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的民间社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86
颗粒名称: 山城的民间社火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5
页码: 66-7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山城的民间社火活动,包括其历史渊源、活动规模、主要节目和特色。社火是由人物扮相、器乐演奏、杂技、滑稽表演、龙艺等所组合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大游行,常与迎神赛会结合进行。山城的民间社火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很大,是南靖县最具代表性的社火活动之一。其中,龙艺、落地艺、铁枝艺等节目具有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社火活动是群众自己出钱出人举办的,是一种自己出钱自己组织自己娱乐的群众性文艺活动。
关键词: 民间社火 群众文化 南靖县

内容

社火是民间规模最大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是由人物扮相、器乐演奏、杂技、滑稽表演、龙艺等所组合的群众性民间艺术大游行。常与迎神赛会结合进行。南靖县民间社火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很大。清乾隆八年县令姚循义主修的南靖县志有这方面的记载:“正月初七、八日起至十六、七日止,里社邀请道士设醮,各迎其境之神,家张灯鸣锣鼓,各分坊市以百家数十家为一社,兢以奇巧台阁相尚。又善歌者自为侪伍、张灯棚如雨盖、弦歌以行、谓之闹伞,或为竹马鱼龙之戏、舞蹈欢呼……”。可见南靖县早于清代之前就有民间社火活动,规模不小。
  山城的民间社火活动,比县内其它地方的规模要大,期间更长。在一般的情况下,社火游行队伍,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从农历正月初八日开始一直延续到二十四日,天天都是锣鼓喧天,人群拥挤,整个市内熙熙攘攘。1946年,庆祝抗战胜利所举行的社
  火,是近年来最热闹的一次,千人的游行队伍,几十项的表演节目,不仅吸引本县境内的群众,邻县的平和、漳州也有不少人前来观赏。元宵节前后三天是社火的高潮期,白天晚上都有活动,尤其是元宵夜最为热闹,进入黄昏,游行队伍就已在集中地待命出发,观赏的群众也云集在各条街道两旁伫待,各街道店铺、居家、都灯火璀璨,门前长悬鞭炮,等待迎接游行队伍。晚七点左右,三响地铳,游行队伍进入街道,走在前头是三眼铳(和鸟枪)队,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两旁观众往后退,让出一条通道,随后是五彩缤纷的旌旗,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列队行进。开道队伍过后才是社火节目:有狮舞、马艺、阁仔艺、龙艺、铁枝艺、落地艺、高跷……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走在最后是社火压轴节目龙马军和火烛队,由百匹高头大马和百人组成的火烛队表演,使社火活动推向高潮。
  山城的社火活动,有些节目颇具特色,不但是县内少有,在闽南地区也是罕见,如:龙艺,这种民间文艺在我县只有山城和金山有,县外也只有平和、龙海个别地方尚保存这种文艺形式,但不叫龙艺而叫肩头艺。龙艺由龙头、龙段、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龙尾、龙珠用竹片和彩纸扎制的,龙段也称龙身,有十二节、二十四节、三十六节、四十八节的,每节用松木板连接而成,每节都用彩纸或绢制成花鸟楼阁装饰之,还配上彩灯,上站一位童男或童女,装扮戏曲人物,由二位壮汉扛着游行。龙艺在游行中,沿街起舞,由持龙珠者一左一右逗龙头,龙头随龙珠一高一低,状似戏珠,颇有风趣。龙艺是山城社火的主要项目。1946年元宵社火活动,曾有六条龙艺参加表演。落地艺:又称落地扫,它是一种在地上行进中表演的文艺形式,演员化装各种角色,可即兴表演,很像“街头活报剧”。演员可多可少,如:只用两人演出的“夫妻吵架”,三人表演的“凤阳花鼓”,还有多人表演的节目,1944年,有一个节目“胖子会师”,共有十三个胖子参加。落地艺表演幽默诙谐,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尽兴围追。铁枝艺:类似北方的“芯子”,是一种静态惊险造型艺术,因它是装置在铁条上,观众就称它为铁枝艺。铁枝艺都是用十岁以下的男女小孩,扮成各种戏曲人物后,被固定在伪装成各种形状的铁条上,使人们只见其惊险优美的造型。民间艺人许根,在1938年的社火,曾设计一台“三打白骨精”,一女孩化装成女妖,手持双剑,抬架凌空劈来的金箍棒,另一男孩扮成孙悟空,通过双剑与金箍棒交接点的铁芯腾空悬在高空,博得观众惊叹。铁枝艺是山城社火中的最精彩项目,深受观众欢迎,可惜这一技艺后继无人,今已断迹。高跷:原是民间一种
  艺术形式,最高有一丈多,低的三尺左右,山城社火表演的高跷属于低型的高跷。1946年,山城美容理发厅自己组织的高跷队就很受观众欢迎,他们所踩的是三尺左右的跷,这支表演队突破以往高跷只游行不表演的模式,配上锣鼓和曲调沿街表演,做出跑、跳、翻跟斗的惊险动作,观众为之叫绝,这支高跷队还曾受聘到平和表演。龙马军和火烛队:这是山城社火最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马队由百匹高头大马组成,马经过打扮,马头戴红绣球,马颈挂一串响铃、马背披红毯,赛马者统一服装,一人牵马,一人持彩色花鞭,列队走在最后。龙马队上了大街或到广场,就要进行竞跑比赛,当号令声一响,群马奔腾,铃响马嘶,场面十分壮观。火烛队是在晚间游行时才有,说是火烛其实就是火炬,因其形状似红烛故名,火烛制作特别,采用松明木剖片与竹子扎成,长约3米,头围15—20公分,点燃后火焰甚猛。火烛队和龙马军一样,必须竞跑,扛火烛者都头戴铁头盔(特制)以防火灼。1946年游行时,有个叫“棵河”的胖子,他制的火烛特大,头围有40公分粗,重达50斤,被誉为“火烛王”。 社火活动是群众自己出钱出人举办的,如龙艺由一户或两户捐资一节,落地艺是兴趣者自由结合组织的,龙马和火烛队也都由群众自愿出钱出物,所以社火是一种自己出钱自己组织自己娱乐的群众性文艺活动。
  山城的社火活动,到1950年才停止。代之而起的新内容新形式的文艺踩街,其活动的内容更新颖,形式更多样,加上时代进步,配了电声的设备,使活动节目更生动多采,更受观众喜爱。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苏醒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