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坪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40
颗粒名称: 马坪今昔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4
页码: 1403-14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马坪镇位于漳浦县,多丘陵,以马山和大坪岭得名。境内有赤兰溪和石过陂两条水汇合。马坪镇过去因水利不修,人民生活困苦,但自明清以来,马坪人民与天灾人祸拼搏开发了多个村庄。马坪于清初创设马坪露天墟场,有私塾和小学。民国时期,华侨捐建教堂、公路和桥梁。解放后,马坪各方面进步很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华侨捐资支持马坪建设。
关键词: 漳浦县 马坪镇 经济发展

内容

马坪镇北隔陈仓岭与龙海市白水镇交界。境内多丘陵,以马山和大坪岭而得名为马坪。主要的溪流是源自漳浦、龙海二县(市)交界处的赤兰溪和石过陂两条水汇合。东水西流,到京野转折南下,经林埭汇入佛昙鸿儒江。过去水利不修,十年九旱,不旱则涝,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自明清以来,马坪人民与天灾人祸拼搏开发了后康、玉庵、山尾、竹树、溪东、霞梧,东梧、马墟以及山都、文店、庵山、林埭等数十个村庄。人民穷困,生活难以维持,陆续冒险出洋拼搏谋生,传在海外的后裔比祖居地还多,马坪成为著名的侨乡。
  马坪于清初创设马坪露天墟场,以农历一、三、六、八、十为“墟日”。用几条石柱撑起一片简单的屋顶,构成一个类似马厩的长廊,供一些卖猪肉、海产、饭菜、汤面的小贩摆摊。至于卖糖果、茶水的小贩则自带状如大伞的布帆。其它自产自销的米谷、麦、豆、花生、番薯、水果及柴草等则在露天交易,人们戴竹笠以遮阳避雨。还有一二间小药店和数间“小百货”店铺。“赶墟”的时间在8至11点钟左右,过后便人散寮空,人称“鬼仔墟”。无墟日就无鲜鱼、肉、蔬菜交易,只有路人经过。佛昙沿海常有人挑鲜鱼、花生油,经过马坪墟越陈仓岭到白水营镇出售,有的天未亮就上路,扁担头吊油灯照路,在漆黑的荒野中宛如萤火虫。
  “人穷子读书”清代民间自办几间私塾,也出了廖廖可数的几位举人、贡生、秀才。
  两个历史原因使马坪在清末至民国初年就有小学:一是基督教的传入。由于马坪人常到白水镇做买卖,而白水镇是厦门英美传教士将基督教传入内地的第一站。清咸丰年间,马坪庵仔村人陈太乙,以到白水镇做买卖之便,在白水镇基督教堂听讲,信了基督教,先后引白水镇传教士林清泉、陈日森、英国牧师宾为霖到马坪传教,从而建立漳浦县有史以来第一间基督教堂,并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设立育源小学(初小);一是华侨热心故乡公益事业,印尼华侨陈照馨,于民国六年(1917年)以自己献款为主,并向同乡华侨集资,就庵仔祠堂加以扩建,创办育才小学(完全小学),便是马坪中心小学的前身。
  马坪开始有公路,也是陈照馨倡建的。民国17年(1918年),以华桥巨富杨纯美为董事长的“漳浦官督民办汽车路公司”着手建设从佛昙通旧镇(与国道“龙诏路”衔接)的公路。同时,陈照馨筹建自佛昙下坑至马坪的公路,翌年建成,购客车一辆,每日通行两趟。至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福建军政当局恐日军内侵,下令破坏闽南公路,马坪这一段公路不能幸免。陈照馨本来计划将公路通到白水镇,也因此不能实现。佛昙、马坪一带的人往返白水镇,都要攀越陈仓岭,上岭须断续爬529级石阶,这是清代马坪唯一的交通建设。从马坪东往前亭,是一条荆棘丛生的羊肠小道。西往赤岭,是丘陵起伏,有多条河谷阻滞的崎岖岭路,下雨天山洪暴发,便不能跋涉。
  马坪溪横贯镇境,将马墟和后康这两个重要村庄隔断,从前无桥,平时涉水过溪,一遇大雨,学生和行人只好坐打谷桶过溪。民国时期,华侨曾集资捐建木板桥,但不久遭洪水冲坏,又造简单的条石桥,仍遭洪水冲坏。1959年,印尼华侨陈坤耀捐建一条约60多米长的石板桥,行人才免涉水之苦。后马坪溪裁弯取直,由马墟大队在新溪道上重建石桥,宽6米。1980年,修复马坪通佛昙公路,这座桥梁已建成公路桥。
  在行政区划上,民国29年(1940年)设马坪乡,民国33年,马坪、前江(前亭、江口)、林东(林埭、东坂)3乡合并为前坪乡,乡公所设在马坪。新中国成立后,马坪先后属佛昙区、佛昙公社管辖,于1961年从佛昙公社分设文安公社,1964年改为马坪公社,而不久,马坪公社又合并于佛昙公社。马坪属佛昙公社管辖期间,在马坪墟建一座小巴刹(市场),供销社建仓库卖肥料和建几间平屋做门市部,售棉布、五金、百货等。食品站建有一排数间平屋和屠宰场,供宰猪卖猪肉之用。粮站利用旧祖祠作仓库,负责征购,并设门市部负责售给非农业人口粮油。
  学校教育有很大发展,教室不够,60年代初,海内外配合向胞侨募款为马坪中心小学建教室10间,又赠图书设备和花木,美化环境。生数激增,马坪中心小学容纳不下,各大队(村)各自办小学。增办马坪中学。1961年,华侨陈壬水、陈建发、陈建娘献款建校舍。1985年,陈壬水又与陈宝鼎、陈福荣等献10万元港币设立“育才奖学奖教基金”。
  水利,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建有杨美,石过陂,赤兰溪三个中型水库,改变旱涝之苦,又可发电、养鱼。
  有几万亩荒山秃岭,公社化时虽有部分开发种果,但由于缺乏科学管理,收成不好,如后康村观音亭荔枝场便是一例。
  1984年,由华侨集资支持马坪,后康两村架设输电线路装电灯照明,改变晚上用油灯现象,又可收看电视节目,增广见闻。
  总之,解放后比解放前,各方面进步多了,好多了。而马坪各方面的飞跃在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印尼华侨陈壬水、陈建宗等多批华侨回国观光探亲,看到家乡交通不便,他们深感有责任帮助家乡改变面貌,于是,采纳同窗挚友陈芳浦提出的,乘改革开放东风筹建“新马坪”的五条建议:“首先,请恢复马坪乡建制,以领导生产建设迅速提高人民生活。其次,大力支持学校办好教育,以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建设祖国家乡。再次,建设从马坪通白水镇的“白马公路”与“佛马线”(佛昙通马坪的公路)交叉,形成马坪墟十字街,以兴百业。第四,争取“三胞”回乡建房续“根”。第五,办企业,以解决乡亲的劳力出路。当即由陈壬水(印尼陈圣王公会雅加达基金会主席)陈建宗(印尼陈圣王公会雅加达基金会秘书)及其弟建民(马坪中学校长)、陈贯衍(原漳浦县侨办副主任,居香港),陈芳浦(马坪中学教师)等共同发起筹建新马坪的倡议,为人民政府所嘉许,获海内外乡亲的热烈响应。漳浦县人民政府于1987年8月20日批准成立马坪乡,首任乡书记杨国连,乡长陈坤法。五条建议逐步实施。在乡政府领导下,生产建设大步前进,海内外密切配合,干群情绪激昂,生产建设热气腾腾,兴修水利,建公路、市场、校舍、街道商住合一楼房。发展农副业生产,造林种果,架设广播线、电话线等等。几年间,面貌已初步改观,1992年2月,马坪乡改为镇,干部群众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在海外华侨赞助下,为新马坪的进一步发展而努力。
  恢复建马坪乡十五年来,由于海内外密切配合,马坪由小小的乡村,变成美丽的小集镇,马坪通佛昙的“佛马路”,通白水营的“白马路”,通赤湖的“赤马路”,通仙都的“仙马路”在马坪墟交汇,形成交通和贸易枢纽,建立了邮电大楼及各种商店。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建在“四马”路交汇处,由三两天一“墟”改为天天集市。村民大部结束过去吃酱菜,腌菜萝卜干、盐肉的历史,农历一、三、六、八日原有“墟日”则更加热闹,邻县市乡镇如龙海白水镇、浮宫镇、港尾镇以及本县的前亭镇,佛昙镇,赤湖镇、湖西乡、赤岭乡、和白竹湖农场、南山农场等地都有商贩、群众来马坪市场赶集贸易。十字路竖立一座“骏马”雕象,作为马坪镇奔腾不息的象征。
  骏马雕象之下为交通枢纽,公路四通八达。往南的“佛马公路”,宽24米的柏油路,经庵山至洪厝接省道漳云线,并通厦门。往东北有“白马公路”,沿陈仓岭与会峰山交界的山隙,经郊边村至白水镇井园,可经浮宫通漳码厦门。往东是“仙马公路”,经仙都九层梯至白竹湖接省道漳云线,并可经岭口、港尾,抵屿仔尾(石后)深水码头,搭船可达厦门特区。往西有“赤马公路”经西陂桥,杨美(九尾山)通赤岭畲族乡,官浔镇,并可至三古接国道324线。以上“四马”公路均定为县道,公路边都竖有县道公里牌。每天都有班车来往,交通运输方便。
  各村社都有村道通县道,又建有机耕路可通汽车、拖拉机,便利耕作和交通运输。有的自然村已建有宽敞的水泥路和路灯照明,如后康顶厝等。镇内溪道上建有桥梁,如华侨献款扩建的“思亲桥”、“文良桥”等。
  街道,由镇政府统一规划建设,以马墟为中心,沿四条马路建街道。南沿“佛马路”建马坪大街,宽24米,至庵山长2.5公里,西沿“赤马路”建鸿源西街,长一华里多,往东北沿“白马线”建鸿源东街,长一华里多。往东沿“仙马线”建仙马街,长约一华里半。四条街道已基本形成。街道两则各种商店林立。两侧商住合一的楼房拔地而起,有二层、三层、四层、鳞次栉比,其中“三胞”及其眷属建的续“根”房有数十座,有华侨陈壬水建赠马坪卫生院的“连璧楼”,陈福荣建赠后康村为公产,以收入办公益的“捷报农贸楼”(上下24间)等等。
  各村小学都建新校舍,充实设备。马坪中学建有四层教学楼,综合办公室及华侨捐建的“爱国楼”、“爱乡楼”、“群贤楼”等。马坪中心小学有美籍华人陈锡铨建赠的“萃娘图书室”、“照馨楼”,印尼华侨陈潭源捐建的“潭汴楼”,陈宝鼎捐建的“宝鼎室”,杨维廉之女杨阿桂捐建校门牌坊等。1985年华侨献款所设马坪育才奖教奖学基金,受奖师生数百人,其中有很多学生成为专家,学者,较著名者有哲学博士后,北大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少峰;文学博士、著名作家、重庆市北碚区副区长陈澍(原名陈宝霖);厦大法学硕士,财经硕士陈志峰、杨瑞兰夫妇;师大地理系硕士林文丰等。有一些还在大学深造,如北师大的陈国祥,北交大的杨建国,厦大陈正清;福大陈焕新,陈永俊,四川大学陈金兰,中国法政大学陈再德,重庆建筑大学陈志伟,同济大学戴毓宏,桂林航空学院陈丽瑛(女),军大陈志场,陈祥发,陈福川、华大陈智发、陈志达、陈辟疆(美术系),福师大陈阿宏、陈伟达、陈达芬(女,英语)陈华国(体育),陈杰兴,福建医学院陈天顺,苏州铁道学院陈丽容(女),集美航海学院陈俊鹏,福建农大陈建元,海南亚热带农学院陈元有,西北轻工业学院陈晓文,陈保顶,华东石曲大学陈亚彬,西安电子科大陈毅鑫,集美大学陈燕标等。
  马坪镇的经济也大有发展。企业有马华机砖厂,盛丰副食品加工厂,凯发节日灯加工厂,龙山美养猪场,永森养猪场,宝国养猪场。各猪场存栏数常在四、五百头,宝国养猪场有母猪百余头。
  马坪牧草丰富。个体养牛甚盛,公办的有马坪镇政府示范牛场,私营的有康尔佳公司,达春耕养牛场,翠彬耕养牛场,牛肉远销上海、浙江、广东、厦门、晋江和漳州等地。镇政府引马来西亚客商在陈仓岭下办漳浦康兴畜牧有限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建养牛场,存栏数常达千头(黄牛、水牛俱养),已出口黄牛千余头,创我国活黄牛大批量出口的先例。“马坪黄牛”经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四大优质黄牛之一,马坪镇成为全省首家出口黄牛的生产基地,名扬国内外。
  原来的荒山秃岭上已种上万亩龙眼树和几千亩荔枝,还有柑桔、柚子、枇杷等。马坪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不上300元,至2001年,已达2960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家家用电灯照明,大部分人家安装电话机,并有手机、大屏幕彩电和音响,出门以摩托车代步,做饭煮菜以石油气为燃料。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芳浦
责任者
陈太乙
相关人物
林清泉
相关人物
陈日森
相关人物
陈照馨
相关人物
杨纯美
相关人物
陈坤耀
相关人物
陈建发
相关人物
陈建娘
相关人物
陈宝鼎
相关人物
陈福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