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祠·墓·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38
颗粒名称: 忠勇祠·墓·碑
分类号: K877.45
页数: 3
页码: 1696-169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忠勇祠、忠勇墓和忠勇碑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与这些历史遗迹相关的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事迹。忠勇祠是为纪念明代抗倭阵亡将士而建,历代均有修葺。忠勇墓是戚继光等阵亡将士的坟墓,位于忠勇祠前约150米处。忠勇碑是歌颂戚继光功德的碑文,由探花林士章书写。这些历史遗迹现今分散在漳浦县盘陀镇和天福茶博物院内。
关键词: 漳浦县

内容

忠勇祠在县盘陀镇盘陀墟旁,为纪念明代抗倭阵亡将士而建。
  明代,倭寇侵扰漳浦沿海一带,甚至进入内地。据《漳浦县志·萑苻(寇乱)》记载,自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始,倭寇侵扰六都(今云霄县境内),继而进犯盘陀、长桥、溪南、麦园埔、峰山、无象铺、云霄、屿头(今属龙海市)、濠浔、县城东郊等地,百姓深遭灾殃。至嘉靖四十三年,倭寇大举侵入盘陀蔡陂一带,巡抚谭纶、总兵戚继光率兵由莆田入漳追击倭寇至蔡陂岭。《漳浦县志·戚继光传》载:“蔡陂之役,贼预度继光当至,设伏待之,卒然蜂起,兵为小却。继光斩前怯者数人,身自奋战,贼竟溃。”此役共斩倭首八百多级。《明史》“谭纶传”、“戚继光传”也记述此战役。又据民间传说:倭寇钢刀锋利无比,交战时,戚军兵器被削毁,无法抵御。戚继光就地取材,采用当地毛竹为武器,直刺倭寇,竹末端被削掉,仍成尖锋,犹可刺敌,倭寇被刺杀数百人,竹也因而得名为“矛儿竹”。又倭寇逃遁入蔗林中,负隅顽抗,戚继光为彻底消灭敌人,下令放火烧蔗林,倭寇无处可逃,大部分被烧死,未死者也被俘获。
  蔡陂之役,戚军牺牲八十多人,谭纶、戚继光为阵亡将士作集体坟墓,称忠勇墓,并建忠勇祠祀之。祠坐南向北,面对忠勇墓。隆庆元年(1567年),立碑于祠中纪念,称忠勇碑。
  忠勇祠历代均有修葺,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知县王命爵修,县主簿黄正时实董其事,并请邑人、江西副使(后官至通政使)林梓撰《重修忠勇庙及乾桥、便民桥记》(原碑存于福建省博物馆,碑文附于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三十七年(1698年),知县杨遇、陈汝咸相继再修。古代,每年春秋仲月(即二月和八月)在忠勇祠举行拜祭,其祭文曰;“维神捐躯报国,血战疆场。鱼门落胄,马革扬名。丹心贯日,浩气凌霜。雄垂奕代,卫此一方。惟兹仲春(秋),谨以牲帛香楮,用申奠献。尚飨!”今忠勇祠已倾圮,忠勇公神牌移入附近关帝庙内右庑殿中,仍受当地民众拜祭。
  忠勇墓在忠勇祠前约150米处,墓丘成半球体形,其大园直径约10米,因远观似民间酿酒桶内的冷却器“和尚头”,故民间称为“和尚头墓”,取其象形。后讹称为“和尚墓”,与原义大相径庭。近来,有人将“和尚”诠释为“未娶妻的青年人(指墓中死难将士)”,更为穿凿。现忠勇墓包含在天福茶博物院内,墓堆较前低平,墓周环以石砌,并在墓旁雕一尊戚继光立身石像,更添墓地风采。
  忠勇碑是歌颂总兵戚继光的功德碑,碑高280厘米,宽100厘米。额首篆刻《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因年代久远,下半部字迹风化,加之在碑的下半部用石条筑小祠庙,使下半部文字更加难辨。石碑撰文者也难推测。有人说是谭纶撰文,但从文中记述“遂用都御史二华谭公为提督,公为总兵”。“公同二华公领将兵直抵于漳”。可知撰文者绝对不是谭纶自己,这是由于没有读碑文内容所引起的臆测。当时,福建巡抚涂泽民,碑文中有“非执事先生有德之言,曷以传不朽”,之句,“执事先生”是否指涂泽民,待查。其篆额者也无从稽考。其书丹者官职全称为:“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姓名虽漫漶,但可推为本县人、探花林士章。因只有状元、榜眼、探花才可称为“赐进士及第”。林士章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正是碑上所刻书丹者的官职。嘉靖四十一年,母蔡氏丧,妻柳氏也丧,归家办理双重丧事,迟至嘉靖四十五年末才起补原官。当时,由进士及第尚在翰林院任编修的福建人也仅有林士章一人而已,且当局也不会弃近就远请外省人操笔。所以,当地官员请他为“忠勇碑”书写碑文,于隆庆元年镌刻立碑(碑文附于后),也就顺理成章了。
  现忠勇碑在天福茶博物院西南角围墙外的荔枝林中,碑旁有几棵松树,使忠勇碑更加古色古香,象征其松柏长青之意。
  〔相关链接〕
  (一)总兵戚继光、巡抚谭纶资料(据《明史·戚继光传》)、《明史·谭纶传》摘录)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安徽定远人。世代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至其父,调任山东都指挥使司任都指挥佥事。嘉靖中,继光嗣职,署山东都指挥佥事,改任浙江都指挥佥事,为参将,在浙招募金华、义乌勇士三千人,教以刺击法,演练阵法,名“戚家军”。倭寇屡犯浙江、福建,戚继光带兵讨平。以军功累升都督同知,为总兵官。
  嘉靖四十三年二月,倭寇入漳浦县八都汤坑蔡陂(在今盘陀镇),巡抚谭纶令戚继光领兵进剿,俘斩数百人,余贼逃往海上。后与俞大猷合剿海寇吴平,获大捷,吴平孤舟逃遁。隆庆二年五月,调镇守蓟门,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官至右都督,加太子太保,录功加少保。
  戚继光与俞大猷均为名将,号称“俞龙戚虎”,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在大猷上。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
  谭纶,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擢郎中,迁台州知府。纶沉毅知兵,参将戚继光练兵已及期,纶因收之为用,与继光共破倭。加右参政,会丁忧去。尚书杨博荐起,复将浙兵,破贼。寻改福建参政,乞终(丧)制去。
  嘉靖四十二年春再起,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以破倭有功,诏加右副都御史。嘉靖四十三年二月,与戚继光破倭于蔡丕(陂)岭。纶上疏请复行(丧)服。四十四年冬,起故官,巡抚陕西,改四川,进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兼巡抚广西。
  隆庆元年,诏征纶还部,进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召入为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以功进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后,予告归。
  万历元年,起兵部尚书,又加太子少保。五年,卒官,赠太子太保。与戚继光共事齐名。称“谭、戚”。
  (二)碑记资料(据《漳浦历代碑刻》及原碑刻整理)
  大都督南塘戚公功德碑
  赐进士出身、□□大夫……/敕巡抚湖广等……撰文。/
  赐进士出身、奉……/经筵讲官、前翰林院……篆额。/
  赐进士及第、翰林院编修、/经筵讲官……书丹。/
  天将开/国家昌明之运,则必荐生贤哲,列于庶位,有忠贤不二心之臣,……/朝廷高拱而/国祚灵长也。惟我大都督南塘戚公,幼禀殊姿,性通神略,起自……/所荐授,而忠诚一念,尤不可以业古殚陈者也。概自倭夷煽……/天子恻焉,遂用都御史二华谭公为提督,公为总兵,率师径……/焉。癸亥冬,倭几二万,复集合攻仙游,仙游之城危如……/请,公同二华公领将兵直抵于漳,公履……/危之功居多,凡此战功,惟蔡陂岭尤险而奇,今诸将□参游都……/而祭之,且为立祠血食之,复伐石为碑,以纪公功德。属言……/明二百年来所仅见者,非执事先生有德之言,曷以传示不朽。……/按堵屹然,负金汤之重者,匪公其谁?昔召虎平淮南之夷戎……/倘观风者采之,行将勒之彝鼎,以韶来祀。公殆今日□召虎……/元戎视师,兵行有节,既兼福、兴、漳□滋□□此流……/帝曰:南夷汝往且征元,戚至征前无坚城。龙骧虎贲……/
  隆庆元年岁次丁卯……/
  (注:“/”为碑刻每一行终了的记号)
  重修忠勇庙及乾桥、便民桥记
  邑治所自鹤岭蜿蜒而下,为雄镇亭亭,下有便民桥;而南过五凤桥不一里为乾桥。两桥地形皆下,而乾桥为长且甚,稍淋雨则水底满不可行,又不可通以舟楫,民往来咸艰之;乾桥之南廿里为忠勇祠。先是,嘉靖末,倭夷自宁、兴下,大将军戚继光长驱至此截之,乃追战伐功,檄祀死王事者若干人,俨然吊古战场意也。历年滋多,祠宇渐圮。
  壬午春,邑大夫舟宇王公以名进士来莅兹浦。不期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举,乃歙见田黄君由太学出为令簿,实善承之。于是,以癸未岁十一月为□□□捐俸鸠工募之。直视两桥形势,下处增砌以石,各二三尺许。自是,水不止行,积雨无患。已而,黄君以事至祠下,谓然曰:“有其举之,莫或废之。”复请于王公,下重修议,募民视治桥直,补之葺之,描之绘之。自是,庙貌焕然一新。事竣,诸长者以公德不可忘,相率丐予言,以志不朽。
  予谓:子产,古遗爱也,乘舆济人,仅仅以惠名。复令曰:“十月成梁,则其所济实多。”苏子谓:“士莫先勇敢,勇敢莫先于倡。”虽是祠宇之修,直故事已哉。慰忠魂于前,固所以倡勇敢于后,云尔。君子谓士事得乎政之体矣。黄君徽政如增署教场,以时演习;修筑甬道,以便城守等,事不可殚述,述其轶事如此,俟观风者采焉。
  时万历岁在甲申季冬之日
  赐进士出身、中宪大夫、江西按察司副使、奉敕整饬饶南兵备、邑人林梓顿首拜书。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戚继光
相关人物
谭纶
相关人物
林梓
相关人物
杨遇
相关人物
陈汝咸
相关人物
涂泽民
相关人物
林士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