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乡2005年灾后重建纪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20
颗粒名称: 南浦乡2005年灾后重建纪实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1651-16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南浦乡是山区老区乡镇之一,在2005年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袭击后,遭遇严重洪灾。全乡有7个行政村,11177人,受灾严重。在县、乡、村干部共同努力下,及时转移受困群众,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灾后重建工作启动,对龙桥村龙溪圩、祖厝和南浦村内坑三个自然村进行集中重建,其他村采取分散重建。重建工作由各职能部门支持,县建设局提供免费服务。龙溪新村重建工程经过两次专门会议研究,采用排楼式和两户联体形式建设,总建筑面积达98套。该重建点是全省最大的重建点之一。
关键词: 漳浦县 灾后重建 纪实

内容

南浦乡是我县山区老区乡镇之一,全乡有7个行政村,11177人。2005年第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登陆后,8月12日中午至13日傍晚,降雨量达580毫米,山洪暴发,溪水猛涨,水位超过“龙溪桥”拱底,造成大桥被冲毁;龙桥村龙溪圩、新楼,兴巷村,后坑村新圩尾、祖厝,马苑村下坂等6个自然村进水,受灾群众5000多人。275户、781间民房倒塌,255间民房受损;14座大小桥梁倒塌或受损;交通道路遭受严重破坏,其中县道3.05公里、村道6公里、机耕路27.6公里被严重冲涮或损坏,“程长线”东湖崎和黄家岭山体滑坡,进出道路受阻,交通中断,南浦村内坑自然村道路因山体塌方而中断;18.3公里农业灌溉水渠被毁;150多亩淡水养殖被淹,百分之五十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其中耕地冲毁950亩。
  在这次洪灾中,受灾最严重的是龙桥村的龙溪圩、后坑村的祖厝厝和南浦村的内坑三个自然村。13日晚19时许,龙溪圩自然村(156户、567人)水位突然上涨,淹没民房最深水位达1.2米,20时许,唯一的交通要道一一龙溪桥被冲刷倒塌,通信、供水、供电中断,在县长亲临指挥下,县、乡、村干部齐心协力,21点30分,受困群众全部被转移至安全地带,通过灾后调查核实,倒房76户、236间(住房),鉴定危房65户。祖厝自然村28户141人受淹,倒房23户、39间,危房2户。内坑自然村是地质灾害(山体滑坡)点,尚有15户没有搬迁,长期受地质灾害威胁,这次大水中出现小块石头下滚(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有2户倒房4间,其他经鉴定匀为危房。
  灾害发生时,县、乡、村十分重视,县长蔡金海、县委副书记林五四、县人大助理调研员杨汉生、县人武部张平部长等领导带领应急分队赶赴南浦现场指挥、支援,乡村干部共同努力,及时将600名被困和2000被淹群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灾情发生后,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8月15日,国务院灾情核查组一行在省、市领导陪同下,涉水步行3公里到现场察看灾情,慰问集中安置在中心小学里面的受灾群众;县委谢书记、县政府蔡县长等领导多次带领有关职能部门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县政府紧急调拨救灾物资,解决灾民生活;乡村两级积极组织群众进行灾后自救,乡党委成立了救灾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下设七个工作组,即人员安置组、灾情调查组、鉴定规划组、基础设施组、卫生防疫组、恢复生产组、后勤保障组,全体班子成员、干部集中精力投入救灾工作之中,使受灾群众生活有保障,情绪稳定,社会安定。
  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心受灾群众生活问题,及时发放大米、方便面、衣被等生活物品,尤其重视灾后重建工作。10月18日,县专门召开灾后重建工作会议,由于南浦在全县受灾最严重,确定对龙溪圩、内坑和祖厝三个自然村进行移村集中重建,安置这三个自然村的133户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其他村受灾13户采取分散重建进行安置,要求春节前让灾民搬入新居。
  重建工作起动后,三个重建点分别成立了重建领导小组,由驻村乡领导担任组长,支部书记任副组长,村委主任、部分村干部及重建点群众代表担任成员,以加强对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重点支持,民政局及时下拨补助资金、并派专门工作组现场指导,政府给每个安置户补助8000元(低保户15000元),基础设施配套费4000元按期到位。县建设局派出骨干技术力量,对重建工作规划、设计、质量监督提供全程免费服务,交通、电力、邮政、联通、广电等部门有的及时配套基础设施,有的拆墙让路、移杆腾地,全力支持灾后重建。
  龙溪新村,位于龙桥村新龙街南面,征用土地35亩,建设住房98套,安置龙桥村龙溪圩自然村98户受灾群众。2005年10月31日,县委谢毅泰书记、县政府蔡金海县长、县人大陈启生主任、县政协杨国华主席等领导为新村建设奠基。县建设局设计出6种套型供选择,根据群众承受能力,自愿选择套型,最后确定采用排楼式、两户联体两种形式建设,其中两户联体14户,每户建筑面积94平方米;排房两种,建筑面积60平方米的有62户,建筑面积33平方米的22户。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由县一建公司承建,每平方米476元(排房)和480元(联体房)。工程开工后,发现选址地块地质比较复杂,11月7日下午,游江北、杨汉生等领导召集建设局有关技术人员、乡村相关人员和工程施工人员在县委红楼会议开会专门研究,为不影响今后房子质量,确定先进行地质勘察后,再进行基础施工;11月14日又再次召集会议,根据勘察结果,确定地基开挖至稳定层地表(按三层建筑承载要求),采取砾砂填压和增加条石基础的办法进行解决,如果工程于春节前完成,所增加的隐蔽部分资金由县里解决,结果稳定层分别深度在2.5至4.3米之间,增加挖方20000立方米、填砾砂9000多立方,增加条石基础1200立方。该重建点是本年度全省最大的重建点,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重建过程中,市长何锦龙、市委副书记江玉平、副市长钟禄贵、省民政副厅长、县委书记谢毅泰、县长蔡金海等领导同志多次现场视察指导;县委副书记游江北、副县长王彩云、县人大助调杨汉生亲自协调指导;县民政局、建设局领导及有关人员驻点指导。2006年1月22日,首批18户灾民搬入新居(其中联体2户,排房16户),春节前又有4户搬入,其他主体完成,区内宽6米、长110米主干道进行水泥路面硬化。春节后,工程扫尾,并进行排水道和水、电、电信、有线电视等设施配套建设,林业局也调来数百株柏、芒果树对区内进行绿化。至2006年3月底,全部完成工程施工,灾民陆续搬入新居。县政府拨入用于补助该点重建的资金达200来万元。为纪念该新村建设,县政府特拨款2万元,在新龙街入口处建一石门,“龙溪新村”村名,两边对联:“八方援助家园重建情义重,百姓欢欣新宇乔迁喜气浓”。村委会于进村水泥路旁立石碑记载,碑文如下:二〇〇五年八月十三日,台风“珊瑚”来袭,洪涝灾害百年一遇。致使我村大面积倒房,数百人无家可归。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深切关怀;民政部、民政厅情系灾区,拨款资助;县委县政府忧民所忧,多方筹资,赈济灾民;干部群众,各界人士慷慨解囊,热心捐助;全村上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县乡党委政府组织协调,规划选址,政策帮扶。我龙溪新村重建点于十一月动工,二〇〇六年春节新居落成,九十八户灾民欢颜乔迁。执政为民,党恩浩荡。特立此碑以记其事。
  东湖新村,安置后坑村新圩尾自然村,征地12亩,采用独院式建设,每户建筑面积94平方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规划建设住宅32套,实现整村迁移。首期安排重建20户,其中10户倒房重建,每户补助8000元;10户为迁移户,每户补助5000元。另外建设排房4套,每套2间30平方米,安置4户五保和低保户。
  东坑新村,安置南浦村内坑自然村重建15户,征用土地6亩,其中11户采用独院式建设(按原“造福工程”设计),每户建筑面积94平方米,占地面积108平方米,每户主体造价3.8万元,安置户交2.5万元,其余部分由政府补助解决;另建排房4套,每套2间30余平方,安置4户五保和低保户。
  重建领导小组组长王洪德(驻该村乡党委宣委),副组长徐建宗(支部书记)、詹德春(村委主任)。
  作者:蔡红茂,中共南浦乡党委书记;陈耀胜,南浦乡乡长。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蔡红茂
责任者
陈耀胜
责任者
蔡金海
相关人物
杨汉生
相关人物
张平
相关人物
谢毅泰
相关人物
陈启生
相关人物
杨国华
相关人物
何锦龙
相关人物
江玉平
相关人物
钟禄贵
相关人物
王彩云
相关人物
于进村
相关人物
王洪德
相关人物
徐建宗
相关人物
詹德春
相关人物
蔡红茂
相关人物
陈耀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