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的“王公”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38
颗粒名称: 漳浦的“王公”信仰
分类号: K892
页数: 8
页码: 1394-1401
摘要: 本文描述了漳浦县的民间信仰情况,其中提到了“王公”信仰,包括广平尊王和广惠尊王,以及其他相关的民俗信仰。这些王公都是历史上有贡献的人物,被民众神化并崇祀。他们的特点包括受褒封、地域性、独立的庙宇、配有神像和特定的迎奉仪式等。漳浦县的王公庙数量较多,分布在不同的村庄和地区。这些庙宇的建筑和规模各异,但都与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这些王公庙的存在为当地民众提供了精神寄托和信仰支持,也展示了漳浦县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关键词: 漳浦县 信仰 民俗

内容

漳浦县民间信仰比较宠杂,儒、道、佛三教都崇拜,还有众多民俗信仰的鬼神。自清末以来,“三教合流”的趋势十分明显,不少的庙宇三个教的神像都崇祀,再加上民俗信仰的鬼神,简直成为神像展览馆。
  在各种信仰中,比较特殊的是“王公”信仰,如果说土地公是每村必有的社神,那么,“王公”却是一个村庄或一个地区的保护神。这些“王公”都是历史上对社会有贡献的人物被神化,或有的是道教的神灵被崇奉。这些“王公”可分为一般“王公”、“超级王公”、“准王公”三大类,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庙祀和祠祀。现分述如下。
  一、一般“王公”
  “王公”有下面几个特点:(1)历代受褒封,有“王”的封号;(2)有明显的地域性,它归一个村庄或几个村庄所“私有”,不在其“保护”范围内的人少去朝拜;(3)有独立的“庙门”,极少祀入其他的神,庙制较大,大部份是两进三开间的宫殿式的建筑;(4)一般都配有“王妈”(缺“王妈”的极少)和元帅爷,有的还配有儿子、女儿之类的亲属;(5)都是坐木雕椅轿,两旁装有铁环,便于穿进木梁,由四个人去扛动;(6)都是木雕“软身”,神像的四肢关节:肩、肘、腕、髋、膝都能活动。身穿布制或刺绣官服,头戴冠帽;(7)每年都有一次定期迎奉赛会,时间在正月新春或“王公”的“生日”,称为“扛王公”、“迎王公”或“做王公生”。所谓“生日”,有的在生日迎奉,但大部分却是各村选择轮流迎奉的日子;(8)一般都配有谶诗几十首,民众用以卜休咎,祈平安。
  漳浦的“王公”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广平尊王东汉的大司马吴汉。吴汉字子颜,王莽篡汉时,他亡命渔阳,以贩马为业,后归刘秀,转战南北,战功卓著,官至大司马,封广平侯。他死后,百姓建祠崇祀,历代褒封为广平王。漳浦崇祀广平尊王始于何时,目前尚未有确切的资料,其年代应不迟于宋代。已知建庙者有:
  (1)佛昙镇岸仔头村王公庙,祀广平尊王;
  (2)佛昙镇岱嵩(大桑)村王公庙,祀广平尊王;
  (3)湖西乡城内村王公庙,祀广平尊王;
  (4)湖西乡苏溪东林社广平尊王庙。
  (5)旧镇镇山仔村庙后王公庙,此处直呼为吴汉王;
  (6)旧日镇镇城内大庙,与辅胜将军李伯瑶合祀。当地把广平王的“广”讹音为“许”,又因昊汉早年曾亡命渔阳,及民间流传“吴汉杀妻”的故事,所以称为“歹囝仔”许平王。
  (7)杜浔镇过洋社王公庙,祀广平尊王。
  (8)六鳌镇东门广平尊王庙。传其木雕像从海上漂来,称“流水王公”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王公寿诞。
  (9)古雷镇岱仔村庙前社王公庙,与开漳圣王合祀。庙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庙制雄伟。
  (10)绥安镇麦和埔村新亭社广平尊王庙,为单间小庙,历史颇久,有道光年间由平和县叶猛答谢的石香炉,也有云霄张××答谢的布横披,香火远播各县。四月十五日为“王公生”。
  (11)霞美镇山岭村山头庵祀广平尊王(与观音、广惠尊王、开漳圣王合祀)。
  (二)广惠尊王简称惠王,东晋宰相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东晋孝武帝的宰相。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带领九十万军队进攻东晋,东晋命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谢安派侄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在淝水抗击秦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取得胜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谢安因指挥的功绩被后人建庙奉祀,历代褒封为广惠尊王,护国尊王、广惠圣王、显济圣王和广应圣王等封号。据《漳浦县志》记载:“谢东山庙,浦乡里在处皆有之,相传陈将军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故今皆祀于民间。”足见谢安庙祀历史之悠久。全县普遍崇祀谢安还有另一个时期,就是在南宋,因为南宋的半壁江山绝似东晋,百姓希望能有象谢安一样的贤相来主掌朝政,坚决抗金,恢复中原。所以特别怀念谢安,全县更加普遍崇祀,并定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为王公生日。现可了解到的广惠尊王庙如下:
  (1)前亭镇楼下村洋尾王公庙;
  (2)赤岭乡前园村蔡坑广惠庙。赤岭蔡氏兴旺于宋、元间、此庙应是十分古老。
  (3)佛昙镇石门村广惠王(与帝君合祀);
  (4)佛昙镇吟兜村王公庙,祀广惠尊王;
  (5)赤土乡荷芽村广惠庙;
  (6)赤土乡水磨村广惠庙;
  (7)赤土乡白石仔内广惠庙;
  (8)旧镇镇秦溪村王公庙,庙中两副地联,其一为:“东山逸兴无双品,晋代衣冠第一人。”其二为:“展韵筝声江水碧,白云明月夜峰青。”横匾为:“广惠尊王”。
  (9)旧镇镇甘霖庙广惠尊王,祀在中落大厅中(后落祀玄天上帝)。
  (10)旧日镇镇浯江(乌石)紫薇山广惠尊王庙,庙中对联为:“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此庙历史悠久,庙制宏伟,每年正月初五日至十七日,由附近后埔边、大厅边、潭仔头、山郑、打山等近二十个村庄逐日轮流迎奉赛会,热闹异常。
  (11)旧镇镇桥头墟惠王庙;
  (12)旧镇镇岩埭村惠王庙;
  (13)旧镇狮头王公庙,祀广惠尊王和太保公。
  (14)旧镇镇郭厝王公庙,祀广惠尊王和广泽尊王。
  (15)美镇山岭村山头庵广惠尊王(与观音菩萨、广平尊王、开漳圣王合祀)。
  (16)石榴镇长兴村长兴庵广惠尊王(与五佛祖合祀)。
  (17)赤岭山平王公庙,祀广惠尊王。
  (18)深土镇霞陵城王公庙,祀广惠尊王(与玄天上帝合祀)。
  (19)长桥镇青果村橄榄林大庙右殿祀广惠尊王(与观音合祀)。
  (20)赤湖镇前湖村前湖社王公庙,祀广惠尊王和谢府元帅(与玄天上帝、山西夫子、开漳圣王合祀)。
  (21)赤湖镇南峰村后雄社广惠尊王庙,祀谢安及子谢石、侄谢玄等。后雄社居住谢姓,谢安是其祖宗,所以社后山有石刻“一品山”、“当朝一品”等10多处。
  上述庙宇,仅是部分,尚有一些未查清,有些不知名的王公,凡是黑脸的或配有元帅的,一般都是广惠尊王。
  (三)开漳圣王也称陈圣王,唐朝创建漳州并首任州刺史的陈元光。陈元光,宇廷炬,号龙湖,因创建漳州功绩,于唐开元四年(716年)诏立庙崇祀,名“威惠庙”,宋代褒封为广济王,民间尊称为开漳圣王。漳浦崇祀开漳圣王虽始于唐代,而在民间普遍建庙则是在元代,其庙宇遍布全县各地,不能尽述,其主要庙宇如下:
  (1)县城西宸岭威惠庙,原为官方敕建,是漳浦县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圣王庙,因在县城(原为州治)西边,俗称西庙。香火兴旺,每年正月十四日至四月初九日,由绥安镇寨仔姚村半径社起迎,至赤土乡水头村西林土乾社止,俗称“从半径余到四林土乾”。绥安镇、旧镇镇、石榴镇、赤土乡等几十个村庄择日轮流迎奉。今庙貌修建一新。
  (2)威惠行宫,在原县署左前侧,民众称为大庙,是过去官员就近按期朝圣之处。今尚存。
  (3)瀛山庙,在霞美镇后寮村后寮山,是漳浦民间最大的圣王庙,庙建于元代至正间。《漳浦县志》载:“瀛山庙,在滨海,祀陈将军,宋帝昺敕建,后有估客重修。庙制雄伟,宗伯林士章题额,乡绅蔡而烷、林绍祖相继倡修。按,将军庙漳浦村落在在皆有,此为最大”。庙为三进五开间,右旁又建有佛寺,庙寺今已废,遗址尚存。
  (4)赤湖威奕庙,在赤湖镇内,始建于元大德七年(1303年)。
  (5)马坪福兴圣王庙,在马坪镇十二(字)路村,据庙碑记载,始建于唐时。
  (6)刘坂圣王庙,在霞美镇刘坂村,庙制颇大,有两进,后面有寝室。从已毁神像背部取存木板写雕像时间为: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始雕神像;重修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再修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正月。庙今保存完好。
  (7)杜浔青阳威惠庙,在杜浔镇青阳院村,明弘治间,邑人、举人高耸为撰《重建青阳威惠庙记》,杜浔人、进士(时尚为举人)陈琛为碑记书丹。据庙碑记载,庙始建于元代,今已废,仅存佛寺青阳院。
  (8)沙西镇北旗村大庙,祀开漳圣王,今祀佛祖。
  (9)盘陀镇东林村王公庙,祀开漳圣王。
  (10)石榴象牙村王公庙,祀开漳圣王(原祀佛祖)。
  (11)深土镇金塘王公庙,祀开漳圣王。
  (12)古雷镇岱仔村庙前社王公庙,祀开漳圣王。
  (四)广泽圣王又称部圣王、部王公。乃郭洪福苑后被奉为神,又被褒封为王,在泉州一带较有崇祀,漳浦县较少崇祀,已知有四处:
  (1)东坂村王公庙,祀广泽圣王;
  (2)人坪村后仓王公庙,祀广泽圣王;
  (3)后许村东雄王公庙,祀广泽圣王。
  (4)旧镇镇郭厝王公庙,祀广泽圣王,也祀广惠尊王。
  (五)玉圣尊王在杜浔镇路打村东馆庙社。据《漳浦县志》记载为浮山神庙,也称东馆庙,该村也称为东馆庙村(当地人读馆为“赶”,外人讹音为“坂”,故也称东坂庙)。庙始建于唐,宋朝县人高东溪为撰《东馆庙记》。今庙前尚存明成化二十年邑人、庠生(后为贡生、训导)刘景写的《东馆庙记》。据传神姓名为玉参,故称“玉圣”。《漳浦县志》以为是唐人王彦昌的“王彦”讹误为“玉参”。王彦昌,唐元和十三年(818年)进士,官检校司空,当家乡寇乱之时,能捍御强梁,为乡邦所依。故乡人建祠祀之,后转化为神。原庙五落(或说七落),今仅存后落一小间。神未知何代封王,神象前拜石成八卦图形,显然归入道教神灵。漳浦县仅有此庙崇祀。
  (六)罗林圣王相传从兴化(莆田、仙游)传来,未明何神。本县已知有三处崇祀。
  (1)杜浔镇湖里社王公庙,祀罗林圣王。
  (2)杜浔镇新厝社王公庙,祀罗林圣王。
  (3)前亭镇崎沙村崎沙社王公庙,祀罗林王。
  (七)梁山王为梁山山神。漳浦县梁山脚下的盘陀、霞美两镇祀梁山王。
  (1)盘陀镇盘陀内社梁山王庙,祀梁山王,该神像系从原梁山水库中的口黄,中周,内曾(统称梁山社)随移民迁曾三社移来。
  (2)盘陀镇官陂雀仔埔梁山王庙,称梁山明王庙,此系从潮州三山神庙称“明贶庙”转化而来。
  (3)盘陀镇东林村王公庙,祀梁山尊王。
  (4)盘陀镇龙福庙,祀梁山王。
  (5)霞美镇过田梁山王庙。
  (6)霞美镇巷内梁山王庙。
  (八)三山国王系潮州三山国王。漳浦县古属岭南潮州,风俗与其相同,故民间多崇祀三山国王(三山神)。其神像为木雕软身坐木轿。也称三王公。
  (1)霞美镇山前社三山国王庙,祀三尊木雕软身坐木桥神象,其庙制为两进三开间建筑,庙中石柱对联为“义勇振三山,当日神光显著;声灵垂百世,于今庙貌增新”。横匾为“灵通普济”。这是漳浦唯一直呼为“三山国王”的三王公。
  (2)石榴镇梅北村白石头社三王公庙。祀三王公,三尊木雕软身坐木桥,手执宝剑,形象与山前三山国王相同。白石头多猎户,狩猎者必朝拜三王公。
  (3)湖西畲族乡丰卿坑仔尾三王公庙。祀三王公,也系三尊木雕软身坐木轿神像,其形象也与山前三山国王相同。此庙香火传往台湾,台湾多处建有三王公庙。台湾称三王公为“古公三王”,并传为随岳飞抗金者,后又有元末抗元三勇士之说,均未知何据,记以存考。
  (4)绥安镇查岭村查厝社三王公庙,祀三王公,三尊木雕硬身神像坐木轿,庙为单间小庙,但颇古老,当地民众传三王公为打猎之神。
  此外,漳浦县各地尚有30多处的三王公庙,规制较小,为木雕骑虎的小神像,庙多建在社外或山间,被尊为山神,往山中狩猎者必至庙朝拜,村民也经常朝拜,祈求。保庇合家平安。这些三王公都是三山国王的另一形象,这里不再赘述。
  二、“超级王公”
  有一些神像,基本上具有上述“王公”的特点,但封号是“帝”和“后”,超过了“王”,而且崇祀范围极广泛,因此,姑且称为“超级王公”。有如下几种:
  (一)三官大帝 即天官、地官、水官三大帝,掌管天界、地界、水界之神,也称“三界公”。这是延续远古时代对自然界威力的崇拜,全县普遍崇祀,没有雕象,没有建庙,仅在一些庙宇、祖祠及私家宅第吊挂三界公炉和灯,表示虔敬。最著名是赤岭乡雨霁(查)顶三界公。过去仅在雨霁大土丘建露天祭坛,现坛上加一座顶上开洞的亭式建筑物。三官大帝的生日分别为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除此之外,雨霁三界公每三年举行一次盛大拜祭,每逢农历寅、申、已、亥年正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八日,择其中一日,举行迎奉赛会活动,有妆“辇”和“艺”及舞龙、舞狮等文娱活动,热闹异常。除本县民众参加活动外,尚有漳州芗城、龙文和龙海等地的信徒也都赶来参加,达数万人。今在祭坛南边,原辅顺将军庙处建一座大型三官大帝庙,合祀辅顺将军。
  (二)鄷都大帝 庙在漳浦县城北郊罗山,祀酆都大帝,是罗山一带民众崇拜的神灵,据传罗山村有十八社,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至二十二日,每日由一个社轮迎奉,又有合祭,非常热闹。漳浦有俗谚:“二月二,酆都市;酆都还未赶,田园不用锄”。以前一些游手好闲之辈借机在酆都赛会演戏时,大搞赌博,以至农民耽误农业生产,这恶习今不存。
  (三)玄天上帝 俗称帝爷公,是道教中主管北极的天帝。全县普遍崇祀,较著名有:
  (1)武当行宫,在旧镇镇甘霖村,俗称甘霖庙,是漳浦县最大的玄天上帝庙。据《漳浦县志》载:“甘霖玄天庙,宋太祖时建,岁久儿废,道士李盛等修葺”。又据修庙碑记载;“始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据此,《县志》所载宋太祖“应是”宋太宗,之误。庙有三进,后落祀大帝、二帝、三帝等玄天上帝神像,中落祀广惠尊王诸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甘霖村各社进行迎奉活动。
  (2)正阳宫,在杜浔镇正阳村(今近城村)公路边,重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是漳浦县南部最大的帝爷公庙。庙中合祀许多神像。
  (3)溪仔帝爷,是漳浦县北部最有影响的玄天上帝,原在长桥镇东升村溪仔社,后合祀入友爱村庵内泗州佛寺中。
  (四)山西夫子 三国蜀将关羽,儒教建武庙专祀,与祀孔子的文庙并称。因曾被封为伏魔大帝、忠义神武大帝,故民间俗称帝君、关帝等。漳浦县普遍崇祀。其生日为农历五月十三日,民间普遍祭拜,俗谚;“五月十三,关老爷洗面石空”。漳浦著名的关帝庙有:
  (1)汉寿亭侯庙,即武庙,在县城射圃、一中校内,官方建造,为官员行香膜拜之处。今已废。
  (2)北门外武庙,清朝中期建造,今已废。
  (3)六鳌关帝庙,在六鳌镇六鳌城下。明朝中期总兵杨南江建,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六鳌人、进士郑恭(郑羞斋)为撰碑记,立碑纪念。这是漳浦县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武庙。庙中并祀有明分守漳南道副使俞士章长生禄位牌一座,民众误为祀俞大猷。
  (4)后洞帝君庙,在湖西乡后洞村,该庙在万山丛中,平阳地区的民众常去朝拜。
  (5)大石后帝君庙,在旧镇镇东厝村大石后社,近浯江溪边,庙与乌石紫薇山隔溪相望,是一个小庙。庙中关羽、关平、周仓的雕象都很小、而那尊养马的军士却比一般人还高大,赤兔马也与真马一样大小。民间传说养马的军士和赤兔马得了紫薇山的灵气,经常显灵,因而把养马军士称“将军爷”“马王公”,经常前来朝拜。正殿的关帝君反受冷落。而且此庙也不称帝君庙,而称为马王公庙,这种喧宾夺主的现象为此处帝君庙所独有。
  (6)塘脚营塘营宫关帝庙,在绥安镇草埔村塘脚营社,庙为二进宫殿式结构,其后进为五开间,有柱12支,为宋、元建筑方式,是漳浦县现存较古老的帝君庙。
  (7)杜浔帝君庙,在杜浔文卿,香火旺盛。
  (五)妈祖 也称天后、天上圣母。北宋时,莆田湄洲民女林默,在海上救民危难,死后被尊崇为海上女神,敬称为妈祖。漳浦县普遍建庙崇祀,庙宇未能尽述,最著名的有:
  (1)北门外妈祖宫,也称慈后宫。漳浦县城原在城北隅有过一座叫灵慈宫的妈祖庙,但在万历元年(1573年)以前就倾圯荒废。万历九年(1581年),漳浦县乌石人、尚书、探花林士章致仕归家,从湄洲请回妈祖,择地在北门外官道旁重建妈祖庙。至清末民初,妈祖圣像被林士章祖地乌石林氏及其他林姓迎奉,圣像长期留在乌石,造成“有庙无翁(圣象)”。现已从乌石挂香回庙,重雕圣像,庙也修葺一新。庙前现开辟漳浦朝阳大街,香火兴旺。
  (2)南门外妈祖宫,也称金南水镇,在南门外溪边。约于万历中期建造。庙制与北门外妈祖庙相似。因庙在溪边,地势低下,易被大水淹没,故建庙时有特殊设计,在庙的后墙妈祖殿两旁,自庙内地面用石条竖两个石条窗,当洪水泛滥时便于排涝,这成为“金南水镇”建筑的独特之处。
  (3)乌石天后宫,在旧镇镇乌石(浯江)紫薇山,奉祀原北门外妈祖宫的妈祖圣像。天后宫由台湾台中林瑶棋先生等肇建后殿,台湾彰化林瑞国先生鼎建大殿,始于1992年5月,至1994年12月大殿落成。从此,结束了“北门外有庙(行宫)无翁(圣像),乌石有翁无庙”的历史。乌石天后宫规模宏伟壮观,居闽南妈祖庙之冠,可与闽中湄洲祖庙相媲美,乌石天后宫的妈祖除农历三月二十三日生日普遍拜祀外,每年自农历二月十二日起至十一月十一日止,由绥安、旧镇、赤土、深土、六鳌、霞美等乡镇近一百三十多个村社定日轮流迎奉。远近香客络绎不绝,海外信士也纷纷前来朝圣。
  (4)旧镇妈祖宫,在旧镇城外,清乾隆五年(1704年)由翰林庶吉士张先跻肇建。原建在城外新福街中段,其前面的海港至今尚称“宫前”。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因修建水泥街道时拆迁,建在翰林府左旁,宫中三道碑记保存完整。
  (5)杜浔北坂天后宫,原建在杜浔镇内正阳刘厝埔,据传为明朝进士刘庭蕙倡建。后来,庙已倾圯,刘姓族人移建涵头北坂。
  (6)白沙妈祖宫,在旧镇镇白沙村东边大石头上。宫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宫庙虽小,石件雕刻颇精美。白沙是漳浦著名的渔村,有数以百计的渔船和商船,所以对妈祖特别尊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前后,海豚成群乘潮而入,在妈祖宫前嬉游跳跃,百姓称为“妈祖鱼拜妈祖”,蔚为奇观。
  (7)东山妈祖宫,在石榴镇东山村东端,约建于清道光年间。清乾隆间,东山上营人薛中衍到南洋马六甲(在今马来西亚)谋生,其子薛佛记,又名文舟,出生于马六甲,继承父志,在马六甲和新加坡经营商业,成为巨富,被推为福建帮第一大董事和开山祖。薛佛记的家乡观念很强,每每自称“漳浦邑东山上营人”。据传东山妈祖庙为这位华侨巨子薛佛记或其后裔所创建。
  (8)官浔灵慈宫,在官浔镇锦江村市场边,为明代建筑,形式古老。有药签120首,颇具特色。
  (六)保生大帝 俗称大道公,宋时同安(今属龙海)白礁人吴,一生行医,济世救人,死后被褒封为保生大帝,漳浦县较少崇祀,已知有四处:
  (1)前亭石古慈济宫,在前亭乡大社东北,原有石古、宫头、赤山三社,今三社俱荒废,慈济宫也倾塌,神像移入墟仔梅水宫,与黄道周合祀。这里的保生大帝有三尊,都是软身、坐木桥、穿布制服饰的神像,中为红脸、左为黑脸,右为金脸,慈善、威严、降魔三相俱全,足见原石古慈济宫的规制颇大。
  (2)佛昙东坂大道公庙,在东坂村。
  (3)马坪仙都慈济宫,在仙都村,约建于元代,祀保生大帝。
  (4)官浔慈济宫在官浔镇内,庙制较大,香火兴旺,祀保生大帝。
  (七)东岳大帝。亦称仁圣大帝,庙在县城东郊印石山南麓,为东岳泰山之神。庙为二进三开间的宏伟大庙,两廊多塑鬼卒,阴森可畏,历代屡有毁建。现仅复建后落。
  三、“准王公”
  漳浦有一些神象,其庙制和崇拜跟一般“王公”一样,只是没有被封“王”,却享受与“王公”相同的待遇,这里姑且称为“准王公”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辅胜将军 也称辅胜公、护胜公,李辅胜即是唐朝陈元光的部将李伯瑶,民间普遍崇祀应与陈元光同时或略迟,其庙宇遍及全县各地,威信不亚于陈圣王,这也是漳浦“王公”崇拜中的奇特现象。较著名的庙宇有旧镇城内大庙,主祀李辅胜,兼祀其他神灵;杜浔镇过洋下郑庙,祀李辅胜。
  (2)辅顺将军 也称马王公,他是唐朝陈元光的部将马仁,已知建庙崇祀者有下面数处:佛昙镇苏厝,杜浔镇山里、路打、山东社,霞美镇中社,赤岭乡彭林等地。
  (3)沈王公 他是陈元光的部将沈世纪,仅官浔镇沈厝村建庙崇祀。
  (4)太保公 此神未知为何代何人,旧镇镇狮头村太保公神像最大,祀入惠王庙,其他庙宇中也偶有配祀。据清周亮工《闽小记》载有“七不解”,其一为“于神不解太保舍人”。所说“太保舍人”也许就是漳浦的“太保公”。又据《明史》和《旧五代史》载,闽人祀南唐徐知谔,徐知诲,其神最灵,遂建灵济宫于都城祀之。”徐温以嫡子知训为丞相,养子知诰为太尉。而知谔、知诲与知训联名,也许曾官太保者,为周亮工所谓“太保舍人”者,也即今福建之“太保公”,记以存考。
  (5)许府元帅 他是陈元光部将许天正。除配祀威惠庙外,也有建庙专祀,但庙与像的规制都较小。
  (6)谢府元帅 他是东晋谢玄,曾率领八万“北府兵”进行淝水之战,取得胜利。除配祀广惠尊王庙外,也有建庙专祀,但庙与像的规制都较小。
  四、特殊的庙祀和祠祀
  漳浦对本县某些历史名人敬若神明,除上述陈元光及其部将建庙崇祀,奉为“王公”外,尚有一些不属“王公”者也建庙、祠,雕像崇祀。庙祀者有黄道周、林偕春;祠祀者有:张虎、高登、林士章、薛士彦、吴原、刘友仁等。现简介如下:
  (1)圣人公 也称黄夫子。明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祖籍铜山所,后移居漳浦县城东门外讲堂。他于明末抗清被俘,不屈而死。前亭镇黄姓在墟仔建梅水宫,又名圣人祖庙,雕像祀黄道周,配祀四君子:平和人赖继谨,福州人赵士超,龙溪人蔡春溶,浙江人毛玉洁。乡人崇拜虔诚,香火旺盛。庙中合祀三尊保生大帝,系从附近石鼓社移来。
  (2)太史公 也称林太史,“史”讹音为“师”,民间讹称为太师公或林太师。明林偕春,字孚元,号警庸,别号云山居士,原漳浦县云霄镇前涂人(今属云霄县)。他曾官翰林院编修,被称为太史。他为人耿直恤民,有德于乡,乡人建庙崇祀,后来遍及全县,有的地方如佛昙镇井尾村山寮等地建庙专祀。
  (3)太尉公 唐陈元光部将张虎,张姓在县城南郊中营村建祖祠太尉堂崇祀,其他庙宇也偶有崇祀。
  (4)高夫子 宋高登,字彦先,号东溪,杜浔宅兜人。他一生忠君孝母,敢斗奸邪,被称为“忠孝两全”。宋时即在郡城建祠纪念,明成化间,在漳浦县城城南建高夫子祠崇祀,原塑像已无存,今高姓重新塑像崇祀。另其故乡宅兜也有建庙与岳飞合祀。
  (5)探花公 明南京礼部尚书、探花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旧镇镇浯江(乌石)人。林姓在乌石大祖祠海云家庙和县城尚书府雕像崇祀,乌石人尊称为探花公。原像已无存,今已重雕像崇祀。
  (6)薛布政 明云南左布政使薛士彦,字道誉,号钦宇,绥安镇罗山大路凹人。薛姓在大路凹布政故居雕像崇祀,民国初年,移祀石榴镇东山村薛姓祖祠,今像已无存。
  (7)吴侍郎 明户部侍郎吴原,字道本,漳浦县云霄镇人(今属云霄县)吴姓在漳浦县城 仔埕吴氏府第中雕像崇祀,今像已无存。
  (8)布政公 明湖广、河南、浙江布政使司参政刘友仁,字是成,古雷西林人,定居县城后街(麦仔市街)。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后裔为其雕像纪念。其弟刘友德,举人,官太平知县,也雕像配祀。
  总之,漳浦县民间信仰十分庞杂,现仅就“王公”及其类似者给予概述。至于佛教信仰和民俗鬼神崇拜,这里未能尽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李伯瑶
相关人物
许平王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蔡而烷
相关人物
林绍祖
相关人物
郭洪福
相关人物
王彦昌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