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89
颗粒名称: 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
分类号: G229.275.7
页数: 17
页码: 76-92
摘要: 本文描述了建国后我县有线广播的发展历程。从初期的收音站到后来的广播分站,经历了多次失误和挫折,但有线广播以顽强的生命力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和发展。在建设方面,我县有线广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县城到乡村的发展过程,建立了多个广播分站,并利用邮电局电话线向乡村传输广播讯号。在宣传方面,有线广播的普及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成为农村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领导方面,县委和各公社党委组织人员与邮电局一起大力抢修整复被洪灾破坏的广播设施,并积极发展有线广播事业。
关键词: 有线广播 发展历程 南靖县

内容

建国后,我县有线广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县城到乡村逐步发展起来。这期间,虽经历了失误和挫折,但有线广播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仍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和发展。现从广播的建设、宣传、领导三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
  1952年,我县建立收音站,并派干部庄树滋到省会培训。训后带回省人民广播电台发给的一台干电池收音机。初时,收音站设在县城新华路原麻纱公司的此外,为适应全镇192个自然村2546个人口居住分散的需要,各村在镇党委领导下于梧宅点、高联点、西坑点又兴建三个中型影剧院,便利群众就地享受文化生活。至此,船场人民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
  楼上。收音站配备两名专职收音员。1954年,收音站迁至解放路侧忠烈祠(即旧文化馆址),由县文化馆兼管。这时,省人民广播电台分配给我县一台50瓦的扩大器和3只10瓦的喇叭。喇叭一个挂在电影院前方原六角并处,一个挂在中山路三岔路口拐弯处,另一个挂在杉行街头(原旧汽车站址)。1955年,收音站又迁至县总工会(即现山城镇招待所),更名为“南靖县广播站”。这时,省人民广播电台又分配给我县一台TY型500瓦的扩大器和一张控制桌。经过架设县城广播线路,县直机关单位和一些居民群众院户挂上了压电广播喇叭,这是我县有线广播的开始。
  1957年,根据中共中央颁布《农业发展纲要40条》第32条提出发展农村有线广播网的规划和任务的要求,和国家邮电部与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发出的《利用县内电话线路建立农村有线广播暂行规定》精神,我县有线广播由县城迅速向乡村发展,并搭便车,乘便船,利用邮电局电话线向乡村传输广播讯号。先是县城周围的三卞、溪边、六安、碧侯四个村;再汤坑线、雁塔线;而后是船场建起了全县第一个有线广播分站。不久,金山、龙山、靖城、和溪、奎洋、南坑也相继建起广播分站。到1959年,全县共建有线广播分站10个,安装广播喇叭900个。这个时期,农村文化设施还未普遍建立起来,农村有线广播的建立受到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有线广播网路设施,除由地方财政拨款外,主要依靠各地发动群众出资购买喇叭和导线。各地群众热情很高,采用多种办法,多快好省地发展。即使当时还没有交流电源的奎洋公社,也利用小型干电池搞起有线广播来。
  从1958年起,我县有线广播进入了普及的新阶段,变一级传输为二、三级传输。全县大部份村都安装了广播喇叭。但是,1960年,一场特大洪灾严重破坏了全县的广播设施。杆倒线断喇叭不响。县委和各公社党委组织人员与邮电局一起大力抢修整复。一年中,修复线路82公里,复通172个大队,生产小队也修复45%。到1963年,全县成立公社广播放大站10个,大队转播室18个,共有喇叭1807个。县至公社和大队利用邮电局电话线传输广播1100公里,大队自架到生产小队广播线797公里。
  有线广播利用电话线传输讯号,与邮电业务发生矛盾,弊端甚多。1968年,由国家和地方拨款,开始架设县至公社(乡、镇)广播专线。县广播站出铁线、瓷瓶、角铁和技术员,各公社出电杆和人力。公社至大队(村)的广播设施,由公社和大队承建。每建成一个大队的广播设施,县广播站给予补助1000元。1969年,中央、省有关部门下达文件,将县市有线广播站事业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公社广播放大站经费由地方财政解决。自此,国家对有线广播基本建设每年有了计划投资,所需设备物资也纳入了计划供应渠道。县广播站添置的机器设备、线路物资都是省广播事业厅按计划逐年配给我县的。县广播站再根据各公社广播放大站的实际需要给予配置。省广播事业厅的物质支持使我县有线广播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县至此基本形成了一个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的有线广播网,从此结束了借用电话线传广播的历史。
  广播专线建立不上两年,1970年,由于林彪反革命集团作出“两网合一”的错误决定,盲目在全国推行电话线载波广播讯号,广播专线全部砍掉。县广播站技术员被抽调到县邮电局搞“载波化”,结果,不少地方喇叭减少。经过两年的周折,证明载波行不通了,有线广播只好再回头走建立自己独立专线的道路。1973年至1978年,我县再次建立起县站至各公社广播站6条总长181公里的广播专线,全县75%的大队,78%的生产小队通了县广播站的广播,入户喇叭30650只,入户率达70%,这是我县有线广播喇叭入户率最高的时期。县至公社6条广播专线是:书洋、梅林一线,船场、南坑一线,金山、龙山一线,奎洋、和溪一线,靖城一线,山城一线。当时,中央广播事业部提出有线广播建设方针是:建设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的农村广播网。经费要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级负担的原则。省广播事业厅每年还有拨给我县一定数量的广播器材和线路物资。我县重建广播网采取县站出铁线、瓷瓶,大队出电杆(木杆)和人力的办法。县站还负责装备公社广播放大站广播设备如扩大机,每站一台250瓦或275瓦淳安产的扩大机,还有每站一架601型号的录音机和收音机等。县广播站还加强对有线广播设备和网络的维护和管理,这一时期我县有线广播事业建设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
  1978年12月以后,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有线广播进入了整顿、巩固、提高的新时期。县广播站协助各公社整修网路,更新设备。各公社站扩大机功率增加到500瓦,全县广播扩大机总功率增加到62750瓦。
  1981年9月22日,我县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灾害。全县广播专线被毁坏76公里,社队倒杆断线更不计其数。这一年,省、市、县共拨给县广播站整复广播设施的救灾款7万元,并优惠供应钢材、水泥、铁线等物资。县广播站自筹资金10多万元。全站干部职工齐心协力,人人动手,印制水泥杆,测量、树杆、拉线、安装,艰苦奋斗一年多,终于再次架起县站至各公社的4条专线,全长176.6公里。一共竖起6米长的水泥杆3200支,用去12号铁线17145公斤。在我县有线广播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了专线水泥杆化。但是,公社至大队和大队至小队的线路,有的由于年久老化,有的因资金缺乏,无法整复;有的因建后管理不善,又瘫痪了,村通播率和喇叭通响率明显下降。
  农村实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希望了解政策,学习科技,掌握信息的强烈要求与有线广播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1984年,龙山镇以村为整网点,向每个人口收取伍角钱维修费,整建起镇至村和村小组的广播线路。1985年,船场镇、奎洋乡党委、政府采取群众出一点,村集体出一点,乡镇财政出一点的集资办法,重新整建起乡镇至村的广播线路并安装低音喇叭到各家各户。这两个乡镇的作法为新时期发展有线广播事业走出了一条新路。县委、县政府及时推广了龙山镇、船场镇、奎洋乡集资办广播的先进作法,并在1987、1988两年各拨下专款3万元,补助发展喇叭入户。1986、1987、1988这三年里,全县乡镇、村,个人集资一共17万多元,在24个行政村发展喇叭入户上万只。其中,有15个村实行了收费管理。这些村基本实现了线路标准化,喇叭动圈化,传输高质量。至1990年,全县有线广播专线有172公里,乡通播率100%,村通播率60%,广播喇叭入户有19600只,入率户28%,喇叭通响率80%。部分还未发展低音喇叭入户的行政村,安装了高音喇叭。八十年代有线广播发展在数量上比七十年代下降,但在质量上却有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线路规格标准化,喇叭音质好,维护及时,讯号畅通。
  (二)
  我县有线广播宣传是随着有线广播事业建设的发展而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科学化的。
  1952年,建立收音站,负责记录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的重要新闻和国家政令,供全县出黑板报。收音员有时也带收音机下乡组织群众收听中央和省台的广播节目。当时,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几次抗美援朝广播大会,中央和省委有关“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的政策和人民政府的各种政令,都是通过收音站组织广大群众收听,一竿子贯彻到群众中去的。收音站成了当时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于部和群众获得上级指示、新闻信息和灾害性天气预报的主要渠道。
  1954年,县城挂起了三只喇叭,算是有了广播,但这只是为开群众大会服务。1955年,县城建立了有线广播,有线广播宣传才随之出现。当时,县城文化馆的图书管理员兼当播音员。每天晚上广播一次,大约一个多小时。广播内容主要是转播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有时也广播县人民政府的通知、通告和宣传材料。有线广播宣传活跃了县城的政治文化生活,受到干部和群众的热爱和支持。到1957年中,有线广播扩展到三卞、溪边、六安、碧候、岩前、坎仔头、张渠、汤坑及雁塔沿线各村,还有金山、龙山、靖城、和溪、奎洋、南坑。县城每天早晚各广播一次。喇叭匣挂在村头社角,农民群众惊喜地说:“这小木匣子真稀奇!会说话,能唱戏,还会报告天气!”农村有线广播的发展保证了中央台、省台的重要广播内容及时传播到广大农村,成为党和政府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的重要工具。1957年12月2日,县委首次利用有线广播召开全县宣传贯彻中共中央《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的群众大会,全县349只喇叭分布在各区乡,5万多名群众聚集在广播喇叭下屏息静听,无不心情激昂,欢欣鼓舞。有线广播还时常宣传本县各地的先进事物,格外受到农民的欢迎。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通过有线广播宣传到人民群众当中,鼓起了全县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干劲。但是,当时的广播宣传也为1958年大跃进中的浮夸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1959年到1978年,我县有线广播宣传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从1963年起,我县广播宣传增加了时间和内容。县广播站每天早中晚三次广播总计三个多小时,根据中央“做好转播,精办节目”的指示,当时我县广播站的广播内容有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省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和《对农村广播节目》,还二三天才换一次的本县新闻节目和县政府的通知通告,天气预报及群众喜闻乐听的音乐戏曲。当时,听广播、知国家大事,学文化科技,欣赏音乐曲艺,成为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六十年代初,全国无线和有线广播大张旗鼓地宣传雷锋、王杰、焦裕禄和大庆油田铁人王进喜等先进人物、英雄人物的事迹,宣传学习毛泽东主席著作的典型人物。:城乡掀起了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英雄,赶先进的群众性活动高潮。我县广播宣传除此之外还大力宣扬本县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事迹。广播中自办的文艺节目以地方戏曲为主,如芗剧、潮音,还有群众喜爱的革命歌曲、民歌等。广播宣传具有激昂上进的思想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及鲜明的民族风格,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198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此时,中央和省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中,时常播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文汇报》和《红旗》杂志登载的批判“三家村”(即吴晗、邓拓、廖沫沙)的文章。错误的批判在当时造成了极恶劣的影响。1966年8月以后,中央台及省台开始广播毛主席语录。同年11月以后,播出由当代人谱曲的“毛主席语录歌。”这些内容,县级有线广播站都按规定转播无误。我县广播站亦无例外。毛主席语录的播送顺应了当时人民群众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热潮。1667年1月,中央宣布,各地广播台、站停止编播自办节目,一律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以控制舆论。同年五月以后,中央台开始频繁地播出《红灯记》、《白毛女》、《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杜鹃山》、《龙江颂》、《海港》等八个“革命样板戏”。同年8月,广播中开始批判农业上的“三自一包”是资本主义。1968年7月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天几次分为慢速和常速播送毛主席的“最新指示”,供各地广播台、站记录宣传。当时,毛主席最新指示宣传要求不过夜。县广播站工作人员每次听到通知就连夜加班收听广播并将毛主席指示记录下来,立即送县委和县委宣传部传达贯彻。这一时期,中央和省台的广播中除了新闻节目外,还经常播送中央和国务院的通知和《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社论。科普节目和群众喜闻乐听的文艺节目大减,1970年开始,广播中大力宣传“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
  1971年开始,中央宣布恢复各地广播台、站的自办地方节目。我县广播站开办了每次20分钟的“学习”节目,主要播送党报社论和党委、政府的宣传材料。此外,还开办“新闻和报摘”节目,剪辑《福建日报》上的新闻播送给本县听众。广播内容单调枯燥。新闻多是“假、大、空”的模式,“学习”节目说教味浓重,群众闻而生厌。197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整各类节目播出比例,恢复对农村社员广播科普节目,文学节目和传统的戏曲节目。县广播站按时向本县群众转播,群众很乐意收听。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我县广播宣传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明确广播宣传的根本性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人民群众的喉舌。把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广播宣传的根本宗旨和首要任务。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实际,根据党和政府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和对宣传工作的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广播宣传。广播宣传实行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信息性、娱乐性多元结合。县广播站精心编播自办的各栏节目,科学安排各栏节目的播出时间。至目前,基本形成了各种节目门类和栏目比较齐全、能够发挥整体宣传效益的自办节目体系。县广播站自办的文字节目有:《本县新闻》、《新闻与报摘》、《农科技》、《为听众服务》、《谈法制》、《农村政策》、《经济信息》、《海峡两岸》、《理论学习》等九个固定性栏目。还有为配合党和政府各阶段中心工作而开办的不定期的专题节目。如:“宣传、贯彻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五提倡五反对”、“形势教育”、“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二反一扫”、“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治理整顿”、“物价改革”、“扫除六害”、“扫黄打丑”、“人口普查”、“计划生育”、“学雷锋、树新风”、“迎亚运、创佳绩、作贡献”、“农村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等专题节目。1984年,县广播站与县委党史办公室联合开办的“南靖人民革命斗争故事”广播专题节目,在每周六讲一个红军或游击队对敌斗争故事,颇受欢迎。1985年在省部分市、县广播台、站新闻协作会上作为交流节目,受到与会者好评。
  《本县新闻》节目在八十年代开始就列为县广播站自办节目中的重点节目。1985年以后,我国实行新闻改革。县广播站在新闻工作中努力克服六、七十年代“假大空”的流弊,新闻报道力求“实、新、短、精、活”。做到减少会议新闻,增加经济报道,突出改革开放,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每天播出本县新闻10条以上,比以前增加二至四倍。在“本县闻”节目中,大力宣传各地,各行业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好,工作出色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本县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成就,大力反映我县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活动,大力宣传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新人新事,认真反映干部、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愿望。每年播出新闻稿3000篇左右,播出群众来信五、六十篇。广播宣传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1981年开始创办的《农科技》节目,也是县广播站自办节目中的重要节目。这个节目是根据农事季节农事活动和本县生产实际,向农民介绍科学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和发展多种经营。深受农村干部群众的欢迎。《农科技》节目是县广播站与县农业局合作开办的,由本县农科技人员提供稿件为主。
  《为听众服务》也是1981年开办的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听众的专题节目。除了介绍生活中的科学常识,卫生保健知识以外,还介绍山川名胜、风土人情以及提供正确处理家庭成员间关系、邻里关系、同志间关系和教育子女的方法、经验等等。《理论学习》节目开办于1971年。进入八十年代,这一节目时间主要是用来安排为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而举办的不定期的专题节目。这些不定期的专题节目以对听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内容,宣传各阶段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法规,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宣传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革命传统等等。《谈法制》节目开办于1985年,是专门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对听众进行法制教育。《经济信息》节目是为听众提供产销信息、市场信息、服务商品生产和流通。《农村政策》开办于1990年3月,是专门向农村干部群众宣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和规定,以帮助农民掌握政策,发展经济,勤劳致富。《海峡两岸》节目开办于1990年5月,是县委对台办为加强对台宣传工作而与县广播站联办的。对台办负责提供稿源材料,县广播站负责编播。这一节目专门宣传我国政府对台湾与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宣传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民心趋向及我国我省对外开放政策与成就,为听众提供诸如探亲、通信、旅游、定居等咨询服务。县广播站自办的九个固定栏目,除了《本县新闻》和《新闻报摘》一天一换新内容外,其余均为二天一换。每天播出的自办文字节目时间达80分钟,全天广播时间总计达6小时30分钟。
  文艺节目时间在有线广播节目中占了将近三分之二。文艺节目犹如有线广播的两翼。自从1982年设立文艺编辑后,我县有线广播文艺节目的采集,整理、编排,均有了专人负责。自办的文艺节目多数由省人民广播电台组织录制和交流,也有一部分是文艺编辑从电视上录制下来。近年来,文艺节目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有音乐、曲艺、戏剧,民族歌曲、通俗歌曲等。文艺节目的编播做到尽量照顾不同层次听众的欣赏需求。
  (三)
  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是我县有线广播宣传逐渐趋于合理科学、走上正规化轨道,在我县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因素。1979年5月,县委召开了全县宣传报道工作会,布置各公社和机关、厂矿、学校建立通讯报道队伍。全县共发展业余通讯员161人,为我县有线广播开展宣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0年通讯员来稿954篇,比1976年增加了二倍多。1982年,县委宣传部召开了全县通讯报道工作会议,总结成绩,表彰先进单位和优秀通讯员,并提出新一年宣传报道工作任务。把向县广播站来搞列入各系统各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之中。这种总结表彰会自此后每年召开一次,已成惯例。县委县政府和漳州市广播电视局还切实加强对有线广播宣传的领导。每次重大中心任务到来,都专门对县广播站布置宣传任务,指导开展广播宣传。并且年年组织检查、考核、评比。保证了我县广播宣传工作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不断提高的宣传质量。县广播站在1988年和1989年均受到市广播电视局表彰。1988年也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
  县广播站在八十年代以来重视通讯员队伍的组织发展和联络工作。目前,全县业余通讯员已达200位。县广播站除了定期编发宣传报道提纲,组织通讯员采写各阶段所需要的广播稿外,还通过书信联系,通讯员来访,编播人员下乡下厂,通讯员会议等机会,和通讯员研讨采写业务,指导采写活动。县广播站还每年一次评选广播好稿和优秀通讯员,给予表彰奖励,促进了通讯员的写稿热情和稿件质量的提高。通讯员来稿数年年递增,1987年以来,每年来稿都在5000篇左右,是1980年的五倍。1985年,金山乡通讯员温欣同志的小评论“千万不要放松粮食生产”被市评为二等奖,被省评为三等奖。1987年张宇生的新闻“龙山涌进村成立经联社”被市评为二等奖。1989年张宇生的新闻“南靖县热心为外商排优解难”被市评为三等奖。1990年本站编辑的一组《农科技》节目被省评为一等奖。本站采写的录音报道“草坂村做好甘蔗砍运服务”被市评为二等奖。张宇生的新闻“龙山镇完善双层经营”被市评为三等奖。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少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