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校本《漳浦县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104
颗粒名称: 读点校本《漳浦县志》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1597-1600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漳浦县的历史沿革。作者通过引用康熙《漳浦县志》等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漳浦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和历史发展脉络。漳浦县的沿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该地区属于闽越和南越的缓冲地带。随着历史的变迁,漳浦县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变动,先后隶属于不同的郡县和州府。作者认为,漳浦县的沿革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兴替和行政区划的演变,对于深入了解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漳浦县 历史沿革 文献资料

内容

文化化导于前,人才焕发于后。有历史深度的文化化导不可或缺,而本土的文史典籍具有很强的可感性,其整理出版,很有意义。清朝康熙年重修、续修,光绪年再续修的《漳浦县志》,经由陈桂味主编,李林昌、林祥瑞点校,于2005年问世。这是漳浦县文化建设的一个夺目的亮点。
  漳浦之有志,始于嘉靖,万历两修。这三种版本的古志,清代已佚。而清代《漳浦县志》在本邑已失传,本省惟鹭、榕两地聊可一见。幸民国七年(1918年)漳浦县以石印重刊,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铅版重印,1993年由县文化馆据铅印本誊印,邑志得以一脉相传。
  点校本《漳浦县志》堪称旧志整理之典范。文加标点,字用简体,且将续修和再续修之部分按内容分别标明而续入相关卷节,因阅读方便从而扩大读者面,充分发挥了文化建设的社会功用。点校本《漳浦县志》据与有关志书的校勘,对讹误缺漏加以考订,并对人物的字、号、里籍和坊表、坟墓、艺文等做了确当的增补。所做的考订、增补皆标明,加注文字用异型字体嵌入。这样,既不影响原貌,又正误补缺。例如:卷十二、卷十三的选举,罗列的贡生、举人、进士,以及荐辟、吏员、武科等,计2145人,皆无里籍,补注里籍的有857人,颇费心神。如明嘉靖三十七年中举的陈魁立,原述:“号龙江。户部主事。博学,有文名。”补注:“赤湖月屿人,建月屿堡。”这就使人物与其里籍在今何处联系起来,从而使历史人物与今地没有断裂。史籍难免有误,通过考订,避免以讹传讹。例如:卷十九《杂志》,原书列述有:“葵冈寨在盘陀岭……”,括号的楷体注释为:“乾隆《漳州府志》卷二十三《城堡关隘·诏安县》:‘葵冈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两山对峙,号相见岭,有古关隘,叠石为之,乃诏安、云霄孔道。天启间,知府施邦曜设名色把总,驻大兴公馆。’又在《兵纪》篇记载:‘宋葵冈寨军。乾道三年有马武翼者白于州守林孝泽,请拨左翼军队正一员,领兵更番附守。寨在漳浦葵冈山,即诏安径心铺,明戚继光据险于此。’可见康熙《漳浦县志》误以为宋葵冈寨与汉蒲葵关同在盘陀岭。”所做的增补,还注意注明出处。例如:卷十八《艺文志(下)》增补宋至清之文计八篇。例如,林士章《镇海卫学博木湾陈先生创行乡饮记》,注明据《镇海卫志》补;林士章《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记》,注明据移立于漳浦一中“柳园”的原碑刻补入。漳浦一中“柳园”这一碑铭,《漳浦历代碑刻》已收入,但《漳浦县志》点校者,仍实地临录,从而避免不少讹误。由此透露的工作态度和求实精神,令人肃然。林梓《重修忠勇庙及乾桥便民桥记》,原立于盘陀忠勇祠,系漳浦县文博专家王文径亲录,录件无瑕,点校本《漳浦县志》收录后,注明“据《漳浦历代碑刻》补”,不掠人之功。
  诚如清康熙漳浦县令陈汝咸序《漳浦县志》曰:“文物名声,博见闻者定准今而酌古”,“镜前人而资法戒,迹往事以知从违”。“邑之有志,而为政治之要图”。读点校本《漳浦县志》,兴味盎然,所感所得略举如下:
  一、览浦邑沿革而知兴替
  行政区域是不断变化的历史范畴。已故著名漳州籍历史学家叶国庆先生说:“世人习以闽地望限在今福建省内,其实古书所载不尽然也。”其意重在强调古今行政区划之变动。历史是在时空中运行的,县域变迁,不可不察。
  康熙《漳浦县志》对于秦汉时漳浦地之归属的记述,与诸多文献可以互证。卷十九《杂志》记“蒲葵关”日:“汉南越故关也。……按《汉书》,元鼎五年,汉击南越,东越王馀善以兵从,至揭阳,以海风波为解,持两端。及汉破番禺,遂引兵还击之。关当作邑之南,今盘陀岭是也。”这段文字说的是,应汉朝中央的指令,闽越将与汉军合击南越。但闽越军队过了蒲葵关这个比邻闽越的南越关隘,进入揭阳(即后来的潮州)后,仅以此为敷衍,显示已听命攻入南越的姿态,就驻足观望。等到汉军攻破南越的都城,闽越军队才不得不顺势攻击南越。
  漳州地区的隶属,从秦汉至隋唐一直漂移不定。秦汉时的闽越与南越这两个地方政权之间的缓冲地带的地理阻隔和方国边界,就在今盘陀岭。晋至南朝,绥安县属义安郡(治所在今潮州),隋初改属建安郡,数年后绥安县废,县域管辖归属龙溪(泉州属县),首次脱离行政区划的岭南粤东。宋代吴舆《漳州图经序》说:“唐垂拱二年十二月九日,左玉钤卫翊府左郎将陈元光平潮州寇,奏置州县,敕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据此可知,隋代开皇十二年(592年)绥安县撤废后,其县境仍属福州,因而吴才有早唐的垂拱二年(686年)“割福州西南地置漳州”之语。治所在今云霄的漳州初设后,仅有漳浦(治所今云霄)、怀恩二县。漳州州治北迁到今漳浦后,漳州仍只有原二县,直到中唐的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怀恩县因户口逃亡,废而并入漳浦,同年属泉州的龙溪县划归漳州管辖。
  康熙《漳浦县志》卷一《方域志》对于漳浦沿革做了追溯:晋灭吴后,绥安地或说属晋安郡(治所福州),或说属义安郡。隋代,绥安县并入龙溪县。入唐代后,绥安地仍属龙溪县,但领龙溪县的泉州(今福州)与广州同属岭南道(治所在广州)。由此,可以理解,作为广州鹰扬府(相当于军区)军官的陈元光领兵驻戍绥安,并两次入潮平定“寇乱”。卷一《方域志》又道:“高宗总章二年,诏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镇泉、潮间,故绥安故地。仪凤二年将军陈政卒,子元光为左郎将,讨平崖山寇及诸蛮于潮州,开屯漳水之北。诏从建州之请后,遂于“屯所为州”。原注云:“州名漳。章水清浊,泊杂有章,曰漳。溪水自西林出,海水自铜山海门入,清浊合流,义取诸此。”
  漳浦历史文化悠久,无论是作为州治故地,还是作为析出新县的母县,它与周边县市的历史文化关系极为亲密,便于漳浦实施立足本邑、依托周边的基本发展战略。漳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应特别注意文物古迹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思维的重要内容,而且其在旅游经济开发中将提供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本。由此而观,文化立县,也是有自己特色的漳浦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漳浦是花果之乡,应重视保护品种的多样性
  漳浦是花果之乡。早在宋代募定九年,龙图阁学士叶奭《辟西湖记》就提到:“(漳浦)山中美果自熟,不知名数”(见卷十七《艺文志》)。足见漳浦盛产花果之原始,可谓天地所钟之灵秀热土。
  卷四《风土志·花之属》,所列花卉107种。状水仙花曰:“单叶者金黄、银盏,千叶者花片卷密蹙,下轻黄,上淡白。”说“赛兰”曰:“花与树兰相似,佛经‘伊兰’即此,浦人呼‘碎兰’,亦曰‘鸡脚兰’,淡香清远。”道“菊”曰:“种类不一,名号各殊。其花有黄、白、紫、红、蓝五色,极小者号‘满天星’。浦中菊花多至十月开。其在春初开者日元宵菊,亦备诸色。今或有五六月开者。”言“梅”曰:“邑山中皆有之,惟绿叶者胜。又有千叶红、千叶白两种,皆出自人家。间有一花能作三实者,谓之品字梅。又有一花谢而复开者,其种最贵。”
  卷四《风土志·果之属》,所列果有34种,名列前六位是荔枝、龙眼、柑、橘、橙、柚。排名第一的荔枝,词条解释的篇幅也是最长的。品种有八:火山、绿罗包(亦叫叶冬青或乌叶子)、金种、桂林、难得、青皮、何家红、山荔子。释文道:“有四月熟者曰火山,有五月熟者,有六月熟者,其种不一。以绿罗包为胜,叶冬青,亦名乌叶子。此种乃邑陈亹为广东布政时移来,船中避风日,以绿罗护之,故名。旧植鉴湖最胜。后林功懋(点校者注:任广东东莞知县时)亦携来。今乌石一村特胜,味最佳。而林所手植尚存。……南海荔即金钟,亦陈亹携来。次状元红,……次桂林,一名野种,《府志》云:“同安产也”。次难得,皮粗瓤厚,核小而甘。次青皮,皮青而甘,小暑前、夏至后即出,较早于绿罗包而贵倍之。又有何家红者,其种亦佳,……又有实小而红,味甘带酢,出夏秋之交,号山荔子,种类更多。……中有一种极小而无核,号无核荔,亦奇品也。”以上品种除了绿罗包(或叫叶冬青、乌叶子)金钟由任职广东的陈亹和林功懋由广东引种,以及桂林由同安引种,其他应为本土品种。可见,漳浦的荔枝种植,历史久远。引种的乌叶子和本地产的青皮为上佳,由于青皮早熟,故比乌叶子的价格贵一倍。无核荔,在诸多品种中皆有,不算是一个品种。这些明清时期的品种是否都存续至今?四月即熟的火山现在似没了。据报载,弯状而较小的天宝正宗的香蕉品种过去因产量较低不敌形状较直、产量高的香蕉品种而近乎消失,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见行为酿成的结果。保护品种的多样性,就是保护宝贵的农业资源。
  三、西湖始辟于宋代的,至20世纪废,幸在世纪末得以再造
  西湖的变迁似为漳浦政治清明的缩影。其理亦很简单,犹如丧魂落魄之人是不会打理自己形貌的。据卷一《方域志》的描写,西湖,在西门外,周五百五十丈,由县令赵师缙主持,辟于宋嘉定八年,湖通南溪,溪潮以时出入。当秋色晴明,鉴澄浩碧,含远山,映近堞,近邑一胜观也。湖有亭,曰“湖心亭”。宋代嘉定九年,龙图阁学士叶奭撰《辟西湖记》(卷十七《艺文志》)云:“浦五千户。……郭西古陂,涵受众水,修数里,有真君道院。……陂废不治,枯落见底,而殿亦徙置,……赵君师缙之来,偶以事行西门,访道院,周视良久,忽若心动。……即以其力复殿旧址,浚陂茀堤,闭纵以时,使水常满泽,而谓邑人日:‘据阴阳法,坤申上位也,水之长生,俊秀所出也,邑其兴于善乎!’陂阴为堂,中湖为亭,高有桃柳,下有菱芡,红敷绿绕,俯仰映带。”明中晚期,西湖为旁湖居民所侵。万历初年,县令房寰按图追复,收其利为公。龙溪人、进士蔡文撰《复西湖记》(卷十七《艺文志》)云:“出浦西门有湖,曰西湖,其周五百一十五张,其广八十亩有奇。……所溉民田不下千亩。故诸山之水不至横溢,邑之田不至苦旱……至正统年间,傍湖……者,遂奄全湖而有之。嘉靖间,藩臬梁、夏二公,案行兴复不果。至房侯之来,……凡筑为田园室庐及规为饲鱼者,悉还之官;追利入数百金,与今每岁佃金并贮于公,以须缓急。”西湖之治,确与政治清明相系。
  至20世纪,湖废,荒草萎萋。20世纪末,县政府慧识湖用,疏浚再造,西湖焕然一新,成为漳浦人民休闲的胜景佳处。2005年11月2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很有兴致地视察西湖及湖畔的县博物馆。惟一的遗憾是,卢书记未能如愿看到博物馆展厅的展展览,因为经费问题使布展停滞。展厅一旦布展,博物馆才名副其实。如此,将在西湖变迁史留下重笔,将成为本县文化之一大建设。当年赵令谓邑人曰:“据阴阳法,坤申上位也,水之长生,俊秀所出也,邑其兴于善乎!”所言蒙有神秘色彩,然境佳而地灵,优美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确能营造俊秀辈出的氛围。
  四、才俊辈出的赤岭蔡坑蔡氏和大南坂蔡氏的书香传统
  《漳浦县志·选举志》罗列了唐朝至晚清取得科第功名的学人。原志无注明里籍,点校本根据资料支持的可能,对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学人增注里籍,从而让我们知道他们乡土之根。而里籍出现频率的多寡大致也可以透露此乡彼土的书香浓淡。宋代取得功名的学人中,出自赤岭蔡坑的蔡氏有很高的占有率。宋代26名进士中,蔡坑蔡氏有3名。应知道,当时漳浦县境包括今云霄、东山、诏安,以及平和、南靖的部分地区和龙海边地。区区的一个村社的蔡氏居然频出才俊,其浓郁的书香传统可以感受到。在宋代漳浦,“荐辟”入仕的学人有19名,蔡坑蔡氏赫然占有15人。尽管“荐辟”总数遗漏很多,蔡坑蔡氏“荐辟”(推荐选拔)入仕者的占有率很不准确,但15名出于一村的奇迹,足以反映问题。“荐辟”入仕者,品高学优。卷十五《人物志·缙绅》的宋代人物传略仅7人,其中的蔡振先即“荐辟”者。其传略云:“宋末授凤州总管。将之任,途遇元兵,为所执。说之降,不可;临之以刃,不屈,遂被杀。”由此可感受赤岭蔡村蔡氏所传承的学人风骨。元明以后,蔡氏当迁出赤岭的蔡坑,蔡坑蔡氏学人因此再也无闻。
  据《漳浦县志·选举志》,清代西湖、下布蔡氏取得科第功名的学人出现频率最高。卷十五《人物志》为开基大南坂下布村的蔡氏始祖蔡璧写传,在述其后昆俊秀时赞叹:“蔡氏科第,甲于邑中”。清朝,漳浦的42名进士中,西湖、下布蔡氏就占有7名;举人共200名,蔡氏占有18名。蔡氏功名学人,高度集中在个别家支。进士:蔡世远,蔡云从,蔡新,蔡溎(新胞兄),蔡善述,蔡本俊(新子),蔡行达(新孙)。举人:蔡可远(世远季弟),蔡鸣珂(世远仲弟),蔡长汉(世远长子)蔡观澜(世远子)蔡本德,蔡超(溎长子),蔡式廓,蔡本仗(新次子)蔡本俶(新长子),蔡兰香奇,蔡长汹(世远子),蔡元宽(新从弟),蔡本俊(新第六子),蔡行兰,蔡本份(新第五子),蔡开弟(新曾孙),蔡开昌(开弟胞弟)。蔡氏书香渊源可溯至蔡璧。卷十五《人物志。蔡璧》述道:“蔡璧,字君宏,号武湖,下布人。父而煜,字邦赍,号季湛,师事黄道周,下笔为书,古文辞风骨辄与之肖,道周心重之。明季寇攘,乃携家避居梁山之麓。”师事黄道周的蔡璧,既是蔡氏在大南坂下布的开基之祖,也是下布蔡氏的书香之启。从名师大儒,使蔡氏之学自此高屋建瓴。下布蔡氏书香沁人,科第壮观,确非偶然。
  从科名品味两地蔡氏书香,其世承传统给人印象最深,给人的思考远不止教育。风气蔚起后,持之有恒,即成传统。传统又是今风之根底,今风若缺乏历史厚度终究浅薄。弘扬优秀传统与树立良好新风,是互渗并济的关系。
  知古可以鉴今。当思想穿梭于古今,阅读点校本《漳浦县志》,将给我们更多的兴味和教益。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志超
责任者
陈桂味
相关人物
李林昌
相关人物
林祥瑞
相关人物
施邦曜
相关人物
林孝泽
相关人物
林士章
相关人物
叶国庆
相关人物
吴舆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叶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漳浦一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