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电影放映事业发展梗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84
颗粒名称: 南靖电影放映事业发展梗概
分类号: J9
页数: 6
页码: 58-63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电影在南靖的传入和发展历程。电影最初是由照相和幻灯发展而来的,后来逐渐演变为能连续动作的电影。最初的电影能动不能发声,后来逐渐发展为有声电影。电影在1896年从外国传入中国,并逐渐传入南靖。在抗日战争初期,南靖开始有电影放映队巡回放映电影。解放后,电影放映在南靖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许多放映队和电影院,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然而,在某个时期,电影事业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几乎被摧毁殆尽。
关键词: 电影 历史发展 南靖县

内容

电影发明于十九世纪末,由照相、幻灯发展而成的,初由静止图像逐步改进发展为能连续动作的电影。刚发明的电影能动不能发声,道白对话须靠显示字幕来解决,到1928年才发明有声电影。电影是在1896年间从外国传入中国,最先进入上海,人称“西洋电影”。1935年电影开始在我省兴起,并成立了专管这方面工作的“福建省电化教育委员会”。次年,该委员会并归民众教育处,更名电影教育股,并于全省设七个巡回放映区,南靖属第二巡回放映区。放映队到南靖巡回放映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在这之前,山城后张村曾演过一次电影,是一位该村在漳州读书的学生,从漳州请来放映的。那时候群众都未见过电影,干部郑瑞芳,航运站干部黄港忠、黄天赐、黄建生等都是航民小学的毕业生,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奉献。
  连称呼都叫不来,有人看过演纸影戏,因此作了联想,把它称为“洋纸影戏。”福建电影教育股放映队约在1940年来山城放映。第一次放映是抗战影片《热血忠魂》,无声黑白片,为使观众理解,放映间有一位解释员在放映机旁向观众讲解。首次看到电影的群众,不但有新鲜和神奇感,也曾出现过笑话,当放映中看到急驶而来的汽车,吓得四散躲避。经过这次见识后,县城的群众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遇上节日就募资到漳州请电影来演出。漳州影业商人也来过山城搞卖票演出,上演过古装片《荒江女侠》、西洋片《卓别林》、都是无声影片,但观众却非常多。以后,靖城、金山等地也都有请电影到当地演出。
  解放后,电影放映在南靖发展很快。1950年县召开扩干会,就从漳州请来电影公演,当时放映一部叫《花莲港》的影片,这是南靖第一次上映的有声电影,当晚吸引了数万观众。1951年,部队、单位相继来南靖为驻军和群众作慰问演出,公演电影。由龙溪军分区组织的“文化卡车”来南靖慰问驻军时,公演电影《钢铁战士》;公安厅来南靖上映《马克辛青年时代》,慰问公安部队;福建省总工会电影队也每月来南靖公演一次,慰问全县职工。1952年,福建省文化局所属的电影放映第二分队,来南靖下乡巡回,在山城、龙山、金山、和溪、靖城和船场免费为群众公演,他们带来许多好片,有《赵一曼》、《光荣之家》、《南征北战》、《白毛女》和苏联影片《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是一部获奖的彩色片,色彩艳丽,观众初次看到,非常喜欢,因此特别欢迎。解放初期,电影下乡是件艰苦的工作:电影队所使用的机器,都很粗大笨重,一台水冷式发动发电机有300多斤重,要搬动须用四个人抬;山区交通不方便,每移动一个演出点,就得动用七、八个人帮抬机器。由于群众要求看电影很迫切,对搬运机器都会主动参加。放映队都很吃苦,每天从早晨走到黄昏,一到放映地,就架机挂幕为群众放映;群众对待电影队也很热情,每到一处,都是敲锣打鼓迎送。1954年,省又派第四放映小队来南靖,为山区和边远地区群众服务,用了半年的时间,到迎富、和溪、下洋、下峰、上洋、梅林、曲江、坂寮、长教、书洋、船场,梧宅等地放映,使全县绝大部分群众看到电影。1955年,省成立电影放映大队,南靖定为由第四十六放映队负责,次年又增派第八十八队一起长住南靖,成为我县固定放映队。1958年大跃进,有些公社自己筹建社办电影队,最先建立的是奎洋公社,10月间成立第一队社办电影队,它为我县发展社办电影队,满足群众文化生活开了好头。是年,县在人民剧场增设电影放映,把人民剧场改为影剧场,安装一套35毫米提包机,进行售票演出。10月1日举行开业首映,放映苏联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观众很多,把有二千座位的观众厅挤得满满。由于放映队增多和管理上的需要,是年也成立了“南靖县电影管理站”,已辖有一队35毫米和两队16毫米的国办队,我县电影管理工作便走上正轨。1964年,鉴于电影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在提高,旧的人民影剧场设施已不适应发展的形势,县决定在城关兴建一座专用的电影院,投了巨资拆去旧人民剧场,建了一座面积1081.5平方米,有1186个座位的正规影院。新建人民影院落成后,又投资七万元购置全新放映设备。新安装的35毫米松花江5501座机,声、光明亮清晰,放映效果极好。这座新影院被鉴定为全区标准影院之一。1966年,南靖的电影事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有六个国办放映队和一家影院,若把社办也计算在内,就更多了。可是正当处于兴旺发达的时候,厄运降临了!一场浩劫竟把辛苦建起来的电影事业摧残殆尽。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县电影机构被撤销,人民电影院关闭,改为综合商场,影片大部分封存禁演,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一时间竟消声匿迹,只有几部样板戏、“中国的新闻简报”和阿尔巴尼亚、朝鲜的几部片子允许放映,群众十分不满。十年的浩劫,使南靖的电影发行放映事业遭受重大损失。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恢复生机,机构全部恢复。1969年恢复县电影工作站后,还在和溪、龙山、书洋增设管理站。1981年,县管理站又改为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使电影工作更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满足日益增多的电影观众看电影的要求,1978年,把南侨戏院也改为影剧院,新置全套放映设备,除接受外来文艺团体演出外,固定每晚上映1—2场电影,从而更方便看电影的群众,缓解紧张情况。第一部彩色立体电影《欢欢笑笑》在我县上映时,观众十分拥挤,都争着要先睹为快,幸有两间影院跑片轮映,紧张局面才得以缓解,上万观众都欣赏到这部影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变化很大,文化事业的发展尤其显著,全县有龙山、靖城、都美、丰田、书洋、船场、金山、草坂、和溪等13个乡镇村建了影剧院。这些影剧院设备完整,都有上千个座位,农民看电影不须站立,可以像城市那样舒适地坐着看。农村放映队也有很大的发展,有社办、村办、队办、企业办和个体文化专业户办的电影队69队,分布在全县各角落。据统计平均每个乡有6个放映队,每三个村4200人就有一个放映单位,全县建立377个放映点,大的点每年可看电影18次,中点可达12次,小点6次,普及点2次以上。全县已无空白点,提前达到了“六五”全国电影网规划的要求。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素言平
责任者
张建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