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太平军进军漳州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69
颗粒名称:
太平军进军漳州始末
分类号:
K25
页数:
12
页码:
161-17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代道、咸之际太平军最后一次入闽,进军漳州的概况。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评价,展示了太平军在福建的活动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太平军
历史事件
南靖县
内容
清代道、咸之际,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不数年间便夺下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各地人民和各少数民族纷起响应,革命的浪潮震撼大江南北,形成全国性声势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给清王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不幸的是:洪杨领导层发生内讧,各主要将领互相猜忌,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个别将领行军所至杀戮过多,给各地官僚地主武装得以借口煽惑群众。在满汉贵族和官僚地主相互勾结,加紧对农民革命进行镇压下,致使延续十数年燎原之火一时烟消灰灭。同治三年(1864年)秋,太平天国政权摇摇欲坠,天京被清军重重围困,部分将领率队分别由苏、渐突围,经皖南、赣东、粤北进入福建。兹参考朱维于先生著《福建史稿》,结合有关地方史料和南靖民间部分族谱资料,对太平军最后一次入闽,进军漳州前后概况进行整理,以供史志学界参考。
一
同治三年秋,太平军最后一次入闽的部队主要可分为二大起:
1、由侍王李世贤统率的一起,有沛王谭星和花旗军林伯焘部五万人,李元茂部三万人,刘彩新及花旗军丁太洋、朱兴隆等部二万人,总共兵力约十万人。
2、由康王汪海洋统率的一起,有听王陈文炳、显王袁德厚、忠王养子李士贵等部及偕王谭体元余部,总共兵力十多万人。
李、汪入闽前,在江西安远会师,讨论进军方向。李世贤(广西藤县人)主张入粤打开一条生路,有利于队伍的发展。但由于汪海洋是安徽全椒人,其主力部队又多数是江北、江西、湖南人,而李部也有近三万人是三江两湖人,都极力主张入闽。李在汪的坚持和掣肘下,只得勉强接受入闽的决定,从而招致全军覆没的悲剧。
当太平军入闽时,清廷即简任浙江巡抚左宗棠为闽浙总督,于同年十一月统率湘军分三路入闽,对太平军进行围堵:
西路,刘典带领八千余人,佐以王德榜二千五百人,由江西抚、建二州进入汀州;
东路,高连升等带领八千余人,由浙江宁波循海道进入福州;
中路,黄少春、刘明珍等带领马、步四千六百余人,由浙江衢州入浦城南下延平,左氏率亲兵为后继。
三路总共兵力约三万人。
二
同治三年九月初,侍王李世贤率所部由广东嘉应之翁源出大埔进入福建。初九日,攻入永定县城。十二日,李部由来王陆顺德带队攻下龙岩州。
九月十二日,康王汪海洋率部由江西安远、镇平(今蕉岭县)一路进入闽西武平县,留花旗军林伯焘部就地驻守,亲率所部在汀州、连城、上杭交界之南阳、新泉建立踞点。
九月十三日,李世贤留花旗军朱兴隆部驻守永定,亲率大军进入平和,乘胜由琯溪、山城进至南靖。先一日,另有李世贤女婿陈光远率队由龙岩、漳平下永福朝天岭至和溪、金山。时值金山九月半埔演戏酬神,四乡居民到地拈香参观赛会万余人,夜间突闻兵至,猝不及避,自相践踏,死伤男女九百余人。同日申刻,陈光远与来自平和的李部会合,进入南靖县城(今靖城镇)。
李世贤素以行军神速、机密著称,当时在交通不便讯息不灵的情况下,太平军所到之处都无人抗拒,清南靖代理知县陈能超,当天还以“无贼”向漳州府汇报。民国《南靖县新志》:
“当‘发军’进入县城时,先头部队不过三两百人,服装褴褛不堪,随身武器仅有大小刀,指定南门外中路为军民交易所,秋毫无犯。未几,后队继至,遂四出剽掠,尤以城内后窟为甚,小脚妇女跳水死者六七十人。”
南靖典史司徒炳仓猝应战阵亡。知县康正贤出发马坪办理命案,途次前坂社闻讯逃亡。
九月十四日巳刻,李世贤带领亲兵八百名,由漳州西门长驱直入。据《漳州府志》载:
“城内犹疑非‘发匪’,全无提防。总兵禄魁、汀漳龙道徐晓峰、漳州知府札克丹布、龙溪知县钱世叙、游击沙肇修均死于锋刃之下。及大队继至,文庙、天后宫、道署、考棚、开元寺、玄妙观、丹芝两书院等建筑均被焚毁。”
南靖长教进士简逢太,在京任工部主事,回家奔丧,居住漳州城内,和其兄弟道太、保太及正在霞文书院读书的简大章、简逢发、简鸣凤、简鸣岐、简艮光、简则成、简成章等,都在兵荒马乱之时毙命。
李世贤治军宽易,将士效命,又重视军民团结工作。自攻克漳州后,声威大振,各地农民武装闻风响应。朱氏《福建史稿》转引左宗棠《奏报》:
“林文察阵亡后,‘土匪’从乱如归,已蔓延万松关、石码、北溪等处,泉厦岌岌。……‘土匪’面擦烟煤,潜袭后路。”又“岳坑生员朱得时受太平军官职,龙溪西北八十里岱山社郭凸、郭好,率众归附来王陆顺德。”
和溪《林氏族谱》亦载:
“复有‘土匪’数万,由上坪(龙岩适中)窜入和溪、永福、象山,再入永定龙潭孔字,会合康王进入南靖奎洋、长教、梅林等处。”
朱氏《福建史稿》载:
“左军部下锅帐行粮运送落后者,经过南靖、平和各乡,犹被寨民拦途劫抢,杀死丁勇长夫数十人,毁尸灭迹。武平、长汀各县农民更多,左军弁勇或请假回籍,或在路上落后,被农民军劫掠毙命。”
九月二十五日,太平军联络地方农民武装,分军由平和进占云霄县城。
十月间,驻守永定的太平军丁太洋部,由漳平永福开向归德乡,后又转回迎富社经和溪进驻水潮,另分一队驻守和溪郑家人和寨。
十一月初三日,清陆路提督林文察(台湾人,祖籍平和),带领援军万余人由同安经江东一路进至漳州东门外瑞香亭,布阵于龙江右岸。李世贤亲率二万五千人与之对垒。林氏孤军轻敌,岸上有山不知占领,太平军夺下此山,夜半从山上冲下闯入敌营,清军全部被歼,林文察阵亡。
十二月,李世贤分军攻入长泰,知县陈畴阵亡。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二十二日,李世贤分军攻入漳浦,漳州镇标把总叶腾蛟、外委郑升章等战死。
正月二十八月,驻守武平的花旗军林伯焘部,经永定于二十九日入南靖奎洋,次早秉火烛数千把从大坪路出船场、山城往平和琯溪。
正月三十日,李世贤亲率所部由镇门攻入石码。
同月,驻守南靖的太平军陈光远,带队巡视山城、尚寨、草坂和天宝六房、后园、埔里、埔美等处,至六房社,社首陈穹等煽动族众与之对抗,击毙陈光远于大水港。陈妻李阿四(李世贤幼女)为夫报仇,代领其众攻社。居民奔入福宁寨凭险待援。太平军穿地道置炸药攻塌寨墙,寨中男女死伤三千余人。
清闽浙总督左宗棠统率湘军入闽后,估计汪海洋孤军株守南阳蕞尔一隅,士兵多,给养困难,势必不能持久。他为解决战区面积大,兵力不够分布等问题,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垮汪部。同治四年二月,汪海洋兵败,放弃南阳、龙岩,清粤军方耀部又截击汪于上杭县城十里外的石脚下,汪部损失过半,由永定坎市经苦竹山岭退入奎洋。南坑《高港曾氏族谱》载:
“二月十二日,康王领兵十余万驻扎永定、金峰、南靖奎洋、长教、梅林、施洋等社,而施洋与我高港相距只三十里。新罗至奎坑一带‘贼’势尤甚,被烧抢数次,邻社大双坑亦烧五六楼寨。我高港族众挈家逃避于皇帝殿山,四月十二日‘贼’退始还社。”
奎洋《庄氏族谱》:
“三队姓康,由上坪(适中)而来,二月十八日到奎,十余万,驻两个余月。”
长教《简氏族谱》:
“四年二月十四日,康王汪海洋由龙岩上坪侵扰长教,‘贼’驻追来堂、集福寺、永兴宫、南华岩等处,楼寨被毁约十座。‘贼’连营数百里:东至漳州东关外;西至金丰十三乡;南至大双坑;北抵永福社。四月十二日,‘贼’由金丰走嘉应州(今广东梅县)。”
三月初五日,太平军丁太洋率队从水潮出发,经下峰至奎洋宿一夜,次早由船场、南坑一路前往攻诏安县城(分见和溪林、奎洋庄、高港曾等姓族谱)。
三月初六日,太平军攻入诏安,知县赵人成、典史姜锡安、署漳潮巡检方显廷、守备金占熊,前署诏安守备沈龙章、把总叶胜华、吴殿、任林等均“死难”(见《漳州府志》)。
三
同治四年四月初十、十一日,清帮办军务刘典,带队进入奎洋、梅林、船场等山区各社攻打太平军。
汪海洋率部由施洋入永定,向广东大埔退却。刘典即移军攻打南靖县城。
四月二十一日,清按察使王德榜、署陆路提督郭松林、署水师提督曾玉明、署浙江提督高连升、署浙江衢州镇刘清亮、记名提督黄少春、杨鼎等,各率所部围攻漳州,当日亥刻攻进漳州府城。
四月二十二日,王德榜带队追杀太平军至距南靖县城五里处,遇见李世贤部与刘典接战,挥队猛进,太平军无心鏖战,向平和方向退却,遂于当日收复南靖县城。
四月二十九日,清军攻入平和进兵大溪,与来自云霄、漳浦的太平军对阵,太平军被清军屠杀二万余人,祥王黄隆芸被清将高连升生擒,利王朱遂被王德榜击毙。侍王李世贤、偕王谭体元分率部向永定、云霄退却。
五月初一日,清军收复诏安,花旗军丁太洋率部出降。
五月十三日,汪海洋率部由永定、上杭向镇平(今蕉岭县)退却,借口杀害侍王部将李元茂。侍王自平和战败负伤后,和部队失去联系,军中讹传侍王已死,余众推李元茂为首,带队投奔汪海洋。其时,汪在上杭中部久候侍王不至,遂宣布侍王已死于下洋,系李元茂救护不力,杀李元茂以殉。自是侍王旧部诸将都忿愤不平。
六月,侍王李世贤自平和败退后,夜半偷渡,连人带马坠下平和溪中,随行淹死数人,李凫水上岸,割去须发逃匿山中。昼伏夜行至六月二十日,只身逃至镇平县。汪海洋得讯,率众郊迎,並马同入县城。
七月初三夜,汪海洋密遣心腹四人,乘李世贤酣睡,入室暗杀,并杀李部将王宗等五人,传示军中说:李已降官军,今来镇平,是要联络旧部图谋内应。
同月,注海洋率残部由镇平出发,辗转进入龙南、始兴边境,于十月二十日到达嘉应州。
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十二日,汪海洋与胡永样带领余众数万人出嘉应城(今广东梅县),分四路进攻清军。汪在佛子窝督战,被降人丁太洋发现急报清军。清营用数十支抬枪射中汪海洋脑部,坠马而死。余众共推偕王谭体元率领,向丰顺县退却。
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宗棠率领清军穷追太平军至北溪白沙坝(距丰顺四十里),太平军在黄沙嶂万山中迷路,粮尽力竭,全军覆没。
四
自太平军退出漳州后,漳属各县人民在官军清剿、米价飞涨、疾疫流行等重重袭击下,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朱氏《福建史稿》:
“左军沿途骚扰,引起人民的痛恨,据宗棠《给王朗青信》:‘顷有水潮、龙山一带士人来见,询知尊部经过,不免有抢掠骚扰之害,而前队尤甚,居民尽皆逃匿。拉去之夫有打死在途者,尸尚未收。民心震骇,怨声载道。’”
民国《南靖县新志》:
“同年(同治四年)五月,王(德榜)部士兵八名入田边社意图抢掠,被该社民歼其七,其一回营报告。”
奎洋《庄氏族谱》录贡生庄翼鸣《歌》:
“入门一见空如洗,抱头对哭泪如丝。粒米珍珠何处籴,十家同住九不炊。干戈之后瘟疫继,霎时一疾症不医。”
太平军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一曲悲歌,一份沉思的历史。
附注
本文参考资料: ①朱维干著《福建史稿》 ②《漳州府志》 ③民国《南靖县新志》 ④和溪《麟野林氏族谱》 ⑤奎洋《庄氏族谱》 ⑥长教《简氏族谱》 ⑦南坑高港《曾氏族谱》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辑主要介绍了南靖县的历史、地理、文化、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水利建设、修堤碑记、烟草生产、交通运输、信用合作社、民歌民谣、革命志士、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天麒
责任者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九月侍王李世...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九月初九日李...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九月十二日李...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九月十二日康...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九月十三日李...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十月间太平军...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十一月初三日...
相关事件
同治三年十二月长泰县...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1865年...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1865年...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1865年...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1865年...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1865年...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1865年...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四月初十刘典...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一日...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二日...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五月初一日,...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五月十三日汪...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六月侍王李世...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七月初三汪海...
相关事件
同治四年七月注海洋率...
相关事件
同治五年(1866年...
相关事件
同治五年(1866年...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