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地索隐(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11
颗粒名称: 史地索隐(续)
分类号: P941.76
页数: 7
页码: 1622-16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有一条被称为“龙脉”的山脉,起于平和的大芹山,经马口、长桥等地至县城北边的后堵山。堪舆家认为这条山脉对当地的风水有很大的影响。漳浦县还有一个叫做赤岭的地方,原名叫做苌坑,后因地名演变成为了赤岭。此外,文中还提到了甘棠驿和甘棠村,但现在的甘棠行政村并不是史志上记载的甘棠驿所在地。
关键词: 漳浦县 山脉

内容

漳浦县的“龙脉”
  明万历年间,漳浦县的绅士们所关注的一件事是“龙脉”的损坏。先是于万历二十六年请知县杨材同往踏勘,加以人工填筑,而石基才就绪,杨知县升迁离任。翌年,王猷接任漳浦知县,绅士们又请他同往踏勘。他捐出俸银,动用公款,并由和尚募缘,共用银六百多两,征召民工,完成了“修补龙脉”工程。由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时任广东佥事、提督广西学政,后来任南京工部尚书的朱天球作《奠龙脉记》,镌碑立于罗山岭驿路上,碑文并收入《漳浦县志》。《奠龙脉记》说:“漳浦龙脉发自平和之矾山,逶迤数十里而至铜壶山,起摩顶山,是为邑之宗山。将至铜壶处列三台过峡,奇甚,有蜂腰鹤膝之状,阔仅百尺,长如阔之数,而加三峡之左。其下有田,田畔有溪涧,耕者移溪洞于峡麓,岁久址啮,土崩不可支,阔之圮三分有二,长如其数。”以下记述绅士们与知县踏勘,用人工填补之事。
  所谓龙脉,就是勘舆家认为有关“地理”的山脉。这条山脉,起自平和大芹山,经大峰山、矾山而延伸到石屏山,三坪山,逶蜒经马口附近的五牙山,至漳浦县城西北二十华里长桥农场与葛后东坑交界处的摩顶山,延伸到县城北边十华里处的后堵山(后到山)。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上篇说:“摩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为西北诸山之宗,其形圆洁如佛顶,故名。脉自平和大峰山,由矾山、嵌头、欧寮、平水、三平、铜壶诸山。东行二十里为青苔山,又东为五牙山,至于甘棠驿(注:在马口),又迤南为三古铺、横内山(注:在长桥农场),南行为石硖山、盘石山、长林山(注:皆在长桥镇境内),东行为龟山,西为后到山。”
  后到山(后堵山)为漳浦县城的“后靠山”,与梁山代表峰“金刚山”南北相对。旧县志以金刚山漳浦县城的“案山”(案,桌子,比喻县城是一只后有靠背的宝座,面前有稳固的办公桌)。
  梁山是矾山以下另一脉,向东南延伸,蜿蜒于漳浦县南,与石屏山山脉遥遥相对。两山脉的流水汇流于漳浦平原,从鹿溪汇浯江东流入海。
  堪舆家的“地理”概念讲究形象,自然地理的概念则是务实的,但两者有共同点。梁山山脉与石屏山山脉之间构成漳浦平原,溪流分注,光照充足,少有霜害,这样的地理优势,经过人民辛勤开发,造成漳浦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文鼎盛。
  赤岭原名雀岭
  赤岭畲族乡原名苌坑(“苌”方言如“场”,“苌坑”两字连读,音似“张坑”)雅称长卿。“苌坑”是总地名,“赤岭”原是其中一个自然村,设墟场,称赤岭墟。1958年“公社化”时,苌坑设公社,管委会设在赤岭原清代提督蓝理的府第,名赤岭公社。从此,“赤岭”取代“苌坑”为总地名,即今赤岭畲族乡。
  而“赤岭”地名实由“雀岭”演变而来。清康熙《漳浦县志》的全县地图上,在二十八都何家保(今官浔)与长桥之间有一座“雀岭”,现在人们大都已不知道“雀岭”是那一座山,我认真研究,认出了雀岭已讹音为“赤岭”,便是从今官浔镇横口桥以上延伸到赤岭乡赤岭自然村的那座山。横口桥下地名至今仍叫赤岭下,桥下的流水叫赤岭溪。从横口桥以上至赤岭自然村的山路叫“赤岭”,这就是赤岭自然村得名的由来。而“赤岭”,原是“雀岭”的转音。
  “雀岭”是一条西东走向的山脉,与被称为漳浦县“龙脉”的马口五牙山至县城北边后堵山这条山脉北南走向不同,故被称为“横山”(雅称衡山),在“横山”接近外地的山麓叫做“横口”,今属官浔镇所辖;靠近内地的山麓叫做“横内”,今属长桥镇所辖。
  这甘棠不是那甘棠
  古代,驿路上距数十里设一个驿馆,供传递公文的公差及经过的官员住宿,类似现在的招待所。宋代,漳州地区的驿路,上经泉州至福州,下经漳浦、诏安至与广东交界,共设五个驿馆,即:通源驿(在江东)、丹霞驿(在漳州城南门外)、甘棠驿(在马口)、仙云驿(在漳浦县城)、临水驿(在诏安)。甘棠驿设在漳浦地界,而驿务由龙溪县管辖,见于《漳州府志》记载,清康熙《漳浦县志》也载:“甘棠驿,署在县北五十里,地为浦邑所辖,而驿官隶龙溪。”
  甘棠驿设在甘棠村边。甘棠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唐代已因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出了漳浦县第一个进士潘存实(官至户部侍郎)而知名。该地在交通要道上,但地处县境边缘,官府鞭长莫及,每遇兵荒马乱,村民便逃往别处,以致甘棠村几度亡村。甘棠村(自然村)和甘棠驿早已不存在,现在很多人不知道马口曾有甘棠村和甘棠驿,看到史志上有关于甘棠驿的记载,以为在长桥镇的甘棠行政村。
  其实,长桥镇甘棠行政村村名是沿袭民国时期的甘棠保名称。甘棠保原名甘塘保,始设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辖域包括甘园(讹音甘门)、石兜、塘仔、溪内等自然村,取甘园、塘仔二自然村头一字合称甘塘保,属由长桥、横口二“联保”合并而成的长横乡管辖。民国三十三年,全县30乡(镇)合并为15乡(镇),同时,乡(镇)和保的名称略有更改,横口保改为康庄保,长横乡改为长桥乡,甘塘保改为甘棠保,意在雅化。新中国成立后,原来的“保”改为“乡”,及至公社化,“乡”改为生产大队,即现在行政村的前身。自甘棠保至甘棠行政村,有七十多年历史。而马口甘棠村(自然村)是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古村;甘棠驿之设立,也是一千多年前的事。
  车田十五保
  方言称山田为“畲田”,漳浦西区(今石榴镇一带)因为多山田而以“畲田”为总地名,以谐音写成“车田”。这些地方,自古属漳浦县所辖,元朝至治年间(1321年以后),为加强对山区的统治,将漳浦、龙溪、龙岩三县毗连处划出设置南胜县,县治设在今平和南胜镇,后迁设于小溪,改名南靖县,又迁县治于今靖城镇,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分设平和县,而车田一直属属南靖县管辖。至清雍正年间,漳浦人蔡世远在朝廷任礼部侍郎,上疏建议将车田划属漳浦县。奏疏说(节录):“南靖地方有地名车田者,户口千馀家,去县治地数十里,又多山林险阻,富者恃远而抗粮,催纳多不遵畏;贫者恃远而以宰牛、窃盗,强弱相凌,即赴县伸理,而差役登门,多抗而不出;偶有争竞,则聚众格斗,此皆离县太远故也。伏乞皇上敕令督抚派员勘查,准将东田二十四保改归漳浦,以利管理。”翌年,朝廷勘度形势,先将距漳浦县城较远的二十三都八图(即镇海卫地方)划属海澄县,再于雍正十三年划铜山所城(今东山铜陵镇)属诏安县,而以南靖居仁里一图车田十五保划属漳浦县(车田共有二十四保,还有九保,即今南浦、中西地方,至1957年才划归漳浦)。雍正十三年从南靖划归漳浦的十五保是:端阳(今东洋)、厦周(今下车)、西山(今西山场、岭后一带)、巽石(今寸石后浦一带)、石榴坂(今石榴村)、长兴(今长兴、田寮)、田埔(今田墘)、芳林(今芳林溪尾)、大水(今大水庵后)、攀龙(今攀龙村)、崎溪(今顶崎溪下崎溪)、乌陂(今乌陂寨仔一带)、福地(即北地)、象牙庄(今象牙村)、山城(今山城、龙岭、车本)。
  何处“界外”
  清廷为杜绝郑成功抗清部队在东南沿海的取给,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下“迁海令”,强制广东、福建、浙江、江南(清朝的江南省即南朝的南直隶,相当今江苏、安徽、上海、浙江一带)四省沿海居民内迁15~25里,建墙为界,界墙外挖深沟,跨越溪涧处不能建墙,竖大木椿为栅。界外城堡、民居、船只全部拆毁、烧毁。在临界地方建城堡驻兵,日间巡逻,夜间伏路把截,并在高阜上设瞭望哨、烽火台、炮台,发现越界者立斩。闽南是“迁界”的重点,执行最彻底。漳浦县于康熙元年(下“界海令”的次年,1662年)开始执行,旧镇以东,梁山以南划为“弃上”,拆毁旧镇城,将城石运到旧镇以西十多里处的秦溪村后土阜上建一座城堡,称秦溪城,驻千总;同时,拆除旧镇以东的下霞(霞陵)等村庄,凑合村舍的石料,建一座霞陵城(该城尚存,城墙中有很多阶石、门斗石、石器及其他杂石),驻把总;县东,利用明万历年间所建赵家堡,调驻城守营;县南,也利用明万历年间所建杜浔堡,调驻守备。
  清廷厉行“迁界”的同时,郑成功进军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于顺治十八年夏收复台湾,翌年(康熙元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子郑经继承其事业,寓兵于农,并不因清廷迁界而受困。受害最大的是群众,流离失所,大片田园、涂滩、盐丘抛荒在“界外”,清廷的赋税收入也大大减少。事件过去已经三百多年,而人们仍难忘此事,仍称沿海一带为“界外”。而具体的“界”在何处,早已不存痕迹。康熙《漳浦县志》说“梁山以南,旧镇以东划为弃土”一句话过于简略,清廷派出巡视粤闽两省沿海“迁界”执行情况的杜臻所作《粤闽巡海纪略》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这里只节录漳浦县(包括云霄)部分:漳浦县之“界”,南接诏安梅州寨,经油柑岭、高塘洋、云霄镇、梁山、高洋口,至横口。杜浔堡被利用为守界城堡、后葛司(今杜浔近城村)霞美、古雷、旧镇、六鳌、莆头(将军澳)、赤湖、佛昙、官浔一带划在“界外”,报荒田地1163顷。这是最初“迁界”情况。康熙八年(1669年)有过一次“展界”。康熙十三年(1674年),清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平西王昊三桂叛乱,郑经乘机攻入闽南,迁移的百姓纷纷回归故土。康熙十五年耿精忠降清,康熙十七年十二月郑经败退于海岛,清廷再次下令迁界。至康熙十九年,清军克复厦门,郑经退往台湾,翌年,清廷才宣告复界。
  敦照镇——牯镇——旧镇
  旧镇原名牯镇,以在一座形状如牯牛的山下得名。因为牯镇是历史悠久的古镇,而且以“牯”为镇名不雅,后来便弃“牛”旁写作“古镇”,又写作“旧镇”,而口语仍称牯镇。
  牯镇以航运之便而商贸不断发展,至北宋,由官方命名为敦照镇,设“敦照务”收取商税并管理市场。《元丰九域志》记载:“敦照镇,在漳浦县东南二十里。”现在云霄有人说,敦照镇便是云霄镇,这附会太过牵强,因为云霄镇并不在漳浦县东南,而在西南,距漳浦县也不只二十里,而有七十里之遥。《大清一统志》已经说,敦照镇即旧镇。民国初年臧励和著(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地名大辞典》也说:“今有旧镇市,盖即《九域志》所载敦照镇也。”
  民国初年,旧镇之所以有“旧镇市”之称,因旧镇地处鹿溪和浯江入海口,漳浦腹地盛产米谷、蔗糖、花生油、鲜果、荔枝干、龙眼干、葱头蒜头,源源不断从这两条河流用小船载到旧镇,汇集出口。从香港、汕头、厦门、上海、宁波、温州等埠运来的工业品也从旧镇输入腹地。经营上述粮、油、糖、果、蔬五大类土产收购出口业务的商行统称“五行”,其中,以振成、美孚、捷发、义合(后为“恒泰”取代)、宝成五家最大,为“五行”中的五大行。
  在明万历年间的《漳浦县志》里,多次出现“旧镇”地名,可见,牯镇写作旧镇,最迟在明万历年间已经形成。
  大洋、正阳地名的演变
  现在的杜浔镇,西南部分(文卿、正阳、范阳一带)与沙西镇,于明代同属漳浦县第十都;东南部分(近城、湖里、北坂、林苍一带)与古雷镇,于明代同属漳浦县第九都。
  “都”不过是地域划分,不设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的是巡检司,为县的派出机构,每司各建司城一座,设巡检一员,弓兵16~30名。明初,漳浦全县设九个巡检司,隆庆元年(1581年)划出沿海东北部一些地方及龙溪县沿海一带合设海澄县;嘉靖九年(1530年)划出一都至五都(官陂、四都、南诏、东山一带)分设诏安县,漳浦还有五个巡检司:井尾司(在佛昙井尾);青山司(原在陆鳌青山,迁赤湖将军澳,后移月屿堡);盘陀司(在盘陀旧厝自然村附近);古雷司(原是南靖县小溪巡检司,洪武二十年(1387年)移驻古雷,仍属南靖县管辖,正统七年(1442年)改属漳浦);后葛司,现无“后葛”地名,须加研究。据明代《八闽通志》及《漳州府志》载:“后葛巡检司城,在(漳浦)县东南九都大洋社,周围长一百十五丈,墙宽九尺,高一丈五尺。”大洋社以有大片“田洋”得名,清代为正阳保,有玄天上帝庙正阳宫和佛寺青阳院,都因“大洋”地名演化而来。正阳保为洪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清初“迁界”,大洋社划在“界外”,后葛巡检司司城及居舍都被毁。“复界”后,洪姓重建家园,在原后葛巡检司司城遗址上建一座土楼,后来楼坍废,而至今仍存“楼内”地名。“楼内”又称“城外”,因为原巡检司司城旁边正是原来的“大洋社”,洪姓于清代又建一座城围住村庄,“楼内”便在“城外”。1964年实行公社制度,成立城外大队,辖城内和楼内,后为避免与其他公社的城外大队同名,改名为近城大队,即今近城村。
  “正阳”本是清代今近城村的保名,洪姓从这里发祥,逐渐传衍到杜浔镇内“下尾许”(清代的霞美保,许姓曾是主要姓氏,不是现在霞美的霞美村。现在霞美镇的霞美村清代为云霞保)。后来,洪姓成为下尾许的主要住民,民国三十三年保甲并编,以下尾许的洪姓与楼内、城内洪姓为主,成立原性保(以洪姓祖宗谥号“原性”为保名)。人民公社时期,将民国时期的原性保分为两个生产大队,城内、城外及附近小自然村(清代的正阳保)合为城外大队,后改为近城大队,即今近城村。就是说:清代的正阳保便是现在的近城村,而“正阳”之名被移植在清代的霞美保(下尾许)地方。
  鸿儒江
  佛昙江古名黄如江,以江中有黄如屿(今名赤屿)得名。唐朝杜祐所著《通典》载:“漳浦郡东南到黄如江一百里。”(唐天宝元年改漳州为漳浦郡,郡治在今漳浦县城,距佛昙刚好一百里)。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说:“鸿儒屿,即《通典》所谓黄如屿也,今以黄如江为鸿儒江,故屿亦称鸿儒屿。上有树木,多集海乌,在镇海卫西南”。
  黄如江早在宋代已雅称鸿儒江,简称鸿江。白石郑解元《鸿江赋》云:“厥有胜景,其名鸿儒,纳长流之巨浸,会潮汐以奔趋,因以鸿名江,非夸大而过誉”。
  明初洪武年间,鉴湖(佛昙大坑)人陈则彝建鸿书院,造就很多人才,是第一个以“鸿江”为名的实体。明代,鸿江两岸确实已成为鸿儒荟萃之地,著名的“鸿儒”有:下坑杨守仁,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广东按察副使,其子杨一葵,万历二十年进士,任云南左布政使;港头林表,成化五年进士,任镇远知府,其孙林敬,嘉靖三十二进士,任长沙知府,曾孙林绍,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任山东按察副使;下赵赵范,隆庆五年进士,任浙江按察副使;大坑陈亹,正统元年进士,任广东布政使,陈奂,成化十一年进士,任贵州参议,其孙陈公相,万历十一年进士,任广西副使。
  鸿儒、鸿江雅称越来越受广泛应用。现在有鸿儒小学、鸿江中学、鸿江大街,还有商号冠以“鸿江”招牌。
  六鳌与营里
  六鳌半岛自古是海防重地,元朝设巡检司于该半岛中部的青山上,与井尾巡检司互为犄角,明初沿袭下来。洪武二十一年,改在青山设守御千户所,以条石砌成,周长550丈,环青山山腰一周,状如“巨鳌载岳”,命名为陆鳌城,并以“陆鳌”为千户所名称,从此,青山改称陆鳌山。后以陆鳌为整个半岛的总地名,民国时期简写为六鳌。
  明朝前期,陆鳌守御千户所与铜山(今东山)、悬钟(在今诏安梅岭)同为属镇海卫所辖的千户所之一,每所有兵一千名左右,并备有巡海战船,对抗击倭寇入侵,起过重要作用。至嘉靖年间,政治腐败,卫所松驰,万历七年《漳浦县志》载嘉靖进士林偕春所作《兵防总论》说:“(卫所)久而浸懈,渐以无存,其存者则又苟且虚名,全无实用,甚至镇海为饶贼(饶平张琏)所袭,悬钟为倭奴所残,铜山水寨为海贼所烧毁,楼船、战具蓦然一空,弗能自保,乌能保人?”林偕春虽没有点名陆鳌,但从一些史料看,在嘉靖年间,陆鳌也是曾受倭寇侵犯。嘉靖末年,戚继光剿平入侵闽粤的倭寇以后调离福建,留一部份“戚家军”驻守闽南海防,其中一营(450人)驻铜山所城外,称浙兵营;隆庆六年又设土兵(募本地贫民为兵)一营,驻陆鳌所城外,后与铜山浙兵营对调。陆鳌东门外有地名“营里”,便是明代隆庆年间驻土兵营(后改驻浙兵营)的地点。民国29年,营里社与附近的店下社合编为一保,称下营保,是取二社社名各一字为保名,并非在“下营”之外有一个“上营”。现在,营里、店下各为一个行政村。
  将军澳与“皇帝城”
  赤湖溪入海处,以海中有一座将军屿而得名为将军澳,又以海岸上有一座小土阜(当地人称为东阜),土阜下为海船停泊和货物交易处,因此又称埠头澳,也写作莆头澳。明初洪武年间陆鳌(六鳌)建守御千户所所城,将原设在陆鳌的青山巡检司移设于埠头澳,司城建在小土阜上。明代正德年间,那司城被海寇击毁一部分,巡检司移设于月屿堡。埠头澳为飞沙地,残存的司城大部被海沙湮没,今只存残迹,民间传说为南宋最后小皇帝(宋帝昺)所建,称皇帝城。并传说,宋皇昺逃到这里,有将军护从,为将军澳得名的由来。
  旧县志对将军屿和将军澳得名的由来,列举三种说法:“将军屿,盘石垒耸……相传陈元光尝驻兵其上,故名”。南宋漳州史学家蔡如松辩谓:‘古闽越王(馀善)号力驺为吞汉将军,使之据险要以拒汉,故山澳礁屿皆以将军名’。按《汉书》,馀善发兵拒汉,道入白沙、武林、梅岭(注:在南昌附近),此非所经之处,当以《图经》为是。”旧县志这一段话,既否定将军屿、将军澳因陈元光驻兵而得名的说法,又否定因汉代闽越王馀善驻兵拒汉得名的说法。但我们可从主张“闽越驻兵拒汉”之说的南宋蔡如松生活在宋帝昺之前,得知“宋帝昺在此建城”之说是虚构的故事。旧县志转载南宋淳祐年间的《漳郡志》一段话:“……海上诸屿不通舶,场凡四所,此其一也。”即是说:将军澳是南宋时代漳州沿海四个贸易场所之一。
  明代,将军澳于正德至嘉靖年间多次受到倭寇及本国海寇登陆劫掠,天启至崇祯年间又多次受到荷兰侵略者登陆劫掠,见于《明史》记载。同时,将军澳又受海沙侵袭,因为赤湖溪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流入海中,受海潮顶托上岸,再受海风向内吹扬扩散,在明万历年间所编《漳州府志》所附地图中,已把将军澳标为“飞沙地”,到了清代,风沙之害就更严重了。清末同治年间漳浦知县斌敏作《将军澳海口》诗云:“恍入不毛地,茫茫四望空。海咸田尽卤,土赤石仍红。瘴起全遍日,潮来似带风。诗情偏不减,马首落长虹。”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一带营造防护林,防止海沙继续入侵。现在,硅沙得到开发利用;将军澳成为工业园区,有台商建厂制造豪华游艇,销往国外。
  “五狮”故事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宋帝昺于广东雷州半岛崖山败亡之际,保护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东的黄材(字国栋),是皇帝的侍从官(随从秘书),人们称地黄侍臣。在赵若和离开他家迁居佛昙积美后,他仍居浦东(前属漳浦县二十三都,今属龙海市港尾镇)。他的后裔:第二代两翁(燮翁、炳翁),第三代四库(制库、盈库、置库、永库),第四代十三夫(宽夫、信夫、敏夫、惠夫、廉夫、庸夫、应夫、膺夫、必夫、寿夫、仁夫、义夫、慎夫),第五代二十二均(恕不一一列举)。第四代时,已是元朝后期,倭寇猖獗,浦东地处海滨,遭受登陆劫掠。宽夫全家遇害,他才十二岁,被倭寇掳去,强载出海。因超重,被丢弃海中,同时抛弃海中的还有一些杂物,他幸而抓到一块木板,漂流到大提岛外,遇嵩屿人林世英从广东贩货回航,将他捞救,视如已子,养到十六岁,以次女林二姐婚配,然后送回浦东。宽夫找到出嫁许家的姑母,在她指点下,讨回一部分被人侵占的田户,重建家园于岭西,改“浦东”地名为“浦西”。于至正六年(1346年)在手志《谱序》记述惨痛家史,并立下遗嘱:希望以后黄姓分居地以“西”字命名。因此,有五处地方以“西”为地名第一字或第二字。由于方言“西”与“狮”同音,号称“五狮”,寓奋发图强之意,五狮(西)是:
  浦西,今属龙海市港尾镇,为本支黄姓发样地。
  西墘,在漳浦县佛昙镇。命名的原委是:浦东遭倭寇浩劫,寿夫迁居莆田,组织义军反元,明朝开国后,任指挥使,驻防佛潭桥(今佛昙镇),在一次抗倭战争中,牺牲在香山之下,谥鸿禧。子均安,均寿,命名其家园为西桑园,又称西墘(今岸头村),建梅月城防倭。
  湖西,旧名官塘。明末战乱,清初“迁界”,佛昙划为“弃土”,黄姓尽迁入官塘。由于官塘是四面环山的盆地,方言称盆地为“湖”,黄姓新聚地在盆地西部,便按宽夫遗嘱,称其地为湖西,又写作“乌狮”。
  西头,又写作“狮头”,始祖是宽夫第四子均助。他于元末天下大乱之初,从浦西来到旧镇附近建一座隆安寨,招集流亡,进行反元斗争,明太祖授予“镇宦”职衔。子孙传衍成村庄,按宽夫遗嘱命名为西头。嘉靖年间建黄家寨,又称狮头堡。
  西厝,为仁夫的次子均禄所分衍,后名前亭,请看下面专条记述。
  前亭与乌土
  前亭一带(今前亭镇)原名“连江”,以有多条溪流纵横交错得名。连江有一个村庄,原名西厝。清乾隆年间,当地人为纪念黄道周和随黄周抗清的“四君子”及西厝64位壮士而建了一座“梅亭”,亭中祀遗像和神位,亭前植梅树。后梅树凋谢,由于西厝附近原有一座亭,人们便称早先那座亭为后亭,称梅亭为前亭,时间一久,后亭、前亭都成为自然村村名。“亭”方音如“陈”。清初,后亭村人口比前亭村人口多,故以后亭为保名,写作“后诞”,(今后陈自然村,属桥仔头行政村所辖)。
  清初西厝村人口所以比较少,是因为受到明末清初战乱的影响。西厝人曾组织64人参加黄道周的抗清义师,全部在江西婺源明堂里牺牲(其中二人带重伤回家才死去)。以后,西厝又有人参加郑成功的队伍,加上“迁界”时下落不明的,在他们的族谱里,第八代男人尚存21人,第九代只存13人,第十代只存性学公一人,为西厝中兴之祖。
  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允许纪念黄道周。雍正朝大学士张廷玉负责编写《明史》,为黄道周立传。乾隆朝进一步开放对黄道周的纪念,准许黄道周的文章在删去违碍清朝的字句后编集出版,并在《四库全书》中编入黄道周的重要著作。西厝人在这种政治气候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在原来组织抗清义师的3间草房遗址上建起一座梅水宫,又名圣人祖庙,祀黄道周和与黄道周同时就义的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毛玉洁4位学生(尊称四君子),并纪念随黄道周抗清牺牲的64位前亭义士。
  前亭村人口逐渐增多,设立墟场,成为附近一带的商贸中心,因而前亭成为总地名。
  前亭一带土壤呈里褐色,故别称“乌土”,故许多外乡镇的人把去前亭称为“去乌土”,前亭本乡人也常自称“乌土仔人”。
  前亭一带黑壤比别处肥沃,民间故事,是“皇帝嘴乞丐身”的罗隐一泡屎造成的传说。罗隐的传说很多,都是“出口成谶”的故事,其实,罗隐是不可能出口成谶的。前亭一带的肥沃黑土。是几万年前火山爆发时遗下的火山灰造成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杨材
相关人物
蔡世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