述了规划、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细节,并突出政府重视和领导及各部门的齐心协力,展现了南靖县城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新貌。
关键词: 南靖县城 荆东新区 基础设施建设

内容

“得暇登上紫荆山,层峦叠翠心欢畅;临风俯看新县城,今非昔比尽颂扬。”这是一位长期在南靖县城工作和生活的老人发自内心的慨叹!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荆山位于南靖县城西南面,自古就以“五峰耸翠”而列为山城八景之一。明朝陈湛曾写《五峰出云》赞美紫荆山的风光:“岚光翠霭入眸清,浑似王维笔底生。地以径剞呒客到,山缘倦立倩云撑。桧凄草莽参差肖,错列芙蓉掩映明。指顾为霖天下去,依然江上五峰晴。”南靖县城座落在紫荆山下,从东、南、北边眺望,旖旎的紫荆山与美丽的县城交相辉映。而站在紫荆山上俯瞰,南靖县城尽收眼底:呈“S”形的荆江将饼状的县城一分为二,潺潺而流;荆江以西,新旧楼房交错,充满生机;荆江以东,新区规划井然有序,幢幢高楼鳞次栉比,水泥道路四通八达;南靖大桥把县城新、旧区首尾相连,中山桥贯穿新区、旧城;牛崎头一山城、山城一平和、山城一长塔、山城一马山公路似4条彩带逶迤向外延伸……
  “一条街,一条道,城头城尾一泡尿。”透过十多年前人们对南靖县城主要只有中山街、人民路、安美路、解放路,而且街道曲折狭小,一泡尿就可以从城头撒至城尾的描述,大略能够知道从前南靖县城的面貌。对比新旧县城,可谓旧貌换新颜,不要说久居外地的南靖人认不出来,就算长期身在县城的人也会感到日新月异!
  南靖县城的变化,荆东新区的建设功不可没!
  (一)
  南靖县是一个山区小县,由于受地理和历史条件限制,县城沿荆江一侧成条状建设,又有高如城墙的防洪堤挡住人们的视线,道路、排水及其它市政公共设施功能不全,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与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县城极不相称。南靖县委、县政府历任领导都曾酝酿过建设三卞新城,而从金山搬迁至县城不久、位于县城西北端的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生产经营一片红火,但通往漳州、厦门、广东等地却必须经过人口较为集中、道路狭窄的人民路,为此,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惠天以一个经济行家的目光更加感觉到,荆江西岸的南靖县城应该跨江东扩,以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于是,吴惠天1994年以县政协副主席的身份向县委书记谭培根提出建议:扩大县城,建设三卞规划区。经过咨询研究、征求意见,县委采纳了吴惠天的建议。
  1994年底,南靖县委、县政府描绘了“一点两线三区”、“小县大城关”的宏伟发展战略。1995年初,县委、县政府把县城向东发展,建设县城三卞新区(后定名为荆江新区)作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并提出“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初具繁荣”的目标,同时于1995年2月成立“南靖县三卞经济规划区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四个工作小组:一是规划设计和道路施工监督组,二是大桥设计施工监督组,三是征地拆迁组,四是预决算财务组,并具体制定了有关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1995年7月,县委、县政府成立“三卞规划区建设工程指挥部”,由县政府副县长吴番根任指挥,县政协副主席吴惠天任副指挥,山城镇、三卞村及县直有关部门人员作为指挥部成员,下设办公室,抽调县建委、土地局、县政府办、交通局、财政局、山城镇人员到办公室。办公室人员与原单位暂时脱钩,专职为新区建设服务。
  (二)
  南靖县城总体规划1984年编制完成,1986年经漳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至1995年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南靖县委、县政府着眼于2010年县城的发展目标,委托北京市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对县城规划进行修编,广泛听取专家和学者的意见,取得上级规划、土地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于1995年6月编制了《南靖县山城镇城市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修编方案经审定评估,县政府正式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并上报漳州市政府审批。根据总体规划修编方案,县建委在漳州市建委直接指导下,遵遁建设布局合理化,建设超前化,设施配套化,管理科学化的原则,编制了《三卞规划区建设方案》,经县政府审议后报人大常委会,并于1995年7月19日审批通过,为新区依法建设创造条件。
  建设新城区,首先遇到的是土地和资金问题。三卞规划建设工程指挥部按照上级政府对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出让,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的要求,把规划的建设用地由县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行分区定价挂牌,统一向单位和个人出让。出让土地收入除用于征地外,主要用于新区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加快配套建设,促进土地出让,形成良性循环。
  实行土地“五统一”来建新城区,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因此宣传教育工作极其重要。指挥部从正面入手,把政策交给群众,将目的意义讲清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他们与县广播电视局密切配合,安排电视系列采访规划区指挥部正、副指挥;建委、土地局大张旗鼓宣传开发新区的意义、规划前景、土地政策;山城镇三卞村干部深入各家各户分发宣传材料1000多份;一些干部群众为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所鼓舞,也纷纷当起新区开发的宣传员。
  尽管荆东(三卞)规划区建设是实施县委、县政府“打开大门、重心东移”和实现小县城大城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人民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大业,但实施初期,因社会各阶层人员看法不同及各种舆论较多,尤其是涉及到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矛盾时,被动用土地的一小部分群众思想不通,个别别有用心者又从中挑动,征地、赔青工作一度遇到困难。在这关键时刻,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1995年县政府第6次常务会,研究解决荆东新区建设问题,还亲自多次召开三卞村各层次人员座谈会,取得干部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从公安、检察院、法院、山城镇等单位分别抽调人员组成工作队,由一名县委常委带队,于1995年7月11日进驻三卞村,开展宣传和整治,一方面大力宣传荆东规划区建设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理解和支持新区建设;另一方面解决了三卞村及群众提出的一些合理意见,稳定了社会治安,维护了建设秩序,保证新区建设的顺利进行。县人大常委会也先后两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荆东新区建设,与群众建立紧密联系。
  建设荆东新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做保障至关重要。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开拓创新,首先是让出按国家规定属县级的税金费和土地增值的部分,全部用于新区配套建设。另外,制定了鼓励新区建设的相关规定:如只要符合规划,不分县内县外、也不论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均可享受规划区建设用地同期同等待遇;简化办理有关手续,从快从优,一手交钱即能一手办证等等。
  规划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齐心协力服务新区建设尤为重要。县建委、土地局在建设初期,集中力量搞好规划方案和土地丈量划界,然后抽调专人专职详细规划、土地出让及拆迁工作,实现联合办公的高效率。山城镇和三卞村领导成员服从大局,全力支持新区建设,积极配合指挥部及时处理土地和青苗赔偿,任劳任怨地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协调解决群众难题,为稳定民心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县电力公司、自来水公司、电信、广播电视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按指挥部的要求,使新区建设得到保证。各支施工队伍听从指挥,抢时间,抓进度,同心协力,团结奋斗,为规划区建设立下功劳。
  (三)
  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宣传教育深入扎实、政策措施到位、各部门密切配合,加上科学规划,依法建设,指挥部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精心组织桥、路、电、水等配套工程施工,新区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截止1996年底,已征用地804亩,出让土地近200亩,收取土地出让金等2400万元,基本保证“两桥六路”等主要配套工程建设及征地资金的需要。
  1、荆西桥(后定名为建设大桥)。1995年3月27日动工兴建,同年11月30日竣工,工期仅8个月,比合同期提前20天完成。该桥长204米,主车道宽13.78米,两侧人行道各1.2米,桥面高程28.44米,投资470万元
  2、中山桥。1995年9月6日动工兴建,同年12月15日竣工,工期约3个月,比合同期提前70天完成。该桥长120米,路堤80米,宽12米,投资210万元(包括阐门30万元)。
  3、主干道。建设中路(后定名为建设路)、中山北路、山田路、(后定名为嘉兴路)、建新路(后定名为嘉盛路)、富康路、江滨路6条道路路基填方25万立方米,投资230万元。其中建设中路长1197米,主车道宽12米,中山北路长372米,两路主车道水泥路面铺筑1995年完成,投资150万元。江滨路、富康路、建新路、山田路4条道路主车道水泥路面铺筑于1996年底完工,总投资220万元。
  4、供电和供水、排水。主供电、主供水、主排水埋设等全面铺开,其中建设中路1万伏主供电线路长1390米,1995年架设完成,投资120万元;富康路1万伏主供电线路长1060米,于1996年8月架设完成,投资62.6万元。1996年底完工的主供水、排水项目有:建设中路Φ400主供水管道1560米,投资100万元;次供水管道Φ200和Φ100长1730米,投资114.7万元;主排水管道4200米,投资87万元。
  5、电信、有线电视由邮电局、广播电视局筹资,同时开通。
  6、用户房屋建设。随着新区配套建设的完成,极大地激发了用户建房的热情,共有90多幢约10.2万平方米的房屋投入建设,投资3000多万元。
  在近2年的工程建设中,指挥部全体成员群策群力,勤奋工作:一是工作细致深入,狠抓落实;二是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有检查;三是发挥集体智慧,增强服务观念;四是认真考核施工队伍,重质量降造价。如荆西桥、中山桥是荆东新区配套工程的重中之重,施工时间紧,任务重。为保证雨季到来之前完成水下工程,指挥部与施工队合理组织,科学施工,克服种种困难,施工期间都没出现安全、技术事故,既降低造价,又保证质量,而且缩短了工期。
  担任正、副指挥的吴番根、吴惠天并没有因为各自事务繁忙而只挂名当“甩手掌柜”。他们同工程勘探、设计、施工的技术人员一道,参与测量、论证、检查、指挥、验收。有一次连夜暴雨,排水管道被香蕉杆堵住,建设工地一片汪洋,雨水很快漫延到三卞村的个别农家。指挥部二位领导拿着手电筒检查到此,心急如焚,冒着没膝深的雨水移开香蕉杆,避免了一场灾害。值得一提的是,万利达电子有限公司为荆东规划区的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经济后盾。按照吴惠天的话说:亏了,万利达有限公司挑着,赚钱了归政府。他为让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以地生财,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和资信,勇担风险,给荆东开发所需周转资金提供支持,使县里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实现东扩战略,将城东城西连为一体。
  南靖县城东扩的经验成为漳州市实行土地“五统一”的先进典型,受到市委领导的表彰,并在全市推广。漳州市人民政府以后专门颁发《漳州市区土地实行“五统一”管理的暂行规定》,便是在总结南靖县荆东规划区建设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的,这充分说明南靖县委、县政府及荆东规划区工程建设指挥部的远见!
  (四)
  1997年后,由于多种原因,荆东开发区土地出让和配套建设受到影响。县委、县政府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继续实施优惠政策、处理预留用地、城市经营投资受益等措施,并强调“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并重”,使荆东新区建设得到一定发展。至2003年底,单位、个体共完成40万平方米房屋建设,投资2亿多元;成立江滨居委会,共迁入人口7500多人,初步建成南靖“(上海)浦东新区”雏型。
  根据水文资料和三卞村原有高程平均23米的情况,荆东新区在江滨路东段沿河一侧设立1米高的防洪堤,堤顶标高为25.5米,达到旧城防洪堤面的高度,并清除江中的沙滩,提高荆江泄水能力。
  江滨路绿化采取楔型与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在防洪堤外的河滩建成占地130亩的江滨公园,与对岸的月眉公园相互映衬,还沿道路两侧人行道种植乔木。绿化带采用假槟榔和灌木交错种植的办法,加强公共场所绿化,并搞好庭院绿化。为调节居住区的绿化环境,在中心区分别设一至二处的居住区小游园,每处占地1亩左右,使新区的绿化覆盖率达30%以上。
  如今,人们漫步荆东新区,只见高楼林立,县公安局、检察局、法院、县广播电视中心、公路稽征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人才交流中心、财政、国土、工商、公路收费站、邮政、电信、八达电子等办公大楼沿江滨一字矗立,结构各异,精致纷陈;县地税局、农村信用联社、第一幼儿园、卫生防疫站、闽星公司、第二实验小学、城关中学、党校等单位、学校分列其中;各商住楼整齐规整,错落有致;江滨公园绿树婆娑,青草匝地,红花紫荆、芒果树、龙眼树次第相间,小瓷砖铺就的人行道蜿蜒曲折,幽静雅致。而且,随着南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江滨公园至月眉公园的步行桥已进入施工阶段,江滨公园的配套完善、江滨路西段沿河一侧的防洪堤也正在投入建设。
  清晨,江滨公园随处可见打太极拳、做体操、散步的人们;人夜时分,荆江两岸灯火辉煌,人影攒动,如江中撤满星星,高楼大厦倒映水中。每逢双休日,绿荫下,草地上,处处是休憩的老人和青年,小孩子则快乐地放着风筝,呈现出繁荣、祥和的景象,让人不由从内心发出感叹:南靖县城已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美……这不由让人想起清朝乾隆年间,南靖县知县姚循义在《万峰拱秀,为一邑之巨观》所作的憧憬:“百尺高楼迅速成,千秋事业在经营;山城未是旧风景,台阁欣瞻新栋楹。”
  美哉,南靖县城!伟哉,三卞新城!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七辑》

出版者: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了重大工程、烽火岁月、史海钩沉、旅游天地、古村落探秘、人物春秋、名优特产、政协纪事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珍夫
责任者
王维
相关人物
吴惠天
相关人物
谭培根
相关人物
吴番根
相关人物
姚循义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山城区
相关地名
马山县
相关地名
安美路
相关地名
金山区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厦门市
相关地名
广东省
相关地名
西岸镇
相关地名
大城县
相关地名
南山城镇
相关地名
汤山城镇
相关地名
山城镇
相关地名
三卞村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城关区
相关地名
山田路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