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城的“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37
颗粒名称: 漳浦县城的“社”
分类号: K878.6
页数: 7
页码: 1388-13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有99座土地公庙,称为“社”,分布在县城及城郊的东、北、西、南四个区域。其中以城南最为密集,有34座。县城的土地公是直属于城管辖的社神,俗称漳浦县城有“九十九社”,现在可了解到的土地庙有80座,现存39座,已废38座,合祀者3座。
关键词: 漳浦县 寺庙 土地公庙

内容

土地生长万物,是人类藉以生存之所。中国古代把土地尊为神,叫做“社”,这体现古代人类对大自然的崇拜。称为“社”的土地神也称为社神,与称为“稷”的谷神合称为“社稷”,用作国家的代称;“社”也指祀社神之所,俗称土地庙;“社”也指祭祀社神的活动,唐诗《社日》有句:“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也指民居角落或村落,至今闽南农村自然村尚称为“某某社”,因每一个自然村至少都有一个土地庙。县城及城郊也按民居角落分成许多“社”,每一个民居角落都有一个称为“某某社”的土地庙。
  古时的社日原定于立春后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春社和秋社,分别在农历二月和八月间。后来就固定在二月十五日和八月十五日进行祭社,今漳浦县沙西的庵兜、下寨、下埔、潘寨及院前等社尚保留做“二月社”的祭祀活动,古色古香。后来,二月祭社渐少,仅于八月十五日对社神举行秋祭,称为土地公生日,至今沿为风俗。
  一、漳浦县城有多少“社”
  漳浦县是一个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县,有“海滨邹鲁”的美誉,古文化在此产生多层次的丰厚的积淀,土地庙即是其中之一。漳浦民间称土地神为土地公,讹音为宅公、待公等,也有在后面加伯、祖称为宅公伯、宅公祖或宅公祖伯等等,其“宅”、“待”是由“土地”两字连读讹音而来。县城的土地公是直属于城管辖的社神,俗称漳浦县城有“九十九社”,就是说有过99座土地公庙,现在可了解到的土地庙有80座,现存39座,已废38座,合祀者3座,分布在县城及城郊的东、西、南、北4个区域。城东包括东门,东岳口、十字巷尾;城西包括西门外,西湖;城南包括南门、港仔口、王顶;城北包括北门兜等。其中以城南最为密集,有绥南15社和南门18社等,共34座。现以毗邻关系按东、北、西、南的顺序记述如下。(其在城区方位以习惯归属为依据,旧县堂前通衢及县巷的左为东为北,右为南为西。)
  (一)城东19座(已废11座,佚名6座)
  1、东北镇 在铺仔口街与北街交汇处,面向北,正冲北街。今庙屋存而无祀神。
  2、植芳社 在后沟巷近北端巷头榕树下,称下社,面向西。现移北小巷底,与开漳圣王合祀,面向南。
  3、××社 在铺仔口街中段,原县前铺(即县供销总社旧址)左侧,称中社,面向南。今已废。
  4、集贤社 亦称横街社,在铺仔口街东端、深巷口、东埔巷南段巷口交汇处,即东塔旧址旁,称顶社。面向西,正冲铺仔口街,今已废。
  5、丽文祠 在后沟巷南端巷口,官学前左边,面向西。今已废。
  6、××社 在印池南,与厚美社相近,仅隔一条短巷,面向西。今已废。
  7、梁湖社 在射圃尾、梁湖潭边,面向北。
  8、××社 在花亭巷底射圃内、一中西边。今已废。
  9、君荣境 讹音军营顶、军仔顶,面向南,正对花亭巷。
  10、盈宁社 在军仔顶深巷南口对面,面向西。
  11、桂林社 在深巷内北段,面向南。
  12、××社 在欧厝巷底、一中校内原佛祖庙边,面向北,正冲欧厝巷。今已废。
  13、佩印社 在原应城寺前、欧厝巷口,面向东,正冲欧厝巷。
  14、朝阳社 在东门内东街头,面向东,正对东门。今已废。
  15、保极坊 在东街北端街道转折处,面向西。
  16、××社 在东门城垣边,面向西,今已废。
  17、印仙社 在放生池(今东溪桥)处路南,面向东。今已废。
  18、岳口社 在东岳庙前陡顶路南,面向西,与印仙社相对。今已废。
  19、××社 在十字巷尾北侧鼎炉旁,坐东向西,面向县城方向。
  (二)城北13座(已废5座、合祀1座,佚名4座)
  1、灵光社 在北街南段鹿霜(下东埔)巷口,面向东,正冲鹿霜巷。
  2、三春五福社在鹿霜巷底,与东埔巷南段交汇处,面向西。有关鹿霜巷民谣:“火烧(巷)对拉尿(许官巷),田斑(三房巷)对鹿霜”。
  3、海岳钟 灵社在北街中段东埔(忠孚)巷口,面向东,正冲东埔巷。
  4、兴贤社 在东埔巷底转折处,面向西,与海岳钟灵社相对。
  5、天枢社 在北街北段烈女巷口,四川按察使陈一洙“祖孙父子总宪”坊表旁,面向东。今已废。
  6、××社 在火烧巷内,今已废。
  7、××社 在三舟巷尾城垣边,今已废。
  8、下胜境 在北门内程氏祠堂南侧,户部(时为工部)侍郎卢维祯“司空三锡”坊表旁,斜对北门内巷。
  9、顶胜境 在新路与北街接头处,即实小旧校门边。面向南,正冲北街。今已废,合祀下胜境。
  10、霸水镇 在北门兜巷头南侧,面向北。
  11、迎恩社,在北迎门外迎恩亭旁,今大亭社内(迎恩亭俗称大亭)。
  12、××社、在北门外杜松林,今废。
  13、××社,在北门外下埒社,今废。
  (三)城西14座(已废6座,合祀1座,佚名3座)
  1、××社 在公界(廨)内、县衙右边,与王爷公合祀。今已废。
  2、朝阳胜境 在三房巷底榕树下,面向东,祀关帝君,颇特殊。
  3、仙云社 在打锡巷底,已废,今重建,为临时搭盖,亦称仙云朝阳,与开漳圣王合祀,面向东。
  4、金芳社 在金芳内,已废,并入附近隔街相对的龙亭社。
  5、金龙社 原为龙亭社,在龙亭巷内,因金芳社并入,故称金龙社,面向东,巷口为西街。
  6、裕桂祠 在许官巷街中段南侧,面向西湖。
  7、容亭社 在西街北段东侧,原兴教巷内,今已废。
  8、××社 在新路尾,今已废。
  9、观口社 在西门内崇真观(后改为佛祖庙)前,今西街顶印刷厂附近,面向西,正对崇真观。今已废。
  10、仙桂社 在街仔前巷北侧,今广电局处,面向西南,今已废。
  11、永锡社 在西门内,今绥城影院路口东侧,绥西小学近街转角处。面向西,正对西门楼。今已拆迁,暂祀入私人宅内。
  12、行东社 在西门外董厝围,今县粮食局米厂处,面向南。今已废。
  13、××社 亦称西湖社,在西湖村西端十二层陡顶。面向东,正冲西湖社古巷道。
  14、湖美(尾)社 在西湖社南、西湖潭西边。原庙已拆除,现祀入附近玄天上帝庙中。
  (四)城南34座(已废16座,合祀1座,佚名8座)
  1、庙内社 在南街城隍庙内,今与城隍俱祀于庙前街道右侧民居中。
  2、崇恩社 在城隍庙前街道右侧。礼部尚书(时为侍郎)、探花林士章“崇恩”坊表旁,故名崇恩社。面向东、斜对盐仓巷西口。
  3、梁仓社 在盐仓(由“梁仓”讹音)巷内,刑部员外郎袁有凤府第左前侧,原盐仓潭东边。西向西,正对盐仓潭,今潭已填。
  4、万钟境 在木屐街与南街交汇处。面向西,正冲南大街。
  5、近圣祠 在县巷(通府路)南段西侧,面向东,前面横列孔子庙西边围墙,今已废。
  6、厚德社 在木屐街尾、下尾巷头、官学口街西端交汇处,翰林编修(时为翰林检讨)林偕春之父林文贡“玉堂褒宠”坊表前。面向东,正对坊表和官学口街。
  7、厚美社 在下尾巷南端尽头处,紧靠城垣,称“仙脚穿”,面向北,正冲下尾巷。
  8、双福社 在准提室巷(西塔巷)内南侧双头庙,与智择里共庙,中间一墙隔开,是县城唯一的一庙分为两社的土地庙。面向北,朝准提室巷。
  9、智择里 在准提室巷内南侧双头庙,与双福社共庙,面向南。
  10、水阁社 在准提室巷内西端北侧的水阁内。今已废。
  11、言玉语社 在准提室巷尾、西水门城顶,俗称“庙公顶”。面向东,正冲准提室巷。今已废。
  12、薰风社 在原南门内城垣边,今酒厂前、环城南路南端路口。面向南,正对酒厂旁的街仔顶巷。
  13、准提社 在西街南段与准提室巷交汇处,准提佛(俗称佛母)室内。准提佛室面向西,正冲准提室巷,巷原名西塔巷,后因佛室而得名。今已不祀。
  14、守善社 在鹿市头,西街与府前(县前)街交汇处,面向东,正冲府前街。今已废。
  15、玉树社 在县巷与府前街交汇处,县巷北端东侧,面向西。今已废。
  (以上为绥南15社)
  16、××社 在虫间仔埕内与准提室巷通道交汇处,面向东,朝西街。今已废。
  17、楼前社 在港仔口社中,庙较大,面向北。
  18、街顶社 在酒厂后边街仔顶,面向东。
  19、五凤社 在南门外五凤桥西端北侧路边,通向溪边路口,面向南,与南门妈祖庙相对。
  20、长兴社 在南门妈祖庙后村边,面向北。
  21、永兴社 在南门妈祖庙旁田仔墘社,面向西。
  22、××社 在顶园社,南门妈祖庙后、港仔口社西南。今已废。
  23、××社 在下湾(袁)仔社,顶园社西南。今已废。
  24、福敷社 在五凤社后的溪边社内,面向南门溪。今已废。
  25、凤美社 在五凤社西的潭头,南门巷北侧,原庙废后,改建在一座石坊表两柱间,现已拆除,与古美社合祀。
  26、古美社 在原凤美社西、沟仔尾桥东端,“古美”是沟仔尾的雅称。面向东,正冲南门巷。现凤美社合祀于此。
  27、社藏社 在风美社北。今已废。
  28、下薰亭 在王顶社内,面向西,正对金鹿路与龙湖路交汇处大圆圈。
  29、顶薰亭 在水门桥西端南侧溪边,面向水门溪。
  30、××社 在学仔顶,水门桥处,今已废。
  31、××社 在新厝仔顶,南门外田中,今已废。
  32、××社 在楼仔窑,今已废。
  33、××社 在学仔埭,沟仔尾桥南边田中,今已废。
  34、××社 在石牌仔(又名杉行),妈祖宫后通往炉尾港路边田中。今已废。
  (以上17~34为南门18社)
  二、县城“社”的特点
  县城的“社”就其命名、位置、神像、祭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略述如下。
  (1)每一个土地庙都有名称。现可了解到的80座土地庙中,有59座存留名称,有21座佚名。其有“社”名者情况如下:①大部分称为“社”,如植芳社、桂林社、灵光社、金龙社、双福社、五凤社、古美社等。也有不称“社”的,有的称“祠”,如丽文祠、裕桂祠、近圣祠等;有的称“境”,如君荣境、下胜境、万钟镜等;有的称“镇”,如东北镇、霸水镇等;有的称“坊”、“里”、“亭”,如保极坊、智择里、顶薰亭、下薰亭等。②“社”名以两字者居多,如盈宁、朝阳、兴贤、天枢、仙桂、观口、永锡、厚美、梁仓、薰风、凤美等等;也有四个字的,如三春五福、海岳钟灵、箴言玉语等。
  (2)绝大部分的土地公庙都建在街巷直冲处,类似“石敢当”的作用。有的巷头巷尾各一个,两庙相对。如城北鹿霜巷首尾有灵光社与三春五福社相对;东埔巷有海岳钟灵社与兴贤社相对等。
  (3)县城各社的土地公都是城隍直属的小官员,每尊土地公的原像都穿官服,更觉威严,形象也各不相同,并有两尊侍者分侍左右,文武各一。而在乡下的土地公绝大部分是须发俱白,手持元宝,策杖扶鸠的老者,保持古代官员形象者不多,有沙西村的土地神,但却被讹称为“伽蓝王”。
  (4)各社都于八月十五日作“土地公生”祭祀活动,以往还演木偶等小型戏剧。有的于正月十五日迎神赛会,民众手捧土地公或侍者进行跳柴井活动。
  (5)将几个社合为较大的社会角落,进行祭祀或其他活动。如绥南有“内四社”:庙内、崇恩、梁仓、万钟境;“外八社”:双福、智择里、水阁、箴言玉语、薰风、厚美、厚德、近圣;“准提三社”:准提、守善、玉树等。其余如城东、城西、城北的划分未详。
  三、有特殊传闻的“社”
  县城的土地庙多,有关土地公的传说也不少,现就传闻较广者摘录如下:
  (1)最富传奇色彩的土地庙是准提室巷内的双头庙,庙沿中脊隔一道墙,两面敞开,成为两间土地庙,向南者为智择里,向北者为双福社,各祀一尊土地公。由于此庙的特殊,因此产生这样的传说:漳浦县城是睏仙地,知县陈汝扩建街道,挖阴沟,弄死了睏仙。为了救活仙人,必须在县城建一百座土地庙,祀一百尊土地公,日夜点燃一百盏神灯,使仙人复活。后来,因盖不成一百座土地庙,只能用九十九间庙祀一百尊土地公的办法来补救。这仅是一种附会,因有了这座双头庙,才有这个传说。双头庙有于正月十五日迎神“跳柴井”的风俗,颇为热闹。跳柴井时,两社分开活动,各燃烧一堆柴火,民众争抱土地公神像绕烈火腾腾的松木柴井转圈,待火力稍减时,大胆的人手执一尊或两尊侍者,从火堆中跳过,以此为乐。现为避免火灾和民众被灼伤,松木柴井改用小堆木炭燃烧,作为象征性活动。
  (2)县城土地庙一般都较小,有的要俯首才能进入庙内,神像也较小。但有一些庙比较大,神像也特别大,其中最大的算西门内的永锡社。庙大,神像有80多斤重,为全县之最。东街保极坊的庙、像仅次于永锡社,其保留至今的神像约有60厘米高,故有“一永锡,二保极”的俗谚。现永锡社的庙、像俱废,保极坊的庙改建后比楼前社、下胜境都小,而神像可算是全县城最大者。
  (3)香火最兴旺的是下尾巷底的厚美社,地名“仙脚穿”,这是因为漳浦县城俗称“睏仙”地,各街巷的下水道称为“仙肠”,县城污水由北流向南,大部分从下尾巷排出口,成为仙人排污之出口,所以此处称为“仙脚穿(屁股)”,厚美社土地庙背靠城垣,坐南向北,正冲下美巷,地为众水所聚,社神也受民众所崇信,除城南外,县城其他各街道民众也均来参拜。
  (4)县城唯一不祀土地公的“社”是三房巷底的朝阳胜境,庙中祀关帝君。以关帝君代替土地公,作为社神祀入“社”中,这是全县城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5)唯一配有土地妈的“社”是盐仓巷的梁仓社。土地庙中土地公、妈同祀,在乡下也极为少见。民间认为土地妈不会办事,常把事情办糟,民间多不崇祀,仅有八月十六日是“土地妈撒尿日”的传说。
  (6)庙内社的土地公是全县土地公中最尊贵者,“社”附属在城隍庙内,享受与城隍威灵公相同的香火。庙内社土地公的形象似伽蓝,古代官员冠服,两尊侍者左右分立,左边文侍者手持文牒,右边武侍者手执双锤,极为庄严。庙内社土地公的形象正是古代社神的原型,县城尚有一些“社”保留这种神象。乡下个别地方也有保留,如沙西镇蓬山村的土地公,就是古代官员的形象。
  (7)崇恩社黑脸土地公原来并非黑脸,相传御史詹惠儿时曾斥其渎职,令其到管辖内的南城池(俗称詹厝潭)做替死鬼,神像被溺而变成黑脸。后来,因詹御史建府在南街东段,近万钟境,就把这故事移植到万钟境土地公的身上。
  (8)南门外的凤美社是一个很小的土地庙,曾经倾圮,后来简筑在一座坊表次间的两柱间,庙与坊表大小成明显的对比。于是有这样的传说:家住王顶村的进士王春泽,幼时读书经过此土地庙,见其破落,许愿在中进士当官后,新盖较大的庙。后来,王春泽果然中进士,官至山东参政,在南门外建坊表,把这土地庙修得很小,非但没有实现建较大的庙的诺言,且把庙夹在坊表的两柱之间,因而受到土公惩罚。其实,此说纯属附会,王春泽所建的“藩伯”坊表近五凤桥头,而凤美社所在的坊表较小,在沟仔尾,系明代吴森(今属云霄人)所建的进士坊。
  附:乡村土地公庙二则:
  一为沙西镇蓬山村土地公保留古代雕像,官员冠服,当地民众讹称伽蓝王。相传蓬山进士陈朱图儿时读书必经土地公庙门前,每次都看见庙中土地公起立作揖。陈朱图回家告诉母亲,陈母欲试其真实,把铜钱放在土地公神象的膝盖上,令朱图从庙前走过,陈母在庙外窃听,听见庙内有铜钱响声,进庙一看,金钱落在地上,说明土地公果真是站起来,使金钱跌落。陈母知道日后儿子定能成器,即告知土地公,今后老人家见我孩子经过,不必起立,保佑朱图登科第,即当答谢。后来,陈朱图于崇祯元年登进士,官至吏部稽勋司主事,蓬山人称为“天官祖”,这个故事在蓬山村流传,这尊土地公也至今保存。
  二为盘陀镇蒲野村赤桧社土地公庙,为两进三开间的建筑,规模不大,但规格颇高,是漳浦县现存最大的土地公庙。
  四、县城“社”的神像现状
  县城各“社”的土地公原来都是官员服饰,左右有一文一武的两尊侍者。现存39座土地庙中,保存原雕像者11座,仿古新雕像者4座,新雕白须发老者为一般土地公者20座。没有神像者3座,不祀土地公而祀关帝君者1座,情况如下:
  (1)保存原像,且有两侍者的有庙内、万钟境、梁仓、双福、智择里、海岳钟灵、兴贤、灵光、保极等社。
  (2)保存原像,但没有侍者的有三春五福、桂林等社。
  (3)新雕仿古神像,且有两侍者的有金龙、薰风、下薰亭等社。
  (4)新雕仿古神像,无侍者的有西湖社。
  (5)新雕白须发老者,壁画有侍者的有古美与凤美、永兴、顶薰亭等社。
  (6)新雕白须发老者,壁画无侍者的有下胜境、霸水镇、仙云、植芳、佩印、盈宁、君荣境、裕桂祠、崇恩、五凤、长兴、梁湖、楼前、街顶、永锡等社。
  (7)新雕塑水泥神像白须发老者,无侍者的有湖美社。
  (8)没有神像,仅有壁画(无侍者)的有厚德、厚美社。
  (9)空屋无神座神像的有东北镇。
  (10)不祀土地公,而祀关帝君的有朝阳胜境。
  五、县城“社”的对联
  原每“社”均有各自的对联,现已失传,重修后的神座壁联及门联或为新撰,或沿袭常用的土地庙联,或加贴新春联。有的门联、壁联各一副,有的没有专用对联,仅贴新春联。现县城土地庙对联可归为五大类。
  (1)对联分别在首字或中、末各嵌入社名者。
  保极坊对联为“保庇一方,人和处顺;极化万象,福寿康宁。”首嵌“保极”。
  双福社对联为:“双喜频临吉祥地,福禄常至积善家”。首嵌“双福”。
  智择里对联为:“智安仁里和为贵,择善居家庆而祥”。首、中嵌入“智择里”。
  金龙社对联为:金闪福赐呈瑞芳,龙腾德居祥云亭”,首、末各嵌入“金芳”、“龙亭”。联中第三字也隐含“福德”。
  仙云朝阳社对联为:“仙境神光映彩云,朝晖灵地照彤阳”。首未各嵌入“仙云”、“朝阳。”
  下胜境社对联为“胜世百姓尽尧舜,境内童叟皆平安。”首嵌“胜境”。
  上述这些对联为了嵌入社名,有些对联不合平仄与对仗。
  (2)联中嵌入“福德正神”、“土地”者用得最多。除上述金龙社对联外,尚有如下对联。
  厚美、梁湖、桂林、顶薰亭等社的对联为:“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
  古美与凤美、薰风等社对联为“福寿无疆,德育万民;正道威灵,神光普照”。
  五凤、永兴等社对联为:“土能生金乃福德,地可载物是正神”。
  梁湖、街顶等社的对联为:“福泽黎社稷,德厚富春秋”。
  霸水镇对联为“施福于万民,播德与百姓”。
  (3)通用的土地庙对联。
  西湖社对联为;“神灵哉,不威自畏;公老矣,有德当尊”。
  长兴、永兴等社对联为:“白发知公老,黄金赐福人”。
  盈宁社对联为:“积德宜福寿,存仁自康宁”。
  佩印社对联为:‘安仁道安宅,有德此有财”。
  (4)较特殊的对联
  楼前社对联为:“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做人。”此联融入佛家思想,隐含禅机。
  金龙社另一副壁联为:“宜滴水之情,必涌泉相报”。应系出自当地文士之手,颇有文采。
  (5)没有专用对联
  裕桂祠、崇恩等社,没有专用对联,仅贴用普通新春联。
  此外,每逢八月十五日土地公生日,有的土地庙另贴相关的对联,以示庆贺,这里不予赘述。
  六、结语
  综观漳浦县城“社”的历史与现状,可得出下面几点。
  1、漳浦县城土地庙数量之多是漳州府各县城中最为独特。现尚可了解到80座土地庙,一些久已倾废者无从知晓,也许民间传说县城土地庙有99座,并非虚语,只是添上一些神秘的色彩而已。
  2、原各“社”名称及对联都较古雅,现名称基本照旧,而古对联俱不存留,大都为一般通用的土地庙联,且有部分为新造的,语言较为通俗,更具时代特色。
  3、土地神像由古官员模样渐变为白发老者,更趋平民化,而把一些保存下来的古土地神像称为伽蓝王。传统的社神衍成佛教的护法伽蓝。
  4、对土地神的崇拜是我国传统文化在民间遗存的现象,不论其形式与内容有何变化,民众总是虔诚地崇信不渝。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林士章
相关人物
林偕春
相关人物
林文贡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