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民小学的办学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83
颗粒名称: 航民小学的办学经过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7
页码: 52-58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南靖航民小学的创办历程、流动教学的实施以及依靠船工会灵活办校的经验。在解放初期,为支援解放金门,山城溪的帆船运输任务十分紧张,船民们成立了“山城船工会”,负责组织统一停靠帆船并带领船民完成支前运输任务。为解决船民子弟上学问题,政府发动船民筹建校舍,并指派教师为船民子弟办一所小学校,即南靖航民小学。由于船民经常流动,学校实行了流动教学的方法,教师随船出发,随到随教。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加,学校扩大了校舍规模,并在船工会的帮助下,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南靖航民小学的成功经验表明了政府对船民教育的重视和船工会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航民小学 创办历程 南靖县

内容

关心船民 创办“航小”
  1950年初,为支援解放金门,山城溪的帆船运输任务十分紧张。为了统一领导,县人民政府把山城溪的帆船组织起来,统一集中停靠在猪仔场埔一带的溪岸边(现汽车站至物资局宿舍一带),一共有125艘大帆船,还有10多艘小船。船民们成立“山城船工会”,船工会在县政府支前办的领导下,带领船民们有秩序地完成各项支前运输任务。
  1950年夏天,副县长魏宏和教育科几位同志到支前办事处和船工会检查支前运输工作,看到船民们热火朝天、于劲十足地完成运输任务,同时又了解到船艘之多,学龄儿童不少,但都没有上学,有感为船民子弟办所小学之必要。随后经教育科研究批准后,即发动船民自己筹建校舍,政府指派教师,为船民子弟办一所小学校,船民们从心底里感激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大家兴高采烈,欣喜异常建校的情绪高涨。船工会把割菅尾、劈竹板、钉桌椅等等具体任务分配到五个中队中去,群众接到任务,齐心协力,分工合作,没几天,便在冢墓堆旁边,面溪背墓(现交通局宿舍靠大桥这端)用竹板围架成一座排列三间、屋顶盖菅尾的竹棚校舍,占地总面积大约70多平方米,中央间的前半间为办公室,后半间为教师临时宿舍,左右各一间为教室,由于用竹板围架的,隙缝间距离较宽,师生在教室里就能从隙缝中看见那一堆堆的冢墓。为了避免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随后又发动船民挖草皮土,在竹棚校舍背后叠成一条一米多高,一百米多长的土堤为界,以遮住学生对冢墓的视线。学生的课桌椅大部分用船板钉成的。全校一共有50多名学生,分为二个复式班,一二年级合成一个班,二三年级合成一个班。将近20名高个子而年龄又较大的儿童,编在二、三年级班,其接受能力较强,用速成办法教学。年龄较小的,编在一、二年级班。晚上,这二间教室又作成人夜校,男女各一班。这是一所经费极其困难而又极其简陋的小学校。它挡不住大风,又抵不住暴雨,每遇暴雨,教室地板桌椅,四处淋漓,无法上
  课。风静雨停后,船民就得费很大的劲,整顿一番屋顶的菅尾,但他们屡屡不厌其烦。因为船艘有部分来自金山、龙山、宝林、靖城、汤坑各支流,故命名为“南靖航民小学”,初办几年,只办初小,直接由教育科领导。
  流动教学 保证质量
  学校办成时,也是支前运输最紧张最繁忙之时,100多条船经常大批货运川流不息于漳州、石码、海澄等地。流动濒繁,学生一大批一大批地缺席,溜生现象相当严重,时常无法上课,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教学质量亦无法保证。为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只得与船工会共同商讨“流动教学”的办法,认为只有实行流动教学这个标新立异的方法,才能完成支前运输和确保教学质量的双重任务。因此,教师随船出发,住在船里,吃在船里,伙食费自付。船到那里就在那里选择地点上课。
  当时船运的是备战物资,任务一来,紧张异常,100多条船分批装货按批出发,同一地带停泊卸货。船一出发,扬起帆,一艘艘前后相随,浩浩荡荡驶向漳州、或驶往石码、海澄。教师则轮流随船出发,进行因地制宜的教学。船艘在漳州洋老洲停泊卸货,就在洋老洲沙滩上找定了上课的地点,将必须用的布黑扳,左右两端绑在同样高的二支竹篙上,然后把二支竹篙插进同一条直线上的沙滩里,布黑扳就被拉紧、拉平,就像在木黑扳上写字一样。学生自带船板铺在沙滩上,作为课桌和课椅,按年级排列就坐,上下课时间没有钟声听。就听“哨子”声。课程安排:上午多上语文、算术、政治。下午上体育,故事(音乐、腰鼓、扭秧歌),学生自觉学习,纪律性很强,教师对教学也很认真负责。夏天炎日烘照,汗流浃背,冬天寒风刺骨,师生都坚持上课,从没停过课。
  有时卸货地点在漳州大路头,就在大路头附近中洲仔沙滩上上课。有时船运至石码榜山卸货,则在榜山洋西村西溪水闸附近的沙滩上上课,停卸货几天,就在那里上几天的课。教师与船民之间,都能打成一片,畅所欲言,教师随船进行流动教学,颇得船民们的称赞,也曾受过教育科的表扬。
  依靠工会 灵活办校
  1954年,航民小学生数增加,三间竹棚校舍已很不够用。经上级领导批准,就在原县农业展览馆的地址上,(已拆除,又计划建县政府大礼堂,后又下马),用木板围钉二小排计六间的校舍。一间办公厅,五间教室,原来的三间竹棚校舍作为学生膳宿之用。二间男宿舍,一间女宿舍,另外再搭一间厨房,此时学生将近100名。这时,支前任务逐渐减少,无须大批船艘运输,学生的流动情况又有不同,每天总有10多名或20多名学生缺席,由于船艘不是统一停靠在同一个卸货地点,流动教学已不适用。乃由船工会出面强调:凡轮着货运的船民子女,不能缺课,有亲戚的寄膳宿在亲戚船,没有亲戚的,寄在朋友的船。船民的纪律性强,又认识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经这一强调很起作用,以后每天虽有几十艘货运船出发,但学生缺课的很少。
  1958年,轮着运货外出的船艘,其在学的子女,吃饭由船工会承包下来,发饭票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喜欢到那条船用膳,那条船就凭饭票向船工会领取学生的伙食费。维持一段没很长的时间,船工会经费产生困难,学生的膳食又改为自理。航民小学校舍简陋,但办学质量不差,附近的村庄:安美、后河、翠眉、三卞、糖厂、苗圃等的学龄儿童,都喜欢到这里就读。学生数不断地增加,校舍也在逐步完善。
  1966年秋,冯金龙接任校长,文化大革命已开始,学校仍在上课,在上级领导重视下,教育局拨出人民币7700元,令建砖木结构校舍,船民自己运土、运沙、运砖、运石、一切投工计人民币3000多元,共花11000多元人民币,在现体育馆和华侨大厦交接处,建成一座七间砖木结构的平屋校舍,校舍中央一间作为办公厅,两旁各三间为教室,分为七个班,一年级二个班,二年级二个班,三年级一个班、四年级一个班,五六年级复式教学一个班,教师共8名,1名工友,此时学生已发展到300多名,寄膳宿在学校的,多则近百名,少则30多名,学生的伙食费由学校经费代垫等学生家长返航归还。一旦船艘航运久留他地,教师都得轮流下去做催生工作。
  完成史命 功绩永存
  后来河道逐渐变浅,运输速度缓慢,船运逐渐被汽车运输所代替,许多船民没货运,因而上岸做工了。学生数随之越来越少,无法继续坚持办学,到1969年7月,学生全部并入南靖实验小学,艰苦创办了十九年之久的航民小学从此停办了!它的校址便成了体育馆的所在地。航民小学办学时间虽不长,它为船民们培养造就不少人才:例如省水纹站干部张和祥、黄祥科、庄梧桐,市民政局干部郑瑞年,县农业局副局长黄如兰,造纸厂副厂长欧丙丁,中、小学教师王全德、黄河云,靖城派出所副所长林竹根、公安干部郑瑞芳,航运站干部黄港忠、黄天赐、黄建生等都是航民小学的毕业生,他们在不同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奉献。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柯纯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