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治水碑记《岣嵝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49
颗粒名称: 我国最早的治水碑记《岣嵝碑》
分类号: K877.42
页数: 3
页码: 27-29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岣嵝碑》的历史背景、重刻情况、原文翻译和内容大意,以及清代南靖知县马逢皋等捐资重刻的《岣嵝碑》的发现和保存情况。
关键词: 碑记 治水 南靖县

内容

《岣嵝碑》原在湖南衡山县西的衡山主峰岣嵝山上,相传夏禹治水“得金简玉书于此”,因而勒石纪功。唐代韩愈《岣嵝山诗》有“岣嵝山尖神禹碑”句。
  最近在南靖旧县治(靖城镇)文庙,发现清代道光庚寅年(1830)南靖知县马逢皋等捐资重刻的《岣嵝碑》一方,花岗岩石,高2.5米,宽1.1米,厚0.2米。据载原立在学宫浩然阁下,今阁已毁,碑尚存,字迹清晰可辨,为罕见古文物。
  《岣嵝碑》原文77字,怪异莫识,每字下方译注繁体汉字)附照片)兹加简化句点如下:
  “承帝曰:嗟!翼辅佐卿,州渚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荒家,宿岳麓庭。知营形析,心罔弗辰。往来平定,华岳泰衡。宗流事裒,劳余伸禋。郁塞昏徙,南渎衍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内容大意是:奉帝禹指示,各位辅佐官卿们,置身于洪水猛兽之间,起早摸黑艰苦奋斗。长期抛弃家庭的温暖,露宿在荒山旷野。劳心劳力把水患平定于华岳泰衡地区,使之归流大海。在大功告成之际,申明祀典祭告山川,共庆险阻消失,河流畅通,衣食足备,国家安宁,丑类逃窜。
  碑文下方刻马知县附记并以歌代跋:
  “杨升庵先生旧有是刻,字多剥蚀不全。已丑秋仲,刘勋台先生来守斯郡,出石泉县旧木,较此少瘦,中有‘形、岳’诸字为前刻误注。用大理□石刻之浩然阁下,歌以当跋:摩抄断碣慨以慷,岣嵝七尺多损伤。此碑旧传出大禹,胡为剥蚀在殊方。阙文奇字不可识,银钩铁画森开张。有名才子此寄迹,双钩舞勒山之阳。尔来四百七十载,片石直与天地长。牧童□火牛砺角,体格浑朴精神亡。勋台太守来自蜀,手持旧碣喜相将。龙飞凤舞蚯蚓屈,鬼起鹘落鸢鸾翔。《汤铭》、《周诰》多作述,下轶秦汉□晋唐。细字旁参订讹误,较之原刻骨力强。方知神物不终秘,若有神助来点苍。忆昔功成元龟锡,金泥玉简分天章。庚辰无声后夔立,元恺□□□□□。无支祁销防风服,罔两敛迹虎豹藏。手书万卷读万遍,重此石刻灿生光。书成不问洪龙至,但听洱水流汤汤。道光庚寅正月,应侯官思晋书。赐进士出身,知南靖事马讳逢皋捐银……。”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辑主要介绍了南靖县的历史、地理、文化、人物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水利建设、修堤碑记、烟草生产、交通运输、信用合作社、民歌民谣、革命志士、历史人物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天麒
责任者
杨升庵
相关人物
刘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衡山县
相关地名
旧县镇
相关地名
靖城镇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岣嵝碑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