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高山港·高山大宅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06
颗粒名称: 高山·高山港·高山大宅院
分类号: K878.3
页数: 7
页码: 1602-16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沙西镇高山村位于福建省漳浦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高山村地势险要,有龟山作为屏障,并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在历史上,高山村依靠港口和浅海滩涂的地利,经济发展迅速,人丁兴旺。现在的高山村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繁荣,但依然保留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高山黄姓源远流长,是邵武黄峭的后代。
关键词: 漳浦县 宅院 文物古迹

内容

沙西镇高山村高山社(自然村),座落在梁山南麓一支脉尽头的龟山。省道漳东线从村东经过,漳诏高速公路从村社的西部穿村而过。西面和西北面与蓬山、徐坎两村接壤;南面与塘南、庄前毗邻;东面隔西溪与新墟、前埭相望。全社有200户1200多人,黄姓所居。
  社名“高山”,应是龟山的讹音。“龟山”严格说不算是山,而是梁山山脉延伸至海滨的一处相对独立的小山丘,海拔84米。从东面眺望,山体形如龟,故名(从西面鸟瞰,山体形如牛,所以,另一说高山是牛地)。民宅沿龟山的东、东南、南、西南麓环山成带状布局,依山而筑,高低错落有致,有几座古建筑大宅院,多年失修显得苍老,但不失气派。从其结构、规格,还可以判断昔日宅院主人的“级别”身份。村社边古城堡残缺的城墙上,爬满薜苈藤蔓、杂草和小灌木,显得古朴苍凉。城堡东门的基石上,镌刻“大明正德十年”字样,清晰可见,它告诉城堡建设的具体年代。(公元1515年)东门内与东城门相距不远的坡地上,一棵巨大的榕树,盘根错节,老态龙钟,但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犹如一把巨大的墨绿色凉伞。人们从老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浓绿的树冠,诸多迹象表明,昔日高山,曾有过轰轰烈烈、风风光光的一段历程。近代史上的百年沉沦使高山今非昔比!笔者有缘认识高山已三十多年了,亲闻高山点滴往事,亲见高山遗存史迹,亲自考证有关高山史料,抚今追昔,感慨良多,于是拼凑成此拙文,旨在存史、咨政,也寄以启迪、激励新一代的高山人。
  龟山三面临海,高山港在东门兜
  龟山是一处宝地,毓秀钟灵;高山原来面海临港,区位优势明显。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的《漳浦县志》,记载漳浦县有港口九处,其中云霄港、中寨港、上杭港今属云霄县境内;后澳港今属东山县境内;属今漳浦县的只有四处,高山港是其中一处。可见高山港在当时的漳浦县,地位非同一般。
  从现存的一些地图、文字资料中探究;从现在这一区域的地形地貌上分析;从这一区域田地里挖掘出与海有联系的沉埋物(如红树林的枝干、海蛎壳、贝壳、铁锚、锚绳、废船板等);从延用至今的一些与海、与捕捞作业名称有联系的地名等等来判断,当年龟山三面(东北、东、东南、南、西南)临海,这一海域处于今东山内湾海域的东北角,范围东至杜浔、东南至西浯山、北至赤岭山,发源于梁山南麓东段的多条溪流注入此海域。而高山港与杜浔港是这一海域的二条姐妹港,杜浔港在东侧,高山港在西侧。从徐坎,蓬山方向来的溪流在高山东门兜汇合注入高山港,东门外港口遗址今依稀尚存。
  港兴业兴,高山万烟
  从明代至清代中叶,依靠港口优势以及浅海滩涂的地利,造就高山经济发展,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那个时候,每年有几多商贾、学子、达官贵人、“水客”、商贩和大量的货物、商品出入于高山,装卸于高山港。港道之上,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港口之中,舳舻接踵而至,船上岸上人来人往,忙碌劳作,到处呈现繁忙热闹景象。那时的高山人,有的从事航海运输业,有的从事农业、渔业和制盐业,有的从事客栈、货栈、餐饮、搬运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活跃,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带来经济的繁荣,人口的聚集,村社的兴旺。到正德年间,高山城堡建成,从城堡范围看,在城堡内能容纳的住户估计在千户左右,在城堡周边,还有方、曾、侯、吴、张、刘、龚、陈等姓氏聚居的村落,形成“众星拱月”之势,俱有小城镇的雏形。高山鼎盛时期。传说有“万烟”(万户)。“万户”,这应该是一个概数,比较确切的在一千几百户、两千户是有可能的。清代“康乾盛世”时期,高山仍相当兴盛。比如高山首富黄行高(绰号黄百万)就是凭拥有几艘三桅杆的木帆船,以从事航运业和贸易业为主发家的,他经手建造“三进九厅十六房”的大宅院五座,加上其弟中锋是举人、其侄绍烈是武解元,也建有相似的大宅院两座,这七座大宅院的建造,为高山社增添了几多气派、几多庄重。建造这些大宅院所需的建筑材料,尤其是大口径的杉木楹料,单体上万斤、几万斤重的石材,都要从外地操办,用大船从海运至高山港“上水”来实现的。黄百万、黄中锋等先贤,就凭高山港之便利,成就其七座像模像样的大宅院的成功建造。
  高山黄姓源远流长
  据高山黄氏族谱资料记载,高山开基祖黄名卿系邵武黄峭第九子黄化的十一世孙,于元末从平和琯溪迁徙于兹。黄峭(公元873—953)字峭山,号青冈,生活在唐末五代间,唐昭宗朝为工部侍郎,至朱温篡唐,峭山避乱归隐于邵武和坪,娶三妻,共生二十一子。其时正处唐末五代,兵连祸结,社会动荡之际,认为“多男多惧”、“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聚不如散”是正理,于是,便遣散诸子到闽、粤、赣各地避乱、安居、发展。临别时,赠“遣子诗”一首,作为日后各地子孙认亲证据。时过千年,“遣子诗”成为海内外黄姓的“认宗诗”,峭山也成为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
  高山黄姓,自元末明初从平和琯溪迁徙于兹开基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明代近270多年间,传衍十二世。世代牢记老祖宗的嘱咐,继承峭山的家训,坚持“聚不如散”的理念,务使好儿男“骏马登程各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使高山世系在明一代枝繁叶茂,瓜瓞绵延,枝柯遍布。先后分衍到徐坎(鉴)、崎圳、土楼、雉川、陂仔、桥头、新墟、窑里、古雷汕尾、马埭、宜隆、竹围、下厝、东山东钵、礁头、杜浔红坑、破院、店仔后、漳浦县城、旧镇:诏安高坑,云霄和瑞堂、荷步,广东饶平、南澳、揭阳、潮州、海陆丰、汕尾,渡台的分布在南投、台北、高雄、凤山等地。同时,也继承重视子孙教育培养的家风,努力培养造就人才,务使人尽其才。府、县志有载的高山黄姓人才,就有六、七位,再加上由婚嫁姻亲关系,师生、同学、同科关系等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共同形成和推动高山的社会地位、社会影响的不断提升。区位优势造就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人才培养,人才辈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这种良性循环态势。
  昔日高山 人才辈出
  以名卿为高山第一世,到第六世黄靖,娶涵头(今杜浔北坂村)刘观之女为妻。刘观任宿州知州。族谱虽不曾记载黄靖的学历、身世,但在婚嫁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时代,靖也许不是等闲之辈。第六世还有:①黄昇(1426—1476),字明远,明成化六年贡生,授浙江衢州训导,昇在年青时师从著名学者、进士周瑛“苦志力学,以孝义闻”。②黄宠,字廷式,授广西永宁州训导、吏目。③黄嵩,庠生,广东吏员,授抚递运使。第九世有:黄利见、黄利用兄弟。其父建中,是涵头进士刘友仁的妹夫,后随刘友仁迁居县城。④黄利见:贡生,嘉靖年间授广西荔浦教谕。有二女,均嫁与名门望族。长女婿林绍,佛昙港头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万历七年参与修编《漳浦县志》;次女嫁浯江人进士林功懋次子、进士林士宏弟林士弼。利见嫁女择婿,门当户对,在当时相当风光体面。⑤黄利用,字以崇,太学生,授广东海康主簿,是佛昙大坑“布政”陈亹的孙女婿。⑥黄季成,高山第十一世,字集征,号惕弦,万历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进士,初授浙江东阳县令,有政声,擢工部主事,分管铸造局(铸币),府、县志皆有传,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授东阳县令,邑素健讼,听断毕,即遣去,不入缓金”、“分管铸造局,局故繁琐,颇涉利窦,季成一以淡泊处之,禁绝常例,大司空姚公深重其品,方举推铨曹,而季成卒矣,绩用未究,士论惜之。”季成卒于崇祯六年(1633年),因政绩显著,敕命赐葬,赠尚书郎,其父黄日暄,贡生,因子贵,例封承德郎,户部山东司主事。季成有子三:亻夕(攀)文、侗文、衡文,生活在明末、清初。衡文,监生,子黄朝(高山第十三世),康熙年间,官至副将,有军功,授阶昭勇将军。朝廷依例,分别赠其父衡文、其祖父季成为“昭勇将军”。朝子德深,以父荫官至通判。
  经康熙朝头二十年“迁界”折腾,返回高山定居的黄姓,经康熙朝后四十年的拼搏,到雍正年间,就有十五世黄行高、黄中锋兄弟,黄行高、黄天衢父子,黄中锋、黄昭烈叔侄崭露头角。①黄行高,以拥有三桅杆帆船多艘,从事海运、贸易、商行为主,发家致富,绰号“黄百万”(后裔称他为“百万祖”),相继建造“三进九厅十六房”的大宅院五座(五个儿子每人一座),这五座大宅院内装修精雕细刻,厅堂屏风镂刻花鸟走兽、戏剧中的文武百官,栩栩如生。黄行高死后,蔡新为其撰墓前石望柱联,为墓茔增辉。黄行高墓在后井水库边的龙潭社附近,石望柱已折断,残柱上勒刻有“……旌鲤训”、“……锡翠章”字样,落款“刑部左侍郎、姻眷弟蔡新拜题”,证实高山黄家与下布蔡府存在婚嫁关系,结成姻亲。吏员出身的行高二子天衢在乾隆朝任河北望都县、蠡县知县,与朝内的蔡新无不有密切关系。行高有子五人,长子黄海,从事海运贸易,乐善好施,于乾隆中后期渡台,在南投县水里乡开基发展,后裔奉黄海为开基祖,形成台湾“黄海公派”。②黄中峰,雍正十三年举人,任连江教谕,拣选知县。③黄天衢,吏员出身,乾隆中期授保定府望都知县、蠡县知县(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年〈1774—1775〉间任蠡县知县,)政绩卓越,乾隆皇帝御赐“两任清风”匾额和颁给其父母的敕命诏书。赠其父黄行高为文林郎、望都县知县,其母邱氏为孺人。(敕命诏书的匾额尚存)④黄绍烈,号东川,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武举人第一名,称武解元。(黄中峰、黄绍烈的府第建筑风格与黄行高府第类似,今尚存)
  这里捎带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祖妈自择葬地”的故事。相传高山黄氏第三世伯尧的夫人陈氏,八十二岁无疾而终,弥留之际,梦与仙姑游山,看中雉川胶令门枫树山(今祖妈林水库库区内)作为她的墓地,逝世后,子孙尊其遗嘱,葬三世祖妣于满山遍野枫树林的枫树山南麓,后人称墓茔为“黄婆墓”,周边的枫树林称“黄婆墓林”或“祖妈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扩建的漳浦县第二大水库一一祖妈林水库正是以高山三世祖妣墓茔地名来命名的。祖妈林水库建成后,三世祖妈墓地所在的那座山还浮露在库区湖面上,犹如出水芙蓉。黄氏祖妈自择墓地的美丽传说,蕴含着后代人的良好愿望和对祖先的祝福,但客观事实却也如此完美一—四世纪一位平凡女性的墓地,一直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还如此响亮地流传于世,记载于史,应该说是奇迹。
  龟山依旧在 痛失高山港
  作为海上运输贸易意义上的高山港,大约在清末咸丰——光光绪年间就消失了。
  高山港荒废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康熙元年至二十年“迁界”惨祸的为害,二是清末沿港流域浅海滩涂无序的围垦建埭埭造田、建盐埕所致。首先说清初迁界惨祸。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政府为巩固政权、清除福建沿海郑成功势力之患,福建沿海居民一律强行迁移内地。漳浦县凡在梁山以南、旧镇以东的土地,皆为“弃土”,弃土上的村庄强制“迁界”,人不论男女老幼必须在期限内全部迁到“界内”,高山属“迁界”村社之列。康熙元年(1662年),漳浦沿海“界外”民众的官迫大迁徙全面铺开。在政府没有指定安置地点,更没有提供安置补助、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露处。”一支支携儿带女、肩担身背、爬山越岭、涉水跨涧的流离迁徙人群,是何等凄凉悲惨。“当播迁之后,官府即派差役民夫,放火烧厝,民居、庙宇无不化为焦土,千村万户流离颠沛”、“在界外溪河之上,钉立木椿栅栏以封锁船只出入”高山黄姓民众,迁徙何处,没有记载,据传分别迁到漳浦县城、南门、盘陀蒲野、石榴下车。高山的其他姓氏的民众,也不知投奔何方。高山港也全被封锁。这种寄人篱下的客地生活,一去就是二十年。康熙十九年,郑成功子郑经退回台湾,清廷收复厦门。康熙二十年(1682年),郑经死在台湾,沿海平静,政府下令“复界”,内迁的群众要迁回原籍。二十年后的“原籍”,村社荆棘丛生、残垣断壁、田园荒芜,浅海滩涂上的蚝埕、蛏埕以及盐埕等全都报废,高山港也因二十年的荒废而淤积搁浅。……复界回乡的民众,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二次创业”,才能恢复到“迁界”前的水平。所以,原居住在高山城堡周边的异姓各社,大部分在寄居地居住,没有返回。就是黄姓,也未能全部迁回高山,有一些户或搬迁困难、或住地关系条件较好,而继续留住异乡。其次是这一海域的无序围垦造埭、建盐埕,人为破坏使港道淤积搁浅。清代《漳浦县志》有记载的,陆续在这一海域上围垦的“埭”,有西浯埭、上浯埭、卢厝埭、刘塘埭、香炉埭、五使埭、程渊埭、八使埭等八处。民国时期继续围垦的,如万佃围、何埭、高林埭(万二公司)等等。港道流域的浅海滩涂日渐萎缩,港道生态严重失衡,加上陆上溪流水土流失严重,更加快港道的淤积搁浅。
  百年沧海桑田,高山港从海港到河沟直至完全消失,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它到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由港变成埭沟(河沟),到五十年代末,高山大队的社员们,从“黄土海”捞回作肥料的海虫间,小船还可以顺河沟驶入“三口斗门”外“上水”。港道上游的“三口斗门”遗址今尚存,它默默地躺在田间的水沟中。当年修建“三口斗门”,是为拦截注入高山港的来自蓬山、徐坎方向的溪水,引向庄前,以灌溉农田之用。庄前李姓一夜建成这一“三口斗门”的故事传说,至今还那样生动感人、可歌可泣。修建年代说法虽然不一,或明末,或清末,它反映封建社会漳浦沿海人民求生存、图发展的一个生动事例。持“明末”说的,以叶向高、李九五与黄季成及庄前族长之间关系为主线展开的;持“清末”说的,以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当权时的大宦官李莲英与庄前李姓族长关系为主线展开的。这两个故事的人物主角,都是明末、清末的真实的大人物。(人物简介见附录)
  “三口斗门”的建造,对高山港荒废所起的作用,实质上并不是像传说的那么重要。作为考证,应尽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于是,笔者在今年春夏之交的一天,邀请县博物馆馆长王文径先生现场踏勘,王馆长从遗址上的花岗岩条石斩凿加工的手法,三合土层的结构,判断是明末的建筑。明末庄前人建“斗门”,目的很明确,即在于解决庄前田园用水问题,说明高山人的风格,庄前人的团结、协作。“伤了高山地理”是不足信的,因为自明末建“三口斗门”至清代康乾盛世时“黄百万”、黄天衢等人才出现的这100年间。高山经济发展,人文鼎盛,不存在有“伤地理”问题。如果“三口斗门”是建于清末,其时作为海上交通运输的高山港已荒废,中国社会正处在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患内乱,民生凋敝,这样的一个社会状态中。正是高山走下坡路、走向贫困的直接原因。
  新世纪曙光
  失去区位优势,中落了一个世纪的高山,今又逢盛世。
  公元2000年,世纪之交,黄百万所建,清乾隆间的县令黄天衢所居的那座大宅院,正处在漳诏高速公路的道路红线范围之内,必须整座拆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重视文物保护,认真采纳县、市文物管理部门意见,对这座有保护价值的古民居做保护性的拆迁,即以原建筑尺寸、建筑材料及风格重建。迁建工作由漳州市文管会主办,委托三明古建筑修缮公司承建,建设资金由高速公路建设方直接与迁建主办单位结算,竣工验收后,交原住户管理使用。此宅复原在高山东门外,省道漳东线西侧,今为“漳州市文物点”。大宅院古色古香,美轮美奂,“黄百万”的后裔们无不欣慰庆贺。住户联名立碑于大门外,碑文记述迁建原因、经过,追思宗功祖德和昭示后人等内容。这一事件,对高山社来说,是新世纪之初的一件好事盛事。
  同样在新世纪之初,县政府在这一区域(行政辖区含杜浔、沙西镇,所以简称沙杜片)实施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名曰:漳浦县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园区。从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如机耕道路、标准化排灌渠、节水型管道和地块平整改良等,进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向高、优、特方向发展,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这一事件,对高山村及高山社来说,是新世纪曙光之兆。
  当今,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有作为的高山人,正在追寻高山昔日的辉煌,思考、探索高山中兴的途径。从事农业的新一代农民,认真研究栽培技术,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之与市场相适应,相衔接,其中“沙西榕树”,高山占有相当份额;“沙杜片蔬菜生产和良种繁育基地”,高山占有一定面积。民营企业在高山己开始起步,其中黄大炎创办的纸业加工企业规模正在扩大;黄明合的石板材加工场正在发展;黄大火与广东汕头人联手创办的蔬菜收购、冷冻加工出口企业,业务除在沙西、杜浔本地外,在广东、云南、甘肃等地设有办事处,生意做得红火。还带动一批高山人走出高山。村民黄太嵘在深圳创办的职业中介机构一一跨世纪人才服务发展有限公司,为社会的劳动力就业做出很大贡献,同样也带动一批高山人到深圳务工,效果很好。从大中专院校毕业,走向社会,事业有成的有黄庆麟、黄长远、黄闽南、黄跃明、黄跃珍、黄周武、黄木坑、黄岳瑞、黄国璋等人,关注家乡、奉献家乡。更可喜的是,高山人的观念正在改变,智力投资、子女培养得到重视,“走出高山,发展高山”的观念正在树立(全社有100多名青壮劳力外出务工),以知识、人才、技术、资金为支撑,高山的中兴才有希望的观点逐步明确。
  昔日,依靠区位优势造就过高山的辉煌,失去区位优势造成高山的暗淡贫困。新世纪的灿烂阳光正普照在青翠的龟山上,高山中兴的曙光已见端倪。奋斗吧,黄名卿的裔孙们!黄季成的裔孙们!黄百万的裔孙们!黄天衢的裔孙们!
  从高山港(包括杜浔港)的失落,联系我县现有的港口——旧镇港、佛昙港、后蔡江口湾等渔港,淤积搁浅日益严重,功能作用日渐蒌缩,高山港的兴衰史值得借鉴,诸港流域的民众和当政者应该明白,应该珍惜,应该保护,务使高山港的消失不在佛县港、旧镇港重演。
  附录:【相关链接】
  一、有关人物简介:
  刘友仁
  刘友仁,字是成,杜浔涵头西林(今属古雷)人。明正德九年进士,历官湖广、河南、浙江参政。
  林功懋
  林功懋(1509—1566),字以谦,号竹溪,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授广东东莞县令,升南京户部主事、郎中,迁江西赣州知府,四川、山东按察司副使,河南参政,广西按察使等。
  林士宏
  林士宏(1532—1593年),字仁甫,号中峰,功懋长子,明万历八年进士,开漳浦县“父子进士”先河,并与女婿刘庭兰(涵头,今杜浔北坂人)同榜进士。士宏官至承天(今湖北钟祥)知府,万历二十一年卒,与夫人合葬的墓葬,建造在沙西河墘社北之游普山(羊羖山),墓以正四品规格建造,背靠山丘,面向大海,墓道石兽俱以青石雕琢墓前立石坊表一座,做工考究精美(此古墓葬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大跃进”、“大炼钢铁”时被挖掘破坏,甚为可惜)。
  陈亹
  陈亹,字尚勉,号梅庵,明正统元年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漳浦县志》有传)。
  叶向高
  叶向高(1559—1627),字进卿,号台山,福建福清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四十二年(1614年)辞职回乡。天启元年(1621年)进中极殿大学士,任首辅(首相),屡与魏忠贤抗争,被阉党指为东林党魁。天启四年(1624年),被排挤去官。
  李廷机
  李廷机(1541—1616),字尔张,号九五,福建晋江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殿试一甲第二名,榜眼及第。会试第一名,会元。乡试第一名,解元。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三十五年,与叶向高同时受命入阁,为官清正廉洁。万历四十年致仕。万历四十二年(1616年)逝世,寿76岁。
  李莲英
  李莲英,清同治、光绪间储秀宫总管太监,是慈禧太后的心腹。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加赏李莲英二品顶戴,权倾内外,不可一世。
  二、乾隆皇帝给黄天衢父母敕命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求治在亲民之吏,端重循良;教忠励资敬之忱,聿隆褒奖。尔黄行高乃原任直隶保定府望都县知县黄天衢之父,礻是躬淳厚,垂训端严。业可开先,式谷乃宣猷之本;泽堪启后,贻谋裕作牧之方。兹以覃恩,赠尔为文林郎、原任直隶保定府望都县知县,锡之敕命。于戏!克承清白之风,嘉兹报政;用慰显扬之志,昭乃遗谟。
  制曰:朝廷重民社之司,功推循吏;臣子凛冰渊之操,教本慈帏。尔邱氏乃原任直隶保定府望都县知县黄天衢之母,淑慎其仪,柔嘉维则。宣训词于朝夕,不忘育子之勤;集庆泽于门闾,式被自天之宠。兹以覃恩,赠尔为孺人。于戏!仰酬顾复之恩,勉思抚字;载焕丝纶之色,永贲幽潜。
  乾隆三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三、迁建碑记
  高山黄公天衢家宅,构筑于清雍正年间。因漳诏高速公路建设必须拆迁。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经省、市、县文物部门派员调查,认定其确为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并报省文化厅和公路建设单位批准,决定按原样迁建于妥当之所。
  迁建工程由漳州市文管会委托三明古建筑修缮公司承建,一干人员,严格按照古建筑修缮程序,详细测绘,有序拆迁,精心复原。此宅产权诸户,亦能积极配合,尤以黄公之八世孙闽南、黄锡、庆麟为最。时值世纪交替,岁序庚辰,工程自五月初奠基开工,同年十月底告竣。家宅又以原貌展现于兹,古色古香,美仑美奂,令人感慨。
  祖上遗构,已历二百六十余载,世代更替,几经修茸,但未免老态龙钟。适逢国家建设动迁,承按原规模款式复原,究其因果,非宗功祖德所不能及。先辈创业艰辛,子孙守成非易,后辈居此宅者,务思迁建缘由,念前人之功德,耕读有方,处世入理,光前裕后,世代相传。
  裔孙:赐丹、赐宝、苍富等三十二人俱名立石
  公元二〇〇〇年十二月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朱温
相关人物
黄名卿
相关人物
周瑛
相关人物
黄利见
相关人物
黄利用
相关人物
刘友仁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