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山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221
颗粒名称: 二、山地开发
分类号: F323.212
页数: 30
页码: 77-10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山区近年来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即利用山地科学种植果树,特别是柑桔。文章选取了南坑高港地区种植柑桔的例子,描述了该地区种植柑桔的历史以及近年来种植水蜜桃的成功案例。文章还描述了南靖县在开发山地种植水果等土特产方面的成就和经验,并重点介绍了朝阳山柑桔场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 南靖县 山地农业 经济发展

内容

利用山多优势 开发种果
  ——南靖山区柑桔发展势头好
  叶千 林智仁 陈旺泉 庄德成
  利用山地,科学种果,特别是种植柑桔,这是南靖山区近几年来,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南靖县种植柑桔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清朝代。清康熙进士庄亨阳《送李靖亭省觐归里》诗有“南国薄方美,深山桔又肥……”佳句。清乾隆版县志记载:柑桔品种有芦柑、桶柑、四季桔等11种。芦柑又称“椪柑”,它是柑桔中的佳品,自古盛名。《福建经济植物画册》芦柑图中载“闽产天下最,靖漳尤称佳”,说的是南靖、漳州一带的芦柑,“颗皆硕大”,它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名、优、特产,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东方佳果”美称。
  柑桔上山 规模可观
  民国期间,南靖柑桔产地仅限于靖城、程溪一带。由于当时柑桔病害、滞销、价格低廉,以致废柑种粮。到1949年解放时统计,全县仅有柑园189亩,产量不上3万公斤。1953年,省农业厅把南靖县列为发展柑桔的重点县之一。1957年已种植柑桔2345亩,产量50万公斤。到1978年,国营和社、队共种植柑桔12554亩,产量213万公斤,同年,中央规划南靖县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国营和集体的柑桔园,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许多柑桔承包户成为先富户、万元户。1984年国家取消柑桔派购任务,并划定自留山,允许社员开山种果。1985年,县委、县政府区划根据全县宜果荒山有20万亩,资源丰富的实际,发动“户种百株果”活动,千家万户充分利用丘陵山地资源优势,新种以芦柑为主的50余种水果。1986年,县委、县政府制定水果生产“四个一”(即县种一万亩,乡镇场各种一千亩,村各种100亩,户各种百株果)的奋斗目标,为此,多渠道筹集资金:乡、村、户集资1360万元,引进世界银行贷款和侨资644万元,县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600多万元,支持种果。每年投入富余劳力3万余人开山种果。至1991年6月,县果树站调查统计:全县水果种植面积192941亩,其中:县办10几个场共种12104亩;10个乡、镇场共种8918亩,山城镇、龙山镇、南坑镇均实现千亩集体果场;172个行政村共种水果29682亩,其中有142个村实现村办百亩集体果园,全县6万余农户种果142237亩,户均种果2亩130株以上。在水果总面积中,柑桔有102617亩(其中芦柑6.3万亩),采摘67371亩,产量50388吨,比上年26559吨,增长89.7%(其中芦柑产量32752吨,占柑桔总产量的65%)。正如原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题词说的“种果不占好粮田,家家户户齐上山,每户种下百株果,果中珍品是芦柑”。
  在橙黄桔红农家禧时,我曾两度结伴环游柑乡,从山城镇三卞村出发,仰望北隙岭两边山坡上层层梯田,途经全县种果首富的龙山镇、观音山下的奎洋乡店美村、直至南坑乡朝阳山柑桔场、山城镇炭坑柑场,随处可见苍郁的柑桔林带,硕果累累,犹如万千红灯挂满枝头,有的把粗壮的树杈都压弯了腰。一路上领略了柑乡“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的迷人景象。山城镇三卞村是个芦柑村,近千户农家建立家庭果园1045个,种果6360亩,其中柑桔3610亩(芦柑占90%),全村五年树龄的芦柑平均亩产2000公斤,1990年有200多万公斤芦柑远销深圳、济南、哈尔滨等城市。全村当年水果产量400多万公斤,收入380万多元,占全村农业总收入的60%,人均水果收入490元,有80%农户靠种芦柑致富。龙山镇致富的经济支柱之一是发展以芦柑为主的水果3万余亩,1989年柑桔种植22627亩,当年采摘面积8490亩,产量693万公斤。1990年柑桔总产增至901万公斤,其中镇、村二级集体柑场6千多亩,产量400万公斤,占总产44%。该镇双明村1972年在下径山办场种芦柑80亩,1981年又在坑内山办场种芦柑100亩。从1984年芦柑投产后,集体年纯收入在12—25万元。不仅取消向村民收取“三金”,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办了许多公益事业,如建一座横跨龙山溪的石拱桥,新开一条18公里长的环村至果园公路,加固8公里长防洪堤,兴建小学教学楼,架高压线路和建卫星地面接收站等,被中共漳州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双文明村光荣称号。南坑乡朝阳山柑桔场,创办于1977年,到1978年种柑桔1.8万株(其中芦柑占70%),开始由于经营不善,成果不大。1985年在农村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果场实行职工集体承包。场长刘水波带领场员建立高标准柑桔园365亩,其中结果树1.5万株,1989年收柑桔75万公斤,产值112万元,纯收入28万元,1989年产量达到90万公斤,产值117万元,上缴乡财政574000元,纯收入29万元,每个场员为国家、集体创利近万元。刘水波连续三年被市、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991年5月荣获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依靠科技 喜结硕果
  民国时期,南靖柑桔仅限于水田栽培,面积少,技术简单,采用高压苗,挖深沟,做高畦或筑土墩种植。建国40余年来上山种芦柑,积累了丰富经验:开水平梯田,前做岸,后做沟,保护生态平衡,开大穴,施大肥,种大苗。县办柑桔苗圃在50年代末,曾从省内外引进芦柑优良品种单株母穗嫁接柑苗200万株,提供优质芦柑苗木195万株,被誉为闽粤桂三省优良的柑桔苗圃。1982年之后县果树站试验推广枳壳做砧木嫁接芦柑技术,栽培二年即可投产,五年后进入盛果期,适应山坡地栽培,获得早产、丰产。如龙山镇东盘山柑场,1980年定植的1042株枳壳砧芦柑,1982年产柑7763公斤,平均株产7.45公斤。奎洋乡办林场1981年定植的1200株枳壳砧芦柑,1983年产柑10980公斤,平均株产9.15公斤。对幼柑树扩穴改土,深翻熟化,套种绿肥,客土培园,修剪树冠,培育立体丰产树形,达到丰产稳产。对密闭老柑园实行间伐,或回缩修剪,或截枝带土移植均取得增产。过去集体柑园办猪场,采取“以猪养柑”,增施有机肥,使柑桔生长枝壮叶茂。随着柑园承包、家庭柑园的发展,竞相购买集镇厩肥、垃圾、猪屎,用拖拉机或板车载运到柑园,保证柑桔生长所需的有机肥。,在柑桔缺硼,出现花而不实或少实难题时,得到厦门大学生物系、地区农科所协助,开展喷硼科学试验,使芦柑产量成倍增长。全县多年来推广使用花前喷硼和保果灵、助果灵、防落素、快丰收等激素,对保花保果均取得一定效果。
  依靠科技兴果,提高柑农栽培管理技术素质,这是保证柑桔丰产的关键措施。1953年全县只有2名果树技术干部,而今全县配备县、乡、镇、场果树技术干部54人。这支技术骨干队伍运用举办柑桔技术培训班、乡(镇)办文化技术学校、村办科技致富夜校,普及种柑科技知识;印发技术材料广播宣传;组织各村水果技术员定期碰头,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县果树站从1964年起在龙山公社推行每月一次柑桔生产技术交流碰头会形成制度,沿续至80年代,坚持下来。并且组织技术员到外地学习取经,回来言传身教,就地辅导。如在开展“户种百株果”活动后,县果树站先后编印《柑桔栽培管理要点》等小册子,发到果农手中,做到每户一册。100多位果树技术干部和水果技术员深入山地柑园面对面辅导,有的放矢。以往果农常说:“柑桔好吃,虫害难治。”如今,果农依靠科学技术依靠传、帮、带,边学边干边提高。全县调查材料表明:芦柑主要病害有疮痂病、缺素病、黄龙病等;芦柑害虫主要有红蜘蛛、锈壁虱、潜叶蛾、天牛、吸果夜蛾、蚜虫等。各地柑农普遍推广波尔多液防治芦柑疮痂病;使用锌肥、镁肥,解决缺素病;使用石硫合剂防治锈壁虱、红蜘蛛;使用敌百虫和松脂合剂混合液防治潜叶蛾、螨类、蚜虫等。县果树站还从平原到山区设5个柑桔病虫测报点,配备测报员,坚持常年测报,对柑桔主要病虫害的消长规律进行观察,结合物候期、气象,天敌因子,研究分析,对近期内病虫发生的趋势作出预测,然后向全县发出柑桔病虫情报,指导柑农防治,做到有备无患。芦柑保鲜,解放前柑农只采用缸、柜、箱藏传统方法,如今保鲜技术提高,由松毛针、地窑、沙藏,发展到塑料薄膜单果包装、温湿度调节保鲜法等综合保鲜设施,又采用分级打蜡机和保鲜果蜡。1988年全县还建成各种保鲜仓库5000平方米。
  南靖柑桔 誉满中外
  南靖柑桔中的芦柑其主要品系有硬芦(俗称八卦芦柑)、有芦。20世纪80年代,南靖从芦柑芽变中选出无籽芦柑、少籽芦柑、高桶芦柑等优良品种,进行推广。1985年,无籽芦柑参加全国优质柑桔鉴评会,荣获同类产品总分第一名。高桶芦柑是港澳市场的热门货、抢手货。
  南靖的柑桔特别是芦柑早熟、丰产、稳产,果实大,单果重150克左右,大者250克以上,果皮橙黄色,有光泽,易剥离,汁多味浓,肉质脆嫩,爽口,风味独特,品质极佳。成熟期在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冬至过后的芦柑,一向被消费者誉为清热退火的佳果而卖价甚高。八卦芦柑扁圆形,果顶宽,有明显放射沟纹,形似八卦,果汁多,味甘美,糖和维生素含量高,商品性状好,是芦柑中的珍品,颇受海内外消费者青睐。南靖芦柑除大量畅销京、泸、杭、宁、穗、济南、沈阳、深圳、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外,还出口到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77年出口最多达到96.5万公斤。1988年12月25日,“福建省南靖县柑芦基地开发成果汇报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举行。会上,南靖芦柑被视为柑中珍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题词为“柑中之冠”。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词为“南靖芦柑,芗江佳果,品种优良,美名远扬”。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题词为“果中佳品”。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题词为“佳果色香味,蜚声海内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成武题词为“品优质高,蜚声中外”。中央电视台专门采访汇报会,在该电视台经济信息节目中播出。由于中央首长的重视,更提高了南靖芦柑的身价。
  “高山高果”——水蜜桃
  黄阿禹
  水蜜桃原产江浙、闽西北一带,1962年在南靖县南坑镇高港地区移植试种成功。去年盛夏,我下乡高港山区,正逢水蜜桃成熟季节,但见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当地农民欣喜地说:“脱贫致富有了摇钱树。”我也心情兴奋地对他们引进和栽培水蜜桃经过进行调查研究,因而写了这篇纪实文章。
  南坑高港地区,海拔近千米,山高水冷,号称小东北。有首民谣:“高山峻岭地接天,寒风细雨霜雪严;朝夕不见苍天处,唯有云雾扑胸前;大暑盖被处暑寒,出入火笼随身边。”由于地处高寒山区,不宜发展热带水果。1974年县政府曾到北方调进800多株苹果在该地试种,苹果属寒带作物,但因选地不当,管理缺乏经验,防治病虫害不及时,虽有开花结果,座果率极低,颗粒很小,甜酸度极差,几无商品价值。后来,又试种柑桔,也因果实皮厚味酸品质差,销售难而中辍发展。
  人们并没有因为种植苹果、柑桔失败而丧失发展水果的信心。1962年村民曾康生、曾豆粒,在公社干部陈清波同志的协助下,从漳平县永福公社引进三株水蜜桃,种在自留地,其中只有一株嫁接成功,生长茂盛,年年开花结果,年株产300多斤,后来这株水蜜桃被台风刮断一大丫,年株产还有150斤。人们品尝了水蜜桃香甜可口的味道,也得出了高寒山区适合种植水蜜桃的结论。
  1986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南靖山多的优势,制定了发展水果生产“四个一”①的规划。南坑乡党委和政府从本乡山地特别多,海拔高低不一的特点,派人到江苏引进水蜜桃良种5000株,分别试种在不同海拔的山区。海拔850米的高港、金竹、刈竹三个村种了3000株,当年种当年开花,翌年试果,第三年投产,株产即达50—60斤;海拔420米的村中大埔山场,引种200株,能开花能结果,但座果率较低;海拔400米以下的南坑平原,种植水蜜桃不开花不结果。从而得出了水蜜桃栽培与海拔高低息息相关的结论,乡党委从实际出发,按海拔高低把全乡划分三种地区,分别指导,即:650米以上高海拔山地为宜栽培水蜜桃地区,是稳产高产区;500—600米中海拔山地为可栽培水蜜桃地区,能结果但不高产;海拔400米以下的低海拔山地不宜种植水蜜桃。
  在镇党委带领人民探索高寒山区发展水蜜桃的关键时刻,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都给予大力支持。1988年以来,先后有漳州市委副书记、市人大主任卢阿来、市林业局长李志明、市老区办负责同志罗春成、游国钦与南靖县副县长徐海土等领导同志到高港地区考察,对该地区发展水蜜桃生产给予赞扬和肯定,并拨专款15000元,扶持刈竹村办好150亩水蜜桃场。
  镇党委书记吴八一同志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确认高寒山区种植水蜜桃投资仅及柑桔投资的60—70%,投产比柑桔提前1—2年,而且价格高、销路好,鲜品每斤1—1.5元,畅销漳州、厦门、汕头,制成的罐头(加工蜜桃汁),可打进国际市场,为国家多创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于是把发展种植水蜜桃当为南坑镇治穷致富的重要措施之一,由镇牵头率先办场,从江苏省武进县引种良种水蜜桃18000株,在镇的带动下,高港、金竹、刈竹、新罗等行政村也办起四个示范场,种植水蜜桃6000株,农民个人种植50000株。到1991年统计,投产的水蜜桃已收鲜果50000斤。刈竹村农民赖建和一户,开山5亩,种植400株,已收鲜果3000多斤。1991年6月,市民政局长张清泉专程到高港、金竹考察乡办的金峰水蜜桃场,品尝水蜜桃香甜可口的独特风味,赞扬水蜜桃是“高山高果”(即高山区的高级水果),并决定拨款5000元给镇民政所兴办育苗基地,要求育出水蜜桃良种苗木12000株,为华安县高寒山区提供优质苗木。现在,水蜜桃正以迷人的风姿和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南坑乡的高寒山区生根、开花、结果成为该地区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开辟一条发展山区经济的道路
  ——记朝阳山柑桔场创业史
  刘接发口述 吕占春整理
  南坑镇朝阳山柑桔场,位于镇政府的东北部,海拔145米,占地面积500亩,种上柑桔380亩,其中芦柑167亩、蕉柑118亩、橙95亩。年总产值已突破百万元,是南靖县开发山地,种植柑桔,发展经济的典型之一。
  (一)
  开发朝阳山是1974年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干起来的。那一年,安溪县的长坑公社“平山填坑造田”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顺昌县是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那时,我是南坑公社的党委书记,于当年的12月3—8日带着社长黄红、副书记肖万意到长坑、顺昌去取经和学习,回到公社后,即决定“学长坑开鲎母山、办猪场。”12月10日召开各大队“两委”成员会议,动员各大队组织劳力,向“鲎母山”进军。公社成立开山造田指挥部,由社长黄红任总指挥。12月19日,各大队劳力上场1060人,公社和社直机关的干部,也带头到“鲎母山”参加劳动。从1974年的12月下旬起到1977年的10月止,开山造田先后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削平“鲎母山”,削掉山头8米高,移山填坑造田50亩;第二个阶段是开垦“鲎公山”,开出标准水平梯田;第三个阶段是大干“虎咬仑”和“红坑”两座大山,总计投入劳力35349个劳动日。在完成第一、第二两个阶段后,大家心情舒畅,由我向公社四位常委提议,把“鲎母山”改名为“朝阳山”,大家一致同意,从此,“朝阳山”的名字就叫开了,它像征着:朝阳初升,生机焕发,前景光明。在开山造田过程中,各大队上场的劳动力,一律实行自带工具、自带生活费、自带被席,纯系无偿的义务劳动。由于全社干群的共同努力、整个工程于1977年11月间胜利完工、共开山造田362亩。
  (二)
  为了早出效益,公社党委采用边开山造田、边兴建养猪场的办法,在第一个阶段开出的“鲎母山”建筑一座24间猪圈,从1975年7月15日起,配备饲养员5人,由公社畜牧兽医站站长张富荣同志兼任朝阳山养猪场场长,喂养仔猪120头。1976年养猪场职工增至15人。
  1978年为了加强养猪场的领导,公社党委决定把共产党员、社办农械厂的三级电工刘水波同志调到朝阳山养猪场当场长,他上任后遵照公社党委提出“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养猪为主,兼种甘蔗,试种柑桔”的决定,充满信心要把集体经济搞上去,用实际行动来报答党和人民的重托。
  为了支持朝阳山办好养猪场,1978年5月,由国家补助投入15000元,县果品公司投入20000元,公社投入14000元,合共集资49000元,用于发展多种经营。即巩固养猪场基地,和扩种甘蔗、试种柑桔。在种柑桔方面进展快,栽种的面积大。1978年6月在鲎公墩种1800株、鲎公墩尾种198株、平面种303株、虎咬仑种826株、窑洞口种452株。1979年9月又在园墩种440株、还有品种对比柑457株;1980年再扩种12000株,截止1980年8月4日统计:共种26038株,其中芦柑10423株、桶柑6650株、雪柑1430株、印柑1200株、新会橙720株、改良橙1920株、其他1265株、温州蜜柑2430株。
  种甘蔗和养猪的效果都很不理想。1978年在原先开出来的“大寨田”,种上糖蔗120亩,由于水供不应求,白蚂蚁多,甘蔗被白蚂蚁啃干汁液,枯干而死,加上土壤贫脊,生长不好,产量低,亏了本。养猪也是“利”不及“费”。1979年度养猪96头,其中出栏19头,年总收入3300元,扣除成本剩下无几。1980年间,市委组织各县领导前来我社参观朝阳山集体养猪场,参观中,场长刘水波听到一位领导同志指着一头460多斤的肥猪说:“这头大猪我已参观了三次。”确实它已度过了五个春秋,每天消费8斤糠,再也不长肉,成为专供外人参观的“政治猪”。针对参观者的议论,场部当晚召开场务会议,专题研究办场的发展方向,具体分析五年来公社集体在这里养猪,由于地势高、水源缺、资金不足、饲料供不应求,四季常发病,特别是饲养员实行评工记分,挫伤其养猪积极性,导致年年亏本。因此,决定撤销集体养猪场、集中精力兴办柑桔场,这一方案得到公社党委的批准。
  (三)
  朝阳山柑桔场的四座大山的层层梯田,都是“学大寨”开垦出来的,地表是坚硬的土壤,大雨一淋,不是板结就是流失,柑桔难生长。加上欠缺栽培技术,也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全场干部职工决心闯出一条新路子。场长刘水波反复与农技员商讨治理办法,决定给座座山头戴上帽——山顶造林绿化保水;系腰带——山腰挖排洪、灌溉沟以及梯田后岸的节节沟,蓄水保土;穿上靴——山脚种草,积绿肥,努力促进生态平衡。同时,针对柑园严重缺水的问题。果断地投入资金26000元,在朝阳山脚兴建一座库容量为1.2万立方米的水库,并安上12匹马力抽水机一台,扬程57米,安装二支叉管,提水灌溉全场362亩柑桔,促使柑桔产量连年增加。
  在柑桔栽培管理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难题:1979年的春天,已种上的柑桔幼树被“蛐蛐儿”剪去叶片与枝条;在扩种臭菊和印度豇豆等绿肥后,虽然收到“改土固沙荫凉”的效果,但又遇到椿象暴发成灾。1983年发现已种上六年的810株“福桔砧木”的芦柑,枝繁叶茂,就是不结果。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管理柑桔的技术人员,要使柑桔顺利生长,按时结果,就得培训技术人员。于是,在公社党委的指导下,场党支部采取四条措施:第一,由集体购买《柑桔栽培》、《柑桔修剪》、《柑桔栽培技术问答》、《中国柑桔》等书刊杂志,供全场职工学习;第二,定期组织班组职工交流实践经验;第三,分期分批组织场员往外地参观取经,仅三年中先后组织三批65人次,分别到广东、浙江、永春、长泰等先进单位考察学习;第四,利用场夜校、按季节需要请技术人员传授栽培技术。从而使大家熟练地掌握柑桔栽培的一整套技术要领,其中有5名职工达到技术员水平。经过多年的努力,虫害防在危害之前,柑桔生长茁壮,株株结出累累硕果。
  1985年以来实行场长承包责任制、分两级承包管理,一是由场长向乡企业办签订“五定一奖赔”的承包合同,即定时间、定人员、定成本、定质量、定产量;达不到级别的要赔偿全部级别差价,超级别部分奖60%,超欠产各奖赔50%。二是果场对生产组实行“五定三统一”办法,就是定产量、定质量、定成本、定人员、定工资;奖赔和财务收支统一,购买和使用肥料农药统一,产品收获和销售统一。由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场方向,实行统分结合管理形式,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相联,使果场越办越好,经济效益越来越高,职工劳动劲头越来越大。1980年初果5000斤,1987年已收回总投资110万元,到1989年共生产柑桔248.39万公斤,总产值301.63万元,实现利润111万元,职工年收入分别达到2500—2800元。其中1988年总产71万公斤,总产值112万元、上缴乡纯利57.40万元、人均创利11480元,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场拥有固定资产42万元。1990年总产跃上92万公斤,总产值突破100万元,上缴纯利36万元,职工人均创利6000多元,跃上全县先进乡镇企业行列。1992年预计总产可达95万公斤。
  南靖发展土特产及主要出口商品介绍
  黄农
  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我曾几度参加机关干部开山种果造林劳动;多次参加种植业与养殖业关系的调查研究;并且数次参加县里组织离休干部参观开发山地与工农业生产的游览,得益不少,觉得山是聚宝盆,林果竹茶药均是摇钱树,能够出口创汇,经济效益更加显著。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开荒种粮、开山造林种果。1964年后,开展农业学大寨,各人民公社办起65个耕山队,84个茶场茶种上万亩;水果种植1.5万亩,1978年集体和国营创办柑桔场86个,种上柑桔12554亩,被中央列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之一。农村改革开放14年来,采取国营、集体、个体一齐上、林果竹茶齐发展,山地开发,规模巨大。在龙山、山城、和溪、金山、奎洋、南坑等镇为主建立柑桔基地,在山城、靖城、龙山、金山等镇建立香蕉、荔枝、龙眼基地,此外,还有南坑镇的水蜜桃,船场镇的橄榄,书洋乡的柿子,梅林乡的青梅,金山镇的菠萝。如今环游全县,林果茶竹满山遍野,郁郁葱葱。经济效益也是显著的。仅水果种植总面积至1991年止就达19万多亩,产量达到10万吨,人均占有量303公斤。水果总产量和人均占有量三年连续居全省榜首。水果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是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金山镇荆都村376户,种水果6400亩,户均种果17亩,人均售果纯收逾千元,占全年人均纯收入的三分之二。全县农民有5000多户因种果收入超万元。1984年调查,全县较贫困的有7100多户,通过发展林果竹茶等的土特产,已脱贫的有五、六千户,困难面已由原来的14%缩少到1.6%。
  开发山地,发展土特产品,出口收入可观,如闻名东南亚的正冬蜜1980年出口391吨,创汇近4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00万元。1987年销往香港优质芦柑746吨,创汇253640美元,折合人民币1775480元。本市出口创汇大户之一的南靖罐头厂,11年来出口果蔬罐头22598吨,创汇3347万美元,仅1991年出口罐头3055吨,创汇就达700万美元。出口量占销售量69%,出口值占销售值75%。该厂产品共有23种、100多个规格的罐头,产品畅销欧美及东南亚、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属于开发山地的出口罐头产品有春笋、麻笋、香菇、荔枝、龙眼、菠萝、枇杷、芒果、杨梅、柑桔和橙等11种。竹器厂原来出口的竹器产品只有18种,1978年增至39种,畅销英、美、日、德、法、意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尤其是竹筒席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成为香港市场的“王牌席”。货到不出5天就售完。“广交会”开幕,外商争先找厦门口岸外贸联系,指名要南靖县竹器厂的竹筒席,历来是未开馆就订满货。
  南靖山区的名贵特产或山珍、山货是国家对外贸易需要。1959—1991年,县外贸公司收购出口商品多达269种,其中属于建国后开发山地的出口商品多达108种,主要有柑桔、荔枝、香蕉、菠萝、西瓜;桂圆干、荔枝干、黑瓜子;冬笋、咸笋、杂竹笋、麻笋丝干、鲜薇菜、薇菜干、银耳、香菇;糖水荔枝罐头、糖水龙眼罐头、糖水菠萝罐头、清水笋罐头、香菇罐头;木薯粉、蕉芋粉;乌龙茶、红碎茶;正冬蜜、蜂蜡、粘木粉;蚊香、松香、松节油、香茅油、山苍籽油、栲胶;毛竹、麻竹、篙竹、石竹、赤竹、篱笆竹、杂竹和竹筒席等竹制品;土纸、原木、松板木、寿板、地拖柄、锄头柄、洋镐柄等木制品;蝉花、蝉衣、陈皮、泽泻、荆芥、鱼腥草、玫瑰茄等。
  现将8种名贵出口商品简介如下。
  一、茶叶
  建国以前,南坑村雅、奎洋合福坑有成片茶园70亩,年产茶叶70市担,远销南洋、缅甸。1932年旅缅华侨庄春乡返里办茶厂,制出铁罐精装“茗苑优等盒泡茶”,年出口15市担,销往仰光。1947年星洲华侨张荣汀等资助塔下、南欧乡亲垦植茶园30多亩。1954年创办广达茶场,名茶“铁观音”畅销南洋的新加坡一带。
  南靖茶叶出口有乌龙茶、红碎茶两种。1990年出口170吨,为历史上出口最多的年份。
  乌龙茶品种有铁观音、毛蟹、奇兰、梅占、黄金桂(俗呼黄棪),味香甘醇,齿间留芳。主要产区在书洋、南坑、梅林、奎洋、船场等乡镇。乌龙茶从1962年后收购毛茶运往漳州茶厂精制加工出口,产品大部份销往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部分销往日本、美国。
  红碎茶是丰田华侨农场于1978年从云南引进的大叶品种,现已种植1260亩。1983年建厂精制红碎茶,产品主要销往西欧和非洲等地。泡制方法:把红碎茶放在茶壶煮开或泡开,沉淀后冲泡牛乳、白糖,即可饮用。
  茶叶具有解渴、提神、利尿、帮助消化,增进食欲,降低血压、血脂,抗癌等功效,是一种维生素多、微量元素多的多功能保健饮料。
  二、银耳
  建国以前,船南、程溪等山区农民从深山老林里采收野生的银耳外销。1958年全县收购出口银耳163公斤,占龙溪专区出口银耳的31%,为全专区最多的县份。1975年收购出口5632斤,为历史上最高纪录。南靖产的银耳具有朵大、肉厚、胶质多、品质脆嫩、味道鲜美等特点,含有维生素、蛋白质,营养丰富。主要产地在南坑、船场等镇,产品销往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地区。
  历代医学家认为银耳有生津润肺、止咳降火、和血养颜、补气强心之功效,煲以冰糖或鸡鸭,亦为席上珍品。
  三、香菇
  明朝万历版《南靖县志》载:“畲人砍楠树倒地生蕈,俗呼曰菰。菜中以为佳品。”清朝乾隆版《南靖县志》云:“冬春之交,砍楮、槠等木,以米泔沃之,则生,出和溪总。”1968年收购出口香菇3730公斤,打破历史纪录。主要产地为南坑、船场、和溪等山区,产品销往港澳地区。
  香菇是世界上名贵的食用菌之一。它的子实体肥厚丰满,肉质脆嫩,味香爽口。既可鲜食,更宜焙干保存,随时食用,营养丰富,是中外名菜谱的常用配料和佳馔。常食有降低血压,减少胆固醇和抗癌作用,在防治感冒、肝炎等疾病方面,有一定疗效。
  四、冬笋
  冬笋是宴席名菜,肉质丰嫩,鲜美爽口,炒煮皆宜。每年于农历11月开始收购出口,盛产于南坑、船场、和溪,奎洋、书洋、梅林等乡镇。1975年收购出口152吨,为历史上出口最多的年份,产品销往港澳地区。
  五、正冬蜜
  南靖素有“蜜蜂王国”之称。中蜂每年冬至前后采集八叶五加树(俗称“工母”)花粉酿制的正冬蜜,又称八叶五加花蜜,八叶五加与洋参、高丽同属五加科,蜜质特佳,人称王牌药蜜,其特点是:呈乳白色,结晶如乳状,气味芳香,浓度高,水份低,耐贮藏,不变酸。其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果糖,少量蔗糖、蛋白质,以及矿物质、有机酸、酶、芳香物质、多种维生素等。具有营养、健身、治病的作用。对治疗便秘、咽喉炎、高血压等有一定功效,也是解渴消暑的理想饮料。正冬蜜生产期在12月份至翌年1月份。主要产区在南坑、船场、龙山、金山、和溪、奎洋等镇。1986年县土产公司“紫荆山牌”八叶五加蜜荣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出口以“正冬蜜”为出口商标,畅销港澳市场,驰名东南亚国家。
  此外,还有荔枝蜜,生产期在四、五月份,产区在靖城镇、山城镇。杂花蜜生产期在六、七月份,产区在龙山、金山、和溪、南坑、山城等镇。荔枝蜜、杂花蜜销往日本、西德等国家。1980年收购出口蜂蜜391.6吨,为历史上出口最多年份。冬蜜出口量连续6年居全省之首。
  六、薇菜干
  薇菜属野生蕨类植物,生于阴凉、潮湿山地。俗称“蕨仔西”,有清凉解毒、降脂助消化、止痢等功能。其嫩芽经采摘煮熟加工,晒干便成薇菜干。产区在船场、书洋、梅林、奎洋、和溪、金山等乡镇,产品全部销往日本,是日本宴席的佳肴名菜。1979年收购出口216吨,为历史上出口最多年份。
  七、竹筒席
  南靖是毛竹之乡。南靖竹筒席曾在全省草竹席质量评比会上获得同类产品质量第一名。1984年县竹器厂生产的“水仙花”牌竹筒席,荣获省优质产品证书。1965年开始出口,有两个定点出口厂:一是县竹器厂;一是南坑镇竹筒席厂。这两个厂生产的竹筒席,具有选材严格,工艺精细,美观实用,清凉爽身,携带方便等优点,1974年收购出口8325条,为历史上出口最多的年份。产品大部份销往港澳地区,部份销售东南亚国家和日本、西班牙。
  八、柑桔
  1991年南靖县柑桔种植面积102617亩,采摘面积67371亩,产量50388吨,其中芦柑约占65%,蕉柑约占20%,温州蜜柑、四季桔、橙类约占15%。
  南靖的芦柑“颗皆硕大”,单果重150克左右,大者250克以上。果形扁圆,果顶宽,果皮橙黄色,有光泽,易剥离,汁多味浓,肉质脆嫩,具有早熟、稳产、丰产的特点,“佳果色香味,蜚声东南亚”,1988年被誉为“柑中之冠”。柑桔年年为大宗出口商品,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和苏联、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高桶芦柑是港澳市场畅销的柑中佳品。1985年出口香港宇宙物产有限公司的500箱芦柑,由于时间早,质量高,使对方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市场上畅销盈利,获得该公司总经理黄晓鸣来电称赞道谢。
  南靖蕉柑1989年参加全国柑桔优质产品复评会,仍荣获同类产品的榜首。1984年园艺场蕉柑出口香港12吨。
  南靖橙柑过去未曾出口,1984年出口橙柑10吨。1987年南靖“改良橙”参加全省甜橙类评比会,在同类产品中名列第一。
  柑桔出口主要品种为芦柑,尚有少量蕉柑、印子柑、改良橙、美国橙、四季柑等。1977年出口965吨’为历史上出口最多年份。
  吴方能开山种果效益好
  杨达宝 杨金德 魏新荣
  靖城镇尚寨村农民吴方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向生产队承包20亩耕地全部种上水稻和甘蔗,精心耕作,年年夺得好收成。1984年他响应村党支部、村委会关于“向山进军,开发山地,实现户种百株果”的号召,带领全家人到离家3公里外的楼梯坪山,开山种果。平时,他早出晚归,带干粮上山开荒。正在上学的5个儿子每当学校放假或星期日,也上山参加劳动。这片荒山,土硬,有的是风化石地,他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出大力,流大汗,把荒山开成规格化的梯田,先后用秃了12支金鸡牌的锄头。当年开发,当年栽种。共种上桃李树500株,菠萝800株,香蕉1000株。他按照山地土质、高度、日照、风向等不同条件,分别种不同品种的香蕉,有本蕉、白蕊、台湾蕉、粉蕉、柴蕉和米蕉。这一年他投资用于果苗、肥料、农药的成本13000元。由于种好、管好,香蕉当年种当年收成,菠萝、桃李三年结果。据1988年统计,桃李收入2000元、菠萝5000元,香蕉26000元,合计收入33000元。由于肥料施足,精心管理,香蕉长势特别好,其中有一株香蕉头围径118公分,二年收三次,有的香蕉一支重达90市斤。
  吴方能根据市场的需求、产品的价值,果树的寿命等实际情况,在原果地搞套种,种上名优特和长寿命果树。1988年成片套种上从外地引进高压良种的龙眼树700株。种上进口矮树杆的芒果300株。种上海南岛良种芦柑300株,计再投资12000元。这些果树,今年已陆续进入投产期。
  为了解决运肥料上山、送水果下山的问题,1989年他又同两个村民小组联合投资从村前到山脚修简易公路;又与本村20户受益户共同投资从山脚修到山上的板车路,总修道路3公里,解决了运输难的问题。
  去年以来,他又补种芒果20株、龙眼3株,而在山的香蕉已达到3000多株。由于稻蔗果齐丰收,吴方能现在已成为尚寨村数一数二的先富户。他告诉来访者说:他家会富裕,是党的好政策,是开山种果的好措施给他带来的,荒山变成花果山,带来摇钱树。
  村委主任吴金和告诉笔者,村党支部、村委会及时总结推广吴方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开发山地的经验。目前全村有245户开荒山,种的果树有龙眼、芒果、桃、李、柑桔、蜜柚、柿、杨桃、荔枝、菠萝、枇杷和香蕉等12个品种共14.17万株,为尚寨村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咏桔
  县林场 艺工
  雷惊大地气升华,
  三月和春林色美,
  金丝撒粉传苗属,
  只待冬初看硕果,
  雨过江南动碧纱;
  山前桔树放银花;
  绿叶扶技育幼芽;
  柑翁脸上映朝霞。

附注

注释: “四个一”是中共南靖县委、县政府于1986年制定发展水果生产的规划。即县级果场发展水果1万亩,乡级果场发展水果1千亩,村级果场发展水果100亩,农民户种水果100株。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南靖文史资料 第十六辑》

本书介绍了福建省南靖县的历史资料,其中包括红军进漳60周年纪念、山地开发、工商经济、史料汇集、人物春秋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