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丧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68
颗粒名称: 漳浦丧俗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4
页码: 1493-1496
摘要: 本文描述了漳浦地区传统的丧葬习俗,包括丧葬的各个阶段和具体的仪式。漳浦人十分重视丧事,在父母断气后便开始进行丧葬事宜。丧家要搬铺、报丧、入殓、漆棺、出殡等。在入殓前,孝男孝女要穿麻衣、戴麻帽,到溪边请水,为死者梳头、整容。入殓时,孝男孝媳要在棺前痛哭,并将新衣、被褥、纸箔塞进棺材空隙。封钉后,孝男及其他家属要在棺边睡三夜。在漆棺期间,要天天漆棺,尤其对棺缝,要用绢沾贴,外加多次打漆,务使不漏气味。在出殡时,要用纸糊的灵轿套在棺材外面,里面置死者遗像。孝男孝妇孝孙等俯伏棺边哀哭。在祭车时,要陈列猪头、发粿等供品,读祭文。最后,将棺材抬到广场或墓地安葬。
关键词: 漳浦县 丧俗 风俗习惯

内容

旧时,中国人十分重视丧事,漳浦人自不能例外。有的人在父母健在时便为父母筹办丧事,准备丧葬用品如棺材、寿衣等。有的预早请“风水先生”看“地理”,择吉地“荫墓”。在父母断气时即停止一切工作,专办丧事。做工、务农、经商的最少在七日内暂停营生;做官的要停职三年,在家守制,有的在父母墓边结庐守墓。家庭一派丧家气氛:父母断气时,便将门联扯下,用白纸条斜贴大门上,如果父母尚有一人在世,只贴一条,否则贴两条,成交叉状。第二年春节贴白门联,第三年春节贴青门联,联句不外“守制不知春”之类,至三年守制期满,才贴红门联,联语“三年虽已满,一念未尝忘”。这是民国以前的情况,民国时期大都将守制期间改为一年。守制期间,要“带孝”:孝男孝妇穿麻衣,或穿白衣,只用一块麻布别在胸前。孝妇、孝女都戴白花,不得穿红色或印花衣服。守制期满,除去孝服改戴红花,才可以参与别人的婚姻、喜庆活动。
  自父母断气之时起,丧家便开始做丧葬事宜:
  1、搬铺。子媳为死者擦洗遗体,给换上其结婚时所穿白色内衣裤,然后将尸体移置厅堂边铺上(男左女右),头向内,足向外。用白布遮盖尸体,用砖或纸帛枕头。铺前挂白幔。死者脚下方地上点燃长明灯,子孙在灯旁燃冥纸,称“烧脚尾纸”。自子媳至孙、曾孙辈(五服以内)都要着孝服。若按古礼,孝服都是麻布做的,按斩衰(子媳辈)、齐衰(孙辈)、大功(孙辈)、小功(曾孙辈)有粗麻、细麻之别,服孝期长短不同,但漳浦至民国时期,只孝男孝媳穿麻衣,孙穿白衣,曾孙则穿红衣,称为“好命孝”,而且只在丧事期间穿着。
  2、报丧。一般人家只用口头向亲友报丧,互相转达。有地位人家印“讣告”广为分发,门口挂麻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家门口用三用机播出哀乐。有的贴出讣告。讣告称父死为“寿终正寝”,母死称“寿终内寝”,孝男自称“孤子”,若父母有一人尚存称“孤哀子”。亲友闻讯便前往吊唁,向死者跪拜或鞠躬,送挽联、“纸仪”(红包,包法用“打角”)或只送款不用包。丧家要回送一小包装有鞭炮、香烟、糖饼的礼品。
  死者若是母亲,孝男应即派人告知舅父。舅父即来看视,若是死者因不堪虐待而自杀,舅父便会叫许多堂亲来“做外家”,大兴问罪之师。若是子媳不孝,舅父也会故意为难,要求购买较好的棺材,采取较隆重的葬礼,以为补偿,孝男必须诚恳接受,并道歉。必须设宴招待“做外家”的人。
  3、入殓。入殓前要“请水”,由孝男头戴“麻孤宅”(用稻草和黄麻扎成的帽匡),披麻衣,袒露一肩,长子走前头,手捧瓦钵,其他孝男跟在后面,一路痛哭流涕,连喊“我郎爸啊”(或我娘奶啊),到附近溪边,一只脚跪地,钵口朝水流逆向舀水。捧回水后,用新布沾水为死者揩脸,然后替死者梳头、整容。帮办丧事的亲友即到棺材店买棺材,由“土工”抬来。孝男头戴麻孤宅,孝女戴“敢头”(用一条麻布折成,盖在头上,遮盖脸部两边)到路口,匍匐大哭,拜迎棺材,称为“接板”。死者入棺前,要殓尸,有一种殓俗:由土工以整匹白色绸布,先用横幅裹尸,后用直幅自头到尾再裹一遍。现代多不用这种殓法,只为死者穿寿衣。寿衣一般七件,先由长孝男,脚穿木展,头戴大笠,站在低凳上,由土工逐件反穿在他身上(正面的穿在背后),然后整套作一次脱下,他将大笠抛上屋顶,然后下凳。土工即帮他将那套寿衣穿在死者身上,孝女给死者穿鞋,孝媳给死者戴帽。(有一种传说,这是效法黄道周“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其实,黄道周死后还是要头戴清朝天,脚踏清朝地的,此俗是为防“煞神”袭取死者灵魂。)棺材抬进厅中,安置在两条板凳上,土工将已穿好寿衣的尸体装进棺中,孝男孝媳将新衣、被褥、纸箔塞进棺材空隙,然后用白布盖尸。这时,丧属在棺前痛哭。土工盖上棺材盖,将四只大钉浅浅钉在棺材四角,孝男即请舅父(或外家)来“封钉”,舅父(或外家)如无意见,便象征性地举斧在一只钉上轻敲一下,或只做敲的手势,然后由土工将四支钉都钉牢。如果舅父(或外家)还不满意,孝男要答应舅父(或外家)的意见,直到舅父(或外家)满意才封钉。
  封钉后,孝男及其他家属要在棺边睡三夜,称为“守棺”。
  4、漆棺。从前,入殓后最少停棺3天才出葬,有的停棺7天,有的停棺49天,有停棺几个月,等到“利年、利月、利日”才出葬的。停棺期间要天天漆棺,尤其对棺缝,要用绢沾贴,外加多次打漆,务使不漏气味。
  停棺的厅堂挂白布隔成两半,前部设灵堂,案上置神主牌和影像,接受亲友祭奠。
  5、出殡。出殡俗称“出山”。有的以竹为架,用纸糊一个装饰有许多纸花的棺椁(俗称棺材罩)套在棺材外面。一般只用一条红毯盖在棺材上。将棺材抬到广场,安放在两条板凳上(有的临时搭盖一个灵棚),举行“祭车”,陈列各方面送来的悼挽布轴、毛毯、花圈。一个用竹扎架,纸糊的灵轿,里面置死者遗像。孝男孝妇孝孙等俯伏棺边哀哭。棺前摆供桌,陈列猪头、发粿等供品。先由一个较有地位者读祭文。在哀乐声中,司仪者高声请死者亲戚朋友,按辈份依次到供桌前拜祭。凡外戚、友人祭拜,由死者的长孙跪在一边陪拜。祭毕,由八个人抬起棺材,踢倒垫放棺材的板凳(若死者配偶仍在世,只踢倒一只),按预定路线巡行至墓地。(如果死者父母仍在世,抬起棺材时,应调转头,先以尾部为前起行,走几步后又调转,按正常以脚为前行进)。出殡队伍缓步行进。女婿走在最前头,一路撒放“纸钱”,如遇过沟过闸、拐弯,便放一张“寿金”(贴金箔的四方形黄纸片)用小石头或瓦片压住,以防被风吹掉(撤纸钱是要施舍给野鬼,以免受其拦路,放寿金是给土地公,请其为死者灵魂带路)。走在女婿后面的是两个人在打“保童鼓”和钹(保童鼓是一种有柄小鼓)。接着是两人持一对“铭旌”。铭旌上标死者身份。身份可以虚夸,有一个惯例:凡读过书的,虽然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也可以在铭旌上标写例授“登仕郎”、“修职郎”、“文林郎等字样。末用红纸署一在世的兄弟辈“阳世弟”的名字。行葬时,铭旌盖在棺上,撕下“阳世弟”的红纸条,然后埋入土中。凡是妇女,都可以标”例赐孺人“。这是根据旧县志记载的两个传说:南宋末代孩子皇帝(传说帝昺,其实帝是,至广东帝是病死,才由帝昺继位)曾暂驻跸马口,开科取士,榜未发而元兵追来,孩子皇帝仓皇登上御辇,投考士子要求发榜,孩子皇帝在溪沙埔上划字:“尽赐进士”,才摆脱士子们的纠缠,继续南逃。孩子皇帝的母亲杨太后在经过漳浦时,命大臣召几位妇女来坐谈,大臣答:“太后不可接见无爵位的妇女”,杨太后乃传旨:“漳浦妇女尽赐孺人。”漳浦人援这个例,在铭旌上标例赐进士、例赐孺人。铭旌后面依次是:八音乐队(现代加上西乐队),挽轴、花圈,遗像纸轿,魂轿(轿中坐长孙或小孙,奉斗,斗中放神主),灵柩(棺),孝男及孝属,送葬的亲友。送葬的亲友一般只送一小段路,孝男要跪在路旁叩谢,请止步,称为“辞客”,有一个帮办丧事者手捧托盘,盘中放烟枝、糖、红纱线,送丧者随意取一两项,便解下披在肩上的一条白布,摘下别在胸前的黑色小布块,径自回去,到指定的地点用餐(白布由丧家发给,有的以毛巾代,有的既有白布也有毛布)。送丧队伍原以女婿放纸为先导,其后为棺木、孝男孝妇、亲属,最后是友人、外客等,现县城改友人、外客在棺木前为前导,成为“导丧”而非“送丧”。“辞客”后,大部分丧属也回去,只有孝男和主要男亲属送灵柩到达墓地。事先已派人挖好墓穴,在墓穴前,还要摆设牲醴,点烛,烧纸钱,向灵柩致祭。择定的吉时一到,灵柩放入墓穴,铭旌铺在灵柩上,孝男亲手撒下三把土。土公喊:“进灰土,开大祖,进啊!”来帮工的人先将已搅拌好的灰倒在棺上和棺边,后将准备在圹穴边的土填入穴中,直至在圹穴上填成一个土堆。丧属在墓边的“后土”神位前摆牲醴,点香、烛、烧“寿金”,祈祷土地公保护这茔域,称为“谢土”。接着,孝男与孝属跪在墓前,孝长子背向墓跪,双手奉神主牌,风水先生用红朱笔在神主牌左右两边各添一小点,一边念:“两耳聪明,子孙繁茂,科甲联登”,这称为“点主”。点主之后,孝男将神主牌奉进斗中,由原来奉来神主牌的孝孙坐灵轿与送葬队伍同回家。孝媳、孝女、孙媳、孙女等到路口跪迎神主牌。回家后将神主牌奉祀在厅中案上。厅上挂死者遗像。七天之内,每天晨、昏,孝男孝妇要在灵前烧香,拜饭、拜茶,都要大声哭。
  葬后,还有一些“世事”:
  1、做七,亦称“巡墓”。葬后第七天,孝男孝妇及孝属,包括嫁出的孝女,备牲醴(猪头、发粿、鸡、面等)到墓地哭祭,并对茔域进行整修。事毕,出嫁的孝女要用篮子携回去“韭菜肉”。
  2、做清明。葬后首次清明节要在节前一天(只许提前,不可在节后)孝男孝妇孝女等备牲礼到墓上拜祭。
  3、做对年。丧后一周年,在广场举行周年祭,要请亲戚朋友参加。祭品有猪头、鸡、发馃、鱼等。出嫁的孝女要带来白龟粿,一起上供。孝男向糊纸匠定做“楼仔抱大厝”纸屋,里面有纸糊的奴婢及各种用具,并糊几个“金银库”、一座“金银山”,出嫁的女儿也送来“金银山”。孝男请和尚来“做功德”。专门以“做功德”为业的和尚有的念经,有的打乐器,唱和尚歌,演和尚戏,还有武僧“抛罗钹”(将两只钹轮流抛到空中,钹落下来,用手去接,再抛上去,两只钹一上一下陆续不断),“踏茶煨”(多只陶质茶壶排列成行,和尚从上面走过,不会踏破),类似杂技表演,围观的人很多。和尚念经之后便“摔糕”,就是将许多叫做“鼓香仔”的小饼撒向四周,说是施给野鬼孤魂,实是为观众所抢取,称为“抢糕”,说是吃了“抢糕”能得到平安。披麻带孝的妇女成列坐在一边,在和尚摔糕后,便跪拜、出声哭。和尚做完“功德”,孝男将纸屋(包括其中所有“设备”)和金银库、金银山一齐烧化,很多人相信,死者在阴间便得到楼屋和奴婢,得到用之不尽的金银。有的人并不相信,也从俗办事,以免招人非议。
  做过周年祭以后就“变红”,就是贴红门联,家属不再“戴孝”,可以穿红衣、扎“红髻索”。真正为父母守制三年的,大概只有辛亥革命以前的官员。
  4、做忌。自“对年”以后,每年要在父母死日做忌(孙要继承父志,为祖父母做忌)。就是向神主致祭,祭品多少,自行规定。
  基督教的丧礼
  基督教(包括新教、天主教、真耶苏教)信徒的葬礼请教士(牧师、传道师、神甫)主持,众教友参加。主持者致悼词,向神祈祷,祝愿死者与神同在,在天堂永享安乐。参加者同唱“天堂是我家”之类的诗歌。除了也有送葬队伍,孝男仍要穿麻带孝之外,一切向死者致祭之俗完全没有。
  几种不常见的丧俗
  1、招魂。死者若是病死在外地、在外溺水、从高处跌落、火烧、被杀、车祸等原因而死在外者,运棺回来,棺材不能运进村中、屋中。家属要请道士诵经超度,由长子手持招魂幡,其他丧属跟在后面,到出事地点呼叫:“××,回来啊!”,将亡魂“引”回,然后将棺材归葬。
  2、迁葬。若是认为旧葬地不好,自己要择地迁葬,或是非自愿的迁葬,都要择日,请土工检遗骨(脚骨先拾,先放入瓮中,依次向上拾,依次入瓮,头骨放在上面),盖上瓮盖,用桐油灰密封),称为“金斗”,迁到新墓地,葬毕要拜祭。
  3、夭葬。婴儿死亡,用草席或营荐裹卷,放在畚箕中,用锄头肩到野外埋葬,不作标志。少年未上16岁死亡,用简单的棺材装尸,由父母雇两名土工抬去埋葬,不作标志。虽成年而未娶妻者也往往按此俗。有的由一个亲侄或堂侄过继为嗣,立墓碑标明,葬礼也简单从事。
  丧葬改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丧事简办,旧葬俗逐渐革除。20世纪末,随着经济发展,一些人又在丧事上大操大办。
  人口急剧增加,工商业日益发展,住房、厂房占用很多土地,土丧旧俗若不改革,今后葬地成为大问题。漳浦县人民政府于2002年实行殡葬改革,雷厉风行,一时间,百分之百实行火葬。提倡丧事简办,也富有成效。一般只在殡仪馆举行追悼会,街道上送葬队伍影响交通现象基本消除。
  乡村仍有铺张浪费办丧事现象,有的送丧队伍仍要“游村”,有的不但雇八音乐队,同时还雇西乐队,也有雇芗剧演员来演唱“哭灵”的,有的甚至雇歌舞团来表演“迪斯科”,有的还在灵坛前跳交际舞,就太“离谱”了。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