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场交通运输话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93
颗粒名称: 船场交通运输话今昔
分类号: F512.3
页数: 3
页码: 125-127
摘要: 本文描述了船场山区在旧社会时期交通运输的困难,人们依靠步行和扁担运输,道路难行且经常受到土匪抢劫。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领导人民进行交通建设,修建了公路和桥梁,改善了交通条件,人们出行和运输变得更加便利。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私人购买的车辆数量也在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 交通建设 交通运输 南靖县

内容

船场山区,古时候,进出门全靠两条腿踏遍青山,走遍山路。条条道路,处于高山密林之中,经常出现土匪盗贼拦路抢劫。如吊古岭、客仔岭、天岭脚等地经常有土匪抢人发生。由于旧社会的交通运输不便,这些道路竟成为穷人们的血汗路、求生路,一支气〓〓上全家生命。山间人一年到头替山霸地主、商家老板肩运杉、柴、竹、炭到船场圩,经常:“出门天未亮,入门月挂天,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难见儿子面。”高树门、冷水坑、坑头、十八家挑竹扛杉,店后岭、柯脚岭、坑头岭,山高岭崎,一步一串汗,肩运一天换不上一斤米。大福、下余、丁仔角,靠放排为生,经风雨冒风险,翻排跌落水中淹死人的事,时有发生。梧宅、鼎寮、笔峰为“金万春”挑沙挑铁运鼎出船场。总之四乡山民来回不空肩,出挑土产林材,入挑生活用品,以得些微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船场世代相传的道路难行、肩运艰苦,在旧社会只有叹息无法改变。
  1949年来了共产党,在英明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山区人民解放肩膀大兴交通建设。1957年首建山城至船场公路23公里。1958年以后先后又修通船场至书洋以及船场境内的赤坑、下岭、龙水、梧宅、鼎寮、笔峰、张坑、坑头、世禄、十八家、冷水坑和下山等各村公路。至1985年全镇总修公路192公里。1985年至1990年为便利各自然村的交通运输,在下山至刈山、梧宅至营顶、星光至上濑、世禄至雷打石、集星至新田、十八家至虎头安等自然村,又伸长公路24公里。此外为适应农业、林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又修通从各自然村通向田间、林间的板车路、拖拉机路743条,总923公里。真正做到村村通公路、处处可行车。
  随着公路的开辟,运输的需要和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全镇截至1990年底总建大小石拱桥27座,其中较大如船场大桥、仙人桥等有13座总长608米。
  从运输工具方面,建国前只有世代祖传两条腿和一支扁担。至于山城来的三堵小船只熊从船物到以城载运小量的柴炭、冬笋、薯郎之类,而排运从船场至山城只运商行购实的杉柴竹,各村各户的各种货物均用肩挑步行。
  人民政府领导人民修通公路后,车辆四通八达,人们不仅进出坐客车、摩托车、自行车,而且对运输载货一律都用各种车辆。水上排运也改为货车装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全镇至1990年底,除单位公有货车、吉普车、旅行车不计外,单农民私人购买的进口大货车就有六部,国产汽车十三部,小旅行车十五部,其它摩托车、拖拉机、自行车、板车等就无法计算了。这真是:
  新旧社会两重天,
  过去步行货在肩,
  如今出入用车辆,
  坐车载货乐无边。
  1991.3.28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