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神技 扬誉寰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58
颗粒名称: 掌中神技 扬誉寰宇
其他题名: 记著名木偶艺术大师杨胜
分类号: K825.78
页数: 4
页码: 1448-14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胜在舞台、道具、操纵方面进行了改革,扩大了表演空间,增高了木偶,创造了演员表演时“拾脚步”的行走方式和“高举手”的训练方式,使布袋木偶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在表演特技上,杨胜发明了许多新的辅助道具,如“通”的特技表演,增强了木偶动作的真实感,使舞台气氛更为浓烈,收到更强的艺术效果。他的表演才华得到了充分发挥,使布袋戏成为高雅的艺术殿堂中的一部分,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艺坛的瞩目。
关键词: 漳浦县 人物 杨胜

内容

闽南,特别是漳厦地方,流传着一种古老的神奇木偶表演艺术,艺人以精湛的指掌操纵技艺,赋予表情固定的木偶以仪态万千的情态,凭借几尺宽的舞台,演出一场场或令人眼花缭乱惊心动魄或为之动容动情的场面和情节,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此即掌中木偶戏。漳州民间则称之为布袋戏,盖因所演出的道具用一只布袋就可以装完而得名。久而久之布袋戏倒成了区别其它种类的木偶表演艺术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扶持下,布袋戏艺人杨胜的表演天才得到充分发挥,使原囿于闽南乡村驱神逐崇、禳灾祈福的社戏跻身高雅的艺术殿堂,引起中国乃至世界艺坛的瞩目,被国际友人赞为“人类的真正艺术”,为祖国文化艺术赢得很高的声誉,杨胜也因之蜚声海内外。
  承家传才华初露
  杨胜1911年出生于漳浦县佛昙镇白石村前社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曾祖杨乌仙的木偶表演艺术在台湾和闽南地区颇有名气,有“木偶状元”美称。由于家传和环境熏陶,更兼农村布袋戏班往往由家庭成员组成,故杨胜7岁时就在父亲手把手教导下练学戏,开始舞台生涯。13岁时已能娴熟运用杨家木偶表演技艺,挑起舞台大梁重任,人称“童子师傅”。杨父思想比较开朗,于杨胜14岁时便放手让他闯荡木偶表演圈子,以博采众家之长,充实、光大杨家木偶表演技艺,包给同安县一个布袋戏班班头,当“头手师傅”。临别时,父亲千叮万嘱,要杨胜切记艺无止境,在演出时做到“眼见为师,到处为徒”。
  其时,闽南布袋木偶戏表演有南、北两派之说。北派特点是京剧味较浓,唱腔以汉剧、京剧、芗剧为主,擅演武打戏,人物动作性较强。南派唱腔以南曲为主,善演文戏,人物动作较缓慢。杨胜所在戏班属北派。为了在表演中有更浓的“京味”,杨胜认真汲取京剧表演艺术精华,闲暇时间总是观看京剧演出,细心品味,揣摩京剧表演的一板一眼、一招一式。杨胜对老艺人十分敬重,常请他们到戏班授技教戏。杨胜对“南派”表演艺术也潜心研究,常“偷戏”且虚心向南派名家撮师请教,尽自己所能在经济上帮助他。诚心所至,金石为开,撮师终于打破门户之见,破例传授南派丑角舞台动作,最后又将射马箭、雨伞步及独家绝活皮股功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杨胜。
  杨胜牢记父亲教诲,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兼收并蓄闽南木偶各个流派表演艺术的特长与精华,集其大成冶于一炉,以其独特的风格让人耳目一新,最终确立了北派风格为代表的布袋木偶戏在木偶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杨胜还针对布袋木偶表演时仅上半身有动作的缺陷,给木偶套上跑裤,配上龙头靴,创造了木偶的走路动作,使木偶人物造型得到完整,人物刻划更为生动,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进一步演“活”了木偶。此外,有关“水袖”招式的运用、武打动作的程序、特技的使用等木偶表演技艺,杨胜都有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至20岁时,杨胜在漳州乃至闽南地区的布袋木偶戏表演挺有名气,演出颇受人们欢迎,被人们亲昵地称为“胜师”、“乌面胜”(杨胜脸庞黝黑)。
  但是,在旧中国,杨胜也难逃艺人“戏仔头、乞丐尾”的悲惨命运,艺人总被看得低人一等,常受地痞恶霸的歧视和迫害。加之战乱频仍、农村经济破产加速,以农村为主要活动场所的布袋木偶戏演出陷于绝境。出外闯荡多年的杨胜,最终不得不空怀一身绝技回漳浦佛昙老家,靠说书、种田聊以度日。
  改创新掌戏扬名
  新中国的诞生,给已届不惑之年的杨胜展示一片新的艺术天地,而农村经济的复苏,给布袋木偶戏提供了演出的机遇。杨胜得以重新操起心爱的布袋木偶,把欢声笑语撒给翻身解放的农民群众。党和政府重视挖掘、扶持民间艺术的同时,对杨胜这位民间艺人十分关心、器重,于1952年推荐他参加专区文艺会演,精彩的表演使“胜师”、“乌面胜”的名声又响了起来。接着又送他到泉州戏曲训练班进修,使他的艺术造诣有了显著的提高。
  为了报答党和政府给予新的艺术生命,杨胜更加致力于布袋木偶戏艺术的探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奠定了当代布袋木偶戏表演的基本模式。
  他对舞台、道具、操纵方面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舞台方面,过去仅6尺宽,仅容纳两三个木偶活动,表演空间有限。台后也只能坐着两个演员操纵,表演时动作互受牵制。道具方面,木偶仅8寸高,受视觉的限制,不能容纳更多的观众。杨胜把舞台加宽至一丈六尺,木偶增高至一尺二寸,这样一来,既增加表演的木偶数量,表现更为广阔的艺术场面,也容纳了更多的观众。杨胜又改演员坐式操纵表演为立式操纵表演。这就解决了演员操纵木偶的间接传递表现难题,达到演员、木偶、角色三者感情和动作的一致。杨胜还创造了演员表演时“拾脚步”的行走方式和“高举手”的提高演员臂力、腕劲的训练方式,使布袋木偶戏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更符合当代观众对布袋木偶戏的审美要求。
  在表演特技上,杨胜认为,特技能增强木偶动作的真实感,把木偶表演得更活。使舞台气氛更为浓烈,收到更强的艺术效果。杨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花费心血发明了许多新的辅助道具,如有一种行话叫“通”的特技表演时用的小棍子,有“眼镜通”、“双用通”等,使手中的木偶能自由地开合伞、扇,准确地执壶斟酒,灵巧地耍碟子,利索地弯弓射箭……
  杨胜对布袋木偶戏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他刻意追求并实现了表演中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和谐统一。杨胜认为,对于木偶演员来说,艺术修炼上最重要的不是追求技巧,不是靠道具来做戏,而应当努力探索和掌握适宜木偶戏特点、最能刻画人物性格的真正的表演艺术,他创作《雷万春打虎》时,专程到海澄向老猎户了解老虎进食的动作,多次观看《深山虎影》影片,又经常到动物园观察老虎扑食的神态。认为只有真正了解老虎,才能演好虎戏。有趣的是,在一次表演中,杨胜掌中已酣战多时的老虎的一只脚被舞台板隙夹住,一时翻不过身来,情急智生,杨胜临时设计了老虎喘喘气再翻身反扑的动作,赢得满堂掌声,这个即兴的创作,更符合情理,符合艺术的真实,以后被正式编入老虎的动作程式。难怪素有“江南活武松”之称的京剧表演大师盖叫天对《雷万春打武》情有独钟,佩服地对杨胜说:“你的打虎动作,我可是学了好几招。”杨胜还创作了许多表现生活真实而不失略带夸张的表演动作,如“喘气”、“缩颈”、“甩水发”、“脱衣服”等,使布袋木偶戏的表演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刻画人物性格更为细腻传神。在杨胜掌中,同是打虎的英雄,由于打虎动机不一,遇虎时的表情也有所区别,如武松是惊,李逵是恨,雷万春则是喜,这就把同一处境中不同人物的性格、思情感情真实体现出来。正是对真正表演艺术的执著追求,杨胜在布袋木偶戏表演中创造出许许多多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肖长华等对杨胜的木偶表演赞不绝口。电影木偶专家虞哲光评价说,布袋木偶戏能这样深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这种高超的艺术称得上是第一流的。
  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心、重视下,杨胜的布袋木偶戏表演艺术天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事业如日中天。在摘取福建省戏剧会演一等演员奖桂冠后,1954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会上,杨胜获得了“特种艺术表演奖”。1955年4月,在由文化部主办的木偶戏皮影戏观摩大会上又获得优秀演员奖。杨胜精妙绝伦的表演技艺为世人所瞩目,他主演的剧目多次被搬上银幕,布袋木偶戏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55年,杨胜从漳浦调到北京中国木偶剧团任教,为培养新中国的一流木偶戏演员殚精竭虑。从此,在频繁的演出同时,杨胜与木偶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民族奇葩异域馨
  杨胜以掌中神技,向世人展现了古老东方文化艺术迷人的魅力。他曾带着心爱的木偶,作为祖国的文化使者,4次访问苏、捷、波、匈、罗、蒙、法、瑞士等国家,那出神入化、引人入胜的精彩表演,使近乎湮灭无闻的布袋木偶戏蜚声海外,风靡世界,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1956年,杨胜随中国木偶剧团首访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国家。剧团曾在布拉格演出。布拉格是东欧的木偶之乡,观众对木偶表演艺术有很强的欣赏力,对来自中国的神秘布袋木偶戏无不兴趣盎然。海报刚刚贴出两个小时,一个星期的戏票已告罄。为了满足未买到票的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全捷所有电视台进行了实况转播,仅开头两场,看电视转播的观众就达50多万人以上。每场演出,谢幕一次又一次,台下依然掌声雷动。许多好奇的观众特地赶上舞台,要求演员当场操纵道具给他们看。在苏联莫斯科中央木偶剧院内部参观演出时,尽管观众都是内行的艺术家,但对杨胜他们能如此灵活、生动地操纵木偶还是感到不可思议。为了释疑,杨胜拉开布幕,当众套上两个木偶,双手同时表演两个不同性格人物,一个是娇媚百态的小旦,一个是滑稽可笑的小丑。观众在喷喷叹绝之余仍心存疑窦,又派代表上台查看杨胜身上是否装有遥控之类的装置。当证实杨胜“一身清白”时,全场顿时响起雷鸣般掌声和欢呼声。苏联一位著名的木偶艺术大师在报纸撰文说:“当时我们都看呆了,感到吃惊,他不愧是木偶大师。”另一著名艺术大师谢·奥布拉兹卓夫当场握着杨胜的手心悦诚服地连声说:“你们的手,真是神手啊!”以后按捺不住激动与佩服,在报纸连续撰文介绍。演出引起了轰动效应,苏联戏剧家协会特地聘请杨胜和他的同行陈南田为该协会名誉会员。当时能获此殊荣的,国内可谓屈指可数。
  杨胜首访欧洲,即以神奇的技艺折服了观众,可谁能想象,那后来让国内外观众如醉如痴的《大名府》,却是再访欧洲时在法国巴黎信手拈来创作而成的。那是1957年5月,杨胜随中国皮影木偶艺术团到了巴黎。彩排后,法国专家提出,因语言障碍,木偶戏表演时过多的唱词和对话会影响演出效果。为了让法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木偶戏艺术,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艺术团当即编排一个以哑剧形式表演多种技巧动作的节目,从构思剧情、编写伴奏曲、排练节目展示在法国专家面前,前后仅半个小时。在仓促编写的20分钟哑剧式技巧动作节目《大名府》里,杨胜掌中的木偶各显神通,转碟顶碗、骑马驰骋、弯弓射箭、飞檐走壁、巧打花鼓、弄蛇舞狮、矛盾对抗,无不活灵活现,妙趣横生,令在座的法国专家瞠目结舌。彩排结束后,法国文学社领导人索利亚先生兴奋万分地对艺术团领队陈虹说:“团长先生,像这样的节目好极了,它可以征服我们巴黎的观众,也一定能征服全欧洲!”果不其然,《大名府》成为此次访问最受欢迎的一个节目。在历时4个多月访问期间,在法国、瑞士、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家演出共计88场(包括两场电视转播),观众达303万人次,各国报刊纷纷撰文盛赞,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都特地拍摄了木偶戏表演的电影新闻纪录片。
  1960年9月,杨胜的艺术创作获得了最丰硕的收获,其艺术成就得到世界各国艺术家的公认。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木偶和傀儡戏比赛联欢节上,尽管高手云集、名流荟萃,杨胜仍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娴熟的高超技巧、逼真的细腻刻画、诙谐的动作语言令各国艺术家为之倾倒,谢幕时热烈的掌声持续30多分钟。杨胜主演的《雷万春打虎》、《大名府》剧目荣膺该届比赛金质奖,杨胜与同行陈南田荣获一等表演金质奖。布袋木偶戏登上了世界木偶艺术的高峰,展示了中国木偶艺术家的表演是真正的优秀艺术家的表演,中国是最能产生真正的优秀艺术家的地方。
  杨胜的木偶艺术成就和贡献受到了人们的敬重。1956年他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1960年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全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福建省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政协委员。1961年,杨胜的艺术生涯及精彩技艺被拍摄成影片《掌中戏》,在国内外放映。1962年初冬,全国文联主席郭沫若观看了杨胜的演出,兴之所至,挥毫泼墨题诗以赠:“创造偶人世界,指头灵活十分,飞禽走兽具表情,何况旦生丑净。解放以来出国,如今欧美知名,奖章金质有定评,精上再求精进。。”对杨胜木偶表演艺术及其成就作了高度的概括和中肯的评价。
  杨胜没有陶醉在鲜花和赞扬声中。为了家乡这块孕育木偶艺术的热土,他放弃了在北京工作的优厚待遇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回漳州挑起木偶教学和演出的双重任务,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学习木偶表演技艺为专业的龙溪艺校木偶科,自编教材,探索木偶教学规律,教学相长,想在有生之年为布袋戏艺术著书立说,让布袋戏艺术后继有人。
  然而,一场“文化大革命”浩劫毁坏了美好的愿望,杨胜在遭多次批斗后被“劝退出党”,扣发工资,处理回家。残酷的身心摧残将他击倒在病床上。每当病情有些好转,杨胜总是喃喃嘱咐家人要保存和整理好那些优秀的传统剧目,久久端详着瘦如枯枝的手,噙着泪花叹惜“指头硬了”,接着就用力扳手指,练甩指功。他,离不开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木偶,剪不断对木偶艺术追求的情结,多么想有朝一日重返舞台。1970年5月13日,一代木偶艺术巨匠杨胜怀着深深的遗憾溘然与世长辞。
  1978年8月,中共龙溪地委为杨胜彻底平反昭雪,并举行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文化部、全国文联、中国对外友协等送来了花圈和唁电,对杨胜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值得告慰英灵的是,在文艺的春天里,浸透杨胜心血的中国木偶艺术之花生机勃勃,并在国际艺苑花园中傲然怒放,争奇斗艳。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坚
责任者
杨胜
相关人物
雷万春
相关人物
李逵
相关人物
梅兰芳
相关人物
周信芳
相关人物
肖长华
相关人物
虞哲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