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脸包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345
颗粒名称: “黑脸包公”
分类号: K295.7
页数: 7
页码: 40-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黑脸包公”于起凤同志是一位廉洁奉公的公仆形象,以公正廉明、铁面无私、严于律己、一尘不染、作风深入、平易近人等特质为人所称颂。他在南靖县人民检察院和金山公社工作期间,以严格的公正原则和铁面无私的态度审理案件,不畏压力,坚守原则,保护群众利益,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信任。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搭配或少搭配地瓜干,不接受特殊化待遇,甚至让给急需的同志紧缺物资。
关键词: 于起凤 廉洁奉公 公正廉明

内容

于起凤同志是山东省文登县(今文登市)汪瞳村人,1921年9月出生在一个中农家庭。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6月参军后,历任战士、排、连、营长等职。1952年,他从部队转业地方工作,被分配到中共南靖县金山区任区委副书记。1955年后,担任南靖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南靖县委委员、县委常委、金山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县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文革开始后身患重病、仍坚守工作岗位,不幸于1968年6月26日逝世。时至今日,他为人耿直,无私无畏,廉洁奉公,鞠躬尽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仍在南靖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人们追忆他、赞扬他……
  一、公正廉明、铁面无私
  于起凤身材魁伟、脸颜红黑、眼圆如钟、眉毛粗竖,加上办事公正,铁面无私,因此,人们自然地送给他一个“黑脸包公”的绰号。
  1954年4月,南靖县人民检察院成立,于起凤首任检察长,积极为南靖的镇反,肃反和三大改造工作的深入开展保驾护航。尽管机构刚刚建立,工作千头万绪,可他一向坚持真理,敢于为民请命,勇于向坏人坏事做斗争,以致“包公”的秉性在他的身上越发显露出来。解放后南靖一中首任校长曾元亨,系解放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土改镇反中,有人举报他社会关系复杂,被隔离审查。他按照县委的指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调查研究,客观公正地分析其家庭出身和社会关系是身不由己的事,经查证认定曾元亨无罪,随即恢复了曾的名誉和原来的工作职务。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60年4月13日,于起凤下乡回来,听取有关办案人员汇报工作,有一宗案件的一名案犯,地、县有关部门的领导虽已同意逮捕,而老于却发觉其中蹊跷,他从被告人“一天能抽30包香烟”提出质疑,并亲自审理此案。是夜,他不顾天气炎热,左手按着案卷,右手扇着芭蕉扇,借助住房走廊忽暗忽明的灯光,一字字、一行行地细心审阅着卷宗案由,不少疑点在脑子里旋转着。次日,他召集经办人员会议,建议重新审理此案。经办案人员反复查对核实,终于弄清了案情的来龙去脉,由此认定被告人是在屈打成招的情况下,由别人强加给他的罪名。此案最后以证据不足,予以否定,及时地释放了蒙受不白之冤的被告人。1959年经省、地检查评比,南靖县检察院被评为全国检察工作先进单位,于起凤同志光荣地出席了全国表彰大会。
  1965年11月,老于出任南靖县人民法院院长,审理一起原县委常委、公安局长迫死人命的辣手案件;在审理过程中,老于根据群众的揭发检举和受害者家属的控诉,克服困难,顶住压力,坚持原则,排除于扰,始终站在斗争的前列,使这起人命案得以顺利判决,案犯最后被处于极刑。
  在审理金山公社庵后大队干部吴金龙等9名主犯勾结粮站干部,盗窃国家粮食5万多斤的案件时,案犯利用老于在金山工作多年,有不少熟人的关系,托人向老于家门说情。但老于理直气壮地回答:“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更何况是公社、大队干部”。来访者见老于执法无私,不讲情面,就要溜走,老于却用缓和的口气说:“既然你们来找我,食宿由我负责解决,但人情和法律要分清。”
  二、严于律己、一尘不染
  1961年,县委决定老于重返金山公社担任党委第一书记。走马上任后,他立即带领干部深入全社的村村寨寨,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有一次,他带两名干部到碧溪、麻斜、新村、北坑等大队,了解面上的工作,路过下麻大队时,村党支书吴辉光从家里拿出地瓜给他们当点心,老于不肯接受,婉言谢绝;至中午赶到上麻大队,大队干部煮了地瓜给他们当午餐,老于便当场付清粮票和钱,并对同事说:“现在是国家困难时期,我们干部既要带头节约粮食,又不能侵占群众的利益。”时逢粮食供应要搭配40%的地瓜干,金山粮站主任特别交代营业员,老于家不搭配或少搭配地瓜干。有一次老于妻子从粮店买回40斤大米,没搭配地瓜干。回家后妻子便对老于说:“现在粮站买米不搭配地瓜干了。”老于说:“还有搭配。”妻子坦率地回答:“我今天买米就没搭配。”老于说:“你怎能不让搭配?”“不是我不让搭配,是粮店没给搭配。”妻子实话实说。老于沉思片刻,果断地说:“不行!我是公社主要领导,咱家不能带头破例,既然他们不给搭配,我们就自觉让粮站来个一视同仁,按规定给咱搭配地瓜干。”随后,通情达理的妻子当即称足十六斤大米,主动到粮店换回地瓜干。区区一桩小事,却一传十,十传百地传遍了全公社。有的干部不无感慨地说:“本来老于就有胃病,粮站干部照顾他,是为他身体着想,有利搞好工作,可他都不领情,反而要求粮站对干部不搞特殊化。”
  50年代和60年代初,按规定,县委委员和公社书记可以吃中灶,老于身为县委常委,却从未在食堂吃过中灶。有一次,老于父亲从北方来南靖,同事让其小孩到食堂端回一份中灶伙食给其父改善生活。他下乡回来知道此事后,批评家属说:“我不在家,不得糊来,以后碰到类似情况或要改善生活,就自己动手去做,不得到食堂拿中灶。”
  老于长女于爱珍,1963年中学毕业,按当时政策规定,可以安排在县城工厂或机关单位工作。而老于却让她到丰田农场参加劳动锻炼,并让她自己前往报到。农场书记赵国林见于爱珍个子不大,体质瘦弱,而且身体不好,不宜参加体力劳动,恰巧场部招待所又缺一个专职服务员,就通知她到招待所上班。于爱珍担心地说:“我爸叫我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参加劳动,最好按他的意见安排工作岗位。”赵国林却不以为然地安慰道:“没事,你先在招待所上班,有事我撑着,回家就对你爸说,你在养猪场劳动。”时间一晃就是半年,当老于参加全县生产大检查到丰田农场时,才发现于爱珍在当服务员。老于当即批评老赵,不能照顾孩子无忧无虑,原定让她参加劳动,怎留她在场部当服务员。接着批评了女儿怕苦怕累、贪图享受,不到第一线劳动锻炼的错误思想。并当场宣布:“从明天起,你就到第一线去劳动。”赵书记见老于对女儿要求那么严格,只好重新安排于爱珍到山边养猪场劳动。这样总算平息了一场小风波。
  三、作风深入,平易近人
  于起凤自1952年调任金山区委副书记以来,就在南靖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留下了作风深入,平易近人的良好印象。
  1953年的一天,老于参加县委棉布计划供应会议回区公所,立即召开各乡长和区干部会议传达贯彻,研究部署,还逐一检查与会者的纪录是否有误,以确保不出纰漏。同年秋,由他带工作队前往水美乡搞粮食统购统销的试点工作,老于除了积极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发动群众外,还亲临各家各户进行粮食产量的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他身体力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带动了所有工作队队员学着他的样子,迅速地掌握了全乡各村各户的准确产量。试点的成功有力地推动着全区粮食统购统销工作的顺利开展。
  1960年,已担任县委常委的于起凤,自告奋勇地带领一个改造后进队的工作队进驻南坑公社村中大队,待工作布置停当,他便来到偏僻的片仔生产队蹲点,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感情、了解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生产。在他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村中大队当年粮食增产8万余斤,较快地改变了粮食生产上不去的落后局面。此后,他重返金山公社兼任党委第一书记,时值1962年夏粮征购入库,有一个生产队交给粮站的谷子质量不合人库标准,仓管员建议他们当场晒干、筛净后,才予收购入库,但有的社员想不通,要将谷子运回。老于闻知后,赶往粮站,耐心进行说服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国家观念,使这个生产队的社员乐意接受,纷纷动手处理不合要求的谷子,直至粮站验收符合入库标准。
  他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1960年,检察院有一位干部下乡到书洋,因车祸受重伤。他急伤者之所急,立即派干部前往处理,同时,亲自出面向县委借来小车将这位伤员急送漳州医院抢救,至凌晨2点,他仍守候在电话机旁,时刻关注着伤者的性命安全,直到这位干部抢救无效,他才离去。特别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他总是把县委按规定供给自己的一些紧缺物资,如鸡、鸭、肉或香烟等,主动让给一些急需的同志,而自己则省吃俭用,抽着用粗纸或旧报纸代替烟纸卷成的土烟。他这种关心下属,心系群众的高尚品德,一直在当时南靖的广大干部群众中传为佳话。
  老于平时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但工作之余则积极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如利用早晨或晚上组织打篮球活动或打扑克等,逢年过节还邀请下属到他家做客,请大家多提意见,与同志们打成一片。难怪有的干部调动工作单位,离开老于时仍依依不舍。
  “文革”开始后,在“炸烂公检法”的狂潮中,老于也毫不例外地被打成“走资派”。一时间,大字报铺天盖地,莫须有的罪名接踵而至,终因造反派抓不到他的把柄,而不了了之。因此,他得以继续主持政法部门的工作。1968年6月26日上午,他照常来到看守所上班,顿感胸部隐隐作疼,很不舒服,同志们劝他下午不要再来。可当天下午,他硬是顶着疲倦,手扶梯杆,爬上看守所二楼坚持查阅案卷。这时他的脸色青一阵、红一阵,汗流夹背,胸口疼痛难忍,仍工作到下班后。回到家时,已是掌灯时分,他一进门就躺在床上,告诉妻子说他心胸闷疼,妻子知他中午就没进食,准是肚子饿得不行了,于是,赶紧热了一碗水饺,端到床头,可老干只吃了2粒就咽不下去了;其妻请医抓药,仍不见效。单位的同志闻讯,急送医院抢救,经医生确诊系心肌梗塞,抢救已为时晚矣。由于长期埋头为党工作,无瑕顾及身体,当晚10点多钟,这位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南靖“黑脸包公”便与世长辞……
  本文资料来源:
  ①南靖检察志。
  ②高港和、黄松土、吴家族、陈开元、刘清奇、吴子煌、曾连省、吴寄正、吴清洪、钟铭答、叶炳南、王土水、张淑惠、于爱卿等同志提供口碑材料。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二十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二十辑》收录了一系列南靖地区革命先驱和干部的传记、事略和诗歌作品,展现了他们为革命事业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各个领域的人物故事,体现了南靖地区丰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剑川
责任者
陈奇芳
责任者
于起凤
相关人物
曾元亨
相关人物
吴金龙
相关人物
吴辉光
相关人物
赵国林
相关人物
于爱珍
相关人物
高港和
相关人物
黄松土
相关人物
吴家族
相关人物
陈开元
相关人物
刘清奇
相关人物
吴子煌
相关人物
曾连省
相关人物
吴寄正
相关人物
吴清洪
相关人物
钟铭答
相关人物
叶炳南
相关人物
王土水
相关人物
张淑惠
相关人物
于爱卿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靖一中
相关机构
南靖县人民法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文登县
相关地名
汪瞳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