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札记(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12
颗粒名称: 文史札记(续)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12
页码: 1628-16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的“三凤齐鸣”是指明朝时期,吴家、林家和王家三个家族的三个儿子同时考中科举,获得盛誉。其中,吴家三兄弟为吴原、吴泰、吴震,林家三兄弟为林一初、林一阳、林一新,王家三兄弟为王志逵、王志远、王志道。这些家族因此获得了“三凤齐鸣”的美誉,并在漳浦县的历史上留下了佳话。此外,漳浦县还出了赵浑等优秀的官员和文人,如赵浑是明朝时期的进士,历任云南、雷州、思州知府,被誉为“三郡太守”。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内容

三凤齐鸣
  古代科举中,同胞三兄弟俱登科甲,称为“三凤齐鸣”,漳浦县获此美誉者有三家。现简介如下:
  一、明朝天顺、成化间,云霄镇城(今云霄县城)吴永绥(原名晚绍,字永绥,以字行)的三个儿子吴原、吴泰、吴震三兄弟首享盛誉,在镇城建“联芳”坊表以显荣耀。吴原字道本,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为官清正廉明,宽厚乐施,世称“吴侍郎”;吴泰,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未仕,性端谨,有文名;吴震,成化四年(1468年)举人,官广东提干,为人尚气节,尊崇1先贤高登(号东溪),成化间,疏请在漳浦县城为高东溪建祠,即今之高夫子祠。
  二、明朝嘉靖间,旧镇乌石(浯江)林黼的三个儿子林一初、林一阳、林一新继获殊荣,其故里也因而得名为三凤厅村,并一直沿用至今。林一初,字遂夫,号玉山,嘉靖十九年(1540年)举人,未仕。他精研古典,享有文名,著有《论语说》、《易说》、《庙制议》、《律吕辨》、《音韵说》等;林一阳,字复夫,号复庵,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官山东济南府通判,为政宽严互济,人怀其德,犹畏其威。他对理学有精深的研究,坚持程朱正学,是漳州府理学名家。他的书法收人《书学史》,受称赞为“有晦庵(朱熹)、白沙(陈献章)笔意”;林一新,字跻夫,号南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江西按察司佥事,为官秉正不阿,政绩卓著。又“三凤”的两位从兄弟林策,字直夫,号丹峰,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官江西按察司佥事;林成纲,字勉夫,号定庵,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举人,官香山知县。五兄弟合称为“五桂联芳”,誉满闽粤,并为高祖父林聪、高祖母陈氏在漳州府城建立“世联甲科、天笃贞义”坊表,以示褒宠。其高祖母陈氏也因此被称为“贞义妈”。
  三、明万历间,官浔横口王节的三个儿子王志逵、王志远、王志道再获美称。王志逵,字而升,号升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官至绍兴府通判,为政简易亲民,民颂赞之;王志远,字而近,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官四川、江西、河南、广西布政使,为官坚持正道,刚正不阿。他能诗善文,参与漳州玄云诗社活动,与张燮、林茂桂、郑怀魁、蒋孟育、高克正、陈翼飞并称为“漳州七才子”;王志道,字而宏,号东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曾受魏忠贤阉党的牵连。南明隆武时,授吏部左侍郎。其祖父王会,字延亨,号梦斋,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官曲靖府同知。他们祖孙三代人在龙溪县檺林铺建立“祖武同绳”坊表,以显荣宠。
  三郡太守赵浑
  漳浦赵氏有两大宗支,一为居南溪之滨、官浔赵厝的檺山赵氏,分衍甘林大社(后赵)、赤土过溪赵等地,称“太祖派”或“帝派”;一为原居佛昙积美下赵,后迁居湖西官塘的赵家城赵氏,分衍甘林下坑等地,称“魏王派”或“王仔派”。明、清时,漳浦赵氏出了赵浑、赵范、赵桐友、赵廷魁四个进士和文武举人多人,“太祖派”赵浑首登进士,历官云南、雷州、思州知府,人称“三郡太守”,为漳浦赵氏的佼佼者。
  赵浑,字伯全,号南溪,官浔赵厝人。父亲赵超,字志腾,号拙轩,天顺三年(1459年)举人,官国子监博士。赵浑自幼才思敏捷,成化十六年(1480年),即以儒士中式举人,翌年,登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再升郎中。弘治十二年(1499年)出任云南知府,为官清正廉明,深得百姓爱戴。正德初年,进京考绩,时太监刘瑾当权,赵深为人廉介自持,不趋附权势,被调任广东雷州知府。不久,因与吏部尚书费宏抗论,被调任贵州思州知府。他自知忤逆时势,就乞请致仕。
  他致仕后,建府在漳州府城,漳州知府陈洪谟常询以政事并为其撰祝寿诗:“风度凌凌老更芳,引年何事用昌阳。试看阶下丛生满,况说天边雨露长”。嘉靖间,吏部尚书陆完谪戍镇海卫,曾到府城探望赵浑,对赵浑的气节与为人十分敬佩,并为其题画像赞:“望之如山,即之如玉。委弃庙廊,栖迟岩谷。先年而老者貌,与世若忘者福。德在三郡,其民永思;报在七子,其泽可知。虽然,所可写者,天之所与;其不可写者,乃先生之所自得,而世之所师”。
  赵浑遗存的文章有《五凤桥记》、《重建龙兴禅寺碑记》,《五凤桥》记述、赞扬漳浦知县王臣率民清理南门溪道,修护五凤桥(县城南门桥)的事迹与功绩,为研究五凤桥由来、南门溪道变迁等历史保存宝贵的资料。
  首修《漳浦县志》的林梅
  漳浦县自唐垂拱二年(686年)建县至明嘉靖初,尚未编修县志。嘉靖五年(1526年),周仲任漳浦知县,就致意编纂一部《漳浦县志》。
  嘉靖八年,县人林梅中式进士,遭父丧,归家葬父。翌年,在家守制,知县周仲即聘请林梅主纂《漳浦县志》。林梅本来也以修志为已任,立即应聘,并请原来的同学庠生高松、叶期远(后为进士)参与编修。他们广泛搜集历代史书对漳浦的记述,查阅府、县所存档案资料和个人笔记、传记、见闻等,进行分门别类,综核诠次,分为十二卷、十八个门类。经七个月的努力,完成一部“收历代之散亡,举旷世之遗典”的首部《漳浦县志》,也是漳州府第一部县志。广东参政、龙溪白石人林魁为之撰序,序中说:“使后之君子无‘文献不足于征’之叹,而将来吏于斯者,据之可以体国惠民,宪时嘉后,作则无穷。”给予极高的评价。
  林梅,字魁春,一字以和,号朴(璞)山,杜浔徐鉴人,出生于邻近的打(璞)山村,因以朴山为号,后裔称“朴山公”。高祖林龙,于元末明初由云霄高地迁居徐鉴。父林乔,延师教训其成人。林梅自幼勤勉好学,才华出众。正德十一年(1516年),中式举人,随即迁居县城。嘉靖十年,丧期满,起授户部主事,分管黄土等处仓场,办事严谨;调督九江关税,严究行贿,革除宿弊。擢户部郎中,分管漕运,严励督促,船无压帮或漂冻,粮运无“后期”。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外戚夏勋依仗权势,通过“奏讨”侵夺官田、民田为自己的庄田,朝廷下部审议,林梅坚决反对,因此遭贬,出为山东泰安州知州。在泰安任职一年半,政行令施,百姓安居乐业。升广西庆远府同知。不久,丁母忧,丧期满,起补江西南安府同知。迁南京户部员外郎,再升南京礼部郎中,卒于任上。著有《愚谷稿》。他的第四子林煜,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中式举人。
  林梅的后裔一部分迁居霞美镇埔上村,因林梅任过两京二个部曹的尚书郎(郎中或员外郎),所以,埔上祖祠灯号为“父子科甲”、“两京尚书”;另一部分后裔回传云霄田坪村,建一座圆土楼,聚族而居,分衍内埔、半径和云霄县城等地。如今,他的后裔尚在传述“朴山公”的事迹。
  风木亭与陈梧
  漳浦县城南郊京里村后的官道北旁,即今国道324线近大南坂大路店处,古代有一座石亭,叫做风木亭,行人常到此歇息。亭为八柱三开间,左右两间各有一道石碑,亭后有一座规制颇大的坟墓。据《漳浦县志》记载:“风木亭,在南坛(在京里村)南,邑人陈梧建”。亭后的墓是陈梧父母之墓,其父陈则武,封承德郎、工部虞衡司主事;母程氏,封安人。现亭和墓已无存,然而,关于陈梧的故事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如“陈我峰骑竹芦马往返家中与任上”、“陈我峰围城给蔡家造福”等等。
  陈梧,号我峰,别号清泉主人,县城西街西塔巷(今准提室巷)人。嘉靖十六年(1537年)中式举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登进士,初授工部主事,升广东按察司佥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被罢官归家,从此,一直在家侍奉父母,再也没有出去当官。
  陈梧对父母无比孝敬,尤其对母亲程氏,更为百般顺从。所以,母亲去世后,在其墓前建风木亭,以寄孝思。“风木”两字取自《韩诗外传》中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比喻父母去世,不得奉养之意。漳浦县历史上在父母墓前建有“风木”之思者多为坊表,建亭者仅此一处。
  陈梧母亲程氏,名粹然,出生于名门大家,自幼闻习书史,静庄有仪,不妄笑语,治家有方。她33岁时才独生陈梧,对陈梧钟爱万分。但她不以小慈败义,对陈梧严格要求,督促功课,培养其成人。陈梧自幼聪明颖悟,立志青云,不辜负其母亲的期望。12岁考取县学生员(秀才),19岁中式举人,23岁登进士,少年登第,春风得意。程氏平时经常对陈梧讲述古代慷慨节烈的事迹,对当代贤人也深表崇敬。在陈梧任官后,教督他要严肃执行法律,不可迎合上司,勾结下属,做亏心的事,陈梧谨遵母训。
  陈梧到广东任佥事时,对贪赃枉法的官吏和违法乱纪者都绳之以法,严惩不贷,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嘉靖二十九年,他32岁时,即被罢官归家。陈梧归家拜见母亲,深表歉意,程氏笑着说:“我教你要作正直的清官,但这种方法作官是不能长久的,你被罢官在我的意料之中,你不必恼悔”。母亲深明大义,使陈梧倍加敬重。
  陈梧壮志未酬,心情沉郁,常到离家不远的水阁玩赏散心,水阁又名静凉阁、风露香,与其府第之间隔着一道城墙,尤其是夜间玩月,出入城门不方便。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县刘钦命扩建城墙,陈梧建议把城墙扩移至溪边,这样,水阁被围入城中,与陈梧府第近在咫尺。
  陈梧又在梁山的金刚峰下重建清泉岩,延请名僧智山为住持,山中有蟠桃坞、说梦台、蓬莱深处等胜迹,陈梧比之世外桃源,经常流连而忘返。万历二年(1574年),他56岁时,隐居清泉岩,写下《清泉招隐》诗八首,刻于石上,在山中度过他的晚年。
  陈梧登进士后,立“进士”坊表,于西街准提室巷口,现巷口尚残存嵌在民居屋壁中的四支坊表石柱,成为漳浦县城唯一残存于原址的明代石坊表构件。
  王太卿果断救民
  赤土乡石墓水库中,原有一村庄,称下云,居住着王姓。其祖先镇海青洋人,入赘何千户家,后定居前亭田中央村,因称“青田王氏”。后来,有一孙迁居湖西后溪,又数传,迁居赤土姑婆云,即下云社,今淹没于石墓水库中。明代,下云出了一个南京太常寺卿王应显,世称王太卿。其父王穹,以子官赠户部员外郎,墓葬也以大夫规制营造,用石件构筑成大型石墓,墓今也没入水库中,故水库以“石墓”得名。
  王应显,字惟谟,号心泉(也作“新泉”),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授浙江嘉兴府秀水知县。嘉兴近海,秀水附府为县,屡遭倭寇进犯,民不聊生。应显上任后,即与知府刘悫共商守御策略,编练守城军队,他每日都到城上慰抚士卒,亲自巡夜,严防倭寇进攻。这时,城外敌情紧急,成千上万的百姓要入城避难,监司为防万一,不准开城门放人,只用绳索缒人入城。王应显说:“这种方法,太过缓慢,假若敌人突然袭击,城下百姓就会被杀光了。”于是,大胆地假传命令,开城门放避难百姓进城。百姓刚全部进城,倭寇即迫近城下,百姓齐声称谢王知县救命之恩,监司和知府也称赞其遇事果断,能通权达变,救民之危。后经几次提迁,任湖广参议,分守襄阳道。时襄阳一带发生饥荒,百姓有至饥死者,王应显到任后,急发粮赈济饥民,救活几万人,百姓感恩载德。王应显历官云南按察使、浙江布政使,终南京太常寺卿,位列小九卿之首。万历六年(1578年),因忤张居正,被罢官归家,从此,过了25年的村居生活,足不履公庭。
  王应显出身贫寒,当官后保持艰苦节俭的本色。在秀水县时,县衙后花园有桃树,每当桃树结果时,依照漳浦人习惯,采桃腌盐水来佐饭,过着清淡的生活。归家后,虽身为太卿,家务事常亲自操劳。有一次,屋瓦被大风吹翻,他亲自提畚箕上屋顶拾瓦。当时,举人(后为进士)林茂桂曾亲自淘井,时有民谚:“太常捻瓦,孝廉(举人)淘井。两条冰身,金寒水冷。”他的清廉简朴为世人所称道。
  万历七年(1579年),王应显应漳浦知县朱廷益之请,与县人朱天球,林偕春、林绍修纂《漳浦县志》,为漳浦县的修志做出贡献。他遗存于世的文章有《长泰令方侯去思碑记》,载于《长泰县志》。
  王应显的女婿涂绩,盘陀涂社人,举人,官怀集知县,外孙涂梦花,于清代顺治间登进士,官翼城知县。王应显死后葬在盘陀天鹅山南麓。
  徐给事为民解困
  漳浦县城东门外象墩社(今炉尾村和尚墩)居民大都姓徐,明代出了一位工科都给事中徐鼎,世称“徐给事”。徐鼎,字思重,自幼勤奋好学,聪明颖异。祖父徐仕耕,热心公益事业,宣德、正统间,捐献大片土地给县儒学,扩大学宫前广场、修建大门和开凿泮池。天顺六年(1462年),县学训导廖海撰《重辟门地记》,记述其事迹,并立碑纪念。
  徐鼎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式举人。翌年,联捷进士,初授江西抚州府临川知县。他到任后,清理“虚粮”,平均徭役,减轻百姓负担;崇尚办学,培养人才;判决刑狱慎重。三年考绩为最,升南京户科给事中。不久,转北京礼科给事中。给事中执掌向皇帝规谏和稽察六部、百司之事,权力颇大。他上疏陈述“六事”,又弹劾不法督抚大臣,朝廷内外对他十分敬重。随擢工科都给事中。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鼎奉命前往广东,路过家乡漳浦。此时,适遇总兵俞大猷会同闽粤军队,攻打饶平武装集团首领张琏,家乡百姓苦于运输军粮和物资。徐鼎立即写信给主管的官员,请求象诏安县一样,允许百姓分给续运;并上疏朝廷,请归还以前浙江向福建借的粮银,以解除福建官府和百姓的急难。由于徐鼎的努力,这些为民解困的事宜都得到实现,家乡民众深感徐给事的恩德。
  徐鼎为人耿介正直,俊逸开朗,不逐流俗,关心穷友。他幼时与同里穷孩子马二哥结为好友,常到马二哥家中吃金瓜煮蕃薯汤,当官后,非常挂念穷友马二哥,但他为官清廉,囊中无钱可资助。据说有一次,他乘坐官船出差,被巡海武将误认为贼船而发船追捕,乱箭齐射。徐鼎正在船上观览海景,冷不防被流箭射中屁股,痛不可忍,不一会,巡海武将追上来,发现射中朝廷命官,大吃一惊,赶快叩头谢罪,并愿奉送一千两银子为疗伤费。徐鼎本想给于治罪,但想到这些银子正好可来救济穷友,于是忍痛收下银子,不予追究。事后,徐鼎把这一千两银子送给马二哥,马二哥从此不再过穷苦生活。后来,民间盛传“徐给事一泡屎给马二哥吃未了”的故事。
  徐鼎处处为民解困,被临川县祀为名宦,漳浦县也祀他为乡贤。徐给事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
  漳州府“三星”在漳浦
  明朝万历间,在漳州城的旧府路口建造一座宏伟壮观的石坊表,名为“五星聚奎”坊。这是表彰当时五位部级的正、副行政长官,他们是:南京礼部尚书林士章、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两广总督增秩兵部尚书戴燿、户部左侍郎卢维祯、户部右侍郎石应岳。在万历二十八年林士章去世之前,五人同时在世,人们把他们比作天上金、木、水、火、土五颗行星同时出现同一个天区的特有天象,作为漳州府人文荟萃的象征,给予特大的荣誉,称为“五星聚奎”,这在漳州府历史上是绝无仅有。“五星”中的“三星”林士章、朱天球、卢维祯都是漳浦人。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漳浦县旧镇乌石(浯江)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第三名,探花及第。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两京国子监祭酒、礼部左右侍郎、经筵讲宫、国史副总裁,终南京礼部尚书。万历九年(1581年),致仕归家。在漳州府城双门前(今香港路)建“尚书、探花”坊,以示褒宠。他为人沉默凝远,温恭下士,居显持恬,貌温内朗,器度如汪洋大海。他归家后在漳州城北十里的长桥建城而居,城堡至今尚存,称楼内村。
  朱天球,字君玉,号淡庵,漳浦县绥安镇溪南朱厝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历官南京工部主事、南京礼部郎中、湖广按察司佥事、浙江参议、提督山东学政、南京太仆寺少卿、南京工部左侍郎、南京都御史,终南京工部尚书。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疏乞致仕,在县城南郊京里(近土桥头)建“宫保、尚书”坊,以显荣耀。归家后,与户部侍郎卢维祯等在梁山结社,吟诗作赋,徜徉山水。他为人庄重而正派,言寡而中肯,慎交游而重情谊,生活朴素,人多敬慕其高洁的情操。
  卢维祯,字司典,号瑞峰,漳浦县城后沟巷人。祖籍七都锦屿(今竹屿盐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他历任吏部四个司员外郎或郎中,因而在漳浦县北门外官道上建立“天官”坊表,以示荣宠。后历官太仆寺卿、光禄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工部左右侍郎,终户部左侍郎。他致仕归休后,与尚书朱天球结社梁山,约订亲友故知十多人为“真率会”。又筑小圃水竹居,自号水竹居士。他知识渊博,典籍精通,晚辈以文章求教,他慨然给予修改,并加以鼓励。他乐善好施,赈济饥民,在家乡做了许多好事。
  另“两星”简介如下:戴燿,字德辉,号凤岐,长泰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进秩兵部尚书;石应岳,字钟贤,龙岩连城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
  这五位官员职位高而不骄,为国为民,全始全终,因此,在漳州府城建立“五星聚奎”坊表,树立他们为楷模。
  林探花与林“太师”
  科举时代,进入翰林院史馆为官者如修撰、编修、检讨,均被尊称为太史,即使仅是选为庶吉士,也受此尊称。明代,漳浦县进士颇多,而能进入翰林院任职者仅有3人,他们是林士章、林偕春和黄道周(另有江灏,选为庶吉士)。而前两人同时在京任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探花林士章浦人皆知,而太史林偕春知者甚少,他就是后来被崇祀为神的林“太师”。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旧镇乌石(江)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他在翰林院时,潜研典籍,考证古今,史臣多受其成,深受同僚的爱戴。尤其对同乡林偕春更为关怀备至,友情淳笃。
  林偕春,字孚元,号警庸,别号云山居士,云霄前涂(今属云霄县)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升编修,人称林太史,讹称林“太师”。
  万历三年(1575年),林偕春刚正不阿,忤相国张居正,被外转为湖广副使,随即上书辞官归家。此时,林士章已升任礼部右侍郎,对林偕春十分同情,给予安慰。林偕春离京时,还亲自到十里长亭设宴饯别。这使林偕春感激万分,当夜宿驿馆,立即写《出京谢林璧东书》表示衷心感谢。书中说:“某幸与长者同宗,又幸与长者同官。虽日已尊重,每不忘夙昔之情,即不肖近以庸朽辄从外转,长者既不以愚而戆,而时加慰勉之。濒行,辱赆饯隆叠;出都门,又辱台驾远临。厚情种种,难以言纪,铭刻于心,曷云能谖。”
  事隔6年,林士章也因忤张居正,升南京礼部尚书,看似升官,实则被排挤出京。不久,林士章乞请致仕归家,在漳州城北建长桥土城隐居,过了近20年的村居生活。万历二十八年,林士章逝世,时林偕春复出任职,官至湖广右参政后也退隐云霄故里,闻讣即前往吊唁。万历三十年九月初五日,皇帝遣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孙光启、福建按察使司副使朱汝器谕祭,林偕春也亲临拜祭,祭文中说:“忆昔从仕,出公后尘。蒙公指示,不啻至亲。”“谓公朱老,请益有日,或偕名山,共理残帙。勒成一家,以光遗逸。而不可待,此愿奚毕。”言出肺腑,真挚动人。
  4年后,林偕春也逝世,未能把林士章遗稿整理成集,终成遗憾。漳浦县两颗巨星相继消逝后,林士章名扬后世,为人们所敬仰;而林偕春被尊为神灵,建庙崇祀,称为“太师”公、“太师”祖,蒙上迷信色彩,这却是耿介刚直的林偕春生前所始料未及的。
  陈一洙“三世总宪”
  漳浦县城西北郊有新厝顶(原为甘门顶)、下学、棕口、埔顶、后径5个村子,住民皆姓陈,世称“五社陈”,其始祖来自小龙溪(南浦)畚箕湖。明万历间,下学村出了进士陈一洙,官至四川按察使,封赠三代,而按察使是各行省司法总辖,别称“总宪”,所以在县城后街(今麦市街)东端与北街交汇处,建一座雄伟的“祖孙父子总宪”坊表,世称“三世总宪”,其建在县城西门内的府第称“三世总宪”府。陈一洙弟陈一涍,举人;陈一沐,贡生;子陈绍枢,贡生,为尚书林士章孙女婿、副使林汝诏次女婿。至清代,其孙陈烠,举人,官饶阳知阳;曾孙陈垂,进士,官临高知县。陈一洙一门科甲蝉联,成为漳浦县的名门望族。
  陈一洙,字国潢,出生于下学村。祖父陈恕,号松庵,读书业儒;父陈铨,字奇贤,号笔山,庠生。他集古人格言善行为歌辞以教训子弟,和睦乡里,帮助贫友,人称“古君子”。陈一洙自幼受祖、父教诲,天性颖异,隆庆四年(1570年)中式举人,时年19岁。万历五年(1577年)登进士,初授广西灵川知县,政通人和。擢户部郎中,管理通储,榷税吴关,所经营课务,厘革积弊很多,事事俱便利商民,贤声大著。历升至四川按察使。他为地方施政筹设长远计划,都察院和吏部都给予推荐提升,但遭妒忌者的中伤,辞官隐居。他归家后,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乡人颂德。
  陈一洙妾及所生儿子居留四川成都,清末,其后裔到漳州府任官,特地到漳浦县城寻访“祖孙父子总宪”坊表,作为认祖的标志,并找到西门内“三世总宪”府会亲,以遂其祖先二百多年的心愿。
  “秦楚文宗”薛布政
  石榴镇东山村薛姓在明朝万历间出了一个布政使(省级行政长官),俗称东山薛布政,闻名遐迩。
  薛布政,名士彦,字道誉,号钦宇,绥安镇罗山村大路塔人(大路塔薛姓系从东山村大路社分衍而来)。父亲薛阳清早逝,孤苦伶丁,依母亲养育成人。他自幼勤勉好学,至老不倦。万历八年(1580年)登进士,授南京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升陕西佥事,提督学政;再升湖广副使,仍提督学政,许多士子都得以提拔而登科第,深得世人的赞誉。后官至广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因为陕西、湖广古代分别属秦、楚地域,又因为提督学政被尊为文学宗师,所以,东山薛氏祖祠悬挂灯号为:“薛府布政”、“秦楚文宗”。
  薛士彦归休后,在家设共学堂,讲阳明理学,以江西罗洪先(号念庵)的“本自静观,归于虚静”为宗,远近士子前来就学者数以百计,成为漳浦县在明代继林一阳、林楚之后,黄道周之前的一位理学名家。
  薛士彦本姓何,祖籍杜浔水港村人,以“外甥传母舅”,自幼嗣养于舅父薛家。至今,何姓尚称其为“何布政”。据传,薛士彦中进士回乡省亲时,薛、何两家均在县城北郊大亭设香案迎接,薛士彦得知此消息,当路过漳州市郊木棉村时,问路旁一位播育菜苗的老农:“培育蔬菜是育苗者的功夫多?还是种菜者的功夫多?”苗育老农说:“当然是种菜者的功夫多,我育苗是‘借过’而已,俗语说‘生的风骚,养的功劳’”。薛士彦受到启发,回到县郊大亭时,毫不犹豫地趋往薛姓香案,认薛为宗。然而,他对何家也给予照顾,为其生父买置菜屿列岛中的沙洲岛,采收紫菜、红菜为养老之资。至今,岛上渔民尚在传谈。
  薛士彦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他死后,族人雕像崇祀,立碑纪念。他的文章有为诏安沈铁撰《东溪石桥碑记》、为鹿溪胡廷宴之父撰写的《胡文远先生画象赞》及为立于水磨岭的《奠龙脉碑记》书丹的笔迹传世。
  会魁林缵振和吴宗熹
  古代科举在会试时名次列前十八名的进士,第一名称会元,其余称为会魁。我县较著名的会魁有林缵振和吴宗熹。
  林缵振,字公悦,号警堂,漳浦人(居里未详)。父林祈峰,万历四年(1576年)岁贡,官武学训导。他少时读书过目能诵,作文不用草稿,行文华采流丽,福建提学周宏祖赞叹说:“真是奇才。”万历元年(1573年)中式举人,翌年,会试第七名,联捷进士,授工部主事,掌管节慎库。工部尚书朱衡知道他的才华,凡奏复条议都由他撰写,被人称为“文工部”。他忠于职守,有太监假说宫中要造象牙床,向工部节慎库索钱万金,林缵振知道其中有诈,当场揭穿,那个太监急忙溜走。他以不畏权势、廉洁奉公而闻名于时。他任职仅两年,卒于任上,时年27岁,人们皆为之叹惜。翰林编修、县人林偕春有《挽林警堂主政》诗:“一载即官已杳然,楚巫何处问苍天。降才只许王杨薄,赋命偏憎屈贾贤。乍望繐帷空寂寂,犹余词翰自翩翩。九原未忘归来意,应为招魂续一编。”他的著作有《海云馆集》。
  吴宗熹,字伯焜,号滨阳,别号恭醇子,石榴崎溪村人。因原属南靖县,旧《漳浦县志》仅在“丛谈”中提到他的名字。他自幼聪慧颖悟,在塾中就崭露头角,塾师出对子,总是他对得最快最好。万历七年(1579年)19岁时,中式举人,翌年,会试第七名,联捷进士,钦赐婚娶,恩享殊荣。初授海宁知县,抚循惠爱,讼狱衰息。但性格醇实,不能伺上官意,被降为景州学正。不久,迁国子监丞。后升工部主事。工部尚书曾同亨十分嘉许他的才华和操守,命他督修九门城工,他边修城,边吟诗,城竣工,诗也成集。万历十九年(1591年),参加主持广西乡试,事毕还朝,请归家休沐,回到家中而卒,时年32岁。吴宗熹是象牙吴氏唯一的进士,族人十分珍惜与敬重,因他曾主持云南乡试和参与祭南郊,至今其祖祠灯号为“云贵文衡,副车南郊”。据说,他的母亲林氏是乌石人,所以,他死后葬在乌石海云山大尖峰巅,墓碑刻“明工部滨阳吴先生之墓”。乌石讹传为“吴侍郎”墓,但为什么坟墓要建造在距家数十里的外祖家的高山上,却是令人费解。
  显宦国戚鹿溪胡氏
  漳浦县城东南郊鹿溪之滨,有鹿溪桥村,此处于宋庆元四年(1196年)修建一座鹿溪桥,村庄因而得名。桥早已倾废,村庄今也简称为鹿溪村。漳浦八景中的“鹿溪春涨”即于此村前溪滨观赏春潮奇景;列入十景的“峰山钟秀”的峰山与村隔溪相望。此地曾为元代白尚书隐居处,事载《漳浦县志》,今尚遗留“第一山”、“离垢境”等摩崖石刻。鹿溪村一带居衍着胡姓,地灵人杰,明朝中末期,鹿溪胡氏科甲鼎盛,成为漳浦县官宦望族。最为突出的有胡文耀、胡文远两大家族。
  胡文耀,字奇障,号鹿岩,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官户部郎中;子胡宾墀,字宗策,号见鹤,万年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刑部主事。自幼寄养在胡家的文耀外孙苏民俊,海澄籍,由漳浦学中式举人,并与舅宾墀同科进士,父子进士、舅甥同榜,传为佳话。邑人、同科进士、翰林编修林偕春为题《户部郎中胡文耀公画像赞》:“翰墨已芳于棘院,姓名复捷乎南宫。部曹曾登夫郎署,品行人逊其下风。”苏民俊为题《刑部主事胡宾墀先生画像赞》:“丽藻文章,醇美德行。高第既登,旋膺简命。为南秋官,为西主政。堂构绍述,祈常志盛。”然而,胡文耀父子俱早逝,致使这一家族过早衰落。虽然,胡宾墀子胡铤、孙胡惟潆(举人)分别为翰林编修林偕春、黄道周的女婿,但也未能重振昔日雄风。
  更为显赫的是胡文远的家族。胡文远,字一行,号云溪,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举人,官淮府长史;长子胡廷宴,字以泰,号瞻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陕西巡抚、军门提督,俗称“胡军门”;次子胡廷宰,字以平,号隆柱,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举人,被淮府南康王朱翊?选为长女婿,贵为仪宾,俗称“郡马”。邑人、云南左布政使薛士彦为题《胡文远先生画像赞》:“峰山颖锐,鹿水波平。维公秉秀,应期而生。文学冠世,鹗翼秋腾。马帐弘启,淮府流馨。克昌厥后,紫诰叨荣”。
  胡廷宴因胞弟是郡马,天启间,成为阉党笼络的对象,由广西按察使提升为陕西巡抚,赐节钺,开府置属官,仪同三司,开漳浦籍官员奉节钺开府之先河,所以,在县城北门外建“节钺开先”坊表,以显荣耀。邑人、翰林编修黄道周为题《以翁先生画象赞》:“提琼林而快意,奉节钺以奔驰。才名直崇北阙,勋业永勒鼎彝。”胡廷宰贵为仪宾,是漳浦县唯一的国戚,在胡氏祖祠悬挂御赐“宾于王门”匾额。邑人、兵部侍郎林宰为题《仪宾胡廷宰画像赞》:“丰标颖异,矫矫越伦。何禳殷咏,宾于王门。箕裘克绍,鹿宴迎恩。荣华富贵,玉友金昆。”海澄人、南直隶巡抚周起元为题《郡主朱氏画像赞》:“雍雍而和,肃肃而敬。不矫己贵,不逞己性。克执妇道,以顺为正。”然而,这一家族的显赫随阉党被清除而终结。胡廷宴任巡抚期间,与三边总督史永安等在固原太白山为魏忠贤建生祠。崇祯二年(1629年)定逆案,胡廷宴被列入阉党,革职为民,一蹶不振。从此,胡氏的显贵成为历史陈迹。
  涂吏部与江雨文
  马坪、前亭和港尾于明代出了不少人才,由于志书失记,靠民间口传,仅得其一斑。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有涂吏部与江雨文的故事。
  涂吏部,名一,字廷荐,马坪仙都倒头溪人,后移居前亭顶埕村。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历官金坛知县、光禄寺丞、吏部考功司郎中、通政使司左通政。因他任过吏部郎中,民间称为“涂吏部”。涂一榛为官清正廉明,直声远播,被阉党视为东林党人而遭排斥,归家闲住。天启间,海澄人、巡抚周起元被阉党诬陷而遭逮捕,死于狱中,涂一榛也郁郁卒于家中。邑人黄道周为撰《涂纳言墓志铭》,给予极高的评价。
  涂一榛与港尾的江雨文同科中举,又同科登进士,交情甚笃,民间流传着他们的故事。江雨文,名灏,字质卿,乳名雨文(一说字雨文,号质聊)。海澄(今属龙海市)港尾古城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户科给事中,后来出为外官,授浙江右参议。以母老,请求归养。据说在任给事中时,曾代皇帝祭南郊,大阅团营,因而被称为“一日天子”。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秋,涂一榛与江灏都要到省城参加乡试,两人一是卫学生员,一是府学生员,互不相识。这一天,涂一榛先到浮宫渡口,在饮食店中等吃汤面,江灏随后也到饮食店,当店小二送汤面来时,江灏抢先接汤面就吃起来。涂一榛见其不按顺序,抢去汤面,即要与之论理,那知江灏竟挥起手中的扇,往涂的头上击一下,涂一榛愕然一望,见江灏仪表非凡,气宇轩昂,忙问:“请问尊姓大名”?江灏笑着回答:“岂不识我江雨文乎?”涂一榛猛想起儒学中曾传诵被称为才子的江雨文的文章,连忙说:“久仰!久仰!我有眼不识才子,请再添两下扇股。”江灏见涂性格开郎豁达,就说:“有何不可。”就再轻轻地敲了两下。从此,两人结为至友,沿途同食同住同研读,互相促进。乡试后,两人同科中试举人。翌年,又同科联捷进士,民间传为美谈。
  涂一榛归闲后,居前亭顶埕村,江灏也归养在家,两人交往密切。顶埕通往港尾必经岱岭(亦名登云岭)道路崎岖难行,涂一榛捐资倡修岭路,方便行人;江灏在港尾开设墟场,便利农村货物交流。由于涂、江两人的努力,使顶埕、港尾一带的农村,一度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
  黄性震巧治无定河
  北京有条永定河,原名浑河,因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河水浑浊而得名;又因下游淤浅,河道迁徙无定,故亦名无定河。清康熙间,虽经几次治理,均告失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漳浦人黄性震出任总理筑堤事务,终于筑成“永定大堤”,稳固河道,无定河也就改名为永定河。
  黄性震,字元起,号静庵,湖西诒安堡(湖西城)人。他喜读诗书,深黯韬略,脚怀大志。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出兵攻打漳州、泉州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进驻漳州,黄性震谒见姚启圣,陈述平定海疆的十条策略,史称“平台十便”。姚启圣采用他的策略,瓦解郑经军队,很快收复失地,黄性震也被授官,历官至湖南布政使,人称“黄布政”,在县城建布政府第。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昌被裁员的标兵夏逢龙叛乱,已攻陷四府,大臣廷议欲派京军镇压,康熙皇帝却说:“湖南有黄性震在,彼能佐平数十年海氛,何愁幺么跳梁辈。且襄阳有总兵蔡元,二人必能了之。”蔡元,漳浦东山保罗案社人,有勇有谋,号称“蔡老虎”,为敌所惧。不久,贼势渐衰,黄、蔡合谋,出兵猛击,夏逢龙战败而死。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黄性震因疾乞请致仕。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朝廷命于成龙等疏浚无定河,修筑堤岸,因指导不得法,堤岸修而复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于成龙死,张鹏翮为河道总督,皇帝想起了黄性震,召其进京,出任总理河务,主持修筑“永定大堤”。黄性震赴任后,立即视察现场,认为河流湍急,河堤易溃难合,必须在河中打桩。于是,就派人往家乡选募数百名水性好的民工,在河中裸身泅水打桩,借以复土。又在沿河每五里处各设一旗一炮,旗写督监人姓名,有命令就升旗放炮为号,远近民工听炮声、看旗号,就驰赴河堤,一齐填堵,堤岸立成。黄性震以用兵之法来指挥河役,收到很好的效果,堪称治河史上一绝。以前数年完不成的工程,仅四个月就完成。河堤筑成后,他被升为太常寺卿。不久,卒于任上。
  黄性震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捐俸倡建诒安堡。并捐巨资重修双溪坝,知县陈汝咸为他撰《修双溪坝碑记》,立碑纪念。
  “三世明经”与台湾儒学
  漳浦县城军仔顶花亭巷里,有一处屋宇连云的府第,称为“三世明经”。其临街大门匾额为“三凤家声”,对联为:“三世明经天下有,祖孙训台世间希。”门匾表明是乌石林氏“三凤齐鸣”的后裔;对联含意是祖孙、父子三代人都是贡生出身,并且祖林江誉、孙林虎榜都任过台湾儒学训导,教绩显著,声名传扬。
  林江誉,乌石“三凤”中进士林一新的七世孙。父林直庵,县学秀才,崇祀孝友,恪守祖训,教育子孙成人。林江誉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岁贡。初授永定县儒学训导,丁父忧,归家服丧,三年服满,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调任台湾诸罗(今嘉义)县学训导,兼署彰化。台湾多番社,各番社均办“土番社学”,以教番童。林江誉到任后,每季对两县28处“土番社学”认真进行考察。翌年,漳浦人蓝国佐任诸罗教谕,同乡共事,林江誉更为尽职尽力,以教训番黎有方,加大功一次,事载《台湾府志》。
  林江誉之孙林虎榜,字孙韩,号思亭。虎榜父林在田,字叶文,号文台,雍正十二年(1734年)岁贡,被聘为县义学教师。林虎榜自幼聪敏颖异,乾隆十九年(1754年)府学拔贡,铨试第一,称拔元。初授台湾彰化训导,他继承乃祖遗风,训督土番社学,教绩卓著,升大田县儒学教谕,历官广东石城县知县、广西庆远知府、太平知府、两江兵备道。
  林虎榜在彰化除教育番童外,更注重对百姓的教化。有一次,他在戏园中看戏,突然有一个卖油炸仔的小孩哭喊钱被偷,他得知实情后,即令关闭戏园大门,叫差役在大门内放一桶清水,并对众人说:“这穷苦孩子很可怜,每人给予捐助一文钱,投在水中,即可出园。”他在水桶边监视。投钱者一个个地过去,忽见一个鼠头獐目者投下一钱,水面马上泛起油珠,他喊令差役拿下此人,一讯即服,小孩的钱就是这个人偷的。因为小孩卖油炸仔的钱都沾了油,投入水中即浮油珠,众人都佩服他的神明。
  林训导办案如神的故事在彰化广为流传,“三世明经”、“祖孙训台”的声誉遍播闽台,《漳浦县志》也为其祖孙立传。
  总兵蔡万七
  漳浦县“清代多武将”,《漳浦县志》所载162名五品及以上武职官员中,清代152人,明代仅10人。其中,二品及以上者57人,全部在清代。在这些高级将领中,爵位最高、职权最重者要数蔡禄,官至左都督、河北总兵、加太子太保,赐爵阿思尼哈番(男爵)、恩准世袭八次三等轻车都尉(阿达哈哈番),封赠三代。长子蔡宗琚,以父荫补治中;次子蔡功,授烽火门参将。孙蔡兴邦,袭都尉,官太湖协副将。
  蔡禄,字全伍,漳浦县割后下店村人,因下店蔡姓源自海澄谢仓,故《海澄县志》也载入蔡禄为海澄人。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七,小名七仔,青年时代曾当过鱼贩,时人称为“卖鱼七仔”。他身材魁梧,性格豪爽,未成家就自已开伙食,食量大,生意多亏本,因此,夜间常去偷些薯瓜过日子。有一夜,他偷了两大箩蕃薯回来,进入家中大门时,侄儿坐在门槛上,嫂子喊孩子:“快起来,让你七叔的‘八座’过一下”。蔡禄听见嫂子挖苦的话,深受刺激,进屋放下担子,捋下扁担往地面一戳,说:“我七仔不坐‘八座’大轿不回家。”提起扁担,出门而去,落身草莽。此时正值崇祯末年,四处豪杰蜂起,漳州地面以平和小溪人张要(“要”读音“尾”,“张要”一作“张耍”)为首,聚众反抗官府,以“万众一心”为姓,结为兄弟,张要为大哥,称“万礼”、诏安郭义称“万二”、张要从弟达宗和尚称“万五”、蔡禄称“万七”等,因此,世人称蔡禄为“蔡万七”。明亡后,万氏兄弟转为“反清复明”,投奔郑成功,张要任都督,蔡禄、郭义为冲锋将,骁勇善战,转战闽、浙、粤等地。
  顺治十八年(1661年)六月,蔡禄、郭义驻兵铜山(今东山岛),当时守将张进是明朝将领,隆武时封伯爵,蔡、郭欲劫持张进归附郑军,张进不从,自引爆火药炸死,铜山遂为蔡禄、郭义所据。不久,郑成功进军收复台湾,留蔡禄、郭义镇守铜山。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死,子郑经继承,军心散乱,清海澄公黄梧原系郑成功旧部,与蔡禄、郭义交好,于此时派人策动蔡禄、郭义投降清朝,蔡、郭审时度势,率部向闽浙总督李率泰投诚,并力收复铜山、海澄等地,以战功显赫,郭义授广西南宁总兵,蔡禄授河北总兵,总兵官署设在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叛清,首倡“三藩之乱”,贵州响应附吴。翌年,郭义响应,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附吴三桂。四月,郭义派亲信到河北策动蔡禄归附。河北系京畿军事重镇,蔡禄若叛,京城难保,事非小可。清廷获悉后,急设计谋,于四月二十四日中午,杀蔡禄于官署中(传为蔡禄在跪下低头接旨时被砍头的)。一代英豪蔡万七,由聚义反明、反清复明、降清反郑,战功显赫,终因“三藩”之乱被疑反叛而被害。但因反形未露,清廷没有宣布他的罪状,让其归葬漳浦北门外圣杯石山,其子孙照例袭职。
  从前,下店蔡姓尚藏一大幅绢质的蔡禄画像,每逄过年,悬挂于祖祠让子孙瞻仰、纪念。民间却广泛流传“蔡万七”的故事。当时,随蔡禄至河北的将士定居于济源(今河南省济源市),有江、汤、田、夏、康、孙、吴7姓,除吴姓祖籍山东外,其余6个姓祖籍均为福建,7姓联宗在济源建蔡侯庙纪念蔡禄。孙姓至今有40户,220人,他们十分眷念祖地,2007年初,派人回漳浦寻根认祖。
  李实蕡与贤师李杜
  清初,漳浦县城西街李氏已传衍到北街东埔一带,雍正间,东埔出了一个李翰林,名闻遐迩。
  李翰林,名实蕡,字桃仲,号晋亭,御史李瑞和的玄孙。父李名扬,贡生出身,官至广东连平州知州。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实蕡兄弟俱已长成,须延师指教,李名扬即聘请秀才李杜为家塾教师,在家中“髻园”教诲子侄。
  李杜,字逊唐,号南涯,海澄渐山人。他是蓝鼎元的妹夫,并同年中取秀才。后来,他受族人连累,避祸逃往广东,蓝鼎元伴其同行。翌年,平冤回家,道经盘陀,触景生情,蓝鼎元写下《盘陀宜城记》,抒发两人怀才不遇的共同心声。回来后,李杜寄居在县城新路蓝鼎元家。不久,即受李家延聘。
  髻园在县城东埔李家宅后,环境静幽,就学生徒有李实蕡和长兄实蕃、从兄如梓、三弟实芳,四人聪明伶俐,深得李杜钟爱,名之为“髻园四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实蕡脱颖而出,中式举人,大有“青胜于蓝”之势。有趣的是,雍正元年(1723年),开设恩科乡试、会试,李杜参加乡试,亦中式举人,并当年联捷进士,名扬海内,此时,才辞去李家之聘,真是所谓“老骥伏枥”者。李实蕡虽是“先先生而获荐”,至此,奋起而步先生后尘,于雍正五年(1727年),荣登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院深造。
  李杜登进士后,无意仕途,归家著书自娱,汇编成集,李实蕡为其撰序。李实蕡官至翰林院检讨,不久,致仕归休。时正值知县长庚重修得仙桥,李实蕡为撰《邑侯长公重建得仙桥碑记》,石碑至今尚存。“四友”中,实蕃字于国,早逝;实芳字霏章,乾隆十年(1745年)中式举人,也早逝;如梓字桐伯(一作桐似),府学岁贡,官训导,善诗文,撰写《漳浦八景赋》。李实蕡深感贤师李杜教诲之恩,追思往事,喟然感叹,特撰《髻园四友记》,以志不忘。李杜、李实蕡师生先后登科第,成为一段佳话,后人至今传颂。
  罗厝·罗总兵·罗厝楼
  石榴镇有座龟山,俗称浮山,山北有浮山村,山西南有罗厝村,山南有龟尾庙,庙向西,面对远处东柘与西津。罗厝原居住罗姓人家,今多姓许。罗氏祖先由粤东迁来,其后裔传衍台湾,前年,罗姓台胞回乡认到祖地。
  清康熙间,罗厝出了罗士鉁、罗士鋐兄弟,应募投军。罗士鉁以军功授左都督、水师提标中军副将,后来从施琅征台,台湾收复后,叙功给云骑都尉三世,升湖南镇箪镇总兵,未任而卒。罗士参卒后,子罗鸣淇袭职,洊授浙江温州中营游击,后卒于任上。鸣淇子罗若桐应袭不仕,若桐以子罗光诏承袭;罗士鋐也以军功授右都督,子罗景鄂、罗景恬以荫生分别授河南知府和杞县知县。
  罗光炤,字映寰,号朗亭,罗士鉁曾孙。光炤承袭祖职,初补闽安水师营都司。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台湾林爽文起义,罗光炤随征台湾,台湾平复后,升澎湖游击。嘉庆二年(1797年),擢川沙营参将,是年冬天,父丧,归家葬父,因超假回任,调降狼山营游击。他精于诗文,在狼山任上,开创“百蝶诗社”,与当地文士胡长龄(后荣登状元)、马有章、马元锡等相唱和,为一时名流之盛事。不久,以军功升吴淞营参将,再升京口副将。京口商贩多从水路走私,罗光炤整治哨船,沿江缉捕,走私得以肃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授浙江黄岩镇总兵。道光九年(1829年),以年老致仕归休。
  罗光炤回家后,在罗厝村前田园中建一座四方形楼堡,上、下40余间。称罗楼,至今犹存,后来,楼外形成村落,称罗厝楼社。现罗厝楼社已无罗姓,为许姓所衍居。罗光炻在家乡和睦乡里,乡人颂德。他把旧日诗作整理成集,名为《朗亭诗存》,载《漳州府志》诗文总目。罗光炤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将领,罗氏一门武功、书香并茂,名载史册。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吴永绥
相关人物
吴原
相关人物
吴泰
相关人物
吴震
相关人物
林一初
相关人物
林一阳
相关人物
林一新
相关人物
陈献章
相关人物
林策
相关人物
林成纲
相关人物
林聪
相关人物
王志逵
相关人物
王志远
相关人物
王志道
相关人物
张燮
相关人物
林茂桂
相关人物
郑怀魁
相关人物
蒋孟育
相关人物
高克正
相关人物
陈翼飞
相关人物
王会
相关人物
赵浑
相关人物
赵范
相关人物
赵桐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