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奋斗建校园 勤工俭学办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80
颗粒名称: 艰苦奋斗建校园 勤工俭学办学校
其他题名: 记竹园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10
页码: 33-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竹园中学是位于龙山镇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经历了多次搬迁和改名。在创办初期,学校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交通不便、校舍简陋、设备匮乏和师资力量不足等。然而,师生们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办学道路,通过义务劳动和节约开支,逐渐改善了办学条件。在林秀山的领导下,学校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校园,并从1976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尽管面临困难,师生们仍然积极筹集资金,整地平、建教室,保证了学校的正常教学需要。1978年3月,学校奉命撤销高中部,但仍然继续发展初中教育。
关键词: 竹园中学 教学管理 南靖县

内容

龙山镇的下半点,辖有棠溪、太保、双明、上苑、海仔、平重、平埔七个行政村。九龙江西溪把七个村劈开为东西两片,没有桥梁仅靠棠溪、太保两处摆渡解决两岸通往。就在这个偏僻的交通不便的地方,1970年2月才办起了一所竹园中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采用民办公助办法,在九龙江西溪竹园地段,分别建起棠溪、双明、平埔三座可通行汽车的石拱桥,加上八十年代南靖罐头厂在马山建成,山马公路开通,竹园已成为一个交通方便、经济繁荣的地方。在这一期间,竹园中学也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上,从无到有地建起了初具规模的校园,办成为一所令人赞誉的农村初级中学。
  迭经搬迁改名 师生坚持办学
  竹园中学办学初期,一无校舍,二无设备,三无师资。四名教师两个“民办”,由负责人黄天水向太保小学借一间教室,招收初一年级学生一班,勉强开学上课。1971年2月,招收第二届初中生,借用的教室被太保小学讨回,学校只好搬迁到寨口陈氏祖祠上课。1973年2月,第一届学生毕业(学制二年),学校又搬往暂时借用的海仔村朱坑底原地区农职学校上课,招生范围扩大到丰田农场,招生二班,学校改名“马山中学”,负责人张鸿发。同年6月,校名更改为南靖一中马山分校。1974年取消春季班,秋季招生二班,在校生延长学制半年。此时,丰田农场创办丰田中学,向丰田农场招收的学生转回丰田中学就读。1975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利用农职学校的校舍创办“南靖县‘五·七’大学”,一中马山分校只好再次迁移,搬到太保的坪仔尾(这里五十年代是劳改农场、六十年代转让给部队当营房,七十年代办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农场)。此时,学校恢复“竹园中学”名称。在六年中,学校经过三次搬迁,三次改名,师生在搬迁、劳动、学习的过程中虽备受折腾,但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仍很高。特别是改名“一中马山分校”期间,山城一中学生来校劳动,教室、宿舍都无法解决,本校学生腾出教室让一中学生住宿,本校学生只好在大树下挂块黑版做为临时教室上课。师生们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办学的。
  师生齐心建校园 改变办学条件
  竹园中学恢复原校名后,仍没有可以栖身的校舍,三个班级的学生借高寨农民牛栏边三间部队的破营房上课,一场暴雨教室淋塌了,只好部份暂借太保小学的教室上课,部份搬到崎路头另一座部队营房上课,教师没有宿舍,暂借民房居住。1975年10月,林秀山任校革委会主任(即校长),第一个提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竹园中学新校园”的自力更生方针,师生响应校长的号召,一边坚持上课,一边自带工具,平整土地,深挖地基,挑沙捡石,上平重扛木料竹料,往返走了15公里崎岖的山岭路,跌倒了爬起来,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也没有人提出学校发给补贴报酬。在义务劳动的过程中,木料争拣大的扛,竹竿一担挑上百多斤,为了完成挖土方任务,有的学生与家长争用自有的独轮车。由于师生们的无私奉献,大大节约了建校的费用开支,仅用5000元,就建成四间土木结构的教室,修复了八间破营房(其中三间当厨房,五间当宿舍)。1976年秋季,四个班级都有了新教室上课。同年,由于贯彻“学校办在家门口”的教育方针,办了高中,招生一班40多人,寄在太保小学的教室上课。于是林校长又积极筹集资金,再次发动师生整地平,高处削平土方2米多,低处填土方3米多,到1977年初又建起新教室三间半,保证了秋季再招收高中一年新生两班的上课需要。此时,学校共有四个年段七个班级(初一、初二、高一各两班,高二年一个班),学生320多人。
  1978年3月,学校奉命撤销高中部,高二年学生愿读文科的转学龙山中学,愿读理科的转学南靖一中。同年7月,高一年学生全部转学龙山中学就读。
  1978年4月,林秀山校长奉命他调,校务由徐金城负责。同年9月,徐金城调龙山中学任教,校务由叶志武负责。10月,黄向荣接任校长。黄校长到任也首先抓校园建设。1979年发动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平整厨房前面近2米高土墩,开辟一块小操场,接着又由教师叶志武与双明改溪指挥部联系,请他们炸开风化碎石,发动师生清理炸碎的土石方,平整出5000多平方米的一块大操场。1980年向荣校长再次筹集资金500元粉刷了全部教室和宿舍的墙壁,使校貌焕然一新。教室、宿舍因陋就简解决后,照明和饮用水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首先解决照明问题,经与棠溪村联系,1981年由棠溪水电站供电,初步改变了教师备课用煤油灯,学生晚自习点汽灯的现状。但是,到1983年因水力不足,棠溪水电站关闭。黄向荣也已退休,校务由韩戴礼负责,经多方努力,与位于寨口的国家粮站联合,架上高压线,点上龙山水电站供电的电灯,彻底解决学校的照明问题。其次,解决用水问题。由于学校地处坪仔尾山,水源缺乏,原先食堂饮用农民灌田用的水沟水,碰上农民春耕、夏种、喷农药,水源受污染,就不能饮用,1977年挖三口水井,不久井水又枯竭了。1984年2月叶坤成接任副校长主持校务工作,1986年11月,学校建立党支部,叶坤成兼任党支部副书记,1990年4—10月,叶升任为校长、党支部书记,叶上任后也把解决用水问题放在首位,花用资金1800元,在学校的后面山坡靠棠溪村的山脚下,挖一口水井,安装单相电机抽水机,扬程26米,把水抽到食堂,解决食堂和师生的饮用水问题。1987—1988年投资7900元,改装三相大功率电机,安装1.5寸口径抽水机一台,抽水扬程51米,铺设自来水管,使住校教师家庭也全部用上了自来水。1991年改建水井,自来水管改道,把水抽到教学楼、柑桔园,彻底解决了全校师生的生活、生产用水问题。在叶坤成任职期间,校园建设长足进展。1984年至1988年,发动师生义务拾捡小石子,挑沙,把教室全部打上水泥地板,投资7500元,维修原教育农场破旧房子八间,作为师生的宿舍,投资1800元,新建一座厕所,整修了全部旧教室的墙壁。1989—1990年,在镇政府和县教育局的支持下,分别拨款6.8万元和5.8万元,加上发动施教区范围内的群众,每人捐资15元,共计集资22.3万元,新建860平方米的钢筋水泥教学楼一座,投资21.5万元;添置办公室、实验室、仪器室等设备,投资6000元;修造连接山马公路的校道一条,长约500
  米,投资26700元。改建旧教室为仓库,建设宣传栏、升旗台、洗衣池等,投资4000元。此外,还建了食堂的柴火房,柑桔园的管理房等,投资6000多元。全部更新添置学生单人桌椅232套,投资11.000元。至此,竹园中学的校园建设基本完备,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开展勤工俭学 办好学农基地
  学校原有17亩耕地,加上在校园的空杂地上开荒,一共可利用的学农土地20多亩。开始,组织师生种水稻、地瓜、花生。由于水源缺乏,加上管理不善,收成不好。1982年把原17亩耕地,以每亩收租谷200—260斤,租给附近农民耕种。1983年学生利用开荒的土地种“郁金”药材,因天旱缺水晒死,没有收成。1984年改种红玫瑰,收乾玫瑰250多斤,收入300多元。1985年,经校务委员会多次研究,确定投资种植柑桔。当年12月,全校师生一齐动手,按照高标准、严要求的整地挖穴,每穴的规格是1×1×1米,翻起的生土,经日晒乾后再复土,每穴基肥施豆饼5斤,过磷酸钙3—4斤,聘圩埔村老农黄黎生当技术指导,1986年元月种上柑桔800株,假植400株。由于缺乏技术,聘请太保村农民陈青海管理。1987年底扩种柑桔1200株,管理权收回校部。1988年元月,县教育局教育农场20亩耕地也计划种上柑桔,把种植和管理的任务交给我校去完成。春节前后,以每穴0.4元的报,发动初三年学生和周围群众参加挖穴,元宵前完成挖穴施基肥和复土任务,元月17—18日两天,一鼓作气种上芦柑853株,桶柑780株,蜜柚150株,美国橙100株。县局与校部共种上柑柚橙3883株,成为全县最大的一个校办果场。为了管好果场,每周开设柑桔技术课一节,定期周三下午二、三节课作为师生下柑桔园劳动时间,几乎柑桔场的劳动任务,都由师生共同完成。1988年11月首批种植的柑桔树投产、共采收8200多斤(是年9月委陈文辉任总务主任兼管农场与后勤)。1989年在喷药不当,产生药害的情况下,采收柑桔16000多斤,1990年因摘秋稍太迟,造成大部分柑树不开花结果,年底仅收柑果7700多斤。吸取多年来柑树管理的经验教训,提高了技术,今年柑树长势良好,果实挂满枝头,现已采收蜜柚3000斤,预计柑果成熟时可采收15万多斤。该校学农勤工俭学取得丰硕成果,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1989年10月副省长刘金美曾到校视察,1991年元月4日省一校一地检查组莅校检查,对该校的学农成果都给予充分肯定,并被团中央授于“1990年度中学实践活动合格校。”
  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1984年以前,由于学校疲于建校劳动,能够坚持把学校办下去,就算花了不少力气,谈不上教学的质量,排列名次经常落在全县倒数的第一、二名,学校的声誉不很好。
  1984年后,由于上级的支持,经过师资调整,在提高师资质量的同时,加强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坚持以法治校,以德育人,严格教师的考勤制度,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有效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学质量明显提高。84届毕业生有陈玉女同学第一个考上龙溪师范,江丽美考上南靖一中。1987年2月,学习上海光明中学满负荷工作方法,对照我校实际,实行奖金与工作量挂钩,规定每个教师每周要完成16节课的工作量,课余参加果场劳动,每小时可顶一节课,逐周公布每人完成的工作量,学期结束进行评比奖罚。实践证明,这个制度大大地激发了教师搞好教学和其他工作的热情,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1988年、1989年、1990年我校毕业生“综合比”都排在全县十所初中校的第三位。1990年考生陈慈山以509分成绩,夺得全县中考个人总分第一名,1991年中考陈锡鑫同学又以518分的成绩在全县夺魁。91届全校毕业生中考平均总分也从1990年的396分上升到402分,及格率达到94%。从而大大地提高学校的名誉,并被评为县教育先进单位。
  回顾历史,竹园中学的创办与发展是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师生团结奋斗,敢于吃苦,敢于拼搏,敢于战胜艰难困苦的历史。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段历史,发扬她的光荣传统,把竹园中学办成一个教学、生产双丰收的农村中学。

知识出处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文介绍了南靖县推行速成识字法、南靖二中发展史、南靖四中完善管理机制、古湖中学前进、竹园中学创办与发展、龙山中心小学发展史、竹员中心小学创办与发展、航民小学办学经过、南靖电影放映事业梗概、南靖的图书馆、山城的民间社火、龙山涌口崇本堂彩楼盛会、永远结束“戴大笠披棕蓑”看戏的历史、南靖县有线广播发展概况、南靖县医院发展史、南靖县卫生防疫事业概略、南靖山长公路的兴建、般场交通运输话今昔、徐鹏县长统一南靖的度量衡制度、忆教育界老前辈——郑鹏程老师二三事、名中医谢持的事迹、关于庄达衡和庄西言、南靖华侨概况、印尼侨胞张定传建设家乡的事迹、旅台同胞回乡谒祖探亲、不忘故土的台胞张郭田先生、台湾丰原魏氏“光裕堂”宗亲回乡探亲谒祖、台湾桃园吕氏祖籍地龙潭楼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叶坤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靖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