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畲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35
颗粒名称: 漳浦畲族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5
页码: 1688-169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的少数民族蓝姓人口的历史和现状。蓝姓开漳始祖蓝廷瑞在元末迁居漳浦,明初分散到各地。长子庆福迁居苌坑(今赤岭),次子庆禄迁居隆教(今畲族乡),三子庆寿迁到大埔县湖寮下漈茅坪(今畲族乡)。明代漳州的兵役制度严峻,三个兄弟分散居住。长卿于嘉靖二年建立祖祠“种玉堂”,门联表明漳州文臣武将的兴起。蓝理是种玉堂十二世,英勇善战,代士兵承担杀人之罪再次入狱,澎湖海战中指挥将士击败郑军,受到重伤,施琅恐其有失,令医官医治,三日后即带伤出战,最终夺取澎湖海战的胜利。蓝理任宣府总兵,调浙江定海总兵,改任天津总兵。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内容

漳浦是漳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县份,蓝姓人口22507人(2001年统计)占全县人口数的2.81%,居全县人口数的第十一位。
  1984年5月7日,在广大畲族自愿请求下,经有关部门组成专家、学者组,自5月10日开始对赤岭、湖西等地和华安官畲进行调查,反复查证,最后写出报告,请求上级恢复为畲族。因为官畲原是由苌坑(赤岭)迁出去的,早先已经确认。还有漳平的山羊隔,也是苌坑迁出的,也已经确认,但是资料于“文化大革命”时遗失。1984年7月17日,漳浦县人民政府发出通知,正式批准赤岭、湖西二乡为畲族乡,还有白竹湖农场和坑作业区、马坪镇的京仔村、大南坂农场蓝厝村(由管理蓝元枚提督的人繁衍成村)、万安农场朝阳村(安置杨美水库的移民建村)等为畲族村。
  蓝姓开漳始祖蓝廷瑞,名兆,字元晦,祖妣姜氏,于元末来居前亭下尾蓝厝井,葬在前亭蕉坑,称“鹅穴”,形势如鹅头峙江。生三子:庆福、庆禄、庆寿。长子庆福,迁居苌坑(长卿里),谥德弘,生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亦即宋景炎三年正月十五日寅时,卒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享寿127岁,葬在前亭山仔尾海边,形似“虾穴”。元配祖妣冯氏,谥淑派,生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三月初三日末时,卒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十二月初二日酉时,寿128岁。副妣杨氏(佛昙杨氏女)二娘,生于元至元十五年(1276年)127岁,八月初三日丑时,葬在庆福祖坟左畔,无立碑。
  明代初年的兵役制度是严峻的,三个兄弟只在前亭下尾住一代便分散了,长子庆福迁长卿(亦称张坑,即今赤岭),次子庆禄迁居隆教(今畲族乡,将始祖廷瑞及夫人姜氏领去立祖庙),长卿却只立长子庆福祖祖祠。三子庆寿迁到大埔县湖寮下坜茅坪(今畲族乡,分传于饶平蓝屋)。
  长卿于嘉靖二年建立祖祠“种玉堂”,址在石椅。石椅,只是山上有两条长石阶,不知道放在那里多久了,有时人们将他当椅子坐一坐,因此称该村为石椅村。长卿是雅称,本来叫苌坑,苌,本音读如场,猕猴桃的古代叫法,苌坑两字连读,好似“张坑”,所以清代也曾叫张坑保。现在却叫赤岭畲族乡,赤岭,原叫雀岭,清康熙年间漳浦地图在官浔与长桥之间还标有地名“雀岭”。现在已讹音为赤岭,成为一个墟场,蓝理的提督府建在墟场边,成为乡政府(原公社)所在地,所以称赤岭公社。
  种玉堂门联“由镇海而分支,木本水源思先德;卜苌溪以衍派,文经武纬振后昆”,表明“镇海”是明代镇海卫,为漳州海防重地,文臣武将从这里兴起。楹联之一“三楚大巡按,胜国曾持节钺;六部少宗伯,圣朝与掌丝纶”,因为联是清代撰的,指明朝为“胜国”,指清朝为“圣朝”,即是说蓝紫涛,土塔大厝社人,明崇祯元年进士,官御史,他是任官第一人。“六部少宗伯”指古萝社人蓝应元,乾隆进士,参与编修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官至礼部侍郎。还有“所向无前”,是康熙帝赠给蓝理的匾,“平台大将军”是康熙赠给提督蓝廷珍的匾。“公正廉明”是雍正皇帝赠给广州知府蓝鼎元的匾。“参赞大臣”是乾隆皇帝赠给蓝元枚的匾。
  种玉堂始建于明朝嘉靖二年,清初康熙年间,福建陆路提督蓝理重建。蓝理,石椅村下尾社人,种玉堂十二世,字义甫,号义山。次弟蓝瑶,四弟蓝瑗,五弟蓝珠,都是将才。他自己尤其身材魁梧,未满二十岁,刀枪、火器都十分精通。清初,有一个卢质,在岱嵩、井尾一带海边抢劫,蓝理便组织一批人去把他们降服,到漳州报功,哪知反被疑同是海盗,将他投入监狱,关了也不问。直到康熙十三年,镇南王耿精忠勾结吴三桂叛清,下令释放囚犯,命他赴军中效力(据说当时李光地在安溪,叫他逃出仙霞关,去投效康亲王杰书,带领康亲王入闽,任松溪游击、灌口参将)。又因为得罪福建总督姚启圣而被革职。就在这时,他的一个士兵,因为与人殴斗误伤人命,他见其上有寡母,下无兄弟,便毅然代他冒认杀人之罪,再次入狱。其时,施琅任靖海将军,专职平台湾,施琅闻蓝理英勇,奏请随军征台,代理提标右营游击,任先锋官。蓝理率领先锋船,澎湖海战中,一战克花屿、猫屿。郑军主帅刘国轩在澎湖主岛周围二十多里列为壁垒,蓝理等七名总兵都冲入敌阵。双方战舰蔽海,蓝理英勇异常。阵斩八十多人,不料风向突变,巨浪将清舰冲散,施琅的一目被对方的炮弹碎片薰伤,形势非常危急。蓝理还指挥将士,向郑军投掷火药罐,双方死伤甚多。突然炮弹灼伤蓝理腹部,肠子流出,族弟蓝法将其装回腹中,四弟蓝瑗用衣服为他包扎,他继续指挥战斗,击败郑军,施琅恐蓝理有失,传令班师。施琅令医官为蓝理医治,医官嘱卧床休息,七日不可动。才过三日,施琅整队出击,蓝理知道了,连忙登船,见施琅的帅船冲犁过猛,以致搁浅,受到围攻。蓝理船帆上写“蓝理”两大字,非常显目,敌方看了,说“蓝理又来了!”有些胆怯,他发炮射中敌舰,使其退缩,施琅改乘蓝理的大船,继续指挥,终于夺取澎湖海战的最后胜利,刘国轩退到台湾,请郑克塽投降。
  台湾收复后,蓝理任宣府总兵,调浙江定海总兵,改任天津总兵,开垦城南低窪地150顷,称为“蓝田”,北方种植水稻自此开始。
  康熙四十五年升福建陆路提督。他倡修江东大石桥,还在浦头建街道,修港道,自己捐资,而对为富不仁者科以罚金,说是“以地方不义之财为地方谋利,可以劝孝弟,仰豪强,转移风化。”泉州一些胥吏便假冒蓝理之名,向不义者讹诈。绅士发动检举,康熙帝令浙闽总督范时崇、福建巡抚觉罗满保等会审,弹劾蓝理“贪婪酷虐”,奏请立斩,追回赃银八百两。康熙皇帝念其澎湖中战功,命从宽免死。康熙五十四年,准噶尔丹的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再次作乱,蓝理请随军出征获准。无奈他年事已高,旧伤复发,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抱病回京,次年在天津蓝田病逝,寿七十二岁。康熙准其免去追赔的银两,让其儿护送回乡,葬在湖西后溪南山社口(据蓝鼎元为其所写家传)。
  苌坑早已有开漳圣王信仰,石椅村就有开漳圣王庙,古美山也有。蓝理还从漳州的辅顺将军庙里包了“香灰”作为随身保护神。辅顺将军马仁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的部将,曾在大峙原为保卫陈元光而与蓝奉高战斗至死。在澎湖海战中,蓝理看见辅顺将军为他蔽遮炮弹,所以他得以大难不死,并升官为福建陆路提督,所以回乡给他塑像立庙。辅顺将军与三官大帝同祀在一座庙宇里,从前,三官大帝没有庙,只有一个神坛,据说早在明朝宣德年间就有了。三官大帝一般民间家家有,也是只挂“三界公香炉”于门庭之上,一年有三个朝拜日。天官是农历正月十五日,水官七月十五日,地官是十月十五日,即上元、中元、下元。雨霁顶的三界公每三年一次,正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选择一天,漳浦、芗城、龙文、龙海等地民众齐集,将庙里的神像抬出来,有的抬“辇”,有的抬“艺”,有的舞龙,有的舞狮,有的踩跷,有的演大车鼓,本地一些妇女,则束围裙,手持扫帚,为神扫路。据不成文规矩,由官浔横口的开漳圣王开路。
  明代以前,苌坑和湖西都是汉族居住的地方,老早就有开漳圣王信仰。但畲族有没有带来他特有的信仰呢?现在还有两项:一是三月初三,家家都做粿祭拜祖宗;二是九月初九日,家家做米圆,每粒米圆上都按上凹痕,表示狗脚迹。现在闽东的一些畲村,年节习俗也是与汉族一样,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等。闽东的传统节日是二月二会亲节,三月三染乌饭祀祖先。三月三日乌饭节,据说受蓝奉高影响,漳浦畲族没有受蓝奉高影响,故做粿拜祖。在服饰上,现在闽东男女无异。本来妇女爱青色,多穿自织的苎麻布。
  原来,陈元光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在建立漳州后,在“治平”情况下,在云霄半径山为祖母魏氏守墓,过着“寻仙迹”生活。占领过潮阳县城,而后被陈元光克复的潮州山区畲族苗自成、雷万兴之子死灰复燃,突然率众潜入岳山,陈元光轻敌,只率少数骑兵赶往征战,大队步兵赶到时,他已被畲族蓝奉高杀伤致死。后来朝廷令他儿子陈珦代理他的职务,夜袭巢洞,杀了蓝奉高。
  清末,漳浦县“红白械斗”时,封建族长利用这一段史事,鼓动族群对立,说陈蓝二姓是世仇。后来群众悔悟,械斗结束,互相通婚,族群和好。而现在谈论畲族时,还有人在谈论“陈元光是畲族的侩子手”。殊不知唐朝曾在潮州凤凰山区集结的畲族,早已在元代和明代迁居闽东,转传浙江,以至安徽。正如《高皇歌》所唱:“广东路上已多年,蓝雷三姓去作田,山高作田无米食,赶落别处去作田。福建田土实是高,田土有肥又有瘦,有人命好作有食,几人命歹作也无。……”宁德、福安、罗源、福鼎、浙江丽江地区,景宁县等地的畲族都由潮州凰凤山区直接或间接迁来。国家民族委员会曾组织陈国强、施联朱、陈元煦、蒋炳钊、张崇根、陈佳荣等教授,分别于1953年、1955年、1982年先后参加实地调查,编成《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于1984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认定这些畲族都于唐朝在潮州凰凤山区生活过,后来在元代或明代迁至浙江。
  同在《畲族社会历史调查》这本书里,记载着《广东畲民识别调查》(1955年,组长杨成志,整理陈凤贤、黄淑娉),说唐代在凰凤山区居住的畲族早在元代或明代已经迁走。现在居于凰凤山区的畲族是重新迁来的,如潮安山梨村(姓雷)由福建(无具体地名)迁来,碗窑村(姓蓝)由龙岩金羌坑石壁下迁来,饶平的石鼓坪(主要姓蓝,还有吴、林、李)由南京迁来,李公坑(姓雷)由龙岩迁来,丰顺县凤坪村(姓蓝)由宁化县安东村迁来,潮安黄竹洋(姓蓝、雷)由广东大埔迁来。迁来的时间不一,潮安山梨已传十一至十六代,潮安碗窑及丰顺凤坪蓝姓来定居时间约在明末清初。他们说客家话,受潮州话影响。
  至于莲花山区的惠阳长坑扃峰(姓蓝、来),南洋、碧山乡潦下(姓蓝),十九区陈湖(姓雷),麻竹坑(姓蓝),海丰北镇乡红罗(姓蓝)说祖先从南京来;罗浮山区博罗嶂背(姓蓝、雷、盘)、长坑(蓝)、增城兰溪下水(姓盘、蓝)、通坑(姓雷、来)都说由河南迁来。这些畲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的苗瑶语系,与凰凤山区的畲族语言不同,不知在这里住多久了,看来与凰凤山区的畲族无关。
  漳浦蓝姓于元末才从江西入闽,居住在这块已经有“开漳圣王”信仰的土地上,自然从俗。原他们追溯其得姓始祖是炎帝第十世榆罔,臣服于黄帝,赐给儿子昌奇绣蓝一枝,封于汝南(在今河南),故以汝南为郡望。后裔发展到江苏、淮河、山东一带。一〇八世蓝明德为首领之一,于唐朝天绶元年受命为扬州节度使,其子蓝采和,为谏议大夫,对唐玄宗宠爱杨贵妃进行忠谏,得罪杨国忠,辞官出朝,隐在山林,修仙学道,隔很久才在街市上出现一次,由于行踪神秘,行动不同凡俗,后来成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三世蓝仁,生活于开元年间。四世蓝元隆,生活于广德年间,凿山耕活,种粟止饥。五世蓝棣,生活于唐代宗广德年间。六世蓝戌,生活于唐开成年间。七世蓝仁安,于唐禧宗乾符三年遇黄巢之乱,鸠众建寨自固。八世蓝宗训,于朱温称帝时的唐昭宗光化元年迁居濠州定远县东山洞(在今安徽)安锄乐业。九世蓝昭,于晋高宗天福元年入石室隐居。十世蓝一俊,十一世蓝一备,十二世蓝时用,十三世蓝章公,春至即耕,秋至即收,至宋神宗元年。(以后蓝家都住东山洞直至元朝末年,蓝玉率领他的族人为基础的一支军队助明太祖打天下,官至大将军,封凉国公,后以谋反罪被剿家灭族,株连一万五千多人,因此这一支蓝姓式微。现在安徽畲族是明代从潮州凰凤山传闽东、浙江转传安徽宁国的)。十四世蓝万福,已于宋徽宗时避金兵之乱迁居句容。十五世蓝吉甫,生于理宗宝庆元年,卒于端宗景炎元年(即元世祖二十三年),当时已入闽居福清之五福乡,父母兄弟都在路上相失,时六月十一日,年八十九岁,葬在华阴谷人形山。十六世蓝常新,娶妻李氏,生五子,迁居侯官。十七世万二郎,字钜夫,生于宋理宗淳祐五年四月初八日(元成宗大德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生三子:长熙一郎,次熙二郎,三熙三郎。十八世熙三郎,生于宋度宗五年,妻王氏十娘,名云,生三子,长和一郎,次和二郎,三和三郎。十九世和二郎,字长乐,生于元始祖十三年三月十八日,妻张氏名月娥,生一子,名太一郎。二十世太一郎,生七男,长成分散,第七名念七郎,住建宁。二十一世念七郎名炯,字文明,以文学名世,仕元,提举江西等处学政,住建宁,当地巨富以女妻之,生子名琛,字邦献,即廿二世,仕元,任江西省抚州临川县尹。生三子,长蓝兆,字元晦,号廷瑞,次蓝光,字仲晦,号石泉,三蓝宽,字季晦,号清甫。
  据《中国的民族识别》(黄光学主编,施联朱编,民族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说:潘光旦教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对畲族来源作了研究,认为春秋时代的“东夷”靠近西南的一支——徐夷,有密切关系,徐偃王曾在那里立国。费孝通教授于1982年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对已故潘光旦的学说进行补充,说徐夷后来向长江流域移动,进入南岭山脉部分可能就是瑶,一部分从南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和汉族结合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畲,另外一部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可能就是苗,所以瑶、畲、苗同源。1984年张崇根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发表《畲族族源东夷说新证》,认为梁匏图腾是鸟与犬合一的图腾,高辛帝就是鸟图腾,便形成鸟犬合一的图腾。又畲族族谱中提到最早的祖地在会稽,说高辛帝以会稽封赐槃匏。那会稽不是绍兴,而在江苏,即徐偃王的地盘,秦始皇二十五年立为会稽郡,郡治在苏州,后来会稽扩大,东汉永建四年才分钱塘江以北为吴兴,以南为会稽郡。
  施联朱主张畲族来源是东夷的靠近西南的一支,即徐夷,春秋时代徐偃王在那里立国。居于这个观点,唐代的蓝明德于天授年间被任命为扬州节度使便无可置疑。虽然,他因为儿子蓝采和对唐玄宗过分宠爱杨贵妃进行忠谏,得罪了杨国忠而辞官,卜居建康(今南京)。
  漳浦旧谱记载是清楚的,但只记载“二十世大一郎生七子,一至六子长大后失散”,只记载直系。近来会谱证实,一至六子于元初辗转迁移于闽西、赣南之间,传下很多后裔。据江西大余县蓝功纯提供的资料,大余县蓝姓都是念三郎和念五郎的子孙,南康县有一万多蓝姓,都是念五郎子孙。还有念三郎、念四郎、念六郎子孙。广东梅县蓝姓都是念六郎后裔,也有部份念五郎后裔,都由闽西转传于程乡,后居梅县。他们所持是《临川蓝氏族谱》,所载世系自蓝明德以下至临川,世系与漳浦族谱竟然如此吻合。
  至于二十世以上旁系,十九世和二郎之祖父万二郎则已于宋度宗元年迁居石壁,元泰定三年再迁居汀州城下里坪水口,二十世太一郎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移居武平县大禾乡。二十一世念二郎,念二郎移居武平章丰、吉胡。念四郎移居上杭平安里。念五郎移居大禾山上堡。念六郎移居武平林坊。念七郎移居上杭庐丰。闽西蓝族记载其祖源,自昌意为一世祖,蓝明德为16世祖,至于常新移居建宁积善坊,与漳浦种玉堂的记载相符,以下则记载他们从建宁积善坊分衍于闽西各地的世系。他们都是说客家话的,而漳浦说闽南话。我所接触到的客家人或外江人的后代,他们最多在第三代便只会说闽南话,何况漳浦畲族世代与闽南人通婚。
  漳浦畲族还分衍于平和南胜河仓,晋江县河市,河市又转传于双髻山下新寨厝乡下宅,再分衍于德化县白叶湖山下斗立崎、龙塔。又分传于惠安涂寨乡新亭。
  漳浦蓝姓于清代往台湾开拓土地者甚多,在台湾传下众多后裔,主要有:一、蓝鼎元的长子云锦及孙,于雍正年间入垦屏东阿里港。二、蓝仲,与蓝云锦同于雍正年间入垦阿里港。三、蓝欢,于雍正年间自苌坑渡台,垦拓北路红毛港(今新竹新丰)、大仓庄、中墟、莲桂、竹林,并传裔于苗栗、竹南、屏东等地。四、红狮坑(今杨美水库内)蓝引,于乾隆二十四年携妻渡台,在羊稠庄(今台北县内湖)垦荒拓土,生五子,长子荣武及幼子蓝员都居羊稠庄,次子蓝悦及四子蓝星都迁居噶玛兰(今宜兰)罗东。蓝引后裔繁多,在羊稠庄建有祖坟和祖祠。五、蓝寒,于乾隆年间自苌坑渡台,在南投建立村庄,名漳浦寮(今名风鸣里)。六、石椅村人蓝承显、承略、承着、承罗、承服、承令六兄弟,于乾隆末年传众多后裔于宜兰罗东及苗栗竹南。七、苌坑石公脚风柜厝人蓝武,于道光年间渡台,在基隆船头行供职,擅武术精医药,治病救人无数。其后裔蓝金塗现为台北蓝氏宗亲会理事长。
  走向国外则多是湖西畲族。湖西是四面环山的盆地,北部与赤岭畲族乡相接,自清代(或者更早一些)便形成顶坛、白鹤林、矿林、莲池尾、过田、巷口仓、庵内、坑仔尾、下坑、小示、坂园、前山等蓝姓居住的村庄。雍正元年,原苌坑土塔后营人蓝廷珍(原蓝理部下)福建水师提督开始在湖西建府第(俗称新城),五年始告完成,更助成蓝姓的发展。至民国时期,湖西成为重要侨乡。许多蓝姓、黄姓、杨姓从这里走向世界各地。漳浦华侨中学设在湖西,漳浦民族中学设在赤岭,由此可知其分工的主旨。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蓝元枚
相关人物
蓝廷瑞
相关人物
庆福
相关人物
庆禄
相关人物
庆寿
相关人物
蓝瑶
相关人物
蓝瑗
相关人物
蓝珠
相关人物
蓝理
相关人物
吴三桂
相关人物
王杰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