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工商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27
颗粒名称: 三、工商经济
分类号: F727.57
页数: 30
页码: 107-136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南靖县商号与商标的发展历程,包括私营商业起名立号、国营、集体商业的命名方式、个体工商户店号的特点,以及工商业联合会的成立和作用。同时,文章还描述了南靖县在旅馆业和手工业方面的发展情况,展现了南靖县商业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变迁。
关键词: 南靖县 商号 工商业联合会

内容

南靖商号与商标的发展
  魏新荣
  一、商号
  据载,南靖县于1946年私营商业有坐商538户,他们起名立号作为商店和商品的标记,以维护商品的信誉,有助于购物者对商品的识别。
  私营商业起名立号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用美、源、春、昌、茂等褒义字组名。如南美、怡美、德美。源茂、源春、源盛。协春、旧春兴、金春香。龙昌、大昌、联昌。茂泰、茂记、协茂。
  二是用业主的姓名或姓名中的某一字。如王定安、林钦生、永记、茂记、兴记。
  三是用吉利或含意较深的词语。如金银首饰业的永兴,永泰。烟丝业的金瑞香。棉布业的广美、丰美、大昌。生产“咸小饭”的新春兴。医药店的积德堂、积善堂、毓德堂、大安。
  建国后,国营、集体商业按商品类别和经营范围称谓: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食品公司、专卖公司、烟酒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百货商店、副食品商店、综合商店。食品厂、酿造厂。石油分站、粮食转运站、果品站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逐步发展。到1990年全县达4775户,从业人员6734人。划分为工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等七大类。
  个体工商户也有自己的店号,采用木板或灯箱,写上店号,张挂在店门上。个体工商户的店号大体上分为:
  有的以地名加上适当的业务词语,作为店号。比如山城镇有荆江维修店,荆美文印店,南龙红料店,靖城镇有兰陵饭店。
  有的以本人的名字作为店号。比如张宏〓写店,坤南建材化工商店,玉记车辆维修部,胜强五金店,长源饭店,忠钦照相馆等;或以夫妻二人名字各取一字为店号的,如忠月楼酒家。
  有的以服务宗旨的词语定店号。比如益民藤木加工场,富民木工场,大众维修店,便民食杂店,利群五金店,利民小百货。
  有的以吉祥的词语起店号。比如合兴木器加工场,顺兴百货商店,富兴修配站,复兴五金店展兴粮食复制加工厂。
  理发店的店号多数是用:发廊、发室、发屋、烫发室、美容室等。比如风采发廊、丽丽发屋、琴琴发室。
  裁缝店的店号常是用表示款式时髦的词语。比如时装,新时装、新时代、新潮流缝纫店等。
  医药店的店号一般是用有关祝福身体健康的词语:如益康医药店,大安药房,益寿医药店,健民诊所。
  出售茶叶的商店店号:茶、茶庄、茶店、安溪茶、铁观音。
  饮食旅社行业,多数是地名加上行业名称,比如:山城酒家、荆城酒店、城西饮食店。南靖旅社、龙山旅店、旅行社、招待所、宾馆,客店、华侨大厦。
  山城镇的一家舞厅称为卡拉OK舞厅。有的称俱乐部、文化馆、文化宫等。
  1985年以后,公家和个人的汽车、拖拉机、摩托车、手推车、自行车等车辆大增。因此,又出现了“路边店”的新名堂。据统计国道319线,从靖城至永溪公路段,共设有个体户办的“路边店”269间。山城至梅林公路边也设有许多“路边店”。这些“路边店”,经营范围主要有饮食、修配、烟杂、加油等。有些路边店虽小,但挂的字号却大。比如闽粤饭店,漳龙菜馆,荆芗饮食,美味酒家,四通修理部等。
  二、商标
  商标,是一项工业产权。一个在市场上有信誉的商标,是企业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早在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中国的第一个商标法规《商标注册章程》。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商标局,全国统一商标注册。当时,我县商品经济不发达,没什么名牌产品,故全县没有注册的商标。
  到1960年,我县办起了化工厂(食品厂)生产味精,经过申请,国家工商局批准为《红花牌》味精,这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注册商标。接着,大房糖厂(现南靖第三糖厂前身)也注册有:东方牌固本酒、国公酒和荔枝酒的商标。1979并10月的注册商标,有南靖县糕饼厂《山城牌》米香糖和南靖县金山鞭炮厂的《前进牌》鞭炮。1980年10月,南靖县味精厂除重新注册《红花牌》味精外,还再注册《鹿牌》酱油。到1983年4月,南靖县罐头厂(即马山罐头厂)注册《莲花牌》罐头。
  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发展,我县陆续办起了许多工厂,为此,产品多了,注册商标也增多。1986年间,有5家工厂申请商标注册。其中有南靖县林产化工厂《鸳鸯牌》虫胶液,南靖丰田华侨农场食品厂的《福华牌》米粉和《南华牌》罐头,南靖县第一糖厂《紫荆牌》白砂糖,南靖县水泥厂《帆船牌》水泥;1987年注册的有丰田华侨农场服装厂《闽华牌》服装,南靖县靖城罐头厂的《兰陵牌》罐头;1988年注册的有县收割机厂《龙江牌》收割机,县瓷器厂《玉梅牌》瓷砖,县供销社罐头厂《荆城牌》罐头;1989年注册的有金山松香厂《绿亭牌》松香,县第二林产化工厂《龙船牌》松香。还有县饲料工业公司《腾龙牌》配合饲料于1990年申请,1991年批准注册。至此,全县共有注册商标18个。
  每个商标都有它的设计含义。县水泥厂《帆船牌》商标是根据本县唯一地产水泥企业,结合产品质量优质,畅销闽南“金三角”而设计的。图案结构有两种含义:一是帆船的“船”字表示地名(南靖船场);二是帆船表示企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帆船的外圈表示大海,表达产品质量名扬四海。该厂生产的425R水泥,是早强型水泥。水泥从1987年至1991年保持省优质产品称号。县味精厂的商标为《红花牌》的图案,表达两个意思:①充满春天的生机,欣欣向荣,前程似锦;②先进和光荣的象征。该厂生产的味精质量稳定。1990年参加省内行业评比,质量名列前茅,荣获省标准计量局颁发的《产品质量稳定证书》和省人民政府颁发的《优质产品证书》。工厂也被省政府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的称号。
  南靖工商联合会的组织与作用
  张灿达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对私营工商业者的领导,着手建立“南靖县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2年12月7—9日,召开南靖县第一届工商联合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主委陈炳均(已故)、副主委李玉贵、于陈恩,常委10人,执委8人,正式成立“南靖县工商联合会”。同时各区成立分会。
  工商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工商界组织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民间商会团体,是爱国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县工商业者在建国后三年经济恢复时期,积极影响党的号召,生产自救,积极经营,搞活流通。在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认购国家公债,保家卫国的运动中,与全县人民一道,有钱出钱、有物捐物,慷慨解囊,为国家为人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52年后,为了搞活经济,扩大流通,繁荣市场,保证供应。我县全体工商业者积极配合国营贸易公司和供销社商业,认真开展全县城乡的物资交流,为稳定市场,平抑物价,保障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起着有益的促进作用。
  1955年至1956年,在全县合作化和对私改造高潮中,工商联合会组织发挥了应有的推动作用。积极配合党和人民政府派出的工作组,对工商业者进行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召开青年会、妇女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动员全体工商业者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积极过渡到国营、集体、合作商店的轨道上来。从而,使我县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加快步伐。据1956年底统计,全县纳入社会主义改造的私营商业户共1211户,从业人员1448人,资金187199元。其中:过渡为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商业的259户,占总户数的21.28%;公私合营的117户,占总户数的9.66%;组织为合作商店的383户,占总户数的31.62%;组织为合作小组的366户,占总户数的30.22%;经销代销小贩86户,占总户数的7.1%。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转化为全民、集体的经济体系,是社会经济改革的一大转折,使商业企业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57年6月4—9日,召开全县第二届工商联合会代表大会。会上选出于陈恩为主委,陈炳均(已故)、欧云飘、郑向仁为副主委,常委有刘月娥、郑荣山等5人,执委10人。
  是年,工商业者入股资金,实行按月发放定息。以后几次政治运动虽然取消定息,但党的政策一直坚持发放,被停发部分的定息,经过落实政策,给予补发。
  1960年,因受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国家定量供应口粮不足,市场物资短缺,物价昂贵。为开展生产自救,县工商联合会与县饮服公司联合在猪母坑禽丰举办畜牧场,作为工商界人员生产锻炼和自救的基地。饮服公司派一名党员领导,县工商联派干部邓绍英负责。据统计全县工商界下放该场参与劳动生产的有139人,发展饲料基地65亩,饲养生猪和禽畜508头。延续四年时间,到1963年全县基本恢复生产,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才下马。在三年困难时期,为生产自救作出了有益的成绩。
  1962年,在县工商联合的倡导下,成立了“南靖县工商界生活互助金委员会”。各公社和城关各行业都分别成立了“互助金小组”。采取自愿结合,资金专人保管,自筹自用的原则。由集体讨论制订了制度和会员的权利与义务。工商界人士,小商小贩遇到困难或天灾人祸时,按章办理申请手续,经委员会审查批准,可以享受困难补助。使一些有较大困难的人,得到经济上的援助,体现了团结互助精神,使其更加热爱集体。据统计全县工商界参加互助金的会员395人,占会员人数的80%以上,从1962年开始到1966年止,得到困难补助的有78人次,金额达1913元。
  1963年4月11—16日,召开南靖县第三届工商联合会代表大会。会上选出陈炳均(已故)为主委,郑荣山、吴飞云、于陈恩、郑向仁、欧云飘为副主委;常委有张盛福、张洪发、陈有利等5人,执委16人。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在极“左”路线影响下,各级领导班子基本瘫痪,工商联合会组织也不例外,基本上停止活动。
  1970年9月24日,由南靖县革命委员会财贸组出面,集中县城的合作商店人员、小商小贩共108人,到靖城公社草坂农场(打石坑)办“商改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学员,人人查家底、查思想、搞“人人过关”,后又转入农业劳动。先后学习时间15个月,到1971年12月31日才结束。把城关百货商店、糖烟酒商店、理发社、饮食商店、土产商店5家多年经营积累的资金11万元,作为全体学员的工资支出和办公费用,全部吃光用光,学习班结束回到县城时只剩下27元。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抓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放开了城、乡集市贸易,社会上个体的商业户应运而生,私营商业、集体商业、小商小贩获得了重新恢复和发展。
  1984年和1985年,贯彻中央〔84〕一号文件,城乡市场进一步开放,实行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少环节的“三多一少”流通体系。全县包括国营、集体、三资、私营、个体、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成倍增长。1985年,据县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全县有证经营的个体商贩和私营商业户发展为3176户,从业人员3899人。其中,山城镇私营商业户262户,从业人员363人。
  1985年7月,在县委县府的重视支持下,恢复南靖县工商联合会的组织活动(续第三届)。人事进行调整,于陈恩、欧云飘、吴德署为副主委(主委暂缺);常委有石志光、庄春水、何志雄等11人,执委18人。
  1988年2月1—2日,召开南靖县第四届工商联合会代表大会。选出高荣宗(县财委副主任)兼主委,游佩芬、林垂荫、吴德署为副主委;常委有庄春水、何志雄、黄光荣、陈振林、谢义彰、石志光、周金才7人,执委17人;顾问于陈恩、欧云飘。县工商联合会现有干部编制4人,全县现有会员285人(其中,新会员24人,团体会员10人,个人会员32人,特邀会员4人,老会员215人)。从而,使我县工商联合会的组织活动走上正轨。
  1990年3月,认真组织学习省委〔1990〕7号文件,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工商联合会的性质、任务和作用的认识。积极开展会务活动,不断加强工商联的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发挥参政议政,开展港、澳、台胞联络等一系列工作,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几年来,在县委县府的重视和县委统战部的领导支持下,共接待处理信访工作30多件(次),对原工商业者的冤假错案基本得到落实和解决。新发展团体、企业、个人会员15人,增强了工商联合会的组织力量。根据省闽联〔86〕039号文件《关于查清工商界互助金工作的通知》精神,县工商联合会组织力量,深入到城关、金山、靖城等乡镇,共查出互助金存款10680.72元。并帮助建立管理制度,规定了补助对象和审批手续,为老会员办了一件实事。在参政议政方面,县工商联合会的全体成员,经常参与讨论国家大事,副主委于陈恩和常委周金才等同志曾多次向县人代会和党代会提出造庵美路、抓紧修好防洪堤等书面建议,都被县委、县府所采纳。1989年以来,台胞和港、澳同胞回乡探亲认祖、洽谈生意的日益增多。县工商联合会副主委游佩芬等人,积极主动配合台办、侨联热情接待宾客,应台胞胡先生的要求,深入船场等地调查杂竹资源。陪同台胞林、李俩先生考察马山罐头厂、丰田米粉厂、茶厂等生产的优质产品,向他们详细介绍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1990年10月,台商陈义哲先生向我县购买一批麻竹叶,成交额达3万余元,开辟了海峡两岸的贸易渠道。仅1990年一年中,先后接待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210人次,对于增进互相了解、建立感情、促进三通、开展海峡两岸贸易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南靖县城“旅社业”话今昔
  张灿达
  建国前,南靖县城所在地的旅馆业统称“客栈”。纯属个体经营,凭借良好的服务态度招揽顾客。通常是以业主的名字代为店号。在城关所在地设有服务社、公馆、客店三种形式接客住宿。
  1938年9月,南县国民党县党部在山城设立党员招待所。1942年,三青团又在山城创造青年服务社。嗣后龙山、靖城、葛山等地亦相继建立以经营年青人住宿为主的服务社。
  1947年,山城镇旅社有:曲江、奎洋、永山、书洋等四个公馆和永华、春寿、锡龙等九家客栈,能容纳客人住宿200人。设备简陋,木板统铺、没有蚊帐。有的公馆虽有床铺,但也设备简单,卫生条件很差。客栈内一般设有炉灶,三餐用饭由旅客个人用“小草袋”(饭包袋)装米,由店主统一代煮,菜则由旅客自备。人夜收费:私营公馆为两个福建角(银毫)。
  建国后,随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县城所在地的旅社业全部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重新登记营业,改称合作旅社,由县供销社统管。收费标准重新核定,四人房有床铺的人夜收费0.80元,统铺收费0.40元。
  1959年4月,在县商业局的倡导下,正式成立县饮食服务经理部,撤销原来的合作旅社、客栈,统一组织为荆江人民旅社,地址设在现在的县招待所。安排8名服务人员,接待县内外各种宾客。旅社内部设有120个床位,其中个人房人夜收费1.2元,双人房人夜收费1.00元,四人房人夜收费0.80元,开始接待各种会议食宿。每个房内设有简单的桌椅、蚊帐、茶几等。为了方便旅客,还专设旅社食堂,供应旅客就餐,卫生和环境条件有较大的改观。当时,中山路的曲江公馆,改称华侨旅社,由县侨联会管理。
  1965年,县成立招待所,荆江旅社又迁址到现在县工商局(原县大队),房窄铺位少,每逢圩期常挂“客满”牌。1970年,又迁址现在山城镇卫生院,仍称荆江旅社,场地大,设150个床位,旅社食堂除供应住宿客人外,圩期还对外营业方便赶集的客商,同时,承包小型会议膳食,服务人员10人。客房配有床头小桌,木制沙发,茶几等简单设备。
  1979年,正式迁入公司新建的电影院前的四层楼房,改称“南靖旅社”,尔后再无变动。旅社内设270个床位,其中有个人房,双人房,四人房等,房内设备逐步更新,服务质量逐步提高。
  1982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机关、团体和社会上个体户都大兴旅馆和招待所。除县办的拥有三座大楼的宾馆,还有山城镇、人民电影院、文化馆、搬运公司、车站等团体兴办的招待所,侨联会还新建了一座四层楼房的华侨旅行社。旅馆、招待所竞相设立,招揽顾客的花样翻新。南靖旅社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从方便旅客出发,增加服务项目,旅社二楼增设“南靖酒店”,设高级餐厅雅座,承办外界群众的婚、丧、喜、庆酒席。客房中设有个人房配备沙发桌椅、写字台、行李柜。双人房和四人房都有沙发椅、床头柜、办公桌,楼内有专用会议室、电话室、装上三台彩色电视机等设备,供旅客使用和观赏。旅社大楼窗明几净,卫生整洁,服务周到。
  1987年后,南靖旅社实行租赁经营责任制。通过周密细致的测算,确定合理的六费负担,协商法人代表人选,清点财产后,向饮服公司签订租赁承包合同。一般是原店人马移交,就店消化,承包合同一订三年。住宿费:个人房有电视,软沙发等设备,人夜收费8.00元,双人房人夜收费7.00元,4人房人夜收费3.5元,5人房人夜收费2.00元。
  1990年,城关所在地有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体户承办旅社业共达17家,设有1200个床位,互相招揽顾客,竞争十分激烈。南靖第二糖厂在改革中崛起
  谢华章 林聪民
  南靖第二糖厂座落在龙山镇涌口村(原涌进村),厂道往西南走一公里与国道319线衔接,再走0.5公里可达龙山镇政府。全厂占地面积723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3520平方米。厂房井然,烟囱高耸。厂区绿树掩映,花木竞秀,空气清新。厂门右侧写着“南靖第二糖厂”六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向人们展示着改革的活力。
  新型工厂 拔地而起
  龙山、金山二镇,过去搞单一经营,“吃米配米”,素称“南靖粮仓”。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群众认为种蔗比种粮效益好,甘蔗生产逐年发展,成为我县三个主蔗区之一,县委根据群众生产发展的要求,于1978年10月向省革委会写报告,要求批建500吨/日的南靖第二糖厂,获省计委〔1978〕基字287号文件批复,同意筹建,省建委1979年2月2日正式批复建设南靖第二糖厂。县于1980年初组成筹建指挥部,由县委常委叶文簇任总指挥,革委副主任庄金砖和该厂第一任书记兼厂长张思德等为副总指挥。
  1980年4月2日主厂房正式破土动工,由县一、二建筑公司承建,投入建筑的人员约800人,工程进展顺利,至7月份主厂房建设基本完成,县委于7月16日在该厂工地召开安装工作会议,成立安装领导小组。8月8日以南靖第一糖厂为主,从十二个单位调来的260人安装队伍,浩浩荡荡开赴该厂,进行设备的安装。经过105天的苦干,完成安装任务的87%。在安装中,该厂把54名新学徒分配到车间工段参加安装工作,为他们熟悉设备性能、工艺流程,掌握生产技术打下了基础。
  1980年12月30日锅炉点火烘炉;1981年元月1日,进行单机试车和综合试车,2月1日建成投入试产,为南靖第二糖厂拉开了榨季生产的序幕。第一个榨季(81—82榨季)生产落蔗由县委书记王开元剪彩开榨,地区经委主任张希良,县工业局长孟广宗等人参加开彩仪式。由于安装质量过硬,职工积极性高涨,第一个榨季压榨甘蔗40901吨,产糖4601.7吨,完成工业总产值457.99万元,实现税金141.36万元,利润40.88万元,开创了全省制糖行业“当年基建、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的新纪录。
  南靖第二糖厂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建厂后,该厂认真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职工“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主人翁责任感,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不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到1985年,就全部还清贷款975.34万元(其中基建贷款852万元,中短期贷款20万元,贷款利息103.34万元),被县人民政府评为工业生产增长“二位数,三同步”的先进单位。
  大胆改革 提高效益
  1985年,南靖第二糖厂已拥有固定资产787万元,能日榨750吨甘蔗,是漳州市30个重点企业之一。
  1986年以来,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甘蔗生产连年滑坡,这对以甘蔗为原料的糖厂来说,带来了重重困难,然而,该厂坚持改革,开拓前进,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厂长陈炎山带领企业领导一班人,大胆改革企业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以厂长为中心,以民主管理为主线,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步调一致的高效率的管理系统。(一)把责、权、利落实到每个岗位。根据生产特点,以“合并、撤销”的形式,对原来的车间、工段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形成了职能直线式管理体系;(二)建立强有力管理制度。对原有一些不适应企业发展的制度进行“切割手术”,逐步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生产经营制度以及职工教育、劳动纪律,生活福利制度;同时,引进应用管理微机、计量微机技术,及时准确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三)大胆启用一批年富力强、有专业特长的管理骨干。以“精干,高效”为原则,不论有无文凭,不论资历深浅,不论干部工人,坚持唯才是举,择优聘用,为企业管理增添活力;(四)强化劳动纪律。实行“厂部——车间——工段”三级考核制度,职工上下班采用自动考勤机,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自觉性;(五)强化质量意识。在产品质量管理上,严格按新国标执行,制定包括中间制品、燃辅助材料、工艺条件在内的质量标准;全厂设有5个QC小组,其成果发布4次获市、县先进奖;(六)改进企业民主管理。在制定七大民主制度的同时,完善民主监督机制,1991年,县经委民主制度建设现场会在该厂召开,对该厂的民主管理起了促进作用。
  通过对企业进行一系列改革,使企业充满生机活力,生产蒸蒸日上。产品质量稳定,主产品白砂糖以色泽洁白、砂粒均匀而远销上海等地,赢得了用户的称赞,经济效益递增速度迅猛。1989年实现利润82.6万元,比增33%;1990年实现利润131.5万元,比增59.4%;1991年成绩更加喜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32.4万元,完成县经委下达2049万元的104.07%;实现税金294万元,利润250.3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102.76%和90.34%,创建厂以来最高水平,跨入南靖县工业企业创税利500万元行列,被县政府授予“一九九一年度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为南靖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发挥激励机制 推进文明建设
  南靖第二糖厂在甘蔗供榨量不饱和,市场疲软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威力。该厂采取自我激励、竞赛激励,典型激励,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职工“当主人、创一流、争先进、做贡献”的积极性。1990年,该厂又在职工中广泛开展企业精神大讨论,用“团结奉献,务实创新,励精图治,‘永进’腾飞”的企业精神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开展创建文明车间和糖业“四无”班组〈无事故、无违章违纪、无泄漏、无不合格产品〉,做“最佳主人翁”等系列活动,推进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建厂以来,职工被县级以上表彰的有60多人次,1991年职工庄秋城荣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党总支书记王溪成被省轻工业厅授予“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92年厂长陈炎山获得“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厂工会分别被省、市总工会评为“模范职工之家”和“先进基层工会”;企业也连续三年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依靠科技 发展生产
  南靖第二糖厂技术力量雄厚,职工文化素质较高,全厂现有职工369人,其中助师以上22人,中级以上技术工人278人,有5位助理工程师参加省制糖学会,21位技术人员参加县工程技术学会,该厂还是省食品学会团体会员。
  为了不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该厂把职工教育纳入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的生产业务需要,采取自培和委培方式进行全员培训。每年平均送出专业培训30人次,组织生产骨干到省内外先进厂家参观学习100人次,在本厂全员岗位培训2100人次,有效地提高全员的思想、业务技术素质。
  科技是振兴企业的金钥匙。该厂在重视职工技术培训的同时,重视技术改革,通过不断更新制糖设备,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1980年,该厂第一次扩大再生产,将亚硫酸法制糖工艺流程500吨/日扩建为700吨/日;1983年11月,完成SHS10—25/500型锅炉改造,荣获82—84年地区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四等奖;1985年2月,完成GQ40—37—3型连续沉淀器重新改装,获南靖县科学技术进步(推广)四等奖;从1985年开始,该厂围绕着“创优质、增收回、保安全、节能降耗,提高效益”这一目标,连续对压榨、澄清、蒸发,分蜜、煮糖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造,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989年—1991年的三年间,该厂用于技术改造的资金达339万元,完成29项设备填平补齐和节能降耗的改造工作,平均日榨量由原来的750吨提高到950吨,压榨抽出率达95%以上,总收回率达85.2%,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跻身全省中型糖厂先进行列,1990年荣获“南靖县技术进步先进单位”称号。
  市场日新月异,变化无穷。为了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该厂认真抓好新产品的开发工作,先后建成年产750吨工业酒精生产车间,年产120吨饲料酵母车间,年产700吨的食用菌培养基车间;还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食用菌场等配套及三废治理、新产品开发项目。目前主要产品有白砂糖、赤砂糖、工业酒精、饲料酵母、食用菌和食用菌培养基等,从而使企业走上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道路。食用菌培养基生产线达产后,每年还可为企业创效益30万元。
  福利事业 蓬勃发展
  为了增强企业凝聚力,厂历任领导都十分关心职工的生活福利事业。
  企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职工收入的提高。职工年人均工资收入从1980年的728.4元提高到1991年的2229元;年平均福利额从1980年22.43元提高到1991年的455元;随着职工收入的增加,一系列高档商品进入普通工人之家。目前全厂职工拥有电视机190台,收录机150台,洗衣机80台,电冰箱60台,摩托车15辆,职工生活逐步向小康迈进。
  生活福利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全厂现有职工宿舍七幢,面积5320平方米,住厂内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14平方米,实现双职工户户有大、中套房,单职工户户有小套房。1989年该厂投资4.2万元,挖了一口80米深,日可供250吨岩泉水的机井,解决了职工长年饮用河水的问题;1991年该厂与交通部门合作,投资15万元,把厂区到龙山(与319线交接)的道路铺上水泥;根据企业的经济实力,从1991年开始,该厂用三年时间在全厂推广家庭液化汽燃料灶,大大方便职工生活。
  文化娱乐设施初具网络。现有一座850平方米的礼堂,一座120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一座360平方米的儿童乐园和幼儿园,还有灯光篮球、排球、羽毛球场。1991年又投资15万元,建成一座具有现代气息,设有卡拉OK舞厅、电教室、老年人活动室、共青团活动室、棋艺室的工人俱乐部;此外,还投资2万元,增设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使厂内电视有七个频道供职工选择收看。现在,职工在八小时以外,读书看报,唱歌跳舞,赛球对奕,倍感舒心惬意!
  迎接挑战,再展宏图
  1992年,糖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国家糖业政策的变动,使糖价下跌、产品滞销,日益冲击着糖厂。面对新的挑战,厂长陈炎山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和厂党政工领导在寻找使企业摆脱困境的出路。
  凭着技术实力,南靖第二糖厂积极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决定进行白砂糖的深加工,开发一条可成为白砂糖替代产品的中高档饼干生产线。同时,该厂大胆探索,拿出非凡的胆略,成立了南靖县首家股份公司,即“正大饼干实业股份公司”,该公司发行企业资产股25万元,向职工吸股50万元,全厂有95%%以上的职工入股,使企业形成了一个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格局。
  在深化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新形势下,南靖第二糖厂于91—92年榨季结束后,不失时机地推行优化劳动组合和工资制度改革,在企业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工资分六个档次十二个级别,体现向生产第一线的脏、苦、累岗位倾斜,对于优化后的富余人员采取转岗培训,自我消化,以减少社会和企业的压力。现在,全厂职工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进一步焕发了劳动热情。
  南靖第二糖厂建厂十二年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衷心地祝愿南靖第二糖厂改革成功,各项事业象绿蔗节节高升,像雄鹰展翅腾飞……
  船场木制品、篾器以及梧宅烘炉制作的兴衰史略
  袁人
  船场地处山区,在那封闭型和工业不发达的社会,人民都是利用当地盛产的竹、木以及梧宅特有的优质泥土,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制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然后挑往圩场进行交售,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成为一个群众自发的个体家庭手工业群体。在清朝、民国以至解放初期的一段时间,这些家庭手工业均处于十分兴盛时期。建国后,由于工业日益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手工业产品,才逐渐被新兴科学产品所取代而走向衰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标志着时代前进的一个令人可喜的象征。
  木制品制作的兴衰
  船场木制品生产,大都分布在高山地区,如笔峰、甘芳的牛轭、木犁;星光、下岭的木桶,打谷桶;坑头、船场的米斗、木屐等等,从清朝以前开始至解放初期,每年农历二月份的船场圩期,为一年中交易木制的生产、生活工具和用具的旺季。尤其是二月半这一天远从山城、靖城、天宝以及漳州的水客和附近十八山坑的农民都赶来选购各自所需的各种木制品。据资料表明:民国时期船场的二月半圩,一天交易的木犁、牛轭有2000多副,大小木桶有5000多只,半成品的木屐料有2万多双。到解放后的1953年二月半圩物资交流会,各地前来采购成交的尿桶1200担,水桶1000担,打谷桶200多个,木屐柴250多立方米,其它群众交易更是不可胜数。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各种木制品可以说是处于上乘时期。
  从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塑料制品的各种桶类和各式塑料拖鞋占领市场后,本地所产的木制品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据1992年农历二月半圩的观察,农贸市场根本没人出售木桶,因人们早几年前就用惯了各种塑料桶。只有不上十只的打谷桶,而这种打谷桶也只售给山区农民,因平原的农户早已改用脱谷机。其它如木犁也只有数十张,因为近年来大部份农民已改用钢管焊接犁,故而在甘峰、笔峰原来制木犁的人都改行种茶种柑桔,连世代祖传的老桶户如下岭、星光的庄连枝、庄明南、林君子等也不得不转行养菇种果另谋他业。
  至于木屐生产,比木桶衰落还要早。从六十年代初,人们就改穿塑料拖鞋,因为这种拖鞋既轻便美观又可走远路,可上山下地,十分简便,所以没人再要穿那种古老的、硬碰硬的、有响声的木屐了。因而船场圩原来几家生产木屐的老店户早在三十年前就关闭改行,如桥头著名的木屐邦仔,其后代有的改行宰猪,有的改行做缝纫。
  篾制产品的起落
  船场篾制品种类繁多,大至谷笪小至火笼,“内山人,一年做一冬,吃饱烘火笼”。自远古流传下来,火笼是山区人们不可缺少的御寒用具,因为旧社会人民吃不饱穿不暖,一到冬天火笼就是衣服,不管大人小孩每人都有一只,故而火笼的生产也成为一种项目,到了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冬寒季节人人内衫内裤、棉衣、夹袄,老人热水袋、暖气瓶,谁还用这古旧难看的火笼呢,所以这种火笼至八十年代基本绝迹,无人生产了。虽说这小小玩艺儿却反映了新、旧社会两个时代。
  船场篾器用于生产上的有谷笪、谷斗,米箩、簸箕、米筛等。用于生活上的有凉席、竹床、竹椅、菜篮、棹盖、蒸笼等等。这些产品根据不同项目,分别出产在不同地区。如竹林多交通不便的下山、甘峰大都生产谷笪和夏用凉席,其它小项篾制品属农用和家用均出产在世禄、高联、赤坑一带。这些篾器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是十分旺市的。在六十年代以前每逢“收冬”(秋收)前收购部门即大量收购谷笪、米箩、谷斗等,源源不绝销售于外地平原地区。可是随着工业、科学的发达,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些蔑制品先后都受到新产品所取代或淘汰。就谷笪一项而言,各地都用水泥晒埕,一建成晒埕可用上数十年,谁还要买那一冬修补一次的篾制晒谷席呢。因而生产谷笪的下山、甘峰不得不大量出售原竹。
  至于其它篾制品如菜篮、桌盖、碗篮、椅子等等也大都被塑料制品所取代,此外对米箩、簸箕、米筛等也均被碾米厂和塑料袋所淘汰。故而在世禄几家祖传的篾匠面临失业,如杉仔林的张狗犬、月眉楼的张冯鸟,目前除做些塑料所代替不了的蒸笼等小篾器之类和夏季用的篾凉席之外,对一年一度各家各户修补谷笪等农用篾器手工,再也无人问津了。
  梧宅烘炉的改革
  梧宅特有的优质泥土,所制成的烘炉很早以前就名扬南靖各地。其特点是耐火耐用,其坚韧度可代替火柴盒边的引火纸,即取一根火柴在炉墙一擦即起火。从清朝、民国直至解放后长期供不应求。原来有庄阿食、林金阶、庄婴、林跃东等七、八家大量生产还赶不上应市,可是随着工业电器的发展,受到了煤炉、电炉、电饭煲、电炒锅等冲击,使梧宅烘炉手工业纷纷停产。从七十年代开始只剩下烘炉婴仔一家在继续生产。他为了适应新时代不断进行炉具改革、大量生产各种型号的优质耐火耐用安全美观的电炉盘,其中,有平底、凹底、有高脚、低脚,有800瓩、1000瓩、1500瓩等不同品种和规格,深受用户欢迎,目前这些产品已打进各地供销部门。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红军进漳60周年纪念、山地开发、工商经济、史料汇集、人物春秋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