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台湾的漳浦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32
颗粒名称: 开发台湾的漳浦人
分类号: K825
页数: 13
页码: 1355-13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赤湖陈姓家族是台湾许多陈姓家族的祖地。自南宋景定年间开基祖道昭、道明兄弟到赤湖定居以来,这个家族在台湾的传承和繁衍非常成功,许多成员在台湾建立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成为了当地的名人。这些人的事迹展示了漳浦赤湖陈姓家族的荣耀和自豪,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漳浦县 人物 明代

内容

漳浦自明代起已有很多人到彭湖、台湾开发土地,传下众多后裔。清朝统一台湾后,移居台湾开发土地,传衍后裔的更多。台胞祖地遍布漳浦沿海和山区,这里择要记述。
  赤湖镇
  赤湖是著名的台胞祖地,传裔于台湾的,主要有陈姓、谢姓、吴姓、许姓、李姓。
  一、赤湖陈姓
  赤湖陈姓开基于南宋景定年间(1208~1224年),开基祖道昭、道明兄弟,来自漳州东南郊陈洲(又作丹训,今属龙海市颜厝镇),属陈圣王派中的北溪派(陈元光之孙陈酆生3子:长子陈詠传裔漳州东部,称东海派或蔬祖派,次子陈谟传裔北溪一带,称北溪派或谟祖派,第三子陈訏传裔潮州、诏安一带,称南江派或訏祖派。陈州在西溪而不在北溪,但其祖源自北溪)。道昭后裔,分传前湖、湖西后溪、杜浔后因;道明后裔分传赤湖西城、北桥、前张、南峰、东溪、东城、南门、西谢、赤头埔、按角、东门前、竹屿。总祖祠“崇孝堂”在西城。
  赤湖陈姓传裔台湾者甚多,主要有:
  陈斌,赤湖西城人,乾隆二十四年武举人,任澎湖协镇,晚年归休故乡,卒葬故乡。子光昭,乾隆四十年武进士,任台湾安平协镇,居留台湾,传裔台湾。
  陈增素,赤湖北门人,于乾隆年间30岁时携妻渡台,在鹰歌石(今台北莺歌)大湖坑内垦荒,建屋居住,附近垦民称那地方为“漳浦坑仔”。夫妻相依过日,生3子:长子瑞良,无娶,31岁逝世。次子瑞琼,娶妻生7子。增素第三子瑞泉,娶妻生3子。后因感到漳浦坑仔交通不便,将所垦田地变卖,迁居于桃园大桧溪,买一片土地耕种。后子孙分散,各自发展,至今传衍数千人,其中陈炎坤为桃园县议员。
  陈宽仁,东溪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携妻带子百营、松花、云等渡台,入垦二八水(今彰化二水乡),至今传衍24代,后裔近万人,分布于彰化、台中一带,著名人物有:清末太学生陈世锦。日据时代留日医学博士陈彩龙,光复后任台中医院院长,1957年当选台湾省议员。陈瑞堂,1932年任台中县长。陈水潭,1954年任台中县长。
  这一陈氏世系,以赤湖陈13世陈声扬(讳哮,字静楼,谥静朴)为一世祖。族谱铭记,声扬卒于明崇祯二年,与祖妣妣合葬赤湖孔雀山,以及祖地先人几代坟墓位置。1993年10月,宽仁21世孙陈辛炎牧师专程到漳浦寻根认祖。
  陈仕灶,赤湖人,乾隆四十七年入垦南仔(今南投名间),传众多后裔于彰化、南投一带,蔚为望族。
  陈丹,赤湖人,于嘉庆年间(1796~1920年)渡台,加入吴沙的垦荒队伍,在噶玛兰头围(今宜兰县头城镇)乌石港垦荒建立家业。不几年,头围成为繁盛的集镇,陈丹的家业也兴旺发达,开始培养子孙读书。陈丹生陈得,陈得生顺水,顺水捐纳为监生,博孚众望,被委为头尾街总理,能公私兼顾,既完成官府交办的事务,又维护里人的利益,在位数十年,有“善人”的雅号。顺水生3子,长子业农,次子赞尧,三子陈书,都考中为庠生(秀才),名重士林。赞尧早逝。陈书21岁中举人,而逢台湾割让日本,功名尽废。后任头围学校汉文部教师,最后经营商业,子孙经营实业。至今传9世,分传后裔于台北。
  陈辉煌,赤湖西城人,咸丰四年(1854年)16岁随兄辉豹渡台,在噶玛兰厅浊水溪南开垦。他练就一身武术,善使火铳,打猎百发百中,曾在“熟番”阿里史族群众中表演,将铜钱抛上空中。然后开枪将其击落,“神枪手”之名远播。娶“熟番”泰雅族叭哩沙酋长潘那目之女为妻,与原住民融洽相处,学会原住民语言,贩食盐、针线、布匹与原住民交易兽皮、药材,获利甚丰。
  当时,浊水溪(今名兰阳溪)以北地带多已开发,溪南接近山区的罗东阿里史、阿束等社土地多未开发,而原住民已逐渐汉化,还有苏港西北方七里岭以东山区腹地的松尾坑一带原住民还以杀人为勇,被称为“生番”,时常出来侵犯“熟番”和汉人,在汉族地区又有土匪出没,人民在担惊害怕中过日子,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陈辉煌处处表现义侠行为,喜欢扶弱制强,在“熟番”和汉人中树立了威信。同治初年(1862年起),陈辉煌倡议建立武装自卫的垦荒组织,募集汉族和“熟番”二百多户,组成19个结,每结由一个结首率领,开始浊水溪以南的大规模垦荒,今三星乡“十九结”就是当时垦荒组织留下的地名。垦荒进展到接近“生番”居住的山峦边缘,陈辉煌发动垦民协力筑城,以防御“生番”来犯,先后建成阿里史城、铳柜城、三面城,成犄角之势。每户出壮丁,平时除轮流守卫外,照常务农,有事听从征召,辉煌供给衣食饷项。凡垦地每甲贷银30两,垦成以后三年还清,所垦土地,辉煌与垦者平分。至同治十三年的13年间,共垦地1600甲,遍及三星乡10个村,辉煌分得800多甲(约9千亩),种植稻、蔗,生产稻谷、赤糖、运销各地,辉煌成为巨富。由于该地建三座城,称三星乡,地名至今沿用。清廷授陈辉煌五品官衔,令他将原来武装垦田的壮丁编成队伍,守卫地方。
  同治十三年,琉球渔船漂流到琅峤(今恒春),被牡丹社原住民杀数十人,日本以此为藉口,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三千名登陆琅峤,在龟山设大营,闽渐总督李鹤年派舰至琅峤,要求日军撤走,日军不听。清廷这才警觉台湾有加强海防建设的必要,派钦差大臣沈葆桢到台湾督办海防,并与日方交涉。沈葆祯奏准开辟后山通道。所谓后山,指台湾东海岸一带山地,为原住民居住区,清朝前期禁汉人进入,至同治年间还属荒僻地区,要开这一条纵贯全岛南北的通道,须防御不明大局的原住民阻挠,所以募兵筑路。七月,由三路并进,一由台湾海防同知袁闻析募“飞虎军”自南部的凤山前进,二由记名提督吴光亮自中部的林杞埔前进,三由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率绥远军,兼募台湾土兵,自北部宜兰的苏澳前进。罗大春用陈辉煌的队伍开路,奏准授予都司衔,从五品升四品。辉煌沿路招抚原住民,率领部下,用两年时间,开山凿崖,于同治十三年建成自苏澳至花莲的200里长大路,宽1丈。沈葆桢据罗大春呈报,上疏朝廷,说“陈辉煌功莫大马。”钦赐红翎顶戴,妻杨氏也受封二品夫人(27岁时所娶原住民女子早年已逝,杨氏是后娶的)。
  陈辉煌统领苏澳南二营及叭哩沙台勇营驻防苏澳。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中,法舰于八月进攻台湾,辉煌得群众协助,抬大炮上山,开炮击退法舰。复奉提督曹志忠令,转战鸡笼(基隆)狮球岭,将登陆的法军击退,以战功升协台。
  辉煌生3子:振田、振业、振光,传8孙,其中,陈逸松(振业子),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法学士,台湾名律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政府遴聘为国民参政员,考试院委员,在台北创办《政经报》,开设艺林电影制片公司。1967年游历全球32国,1973年由美国转道巴黎乘飞机回祖国大陆,历任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他4个儿子在美国,孙男女博士十多人。后其本人亦寓美,1992年再度回祖地谒祖会亲。辉煌又孙陈进东(振光子),日本长崎医科大学医学士,在宜兰罗东开设大同医院,曾膺选宜兰议长,任宜兰县长两届。进东弟进富,业商,一度膺选宜兰议长。1995年夏率团到漳浦拜渴威惠庙。
  陈辉豹,辉煌之兄,传后裔于宜兰,至今传7代,著名人物有第4代陈瑚琏,日据时代台北医专毕业,曾任邮船医师。
  陈加添,赤湖南门人,于咸丰四年三月六日携6岁的儿子进财渡台,居噶玛兰厅浮州保(后改名清水沟保)大洲庄尾堑,垦荒种地,20年后稍有积蓄,便设立糖寮。独子进财长大后娶杨笨为妻,生6男2女,迁居罗东竹林庄,经营酒厂致富,至今传7代,著名人物第4代陈呈祥,日本爱知医大毕业,1933~~1947年在罗东开设呈祥医院,1974~1969年任宜兰县卫生局长,退休后创办佛教普门医院。弟呈禧,日本东京农业大学毕业,台湾光复后任宜兰县罗东区建设课长。
  陈增中,赤湖东城人,于道光年间携妻温氏渡台,居淡水厅红毛港沙仑保(今桃园县大园乡沙仑村),佃地耕种。道光二十年(1840年)生长子登元,克勤克俭供他入塾读书。同治初年(1862年)登元中秀才,一面设馆教书,一面自学深造,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式举人,因缺乏川资,不能赴京会试,在台湾继续教书十多年。光绪十一年台湾设行省,光绪十三年创办西学堂,巡抚刘铭传聘陈登元为中西学堂教师。光绪十五年,登元得刘铭传助银50元为川资赴京,翌年参加庚寅科会试,中为进士,分发山东以知县任用。登元以刘铭传之恩未报,即回台湾。刘铭传大喜,请他担任西学堂监督(校长),至刘铭传辞职,登元也辞职。“甲午”之战清军战败,翌年(1895年)割让台湾于日本,登元痛心疾首,在台北募乡勇500人进行抗战,称台防正营,自任统领,以弟宝元为管带,屯兵于八里岔东势山之麓。桃园陈进生也募兵500名,称台防后营,归其指挥。新竹以北忠义之士纷纷响应,数千人来附,登元令他们分防竹围,许厝港、南坎港。五月,日军从台湾北部登陆,攻陷基隆。台湾巡抚唐景松仓皇逃往厦门,义军军粮不继,弹械又缺,纷纷解体。登元抗战失败,隐匿民间,被日军强征为“保良局”局长。屡遭日人台北县知事村上义雄凌辱,他忍无可忍,寻隙携眷逃离台湾,经厦门回赤湖祖地。在赤湖设馆教书多年,后迁居厦门,被人暗下毒药身亡。临终嘱子阿贵、阿熊运棺回赤湖祖地,葬于岩兜灶山下。后阿贵、阿熊因生活费无着,奉母回居台湾,耕种旧田,传裔台湾。
  陈望曾,其高祖赤湖人(名号失传),于乾隆未年渡台,嘉庆元年加入吴沙垦拓噶玛兰(今宜兰)的行列,居头围西门埤仔底,望曾为第五代,幼年于咸丰年间随父迁居台南,16岁中秀才,于同治九年(1870年)中式举人,同治十三年登进士第,初任内阁中书舍人,翌年(光绪元年)分发广东以知县任用,升劝业道,曾大力推广新兴科技,诸如水电、电力、水泥厂等设施。后升提学使,按察使,政绩斐然,受举荐“循良”得钦赐“三代一品”封典。最后调任台湾知府,逢清廷因“甲午”战败,割让台湾于日本,望曾含恨离开台湾,隐居于香港太平山,民国十八年(1929年)病逝。子树楷曾任香港商会会长。望曾的族人居宜兰头城镇,分传台湾各地。
  二、后雄谢姓
  赤湖谢姓开基于明代,祖祠“敬爱堂”在西谢,尊东晋名相谢安为南迁31世祖,南宋忠臣谢枋得为64世祖。赤湖开基祖谢大有,生3子,长子承庆传裔于洋尾石(今属前张村)、下墟、东蔡(今属西潘村)等处;次子武庆传裔于吉春村(今南峰村后雄社)。三子元庆,传裔于广东陆丰、澄海。
  赤湖谢姓,分传吉春村(后雄)这一系,8世后安,9世俎,10世獭水,11世聘,12世佚名,祖妈吴氏,墓在后雄附近的一品山,其子(赤湖13世)容,孙权、喜、洽、侯、达、画,都立名于墓碑上。“达”即谢敏达,其子谢应,又名增福,于清嘉庆年间携父母骨骸渡台,开基彰化二八水(今二水乡)。谢增福死后,其子谢朝山造墓,将祖父母遗骨葬在父亲棺两侧。谢朝山的儿子谢时泰,于道光七年(1857年)生子谢建封,建封生在棋,在棋生东闵、敏初。
  谢东1908年生于日本统治下,年青时(民国十几年)到广州中山大学求学,发誓:“日本若还统治台湾一天,我绝不回台湾”,抗日战争期间,在大陆从事抗日工作,曾到漳州参加组建国民党台湾直属党支部,任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回台湾工作,由县、市长、省议会正副议长,至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委、一度任“副总统”,平生反对“台独”。弟敏初,为台湾正泰水泥公司董事长。其族人曾组团回赤湖谒祖会亲。
  三、保安许姓
  赤湖保安村为许姓聚居地,开基于元代,开基祖许贵,源自龙海徐翔(徐翔许姓始祖许若,原居南诏。是唐代镇守南诏的陈元光副将许天正之子平国的16世孙,唐亡后避乱迁居徐翔)。
  保安许和尚,于清乾隆年间渡台,嘉庆年间参加吴沙垦拓噶玛兰(今宜兰)的行列,传裔宜兰,2000年派代表到宝安寻根拜祖。
  四、墩上李姓
  赤湖原来李姓甚多,现在李姓不多。后江村海滨原有一个李姓所居的墩上自然村,清末,田园为飞沙堙没,已经“无社”而传在台湾的族裔甚多,1989年,台湾李姓谒祖团50多人来寻根认祖,朝拜了故址尚存的“辅胜公”庙。
  五、后江吴姓
  赤湖半石村后江3社为吴姓聚居地,开基于元代,开基祖均代,是龙海东园乡仓里吴姓开基祖吴岳派下三房祖秋饮的次子,在后江传裔5房。第5房裔孙吴仕光于清康熙年间渡台,在诸罗(今嘉义)垦耕致富,于乾隆十五年回后江置田,以收益充祀祖费用。子时举、时兴、于乾隆三十三年到福州参加乡试(考举人),并到后江修建祖祠。仕光传在台湾嘉义的后裔甚盛,年年派代表回后江祭祖,至日本占领导台湾后停止。
  佛昙镇
  一、佛昙杨姓
  杨姓是佛昙主要姓氏,开基祖杨盛(溢世隆)是南宋末年在福州称帝的赵是(端宗)之舅杨亮节第三子(杨亮节长、次二子传裔金门)。佛昙杨姓渡台拓士传裔者不少,主要有:①朴仔脚人杨忠义,于乾隆年间渡台,在淡水沪尾登岸,传裔台北,分传桃园县树林村(今树林镇)。②白石后社人杨懿惠,于嘉庆年间渡台,传衍后裔于台中县大肚乡营埔村。③景陂人杨小川,于嘉庆年间渡台,传衍后裔于桃园市。(景陂已无社,其族人现住园东村东门兜及人坪村山坪社)。
  二、康厝康姓
  康厝自然村以康姓聚居地得名,建有祠堂,今属岸头村所辖。康厝有多人渡台:①康会,于乾隆未年入垦桃园。②康浪,嘉庆年间入垦噶玛兰头围(今宜兰县头围镇)③康太阳、康荣辉,咸丰年间入垦噶玛兰头围。
  三、鉴湖陈姓
  佛昙后许、轧内二村旧名大坑,因在鉴湖之滨,又称鉴湖,为陈姓聚居地,开基祖史修,同安马巷后山亭人,是创建漳州南山寺的唐代太傅陈邕后裔,于宋未随父玛王光来漳浦,开基鉴湖,明代衍成大族,人才辈出,成为望族。鉴湖陈姓分传各地,其中,14世已有人于清康熙年间渡台,15世又有多人于乾隆年间渡台,有的于嘉庆年间入垦噶玛兰(今宜兰)有的先住桃园,苗栗等地,子孙移居噶玛兰厅(嘉庆十六年成立噶玛兰厅,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聚居于摆里一带,道光年间又有17世多人渡台,垦拓噶玛兰厅苏澳镇大坑罟一带。主要有:①14世陈汝曼,于康熙年间渡台,入垦苗栗,孙陈桂迁居噶玛兰罗东北成,后裔甚多,著名人物有第8代陈有文,台湾光复后任宜兰县政府督学;陈火链,公职退休,从商兼农,1991年夏与陈文煜、文隆等多人到漳浦谒祖会亲。②15世陈继衷,于乾隆年间渡台,后裔居宜兰冬山乡大兴村,著名人物有第5代陈添财,曾任宜兰县农会理事长,现为宜祥沥青工厂董事长,兼营建筑业。③15世陈计良,于乾隆年间渡台,后裔聚居于宜兰头城镇。12代孙陈禁田,教师退休,长子明丰,任台湾大学医院内科主治医师。④15世陈计淑、计勃兄弟俩,于乾隆三十二年渡台,计淑扶怀孕将临盆的妻子杨氏,携敬潘、敬得2子同行,船中再生一子,取名“出行”,按“敬”字辈,正名敬行,后在台湾又生敬良。敬潘生宣弓,敬得生宣告、宣桃。敬行以堂弟敬暖之子宣梓入嗣。计勃生敬暖,敬暖生宣浮、宣梓、宣元、宣艺。起初住在苗栗竹南中港埸仔头。第二代敬行、敬暖为避漳泉械斗,于嘉庆年间迁居噶玛兰摆里(今宜兰县进士里)。第三代宣浮,又因噶玛兰有水患和匪患,回居苗栗竹南中港,其弟宣梓则坚持住在摆里,在环境好转,经济较好时,率子侄合力建祖祠“鉴湖堂”及登瀛书院。宣梓生8男,为摆里陈氏8大房之祖,有清一代衍族数千人,垦田300多甲。人才辈出,清代有举人陈辉,贡生4人,秀才7人(其中廪生1人),并有5人随陈辉煌出征,于抗击法舰入侵之役获钦赐五品军功。朝锵之子陈岚峰,于民国8年激于爱国义愤,到上海暨南大学求学,后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学军事,民国15年学成回国,任黄埔军官学校教官,旋即加入北伐军东路军序列,屡著功勋。后历任南京军官训练团大队长,第4师参谋长、49师团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85师旅长、豫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参谋长、新编第5师师长、第11游击纵队司令等职,与日军周旋,经大小数十战役。抗战胜利后随军返台,1948年被选为“监察委员”,主持“闽台监察行署”,1969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已故。15世陈公(佚名),于嘉庆年间渡台,原居噶玛兰苏澳岭脚,第2代迁居罗东三星乡大洲村垦荒,再迁大义村,至今传九世,后裔繁盛,著名人物有第6代陈澄璜,任教四十多年退休;第7代定南,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历任宜兰第九、十届县长8年,后为“立委”,现为陈水扁政府的“法务部长”。⑥16世陈忏,道光年间入垦噶玛兰,以祖地地名命名新开发地为大坑罟(在今宜兰县苏澳镇),至今传6世,著名人物有第4世陈天成,专营养殖业,任义务消防队副中队长。⑦717世陈君子、陈两地、陈蛀鼻,于道光年间入垦噶玛兰苏澳大坑罟,至今传6代,著名人物有第4代陈全德,台湾大学环工研究所毕业,历任宜兰环保局长等职,当选为第二届“国大代表。”⑧17世陈宣畎、宣篮兄弟俩,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入垦噶玛兰三块厝(今宜兰县壮围乡永镇村),至今传6代,著名人物有第2代陈树善,为当地士绅,任奉祀“开漳圣王”的永镇庙负责人,第3代陈东和,经销海产品并办冷冻厂,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旅游后,二度与陈永隆等到漳浦鉴湖谒祖会亲,90年代在鉴湖创办鲍鱼养殖场。⑨16世陈新晚,于道光十四年入垦噶玛兰过溪山仑及鞍仔头园土乾,至今传7代,著名人物有第5代陈锡湖,居宜兰县五结乡季水村,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现在罗东经营“幼狮大饭店”,并经营石矿业、养殖业。
  四、洞野蔡
  洞野村为蔡姓聚居地,故称洞野蔡。下布(今属大南坂农场下楼作业区)人,清雍正朝内阁学士、礼部侍郎蔡世远病逝任上,赐祭葬,墓在洞野蔡,下布派往守墓的族人传下后裔,为洞野蔡之祖。洞野人蔡建德,于乾隆二年携妻吴氏渡台,入垦台北内湖,传衍后裔于下内埔、内湖、八芝兰、圆山、外双溪口等地。蔡建德披荆斩棘建立家业后,引导许多故乡族人到台北开垦,衍族于内双溪、大坪、磺山、坑仔内、田心仔、南势湖、顶寨、下寨、圆山、山猪湖、金包里、坎脚等地、称“金浦蔡”,为台北望族。
  马坪镇
  一、山尾陈姓
  马坪为著名侨乡,也是台胞祖地。马坪主要有陈、杨等姓。陈姓开基祖辉孙,是佛昙鉴湖开基祖玛王光之弟,后裔与鉴湖同样繁盛。马坪山尾村人陈城(谧朴直)、陈篮(益正义)兄弟两,于清嘉庆元年渡台,初住桃园,卖碗个果为生,后迁居噶玛兰,参加吴沙的垦荒行列,嘉庆七年、漳、泉、粤三籍人联合取得五围(今宜兰市),漳人分得金包里古(即外员山,今员山乡员山村),员山仔(即内员山,今员山乡永和村)、大三阄(今员山乡三阄、尚德、内城3村)、深沟(今员山乡惠好村)等地。城、篮兄弟俩于嘉庆八年入垦员山。次年,各庄相继垦成,兄弟两便建居于内员山中和地方,传下众多后裔,至今9代。第6代陈永瑞任宜兰国民中学教导主任、自1990年起几度代表族人回马坪谒祖会亲,作《寻根记》热情洋溢。
  二、林埭杨姓
  马坪林埭杨姓由佛昙分衍。佛昙杨姓始祖杨盛(溢世隆)是南宋末年在福州称帝的端宗之母杨太后之弟杨亮节的第三子。乾隆年间,林埭有多人渡台,入垦桃园中坜;道光年间又有杨三生携眷渡台,定居噶玛兰厅头围(今宜兰县头城镇),后裔聚族而居,称福成庄。
  三、仙都林姓
  林扶,清代漳浦县二十三都福兴保洪厝(在今马坪镇仙都村)人,于乾隆末年渡台,入垦南投,传裔南投。
  赤岭乡
  赤岭畲族乡旧名苌坑,为蓝姓畲族聚居地,开基于明初,始祖庆福,自霞美(今前亭镇庄厝)移米。这一支蓝姓,以汝南为郡望,臣服于黄帝的第十代炎帝榆罔之子昌奇为得姓始祖(昌奇得赐绣蓝一支,封于汝南),传裔于山东、江苏、淮河一带,唐代天授至天宝年间(690~755年),该族首领蓝明德曾受命为杨州节度使,蓝姓尊为一世祖。至唐亡,族人避五代战乱,移居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省)东山洞。宋末元初,其16世族人蓝常新避乱入闽,居侯官,世代与汉族通婚,21世蓝炯,迁居建宁,仕元,提举江西学政,传裔江西及闽西,粤北。22世蓝琛,任临川县尹,生3子:长子蓝兆、元末避乱移居漳浦县二十三都霞美(今前亭镇庄厝);次子蓝光,元末任福建行省都事,元亡后隐居元涉寺,传裔于福州西门外草市头;三子蓝宽,元亡之际移居莆田。其中,移居漳浦前亭霞美的蓝兆生3子:长子庆福,移居苌坑(今赤岭畲族乡);次子庆禄,移居蓝教(今龙海市隆教畲族乡);三子庆寿,移居广东大埔湖寮下坜茅坪(今茅坪畲族村),分传饶平水口(今水口畲族村)。
  苌坑蓝姓渡台拓土传裔者甚多,主要有:①“筹台宗匠”蓝鼎元之子云锦,于雍正年间携眷渡台,入垦阿里港(今屏东里港)。②蓝仲,雍正四年也入垦阿里港。③蓝爱,乾隆年间入垦哆罗口国(今台南东山)。④蓝引,红砂坑(今杨美水库)人,于乾隆二十四年携妻欧氏渡台,入垦羊稠庄(今台北县内湖),生5子:长子蓝崇及幼子蓝员都居羊稠庄,次子蓝悦及三子蓝星都迁居噶玛兰罗东保(今宜兰罗东镇),四子蓝奢,于乾隆五十二年四月林爽文之役陈亡于沪尾小鸡笼(今台北县三芝乡)。蓝引后裔繁多,在羊稠庄建祖坟,祖祠。⑤蓝杰,乾隆初年入垦涧仔坜(今桃园县中坜)。⑥蓝勇,乾隆年间入垦桃仔园(今桃园市),⑦蓝正,乾隆年间入垦大科坎(今桃园县大溪镇)。⑧蓝欢,雍正年间渡台,垦拓北路红毛港(今新竹县新丰)大仑庄,自中塘、大仑、莲桂、竹林一带都是他父子所垦拓,被称为“蓝埔”。子汉农,于乾隆年间迁居大科坎(今大溪镇)尾寮。汉农之子天助,于嘉庆年间招十股开垦龙潭茶园,建加工茶叶的茶寮,该地遂得名为十股寮。子孙繁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营苗栗竹南大山矿业。⑨蓝敕、嘉庆年间入垦八芝兰(今台北士林)。⑩蓝寒,乾隆年间渡台,为开拓南投之蓝姓始祖,建立村庄叫漳浦寮,至今传11代。⑪蓝承显、承略、承着、承罗、承服、承令6兄弟,于乾隆末年同渡台,初居苗栗竹南中港里,至嘉庆年间,兄弟分别外移,承着、承罗、承服南迁;承显、承略、承令北迁噶玛兰,开拓溪南之罗东,至今传裔10代,后裔繁盛,人才辈出,蔚为望族。⑫蓝武,道光年间渡台,传裔于基隆、台北、至今6代。第3代蓝金涂为台北市蓝氏宗亲会理事长,曾回赤岭拜祖会亲。
  湖西乡
  湖西畲族乡,畲、汉二族共居。蓝姓畲族于清代由赤岭分传而来;汉族主要有黄、杨、陈、吴、赵等姓。
  一、山后吴姓
  山后吴姓开基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基祖是河南固始县崧山八角井人,来漳浦任官,留居山后,传下后裔。清嘉庆年间,吴克洁,克栽兄弟渡台,传裔于宜兰罗东。
  二、赵家城赵姓
  赵家城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宋帝昺崖山败亡时逃出的南宋闽冲郡王赵若和十代孙赵范所建。赵若和初居浦东(在今龙海市港尾镇)银坑,后为避元兵追缉,迁居佛昙积美,传裔下赵。明万历年间,若和9代孙叔丰迁居湖西下苏,其侄(叔宽子)赵范建居湖西赵家城,赵化建居湖西山门内,许多族人随之迁居湖西,尚有不少族人留居下赵,至清代,有的再迁入湖西,有的渡台开拓新家园,主要有:①雍正年间,赵乌渡台,衍族于台中大肚。②乾隆初叶、赵丑、赵天助渡台,也衍族于台中大肚。③乾隆末叶赵若长、赵若美渡台,若长衍族于台北树林镇,若美衍族于台中大肚及彰化社头。④嘉庆年间,赵雷渡台,衍族于台中大肚。自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旅游探亲后,上述台湾赵姓族裔多次到漳浦寻根认祖,由于佛昙下赵已无赵姓,而湖西赵家城祖祠恭祀赵氏列祖列宗,故皆到赵家城拜祖会亲。
  三、诒安城黄姓
  湖西黄姓是宋帝昺崖山败亡时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东的侍臣黄材后裔。黄材的曾孙寿夫(谥号鸿禧)于明初任指挥使,镇守佛潭桥(今佛昙),传裔佛昙,分传各地,主要的一支在龙海东泗乡,东泗乡再传今长桥镇的溪仔(今东升村)及长桥村、春光(南埔)、潭阳。佛昙鸿禧公后裔则于明末清初陆续以至全部迁入湖西。康熙年间,时任湖南布政使的湖西人黄性震建诒安城,城中建大宗祠,按原来建在佛昙梅月城祖祠旧规,祀列祖列宗,鸿禧公传在各地的族商皆认这大宗祠为总祖祠,传在台湾各地的族人来寻根认祖,都要到湖西诒安城拜祖。
  旧镇
  一、旧城郑姓
  旧镇城内(今旧城村)郑姓始祖景华、景忠兄弟,来自南安双路口。郑成功攻占旧镇时,旧镇郑姓与其会亲,不少人加入其队伍,随之入台,传裔台岛。1989年有裔孙来寻根认祖。
  二、乌石林姓
  旧镇乌石为林聚居地,开基于南宋景定年间,开基祖林安,来自长乐后市村,明代衍成大族。人才辈出,蔚为望族。
  乌石渡台拓土传裔者甚多,主要有:①林兴之子林协、林捷、林良3兄弟,于清雍正年间渡台,后林协回漳浦,林捷往台湾南部(后裔不明),林良字青龙,在台中涂葛堀(今丽水村)艰苦奋斗,成家立业,积劳成疾,36岁病逝,遗子林三会,年方6岁,随母再醮,受尽虐待,15岁决计自立,迁居于三块厝(今龙井乡三德村),经营米谷生意致富,与汕头、厦门、福州通商贸易,兼营垦荒事业,几年间拓地30甲,成为乡里首富,建广厦99间。后与邻结怨致酿械斗,家业尽毁,乃携子孙迁居山脚,数年间又垦田地数十甲。至今传10代,族裔数千。第9代林瑶棋,早年留学日本习医,学成后回台湾,在台中县大雅乡创办真生医院。多次到乌石谒祖会亲,倡设奖学金,与林瑞国等献款建乌石天后宫。②林瑞国的祖先,乾隆年间渡台,传裔于彰化、南投一带。林瑞国等于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投资后在东莞办企业,1991年10月到乌石谒祖会亲,献款建乌石第二座天后宫,1992年献款建乌石长春中学校舍。③林文俊,乾隆末年渡台,入垦羌仔寮(今南投鹿谷)。④林泉,乾隆年间渡台,入垦南仔(今南投名间)⑤林仲义,乾隆年间渡台,入垦羌仔寮(今南投鹿谷)。⑥林道、林镇、林源、林教、林焕、于乾隆年间入垦彰化社头。⑦林生,是由乌石移居诏安二都鸭地村的林姓族裔,于乾隆年间入垦彰化市后及台北中和。
  三、狮头黄姓
  狮头为黄姓聚居地,开基于元末明初,开基祖黄均助,是宋帝昺崖山败亡之际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东的侍臣黄材五世孙。明嘉靖年间建狮头堡,郑成功部将潘庚锺利用为抗清据点,被清军摧毁,许多村民随郑军入台,传裔台湾,清雍正年间,优贡黄本渊到狮头祖祠拜祖挂匾。
  四、玉厝王姓
  玉厝为王姓聚居地,其祖由横口传秦溪,秦溪传玉厝。玉厝村民王大松(大诚),于清咸丰年间挑从本村“清德宫”“挂香”的小型神像到台湾供人膜拜,定居于嘉义番仔沟,传衍后裔,1998年2月,王正雄率32人来玉厝寻根认祖。
  石榴镇
  一、攀龙洪姓
  清代攀龙保下营社为洪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开基祖尾发,是杜浔洪姓开基祖君志之弟,来自龙海河福。河福洪姓源自长泰史山,是北宋长泰知县洪麟(号仁燧)的后裔。攀龙洪姓于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陆续以至全部渡台,在台中盆地南半部的彰化县北投加老山下(今属南投县草屯镇)垦拓,先后建立了顶加老、下加老、田厝仔、石头埔仔、顶过溪仔、新庄、水办头仔、番仔田、下番仔田、大堀、竹围仔、新庄、车头、牛屎崎、北势南、万斗六、六股、旧社等村庄,今人口一万多,为南投县草屯镇四大姓之一(余三姓为李、林、简)。
  二、攀龙林姓
  攀龙林姓开基于元代,开基祖林子华,是深土路下开基祖林大用第5子,后裔于明代衍成大族,分传岱水,庵后(龙屿今胜利村)等处,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攀龙很多人渡台拓土传裔,主要有:①林大鹏,于康熙末年渡台,孙林正直,于嘉庆年间入垦台北。②林成祖,原名秀俊(成祖是垦号,并作为溢号),兵营顶社人,雍正十二年(1734年)渡台,初居台中大甲,向朋友借银为资金,进行大规模垦荒,开凿大甲圳,至乾隆初年,每年有100万石谷收入。但为避免与泉籍垦民纠纷,迁居淡水溪流域(台北盆地),乾隆十五年再垦摆接,兴直二保(今台北县板桥市和新庄市)凿大安训,引内山水灌田1千多甲,又凿永丰圳,增加灌溉面积1百多甲。他建立新埔、后埔、枋寮、大佳腊等农庄,共有田地数千甲,年收租谷十多万石。他的子孙居台北板桥,后裔众多,为台北望族。③林忠孝,于雍正年间渡台,入垦台中。④林壮,于乾隆中叶渡台,入垦台中大甲。子林跳,于乾隆末年入垦台中大安、潭仔。⑤林志聪、林敦信兄弟,于乾隆中叶渡台,入垦台中潭仔,传衍后裔于台中、彰化一带。⑥林万福,乾隆末年渡台,入垦台中北屯。⑦林长,于雍正年间渡台,入垦台中潭仔。以上各渡台始祖都在台湾传下众多后裔,常有人来攀龙谒祖会亲。
  三、山城吴姓
  山城吴姓开基于元代,开基祖吴则茂,是龙海东园乡仓里开基祖吴岳的第三子。后裔分布于山城、车本、龙岭、象牙、崎溪一带。第四世已有吴俊雄渡台。但后裔不明。著名的渡台始祖吴沙,于乾隆三十八年携眷渡台,初居鸡笼(基隆),后移居台北三貂岭,于嘉庆元年率领漳、泉、粤三籍移民1千多人入垦噶玛兰荒原,自头围(今宜兰县头城镇)垦拓至三围(今礁溪乡),于嘉庆三年病逝,其子吴光裔、侄吴化继续其事业,又垦拓四围、五围(今宜兰市),至浊水溪(今名兰阳溪)北岸,为清廷于雍正十六年(1811年)设立噶玛兰厅(光绪元年改为宜兰县)创造条件,被称为“开兰始祖”。其后裔住宜兰县礁溪乡四城村(后改名吴沙村),至今传10代,衍族400多人。
  四、梅林陈姓
  梅林社(梅东、梅西2村)为陈姓聚居地,开基于明初洪武五年,开基祖陈顺夫(号永兴),来自莆田涵江打铁街,为“开漳圣王”陈元光派下。梅林秀才陈正直于清乾隆五十一年渡台,被台湾知府杨廷理延为幕僚。乾隆五十三年杨廷理升任台湾道,加按察使衔,近10年间,他一直是台湾最具权势的人物,许多人来攀随他。乾隆六十年,他突然受举报,前在闽侯知县任内污欠公款,依法发配新疆伊犁充军。原来追随杨氏的人大都树倒猴狲散,只有陈正直保杨家妻小十余口隐居淡水厅北边荒凉之地,尽力照顾,使不受饥寒。嘉庆八年,杨廷理蒙恩赦还,重新捐班候补近10年,嘉庆十七年实补台湾府通判,为新成立的噶玛兰厅长官,陈正直再次被杨廷理延为幕僚。后杨廷理升任建宁知府,而陈正直已在噶玛兰立地生根,没有随廷理离去,因为,在杨廷理充军期间,陈正直已在噶玛兰垦拓土地,于嘉庆十年回漳浦梅林把妻子黄氏带来,并召集同村族人三十多户一百多人同到噶玛兰垦荒,在员山保建立家园,命名为复兴庄。他们在一片经洪水冲刷得砂砾遍地的溪埔上,将砾石搬去筑溪堤,堤外溪岸扁栽刺竹,以保护提岸,这正是仿效梅林祖先建设祖地的做法。又筑渠道引水灌溉垦地,渠道两旁种植菱白笋。他们男耕女织,至道光元年的16年间,已开垦土地一百多甲(一千多亩),生产大量稻谷、苎麻、大菁等粮食和织布、染布原料。陈正直开设“金漳兴水郊行”,将产品源源运销大陆南北和香港、南洋。
  闽南及广东移民的大力开发,使噶玛兰进入村庄相望,阡阡陌相连的境界,光绪元年(1875年)改噶玛兰厅为宜兰县。然而,人祸天灾相继袭来,清廷于“甲午”之役战败,翌年(光绪二十一年)订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于日本。光绪三十二年,一次特大洪灾把整个复兴庄毁了,村民迁居坎仔下和五结社,重建家园,仍名复兴庄,恢复生产,而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统治者强征复兴庄所有田园为军事用地,复兴庄从此解体,族人分散居住。现在,有的散居于宜兰县各处,有的在别县市谋生,但他们决不忘祖,乃保持原有村民联谊组织“振兴会”,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寿诞,照样杀猪羊致祭祖先,祭后聚餐。
  又:盘陀镇产山村清代属梅林保所辖,村民陈姓,由梅林传衍,分传于台湾宜兰县。祖先渡台时间比梅林早,郑成功时代永历三年已渡台,子孙于嘉庆元年参加吴沙垦拓噶玛兰的行列,衍族于宜兰县。1989年,民俗戏曲研究专家陈健铭到产山谒祖会亲。
  官浔镇
  一、霞帐沈姓
  霞帐现为何姓聚居地,以前有多种姓氏,其中有沈姓,系从横口传衍而来。清顺治七年(1615年)郑成军从厦门进军南溪时,在霞帐收留一个父母死于战火的孤儿沈姐(男,14岁)。后沈随郑军收复台湾,隶南路安抚司仁武营,在那里屯垦。仁武营大都是郑成功部下漳浦人,后裔在那里聚居,称漳浦厝,即今高雄县仁武乡之仁福村。沈姐卒葬漳浦厝,其子孙:二世沈明字,三世沈元和,四世沈必显、必登、必发……至今传17代。
  二、横口王姓
  横口王姓由前雄(今属深土镇)传来,是五代闽王王审知第四子王延政后裔(王延政于宋初居漳州,传裔于漳州各地)。横口王姓分传于附近省炉、西边等村及本县前溪、英山、盘陀官陂等村,南靖金山镇水美等处。横口王姓往台湾垦拓土地传衍后裔的不少,主要有:①王国庆、于乾隆初年携妻黄锦及子家苞、家阖、家万、家江、家鉴6人渡台,初落脚彰化,后北上,选择在桃涧保番仔寮垦荒拓土,凿筑一条水渠,命名为横圳,横圳遂成为地名,即今桃园县大溪镇瑞源里,至今已经200多年,传11代,衍族万馀人。渡台始祖王国庆陵墓占地十余亩,墓碑上首镌“金浦”两大字;陵墓边建祖祠,名“太原堂”,以纪念王氏发祥地山西太原和渡台之祖来自漳浦。每年农历二月初六日集众祭祖,并编族谱铭记祖地及祖先。自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旅游后,先后有裔孙王瑞裕、王祥义、王文隆、王日三等到漳浦横口谒祖会亲。热心宣扬祖德的有:祖祠倡建人王有统、族谱重修人王有万、宗亲会会长王钦,桃园县议员王唯任,建筑公司王介德等。②横口王姓第9世王顺良,于乾隆年间渡台,垦拓台中盆地中心地带,在今台中市已传衍11代。第9代王文贤,经营“全国大饭店”于台中市中港路,1993年春率团到漳浦横口寻根认祖。
  赤土乡及万安农场
  赤土乡与万安农场土地相连,村庄交错,传在台湾的后裔共建祖祠,故合并记述。
  一、水磨陈姓
  赤土乡浯源村水磨社为陈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祖先来自佛昙鉴湖。第7世陈赋(字君赐,谥号国荣)之子陈维生,于乾隆年间携妻许氏渡台,居彰化田中,生4子,长子陈仙及次子陈桃都传衍后裔于南投镇。自渡台始祖陈维生算起,至今已传11代,人口数千。
  二、西垄陈姓
  今属万安农场的西垄社为陈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开基祖陈毅,来自马口甘棠社,甘棠社(已无社,不是现在长桥镇甘棠村)陈姓来自龙海岭凤,属“开漳圣王派”中的“东海派(三房祖陈訏后裔)。西垄人陈召镇,陈会兄弟俩,于乾隆年间渡台,入垦南投名间。召镇的族侄孙陈假、龙海、传明、传廉、传德等,随后相继渡台,在南投名间垦荒拓土,传下众多后裔,人才辈出。其中陈铭木,政治学硕士,“国大代表”,为台湾陈姓祖祠“德星堂”理事长。
  西垄,水磨传在南投的族裔,于光绪年间集资建一座富丽堂皇的祖祠于南投“赤水”地方,取西垄、水磨二社社名各一字,命名为“西水祖祠”。
  现任南投县陈姓宗亲会理事长陈金春的第三子陈明证,是一位政治学硕士,历任一家塑胶企业的副理、厂长、董事长、往来于京沪闽粤各地洽淡业务,受亲人委托,于1989年到漳浦西垄,水磨寻根认祖,献款修建西垅祖祠,西垅族人在祠中立碑记事。1990年6月,陈明证的四弟陈明政(逢甲大学国贸系毕业,南投县社头国中教师)又到西垅谒祖会亲。
  三、下坂张姓
  下坂张姓系从溪东村古致社传衍,是陈元光部将、河南祥符人张伯纪的后裔。下坂人张泉,于清嘉庆年间渡台,入垦嘉义,传裔嘉义。其后裔于1989年组团到下坂拜祖会亲。
  沙西镇
  下寨李姓
  沙西镇下寨村为李姓聚居地,开基于明初,开基祖是庄前村开基祖李仲义之孙,至今传30代,人口二千多。
  现任美国天仁集团总裁的李瑞和,是下寨村传衍台湾南投县李姓之祖的第7代裔孙,于1990年开始到下寨寻根认祖,献款10万美元作为修建祖祠“绍元堂”之用。1993年开始在盘陀镇国道324线旁建设“天福茶庄”其连锁店分布海内外各地。2001年开始建“天福茶博物院”,是全世界最大的茶博物院,为旅游胜地。
  李总裁自到漳浦办实业,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做出很大的贡献。
  南浦乡
  大坪村徐姓
  南浦乡大坪村为徐姓聚居地,开基于明代,开基祖来自南靖雁塔。南浦乡及中西林场各村徐姓都是从大坪直接或间接传衍。大坪徐姓渡台拓土传裔者不少,主要有①12世徐温和,于康熙年间渡台,入垦桃园。②13世兄弟二人(名号失传),于康熙年间渡台,在台南安平港登陆,初居彰化至草屯中间的“快官”地方,卒葬草屯(今南投县草屯镇),以天然石块为墓前石,没有镌字,故名号失传。子徐充,于雍正十年由快官迁居桃园埔仔公坡脚,雍正十三年再移居桃园中南字七番地大瓦厝(今桃园市民生路165巷)。③13世文参,康熙年间渡台,居桃园,生5子,后裔分5房。④14世光杰,乾隆年间渡台,肇基桃园,生4子,后裔分为4房,⑤15世徐挝,嘉庆年间渡台,居桃园,衍族5房。⑥15世徐再料,道光年间渡台,肇基桃园芦竹乡坑口村,娶翁氏,生9男,后裔分9房。⑦16世徐海,道光年间渡台,肇基桃园,衍族3房。
  20世纪90年代,台湾桃园市徐氏宗亲会名誉会长、世界徐氏宗亲总会副秘书长徐鸣世多次率团到大坪拜谒会亲。
  霞美镇
  一、眉田村张姓
  霞美镇眉田村为张姓聚居地,开基于元代,祖先来自云霄西林,西林张姓开基于宋未,开基祖张元甫,为陈元光部将张伯纪(河南祥符人)的后裔。
  眉田人渡台拓土传裔者甚多,主要有:①张自然,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渡台,至今已近400年,后裔遍布台湾各地。其中有移居日本并加入日本国籍的日本名古屋宏仁医院院长张士余(日名河野司宗),牢记祖父遗嘱,于1988年从日本前来寻根认祖,在漳州市政协副主席张秋世(定居石码的台籍名医)及漳浦县政协领导人陪同下,到眉田水尾社找到祖祠、祖墓。②张涌昌,康熙末叶渡台,入垦台中大雅。③张妈厚,乾隆初年渡台,入垦台中龙井。④张泉源,乾隆初年渡台,入垦台中大雅。⑤张天赐,乾隆末年渡台,入垦台中大雅。⑥张俊直,乾隆末年渡台;入垦台中大里。⑦张基、张丙、张鹤生、张顺官、嘉庆年间渡台,入垦台中龙井。
  二、霞美村林姓
  下尾(霞美)村为林姓聚居地,开基于元代,开基祖子渊,是深土路下开基祖大用第七子。
  台湾开放民众到大陆探亲旅游后,有一位台胞林先生来漳浦寻根认祖,说他的祖籍在漳浦县下尾桥亭社。林姓聚居地下尾即今霞美镇霞美村,但已无“桥亭”地名。
  长桥镇
  一、长桥村黄姓
  长桥村为黄姓聚居地,与东升村(溪仔)黄姓同尊黄文通为开基祖。文通来自龙海东泗,东泗黄姓是南宋崖山败亡之际护从闽冲郡王赵若和逃到浦东的侍臣黄材后裔。黄材的曾孙寿夫(谥号鸿禧)于明初任指挥使,镇守佛昙,传裔佛昙,由佛昙分传于龙海东泗,东泗分传今长桥镇的东升村(原名溪仔),长桥村、春光村(原名南埔)、潭阳村(原名潭土乾)等处,与湖西传在台湾的族裔,在台湾黄姓中占有很大比重,合称“湖西长桥派”,因为留在佛昙的鸿禧公后裔于明末清初陆续以至全部迁入湖西,湖西黄姓与长桥黄姓同祖同源。长桥村黄姓《石元堂族谱》(旧谱)记载:“第十世确斋公派下有四十二人于明崇祯末年仲秋既望东渡台岛,音讯不知,生死未卜,逐年于七月半时节,就长桥埔尾山旧址,祭奠一次,房亲团聚,饥福受胙,永垂悼念。”史载,崇祯末年,福建连年灾荒,巡抚熊文灿接纳从台湾起兵,后来受招抚的海上武装集团首领郑芝龙建议,招募受灾饥民数万人,发给耕牛、农具、用船运往台湾垦荒,长桥这42人,可能便是其中的一批。随后,海峡发生郑成功及其子孙与清军的战争,延续40多年,两岸隔绝,故乡人感到那些渡台垦荒者“音讯不知,生死未卜”。那24人虽未必从都有后裔,而仍可肯定,其后裔颇多,所以在台湾黄姓中有“长桥湖西派”的存生。
  溪野黄姓
  溪仔黄姓与长桥村共祖(文通开基溪野,第二代即传长桥)。许多到漳浦寻根认祖的台湾桃园县台胞,都说他们祖先是于清乾隆年间从溪仔(溪野)移居台湾的。
  杜浔镇
  西浯吴姓
  杜浔镇林仓村西浯社,清代属埭头保所辖。为吴姓聚居地,是宋代自莆田来马口甘棠村开基为吴强老后裔,明代开基西浯。清代熙年间,村人吴攀台湾,传裔高雄一带。
  其他
  由于有的渡台始祖不识字,没有给后世留下文字资料,后裔没有编族谱,只世代相传祖地在漳浦县,或是祖地在漳浦县某一个小地名,后来那村庄已不存在,或地名已变易,以致许多祖籍漳浦的台胞没有找到祖地具体村社;也因为现在两岸文化交流还不充分,以致许多台胞祖地的具体村社至今还不清楚,只知道祖籍县漳浦,具体村庄有待进一步探索,主要有:①陈穆,乾隆初年渡台,传裔彰化二水。②陈孝,乾隆中叶渡台,传裔台中大肚。③陈瑞兴,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彰化二水。④陈藩,道光二十二年渡台,居台中刺东下保,地名四张犁,后裔移居陈平庄。族谱追溯到渡台始祖留在故乡的曾祖父陈光爱,祖父陈说欢,父亲陈寿观(官),但只知道祖籍县漳浦,而不知道具体村社。渡台祖至今传裔6代,人口千余,著名人物第4代陈孟铃。⑤林超,康熙年间渡台,传裔南投竹山。⑥林振、林谋、康熙末年渡台,传裔南投名间。⑦林卯,雍正年间渡台,传裔云林斗南。⑧林醇善,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彰化鹿港。⑨林升,乾隆中叶渡台,传裔彰化二水、云林斗六。⑩林甘露,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鱼池。⑪林桂花,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集集。⑫林三进,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⑬林景宜,乾隆中叶渡叶,传裔台中潭仔。⑭林由,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台中。⑮林亮,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台中太平。⑯林天生,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南投草屯。⑰林文炳,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南投县南投镇。⑱林旷,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南投国姓。⑲林同翁、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国姓。⑳林开亮,嘉庆年年间渡台,传裔南投镇。㉑林正直、林纯正、林秀、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宜兰冬山。㉒吴梦海、康熙年间渡台,传裔南投名间。㉓吴泰,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台中大雅。㉔吴扁生,乾隆年间渡台,传裔丰原,㉕吴天生,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台中市。㉖吴饭、吴石,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㉙吴进,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竹山。㉘吴家永,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名间。㉙吴承话,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宜兰礁溪。㉚谢七夕,康熙六十一年渡台,传裔彰化田中。㉛谢禹,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名间。㉜谢健脾、谢传盛,乾隆末叶渡台,传裔南投镇。㉝谢纯真、谢雀,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南投名间。㉞谢谨言、谢永捷、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彰化田中。㉟李道、李明赞、乾隆中叶渡台,传裔南投集集。㊱李吉信,乾隆中叶渡台,传裔南投集集。㊲李朴直,道光年间渡台,传裔云林西螺。㊳黄隆,乾隆年间渡台,传裔台北板桥。㊴黄璋瑞、黄海,乾隆中叶渡台,传裔南投水里。㊵黄汉、乾隆四十六年渡台,传裔南投集集。㊶黄汉穆,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土城。㊷柳永春,雍正年间渡台,传裔云林刺桐。㊸柳敏,道光年间渡台,传裔彰化永靖。㊹柳笃义,道光年间渡台,传裔云林西螺。㊺柳良,柳新连,道光年间渡台,传裔宜兰罗东。㊻石开,乾隆三年渡台,传裔彰化社头,南投集集。㊼曾道士,嘉庆年间渡台,传裔云林西螺。㊽朱耸生,乾隆年间渡台,传裔云林县。㊾蔡选,乾隆中叶渡台,传裔彰化二水、云林斗六。㊿洪戌,乾隆初年渡台,传裔彰化、南投。石日郡,乾隆元年渡台。传裔彰化社头。51石开,乾隆三年渡台,传裔彰化社头,南投集集。52阮章和,乾隆初年渡台,传裔云林北港。53薛线益,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宜兰市。54施评,乾隆末年渡台,传裔台中大肚。55施主,道光年间渡台,传裔台中市。56许佛德,嘉庆年间渡台,传裔南投镇。57卢添才,道光年间渡台,传裔宜兰县三星乡。58张纯良,道光二年渡台,传裔云林斗六。59孙信,道光年间渡台,传裔台中市。60庄炎,道光年间渡台,传裔南投鱼池。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陈炎坤
相关人物
陈宽仁
相关人物
陈世锦
相关人物
陈彩龙
相关人物
陈瑞堂
相关人物
陈声扬
相关人物
陈辉煌
相关人物
沈葆桢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