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春秋 豪迈历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21
颗粒名称: 八十春秋 豪迈历程
其他题名: 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简史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4
页码: 1653-165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经过岁月风雨的洗礼,不断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速度加快,多次获得荣誉称号。截至2005年12月底,学校拥有土地面积105亩,学生数2500多人,教职员工182人。2006年,学校计划在近年内将校园面积扩大到188亩,成为一所拥有96个教学班、可容纳4800名学生的花园式中学。
关键词: 漳浦县 中学 教育

内容

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坐落于漳浦县绥安镇东南,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建校八十年来,学校经受了岁月风雨的洗礼,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毕业生,为高一级院校和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展速度加快:1981年被确认为省重点中学,1992年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中学,2002年转型为漳州市第一所完全高级中学,2004年创办分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中学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等称号,连续八届被评为“福建省文明学校”,被确定为全国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省重点体育传统项目(田径)校和省青少年道德建设实验学校,等等。截至2005年12月底,学校校本部及分校拥有土地面积105亩,学生数2500多人,教职员工182人;有办公楼、教学楼、科学楼、教师宿舍楼、图书馆、大膳厅,还有语言实验室、微电脑室、电教室等,理化生教学实验仪器齐全;图书馆藏书10万多册,订阅报刊200多种。2006年元月,漳浦县人民政府作出决议,整合校本部和分校资源,调整校园规划,在近年内把漳浦第一中学建设成为一所占地面积188亩、拥有96个教学班、可容纳4800名学生的花园式中学。
  一、初创阶段
  漳浦第一中学前身为“漳浦县立绥安初级中学”,创办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时国内政局动荡,社会不宁,于艰难中办学,校舍无着,经费紧缺,只得暂借城东黄道周讲学处“明诚书院”为校舍,招生上课。首任校长是余高坚。是年岁末,国民革命军北伐入闽,地方人士黄荣昌、蔡春晖等组织绥安中学委员会,公推蔡春晖(旧镇美孚行老板蔡崎的长子)为校长。翌年春迁校舍于射圃今址。1928年余高坚离任,继任校长先后为叶嘉隆、蓝长泽、陈大道、黄则吾、黄沂浣;除陈大道是顺昌人外,都是本县早期大学毕业生。1934年春季黄沂浣任校长时,学校改名为“漳浦县立初级中学”。1934年夏,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到任,认为漳浦是一个农业县,而耕作技术落后,为改进农业,应办农业职业教育;经报省政府批准,于1935年秋季改为“漳浦县立初级园艺职业学校”,调专员公署农业技正陈达元(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为校长。只办一年,便因经费困难停办。校舍被用为驻军旅部。
  二、复办阶段
  园艺职业学校停办后,虽有私立纯美初级中学接着开办,使县境中学教育不至中断,但“纯中”偏处佛昙,距县城有90多华里之遥,出县至漳州就学则在100华里以上,尤其是抗战期间学校内迁,公路破坏,莘莘学子求学困难,地方父老吁请当局恢复县立初中,教育界名士陈则蔡于1939年呈请县政府转请省教育厅批准复设县中,并委任陈则蔡为校长。陈接受委任,即向驻军索回校舍,积极筹备,使停办五年的学校于1941年秋又开始招生上课。他在任职6年间,扩建校舍,修建大礼堂,充实设备,广招学生,增办简易师范班。抗战期间县财政困难,大部分建设资金由他向殷商富户劝募。抗战胜利后他筹办道周高中,任董事长,辞去初中校长职务,推荐黄沂浣接任。1949年春,蔡启昌接任校长。
  三、解放后的变化
  1949年秋漳浦解放,人民政府接管学校,仍由蔡启昌任校长。1950年秋,蔡启昌调至龙溪农校任教,陈子仪接任校长,改校名为“漳浦县初级中学”。1951年由陈长泰接任。新中国成立之初,不少在校学子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军干校。1952年黄宗锦任校长,改校名为“漳浦第一中学”,增办初师班,招生50人。
  1953年秋,许周泽任副校长,招收第一届高中班,学校扩大为完全中学,改校名为“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1954年起,县委相继派党员陈金龙、蔡地发、蔡新生、梁统业到校工作,加强领导。这时期虽然办学条件还很差,但师生目标明确,团结一心,教学秩序井然,各项工作配合协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56年秋,第一届高中毕业生41人,当年考入高等院校24人,占60%。其中,有6人考上清华大学等名校,打响了高考第一炮。1957年,第二届高中毕业生66人,当年考入高等院校31人,占47%。虽初办高中,条件差,经验不足,但考入清华大学等重点大学的不在少数。高考成绩颇显著,受到社会好评,对以后各届产生良好的影响。
  1956~1966年,学校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通过下乡支援夏收秋收等劳动,师生的精神面貌有很大变化,积极性和自觉性更高。1959年高中第四届毕业生参加高考,物理成绩名列全省第四。1960年高中第五届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达90%以上。1958年秋,学校增设速师班,招生90人,1959年毕业,统一分配到全县各小学任教。这期间,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千名高中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有的成为专家、教授、工程师、著名人士,有的成为工农业生产战线上的模范、能手,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10年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受破坏,前五年经历过大动荡,曾几易校名为“城关五七中学”、“城关中学”、“漳浦中学”,后五年暂转入稳定。1971年至1977年,又有三届高初中学生毕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恢复原名为“福建省漳浦第一中学”。师生精神焕发,学校教学秩序稳定,各项工作迅速走上正轨。
  四、发展与革新
  1980年秋,林丰年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1年春,胡清南接任党支部书记。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学校以“严谨、勤奋、求实、进取”为办学宗旨。以“三好”“四有”为培养目标,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严格遵循办学规律,把一批教学骨干提到领导岗位上,加强了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其次,为了进一步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一再强调“想主人事,干主人活,负主人责”,号召师生以主人翁精神办好学校。由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加上长年不懈地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和不断加强与完善管理制度,学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高中毕业生升学率逐年提高,尤其是八一届和八五届成绩更显著。初中生的优秀率和及格率也逐年上升。在县科委科协的支持帮助下,学校成立青少年科技协会,开展活动,使教学与实践结合,取得良好效果。一批批教学骨干与工作骨干先后被吸收入党,全校党员数从20人发展到44人,于1985年10月成立党总支,由胡清南任总支书记至1987年末。1988年何重印任总支书记。学校加强师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优秀人才的培养。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全优生、三好生逐年增加。大部分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学校还加强扶持七十年代就办起的簿籍印刷厂和微生物实验厂,把教学、科研与勤工俭学密切结合起来。微生物实验厂荔枝保鲜北运、复方三十烷醇等科研项目受到有关部门及专家的肯定和好评,分别荣获龙溪地区行署1982年及1984年科技二等奖和三等奖。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从八十年代起,县电力公司、鹿溪糖厂、弹簧钢板厂、县科委、科协、统战部、丝钉厂、合成氨厂等单位踊跃捐资,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华侨柯汉扬先生心怀桑梓母校,于1984年为母校设立“春晖奖学金”,激发学生刻苦攻读的积极性。1986年又献款数万元,在校园荷花池旁建造“春晖亭”,继而建成“柳园”。1991年,市、县拨款建成科学楼。1992年林丰年校长退休,由何重印任书记兼校长。何重印接任后,学校领导班子强调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形成自上而下严格要求、奋发向上的良好校风。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县委、政府的关心重视下,1996年,市、县再拨款建成宏伟的教学大楼,于1996年70周年校庆大典举行剪彩仪式。
  1988年以来,学校办学效益持续稳步提高。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学科竟赛硕果累累,第二课堂活动有声有色,各类人才大量涌现,语文教研组指导学生读书写作成绩卓著,曾创办《读与写》小报,推广及于各校,每期发行万余份。学校声誉日隆,被誉为全面发展且有特色的学校。
  漳浦第一中学的辉煌成就离不开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离不开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的华侨和海内外校友的赞助。柯汉扬先生于1993年逝世后,“春晖奖学奖教金”由其夫人杨淑蕙女士继续办理。1995年,一中老校长陈则蔡之子、美籍华人陈中民博士及其四弟佑民先生(台湾银行家)又在一中设置奖学金。在一中80周年校庆将临之际,深圳校友黄周武先生捐资人民币50万元,旅居美国的校友张群豪博士、旅居菲律宾的校友郑远明先生分别捐资设立奖学奖教金;校友曾镇南、陈建民先生分别捐赠大量图书。各企业、各机关单位和各届校友也踊跃捐资,支持学校发展。
  2001年何重印校长退休后,年轻睿智的胡少吴(原漳浦第二中学校长)接任校长,县教育局副局长许九山兼任书记。两位年轻领导精诚协作,务实求真,致力发展,很快带出了一个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领导成员目标一致,以人为本,“严”字当头,善于发挥优势,因势利导,各项工作雷厉风行,有条不紊。在师生的紧密配合下,高考成绩年年更上一层楼,本科上线率已连续三年稳居漳州市第一位,2005年高考文、理科平均成绩分别居全省第7位和第14位。学校在较为艰难的办学条件下稳步向省一级达标校迈进。
  八十年征程坎坷,八十载昂首高歌,带着沧桑,带着希望,带着荣光,漳浦第一中学一步步走向辉煌!今天,她正昂首阔步迈向新的世纪,走上新的征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体一中人将以满腔热情去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篇章。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余高坚
相关人物
黄荣昌
相关人物
蔡春晖
相关人物
叶嘉隆
相关人物
蓝长泽
相关人物
陈大道
相关人物
黄则吾
相关人物
黄沂浣
相关人物
朱熙
相关人物
陈达元
相关人物
陈则蔡
相关人物
蔡启昌
相关人物
陈子仪
相关人物
陈长泰
相关人物
黄宗锦
相关人物
许周泽
相关人物
陈金龙
相关人物
蔡新生
相关人物
梁统业
相关人物
林丰年
相关人物
胡清南
相关人物
何重印
相关人物
柯汉扬
相关人物
杨淑蕙
相关人物
陈中民
相关人物
郑远明
相关人物
曾镇南
相关人物
陈建民
相关人物
胡少吴
相关人物
许九山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