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衣食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66
颗粒名称: 漳浦衣食习俗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6
页码: 1481-1486
摘要: 本文描述了清朝至民国时期漳浦地区的服装、发饰变化。清朝时期,平民男性穿对襟短衣,女性穿右襟上衣并裹脚。民国初年,男性仍穿对襟短衣,长衫长袍成为礼服,女性改穿学生装或旗袍。新中国成立后,干部男女多穿中山装。80年代后,服装种类多样化,男性可穿西装、夹克等,女性可穿连衣裙等。发饰方面,清朝男女到结婚年龄才会结发,男性束发于头顶,女性结在脑后。清初时期,男性强制剃去前额头发,脑后留辫子。现在漳浦地区男女服装和发饰都更加多样化。
关键词: 漳浦县 习俗 风俗习惯

内容

一、衣服鞋帽发式
  清代服装流行到民国初年。男的平民夏天一般穿“对襟”短衣(纽扣在前面正中),冬天,加穿一件棉“甲仔”(背心),外加一件右襟(纽扣在右边)的棉大裘。现在有人认为“对襟”是汉人服装,辛亥革命后才这么穿的,称为“汉装”(广东称“唐装”)。其实,那种“对襟”原是满族的一种短衣;“右襟”长衣、长袍也是满族的服装,对襟短衣,一般穿在长袍外面。汉族原来无论贵贱,衣服都是“右襟”的,用衣带束腰,襟边没有纽扣。到了清代,平民改穿“对襟”短衣,而不穿右襟长袍,因为对襟短衣穿着方便,最适合于劳动人民。而官绅富人则穿右襟长衫、长袍,外面加穿右襟或对襟短衣,或对襟马甲。到了民国初年,一般都是穿对襟短衣,而将长衫长袍作为礼服,于结婚时及祭祖等场合穿着,只有官绅、学生把长衫长袍作为常服。民国初年,漳浦妇女仍然一如清代,穿着“右襟”上衣,那原也是满族的女装,其长过膝(现在的连衣裙也没有那么长)。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只有强制男人剃去前额的头发,后脑勺留发辫,以示降清,在服装上并不强制,倒是汉人要当清朝官的,自己不得不穿着清朝服装,平民也就模仿起穿满族的短衣来。其实并没有似民间传说那样“洪承畴与清朝约定男降女不降”(妇女只有一项“不降”,就是仍然保持千百年来的缠足习惯)。至于裤子,民国初年仍然按清代习惯,除了富家妇女在裤管末端绣花以外,都是男女相同,穿一种没有开裆,前后不分,裤头很宽(俗称“炊巾”裤头)的裤子。农民喜欢穿短裤(俗称水裤),因为下田耕作方便。夏天喜欢穿“甲仔”(背心)。有时赤膊,只穿短裤。
  妇女服装比较讲究,上衣要长过膝盖,袖口、襟边镶花边。用“脚白”布裹脚,穿绣花的弓鞋,脚腕处穿绣花的“足裤”(袜子)。平时很少出门,有时出门拜神或到娘家“做客”,必须加扎黑裙或红裙,其长可曳地。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一些青年男学生改穿学生装,北伐战争以后,一些“公务人员”改穿中山装(学生装没有翻领,左脚前一个小口袋,不加盖,腹部左右两口袋有加盖;中山装有翻领,四个口袋,都加盖)。女学生改穿蓝色或白色短上衣,黑色裙子;有的穿旗袍,其式样与清代满族妇女的旗袍大同小异。30年代至40年代,一般青年妇女不再穿那种既宽又长的上衣,而以短、窄为时尚,这种风气传自江浙,称为“北式”。高中学生受军事训练,男的穿黄色中山装,戴类似军帽的学生帽,女的仍穿衣裙;初中学生受“童子军”训练,男女都穿黄色童子军制服(上衣类似衬衣,男的穿西式短裤,戴类似礼帽的呢帽,或船形布帽),女的穿黑裙。社会上有不少人穿西装。
  夏天,一般人不戴帽子。冬天,有的将一条本是用于围住项间或披在肩上的围巾围扎在头上,以代帽子,与印度人有点相似。儿童在冬天都戴帽子,多是外婆家送的特制童帽,有的帽上绣花,有的缀虎耳朵。较有地位的老年人多戴“碗帽”(瓜皮帽),是清代遗留的帽式。较有地位的年青人多戴“招瓢”(有边缘的呢帽),是从西方传入的帽式。有些冒风寒营生的人戴“猴帽”(用纱织成筒状,留两个眼孔,可复盖全面,也可卷起来,只盖住头顶)。妇女冬夏都不戴帽,有的老妪戴“德巾”(用几重布纳成半月形板块,上缀珍珠十多颗至数十颗,两头有银制的扁形插针,插进两侧头发间,使“德巾”不致落下,缀珍珠的半月形板块呈现在发下额上)。夏天,经济条件较好的男青年戴麦草编的,状似“招瓢”的草帽;有的戴大甲草帽(出产于台湾大甲)。经济条件较差的,戴咸草编的草帽。农民在出门时戴斗笠,不得在屋内戴着。
  农民日间不穿鞋,晚上洗脚后穿木屐。一些市民不论日夜晴雨,都穿木屐。五四运动以后,妇女裹脚之俗多已解除,一些妇女穿布鞋,一些妇女穿木屐。学生大都穿布鞋,有“有赤脚兵无赤脚学生”之谚,实际上,兵都穿布鞋,学生也有赤脚的,尤其是小学生,很多人赤脚。
  草鞋,是走远路时穿的,平时不得穿草鞋,因为,除走远路外,只有孝男穿草鞋,若穿草鞋走到别人家里,会受责骂。
  一般人不穿袜子,若穿鞋兼穿袜,叫做“鞋钓袜”,被认为是比较奢华的享受。
  新中国成立之初,千部不分男女,有的穿中山装,有的穿列宁装,都以蓝色为时尚。学生多穿中山装。一般群众多数仍穿“汉装”。“文化大革命”期间,男女青年以穿绿色军装为时尚。自80年代以后,服装多种多样,男的也有穿中山装,也有穿西装,也有穿夹克、风衣;鞋子有皮鞋、布鞋、塑料凉鞋、人字拖鞋,都是平底的。女人有的穿上衣长裤,有的穿短衣短裤或短裙,有的穿连衣裙,有的着一种无领无袖的吊带装,鞋子有高跟的,有平底的。总的趋势是:男人的衣、裤偏长,女人的衣、裤偏短;男人以衣冠严整为正规,女装以显露为时尚。夏天,男人一般只穿衬衫,多是短袖的;有些女人的上衣与背心无大区别。
  发式:清代以前,不论男女,到将近结婚年龄才结发。男的束在头顶,女的结在脑后。清代,妇女小时留辫子,将近出嫁时将头发梳结在脑后。清初,强制男人剃去前额的头发,脑后留辫子。有一些人宁愿被杀头也不愿剃头留辫。辛亥革命后宣传剪辫,并在交通要道强将路人辫子剪掉,有一些人千方百计逃避剪辫子。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教师、学生挨家挨户宣传,有较多的男人剪掉辫子。没有辫子的男人发式渐成时尚;妇女也逐渐放弃缠足的习俗,至30年代,已很少见到有辫子的男人和缠足的妇女。抗日战争期间,男青年必须参加壮丁队训练,女青年必须参加妇女队训练,强制女青年剪掉辫子,有的女青年为失掉辫子而哭泣,后来,妇女们反倒以剪发(不留辫子和发髻)为时尚。只有中年及老年妇女仍梳发髻。妇人发髻状如一团牛屎干,称为“牛屎龟仔”。时行剪辫后的男人发式,起初是把头发全部梳向脑后,后来流行三分梳向左,七分梳向右的“花旗”发式。不留辫子的妇女,有的将前额头发留到“齐眉”,两边头发留到“掩耳”。有的头发分梳两边,用小火钳将发尾熨得稍微翘起。40年代开始有人烫发,将头发烫成“波浪式”。有的妇女留披肩长发。抗日战争期间,女学生不得留披肩长发,不得烫发;男学生剪平头;士兵剃光头,军官可以留“花旗式”头发。新中国成立之初,青年妇女时尚结两个短辫子,中年妇女仍梳结“牛屎龟”。男人大都剪平头,有的留“花旗式”头发。80年代以后,妇女发式多样,有的烫成波浪式或翻卷型;有的只求平顺,并不造作;美发师能按照不同脸型做出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发型。也有过于造作的发式,有的头发染赤。
  二、饮食习俗
  1、家常饭菜
  漳浦人习惯一日三餐,一般是早上、中午吃稀饭,晚上吃干饭(也有早晚稀饭,中午吃干饭的),以稻米为主食。沿海一些地方缺淡水,水稻较少,以番薯为主食,平时“吃番薯配海鱼”,很少吃米粥,有时以米掺番薯煮干饭,便被认为侈奢,故有“穷人不可煮一顿番薯饭”之谚。
  佐餐的家常便菜,一般是菜脯(咸萝卜干)、咸菜(盐腌的芥菜)、碧菜(鲜萝卜用豆豉腌)、咸瓜(田瓜加盐晒干,称瓜脯,放在豆酱中腌,成咸瓜)、豆乳(豆腐过煮以减少其水份,称豆干,用豆酱腌豆干,放在阳光下曝晒,成为腐乳,漳浦称豆乳)、虫间仔鱼奇(盐腌的薄壳肌蛤)、迪仔鱼奇(盐腌的三角鱼)等。盐瓜、菜脯、碧菜大都与猪肉或蚝仔同煮,适宜于配稀粥。吃干饭时,都要煮新鲜的蔬菜佐餐。家中常备有猪油(卖猪时留下的),煮蔬菜都要先放一些猪油下锅。过节时才有买鲜猪肉来煮菜。平时也买一些猪肉,加酱油煮成“豆油仔肉”(漳浦人将大豆发酵,酿成酱油,称为豆油),或与咸瓜同煮。夏天喜欢用鱼鲞(黄花鱼或石斑鱼干制)和苦瓜、豆腐、猪肉煮成汤菜,或将场仔放在菜瓜中煮汤。壅菜(空心菜)及茄子一般只在开水中烫熟(也有放在将熟的粥中烫)捞起来,加上猪油、酱油,便可食用。县城人注重晚餐,每到傍晚,下尾贩到,人们便纷纷去买海鲜(县城鱼贩每天早上取道鹿溪桥(村名)过渡到水光岩,越过苦竹岭,到下尾(霞美)墟收购新鲜鱼虾蚝,从原路赶回县城出售,称为“下尾贩”)。另一种鱼贩称“刘坂贩”,是刘坂村的鱼贩,于下午到附近渔村采购蚝仔,于翌早挑到县城卖,鲜度较差,但叉开下尾贩的买鱼时间,刚好于近郊四乡村民到县城交易时上市,为四乡村民所购买。村民大都将蚝仔与菜脯或咸瓜、碧菜同煮,用于“配”稀粥。
  沿海鱼贩天未亮就上路,将鲳鱼、巴浪、江鱼等熟鱼、鱼干、咸鱼、隔夜鲜蚝等挑到腹地湖西、赤岭、赤土、象牙庄、石榴坂、盘陀等墟场贩卖,山区远如龙岭山城等地村民,都能在象牙庄等墟场买到当天沿海鱼贩挑来的鱼。
  现在,有汽车、摩托,又有冰冻设备,山区都能吃到海鲜,各类海鲜是漳浦人餐桌上的好物配(漳浦人称佐餐的菜肴为物配)。
  漳浦人不偏食,有“食鱼食肉也要菜来甲”之谚(甲——配合)。漳浦是蔬菜的主产地,各类蔬菜皆有。总之,漳浦人的副食品是十分丰富的。
  2、风味食品
  包仔馃。漳浦人在过年时,除了做一些祭拜过祖宗和神以后才给人吃的红龟馃以外,还要做一些专门给人随时都可以吃的包仔馃。包仔粿与红龟粿一样,都是以“糯米细”(糯米春成用“筛斗”筛过的细粉)加糖为主原料,用花生或豆加糖做馅,只是包仔馃个子较小,用竹叶包裹(也有不包裹的)。
  发馃。以粳米细加糖为原料,用水搅成浆,加上一点苏打粉使其发酵。也有将馃浆舀在“笼埔”里蒸成一大“埔”的;也有将馃浆舀在碗里再放进笼埔蒸成“碗糕馃”的。
  甜馃。原料与发馃一样,只是不发酵。有的本是要蒸发馃,因为发酵不成,便成甜馃,俗语说“会发做发馃,不会发做甜馃”,比喻不计成败,一定要干。
  菜头馃。用手持萝卜(漳浦叫菜头)在一种特制的“擦硿”(有粗刻痕的瓷器)上磨擦成泥状,加入粳米浆中搅匀,放在笼埔内蒸熟,切成小片用油煎。
  发包仔。熟番薯及糖水揉合粳米细,加馅,做成与包仔馃同式样,但不包裹。由于番薯有发酵作用,吃起来比较疏松,不似包仔馃那样过于粘结。
  番薯馃。熟番薯与加糖的粳米浆混和拌匀,放在笼埔里蒸熟。
  水馃。糯米浆,加碱少许,舀进笼埔,一勺浆蒸熟成为一重(一层),再舀入一勺,蒸成第二重,以至蒸到十多重。中元节用于祭“人客公”(无主之鬼),祭毕,用线绞成一块块,分赠亲戚。可以分重吃,若一时吃不完,可以分重晒干,煮汤可再食用,也可以在浸软后炒着吃。
  油馃。制法与水馃一样,但不加碱,性质较软,每一重中间加一点炸过别种食品的花生油。市上有小贩切块零卖。
  麦馃。以小麦磨浆,或以面粉加水拌匀,舀在笼埔里蒸熟。市上有小贩切块零卖。
  凹头仔馃。粳米浆舀在碗里,蒸熟。每一碗的馃都是凹入的,故名。市上有卖,有甜的,有咸的。
  米梭馃。粳米细用白水调和做成馃皮,以萝卜丝或切细的芹菜、豆干,加少许食盐、胡椒调味,炒熟为馅,做成织布梭形状的馃(有点似饺子),蒸熟。
  糖米糕。糯米煮成饭,加砂糖拌和,摊放在米筛或盘上。糖米糕也叫“耸饭”,也有以虾仁、猪肉等为佐料煮成咸米糕(咸耸饭)。七月半以米糕祭神。
  糯米糍。将糯米饭春成“糍”(与糯米馃大体相同),不加糖,以加糖的“豆沙”(即豆蓉)为馅;或没有馅,另外将炒熟的花生碾碎,加糖(称花生敷),将糯米糍拧成小块,拌“花生敷”吃。农村于中秋节用糯米糍拜祭土地公。平时市上有卖。
  绞膏糍。糯米浆煮成,性质与糯米糍相似,但比较软,用筷子“绞”一些拌“花生敷”吃。中秋节食品。
  粽。糯米用水浸过,以猪肉、香菰、酱油等为佐料,用竹叶裹成棱形,以咸草扎成串,放在锅中煮熟,称咸粽,或称肉粽。也有碱粽,不用佐料,加入碱少许,煮法与咸粽同,吃时拌糖。端午节除守制之家外,家家制粽。平时市上有人卖咸粽。
  糯米甜糜。糯米加红糖煮成粥,叫做糯米糜(方言称粥为糜)。冬天为人们所爱吃,市上有售。
  肉糜。糯米,以猪肉为佐料煮成粥。
  蚝仔糜。将加油添酱油(或盐)煮过的蚝仔(牡蛎)放在将熟的粥中同煮,称蚝仔糜。在人多的场合,多以蚝仔糜为食。平时市上也有人卖蚝仔糜。
  虾丸。鲜虾除壳,捣成泥状,加入鸭蛋搅拌,抟成小丸,加汤煮熟。
  肉丸。瘦肉捣成泥状,抟成小丸,加汤煮熟。
  面条。漳浦面条多是扁形的,这一点与外地不同。人做寿吃寿面,做王公生(开漳圣王陈元光寿诞),都吃肉面(以肉为佐料的汤面)。漳浦人喜欢吃汤面(称为水面),与芗城区人喜欢吃卤面不同,市上有专门的水面店和水面摊。小炒店才有炒面。
  蚝仔煎。番薯粉加水,放进蚝仔和一些切细的葱或蒜、芹菜等(有的加蛋),拌匀,加油煎熟。
  蚝嗲。舀一些米浆于小铁勺中,放入萝卜丝及切细的芹菜、蚝仔等为馅,再舀一些米浆于上面,连勺放在油锅中炸熟。因为馅中有一点蚝仔,故称蚝嗲。偷工减料的没有放蚝仔,也叫蚝嗲。
  虾饼。将一些切细的葱、菜及小虾混和在米浆中,舀入小铁勺,放在油锅中炸熟,称虾饼;偷工减料的没有放进小虾,也称虾饼。
  马卵。糯米浆中放一些芝麻和糖,搓成圆形小块,炸熟。
  菜丸。萝卜丝切细,与米浆混和,抟成小丸,炸熟。
  扁食、饺子、包子,与外地无异。
  米香。糯米膨化,放在麦牙膏中煮,使粘成整块,切成小块。
  麻枣。槟榔芋磨粉,加上面粉、麦牙膏,做成“老花”,上面拌芝麻,烤熟。
  贡糖。花生米炒熟,加糖,用木槌“槓”(打)成,故称槓糖,附会为向皇帝进贡的“贡糖”。有油槓、酥槓两种,油槓粘连,比较耐嚼,花生油渗透在包装纸上,故名;苏槓疏散,吃起来酥香特甚。
  酥糖。炒熟的花生米,加猪油,放在麦牙膏里煮,使粘连成块,切成小块,吃起来十分酥香。
  咸饼。面粉加糖加猪油,做成整块,切成小块,烤熟。
  新娘仔。“糯米细”加水做成小条,用油炸熟,拌白糖。
  鼓仔饼。面粉加水加猪油加糖,做成多层的饼皮,以豆蓉为馅(用绿豆去皮,蒸熟,加油加糖做成)或用麦牙膏加冬瓜煮成馅,也有用芋泥为馅,做成小块,烤熟。形状如鼓,故称鼓仔饼;又按其馅的用料,分别称为豆仁饼、冬瓜饼。
  辇宝饼。用面粉加糖做成饼皮(不分层),用豆蓉做馅(与豆仁饼同),做成方形小块,烤熟,以形状似辇宝(一种赌具),故名辇宝饼。
  枕头饼。饼皮原料与辇宝饼同,混合麦牙膏、花生、冬瓜等为饼馅,做成长方形小条,烤熟,以状如枕头,故名枕头饼。
  米糕。用糯米细(或粳米细),加糖做成圆形,或四方形,或棱形小块,有豆仁(豆蓉)馅的,糖馅的,蒸熟。
  鬆糕馃。用糯米细加糖,用水搅匀,放在蒸笼里,划成棱成小块,蒸熟。
  瓜籽糕。“糯米细”加入适量的水和白糖,拌匀,蒸熟,上面撒一些芝麻便成,切成棱形小块零卖。其实与海澄“双糕韧”一样,只是名称不同。
  明韧。面粉加水和麦牙膏搅匀,蒸熟,切成小块,吃起来比瓜仔糕更韧。
  翰林糕。绿豆去皮,磨细,加糖,用木模印成小块,做工细腻,多层包装。入嘴有清凉感。本是清雍正年间旧镇张翰林家制自用,后代开店制售。
  花生糕。花生米炒熟,去皮,碾细,加糖,用木模印成方形小块,味香甜。
  3、宴席
  旧时,婚礼、庆寿及其他宴会都在大厅举行。主人事先向宾客送请帖,到约定时间,主人在门口迎接,由助理者引导入席。宴席用方形八仙桌,每桌坐八人,以内边左桌为上席,右桌为二席,以下类推。每桌以内侧两个向外的座位为长辈座位,两侧以左内为大位,右内为第二位,以下类推,外侧朝内的左位负责斟酒,锡(或瓷)酒瓶放在他面前,瓶嘴朝向他自己(后来有些人请客用圆桌,以内边为上席)。酒杯、碗、筷事先排好,筷子成双排在碗右边,筷头(手执的一头)朝座位。有的座位事先安排好,用红纸条写姓名及称谓,放在酒杯边,有的宴席没有事先安排好座位,客人要互相推让。宴席有十二道菜、十六道菜、二十四道菜等几种规格,先将白斩鸡、香肠、肉管(芗城区称“五香”)、卤肉等“冷盘”摆上,鸡头朝向首位。负责斟酒的按席次斟酒一巡,斟左位用右手,斟右位用左手,斟毕,酒瓶放在他面前,瓶嘴朝他自己。主人致词,向各位宾客表示欢迎,厅前鸣炮,开宴,主人举杯向客人祝酒,客人们起立,举杯一饮,向主人感谢祝福。坐首位的举箸(方言保持古音,称筷子为箸)将鸡头拨一下,说声“请”,各人开始夹菜吃。说一声“请”,饮一口酒,夹一次菜,放下一次箸,直到有人倡议“大家随便,不必放箸”,才一致随意饮酒吃菜。负责斟酒的要一次次为各人斟酒。菜肴陆续上席,有虾丸、猪肚、鸡、鸭、猪蹄、鸭、排骨、大鱼等,有的还有鲍鱼、江瑶柱、海参、燕窝、鱼翅,最后出一道莲籽汤(或其他甜汤),表示菜肴已全部上齐,过一会儿,厅前鸣炮,宣告宴会结束,主人送客。
  后来,宴席上的老规矩逐渐淡化,而越是乡巴老,越是遵循老规矩,越是“城市化”的,越是随便。
  4、饮料
  茶。从前,漳浦人采用的茶叶以武夷茶和安溪茶为主,本地产的茶叶少有人用。漳浦的茶叶店都是安溪人开的,但安溪茶商所售一半是武夷茶叶。
  一般家庭习惯用大茶壶,泡上一壶茶要饮用半天或一天。用精拣的稻草编织“饭岫”和“茶岫”(方言称“窝”为“岫”),里面加棉,可以保温。商店也用这办法备茶待客。俗语说“上千可以开闲间”,闲间是接纳人闲坐谈天的房子,主人备大壶茶及熟烟丝待客,用油笺灯照明,一般只有一条灯心,灯光暗淡,有“暗火薄茶臭烟吹”之谚。一部份人用上等茶叶泡小盅茶。小茶杯四只,一盅刚好斟四杯,每杯仅供啜一口。备烘炉在身边烧开水,一泡茶叶泡四遍,如果有四人以上在座,按例,饮第一遍茶的人配饮三遍茶,二遍茶配饮第四遍。每泡饮一遍,要用开水烫洗一次茶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几乎家家有电热茶壶,或用煤油汽炉,泡小盅茶非常利便。但真地道的武夷岩茶供不应求,而安溪茶品质大有改良,本地茶叶也出现精品,还有其他好茶,都为享受小盅茶者所乐于采用。
  青草茶。一些体力劳动者采龙舌兰、金丝苦令、牛筋草、黄茅根、淡竹、车前草等煮茶,有消暑解热作用。
  果汁及其它。漳浦人早先有用土法自制杨桃汁饮用的习惯。20世纪末叶,机器制造的杨桃汁、萝拔(番石榴)汁、甘蔗汁等纷纷应市。此外,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也为人们所饮用。
  白水。从前,有很多体力劳动者于在山间、田野劳动时饮用生水。80年代以后,瓶装的矿泉水为很多人所乐于饮用,随着卫生常识的普及,已少有人随时随地取生水喝。
  甜水。从前,有小贩在路上摆摊卖“冷水”供过路人止渴。“冷水”即是加入少许红糖的生水。随着各种瓶装饮料、矿泉水的上市,那种“冷水”已退出历史舞台。
  酒。从前,漳浦人有自酿米酒以便在逢年过节时饮用和供产妇于“做月内”时煮“鸡酒”的习惯。但一些嗜酒者不喜欢饮土法“熬”的酒,大都喜欢饮绍兴老酒及啤酒。土蒸馏器(熬酒桶)顶盖用锡做成,在蒸馏过程中将铅溶入酒中,致使一些产妇铅中毒。土法熬酒已在禁止之列。现在嗜酒者大都饮啤酒、茅台酒、老窖酒等。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