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园里第一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43
颗粒名称: 文史园里第一人
其他题名: 记李林昌先生
分类号: K828
页数: 3
页码: 1718-17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李林昌先生是一位年过八旬的漳浦政协文史室文史资料员,自1980年起开始从事文史资料的征集编纂工作,并参与新编《漳浦县志》的编写工作,担任副主编。他挖掘抢救地方史料,发表了大量文章,为存史留世做出了重要贡献。林昌先生工作勤奋认真,不计报酬,对领导、对晚辈尊重爱护,是一位可亲可敬、德望很高的长者。
关键词: 漳浦县 李林昌 人物

内容

2005年,83岁高龄的李林昌先生,仍然活跃在漳浦政协的文史园地上,照样早出晚归地笔耕不辍。但在9月的一天夜晚,由高血压引发脑血管方面的症状,隔天住进漳浦县医院又转漳州市医院治疗,两星期后,病情得到控制,病痛得到缓解,便回家继续服药休息养病。在住院和在家休息的一阶段来,县政协领导和机关的同志前往医院和住地看望慰问;病休期间,聘用工资照发,春节、老年节照样慰问,这些,对林昌先生及其家属甚为感激,对林昌先生大有宽慰,病情日渐好转,康复很有希望。
  林昌先生在旧社会是一位办报编报的知识分子,在当时的漳浦县小有名气,解放后,他弃笔从农,始习农耕,是老实本份的“社员”。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大地复苏,万物萌发生长,社会渐入清明。1980年,时年58岁的李林昌先生经县政协副主席陈万年的推荐,受聘政协文史室为文史资料员,协助万年先生做文史资料的征集编纂工作。接近耳顺之年,才得以启用,知遇感恩之情拳拳,之意切切,多年蕴藏在心底的全部能量恨不得一时全都进发出来。他一面勤奋学习时事政治和人民政协理论,把握好编辑政协文史资料的方针政策、性质功能;一面积极整理家存的有关地方史料和广泛挖掘我县近代史上的人物事件,采访旧时同学同事,凡对于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有作用的资料,经过整理筛选后,陆续在《漳浦文史资料》刊载发表,其文章深度、广度、质量,随着时间推移弥历弥深。今天回过头重新阅读先生发表在《漳浦文史资料》的150余篇约44万字的文章中,就可见一位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这些文字,也就是林昌先生晚年,在挖掘抢救地方史料、存史留世的主要贡献。自1980年至2005年这25年间,不管寒暑,不论风雨,人们都能看到一位身材瘦小,但精神矍铄的老人,早出晚归出入于政协大院,这就是林昌先生的身影。也就是这25年,才使先生的才干得以充分发挥,是先生一生心情最舒畅,工作效率最高的时期,“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先生一直恪守自已的承诺,坚守自己的岗位。乐于奉献,不计报酬,编辑文史,县政协每月付给“工资”,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40元到2005年的240元(先生聘任政协文史室前无业,没有任何收入),微薄的“工资”从没有动摇先生的意志和对创造人生价值的追求。工作岗位炼就他有很好的坐功,工作忙起来可以整天不停地抄写,没丝毫倦意,动脑筋动手,写材料“爬格子”,对他来说,习惯成自然,相当适应。先生的品性不善于言辞,但脾性很好,是一位谦逊随和、可亲可敬、德望很高的长者,对领导、对晚辈尊重爱护,对前来请教者热情且尽其所知,体现一位长者、学者的风范。在2001—2004年,政协为编写《漳浦村社要览》和《漳浦姓氏丛谈》而组织深入乡镇、村社作田野调查。原先领导考虑他年事已高,体力难支,没有安排他下乡,但先生却再三要求,表达体力尚可以支持,“一定给机会到乡村走走”,领导尊重他的意愿,就这样,坚持与同志们一道,足迹遍布漳浦大地的200多个行政村和一千多个自然村,这对一位已逾80高龄的老人,其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田野调查后还要担负一大部分材料的整理核实,他也能按时完成任务。他所书写的稿件、通篇材料自始至终一样工整的硬笔小楷,从不夹杂马虎潦草的张页。有人说,“文如其人,字似其人”,从林昌先生的书写也可看出他的耐性,他的端正的人品。
  自1980年起,林昌先生在编写文史资料的同时还参与新编《漳浦县志》的编写工作,且为副主编。新编的《漳浦县志》是一部有191万多字的宏篇巨著,参与编写的资料员、工作人员近50人,由这一班人员共写共编上下一千三百余年历史的具有权威性的漳浦史籍,需要有很好的协调力和协作精神,林昌先生能在这一重担中,充当副主编的角色,其能力是不言而喻的。他还分别于1992年、1995、1999年、2001年出版个人专著三本,与他人合作的一本,共4本专著书籍,其中一本是《九十九峰起伏漳浦史》,1992年底由鹭江出版社出版,约18万字,写漳浦千余年来如梁山九十九峰波澜起伏的盛衰历史。依据史实,阐述漳浦县的历史沿革、政风官制、文化积淀、人文民俗、浦台渊源等资料,漳浦寓台耆老陈则蔡先生为该书作序,序言中有一段话评价该书:“取材广博,史事翔实,章节有序,叙事客观,说理明晰,文笔流畅。”这样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相当贴切的。一本是《漳浦与台湾关系史》,1995年9月出版,约17万字,县委书记林奕斌为其作序。该书写漳浦自明清以降,先民渡台,垦拓繁衍,开发台湾,建设、治理台湾的史迹故事,寓台漳浦籍杰出人物传略和故土情怀等,该书在台湾拥有很多的读者,在两岸都起到很好的影响。一本是《漳浦掌故》,1999年4月出版,约12万字,写漳浦的历史故事、风俗民情、民间佚事,县委书记沈元坤为其作序,十分推崇林昌先生的人品和书品。还有一本与陈侨森先生合作编写的是《漳州掌故》,23万字,写漳州历史沿革、历史地理、历史人物、山川胜景、史迹寻踪、民间故事、轶事逸闻、风土民情等,是了解、研究漳州历史文化的一部很好的乡土教材,福建人民出版社、海风出版社分别于1995年、2003年出版该书。
  归纳以上叙述,林昌先生自1980至2005年这25年间,撰写文史资料150余篇44万字;出三本个人专著47万字,与人合作的著作1本23万字,参与《漳浦县志》编写,负责修改稿件的大部分,参与《漳浦村社要览》、《漳浦姓氏丛谈》编写,担负着相当份量的文字编写,并参与点校旧《漳浦县志》。他的文章,他的文字,林林总总,洋洋数百万言。从这样巨大的业绩中,看到了古稀之年、耄耋之年的林昌先生的勤奋与执著、拼搏与奉献!
  县政协充分考虑林昌先生的专长和特别贡献,自第六届(1984年12月—1987年1月)吸收选任为政协委员后,连任七、八、九、十、十一届(第十一届从2004年1月—2007年1月)县政协委员,历任县政协文史室文史员,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等职。
  2005年9月,林昌先生患高血压脑血栓,使右肢瘫痪,行走困难不能出门,只能在卧室内活动、养病,到这个景地,先生仍然闲不住,仍然惦记着漳浦政协、漳浦文史,去年,他用左手撰写《漳浦畲族》等三篇文章(共1.5万字),文史室的同志们很受感动,予一一刊载在《浦文史资料》第二十五辑之中。先生还赋诗填词多首,今在此特抄录一首于兹,以作纪念,亦作拙文的结尾。
  病中吟
  党的恩情感我深,政协领导是知音。优待照顾嘱休息,自找麻烦仍费心。
  意外中风无感叹,从容养病不呻吟。多蒙帮助渐康复,情愫凝诗表谢忱。衷心祝愿李林昌先生早日康复,祝愿先生长命百岁!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李林昌
相关人物
陈万年
相关人物
陈则蔡
相关人物
林奕斌
相关人物
陈侨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