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情过海峡 清气溢晴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30
颗粒名称: 衔情过海峡 清气溢晴空
其他题名: 创办《金浦乡讯》、《漳浦报》、《金浦报》的经过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5
页码: 1676-168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印刷新闻和报纸历史悠久,但多数因经费困难停办。改革开放后,漳浦县开始筹备创办自己的报纸,但未能实现。后来,县侨联、侨办、县委宣传部联合筹办乡讯,最终确定刊名为《金浦乡讯》,并于1993年创刊。该乡讯以传递乡音、交流信息、弘扬文化、服务建设、增进友谊、振兴漳浦为宗旨,通过月月有报、期发数迅速达到万份以上,成为漳州市第一家实现月报的乡讯、第一家期发数超万份的乡讯。
关键词: 漳浦县 经济发展

内容

蓄势待发
  新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报纸是最早出现的新闻传播媒体,报业是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人类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漳浦县的印刷新闻出现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而兴起。从1938年8月至1949年9月,先后出现《抗敌周报》、《漳浦日报》、《漳报》、《组训通讯》、《漳浦民报》、《漳浦青年》、《南潮》、《南天报》、《青年报》等报刊。每种报刊的寿命1年左右,长的达4年,多数因经费困难停办。漳浦县的第二次办报高潮出现于1958年至1961年,先后创办了《漳浦通讯》、《漳浦工业》、《漳浦报》、《漳浦日报》、《漳浦县报》等报刊,其中《漳浦日报》出版4个月,期发量4000多份。
  漳浦县人口多,地域广,是漳州市数一数二的大县。而且历史悠久,资源富饶,文化沉淀浓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繁荣,人们愈来愈迫切期望:能有一张漳浦自己的报纸。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漳浦得改革开放之先机,率先大念山海经、开展闽台交流,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典型。县委书记黄步翔对办县报满腔热忱,支持加快筹备的步伐。当时,由我执笔起草请示文件初稿,县委办主任沈淮森审稿,经县委研究同意,1983年6月17日,县委宣传部向省、地委宣传部呈送“关于办《漳浦报》的请求报告”,报告说:“我县是闽南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历来文化比较繁荣,解放前和五十年代均有办报的历史……为加强组织领导,交流消息经验,促进两个文明建设,锻炼培养一批人才,很有必要办一张县报。……《漳浦报》为县委机关报,立足本县,努力办成具有漳浦特色的地方小报;《漳浦报》为四开四版的周报……”其报告经龙溪地委宣传部批准同意并转报省委宜传部,省宣新闻出版处研究后认为:龙溪地区还未有报纸;应先集中力量办地区报,县报暂缓,放下一步考虑。九十年代初,县委书记王良才也曾找我面谈,探讨筹办《漳浦报》的事宜。
  应运而生
  在此背景下,作为对外宣传的侨刊乡刊小报,具备了外因与内因的条件,应运而生。
  1992年9月,漳浦县侨联、侨办、县委宣传部联合筹办乡讯,筹办人是县侨联主席陈贻彪、县侨办主任杨国连、县委宣传部宣传科长林伟雄、县委报道组组长严利人。刊名开始拟用《漳浦乡讯》,我建议用《金浦乡讯》,获采纳。这期间,在县委宣传部会议室开过三次筹备会议,县侨联、侨办提出,他们没钱,也没人,具体事务由宣传部负责。当时,县委报道组归县委宣传部管辖,县委宣传部就把办乡讯的工作交给报道组,作为组长的我承担起了办乡讯的任务。1992年10月,《金浦乡讯》申报办刊的设想是:“扩大开放,向海外漳浦籍三胞宣传漳浦,扩大漳浦影响。努力宣传漳浦投资环境、建设成就、乡土人情,使乡讯成为漳浦籍海外三胞的‘家书’”。办报机构,社长:杨国连(县侨办主任兼),副社长:商和坤(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兼)、黄以结(县文化局局长兼),主编:严利人(县委报道组组长兼),另外,聘请县文明办退休干部、老报人黄仰文担任副主编。1992年10月22日,县长康天厚批给开办经费2000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翁福在福州亲自到省有关部门办理乡讯手续。1992年10月30日,省侨办批准同意登记。1992年11月10日,县编委同意《金浦乡讯》配备专职人员,编制。1993年初,省新闻出版局发给侨刊乡讯登记证:CN-35(Q)第0031号。
  1993年2月1日,《金浦乡讯》创刊出版。在创刊号一版上,刊登了我县诗人洪照宏(现为漳浦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贺诗:“雏凤鸣金浦,绥城春正浓。衔情过海峡,带笑舞东风。羽炫九龙水,翎编七彩虹。新声翻雅韵,清气溢清空。”(雏凤新声一贺《金浦乡讯》创刊),从此,金浦的这只“雏凤”,衔情过海峡,传送着乡土信息和乡情、乡谊。
  《金浦乡讯》作为联系三胞之桥、中外交流之窗,共办报宗旨是:立足本县,体现特色。心系三胞,情播四海。内外并举,古今兼蓄。传递乡音,交流信息。弘扬文化,服务建设。增进友谊,振兴漳浦。在对外宣传、对内宣传之间寻找共同点、结合点和切入点,坚持政治办报、坚持正面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融新闻性、知识性于一炉,力争办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为海内外读者所喜爱与欢迎。
  《金浦乡讯》创办之初,人手少,经费缺,依托在县委报道组内,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共用一间办公室、一部电话,组长兼主编,组员兼记者,这在全省还是第一家。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主编负责制。创刊第一年,就实现了月月有报,期发数迅速达到万份以上,成为漳州市第一家实现月报的乡讯、第一家期发数超万份的乡讯。1994年出版乡讯14期,1995年出版乡讯17期。采用县邮局代办发行、自办发行、邮寄赠送等多种形式,扩大覆盖面,大大提高了知名度。1995年6月,在西安召开全国侨刊乡讯研讨会,金浦乡讯社的“立足漳浦大地,努力办出特色”的总结作为大会的典型材料分发,其主编荣获“全国侨刊乡讯优秀工作者”的称号,办报水平进入全国侨刊乡讯先进行列。
  《金浦乡讯》的编辑人员有严利人、黄仰文、林仲文、严峥、张惠阳、陈章兴、何木、王小翊等。
  崛起之梦
  《金浦乡讯》出版后,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县委、县政府领导呵护有加,“再前进一步”,成为了一种期望、一种鞭策。
  1995年12月29日,金浦乡讯社召开创刊三周年座谈会,社长杨国连主持会议,我作工作汇报。会上提出在办好《金浦乡讯》的基础上,应该办一份县报,并就如何办好县报各抒己见,气氛热烈。县委书记林奕斌、代县长洪德庆、县委副书记张国胜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欧友祥等领导亲临会议,听取汇报,并现场办公,解决具体困难,就创办《漳浦报》的问题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张副书记说,我来漳浦工作后,发现《金浦乡讯》,每期必看,办得很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办《漳浦报》很有必要。洪代县长说,《金浦乡讯》办得不错,我都看了,内容丰富,编者花费很多心血,难能可贵。我同意办《漳浦报》,投入一些钱值得。希望再把印刷厂办起来,以报扶厂,以厂养报,带动我县印刷业的发展。欧常委说,办《漳浦报》这个建议很好,我完全赞同。最后,林书记作总结发言,他说,《金浦乡讯》走过近三年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很不容易。对促进我县两个文明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办得不错。质量越来越好,订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受欢迎,越来越受重视。县委是满意的,对你们的工作是肯定的。三年应该有个新跨越,办《漳浦报》的条件已经具备。希望你们一手抓对外向大报发稿,一手抓对内办好小报。报纸、电视各有优势,报纸可以宣传得更具体深入。要把镜头与笔头、文字与图像、大与小结合起来,使新闻网络更加健全。希望你们越办越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筹办《漳浦报》和漳浦县报社印刷厂的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1996年1月2日,县委办公室、县委宣传部联合向市委宣传部报告“关于创办《漳浦报》的请示”,县委书记林奕斌、代县长洪德庆在文件稿上签字“同意”。1996年1月8日,县委宣传部向福建省新闻出版局报告“关于创办《漳浦报》的请示”,并呈送附件漳浦总编辑人选严利人(主任记者)及编辑部主要成员的简历。两份文件就办县报具体做法作了详细说明:《漳浦报》是漳浦县委机关报,县委宣传部为主管单位,县委报道组负责组织筹办。以刊载本县新闻为主,是全国、省、市三级党报的补充,保持一致。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当好县委和人民的喉舌。《漳浦报》四开四版,暂出旬刊,期发数万份以上,由县邮电局代办发行。同时积极筹办印刷厂,就地印刷,以提高新闻的时效。《漳浦报》与《金浦乡讯》两块牌子、一套办报队伍,共存共荣,相互促进。1996年1月6日,《漳浦报》试刊号出版,以最快的速度问世。1996年共出版两报28期,其中《金浦乡讯》17期、《漳浦报》11期。此后,两报统一按旬出版。全国政协副主席苏步青、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先后为《金浦乡讯》题写报头,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叔亮为《漳浦报》题写报头。《金浦乡讯》(《漳浦报》)按月分寄台、港、侨同胞,受到广泛好评和赞誉。每年还出版合订本1000册,分送海内外读者,作为资料查阅和收藏。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经过短期的酝酿与筹备,由报社全休同仁及社会热心人士集资入股,于1996年3月,注册成立金浦新闻发展有限公司(漳浦县报社印刷厂)。注册资金60万元,股东会由30多位成员组成。报社主编兼任董事长。采取边集资入股、边办理相关手续、边采购电脑和胶印设备、边培训技术人员的办法,于4月10日即编印出版了《漳浦报》,5月份出版了彩报。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实现了采、编、排、印一条龙作业。
  1997年3月,县报社印刷厂从原租用的粮食局100多平方米仓库迁入县食品公司一座两层小楼内营业,面积400平方米。县报社也迁入新址,与印刷厂合在一起,以便就近管理和编排校印。通过建机制、抓管理、保质量、拓市场,县报社印刷厂经历了一年的草创期,步入了四年的成长期,名气逐步打响,赢得了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的赞誉。被定为福建省出版物印制企业,荣获漳州市“诚信企业”称号,为扩大经营奠定了基础。
  《金浦乡讯》、《漳浦报》在办报过程中,得到县领导、各机关单位和乡镇场,以及旅外乡亲、台侨港同胞、热心的读者作者等关心、支持和爱护。台北漳浦同乡会创会会长陈建仁先生对家乡的小报关爱备至,先后给县报社寄信件100多封,从寄稿件、将县报的文章推介到台湾媒体上发表到为报社的发展出谋划策,拳拳之心,令人感动。为解决办报和邮寄经费的不足,陈建仁先生、香港漳浦同乡会,以及台胞李瑞河、蔡永合、林森豪、陈隆峰、柯和坤、卢涌泉、张缉熙、陈瑞和、陈瑞麟,香港同胞杨维廉、杨达华、陈志邦、吴侨植、黄定维等先生热心给予赞助。县长钟禄贵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达金、副县长骆沙舟等到县报社和印刷厂调查研究,对办报成绩给予充分肯定。此后,钟县长(书记)多次听取汇报,为报业的发展排忧解难。
  1999年2月9日,县编委批复,同意成立漳浦县报社,文件内容是:“为了适应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宣传管理,促进我县两个文明建设。经研究,同意成立漳浦县报社(含《漳浦报》、《金浦乡讯报》),为股级事业单位,录属县委宣传部,人员编制核定4名,经费由县财政核补。”1999年3月30日,县委宣传部发文:“经研究决定:严利人同志任漳浦报社(《漳浦报》、《金浦乡讯》)总编辑。”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县报社的机制。
  有了县报社,有了印刷厂,还需要一块立足之地。早在1997年1月,陈求良等11位县人大代表和何友麟等10位县政协委员就分别兴建县报社大楼作出提案和议案,要求将其作为县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列入规划。此提案后转为建议处理,但未有下文。1999年9月,县报社向县政府呈送请示解决县报社建设用地的报告。同时,采取增资扩股的办法,依托县报社印刷厂,在绥安开发区内购置建设用地,兴建县报社综合楼。1999年10月县计划局发文同意立项报告。
  2000年7月1日,县报社综合楼奠基,奠基仪式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友麟主持,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达金发表讲话。县委书记沈元坤、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杨玲、县政协主席陈辉、县委副书记记吴景辉、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达金、副县长阮伏水和黄荣川等为大楼奠基培土。2001年2月12日,漳浦县报社三层1400多平方米的综合楼落成,举行县报社暨印刷厂乔迁典礼。县领导沈元坤、吴景辉、庄星辉、骆沙舟、许火、陈桂味等人为大楼落成剪彩,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漳州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张亚清、县委副书记吴景辉在会上讲话,省新闻学会会长许一鸣、省新协名誉主席王仲莘、台北漳浦同乡会、高雄漳浦同乡会、香港漳浦同乡会等分别发来贺电,送来贺匾。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洪照宏再次赋诗志庆:“金浦啼雏凤,当时羽未丰。八年歌创业,万里振雄风。巢筑新区里,声宏化日中。长天祈奋翼,三地此心同。”许多单位与个人表达了诚挚的祝贺。
  回归外宣
  县报社综合楼落成不久,就传来了全国进行报刊整顿的消息,多数县报将于2002年初停办。当时我省有正式刊号的霞浦报、永安报、武夷山报、福清时报等被停刊,撤消机构,解散队伍,作为内部刊号的《漳浦报》,就更没有存在的可能了。漳浦报与漳浦县报社何去何从?在这转折的关头面临着抉择。好在我们手头有《金浦乡讯》、《漳浦报》两块牌子,一条路受阻,另一条路仍畅通。当初,我们依托乡讯办县报,为今,不办县报仍可退回去办乡讯。为了再上一个台阶,我提出将《金浦乡讯》更名为《金浦报》的设想,得到县委宣传部领导的赞同。并与省、市委宣传部领导沟通,得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2001年7月16日,由我拟搞,县委宣传部向省新闻出版局呈文《关于更改刊名的请示》(浦委宣[2001]12号),提出:“为进一步发挥报纸的舆论与宣传作用,增强对外宣传的功能,特请求将《金浦乡讯》更名为《金浦报》,刊期为周报,办刊宗旨、主办单位、主管单位、负责人等其它登记项目均保持不变”。2001年7月23日,省新闻出版部报刊处处长复函,提出“报告的主送部门应是省外宣办,抄送我局和省侨办,并且,应有漳州市外宣办和新闻出版办公室的意见,因为报刊现在实行的是属地管理的原则,当地主管部门必须同意后才能上报。”据此意见,县委宣传部重新呈文省委外宣办,抄报省新闻出版局、省侨办,市委外宣办、市新闻出版办公室分别盖章“同意上报”。因此,从2002年初起,中共漳浦县委主办的《漳浦报》停办,《金浦乡讯》更名为《金浦报》继续出版。“漳浦县报社”从实质上走入了历史,应当正名为“漳浦县金浦报社”。
  《金浦报》2002年、2003年出周报,2004年起改出半月报。2005年4月,由于我到了退休年龄,因而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这一段时期,《金浦报》的编辑人员有:严利人、黄仰文、严峥、何木、王小翊、邱耀斌等。2004年底,在漳州市第一次侨刊乡讯工作评比中,金浦报名列前茅,被评为先进单位,本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奖励。2006年4月,本人正式办理退休手续,离开了金浦报社的工作岗位。我主编《金浦乡讯》、《漳浦报》、《金浦报》的时间达13年,是漳浦印刷新闻历史上当编辑最“长寿”的一位。
  2006年6月,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主任、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朱清在漳浦考察期间,专程到金浦报社看望慰问我,与我亲切交谈,称赞我为福建的外宣事业创造了突出的成绩,激励我继续作出奉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
黄步翔
相关人物
王良才
相关人物
陈贻彪
相关人物
杨国连
相关人物
林伟雄
相关人物
严利人
相关人物
黄仰文
相关人物
康天厚
相关人物
翁福
相关人物
洪照宏
相关人物
严峥
相关人物
张惠阳
相关人物
陈章兴
相关人物
何木
相关人物
王小翊
相关人物
林奕斌
相关人物
张国胜
相关人物
苏步青
相关人物
陈叔亮
相关人物
项南
相关人物
陈建仁
相关人物
李瑞河
相关人物
蔡永合
相关人物
林森豪
相关人物
骆沙舟
相关人物
何友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