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91
颗粒名称: 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
分类号: R197
页数: 11
页码: 105-11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卫生防疫站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预防医学技术指导、疾病控制和公共卫生工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防疫站最初的前身是“南靖鼠疫防治站”,致力于扑灭疫情,保护人民健康。后来,随着防疫和保健工作的需要,成立了南靖县防疫保健站,工作范围扩大到了多种传染病防治、理发业和饮食业卫生管理以及儿童保健等。
关键词: 疾病控制 公共卫生工作 南靖县

内容

南靖县卫生防疫站位于中山路与人民路相交路口处。解放前这里曾是县法院、县立中学,1954年以后一直是县防疫机构所在地。县卫生防疫站是全县预防医学技术指导中心,肩负着防病灭病的艰巨任务,四十年来为南靖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防疫站的前身是“南靖鼠疫防治站”
  解放前,南靖人民贫病交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歌谣云:“春天出痘(天花)麻(麻疹),死人堆满山;热天起吐泻,棺材无处买;冬天发“寒奄”(疟疾),黄酸大肚桶;个个活受苦,比死还惨痛。”特别是鼠疫流行猖獗,自1890—1949年六十年中鼠疫流行波及全县76.7%的地区,患病约5916人,死亡约5415人。1921年梅林村一次流行死亡200多人,无棺埋葬,堆尸坑内,有“万人坑”之称。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怀人民身体健康,组建了防疫队伍,我县防疫工作由省防疫大队第三分队管辖。1950年县、区成立防疫委员会,负责卫生防病工作。当年,鼠疫仍有发生,患病92人,死亡67人。为了迅速扑灭疫情,采取“疫区封锁,重点扑灭”的方针,以宣传教育为基础,清洁大扫除为前导,菌苗注射为重点,辅以疫区全面性灭鼠灭蚤。1951年成立暴卫生委员会、卫生工作者协会,县党政领导十金重视,在县、区、乡于部会上部署灭鼠防病工作,要求每人灭鼠2只的任务并开展了挑应战,以鼠尾作为凭证。通过干部会、群众会、街头宣传、印发传单、张贴标语,广泛发动,特别是发动妇女、学生、民兵应用各种土办法,如大力制作和推广“石竹猫”铺鼠,同时划分责任区,由开业医生分乡督导。防疫人员组成小分队下乡边宣传、边打预防针,加强疫情攀索,“宁可空跑百趟,不可漏掉一趟。”一旦发生疫情立即实行疫区封锁,对疫点附近包围性和挨家挨户进行DDT药物灭蚤,发动群众灭鼠、搞卫生。同时成立一个机动治疗队,负责重点疫区患者隔离治疗、护理、细菌检验。1850—1953年共注射鼠疫预防针197802人,同时还进行牛痘苗普种,霍乱、伤寒混合菌苗注射。由于采取有力的综合性措施,1952年人间鼠疫在我县就没有发生,天花、霍乱也都绝迹。
  1954年7月“永春鼠疫防治站”奉调迁靖,建立“南靖鼠疫防治站”,管辖南靖、平和、华安三县鼠防工作。当时住的条件很差,办公在一个破旧教室里,没有实验室;人员有28人,其中大学文化程度1人,中专4人,其余是初级人员和行政人员;成希忠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行政站长,金以成同志任业务站长。1955年旧房拆掉新建一座二层“红砖楼”作为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1956年又建四间平屋做化验室。站内设站长室、办公室、财务室、鼠防组、宣传组、化验组;设备简陋,有3台显微镜、1个煤电两用温箱和一些灭鼠器械。当时防疫人员一年有10个月在乡下,下乡都要背被包,爬山越岭,虽然工作艰苦,但是大家热情高、干劲大,每年冬季有2个月冬训,学习政治、业务,交流经验、总结一年工作成绩,多次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人间鼠疫平息之后,为了彻底消灭鼠疫疫源地,工作重点是:1、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捕鼠、灭鼠。利用春节、国庆、元旦、五一等节日大搞爱国卫生运动,县卫生委员会、卫生科、卫协会联合组织检查、评比,开展流动红旗竞赛,开展全民灭鼠运动,任务一人一鼠,学生一人三鼠,以老鼠尾巴计算,特别是学校利用一些小奖品如铅笔、年画等鼓励学生灭鼠,1954—1956年灭鼠681342只。2、加强疫源探索,检鼠、检蚤、灭蚤、发现可疑病例4小时内报省。1954—1956年共发现8区213乡次457村次病死鼠1252只,剖检552只,每年春季开展大规模预防性药物灭蚤,在重点地区每家每户的阴暗潮湿地方和鼠洞喷DDT药粉,喷后又将鼠洞堵塞,工作艰苦细致。3、打预防针,提高人群免疫力。为提高接种率,便于检查,凡打过预防针都发给一张证明,在民兵、公安人员、学生协助下利用圩日分兵把口进行检查。
  1957年苏联鼠防专家、中亚细亚鼠防所所长舒那耶夫到我县考察鼠防工作。他说:“你们党政重视,为消灭鼠疫做了很多工作,措施有力、办法好。福建消灭鼠疫的工作比全国好,有功劳,有功劳!”
  二、防疫站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1958年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南靖鼠疫防治”与刚刚成立的县妇幼保健站(人员7人、站址在中山路中段)合并改称“南靖县防疫保健站”,只负责本县卫生防疫妇幼保健工作,工作范围由单一鼠疫防治转向多种传染病防治和理发业、饮食业卫生管理以及儿童保健、推广新法接生等工作。
  在大跃进精神鼓舞下,县委提出了苦战一年实现“四无”县的号召,开展了规模宏大的除四害讲卫生运动。当时口号是“书记挂帅,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结合生产,本标兼治,土洋结合,大动干戈,速战速决。”在短短的时间里除四害讲卫生风暴席卷了全县每个角落,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许多过去认为不可动的“风水沟”被疏通了;许多破旧土楼拆除了;扫除私厕,建立公厕,几代人长年放在床头的大尿桶搬了家;洗澡、剪指甲等个人卫生习惯初步养成;幸福院老人开始刷牙;幼儿园的儿童懂得吐痰入盂;过去所遗留的那种人畜混居、粪堆满地、污水横流、茅厕棋布的景象一扫而光,农村卫生面貌为之一新。经过三次大战役、二十多次小突击,取得了辉煌成果,夺取专区第一面、省第二面“四无”红旗。据当时统计,全年共消灭:鼠525209只,麻雀304699只、蛆198614斤,还有蝇蚊不计其数,迁拆所25391个,建猪栏40919个,清沟69250条、填平洼地67059个,清扫积肥2263722担。
  同年,还组织310人灭病大军开展查病灭病工作。丝虫病普查118210人,查出微丝幼感染者4465人;钩虫病调查,抽查大便7326人份发现病人249人,感染率3.48%。因此在全县21—40岁青壮年中开展“四氯乙烯”药物治疗;对1957年来有疟疾病史659人进行“白乐君”药物治疗;麻风病普查,查出病人105人。与此同时,妇幼保健工作也蓬勃发展,建立产院、接生站,做到公社有产院,管理区有接生站,小队有接生员;开办287个幼儿班703个托儿所。由于各项卫生防疫工作成绩显著,该年站被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单位”,奖励电冰1台,站长成希忠赴北京参加表彰大会。
  为了把防疫工作落实到基层,1962年开始在公社保健院设防疫股,有专职防疫人员;保健站医生划分防疫责任区;大队有卫生员;初步建立卫生防疫网。
  1965年预防白喉、百日咳、付霍乱、伤寒的预防针已广泛使用,预防小儿麻痹症的糖丸疫苗首次在我县儿童中开展普服工作。
  三、“文革”期间防疫站被撤消合并,成为“人民卫生院防保组”。
  文化大革命斗批改后期的1968年底,防疫站、医药公司、县医院合并为“南靖县人民卫生院”,原防疫站人员,财产都合并到县医院统一安排。有的医生被分配到门诊看病,有的下放公社保健院。防保组7人,办公仍在原防疫站。而原来的办公楼部分房间被分配作为5户外单位家属宿舍。
  四、恢复建制,重振旗鼓
  1972年根据省卫生局文件精神,恢复了防疫站建制,改名为“南靖县卫生防疫站”,妇幼卫生仍是防疫站一部分工作。重建之后,百废待兴。1973年省卫生局拨款盖了一座三层办公楼,建筑面积1474m2当时任站长的申志学同志曾为建房奔波出力。同时,人员、设备不断充实,添置了电冰箱1台、分析天平1台1971—1975年共有大学毕业生2人,中专生9人陆续分配和调入防疫站。1976年成希忠同志由县医药公司调回任站长兼党支部书记。科室设置有办公室、防疫股、卫生股、检验股、妇幼股、宣传室、财会室,本站人员24人,公社卫生院防疫人员29人。71年以后主要工作有。钩端螺旋体病调查,乙脑、流脑的防治。特别是乙脑的预防工作抓得很紧,在流行前期的5月份对10岁以下儿童注射预防针,流行期7、89月份防疫人员下乡抓各种措施的落实;生产队的田头、晒谷场都有预防乙脑、中暑、肠胃病的“三防茶”。因此乙脑发病率大幅度下降,乙脑预防针在群众中建立了信誉,至今仍是群众抢手货。此外还开展丝虫病查治、推广沼气厕所、挖卫生井、饮食卫生、新法接生等工作。
  五、十年改革,成效显著。
  粉碎“四人帮”以后,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1978年底原文革前副站长王廷选官复原职,从梅林卫生院调回,还有文革中下放的二位同志也相继调回。
  1979年根据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制订站各股室和卫生院防疫股职责,专业人员进行业务分工。这年,省还配给天津产防疫车一辆。1980年妇幼股从防疫站分出成立“妇幼保健所。”1982年对卫生院防疫股进行整顿、充实,防疫人员按全院人数10%配齐。全县卫生院共有防疫人员35名。地区卫生局在龙海角美大田坑举办公社卫生院防疫股长培训班,我县防疫股长分两批参加培训。同时站还拨款给各卫生院防疫股购买自行车(大公社2辆,小公社1辆)和添置资料厨、雨衣、雨鞋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站领导对防疫工作的改革进行了大胆探索。首先对基层防疫工作实行任务与经济挂钩,指标量化,评分计酬,把任务完成好坏与防疫人员切身利益联系起来,改变过去吃“大锅饭”的做法,充分发挥卫生事业费在防疫工作中的效益,同时,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和站长负责制,实行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使防疫工作由单纯福利型、消费型向服务型、效益型转化。
  1985年3月成立了“医疗门诊部”,既方便群众,又便于防治工作开展,也增加了经济收入。为了改革和防病灭病需要,1987年6月,原来防疫股从事结核、皮肤病防治人员分出成立慢病股;1989年9月撤消原检验股,检验工作由各科室承担;同时抽调一部分人组成新科室——卫生监测股,负责劳动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工作;原卫生股改为食品卫生股,负责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工作。
  为解决职工住房困难,1981年将“红砖楼”改建为成套的家属宿舍。1982年我县被列为第一批卫生事业三分之一重点建设县,由省拨款购买商品房20套。1989年我县被列为第二批装备县,配给9万元(部、省各3万、县财政2万、卫生局5千、站自筹5千)仪器设备,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测定仪、欧林巴斯显微镜……1990年全站共有在编人员38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6人,初级技术职称29人。
  改革开放,促进了各项卫生防疫工作的开展。1981年我县被列为第一批计划免疫试点县,装备了一批疫苗冷藏设备,有低温冰箱、普通冰箱、保冷背包、疫苗运输箱等。1987年装备了疫苗运输车(日产五十铃吉普车),同时,实行按月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有关的四种疫苗接种率不断提高,1987年以县为单位四苗全程接种率达到85%以上——提前三年实现国家计划免疫第二个85%目标。1989年3月9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普遍免疫室主任户德茂博士率领的7人审评团到我县审评,对我县计划免疫工作给予较高评价。食品卫生工作,自1983年贯彻食品卫生法以来,对违法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罚款11316元,责令停业整顿8家,处罚465家,销毁伪劣食品5.38吨;丝虫病经过反复查治,1984年通过省验收,达到基本消灭并获县科技四等奖,地方性甲状腺肿,经过多次碘剂治疗及实行加碘食盐供应,于1989年基本控控制;对于普查发现的三个乡六个村饮用高氟水,通过逐年建设改水工程,使当地居民用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1988年开展防痨年活动,全县集体、个人共集资5.5万元,为患结核病的贫困户实行医疗费减免;劳动卫生、公共场所(旅店、商店、理发店、文化娱乐场所)卫生初见成效,对本县厂矿、乡镇企业的生产劳动环境和387家公共场所进行监督监测。
  在卫生改革中,站党支部认真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政策,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放在首位。十年来先后把“努力建设好防疫站”、“努力开创防疫工作新局面”、“树立奉献精神,深化卫生改革,开创防疫工作新局面”作为全站奋斗目标,同时建立文明公约制度和各项规章制度。站内建造了假山、喷水池、盆景、花带,环境整洁美观,清静宜人。1984年邱德生同志调任党支部书记后,认真抓了党建工作,发展了六名党员,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十年改革,结出丰硕成果。1978年以来被表彰46次,其中有:被市委市府授予88、89年文明单位;多次被市卫生局评为卫生防疫先进单位;被县委县府评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党支部,“九·二二”抗洪救灾集体三等功;被卫生部评为1988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结核病、麻风病防治、食品卫生、劳动卫生、健康教育等工作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
  四十年来,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蓬勃发展。从简陋的灭鼠器械到现代化电子仪器;从单一鼠疫防治转向全面疾病控制、卫生监测监督、科研培训;从行政管理逐步走上法制管理的轨道。今后,在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我县的卫生防疫事业将会有更大发展,更好地造福于南靖人民。
  1991.9.20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林属水
责任者
张金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