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26
颗粒名称: 求索之路
其他题名: 记王文径委员
分类号: K827
页数: 3
页码: 1668-16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王文径先生在文物考古领域成果丰硕,对漳浦县的古窑址、土楼、民俗文化、畲族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和文章,并参与了多个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和调查工作。他最早应用电脑进行文物管理,并采用了多种软件进行文物图像处理和制图工作。王文径先生的探索精神和才华为漳浦县文物考古事业赢得了荣誉和光彩。
关键词: 漳浦县 王文径 人物

内容

编者按:本刊第十二辑(1993年出版)曾刊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文章,介绍县博物馆馆长、政协委员王文径先生不畏艰辛、不懈追求,在文物考古领域,开辟一条通向学术科研高度的崭新道路。光阴荏苒,岁月如歌。事隔13年,王文径先生在文博领域顽强探索,不懈攀登,硕果累累,备受国内外该领域的高层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也为漳浦县文物考古事业赢得诸多荣誉和光彩,请读《求索之路》。
  王文径先生在文博领域上的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使属于他的事业获得了辉煌成就,闯出一条足以启迪人生的求索之路、拼搏之路、奋斗之路、成才之路。以下,笔者罗列了他近十余年来的主要成果,以作为1993年所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文的补充。
  王文径先生是闽南地区最早从调查古窑址入手进行陶瓷研究的文物工作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他就对漳浦县境内的十几座古窑址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调查,采集了大量的标本,写出了《漳浦宋元窑址》《漳浦赤土窑址》等二篇学术论文,均发表于《考古》等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十几年来,他又先后写出了《漳浦出土纪土青花瓷》、《闽南所见漳窑瓷器探讨》、《漳浦出土明清瓷器》、《平和窑和澎水窑》、《华安下东溪窑和漳窑》、《漳浦赤土窑的装饰艺术》等论文,并完成了专著《漳浦窑》上下册的撰写(待出版),1998年,还应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和美国芝加哥博物馆之邀,参加了在新加坡举办,有十三个国家参加的“福建古代陶瓷和对东南亚的贸易”学术交流。
  福建土楼主要集中在南靖和永定二县,但闽南各县也有数量不等的分布,都是福建土楼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王文径先生就充分意识到漳浦土楼在地方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对全县的土楼进行系统调查,采访当地老人,查清土楼历史,调查范围包括了各式土楼,山城堡,烽坠,做到不漏过一个村,并带领全馆人员对这些现存的土楼城堡进行详细的测绘。经他与博物馆人员的调查测绘显示,全县有明清和民国等时期建筑建造的方型、重方、单圆、重圆、多圆、不规则型,卍字型、半圆型等式土楼136座,城堡三十二座,漳浦县也成了闽西南土楼分布区中唯一做了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的县份。2002年,他在调查测绘的基础上完成了《城堡和土楼》一书,全书二十万余字。该书全面介绍了漳浦现存的和已知的城堡土楼,并对其缘起、产生背景、形制功能、工艺成就等进行了论述。其中,发现了一德楼、贻燕楼、庆云楼等一大批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三十九年等闽西南土楼中绝对年代最早的土楼,对于研究土楼的起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王文径先生对闽南的民俗文化也极为关注,从1995以来,他利用工作之便和业余时间,对漳浦地方的民风民俗和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他是较早地走从祭祀圈、崇拜圈和信仰圈入手的研究路子,对民间宗教信仰、姓氏源流和民俗特征的闽南社区历史文化进行剖释,他先后选择了对玄天上帝、玉皇上帝、妈祖等道教和世俗祖神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撰写了《漳浦的玄天上帝崇拜》、《长兴地区的玉皇崇拜》、《东山薛氏家族的妈祖崇拜圈》、《漳浦的妈祖崇拜》、《北江林氏家族和崇拜圈研究》、《湖西三王公渊源研究》、《赤水清水岩》、《漫话石敢当》等一系列的文章,成果多次参加省一级的学术研讨会,论文在台湾、香港和境内发表。
  漳浦县拥有湖西、赤岭二个畲族乡和三万多蓝姓畲族人口。为此,王文径先生也把触角涉及到民族学,特别是畲族史的研究,他于1997年参加了由国家民委、全国人大民族委、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等联合举办,布赫副委员长亲自主持的《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畲族社区》学术研讨会,提交了《漳浦的蓝姓畲族和台湾的关系》、《祖孙提督、府第和家族》;2004年又应邀参加了省民委举办的畲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大会上宣读了《杨文广‘平闽南十八洞’小说的史迹研究》等论文。此外,还发表《蓝鼎元和高叟洞》、《漳浦原始生殖石刻崇拜和少数民族》等涉及畲旅历史的论文。
  王文径先生还是全省文物系统中最早应用电脑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县博物馆也在全省最早对博物馆的馆藏文物进行电脑系统管理。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将全县的文物、文保单位图像,全部进行电脑录入管理,采用AutoCAD,对古建筑进行制图,采用Photoshp等软件进行文物图像处理。1999年、2002年,王文径两次参加中国建筑研究院历史所对赵家堡的保护维修方案和修缮方案的编制,进行全面的测绘和制图工作。1999年至2005年,在他的建议下,县政府积极向上申报赵家堡、诒安堡、锦江楼、漳浦文庙等四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道周纪念馆、蓝廷珍府第、海月岩、清泉岩、海云家庙等七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他为主,承担了文物的全面的调查、测绘、制图,撰写文本,绘制了数百张文物现状,撰写了数万字的文本,取得完满的成效。他还经办五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处的材料整理编写,图纸制作等工作。当时是全省同级博物馆唯一具有这一技术能力的。反映了王文径先生本人以及全馆人员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工作精神。
  他还先后完成了对黄道周讲学处,锦江楼、狮头庙等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方案设计任务。并承担了明代晋江洪氏府第建筑群的维修复原设计工作。在闽南文化研究会上,他发表了《闽南传统建筑的河洛渊源》等建筑学的论文。
  十二年来,他为主承担了石榴东晋墓群、赵家城明墓、灶山唐墓、明童介庵墓、院前山商周墓、明柳霞崖墓、云霄明墓等古墓葬的抢救性清理发掘工作。其中对灶山唐墓出土买地券的研究,以文物证实了史学界关于福建省的建置始于唐代的假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东晋墓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的陶、瓷、金、银、铁器,对于研究东晋时期的闽南有重大的价值。写出了《从石榴东晋墓看陈元光开漳前的闽南》一文,在闽南文化研究会上交流并发表,引起了史学界的极大重视。
  1987年开始,他亲手从卢维祯墓清理出时大彬款紫砂壶以来,自此致力于紫砂陶历史的研究,先后写出了《明朝归去路倒连》、《茶之中、茶之外》、《清蓝国威墓和陈鸣远紫砂壶》、《漳浦出土的紫砂茗壶》、《闽南明清葬俗与紫砂壶》、《闽南茶俗与紫砂壶》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境内和台湾发表,引起了陶瓷界的注意,为此,他于2004年应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之邀,前往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做了讲演,部分讲稿在台湾大型专业期刊分三期发表。其学术活动在台湾的电视,报纸和杂志上报道。漳浦县博物馆的文物也多次送往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等地展出,影响很好。2004年,与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台湾成阳文化基金会合作,在南京、杭州举办全国出土紫砂壶联展及学术研讨会,被列为会议的专家组成员。有《闽南所见漳州窑》等陶瓷,特别是紫砂陶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他的研究宣传下,漳浦博物馆藏文物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省委卢展工书记、潘心城、汪毅夫、王美香等副省长也先后视察了漳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
  对沿海动物化石进行调查采集,其采集的化石经中国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省博物院专家认定有十三个种类,是研究闽台陆桥的重要资料。
  1999-2003年,著作《漳州文化》一书十五万字,内容包括漳州的历史文化,文学、美术、书法、戏剧、工艺美术等,海峡摄影出版社出版。
  为了弘扬漳浦的历史文化,从2004年底开始,王文径先生就并带领全馆人员,对先贤黄道周的著作《黄漳浦文集》148万字进行了全面的整理,电脑录入,重新编辑校正,标点(部分),以国际华文出版社正式出版。
  多年来致力于全县文物的普查工作,在2002年由他执笔完成的《中国文物地图册——漳浦部分》中,收入全县文物点达600余处,文字约15万字,收入数量居全省各县之前列。
  2002—2004年承担市农委、县政府的玳瑁山农业休闲旅游区、鱼麟石峡谷、海月岩、眉力水库,梁山等十二处漳浦风景文物旅游区的概念性规划,并编印成画册。
  多年来,撰写了《赵家堡》、《海月岩》、《金浦钩沉》、《跨越》、《漳州滨海风光》、《礼士列岛》、《清泉岩》、《话说漳浦》、《漳浦剪纸》、《寻幽探奇说梁山》等介绍漳浦历史文化、文物古迹、民间工艺以及经济建设方面的电视片脚本约二十几篇,分别由福建台、漳浦台录制播出。参加《漳州滨海风光》画册的美术编辑,对漳浦的旅游开发宣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王文径先生现为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理事。省民俗学会理事,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省作家协会、考古博物馆学会,漳州市作家协会、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文博副研究馆员,漳州师院兼职副教授,连续三届列为漳州市管拔尖科技人才,2000年获漳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王文径
相关人物
杨文广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卢维祯
相关人物
陈鸣远
相关人物
潘心城
相关人物
汪毅夫
相关人物
王美香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