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追昔赞改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375
颗粒名称: 抚今追昔赞改革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29-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作者回忆了自己的一生,历经艰辛,但最终在政府的帮助下翻身,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作者感激党的领导,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自己的幸福生活。作者也强调了勤劳俭仆是我们农民的本色,要让儿子上学读书,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没有文化科学知识。
关键词: 南靖县 人物事迹

内容

说来见笑,当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我一共生了6个(三个闺女、三个儿子),刚翻身跳出“苦海”,又自讨苦吃地落入“囝坑”。好哉是赶上了农村改革的好时光,嫁出去的闺女都过上了好日子,儿子有的是建筑工程师,有的是分公司经理,有的是搞拖拉机运输,也都成家立业,日子过得舒心又惬意。
  时来运转,度过了漫长的艰辛岁月,我也跟许多上年纪的人一样,日子过得越舒心,就越爱回忆旧时的坎坷。我时常把自己比做村边那棵老龙眼树,在贫瘠而干旱的沙土上顽强地发芽生根,在风吹雨打霜冻中挣扎着伸枝展叶,尝尽了岁月的艰难苦涩,才慢慢长成绿荫如盖的大树,开出繁花,结出果实。
  我是1933年一个春寒抖峭的时日,降生在荆江边上的南靖县山城镇翠眉村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营养不足,面黄肌瘦,算命先生说我“八字”欠金,会一生受苦。在父母的苦苦哀求下,算命先生才摇头晃脑地为我取了个带有“金”字的好名,加上本姓,就是现今写在身份证上的“蔡金朝”。闽南语“朝”与“条”同音,村里人都叫我“金条”。我今年67岁了,从没见过金条,却尝尽了人间那苦辣酸甜的各种滋味。
  旧时的翠眉,村前虽是绿水长流的荆江,村边的田园却年年闹旱灾。天一放晴,家家户户就忙着到田头水井掏水灌田。农民在田园上洒下的汗水比井水还多,但收成的稻谷却不够半年粮。加上靠近县城,不是苛捐杂税压得人喘不过气,就是兵荒马乱使人不得安生。我七岁那年,父亲因积劳成疾无钱治病,就撒下我们过世去了。接着,母亲和弟妹又相继病逝。死不了的我,孤苦伶仃,营养不良,面色黄黄,肚子大大,长得真不象个人样。在走头无路时,我只好去六安庵尾投靠母舅。母舅靠种田过日子,也过得艰涩,但他还是收留了我。在母舅家,尽管三餐稀饭配菜补、酸菜,我也吃一肚饱。由于自己体质差,面色变不了,肚子老是大大的。舅母时常叹息地对我说:“咳,你怎么老是长得这个模样,不了解情况的人准会认为我三餐没让你吃饱,真是饲歹狗舍败主人啊!”舅母难过,我也心酸,但无论如何我要活下去。于是,不管严寒酷暑下雨刮风,或放牧耕牛,或下田干活,我都从来没有偷懒过。
  一唱雄鸡天下白。我17岁那年,山城解放了,穷苦人翻身做了主人,舅舅欣喜地让我回翠眉自立门户,参加土改。在舅舅家,我学了不少种田本事,也锻炼了做人的坚强意志,回老家,生活也有了信心。
  不久,人民政府为了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及时拔出资金,组织劳力兴修了三卞渠,引荆江水灌溉农田,使“八字”欠水的渠道沿线农民的心头得到滋润,使近万亩缺水田园得到了解渴。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又有了长流不息的三卞渠水灌田,种田的积极性是不用说的。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虽是“十一兄”里里外外都靠自己一双手,但坚持起早摸黑,辛勤劳动,农业获得连年丰收,家也理得有条不紊。村里人都说我有志气,像个种田人。随着生产的发展,村里人很快就自愿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之路,我当然也是走在前头的积极分子。在劳动中,我跟村里一位姑娘(就是现在的老伴)相爱结婚了。那时我21岁,体质还很弱。婚后在妻子的关心照料下,我身体也一天比一天壮实起来,唱起“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也特别宏亮,特别有感情。饮水思源,我深深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蔡金朝幸福的今天。这歌声就是翻身农民从心底飞出的心声啊!
  那时节,真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上面下村来的干部和群众心连心,办事很实际,经常和群众共商发展生产大计,我就在那时入了党,当了初级农业社副社长。但是,到了“大跃进”就不一样了,干部办事凭主观、瞎指挥,强调什么越密越好的小株密植,瞎吹什么水稻亩产十几万斤,我想不通就在会上讲自己的看法。这一讲,我成了“白旗”,被拔掉,让我带一批民工到山区的书洋支援松香厂,上山割松油。那时,家里事全丢给妻子,但我还是坚持以共产党员条件严格要求自己,在松香厂拼命干到1961年才回村重新当上村干部。
  真是“有时神仙打鼓也会错”。党中央、毛主席发现问题后就及时纠正错误。到了六十年代,农村生产又迅速发展起来。村里创办五斗山妇女耕山队,我服从党支部安排,上山当指导员,妻子和大女儿在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每年分红,我一家的劳动工分都比较多。不过,尽管我夫妻不怕流汗,不惜出力,一年做生做死,到头来也只够得上吃饱穿暖而已。说实在,家里当时连一架缝纫机也没有,天天早出晚归五班制,妻子在夜里还得在灯光底下加班补衣服呢!
  勤劳俭仆是我们农民的本色,工分能不比别人少、生活能过得去也就高兴了。我最怨的是自己生不逢时,没上过学。如今日子再紧,我也要让儿子上学读书,建设社会主义不能没有文化科学知识啊!孩子也争气,没钱买自行车,他们就走路上学,家里距学校近3公里,每天两趟来回,从没耽误上课时间。老大、老二都读到高中毕业,老三也初中毕业,为以后自学成才打下较好的文化基础。
  没想到,中国的历史会转折得这么快。粉碎“四人帮”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便像春风吹遍全国的山山岭岭。我们翠眉也在改革开放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里楼房簇簇,道路四通八达。如果说,我家解放后的日子是好比吃甘蔗——节节甜,那么改革开放后的生活便是芝麻开繁花——节节高了。
  我们农民最开心的是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不但有承包的耕地,也有了安排种植的自主权。那时,我和妻子加上几个女儿一摔开臂膀就有使不完的干劲。粮食获得连年丰收后,大家就根据市场需要各显神通,不断优化种植结构。我家9个人口的承包田除种些水稻做口粮外,都改种香蕉和蔬菜,每年卖蕉卖菜收入都上万元,家庭逐步富了起来。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劳动积极性大调动,工效大提高。我家三个儿子成为剩余劳力,他们有文化知识,我就让他们到外面闯门路。大儿子到镇建筑公司边实践边学技术,很快就经过考试获得工程师职称,并当了公司副经理。二儿子又自费到厦门一所技术学校学建筑专业知识,毕业后便回县里创办起九龙建筑分公司,当了经理。老三文化程度低些,也选准了适合自己致富的门路,学会开手扶拖拉机搞建材运输,为两位哥哥服务,收入也不错。现在,三个儿子都各自成家,除老三收入低一些,都达到富裕型小康户水平。
  现在,先说住的。原来我家大小九口挤在两间低矮破旧的老屋里,夏天闷热得睡不了觉。俗话说,树大分桠,三兄弟大了也得分家。但是,只有改革开放才会给分家后的儿子提供各自发展的好机遇。如今,老大、老二都住进东大路边交通方便的高楼大厦,套房面积分别是160和200多平方米,室内装修得象宾馆一样。老三也住进在村里新建的两层小楼,宽敞、明亮、舒适。我和老伴舍不得老屋,又懒得爬梯登高楼,就将老屋重新翻修一番。如今室内上有天花板,下铺大红砖,门框贴瓷砖,内间连外间,窗明壁白,冬暖夏凉,出入也方便,住得也很舒服。
  再说用的,如今真是抬起来手项项有了。儿子们家里安有电话机、腰间挂有BP机和手提话机;出门骑的是上万元的进口摩托车,一阵风就来无影去无踪,如今只有我这老头还骑脚踏车慢慢游,既可一路看热闹又安全保险。我们室内都有电视机、VCD、电风扇,有的还安上空调机,想看新闻或文娱节目都很自由,既丰富又多彩。厨房也安上自来水、用上液化器、电饭煲、电炒锅、电冰箱,老妻煮食也快且方便。!日时听过“田螺姑娘”等许多神话,如今都成了现实。我想,改革开放给我家带来的好日子,神仙见了也会羡慕的。
  如今,穿的不必说,吃的呢,不仅吃饱,还要求吃得好,吃得精细。子女们的伙食不用说,我和老伴两人三餐鱼肉不断,青菜多样,还要煮得烂,吃得新鲜。村里人都夸赞我晚年真幸福。是的,改革开放后,我这个蔡金朝的“金”字也变得名符其实了,也真的五福临门了。
  还想说说玩的。欣逢盛世,子女都成家立业,我和老伴也该舒心度晚年了。原来,我和老伴还在承包地种了一片香蕉和几丘蔬菜,每年自己卖蕉收入7000多元,卖菜收入6000多元,还帮石料场修路收入4000元,扣去成本费用,每年可节余上万元,加上三个儿子每月又固定给我两位老人生活费2000多元。花不完就想出门游玩看风景。我一有好心情又碰到好天气,便骑上自行车逛遍县城的大街小巷,看高楼大厦,游月眉公园。近几年,我还到漳州看看立交桥、火车站,到东山看看大海、推推风动石。漳州这几年真是变化好快,为了看得详细,我不坐“的士”,专门请了一辆三轮车,坐在车上慢慢游,细细看,真让我开了眼界啊!当年毛主席说的“敢叫日月换新天”,到了改革开放的今日才真的逐步变为现实了。
  然而,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比比我家庭经济的变化和本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又感到不知足了。我虽上了年纪,但身体还健壮,还应该充分发挥余热,尽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积极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要教育好子女坚持走正道,走勤劳致富路,不断开拓进取,为改革开放添砖瓦,为党增光辉,为建设新农村做出应有的奉献。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辑

《南靖文史資料第二十二辑》

本文收录了南靖,天然的旅游胜地、围绕中心履行职能,真抓实干促进发展、沧桑巨变话金山、在改革中崛起的靖城镇、抚今追昔赞改革、干名农民跨出家门跑运销、绚丽的人生,坚实的足印、向新的科技高峰攀登、康师傅,超常发展的品牌、为了泰华的繁荣和友谊、心与心相连,情与情交融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金朝
责任者
齐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