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料汇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33
颗粒名称: 四、史料汇集
分类号: G279.275.7
页数: 28
页码: 137-154
摘要: 文章记录了南靖县档案馆的建立历程,从1953年设立档案室到1958年正式建立档案馆,以及档案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断情况。另一方面,还介绍了长教简氏自14世纪以来在台湾的迁徙过程,描述了简氏族人的繁衍与分布。此外,还介绍了会道门的特点及历史背景。
关键词: 南靖县档案馆 长教简氏 档案管理

内容

南靖县档案馆概况
  张茂盛 吴清河
  南靖县于一九五三年五月在县人民政府设立档案室,管理各科室的文书档案(粮食局、法院例外);一九五六年下半年,县委设立档案室,管理县委及各部委的文书档案工作。一九五八年九月十六日,把县委和县人委两个机关档案室合并,正式建立南靖县档案馆,工作人员三人,在党、政办公室直接领导下进行工作,馆址设在县人委会办公楼,面积约48平方米,馆藏档案11个全宗计1971卷。一九六二年五月,由于战备需要,把馆藏70余箱档案转移到书洋公社书洋大队存放半年之久。一九六四年八月,委任简灿云为南靖县档案馆首任副馆长,工作人员共四人。
  一九六六年十月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南靖县档案馆工作中断,干部被调走,机构自然消失。馆藏档案由县革委会办事组的秘书组接管,档案资料没有集中统一管理,东放西存,非常混乱。
  一九八〇年五月二十九日,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经县委决定:成立南靖县档案馆,并即日启用印章。任命高清容为副馆长,配备专职干事一人。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县委任命高清容为南靖县档案局副局长,李燕为档案馆馆长。一九八四年六月十九日,县委组织部任命叶南登、王敬贤为档案馆正、副馆长,加强档案馆的领导力量,开始对馆内工作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一九八六年八月,档案馆搬迁到原县武装部办公楼,总面积为577平方米,比原来增加365平方米。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南靖县档案管理局正式成立,与档案馆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档案馆是县委、县政府直属的事业机构,归档案局管理。局、馆人员共五人,一九九〇年八月三日,经福建省档案管理局组织验收,从人员配备,房屋面积、设备、馆藏案卷等都符合省一级档案馆条件,南靖县档案馆遂被批准为省一级档案馆。
  目前,馆藏档案已发展到53个全宗,16211卷,其中民国档案1339卷、建国后文书档案13391卷、专门档案1046卷、科技档案131袋、录音录像档案73盘、照片档案2983张,馆藏资料6821册。主要内容如下:
  一、民国档案资料主要内容:有国民党南靖县党部、执监委和三青团南靖分团、社会服务处及本县农、工、商、华侨、文化团体等社会组织的机构设置、分布、组织建设、章程、人事任免、编制、选举、代表会、政治纲领、活动情况;有南靖县政府、警察局、司法处、乡镇公所的工作计划、报告、统计材料、提案、民事纠纷、案件处理、灾情、救济、薪金、物资、粮食、税收、经济、社会治安、通缉、禁烟、收集县志材料;有国民党的政策、法规、法令、通讯、上下级来往文电及抓壮丁、防奸剿匪、民团、保安、文教、卫生、宣传、外事的代电、命令、训令;有干训、从军、从政、迁调、考绩、奖惩材料和各种花名册;有各种会议记录、纪念活动情况、财产管理、移交清册、抗战损失调查表及杨知、庄达衡的信件;有南靖新报、南声旬刊、南靖新青年杂志等。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档案及资料主要是:县委、人大、县政府、政协及其直属机构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其主要内容:有历次代表会、全委扩大会、生活会常委会等文件材料、记录本;有贯彻执行上级党、政组织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组织、纪检、监察、宣传、文化、教育、卫生、政法、武装、民兵、民政、计生、计划、工交、财贸、金融、土地、农林水、统战、对台、侨务、对外、思想政治等工作的指示、规定、决定、通知、意见;有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改革、互助合作、镇反、肃反、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和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整风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社会主义教育(四清)、文化大革命、揭批“四人帮”等历次政治运动的指示、意见、规定、总结、通报;有机构设置、印信、编制、干部训练、任免、处分、调配、离退休、毕业生分配、转正定级、落实政策及花名册;有对民主人士、工商业者、知识分子、四类分子、宗教、华侨、侨眷、“三种人”等工作情况的材料;有各年度的工作计划、规划、总结、报告、统计表;有各种表彰大会和农村工作、体制改革、经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的意见、通知、决定;有支前、移民、政权建设、行政区划、选举、救灾、救济、优抚、精简安置、劳保福利、职称改革、科技成果报奖材料;有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物资、物价、市场、医药、档案管理,财政预决算、财经税务制度、进出口贸易、交通道路建设、三废治理、征用土地、农技推广、多种经营、造林、农田水利工程与水电站的规划兴建;有全县中小学招生、教学、学校分布、扫盲、妇幼保健、体育运动及归侨接待安置、改变成份、侨房处理、接受捐赠等情况;有党、工、青、妇的组织建设、思想教育;有1951年土地房产所有证、林业三定清册、干部建房住房材料;有南靖芦柑生产成果在首都人民大会堂参展情况和各级党、政、群团等领导人视察南靖及县委全委、人大、政协、妇代会、农村工作、抗洪、表彰的照片;有南靖在前进、电气化、绿化山地、老区新貌、两反一扫、台风洪水灾情现场录像片;有基建设计、施工图及五更寮等矿区勘探地形地质图,船场溪引水工程设计任务书等。与档案有关的各种资料,主要有大清律例、福建通志、南靖县志、秋水堂遗集、南靖党史资料、文史资料、南靖人民革命斗争史、南靖地名录、大事记、部门志和庄、李、林、简、张氏族谱;有南靖县国民经济、人口普查等各种统计资料和上山下乡名册;有人民日报、福建日报、闽南日报、南靖报合订本及省、地、县各种代表会会刊;有中共中央文件、政策法规汇编及国务院公报等。
  34年来,南靖县档案馆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为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机关工作、编史修志、整党工作、落实各项政策和解决山林、土地房产所有权纠纷及干部、职工的工龄入伍时间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档案凭证材料,共提供档案资料201138卷(册)次、接待利用者达24757人次,使档案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如:1959年为县林业局提供“船南整修河道炸滩工程计划、图纸、总结”一卷,使他们在调查工作上节约很多人力物力。又如:1983年沙县组织部为刘溪水参加青干班及入伍时间问题,花了很多时间,后来到我县档案馆查出档案凭证才解决问题。再如:1992年5月为我县和溪镇乐土村村主任和林业员提供1951年金山区麟中乡乐土村土地房产所有证5卷,解决了该村与漳平县永福镇古溪村的山林纠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之规定,目前我县档案馆保存的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的档案,除部份内容涉及党和国家秘密不宜公开应予控制利用外,其余通过解密、批准后均可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一九九〇年七月十四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首批向社会开放大清律例和民国档案计965卷(册)。凡是我国公民和组织持有介绍信或者工作证、身份证等合法证明,说明利用目的,经接待人员同意,办理阅档登记手续,均可利用开放范围的档案;利用未开放的档案,须经馆长同意。利用者可以摘抄有关内容,如需复制,可向接待人员提出申请,由我馆提供复制件,并收取适当的费用;查档者查阅使用我馆档案,可以引用,但无权公布出版档案全文,否则,本馆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台湾简氏与南靖长教祖地的亲情关系
  简长挥
  一、长教简氏渡台概况
  长教简氏自从简德润于公元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从闽西永定洪源村来梅林任塾师,1371年(明洪武四年)入赘定居于长教,至今已繁衍24代,历经621年。简氏从第二代起即有人外迁。简德润生八子,第三个儿子简贵祯迁往广东古梅州定居,从第十代起开始迁往台湾,迁台最鼎盛有两个时期。一是公元1661年(永历15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简氏群起响应,不少人随同渡台,以后郑氏在台推行屯田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氏的第十一、十二代人,相率渡台谋生者甚多;二是公元1686年(康熙22年)台湾统一到清政府的版图,此时海禁重开,简氏的第十三、十四代人,再次相率迁台。以后经过雍正至咸丰五个时代,由于长教简氏人口繁衍迅速,耕地人均相应减少,为谋生计,仍有不少人迁往台湾投亲,解决生活出路,直至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才停下来、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上述各时期共计迁台四百余人。其中:全家迁台的有47户,夫妻双双迁台的有25户,父子、母子相随迁台的有29户,兄弟一起迁台的有65户,还有单身渡台的110人。他们分布于台北、瑞芳、板桥、树林、宜兰、五结、桃园、大溪、台中、南投、草屯、大林、凤山、梅山、大寮、万丹、屏东等地。经过数代发展繁衍,不少地区已人多势众,如南投县的草屯镇有1300多户,南投镇有1000户,桃园县大溪镇有6000多人。
  迁台亲人秉承祖训,勤耕致富,勤读出仕,爱国家、爱民族不落人后。如坎下宗鉴公后裔、十四代孙简祭球于1683年(清康熙22年)率众到淡水开垦荒地,至十七代简大狮,已成为当地开垦致富者;嘉义县大林镇的简跋于1744年(乾隆甲子年)中举人,南投镇简瑞斌于1885年(光绪乙酉年)中举人,现代的有科学家简建堂,现任美国航天总署署长;爱国家、爱民族、识大义者有简大狮、简成功、简精华等,他们于日本占领台湾期间,高举抗日旗帜,屡给日军严重打击,其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近代史册上已列为抗日英雄。此外、成为实业家,企业家者亦不乏其人,如现任台湾财政部保险司司长简松棋,保险司总经理兼某银行行长简从德,他们已成为财团,有的陆续回大陆开办工厂企业,如简朝阳在厦门杏林开设欣椿食品总公司,简清僚在漳州乌石亭开设饲料加工厂。
  二、迁台简氏与祖籍的亲情源远流长
  迁台简氏为了后代追远溯源,普遍仿照祖籍长教各房系的宗祠形式和名称而建筑台湾简氏的宗祠,如大林镇的内林里在1723年(清雍正癸卯年)集资,于1741年(乾隆辛酉年)建成追来庙。南投在1867年(同治丁卯年)建成惠宗祠。板桥在1987年(民国76年)建立承德祠及编印简氏族谱。高雄大寮在1777年(乾隆40年)建立追远堂。桃园大溪义和里建立简日盛公号祠堂。诸如此类祠堂达十多座,且都堂皇华丽,大寮的追远堂花建筑费四千余万元台币,板桥承德祠光装饰设备就花四百余万元台币。凡建有宗祠的村社都供奉有迁台和祖籍两地的列祖列宗。他们除在台湾祭祖外,还定期或不定期地回祖籍地祭祖拜墓,特别是科举中选的仕子,一定要回乡在大小宗祠祭祖,并竖旗杆、挂扁额。各房系迁合裔孙还有返乡购买田产,作为收租祭祖的公产。这些公产,有的托其近亲代管,有的是台胞亲自回乡收租祭祖。1895年甲午战争后,暂时中止了简氏台胞回乡祭祖活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归还中国,但在1949年后,又因人为地使两岸人民隔绝,在这两段近九十年的漫长岁月里,简氏台胞无法与祖地联系。直至本世纪的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提倡“一国两制”,祖国必须统一,海峡两岸气氛开始缓和,台湾简氏的后裔才恢复回故土寻根觅祖。从1984年4月起至1992年4月止,简氏台胞个人回乡谒祖的有19人次,组团回乡谒祖的有嘉义县大林镇、南投县、桃园县、大溪镇、高雄县、凤山、大寮、台北板桥等12次455人。其中规模较大是1991年9月20日,由总团长简锦堂率领的高雄县凤山大寮四个团组,人数169人。历次祭祖团在祭祖同时,都献出一定的资金,作为修建祖祠、修桥、敬老、慰问小学生以及宴席等费用,共计36.5万元人民币(含美金、台币折算在内)。对于台胞宗亲回乡谒祖,乡亲们都给予热烈欢迎。1990年8月19日,嘉义县大林镇简氏宗亲会会长简瑞祥率领32人的祭祖团回到长教,当地集中男女老幼宗亲二千多人,夹道欢迎;1991年5月14日,台湾国大代表、简氏第十八代孙简欣哲为首的桃园县访亲祭祖团21人,在县人大主任魏枧荣、统战部长沈辉煌、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冯家明等的陪同下,乘五辆专车抵达长教简氏大宗祠,乡亲们组织盛大欢迎队伍以传统的礼节在长教圩夹道欢迎。
  三、简氏台胞捐资兴建长教中学
  台胞热爱祖国和家乡,尤其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几年前,外出干部简顺宽、简朝商等人倡议并带头捐资,正在筹建长教中学,曾集资人民币三万余元。可是这区区资金要建起一所乡村中学是远远不够的。1990年8月19日,大林镇宗亲会长简瑞祥组团回乡祭祖,了解此事,回到台湾向国大代表简欣哲汇报。1991年5月14日简欣哲再次组团回长教祭祖并察看中学建设情况,表扬了长教宗亲建校精神可贵,并当众许下“经济有困难,我们支持”的诺言。他在南靖县城受到县长陈莘的热情接待,宾主俩人对兴建长教中学,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当简欣哲了解到新建一所乡级中学需要资金120万元,而且县里根据地方财力计划给予扶持三分之一时,欣然表示:三分之二由我们台湾简氏宗亲出。
  简欣哲回台后,召集了桃园、嘉义、高雄、台北、南投等县市的简氏宗亲会,组织成立“兴建长教中学筹款委员会”,欣哲出任主任委员,简长茂、简瑞样、简两山、简锦堂等为重要成员,随后即进行募捐筹款,并根据南靖长教建校委员会提出的实际需要,由原来八十万元增加到壹百万元。
  为了保质保量建好长教中学,台湾建校筹款委员会先后于去年11月和今年4、5月三次派简两山等作为专权代表,回长教参与建校的设计、投标、奠基和资金安排等等事宜,长教中学计划用地34.5亩,建筑总面积2751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664平方米,宿舍楼1087平方米,两座均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此外,还要建拥有二百米长跑道的运动场和师生食堂等。5月30日长教中学奠基典礼时,简两山、简锦堂、简启耀三位筹委会成员也出席了奠基仪式,并和中共南靖县委书记黄琼霞,以及统战部长、教育局长、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等领导同志一起在锣鼓、鞭炮声中兴高彩烈地为长教中学奠基铲下第一锹泥,意味着长教中学建校已破土动工。
  为了纪念简氏的开基祖简德润,长教建校委员会采纳台湾简氏宗亲的建议,教学大楼建成后,就命名为“德润大楼”。
  符仔会、同善社、先天道三会道门的来历、活动和被取缔经过
  陈天成
  会道门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以散布“鬼神论”、“宿命论”以及“躲避灾难”等腐朽、反动、荒诞的邪说,藉以蒙蔽、恫吓和欺骗群众。会道门又几乎都有着反动的政治背景和政治目的。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往往被一些居心叵测的道首所把持,依附当时的反动统治阶级,或者被地主豪强势力所操纵和利用,成为反动统治阶级用来统治、压迫、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抗日战争时期,有些会道门组织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日寇投降后,又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所控制和利用,积极进行反共反人民活动。全国解放初期,有的反动会道门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指挥策动下,组织武装暴乱,杀害干部和群众,破坏和对抗人民政权的建立,破坏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有些还打着宗教的旗号,以掩盖其进行反革命活动和其他破坏活动的目的。为了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定,中央人民政府于一九五一年明令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严厉惩办了一批罪恶大、民愤大的道首、骨干分子,保卫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南靖的会道门有“一贯道”、“真空教”、“符仔会”、“同善社”、“先天道”等。真空教前已介绍,一贯道也曾有人撰述,本文不再赘述。仅将“符仔会”、“同善社”、“先天道”作如下简介:
  符仔会
  南靖符仔会,始自清光绪年间,在南靖有两派:一是三点底派(原是三点会),又叫蔡派,所用的旗是白虎旗,拜的是“五祖”,在龙山蓬莱村设一个坛;二是白扇派,又名张派,所用的旗是龙虎旗,拜的是“山西夫子”,道坛较多,参加者二百多人。
  参加符仔会的人在入会时歃血为盟,结拜兄弟,对天盟誓说:“不是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不能泄漏秘密,出卖兄弟。”用此来控制会徒。
  符仔会引诱群众参加时说:“参加符仔会,身带有符仔,刀枪不入。飞机大炮都不怕,可避免灾难,有病将符仔烧成灰和水喝下就好。”
  南靖符仔会历史悠久,著匪张河山、简善言以及“二战”时期的伪民团都利用符仔会的“刀枪不入”进行打家劫舍。
  南靖金山水美的伪民团团长王南章是符仔会头子,山城下戴的戴姜太在靖城任伪镇长时,向符仔会头子谢话要去符仔、香火。金山都美的伪乡长卢绍宗和龙山棠溪的伪乡长陈振等人,先后向符仔会头子要去符仔、香火,以求“刀枪不入”。
  解放初期土匪活动猖狂时,南靖有八个符仔会道坛控制在匪首手里。如金山水美的王海水,碧溪的吴生才,都美的卢绍宗,龙山南蔗的吴金火,涌北的吴开英,棠溪的陈振,丰田的陈水根,靖城院前的戴金智等有名的匪首,都分别控制所在地的符仔会道坛。一九五〇年剿匪时,在匪徒身上缴获很多符仔会所画的符仔、白扇等物。他们胡说:“白扇一扇子弹落地打不到身”,因而匪徒把它带在身上。
  一九五〇年初,云霄符仔会头子来南靖活动,南靖匪首张家成拿四十多元光洋及白布、黄布,请该头子画符仔百余张,制黄旗一支、令旗二支。
  一九五〇年,当我们招考干部时,符仔会即扶乩造谣说:“共不成,文人莫作事,富士大受灾,明年四、五月白军定安宁,介石再治国,请勿乱言,以免害我西天。”又造谣说:“天降朱、毛劫,苏援、美援,唯我无援。”造谣惑众,扰乱人心。
  以上情况说明,南靖符仔会是个反动会道门组织,但由于在剿匪中对利用符仔会的匪首均被我政府镇压,符仔会馆自然解体,停止活动。有些地区对该组织的罪恶阴谋,已在群众中揭穿;有些地区在土改时,把符仔会证件搜出烧掉,也有的参加者自动缴出符仔。不少地区的群众已不相信符仔会的迷信邪说,因此,没有什么活动。一九五三年我县公安机关在取缔一贯道时,发现符仔会组织。
  南靖符仔会分布地区有山城镇的三卞、割山、桥头、山边、雁塔、丰田华侨农场洪盘。靖城镇的寨联、郑店、院前、武林、阡桥。龙山乡的涌北、龙山、棠溪、宝斗、南蔗、圩埔。金山乡的金山、水美、碧溪。船场乡的张坑、梧宅等地。共有道坛十五个,道徒二百多人。
  同善社
  一、历史沿革
  同善社由彭克尊创立于清朝末年。彭克尊(又名彭迥龙,字春荣),号“述古老人”,四川省永川县龙水镇人,原为先天道道徒,后自创“同善社”,自称“燃灯古佛”转世,设“总号”于龙水。以宣扬:“孔孟大道,设立善堂,坐练气功”为名,发展道务,并派人至全国各省传道。一九一〇年传至北京,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在北洋军阀政府陆军部咨议姚济苍(姚搏施)的策划下,呈报北洋军阀北京政府内务部备案,在北京公开设立总社,号称“洪信祥”,负责人为姚济苍。各省同善社亦报地方政府备案。北洋军阀政府饬令各地方政府对同善社予扶助,一批军政官吏、地主豪绅纷纷加入。一九二〇年,同善社在汉口设立总事务所,协助总社督导各省道务。至一九二三年,全国各省已均有同善社的省社组织。一九二九年,因彭克尊阴谋组织武装暴动,企图称王称帝,被当时政府取缔。日寇侵华以后,彭克尊于一九四一年亲到长沙、汉口、南京、北京等地,布置各地道首,在日寇支持下,乘机大肆活动,扩充实力。解放战争时期,该社又勾结国民党特务机关,进行反革命破坏活动。一九四八年冬,彭克尊及道首李乃斌在上海召集各地道首,举行紧急会议,布置搜罗国民党溃兵的枪支,企图组织武装与我解放军对抗。全国解放以后,各地同善社分子造谣惑众,残害人民,破坏土地改革,并派人去香港与原同善社头子、蒋帮反动军官熊仲韬取得联系,妄图在国内组织武装暴动。
  福建同善社之传入系于一九一八年由宁波四层恩职阮金谐来闽开展道务,先在福州古仙桥设立了“社”的组织,由张寿海、张国立任善长,汪涵川、株传训、姚守谷任副善长。一九二一年即扩展为“号”(省组织称号),称“天齐福”,设于福州仓门口。
  南靖同善社始设于民国八年(一九一九年),发起人彭广怀(北方人)。当时由曾当过县长的王英豪及地方绅士王世德负责,初建社址设于靖城镇陈其和家里楼上,后设坛于靖城观音山,因地势低洼又加上土匪干扰又再次迁到陈仪笃楼上做道坛。后才发展到山城。一九三五年间王世德、王英豪死后,同善社改称为“十全会”由龙溪塔尾人柯港为会长,柯死后由靖城陈水池任会长,陈子帖、王如笃为副会长。山城王粿芳、杨里标为会长。南靖县参加同善社有三百多人。
  二、组织系统
  总社,又称“总号”,名“洪信祥”,领导全国道务,一九一七年正式成立于北京,后迁到四川省永川县龙水镇。“总社”领导人称为“师尊”,由彭克尊担任。
  总事务所协助“总社”督导各省道务。一九二〇年成立于汉口,内设五“课”,各“课”设立主任和办事人员若干名。
  省社又称“省号”,领导省内道务,由“师尊”委任正、副“号首”负责、内设文书、稽核(又称“监理”,负责督促监察社众的活动)、教授(又称“恩纪”,负责宣传教育,传授经典和打坐)、收支、庶务、交际六“科”。各“省号”名称不一。福建为“天济福”,后改为“天益祥”。
  县社,统称“先觉祠”,领导县内道务,负责人称“善长”(也有的称祠首),正、副“善长”由众社在“天恩”以上道首中选出。
  事务所,是各乡镇的基层组织,设“善长”一、二人,负责辖区内的道务。
  同善社内还设有武装组织——“柴门”,也称“武坛”。据说“柴门”系由安徽一柴姓樵夫所创,后归于同善社。“柴门”是同善社称王称帝,破坏革命,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的武装力量。
  同善社内部道级共分十六层:一、二、三层均称“众生”,为一般道徒;四层为“天恩”;五层为“证恩”;六层为“引恩”;七层为“保恩”;八层为“顶航”;九层为“十地”;十层为“五行”;十一层为“四象”;十二层为“三才”;十三层为“两仪”;十四层为“皇极”;十五层为“太极”;十六层为“无极”。“无极”仅“师尊”(即彭克尊)一人。四至八层为道首,可充任新道徒的“开示师”,有权向外地扩展组织,九层以上是高级道首。“天恩”由“顶航”以上道首任命;“证恩”、“引恩”、“保恩”由“十地”以上道首任命;“顶航”以上道首由“师尊”直接任命。
  三、迷信邪说
  同善社的迷信邪说与一贯道相似,只在个别地方和具体说法上有些不同。
  (1)所谓“道统”,同善社同一贯道一样,奉达摩为初祖。直到十三祖徐、杨,十四祖不详,十五祖蒋,十六祖为彭克尊。
  (2)所谓“三教合一”,同善社宣扬:“用儒教礼节做道教工夫,而证释教果位”,将道教、佛教、儒教学说混杂在一起。供奉老子、孔子、释迦牟尼。念“万佛经”和佛教的一些经文。
  (3)所谓“三期末劫”,同善社宣扬“人间有九十六亿生灵,必须渡天宫”,在“上古期”的“水劫”和“中古期”的“火劫”之中,已各渡了二亿,“下古期”(即现在(是“三期末劫”,为“风劫”,尚须渡九十二亿,而“邪风吹来,万物皆无”,只有入同善社,才能“避此劫难,得升天宫”。
  四、主要活动方式
  (1)入社:须有老社众介绍,在坛前拈“准”、“空”(或不准)二阄,拈到“准”字即可入社,拈到“空”字则须推迟数日,重表诚心方可。入社时要填写“愿单”,交入社费,由充任“开示师”的“天恩”为其“点道”(即点“玄关”,与一贯道相同),教其如何打坐念经,遵守“五伦”“八德”。
  (2)入“柴门”,须填写“愿单”,宣读“奉呈”,表示“听命调遣,不畏艰辛……”。
  (3)做“龙华会”,该社每年农历三、五、九月的十五日是“上古、中古、下古人成仙成佛的日子,上天要开龙华会庆祝”,他们要成仙成佛,故也要做龙华会,在会上设醮拜佛。
  (4)“打醮”:每年农历二、六、九月十九日及七月十五日,要建醮念经拜佛,发展道徒。
  (5)“开张示神”:每年正月由“省社”指定日期、时辰举行,由“善长”或负责道首主持祀神后,焚化纸钱。参加人须缴香费。
  (6)“静功”:即打坐,双足并拢,盘坐地下,两手相握,放于胸前,双目下垂,静坐练功,称“静功”。
  (7)“上天梯”:设立所谓:“文昌帝君功过格”,将道众的所作所为定为“功”与“过”。有“功”用红圈记,有“过”用黑圈记,胡说立八百“功”可成“地仙”,立三千“功”可得“天仙”,用以控制道徒的思想、言行。
  (8)“符水治病”:道首左手执一杯水,右手执三柱香,在杯上画符,口念“大悲咒”。念后称此水为“符水”,用来治病骗人。
  (9)“封佛号”:道徒死后封一“佛号”,称已上天成佛,以笼络其他道徒。
  五、取缔情况
  南靖县的同善社分布在山城镇的城关、山边村,靖城镇的靖城、阡桥村等地。是国民党特务、大地主所掌握的活动工具。领导核心多数是伪人员、封建地主、恶霸家长。如四层“天恩”王澜波是中统特务,伪田粮处股长;四层“天恩”王诗礼是三青团骨干分子;社长陈水池、陈子帖是地主分子、封建家长、伪保长、保代表;;四层“天恩”徐水莲是地主分子等。
  解放后,同善社在南靖的反革命活动非常猖狂,组织“神州救国保民军”准备暴动。一九四九年底至一九五〇年间,漳州同善社头子蔡和吉、颜绍基、高登标、郑阶载及平和县头子李西河等,都先后到南靖招募所谓“收园”经费(即暴动时的经费)、布置暴动。蔡和吉还布置王诗礼、徐汉负责搜集靖城各仓库位置、粮数,准备暴动时用。还委任王澜波为南靖“神州义勇军”队长,暴动成功后任南靖县长。同时,提升王诗礼为四层“天恩”,委任王诗礼为南靖“神州义勇军”的副队长,暴动成功后任南靖县副县长。王诗礼、王如笃、王执中、徐汉等先后到漳州蔡和吉家中帮助制造符衣、符帽、大刀等暴动工具,南靖准备领回二百多套,拟在暴动时应用。蔡和吉还派王澜波回南靖山城联络匪首黄占鳌,计划在暴动时互相策应。
  同善社不但愚弄劳动人民,诈骗群众钱财,为反动统治阶级服务,还积极进行反革命活动,妄图推翻人民政权。广大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政治觉悟提高,揭穿了同善社的反动面貌。一九五三年十月十日,县公安机关依法取缔同善社反动会道门组织,逮捕主要道首三名,管制四名,退道者一百五十三名。缴获道费光洋五十六元,没收道坛一座四间,道具三十七件,道书八十本,反动证件十九件。
  先天道
  一、历史沿革
  先天道,又名先天教、先天门、先天玄关大道等。一八九一年,先天道道首林依秘命余(道龙)谢(道恩)、韩(道宜)为“三花”掌道,改堂名为“太华堂”(有说同德堂)。一八七四年,蒋素玉、蒋素阳姐妹与周道星背“三花”自称祖,以西华堂为道门,另立门户。后又分裂新、老大西华;蒋素玉与周道星立“老西华”;蒋素阳立“新西华”;吴道荣立“大西华”。一八八五年,先天道由傅镜轩(道祥)任“家长”(总头子),以“万全堂”为该道的总道堂名。一九三五年由江西“十地”温道培,山西、山东“十地”顾道鑫任正、副家长。一九四六年温死顾升正家长,湖南十地刘宋汉(道帮)升副家长。一九五〇年顾、刘病死,八月在汉口集会推四川、陕西、甘肃“十地”宋道刚(原名元亨)任家长,北京、河北、河南“十地”康建庵任副家长。一九五一年宋死由康掌道。
  先天道道首不少出身于伪军政官吏,他们勾结各个时期的反动统治集团,充当他们的反革命工具。抗日战争时期,该道勾结日寇,一面借机发展组织,一面积极充当汉奸,利用迷信,在群众中宣传“中日提携”、“拥护大日本帝国”、“做日本的顺民”等,并为日寇搜集我党、政、军情报,甚至带领日寇围攻我军。抗战胜利后,该道“家长”顾道鑫以及其他道首又投靠国民党特务机关,接受他们的经费和武器,从事破坏我解放战争等活动。全国解放前夕,该道在一些地区组织了反动武装,并在特务机关指使下部署了潜伏计划,与我对抗。建国初期,该道不断制造各种谣言,攻击诬蔑党和政府,破坏我各项政策和中心工作,还在佛堂中藏匿反革命分子及其财产、武器,甚至企图武装暴乱。此外,先天道还以各种名目,诈骗道徒财物,奸污入道妇女,造成不少道徒家破人亡。罪恶昭著,人民政府将其取缔。
  福建先天道由江西瑞金传入长汀等地的是赣派先天道。一九三〇年黄德斌、邱日辉从长汀下闽南,住于漳州大仙岩(我县先天道属四川土公派),由黄德斌任“四八”职,邱日辉任“顶航”职,钟芸新任“顶航”(长打人)。解放前,广东省广州市伪国民党军总司令陈济棠,曾请邱日辉到广州做“四九”大醮。解放后陈济棠部下旅长黄日波,曾到大房庵、大仙岩等地和邱日辉、范一三联系。
  二、组织系统和主要道务活动
  先天道全国总佛堂叫“万全堂”,各地佛堂名称不一。“家长”为总头子。分正、副各一人,由“十地”道首中选出;“十地”共十名,由“家长”任命,负责一省或几省的道务,直接领导若干“顶航”和“保恩”,有权任命“引恩”和“证恩”,推荐“顶航”“保恩”。
  先天道道内职务分“家长”、“十地”、“顶航”、“保恩”、“引恩”、“证恩”、“天恩”、“众生”等。
  先天道亦奉达摩为初祖,其所宣扬之道统邪说,十三代之前与一贯道相同。该道崇奉“瑶池圣母”、“无极天尊”、“燃灯古佛”、“弥勒古佛”、“观音菩萨”等十余种神像。自称其宗旨为“修儒家之礼,释家之戒,道家之法”,即所谓“三教合一”。认为此三者做好,即能成仙登天,正果位,不受轮回之苦。以“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僧依僧),“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酒肉,不淫邪,不妄语)为道规,欺骗控制道徒。
  先天道的道务活动主要是每年农历二、六、九月之十九日各做“观音会”一次;三、五、九月之十五日各做“龙华会”一次。届时道徒均需携带钱财或食物到佛堂去“聚餐拜佛”。四月初八、十月初一、十二月初八,拜堂人员亦需聚集念经。
  先天道道徒入道,先吃几个月长斋,经考察认为诚心,由道首择日,令他备供道费,聚集在佛堂举行入道仪式,后领取入道证明条。
  三、取缔情况和现状
  南靖先天道计有成员62人,其中“四八”1名、“顶航”1名、“保恩”1名、“引恩”1名、“证恩”1名、“天恩”4名、“执事”2名、“众生”30名、“护道生”21名。
  一九五六年,该道先后向石码洪天富拿来反动《五公经》六本,参照《五公经》的“江南出天主,漳泉做战场,今年灾祸起,十中有九亡,国土皆无主,四海英雄起,差兵往洛阳”等谣言,大肆宣传“白衣神咒”,“地藏了道”等诗经,并将《五公经》发给地主洪登安等人阅读。
  先天道是反动会道门组织,又在我县进行反革命活动。县公安机关于一九五八年一月,对该组织进行取缔。逮捕道首1人,对道徒责令退道,不准再进行道务活动。

附注

资料来源: 除亲历外,还参阅两岸简氏族谱、书信,部份由简氏公益事业理事会提供。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红军进漳60周年纪念、山地开发、工商经济、史料汇集、人物春秋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