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进军漳州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69
颗粒名称: 太平军进军漳州始末
分类号: K25
页数: 12
页码: 161-17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清代道、咸之际太平军最后一次入闽,进军漳州的概况。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评价,展示了太平军在福建的活动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 太平军 历史事件 南靖县

内容

清代道、咸之际,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后,不数年间便夺下了南京,建立太平天国。各地人民和各少数民族纷起响应,革命的浪潮震撼大江南北,形成全国性声势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给清王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不幸的是:洪杨领导层发生内讧,各主要将领互相猜忌,给敌人以可乘之机;个别将领行军所至杀戮过多,给各地官僚地主武装得以借口煽惑群众。在满汉贵族和官僚地主相互勾结,加紧对农民革命进行镇压下,致使延续十数年燎原之火一时烟消灰灭。同治三年(1864年)秋,太平天国政权摇摇欲坠,天京被清军重重围困,部分将领率队分别由苏、渐突围,经皖南、赣东、粤北进入福建。兹参考朱维于先生著《福建史稿》,结合有关地方史料和南靖民间部分族谱资料,对太平军最后一次入闽,进军漳州前后概况进行整理,以供史志学界参考。
  一
  同治三年秋,太平军最后一次入闽的部队主要可分为二大起:
  1、由侍王李世贤统率的一起,有沛王谭星和花旗军林伯焘部五万人,李元茂部三万人,刘彩新及花旗军丁太洋、朱兴隆等部二万人,总共兵力约十万人。
  2、由康王汪海洋统率的一起,有听王陈文炳、显王袁德厚、忠王养子李士贵等部及偕王谭体元余部,总共兵力十多万人。
  李、汪入闽前,在江西安远会师,讨论进军方向。李世贤(广西藤县人)主张入粤打开一条生路,有利于队伍的发展。但由于汪海洋是安徽全椒人,其主力部队又多数是江北、江西、湖南人,而李部也有近三万人是三江两湖人,都极力主张入闽。李在汪的坚持和掣肘下,只得勉强接受入闽的决定,从而招致全军覆没的悲剧。
  当太平军入闽时,清廷即简任浙江巡抚左宗棠为闽浙总督,于同年十一月统率湘军分三路入闽,对太平军进行围堵:
  西路,刘典带领八千余人,佐以王德榜二千五百人,由江西抚、建二州进入汀州;
  东路,高连升等带领八千余人,由浙江宁波循海道进入福州;
  中路,黄少春、刘明珍等带领马、步四千六百余人,由浙江衢州入浦城南下延平,左氏率亲兵为后继。
  三路总共兵力约三万人。
  二
  同治三年九月初,侍王李世贤率所部由广东嘉应之翁源出大埔进入福建。初九日,攻入永定县城。十二日,李部由来王陆顺德带队攻下龙岩州。
  九月十二日,康王汪海洋率部由江西安远、镇平(今蕉岭县)一路进入闽西武平县,留花旗军林伯焘部就地驻守,亲率所部在汀州、连城、上杭交界之南阳、新泉建立踞点。
  九月十三日,李世贤留花旗军朱兴隆部驻守永定,亲率大军进入平和,乘胜由琯溪、山城进至南靖。先一日,另有李世贤女婿陈光远率队由龙岩、漳平下永福朝天岭至和溪、金山。时值金山九月半埔演戏酬神,四乡居民到地拈香参观赛会万余人,夜间突闻兵至,猝不及避,自相践踏,死伤男女九百余人。同日申刻,陈光远与来自平和的李部会合,进入南靖县城(今靖城镇)。
  李世贤素以行军神速、机密著称,当时在交通不便讯息不灵的情况下,太平军所到之处都无人抗拒,清南靖代理知县陈能超,当天还以“无贼”向漳州府汇报。民国《南靖县新志》:
  “当‘发军’进入县城时,先头部队不过三两百人,服装褴褛不堪,随身武器仅有大小刀,指定南门外中路为军民交易所,秋毫无犯。未几,后队继至,遂四出剽掠,尤以城内后窟为甚,小脚妇女跳水死者六七十人。”
  南靖典史司徒炳仓猝应战阵亡。知县康正贤出发马坪办理命案,途次前坂社闻讯逃亡。
  九月十四日巳刻,李世贤带领亲兵八百名,由漳州西门长驱直入。据《漳州府志》载:
  “城内犹疑非‘发匪’,全无提防。总兵禄魁、汀漳龙道徐晓峰、漳州知府札克丹布、龙溪知县钱世叙、游击沙肇修均死于锋刃之下。及大队继至,文庙、天后宫、道署、考棚、开元寺、玄妙观、丹芝两书院等建筑均被焚毁。”
  南靖长教进士简逢太,在京任工部主事,回家奔丧,居住漳州城内,和其兄弟道太、保太及正在霞文书院读书的简大章、简逢发、简鸣凤、简鸣岐、简艮光、简则成、简成章等,都在兵荒马乱之时毙命。
  李世贤治军宽易,将士效命,又重视军民团结工作。自攻克漳州后,声威大振,各地农民武装闻风响应。朱氏《福建史稿》转引左宗棠《奏报》:
  “林文察阵亡后,‘土匪’从乱如归,已蔓延万松关、石码、北溪等处,泉厦岌岌。……‘土匪’面擦烟煤,潜袭后路。”又“岳坑生员朱得时受太平军官职,龙溪西北八十里岱山社郭凸、郭好,率众归附来王陆顺德。”
  和溪《林氏族谱》亦载:
  “复有‘土匪’数万,由上坪(龙岩适中)窜入和溪、永福、象山,再入永定龙潭孔字,会合康王进入南靖奎洋、长教、梅林等处。”
  朱氏《福建史稿》载:
  “左军部下锅帐行粮运送落后者,经过南靖、平和各乡,犹被寨民拦途劫抢,杀死丁勇长夫数十人,毁尸灭迹。武平、长汀各县农民更多,左军弁勇或请假回籍,或在路上落后,被农民军劫掠毙命。”
  九月二十五日,太平军联络地方农民武装,分军由平和进占云霄县城。
  十月间,驻守永定的太平军丁太洋部,由漳平永福开向归德乡,后又转回迎富社经和溪进驻水潮,另分一队驻守和溪郑家人和寨。
  十一月初三日,清陆路提督林文察(台湾人,祖籍平和),带领援军万余人由同安经江东一路进至漳州东门外瑞香亭,布阵于龙江右岸。李世贤亲率二万五千人与之对垒。林氏孤军轻敌,岸上有山不知占领,太平军夺下此山,夜半从山上冲下闯入敌营,清军全部被歼,林文察阵亡。
  十二月,李世贤分军攻入长泰,知县陈畴阵亡。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二十二日,李世贤分军攻入漳浦,漳州镇标把总叶腾蛟、外委郑升章等战死。
  正月二十八月,驻守武平的花旗军林伯焘部,经永定于二十九日入南靖奎洋,次早秉火烛数千把从大坪路出船场、山城往平和琯溪。
  正月三十日,李世贤亲率所部由镇门攻入石码。
  同月,驻守南靖的太平军陈光远,带队巡视山城、尚寨、草坂和天宝六房、后园、埔里、埔美等处,至六房社,社首陈穹等煽动族众与之对抗,击毙陈光远于大水港。陈妻李阿四(李世贤幼女)为夫报仇,代领其众攻社。居民奔入福宁寨凭险待援。太平军穿地道置炸药攻塌寨墙,寨中男女死伤三千余人。
  清闽浙总督左宗棠统率湘军入闽后,估计汪海洋孤军株守南阳蕞尔一隅,士兵多,给养困难,势必不能持久。他为解决战区面积大,兵力不够分布等问题,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垮汪部。同治四年二月,汪海洋兵败,放弃南阳、龙岩,清粤军方耀部又截击汪于上杭县城十里外的石脚下,汪部损失过半,由永定坎市经苦竹山岭退入奎洋。南坑《高港曾氏族谱》载:
  “二月十二日,康王领兵十余万驻扎永定、金峰、南靖奎洋、长教、梅林、施洋等社,而施洋与我高港相距只三十里。新罗至奎坑一带‘贼’势尤甚,被烧抢数次,邻社大双坑亦烧五六楼寨。我高港族众挈家逃避于皇帝殿山,四月十二日‘贼’退始还社。”
  奎洋《庄氏族谱》:
  “三队姓康,由上坪(适中)而来,二月十八日到奎,十余万,驻两个余月。”
  长教《简氏族谱》:
  “四年二月十四日,康王汪海洋由龙岩上坪侵扰长教,‘贼’驻追来堂、集福寺、永兴宫、南华岩等处,楼寨被毁约十座。‘贼’连营数百里:东至漳州东关外;西至金丰十三乡;南至大双坑;北抵永福社。四月十二日,‘贼’由金丰走嘉应州(今广东梅县)。”
  三月初五日,太平军丁太洋率队从水潮出发,经下峰至奎洋宿一夜,次早由船场、南坑一路前往攻诏安县城(分见和溪林、奎洋庄、高港曾等姓族谱)。
  三月初六日,太平军攻入诏安,知县赵人成、典史姜锡安、署漳潮巡检方显廷、守备金占熊,前署诏安守备沈龙章、把总叶胜华、吴殿、任林等均“死难”(见《漳州府志》)。
  三
  同治四年四月初十、十一日,清帮办军务刘典,带队进入奎洋、梅林、船场等山区各社攻打太平军。
  汪海洋率部由施洋入永定,向广东大埔退却。刘典即移军攻打南靖县城。
  四月二十一日,清按察使王德榜、署陆路提督郭松林、署水师提督曾玉明、署浙江提督高连升、署浙江衢州镇刘清亮、记名提督黄少春、杨鼎等,各率所部围攻漳州,当日亥刻攻进漳州府城。
  四月二十二日,王德榜带队追杀太平军至距南靖县城五里处,遇见李世贤部与刘典接战,挥队猛进,太平军无心鏖战,向平和方向退却,遂于当日收复南靖县城。
  四月二十九日,清军攻入平和进兵大溪,与来自云霄、漳浦的太平军对阵,太平军被清军屠杀二万余人,祥王黄隆芸被清将高连升生擒,利王朱遂被王德榜击毙。侍王李世贤、偕王谭体元分率部向永定、云霄退却。
  五月初一日,清军收复诏安,花旗军丁太洋率部出降。
  五月十三日,汪海洋率部由永定、上杭向镇平(今蕉岭县)退却,借口杀害侍王部将李元茂。侍王自平和战败负伤后,和部队失去联系,军中讹传侍王已死,余众推李元茂为首,带队投奔汪海洋。其时,汪在上杭中部久候侍王不至,遂宣布侍王已死于下洋,系李元茂救护不力,杀李元茂以殉。自是侍王旧部诸将都忿愤不平。
  六月,侍王李世贤自平和败退后,夜半偷渡,连人带马坠下平和溪中,随行淹死数人,李凫水上岸,割去须发逃匿山中。昼伏夜行至六月二十日,只身逃至镇平县。汪海洋得讯,率众郊迎,並马同入县城。
  七月初三夜,汪海洋密遣心腹四人,乘李世贤酣睡,入室暗杀,并杀李部将王宗等五人,传示军中说:李已降官军,今来镇平,是要联络旧部图谋内应。
  同月,注海洋率残部由镇平出发,辗转进入龙南、始兴边境,于十月二十日到达嘉应州。
  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十二日,汪海洋与胡永样带领余众数万人出嘉应城(今广东梅县),分四路进攻清军。汪在佛子窝督战,被降人丁太洋发现急报清军。清营用数十支抬枪射中汪海洋脑部,坠马而死。余众共推偕王谭体元率领,向丰顺县退却。
  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宗棠率领清军穷追太平军至北溪白沙坝(距丰顺四十里),太平军在黄沙嶂万山中迷路,粮尽力竭,全军覆没。
  四
  自太平军退出漳州后,漳属各县人民在官军清剿、米价飞涨、疾疫流行等重重袭击下,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朱氏《福建史稿》:
  “左军沿途骚扰,引起人民的痛恨,据宗棠《给王朗青信》:‘顷有水潮、龙山一带士人来见,询知尊部经过,不免有抢掠骚扰之害,而前队尤甚,居民尽皆逃匿。拉去之夫有打死在途者,尸尚未收。民心震骇,怨声载道。’”
  民国《南靖县新志》:
  “同年(同治四年)五月,王(德榜)部士兵八名入田边社意图抢掠,被该社民歼其七,其一回营报告。”
  奎洋《庄氏族谱》录贡生庄翼鸣《歌》:
  “入门一见空如洗,抱头对哭泪如丝。粒米珍珠何处籴,十家同住九不炊。干戈之后瘟疫继,霎时一疾症不医。”
  太平军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一曲悲歌,一份沉思的历史。

附注

本文参考资料: ①朱维干著《福建史稿》 ②《漳州府志》 ③民国《南靖县新志》 ④和溪《麟野林氏族谱》 ⑤奎洋《庄氏族谱》 ⑥长教《简氏族谱》 ⑦南坑高港《曾氏族谱》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辑主要介绍了南靖县的历史、地理、文化、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水利建设、修堤碑记、烟草生产、交通运输、信用合作社、民歌民谣、革命志士、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天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