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村社要览》编辑始末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42
颗粒名称: 《漳浦村社要览》编辑始末记
分类号: D630.1
页数: 4
页码: 1407-14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政协通过反映社情民意,深入农村调研,关心群众疾苦,总结农民减负增收的经验,发现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因此,县政协联络深圳漳浦同乡会,选拔有代表性的漳浦籍乡亲成为县政协委员,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赠物,奉献爱心。此外,县政协还对赤土乡水尾社进行调查,向县委领导反映问题,组织高规格慰问活动,协调解决实质性问题,受到群众好评。
关键词: 漳浦县 政协 调研

内容

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要逐步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决策机制。全国政协八届20次主席会议正式提出,要把反映社情民意作为政协组织和委员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此,反映社情民意成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一项最有特色的工作。经过1999年和2000年开展的“三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政治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党的宗旨观念、理想信念明显增强。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热点难点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得到弘扬。县政协正副主席,都有农村调研的课题。内容涵盖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2000年6月,我们在全县农村开展农民减负增收调查过程中,总结各项产业的比较效益,得出在农户中,有人从事农副产品运销或外出经商、务工的,其家庭经济收入就高。并得出一个结论:外出务工是农民增收的一条捷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出路,各级党政必须积极引导。基于这一启示,2001年上半年,县政协三下深圳、东莞。调查漳浦人在那里的就业情况,发现在此打工的漳浦人有三万之众,其中有百余人已颖脱而出,办厂、办企业。这些乡亲靠诚信守法、刻苦勤劳,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大多数事业有成,他们在创业地购置房产、小车,靠拼搏、智慧富了起来。县政协把广东之行写成调研报告,上达县委主要领导。得到县委的高度重视,县委书记批示:请政协牵头,把深圳漳浦同乡会成立起来,把所反映的计生查环查孕回乡体检问题解决。由于领导重视,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于2001年国庆、中秋节日在深圳隆重成立。蔡金海县长率五套班子领导出席成立庆典活动。香港漳浦同乡会正副会长专程到会祝贺。深圳地区漳浦同乡会成立之后,县政协会同县委组织部、县委统战部派员再赴深圳考察,与同乡会协商,选拔有代表性的漳浦籍乡亲,拟吸收为县政协委员。经履行程序,于政协十届十四次常委会上,一致通过以下七位为县政协委员,他们是:
  卢茂山:深圳漳浦同乡会会长,华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任;
  陈武兴:深圳漳浦同乡会副会长,深圳福兴实业公司经理;
  郑旺德:深圳漳浦同乡会副会长,深圳德发冷气公司经理;
  黄日发:深圳漳浦同乡会副会长,松岗福安线业公司总经理;
  蔡文谦:深圳漳浦同乡会副会长,深圳达维海产贸易公司经理;
  黄海东:深圳漳浦同乡会副会长,华星船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志民:深圳漳浦同乡会副会长,豪昌盛贸易公司总经理;
  李武周:深圳漳浦同乡会副监事长,铭盛印刷厂经理。
  深圳同乡会及深圳漳浦政协委员小组建立一年多来,为在深训地区的乡亲办了很多好事,增进了乡亲联谊,增进了团结协作,同时。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资赠物,奉献爱心,深受社会称赞。社会调查引起较大反响的另一件事是对赤土乡水尾社的调查。同是2000年的秋冬,我们到赤土乡调查时,发现该乡边远山区的横山水尾有很多问题必须反映,为掌握详细准确的材料,我们在一个多月中,三上横山水尾。事后,我和林仲文副主席共同撰写一份横山水尾社情调查报告,题目为《深山里的期盼》。(林副主席当年曾以知青身份,在横山林场劳动,和水尾群众一同开山造林)报告经主席办公会定以呈阅件,报县五套班子领导及有关部门领导参阅。这个调查报告在县里反响强烈,县委沈元坤书记立即批示县民政局长林溪河同志,请他亲自带队到横山水尾核实。林局长一行,按民政部门的了解程序,作了一番周密的调查。其结果比我们反映的更严重。(林局长调查回来,向沈书记汇报时,笔者在座。时间:2001年1月10日晚上)。也就是这个晚上,沈书记召集有关部门领导会议,专题研究横山水尾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赤土乡党委书记林兆波、林业局长陈复源、民政局长林溪河、水利局长陈长泰和交通局一位副局长。会上决定:1、春节前组织一次高规格、有实质内容、能帮助群众过好春节的慰问活动;2、对眉力林场征用原属水尾的山地,允许水尾转包一部分开发种果。使山民恢复山的优势。林业局、民政局、水利局、交通局等单位领导当场表态,一致把这两件事落实好。2001年1月12日,由县委书记沈元坤、县政协主席陈辉、县委副书记吴景辉率民政、林业、水利、交通等单位领导和赤土乡党政领导、干部共30多人,带上慰问物资,上山慰问。这天,水尾群众像盛大节日一般,男女老幼聚集在村外的“前坂小学水尾分班”校舍旁,列队迎接沈书记等领导同志的到来。沈书记等领导给每一户送上一床新棉被,以及大米、花生油和现金。过后,召开群众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要求。午间,沈书记还走访了陈金龙等几户特困户,送上救济金。县广电局送给只有9个学生的“水尾分班”一台彩电,每户送给一台收听县广播电台专用收音机。沈元坤书记一行水尾深山访贫问苦,通过漳浦电视台、广播电台、金浦报等新闻媒体传播之后,在全县乡村,反响极好。对于眉力林场部分山地经营权退让水尾这一实质性问题的协调,于一年后的2002年元月十八日,由我牵头,林业局长陈复源、副局长林金和、干部徐金狮、赤土乡党委书记林兆波、眉力林场场长张金顺、赤土乡前坂村支书戴剑成、水尾社负责人陈顺国等,在眉力林场场部召开会议,达成共识,并形成会议纪要,记录了达成一致意见的六点内容,(与水尾社近邻的赤土乡前坂村苦竹社、涂山社均得到同样的解决办法,会议纪要原件,交赤土乡党政办存档)。从赤土水尾社情调查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增强我们深入农村调研的信心。尽管过程是辛苦劳累的,反映问题是有风险责任的。但只要是有利人民、有利党的事业的,我们都愿吃这份辛苦,愿挑这份责任。全县农村社情调查这项工作,自2000年6月份开始至2002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又四个月,走遍全县20个乡镇、11个农林盐茶场、285个行政村。全县有1500个自然村,我们到达的不少于1000个。(个别村社,为澄清材料,还反复进入)
  调查收集的社情材料,基本上是一份各个村社发展史的素材。我们在整理过程中,深感这些原始资料的价值。考虑全县尚没有一本系统介绍行政村基本情况的资料书,从而萌动编辑一部能够简明扼要地反映各村社发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历史沿革、姓氏源流、古今人物、文物古迹、文化教育、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状况等内容。这一动机,我在主席办公会作汇报,得到一致支持。大家还对书稿纲目作了若干补充,并决定成立编委会。由陈辉主席任主任,其他4位副主席为副主任,成员有:蔡红茂、王文径、程德源、蓝哲亮、李林昌、林溪河、商和坤、林瑞安、严利人、洪国继、黄美成、林祥瑞。编委会成立后的第一次会议,研究修订了编书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确定体例、结构,拟出编目、提纲和资料征集方法,以及编纂人员、时间安排、印刷出版的资金来源等。还定以《漳浦村社要览》作为书名。编书的基本框架形成之后,分别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作了汇报,也向省政协来浦调研的刘金美副主席和市政协领导征求意见,都获得支持鼓励,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入群众,一定要第一手材料,一定要编出精品。以达到资政、存史、育人的效果。领导的支持鼓励,给参与编辑的人员以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大家既感到这一工作的意义、劳动的价值,更感到担子很重、压力很大。因为采编牵涉到全县各地各村的系统的资料,对全体编辑人员来说,都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借鉴,手头没有很多资料可供参考阅读,唯一的只是勤跑、勤问、勤记。同志们不管春夏秋冬,不论寒暑风雨,逐村逐社深入了解,在考证“姓氏源流”、“古今人物”等专题时,还深入到周边的县、市、区及潮、汕、海(丰)、陆(丰)、惠(来)等粤东地区。在海陆丰,在潮阳都有姓氏源流新发现,增进了血缘的认同感和情谊,这是编外的收获。
  参与采风的人员,以政协文史委、文史室人员为主,这些同志大都是六十周岁以上的老同志,其中李林昌先生,已届八十一高龄,但头脑尚灵敏、手脚尚灵活、行走尚方便,他和大家一样,足迹遍及漳浦的村村社社、山山水水。回到办公室,他老人家还承担一大部分文稿的整理、校正、编纂等具体工作,他的大部分双休日都主动加班加点,实在难能可贵。林祥瑞、郑汉琛两位先生,都是从中学讲坛上退休的老教师。他们各有专长、有对漳浦地方史料浓厚兴趣和对漳浦历史较深度的研究,使编辑过程得以顺利进行。
  我们在深入村社,取得第一手材料的同时,还注重抓好各村自撰材料的落实。由当地人写当地史、记当地事,更为真切、准确。共同参与,会增强认同感、亲切感。在乡镇场党政领导的重视支持下,都指定一名熟悉本地情况的干部,同我们配合,来抓各村材料的落实工作。有的乡镇指派党委统战委员或组织委员,有的乡镇指派党政办主任。有的则由党委书记、乡镇场长亲自抓。有了他们的支持配合,使各村(作区)自撰的社情材料都能如期完成。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物”,按编委会界定的收录范围,采用多渠道、多方位征集。这些“人物”分布在全国各地,单依靠各村提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根据手头所掌握的线索,一一发函征集,取得他们的支持。同时对乡亲较集中的周边市、县、区,我们派出人员,加以澄清落实。对有成立同乡会的厦门、福州、深圳等地,我们发函请同乡会会长、秘书长代劳。对在漳州市区工作的,由于点多、线长、量大,同乡会也感到难处。我们则通过在市政协机关工作的陈诠、陈东海、谢艺麟、陈志诚等同志代劳。通过他们在市直各系统(单位)确定一名乡亲澄清落实,然后由他们汇总寄来。至于省外零散乡亲的联络,方法多种多样,只要知道其工作地点线索的,我们都发函或电话联系。远在广西、新疆、四川工作,多年没能回乡探亲的乡亲,接到我们信函电话后,十分感动,牵动了他们的缕缕乡情。在北京的李书成、陈翠年教授伉俪,在接到我们信函时,北京的漳浦同乡会尚未成立,于是他们自告奋勇,承担收集在京漳浦乡亲资料的任务,不辞辛苦,逐个访问记录,并及时把收集到的人员资料寄给我们。其精神令人钦佩,(北京的乡亲在2002国庆前夕,成立“北京(漳浦)经济信息交流会”。笔者随县委钟书记参加成立庆典活动。通过这一组织,在京的漳浦籍人员资料得到基本落实)。在厦门、福州工作、创业的漳浦籍乡亲人数比较多,但有林久来、张自然和蔡森民等同志及驻榕办的鼎力相助,使这两市的乡亲人员资料得到落实。类似这样热心帮助的事例还很多,这里未能一一详述。我们也明了,“古今人物”这一栏目,人员遗漏是难免的,这主要是受客观条件所限。对于未被收录的乡亲,在此表示歉意。也期望其本人及知情者,及时赐教,以便在今后“补遗”中续上。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及初期,有一批为漳浦解放、政权稳定而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地南下福建漳浦战斗工作的同志,把青春、把一生都贡献给漳浦这一方热土。半个多世纪以来,他们和漳浦人民一道,为解放漳浦、稳定、巩固革命政权,为建设繁荣这一方土地,出生入死,流血流汗,立言立功,就其自身言,也都在漳浦生根开花,繁衍子孙,定居下来,他们视漳浦为第二故乡。这些老革命、老同志,都已经是漳浦大家庭的一成员,为记录、弘扬他们的业绩及芳名,为其子孙后代的追源。我们也把他们一一收录记载下来。还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由组织分配到漳浦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从外地调入的外籍干部同志,他们同样为漳浦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青春年华,贡献毕生精力,把家也安在漳浦,至今有的已退休赋闲,有的已近耳顺之年,他们眷恋这块曾亲手参与建设的热土,视漳浦为第二故乡。这类人员,也是漳浦大家庭的成员,也予收录。还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印尼、越南归国分配在漳浦县工作的侨胞,我们也把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载入书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漳浦历任的县委书记、县长。我们也按任职时间顺序,把其芳名录于开卷之首,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漳浦人民,为漳浦事业都做过很大贡献,漳浦人民将永远记念他们1对外籍来漳浦担任县级领导的,并已荣调离开漳浦的同志,本书限于体例、编幅,不作收录。(其芳名请见〈漳浦县志〉)
  本书编写、印刷出版所必需的经费来源,一是政协委员和部分机关单位、乡镇村捐赠,二是各单位、各乡镇场订购。对于慷慨解囊的各位政协委员、各单位,我们将其姓名、单位录于篇末后记之后,以志记念。书稿在审核、校对过程中,得到许多同志的关心帮助,其中有县委宣传部何友麟副部长,原县委组织部陈祖禄副部长,老同志赵学樵、王火城、陈达文等分别为部分稿件、文章作阅读校正。省政协副主席刘金美,市政协副主席、原漳浦县委书记沈元坤,现任漳浦县委书记钟禄贵、县长蔡金海,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使“要览”增色。
  本书付梓,已是壬午孟冬,闽南十月,正是秋收季节,正是收获季节。但愿出版后的《漳浦村社要览》,能有所收获,有所结果一为漳浦的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起到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期盼,也是数百名为这本书稿作过奉献的同志的期盼。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蔡金海
相关人物
卢茂山
相关人物
陈武兴
相关人物
郑旺德
相关人物
黄日发
相关人物
蔡文谦
相关人物
黄海东
相关人物
吴志民
相关人物
李武周
相关人物
林仲文
相关人物
徐金狮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