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92
颗粒名称: 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
分类号: U412.36
页数: 9
页码: 116-1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西南、西北山区交通闭塞的状况,以及为改善交通状况而修建山长公路的过程。文章描述了山长公路的起点、终点、沿途经过的地点、修建时间以及修建过程中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安排。文章还提到了修建山长公路时采取的“五包”措施和民工的技术和经验。最后,文章强调了修建山长公路的重要性和对山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公路 城市道路 南靖县

内容

南靖西北、西南山区主要分布有奎洋、梅林、长教、书洋、船场、南坑等乡村。过去,书洋、曲江、双峰、赤洲一带群众至船场必须翻越县内高峰——天岭,此山高耸即使艳阳高照的晴朗天气也难望见山顶,盘旋曲折的山道绵延30余里。而科岭、双溪、梅林、长教、〓头等地群众至船场的必经之路——店后岭,虽不如天岭高峻,路也没有这么绵长,但脚板宽的山道崎岖难行,级级台阶高有尺余,上山,膝盖顶着胸口,下山,腿脚索索发抖。凡过往行人途经天岭、店后岭无不望山兴叹行路难。那时,百姓从梅林、长教、书洋等地挑着一百五、六十斤的担子过山来,扁担两头还必须挂着一筒水、一包饭,以便在这前不着村后不巴店的山巅喝水吃饭,方有气力赶完这几十里路程。到达船场,若想进趟县城(山城),还得经南坑,再走上40余里崎岖的山路。虽然,在船场乘坐竹筏顺流而下能免受翻山越岭之苦,但溪流迁回湍急,竹筏在浪谷险滩中穿行,令人担惊受怕,不时还会遇到筏散人亡的危险。交通的闭塞,使山区群众祖祖辈辈吃尽了苦头。
  正因为西北、西南山区崇山峻岭、林海茫茫,因而这一带百姓倍受官、匪、兵、灾祸害,苦况难言。不少人背井离乡,远涉重洋谋求生计,更多的人投身革命洪流,参加党组织的、红军、游击队、赤卫队、农会、妇女会、儿童团,因而西北、西南山区是我县主要的侨区和重要的革命老区。侨区、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曾英勇顽强、前仆后继地与敌人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解放后,侨区、老区人民发扬光荣革命传统,踊跃支援国家建设,仅梅林、长教、书洋等乡农民交售的公粮每年就有四、五百万斤。横跨山城、南坑、船场、书洋、梅林等五个乡(镇)的树海林区蕴藏着15万亩57万立方米的木材和难以数计的毛竹。然而,由于交通的阻塞,国家征购的这数百万斤粮食还得靠当地群众一担一担肩挑过天岭、店后岭至船场,又将日用百货、生产生活资料再挑进山区。单公粮外调一项,每年便要花上4—5万个劳动日。而那巨大的物质财富——大量的竹木,却不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烂在深山老林里。这样,虽解放多年,但山区人民的生活依然贫困。当时,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下雨叮咚鼓,日出画龙虎,身穿几百补,三餐配菜〓(萝卜干)。“这就是山区人民生活的写照。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的生产生活,1955年11月,国务院颁布了“民工建勤、养护和修建地方公路的决定”。在“全民办交通,先普及后提高”的方针指引下,我县山区公路交通建设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新阶段,其中:山长公路的兴建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山(城)长(塔)公路是穿越南靖西南、西北部崇山峻岭的第一条县级公路。它以山城镇为起点,以梅林乡长塔村为终点,沿途经南坑、船场、书洋,全长83.911公里。整条线路前后经过了五年时间分期分段完成。每段工程都相应成立公路建设指挥部,由县人委领导挂帅,健全组织机构,配备得力的领导干部。指挥部下设秘书股、财务股、供应股、工程技术指导股和医疗站;以区为单位设中队,下设分队。为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工程顺利进展,指挥部还临时成立党、团总支,各中队分设党、团支部,分队设党、团小组。各路段均下达施工方案,修建任务采取划段分片包干,采取包质量、包数量、包安全、包工资、包时间的“五包”措施。
  山长公路的修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1956年7月,省人委批准了县人委关于修建山船线(山城——船场)的请求,拨款7。9万元,县人委动员了四个区59个村3610名民工参建。亩于抽调的民工大都经受了修建鹰厦铁路的锻炼,有一定的开山炸石的技术和经验;开山炸石采用民工建勤,适当补贴,既节省了工程经费,又加快了速度。因此,23公里长的山船线自1956年9月开始动工,至1957年1月25日验收正式通车。
  山船公路开成通车后,全县人民欢欣鼓舞,对开发山区交通,繁荣山区经济信心百倍。山区人民更是迫切要求扩展山区公路网,将公路由船场修建至书洋、长教、梅林、奎洋等乡去。1957年2月,县人委研究决定修建船场至长教公路,由于省人委尚无拨款,而县财政资金短缺,此段公路暂无法修建。是时,省森工局拟投资修建南坑至乌石山地段17.8公里公路,以开发树海林区。而乌石山至书洋尚有16.5公里,若能延建公路,不仅南坑至书洋34.3公里可以畅通无阻,而且可作为一条支线与山长公路于线相联接。为此,县人委决定继续贯彻党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
  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采用民工建勤,适当补贴,节约工程造价,为开采森林资源,解决运输难题,请求省人委批示将省森工局投资修建南坑至乌石山公路款项转拨我县财政统一规划,以便将公路从南坑修建至书洋。省人委及时批复了县人委的要求,由省森工局投资50万元修建南书线(南坑——书洋)。1957年12月底,南书线开始动工,抽调了长教、船场、山城、金山四个区民工4000名上场。1958年夏建成通车。自此,树海林区的木材、毛竹源源不断外运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和军需民用。山区人民耳闻目睹公路运输的巨大作用,更加迫切要求延建山区公路,实现全县区区通车的愿望。1958年底,县投资23万元,组织民工2000多名续建全段25公里长的船书线(船场——书洋)。1959年9月,山长公路支线南书线与干线船书线接通。9月10日,在书洋召开了盛大的公路通车典礼,县长郑本道特地从山城驱车经天岭前往参加通车剪彩。
  山长公路终点长塔是我县煤矿产地,为了开采地下资源,发展工农业生产,支援国家工业建设,1959底,县委根据财政的可能,投资4.5万元,组织民工2000多名又续建全段35.911公里的书长线(书洋——长塔)。此路段虽由于经费不足,曾先后停建三次,但经过全县人民群策群力,艰苦奋战,山长公路终于在1960年8月建成,全线通车。
  山长公路的建成通车,使千年沉睡的高山被人们唤醒,使通向绿色宝库、地下宫殿的门户被徐徐打开。这是南靖人民战天斗地创造出来的人间伟迹。那时,修建公路资金少,时间紧,可是,大家觉悟高,干劲大,目标一致,同心同德。大家自带铺盖、自带劳动工具,因地制宜盖起草寮、竹棚居住,让有限的资金,让每一分钱都能用在刀刃上。正常劳动,早上五点半上场,中午休息一个钟头,傍晚六点才收工。那时,由于农村劳力紧张,为支援修建铁路和工业建设,还常常抽调民工突击完成扛运枕木、毛竹、木炭的任务。民工肩负双重任务,便采取白天完成突击任务,晚上挑灯修建公路。每个分队、民工虽有定额,但也灵活掌握。如依靠自身分队无法完成的最艰巨的路段,指挥部便组成突击队攻关,协作完成。工地上开展比、学、赶、帮劳动竞赛,评比流动红旗,半月一小评,一月一大评。比如开山炸石技术高,难度大,分队于部便以身作则带头学习,然后分头回各分队传、帮、带,一人教一片,使许多民工都掌握了凿石引爆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工地还开展技术革新,
  发动群众动脑筋想办法,改进、创造和自制劳动工具,不断提高工效。如平移土方时,用木板或竹片制作底部成弧形的长箱盛土,将两根竹竿铺在地面上作轨道,只要牵拉系在长箱上的绳子,盛满主的长箱就在轨道上快速向前滑行,既省工又省力,工效提高五、六倍。又如从陡坡挖下的土要往路基外推、运时,就用一条条竹片钉制成槽,直接将陡坡上的主挖进槽里,于是,土块便顺着光滑的竹槽向低处溜去。方法多种多样,不胜枚举。据统计,当时创造的劳动工具有32种,1324件,其中有单干轻便卸土车、双轮活动底自动卸土车、高坡循环运输箱等。挖、运土方工效由平均每人每天五方提高到九方,最高时还达到十五方的记录。工效的提高节省了劳力,单五更寮地段就节省107080个工日,使该地段提早完成了任务。
  山长公路沿线重峦叠嶂,飞流、峡谷不可胜数,修建这条公路困难重重,尤以船书路段最为艰巨,它必须穿越名不虚传之天岭高峰。但是,困难再大也吓不倒筑路英雄汉,他们战天斗地,苦干加巧干,使得难以逾越的天岭低下了高傲的头。比如修建人称“回头弯”路段,这里突兀巉岩,刀削绝壁,急弯连着急弯,任务特别艰巨,加上初建时遇上连日大雨滂沱,整段路面全部崩塌。为了准时通车,大家上山砍木头,在路基外围打上一根根坚实的木桩,从远处挑来一担担土填上夯实。然而,刚修复好,又碰上石缝中渗出泉水,致使路基松动,塌方多处,大家便开沟引水,再次筑桩填土夯实。塌方几次,就及时修复几次,终于如期建成通车。这是何等惊人的业绩!船书公路通车后,书洋塔下一张姓华侨回乡途经天岭,几次让司机停下汽车,自己走下车来在路边仰望俯视前顾后盼,无限感慨地说“天岭能通车,我连想都不敢想。今天我能一路顺利回家乡,特别感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1963年5月1日,为纪念船书公路的建成,县人委还特地在天岭之巅建亭立碑志之。
  山长公路的兴建,沟通了县城、乡镇、林区、矿区,促进了城乡物资的交流,开发了山区丰富的资源,改变了山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据统计,仅1958年汽车全年输出的柴、竹、木、炭等山区物资就达65414吨,运出各种矿石等原材料9600吨以上,运入日常用品、副食品等9600多吨。同时,还为海外赤子回国观光、寻根问祖,为革命老前辈故地重游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吸引许多眷恋故土,爱国爱乡的海外华侨,更加乐意为家乡的建设事业慷慨解囊;使得不少对根据地人民有深厚感情、十分关心老区建设和生产生活的革命老前辈,不顾年事已高和工作劳累,前往慰问,从而及时排优解难。
  山长公路经过历年来对原路基进行加宽降坡、改弯取直、涵洞维修、铺筑路面等工作,特别是在1964年再自长塔往北将山长线延伸10公里至龙岩市境仁和村,直接与国道厦隘线相联接,从而使南靖县境内初步形成了东、西、南、北循环贯通的公路交通网络。如今,山长公路已成为我县重要的交通命脉,在加速南靖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显示了它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根据县档案馆资料和采访赵苏太、简水城、吴天福等同志口述材料撰写而成,在此向提供素材的单位及个人表示谢忱。)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湘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