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华侨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98
颗粒名称: 南靖华侨概况
分类号: K825
页数: 10
页码: 144-1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的出洋历史、经济发展和参与政治活动的情况。南靖县在明、清朝代是漳州府辖七县之一,现是漳州市侨区县之一。南靖人出洋始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出洋原因包括家庭生活困难、军阀祸乱、寻求向外发展等。出洋人数较为集中的有三次,分别是民国十五年、抗日战争前夕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南靖华侨在侨居地经历了从劳工到创业的过程,逐渐积累了财富并参与政治活动。一些华侨成为企业家、政治家,为所在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政治活动 南靖县

内容

南靖县在明、清朝代,属漳州府辖七县之一。当时这七县人民出洋常以“漳州人”自称。南靖现为漳州市侨区县之一。祖籍南靖县的海外华侨、华人、华裔,约有24000余人不包括迁台和从台湾出洋的人数)。侨居地华侨之多,以缅甸居首位,近万人;印尼有9600多人;其次是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美国、越南等国。八十年代已有一些人移居到加拿大、美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全县归侨有3400余人,侨属2200多户12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5%。书洋、梅林两乡各占华侨总数的三分之一,是重点侨乡。
  一、出洋原因
  南靖人出洋,始自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四百甘多年历史。出洋者,劳动人民居多,知识界及其他阶层人士较少。出洋原因:家庭生活困难的占35%;军阀祸乱迫走的占27%;寻求向外发展的占20%;海外亲缘关系占12%;逃避兵役的占1.5%;白色恐怖迫走的占0.2%;其他6.12%。
  出洋人数较为集中的有三次:民国十五年(1926年)军阀祸害南靖后,有360余灾黎被逼出洋谋生,其中重点灾区塔下村就有230多人。第二次为抗日战争前夕,农村萧条,国民党对科岭、上板寮等苏区的“清乡”镇压,有390多人被逼离乡背井,其中科岭和上、下板寮共有百余人。第三次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县有380多人出洋,其中有1942年日本南侵时,从滇缅公路逃难回国的缅甸华侨二百多人,由联合国救济总署派船到厦门接送回缅甸。新中国成立后四十多年出洋人数有230余人。
  二、经济发展
  出洋华侨到达侨居地,有帮寻帮,有亲投亲,有友靠友,各找落脚地点。居住安定后即在亲友经营的店铺或工场里帮工打杂,或做工卖力。他们克勤克俭,数年或十数年后,学会了“番话”,熟悉了环境,稍有积蓄便摆摊设点做起了小生意,少数人的聪明才智便在商场中得以发挥,且多历经周折遂成殷商富户。清乾隆年间,我县人陈海(译音)的第五代孙陈祯禄是马六甲拥有二万英亩橡胶的园主。清嘉庆年间,即十九世纪初期,华侨萧佛成祖上从马六甲迁居暹罗,在那里经商致富。清道光年间,长教村简庄临到达荷属巴城毛礼佛经营白糖发家。清道光后期,新
  加坡华侨张承万、刘金榜和荷属马辰张桂龙商业相继崛起,富甲一方。清末民初,张秋光在暹罗经营钢铁行业发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荷属泗水华侨张煜开拥有千吨货轮,兼营土特产,成为首屈一指大富翁。廿世纪二、三十年代,缅甸张居鹏,星洲张顺畴、张顺炉、张顺友、张荣汀等开行设栈,兼营航运,商务蒸腾,先后致富,张顺畴曾被列为星岛三大富翁之一。接着,张庆重、庆能、庆类昆仲等在新加坡、香港开设航运事业,川航世界各地大展鸿图。五十年代以后,印尼张德朗、张世贤、张超美、张松杜、魏明照、张国芳等经营木材综合工厂,产品畅销日本等国际市场,大有作为。近年来,泰国张翰湍昆仲、张建禄等他们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设厂生产、经营钢铁器材,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为华侨在泰国两家颇具规模的企业。此外,缅甸张鸿炎、张启梁,日本张青渊、邱锦爵等均为企业之后秀。但相当一部份老华侨、华人及他们的后裔,从事各种职业,过着小康生活。只图糊口的也为数不少。未能成家立业而客死异域者,亦有所闻。
  在泰国的华侨早期多数是从事手工业打铁为主,开设店铺也多为铁器行业,有的至今亦然。(不过抡锤子打铁的人少了)印尼等地则以藤条、橡胶等土特产为主。缅甸华侨以经营谷物等农产品居多。现代从业项目,扩大到烟草、渔业、医院、餐厅、电影院、电器行业,此外化妆工业、艺苑画廊等亦应运而生。
  三、参与政治活动
  华侨在侨居国取得经济实力地位后,逐步参与侨居国的政治活动。早在十九世纪初,侨居荷属巴城的戴亮辉,在经商取得一定经济基础后,即受到当地政府青睐,被委为“甲必丹”职务。廿世纪初,刘金榜曾受新加坡政府委任为华人参事局、保良局委员,为新加坡经济繁荣作出贡献,受到肯定,中答鲁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金榜路”至今犹存。二、三十年代,简福辉出任荷兰国民议会第一任华人议员,襄助荷政府长达十五年之久,贡献卓越,荷兰政府授予他“国家金狮”奖章,国家骑士奖章。陈祯禄为马来亚最大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他为马来亚的独立、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五十年代以后,新加坡庄澄澜在新加坡政府从事行政工作,曾任总监、院长、区长、局长等高级行政职务。有的成为企业家、政治家,陈祯禄之子陈修信,六十年代为马来西亚联邦政府内阁成员,曾任联邦立法委员、财政部长、工商部长、政党马华公会主席,又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年会在马来西亚的领导人,为马来西亚经济起飞立下不朽功勋,荣获国家最高“敦”勋爵封号。1988年3月17日陈氏病故,马来西亚政府为他举行隆重国葬。缅甸张增上曾任仰光警厅长,张学景受衔缅甸空军上尉。张炎景曾任仰光市府秘书、省长等职。他们都为侨居国的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发展华文科教
  侨居海外的炎黄子孙,谁不酷爱中华文化?华侨戴亮辉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就在巴城组建“华侨公会”的同时,创办“福建学堂”。民国元年萧佛成在暹罗曼谷创建“福建会馆”的同时,在馆内开设“培元学校”,倡导用国语(普遍话)教学华文。本世纪二十年代,东南亚各地华侨社会,普遍创办“中华学
  校。”华侨简羡强在缅甸毛礼捐资创办“启民小学”,学生200余人,历时十载,办学成绩斐然。曾荣获国府主席林森题书“兴学敬教”嘉勉。五十至六十年代,华侨社会发生根本变化,为了顺应潮流生存发展,有百分之九十华侨加入当地国籍,成为所在国的一支侨民。印尼、缅甸政府为了强行同化,所有华文学校一律被关闭。泰国政府采取比较宽容政策,允许华校继续开办,但对华校华文授课时间亦受限制,小学初、高年级每周华文课仅限五小时,华文教育逐渐淡化。此种情况近年来已引起泰华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当地政府亦引起重视。华文教育在泰华社会复苏可望。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侨社会不但华文继续开办,同时得到所在国政府的支持关心。新加坡政府明令在全国推广普通话便是一例。马来西亚政府对华文教育不但放宽限制,还给予扶持。
  随着当今的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有的企业家、殷商巨贾亦更新了观念,不但重视搞经济,也转向对后代文化科技人才的栽培。据塔下侨乡1986年调查,这支张氏家族,现在海外的大学生、留学生约有300余人。爱国侨胞张庆重7个儿女均受过高等教育,老大承强获化学博士学位、老二老三分别为硕士、学士。泰国福建会馆常务理事、企业能人张翰湍昆仲4人,共有儿侄29人,全是大学毕业,其中19人留学分别获得硕士、学士学位,张惠娥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医学院教援。张惠文为秘书学士,现任联合国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秘书。祖家在梅林〓头村的苏兆星现任美国罗得西岛布朗大学终身教授,曾多次应邀回国讲学。祖籍奎洋乡店美村的第二代华裔庄斌德留学英国,双获电脑学博士和电子工程系博士,英国太空总署工程师,现任英国伦敦太空中央第三站负责人,担任研究太空机械人改进工作,亦曾多次应邀回国讲学。他们已跻身世界尖端科技之林。
  五、组织华侨社团
  侨团,是华侨在异域他邦求生存发展,团结互助的象征。五十年代以前,几乎凡是华侨足迹所到之处,都有合法的华侨社团组织。华侨戴亮辉早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就在荷属巴城组织“华侨公会”,为侨胞办理婚丧喜庆等事宜,会址设在“南靖庙”,遗址至今犹存。清光绪14年(1888年),以姓氏宗族组织的“缅甸仰光清河堂”(又名张廖简颜宗亲会),亦有百年历史。该堂现有我县曲江张姓会员330多人,加上长教籍简姓会员,占该堂会员半数以上。华侨张鸿炎现任该会第一副理事长,张翰书为该堂永远荣誉理事长。民国卅六年(1947年)4月6日,侨胞张契煌、魏鉴香等发起,以地区性组建印尼“三马林达永靖公会。”契煌、鉴香先后担任过该会主席。
  1952年8月,侨胞张应举与永定侨胞江尧章等创建“缅甸永靖华侨互助会”,应举当选为副主席。该会有较明显的政治倾向,其章程总则第二条规定:本会以拥护祖国共同纲领,遵守当地政府法令,联系侨胞感情,促进社会福利为宗旨。近期,即1986年,林孝彰等在新加坡组建“新加坡南靖县径里同乡会”,林为首任会长。此外,由侨胞肖佛成创建泰国福建会馆,肖氏昆仲曾任该会主席,张建禄蝉联三届理事长,张翰锦蝉联三届副理事长。还有侨胞积极参与组建的“新加坡漳州总会”,张庆重曾任该会第廿五届主席。以上这些合法侨团,除印尼在六十年代排华浪潮中被取缔外,其他各地侨团照样开展正常活动。
  六、眷恋故土 爱国爱乡
  华侨虽在第二故乡落地生根,但祖祖辈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祖籍地。1979—1989年,有不少祖辈离乡背井、漂洋过海数百年的侨胞,秉承祖训,怀揣祖遗手抄家谱回乡寻根认祖。年过花甲的日籍华人李金仓、张清渊(日名细谷青)、古稀老人邱锦爵、肖信徒,耄耋之年而又半身残疾的荷籍华裔简海源等,他们都是不远万里,不辞千辛万苦而回籍寻根认祖的。还有泰国揭西王氏族亲会组团30人,日本琉球阮氏族亲会二次组团30多人,一批又一批的约四百余人的华侨、华人、华裔,不断的掀起寻根热潮。
  根在南靖的海外华侨、华人,素有爱国爱乡的传统。从清朝道光迄民国三十八年,侨胞共捐献五十四万余元,建国后四十一年来,献金600余万元人民币,在家乡建桥筑路、垦荒种茶果、建“南靖华侨大厦”,修缮祖庙祖坟、救灾赈济,特别是热心于智力投资,建校办学,捐建中学校舍二座次,小学校舍八座次。塔下侨乡设置“德远堂教育基金会委员会”等。爱国侨胞张先生就捐献200余万元、建医院、赞助建“南靖图书馆”、设立“南靖华侨社会福利基金会”等社会公益事业。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日本大举入侵,国难当头,民族垂危,1938年10月,我县爱国侨领庄西言和陈嘉庚等发起组织海外华侨统一救亡机构“南侨总会”(简称)。发动抵制日货义捐义卖献金救国。新加坡侨生张君武等放弃国外的优裕生活,毅然回国请缨杀敌;抗日前夕回国就读西南大学的侨生张庆璋等自愿参加同盟军当翻译报效祖国。1948年侨生庄夏礼(下奎洋人,入伍改称庄天成)参加解放战争、剿匪反霸,屡建战功。归侨李仕登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挂过彩,立下汗马功劳。还有民国期间及建国后回国念书侨生中,相当一部份大专院校毕业后留在国内参加祖国建设。如廿年代新加坡归国就读西南大学的张希真,乳名张庆达,祖籍书洋乡塔下村,现为云南师专物理教授。六十年代被排华回国侨生张永年夫妇,现为广东民族学院外语系副教授。张鹏伟大学毕业后在济南铁路局工作,十五年后调任山东省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之后又调任山东省枣庄市副市长,为建设祖国奉献他们的年华。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尧耕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