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情·水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353
颗粒名称: 山情·水缘
其他题名: 记原南靖县副县长郑赐福二、三事
分类号: K295.7
页数: 4
页码: 116-11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靖县副县长郑赐福在改革开放后的执政事迹。他带领人民政府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基础建设工作,特别是修路和修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面对自然灾害时,郑赐福展现出了坚毅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带领人民抢修河堤,并在艰苦的环境下奋战三天三夜。然而,他在奉献工作的同时,也面临着健康问题,最终因营养不良病倒。他是一位为人民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优秀领导干部。
关键词: 郑赐福 南靖县 基础建设

内容

上天岭,路难行。住在天岭前的船场人这么说,住在天岭后的书洋人这么说,离开天岭移居海外的华侨也这么说。也因为如此,天岭成了贫富界线的分水岭,天岭外人享受着平原的富饶,天岭内人则吞噬着大山的涩苦。路,天岭大山什么时候才会有一条康庄大路呢?一直到了解放后建立了人民政府,才有了路的答案。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南靖县选出了新一届的人民政府,郑赐福,这位在建国前参加过地下党工作,建国后刚从剿匪斗争中来的壮实汉子,被颇具眼光的南靖人选为副县长。这一选,南靖人选中了一位能在高山峻岭中修路,敢在滔滔大河边筑堤的人,这位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古代大禹的治水精神,改变了南靖山川的面貌。
  五八年的一天,天岭山下的甘峰村,从县里来了二个人,一个是副县长郑赐福,一个是交通局长余海波,他们的到来,将给天岭沉静的历史翻开轰轰烈烈的一页。
  作为分管交通、农林水的副县长,郑赐福早已带着一批人马,打通了山城至船场的公路,率先使南坑、船场这二个山区通了汽车。郑赐福还争取到省林业厅的投资支持,从南坑到刣牛垵修通了一条林业公路,实现了大山区木材的外运。在修林业公路的过程中,县里对参加的义务劳动民工每人每天发了四角钱的补贴,把林业厅投资的钱节约下一部份,准备用来拓通天岭,直达书洋,这是当时整个龙溪地区取得煤炭资源的重要战略通道,也是一条山区人民摆脱贫困的幸福路。然而,省林业厅误解了南靖县委意图,不同意投资款转为他用。为此,郑赐福专程赶往省城福州,找到分管的副省长许亚汇报。许副省长听汇报后,认为南靖县委勤俭建设的路子是对的,当即指示林业厅:“被节约的资金同样是开公路,开一条路变为开二条路,应当支持。”
  天岭山,海拔最高点880多米,山高林茂,终日阴晴不定,极为险要,郑赐福、余海波在一个家住上汤村的县政府通讯员(玉斜)的向导下,爬上了天岭,考察了天岭东西两侧山脉走向,在胸中绘就了蓝图。当日,他们一行三人在天岭山的田寮里,向群众借了一点白米煮饭吃,没菜没盐,他们却咽着口水吞着饭,美美的吃了一餐,把共和国早期建设者们清廉风范留在大山上。
  说干就干,勘探、设计、施工一齐上马,南靖人第一次用组织起来了的力量,撼动了千古不变的天岭山。一拨一拨的民工,扛着背包,挑着锄头畚箕,高擎红旗,踏上天岭,叮叮当当的钢锤声,隆隆的开山炮声,雄浑的夯土号子声,打破了天岭千百年的寂静,天岭,因劳动而沸腾起来。郑赐福和民工们一道,怀着建设者、主人翁的极大热情,吃着四角钱一天的伙食、把筑路指挥部向船场、向上汤、向天岭推进。一条五彩之路,先点、后段、而线,最后整体衔接,宛如黄龙般盘过天岭山腰,直上书洋。天堑变通途,连旅居海外的华侨,也惊诧于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雄心和本领。
  打通天岭险要路段后,郑赐福继续带着他的筑路大军,把公路线往五更寮、梅林、科岭、长塔延伸……
  一直到六0年,山长公路的主线、支线在郑赐福的指挥下,全部贯通。交通便,山乡变,山长线如用一条巨大的瓜蔓,五个沿线乡镇近百个村子,吸吮着这条充满养分的巨蔓,迅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郑赐福好象天生是一个逢山筑路,遇水修堤的官,他刚把南靖大半个县的公路拓通摆平,还未来得及歇一口气,大自然又肆虐起来,迫使这位共产党人再次高高卷起了裤管。
  六0年六月九日,俗称“六九大水”,南靖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公路塌方了,堤岸冲垮了,稻田毁、房屋淹。大灾害,严峻的摆在南靖人面前,南靖人并没有被这种大灾大难所吓倒,他们从被洪水淹过的地方走来,在县委领导高度统一,政令高度畅通的号令下,郑赐福带着县直机关干部职工和五千多名民工,汇聚靖城,与平和、龙海来支援的民工一起,抢修靖城文昌塔大堤。历史,再次给这位共产党人记下了这三天三夜的修堤情景,郑赐福和修堤的民工们,吃麦皮,喝菜叶稀饭,啃香蕉头、金狗头蕨做的饼,硬是把咆哮着激流的文昌塔大堤缺口堵上,修好。郑赐福睁着三天三夜没合过眼,和民工们一道,又挥师尚寨、沥阳、郑店等地的堤岸……
  这位顽强的共产党员人终于支持不住而病倒了。他不是骨瘦如柴般的病倒,而是象馒头般肿涨着病倒。这种病,是饥饿和缺少营养引起的,俗称“水肿病”,是一种贫民病,不是一位副县长应患的病。在当时,患这种病的不止郑赐福一人,而郑赐福却是患这种病最严重的一个。县政府知道郑赐福病倒的消息后,为了给他治病,批给郑赐福四斤黄豆,一斤米酒。这位南靖人民的功臣,自己掏了腰包,买下了这批“滋补品”。
  郑赐福的这辈的共产党人,就这样在南靖的历史上写下了一行行壮丽的诗篇。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热热闹闹的奉献给了这块热土上的大山河流,却从未给自己留下什么,用郑赐福的话说:“开公路,修水利,任务完成,寮拆人散,连剪彩都不搞。”他们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的实践着共产党人对人民大众的诺言。
  回顾历史,电脑应当打印下这一段内容:郑赐福,担任南靖县副县长期间,组织带领民工拓通了山城至船场、船场至书洋、书洋至五更寮、书洋至曲江,书洋至科岭,科岭至长塔,南坑至刣牛垵等公路。兴修了大房水库,田沧排涝沟,上苑排涝沟,尚寨防洪堤、湖山堤、沥水堤、郑店堤、廍前沧溪堤、鸿砵张渠堤、上苑堤。
  目前,郑赐福居住在县城梨仔园一幢普通的民居里,膝下儿孙满堂,晚年平静安样。他偶尔与一群老人下棋、搓麻将,人们都乐于接受他的乐观开朗,却少有人问知于他过去的辉煌,他也缄口不提往事。
  草就于96年8月20日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辑》收录了一系列南靖地区革命先驱和干部的传记、事略和诗歌作品,展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人物故事,体现了南靖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阅读

相关人物

黄诏南
责任者
郑赐福
相关人物
余海波
相关人物
许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
上汤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