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南溪、玳瑁山一带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27
颗粒名称: 七、南溪、玳瑁山一带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2
页码: 1313-1324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林士章葬祭坊及神道碑、郑夫人墓以及其他一些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林士章葬祭坊及神道碑是明代建筑,是为了纪念明嘉靖探花林士章而建,坊表顶部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被飓风摧落,但大部分仍保持完好。郑夫人墓在马口溪石陂西端小山上,是林士章的夫人郑氏的墓地,以正二品规制祭葬,有祭葬碑亭,整座神道碑亭保存完好无缺。附近还有其他一些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如“节烈”坊和“贞节”坊等。马口古迹部分介绍了马口的历史和变迁,以及马口城的建设背景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内容

1.林士章葬祭坊及神道碑郑夫人墓 附近其他坊表
  林士章葬祭坊及神道碑
  林士章葬祭坊在长桥镇长桥村北端,原通往漳州的官道旁。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旧镇乌石(浯江)大厅边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是漳浦县唯一的鼎甲三及第,历官翰林院编修、国子监祭酒、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逝世,赐祭葬,立“皇明钦赐葬祭”坊于长桥官道旁,以显荣耀。坊表次间石匾刻“尚书、探花”,“祭酒、学士”。坊表顶部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六月被飓风摧落,大部分尚保持完好。
  坊西10米处有林士章及夫人柳氏、继配夫人郑氏神道碑亭一座,亭中大石龟背上立一大石碑,碑文为:“赐进士及第、资政大夫、南京礼部尚书、前礼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经筵讲官、国史副总裁、两京国子监祭酒璧东林公暨配封孺人、累赠夫人柳氏,继室累封夫人郑氏神道。”立碑时间约为万历后期,系郑夫人逝世时所立。整座神道碑亭保存完好无缺。
  郑夫人墓
  林士章夫人郑氏墓在马口溪石陂西端小山上,以正二品规制祭葬,有祭葬碑亭,因墓区林木茂盛,俗称“探花林。”马口溪从墓前山下环流,溪的东边国道324线车辆日夜奔驰;透过前面小山,远处有一孤峰突起,似初升旭日,颇具山川之胜览。
  附近其他坊表
  林士章葬祭坊旁,并列着一座“节烈”坊,建于明嘉靖间,为陈缵妻程氏立。陈缵,割后陈井村人,外出客死高邮(今江苏高邮县),程氏闻讯殉夫,墓在东庄(陈井)官塘山,称程烈妇墓。坊表柱联为:“天付岁寒心,慷慨殉夫千里魄;月悬冰洁表,峥嵘砺世万年名。”程氏事迹及墓均载于《漳浦县志》。
  又长桥镇路尾村的国道旁,屹立一座“贞节”坊,为清庠生赵茂青妻何氏立。赵茂青,官浔赵厝人,早逝,妻何氏苦节。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族表。时任工部尚书蔡新、御前侍卫赵廷魁各撰题柱联表彰。蔡联:“苦节可贞成寿母,孝思不匮裕贤孙。”署款“工部尚书、姻家眷侍生蔡新拜题”;赵联:“劲操矢青年,历尽风凄雨苦;华坊旌白发,群知玉洁冰清。”署款“御前侍卫、愚叔廷魁拜题。”借名人的题联,为坊表增辉。
  今坊表仅顶部小构件失落,其余尚保持完好,从国道324线上即可望见坊表的风采。
  2.泗州佛庙
  泗州佛庙,也称泗州岩,在长桥镇友爱庵内村,祀唐时泗州佛僧伽。僧伽,俗姓何,西域人,住泗州(江苏泗洪)普光王寺,每有灵异。死后被尊为佛,塑像奉祀,也称泗州文佛。
  漳浦县有数处佛寺祀泗州佛,以此岩庙为最大,也最古老,其信士范围颇广,除本地区和本县范围外,还有龙溪、海澄、南靖、平和等县和广东省潮州府海丰县等地信士喜舍石柱,足见此庙信仰范围为一般寺庙所不及。
  岩庙中现存一只雕刻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的石狮,为站立式,与本县赤湖镇赤水岩中的石狮相似;有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雕刻的石香炉一只,又有两支雕刻于清乾隆五十年(1875年)的蟠龙石柱,均为珍贵文物。
  庙前有一小山丘,名幔亭峰,拟同武夷山的幔亭峰,有武费君设幔亭化虹桥的故事。县人、南明御史张若化题联:“池如泗水堪禅月,山即幔亭耸法云。”为岩庙增色。今庙中除主祀泗州佛外,还有佛祖,观音等。民国时期,附近溪仔口的溪仔帝爷(玄天上帝)的庙倾圯,乡人把帝爷公也祀入庙中,佛道合流,颇具时代特色。
  3.马口古迹
  马口自古以来是闽粤交通的要冲,又是南溪上游山区与下游出海口舟楫往来必经之处。而这一带是官府鞭长莫及的治安薄弱环节,自唐至宋,是漳浦、龙溪二县交界处,元朝至治年间划漳浦、龙溪、龙岩三县毗连处增设南胜县(后改为南靖县),明代隆庆元年划龙溪、漳浦二县毗连处增设海澄县,马口一带成为漳浦、海澄、南靖三县交界处,盗匪常在这一带活动。尤其,马口是兵家南来北往必经之地,除盗患之处还有兵祸,所以马口甘棠村几次兴社又亡社。于史料有稽的,早在唐代,马口已经有甘棠村,而且于元和十三年(公元819年)出漳浦第一个进士潘存实。而唐末的兵乱,使潘姓迁离马口,是甘棠第一次亡社。宋代设立甘棠驿,负责招待过往官员和传递文书,使荒山野岭之下的马口又热闹起来。莆田状元吴叔告之孙吴强老于南宋嘉定年间开基马口甘棠村,传后裔于官浔霞帐,诏安梅州、西潭,云霄白塔、竹塔及平和壶嗣及杜浔西浯,沙西罗宛井、埔头,赤土岭白石等处,而甘棠在宋、元交替时便因兵乱而亡社。明代,甘棠又兴起陈姓聚居的村社,并传裔于县城西塔巷、三房巷,万安农场的西垅村等处,而甘棠村至清末又杳无人迹,民国时期,只剩残基败墙,还有一个用于防御盗寇的甘棠寨,解放后曾被溪坂村利用为养猪场,现在也不存遗迹。
  而在清康熙二年,马口曾是驻兵重地,建一座马口城。康熙《漳浦县志》卷十五《建置志》记载:“马口城,在二十八都邑北尽境,康熙二年总兵王建功建议,督院(福建总督)李率泰建,刻记石上,俯溪桥。原有千总驻于此。”康熙二年正是清朝厉行“迁界”以拒郑成功之子郑经的时候,马口地处水陆交通枢纽,建城驻千总以资调度。在清朝统一台湾后,马口城不再驻兵,变成一座空城。南来北往的人穿城而过,对此城为什么建在荒野有神秘之感,由于早有“宋帝昺马口溪开科取士”的传说,马口城便被附会为宋帝昺的行宫。
  在马口未建城时的明末清初,已经有“宋帝昺马口溪开科取士”传说,说宋帝昺(南宋最后的小皇帝)被元兵追击下逃到马口,想在马口建都,于是,便开科取士,尚未揭榜,而元兵追来,宋帝昺急忙登上御辇,继续南逃,投考的士子攀住御辇,要求放榜,宋帝昺乃传旨,在溪沙上划“尽赐进士”四大字。明末清初丹山名士张士楷为此赋诗一首:
  马口溪,相传,宋室南奔,策士于此,时野草齐花,河山改色。宋士临危贪释褐,公车射策满平沙。阁将丞相千行泪,开遍春风百草花。野殿宵衣能立国,宫袍昼锦已无家。空谈久被书生误,谁执干戈卫翠华?
  如果张士楷写这诗的时候,已经有一座作为宋帝昺行宫的城口城,他便不会说“宫袍昼锦已无家”。显然,有“马口溪开科取士”传说在先,有了马口城并不再驻兵以后,马口城才被传说为宋帝昺的行宫。马口城大门口的一块天然大石,上面刻着许多字,已风化漫漶,被传说为宋帝的皇帝殿,宋帝昺临走时,将很多财宝藏在里头,若能将字都读出来,石门自开,可入内取宝。
  马口城和城门口大石已陆续被毁,现在已无从考据其实物了。好在前人已有考据,留下资料。民国二十四年福州协和大学福建文化研究会出版的《福建文化》第三卷第二十期是翁国梁写的《漳州史迹》专号,其中写到宋帝昺在马口的传说:“帝昺当时虽被元军节节追赶,但跟他走的皇族、官僚、兵士、平民不下数十万人,到了马口桥地方,想暂时居住,就起了一座皇宫,同小城一样,纵横数百步,东北靠山,南北开了二个宫门,南门石额刻‘寅禧’二字,北门石额刻‘怀远’二字。……宫殿今虽倒塌,但宫门及石额尚存,行旅往来皆穿宫门而过。在宫门左边,有巨石作三角形,一面刻“仙鹤瑞芝”及卷书之状,一面刻字很多,但多残缺,乡人传说,刻‘鹤芝’者乃石门,内为宋帝昺藏宝之所,若能将石上之字读完,则石门自开,可以入内取宝。最近有人就石摩挲,约略认得数十字,就旧本《福建通志》校对,乃知石上所刻为黄惠三十三桥记,因为自龙溪至漳浦大路有桥三十三座也,事在帝昺之前,乡人藏宝之说虽属附会,然亦可见普通之心理。”按,“黄惠三十三桥记”应为《黄穗三十五桥记》,记载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太府寺丞知漳州傅伯成领导建设自漳州南谯门至漳浦三十五座石桥的功绩,比宋帝昺早80年。该碑记文中写明刻在甘棠路边天然大石上,甘棠即马口,宋代设甘棠驿。翁国梁虽然因为没有考据马口城的建城时间为清康熙二年而误信马口城为宋帝昺行宫,但给后人留下实见资料,证实所谓皇帝殿的文字石刻实际就是南宋庆元四年黄穗所作《三十五桥记》。
  马口城建在古驿路上,西边是山,东北临溪,行人必须经过城门前才能过桥,要受城门口岗哨的查验。没有驻兵之后成为空城,行人从南北二城门穿城而过。民国20年(1931年)修通自漳州市区至漳浦县的公路,马口城折毁,残存一部分城墙,后来城石陆续被移用,以至无存。
  马口桥之北,山下溪边,从前有欧厝自然村,为欧阳氏聚居地。山顶有欧厝寨,是欧厝村人防御贼寇的山寨,用天然石块垒筑而成。据传,欧阳姓群众很强悍,别人不敢侵犯。后来有一个叫做“欧阳虎”的,在另一个山头又建一寨,踞险为王,后来被官军剿灭,欧厝村民受牵连,四散逃走,有的移居南靖县塔潭(今属龙海市程溪镇),有的移居漳浦县旧镇镇的东厝村陂内,有的移居杜浔镇林仓村东馆庙社、近院村的过田社。马口欧厝遂亡社。欧厝寨和欧阳虎寨遗迹尚存,状如一对眼睛,被称为“眼睛山”。
  马口已开辟成漳州花卉大世界,在游览花博园之余,游览一下古迹,听一些故事,别有情趣,也可增长见识。
  4.马口“漳州花卉大世界”
  马口在国道324线自漳州市区至漳浦县城54公里地段的中心点,地属漳浦县官浔镇,与龙海市的程溪镇和东泗乡接壤。过去,由于距城市较远,虽然因为地处闽粤交通要冲而不致荒凉,却不热闹。1995年以后,随着新兴的花卉业发展,马口才成为自龙海市九湖镇至漳浦县城50公里长,纵深一公里的“花卉走廊”之中心,闻名远近的“漳州花卉大世界”。先是成立“漳州闽南花卉中心”,带动组成“福建闽南金三角花卉有限公司”,创建花博园及闽南花卉批发市场、漳州花卉超级市场,才构成“花卉大世界”。其创建经过和设施内容概括如下:
  漳州“闽南花卉中心”与福建“闽南金三角花卉公司”
  1995年9月26日,新兴产业漳州“闽南花卉中心”在马口成立,配套建设道路、供水、供电、通讯、餐饮、宾馆等基础设施。漳州市委,市政府将“闽南花卉中心”列为国家批准的“海峡两岸农业交流合作实验区”的重点实险园区,按工业区的管理模式创办“花卉产业开发区”,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花卉业。
  1996年3月8日,由福建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水利厅、花卉盆景公司与漳州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联合发起组织的”福建省闽南金三角花卉有限公司”在马口动工兴建,总资产2280万元,经营面积647亩,迅速建成大拱棚3.3万平方米,小拱棚1.2万平方米,平面架1.5万平方米,场内供电、供水、排灌渠系、高喷、微喷、滴灌等设施齐全。培育人参榕盆景、耐寒棕榈科植物、仙人掌多肉植物、园林绿化苗木、观叶植物、洋兰等1200多个花卉品种,主要品种有加拿利海枣、华棕、皇后葵、布迪椰子、人参榕、蝴蝶兰、大花惠兰、仙人掌类、观叶植物类等200多种。公司有自营进出口经营权,产品批量销往美、荷、韩等国。公司与澳大利客商合作建立澳洲花果种苗培育中心,与韩国客商合作建立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培育中心,与台湾客商合作建立洋兰培育中心。与台资企业楚石、源茂、松林园艺等公司合作经营花卉进出口贸易。与福建农林大学、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省热作所、漳州农校等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进行苗木的引进组培、提纯、复壮、无土栽等试验、示范、推广。与100多家花卉企业或专业户建成利益共同体,并在广州、上海、长沙、成都设立直销点。这公司是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也是海峡两岸(漳州)农业合作实验区重点企业。
  花博园
  旅游休闲胜地马口花博园于1998年夏动土兴建,园区面积360亩,内有:1.榕景园120亩,其中,形态各异的榕树盆景、榕树400多株。还有各种奇花异草,如珍贵的雪松、杪椤等。有模拟祖国著名山水的大型人造盆景,人工湖、姐妹亭、日月轩、土楼式百花廊等景点一百多处。2.棕榈园70亩,种有棕榈科植物一百多种,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中有特别耐寒的拿利海枣、中东海枣、布迪海枣、华盛顿榈、皇后葵等。园内还有小桥流水、莲花池塘、竹亭、木榭、荡千秋等娱乐设施。3.沙生植物园30亩,种有在野外生长的沙生仙人掌多肉植物6科30多个品种,整个园区具有沙漠植物景色。4.沙漠植物馆,室内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种植仙人掌与多肉植物6大类400多个品种。最大的“金琥”来自韩国,直径1米,已生长95年。最高的“擎天玉柱”来自美国,柱高4.5米,已生长97年。也有来自东南亚、台湾的品种。最多的是漳州品种。这来自世界各地的沙生植物群,构成集观赏、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沙生植物馆。5.荫生植物馆,面积4000平方米,采集种植36科300多种适合居家、庭院、大堂摆设的荫生植物、配于假山、假瀑布、金鱼游水等景观之间,使观赏者如入蓬莱仙境。园内分设三馆:A馆,内种百余种凤梨科植物,有11个凤梨花柱。B馆,尽是漳州风格的盆景。C馆,种各类荫生植物,如天南星科、兰科、桑科、蕨类等,并有国家珍稀一级保护植物杪椤,进口的领带兰、千代万代兰、地涌金莲、澳洲铁树等。
  闽南花卉批发市场
  “闽南花卉批发市场”占地面积200亩,建有300个前店后圃,楼上住人的营销摊位,自1998年9月23日开业以来,有来自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广东、四川、浙江、山东、江苏、湖南等省及福建省内和漳州、漳浦本地的客商79家来落户经营、交易的花卉产品榕树盆景、榕树桩、仙人掌、多肉植物、观叶植物、盆花、洋兰、国兰、水仙花、绿化苗木、地被植物、草坪等。其中,有进口的蝴蝶兰、百合、郁金香、仙人球、巴西铁树、澳洲铁树、凤梨科植物、棕榈科植物等460多个品种;有供出口的本地花卉水仙花、人参榕盆景、开运竹、福建茶花等,形成进出口花卉集散地。年交易额1.5亿元,其中进出口交易额1000万美元。
  漳州花卉超级市场
  “漳州花卉超级市场”,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用不锈钢构筑,屋顶采用进口的PC透明板及彩色波纹钢间隔覆盖,外观立面采用欧式的罗马柱装饰,富丽堂皇。内可设500个国际标准展位。配有13.2平方米的大型电子显示屏幕,角模式多媒体电子查询台,可连续滚动播放展示销售的花卉品种、规格、价格,也可播放全国主要城市的花卉市场的花卉供求信息、花卉最新价格动态,提供全国各大卉网站的最新花卉信息及多谋体花卉传播信息。花卉超市是举办“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的主展厅,也可举动全国性的大型花卉博览会。自2001年1月8日开业以来,已有闽南花卉公司、台资茂源花卉公司、楚石公司,松林园艺资材公司、大汉园景公司、广和顺塑胶公司等入驻经营批零销售,主要商品有:温室设备、培植资料、遮阳网、防虫网、旅游帐帆、各种花卉。还有景德镇、德化、潮州陶瓷盆具入户经营批零销售。
  花卉博览会
  以花卉大世界为中心的“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简称花博会),自1999年起,于每年1月份举办一届,至2001年已举办三届,并预定每年再举办一届。第一届花博会由福建省政府主办,漳州市政府承办,于1999年1月18日至2月6日举行,会场设在花卉批发市场内,会场占地20平方米,新建展馆6座,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开辟3个展区,设420个摊位,加上10多万盆鲜花盆景构成室外展区,1万多平方米的“棕榈岛”。会场外又有自龙海九湖至漳浦县城的“百里花卉走廊”间的鸟语林、台湾玫瑰花馆、台湾火鹤花馆等。这次盛会首开两岸花卉直接交流的先河。应邀参展的台港澳企业82家1100多人,前来参展、参观、考察的有11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1省市的花卉界人士20多万人。各地参展的花卉及农产品交易额8860多万元。经贸项目签约74项,总投资26亿美元,合同外资2.17亿美元。其中漳州市的项目35个,总投资额1.92亿美元,合同外资1.33亿美元。
  第二届花博会于2000年1月8日至12日举办,除仍由福建省政府主办,漳州市政府承办外,并增加中华盆花协会、台商花卉者联谊会、新加坡花商公会、中国花卉报社为联办单位,中国花卉协会为协办单位。开幕式在漳州举行,除在花卉大世界设主园外,增设4个分园:芗城花卉与装饰园、龙文园艺观赏园、龙海百花园、南靖国兰园,总展位1400多个。主园面积比第一届扩大二倍,总面积40平方米,有600个国际标准展位。全花博会参展企业1855家,其中台湾52家,港澳9家,国外13家,外省22家,参观群众33万人次。花卉及农产品交易额1.42亿元。经贸签约项目76个,总投资1.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73亿美元。
  第三届花博会仍由福建省政府主办,漳州市政府承办,其他单位协办,于2001年1月8日至12日在花卉大世界举办,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22省(市)的来宾参观、参展,其中,台湾、香港、外国的花卉企业95家,1450个展位暴满。花会超市开业,有295家企业展出花卉2000多个品种,观众35万人次。花卉超市及批发市场成交额1.495亿元。这届花博会突出两岸合作、共同办会特色,体现“花牵两岸,情系桑梓”主题,为商家营造“以花为媒,携手合作,创造商机,促进发展”气氛。外商与漳州市签约投资项目71个。2001年下半年开始筹办第四届花博会,并确定在2002年1月8日举行。花博园区进一步布置,并在“儿童乐园”北面扩建“锦绣漳州园”70亩,划分漳州市所属11县(市、区)分园,体现各县市区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中间建设13亩喷池,形成“湖光水色映漳州”佳景。又有10亩瓜果园,种80多种果蔬,体现漳州“果蔬之乡”特色。
  百里花卉走廊
  自1995年9月“漳州闽南花卉中心”在马口成立,开始沿国道324线带动自龙海九湖至漳浦县城百里(50公里)花卉业发展,使原来有花卉业的更加发达,使一些原来没有花卉业的地方也开拓了花卉业,形成以马口“漳州花卉大世界”为中心的“百里花卉走廊”,至2001年,已有本地花农创建花卉企业1120家,有新加城、澳大利亚、印尼等国、台湾、香港地区、广东、山东、浙江、河南等省市客商来创办企业79家,种植面积23400亩,形成“百里千家万亩”花卉生产基地。其中,大型的花卉企业有:闽南花卉中心,漳州林业组培中心,万兴花卉、德全高优农业、三德花卉、镇宇蝴蝶兰、加东花卉、漳和花卉,闽京花果等公司。共有花卉8大类1300多个品种。
  在百里花卉走廊上,有花博园、三德观光牧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清苑茶庄、花博园紫溪别墅山庄等观光旅游休闲区。
  视察和光顾上述园区者不可胜数,值得记载的有:国家领导人李瑞环、胡锦涛、罗干、王兆国、王光英、万国权、经叔平、张克辉,中央政法委秘书长王俊辉,民盟主席吴修平,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主任朱训,中华台胞联谊会会长杨国庆,中华海外联谊会秘书长李路,全国政协常委胡平,农业部部长陈耀邦,国土资源部部长周永康,副部长李原,水利部部长纽茂生,副部长张基尧,翟浩辉,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崔波,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昌鉴,李育才;浙江省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江西省长、江苏省长、安徽省委书记、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福建省领导人宋德福、陈明义、习近平、贺国强、袁启彤、张家坤、邱广钟、刘金美、金能筹;外宾有:汤加国王、20多个国家驻华外交使节,全国政协香港委员考察团,台湾农业考察团,文化考察团;还有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荷兰、英国、比利时、意大利、印尼、菲律宾、南非等几十国人士近千人次。
  5.九曲溪风光
  南浦古称锦田,地属南靖县辖。南溪一源于石屏山南坡,一源于三坪,流经南浦乡合水潭汇合,流经美林、龙溪墟,曲折奔突,似龙腾跃,故亦称龙溪,其墟场也称龙溪墟,为区别于龙溪县的龙溪,别称小龙溪。
  南浦山水明秀,风光旖旎,有“锦田八景”:甘泉澄碧、仙岭送青、夜池荷月、午榻松风、锦江涨雨、梅坞锁烟、平林鸟语、隔岸钟声。其中“锦江涨雨”、“梅坞锁烟”就是指九曲风光。九曲溪是龙溪的上游,在鸽水潭上,老灶山下溪谷间。明举人许文俊撰写《“锦田八景”诗并序》。
  许文俊,字行义,号启芳,南浦后坑人,后裔移居九龙岭下浮山村。明万历七年(1579年)中式举人,授浙江象山知县,在任上锄豪暴,革陋规,兴学校,民众感恩载德,立生祠纪念。后来,辞官归隐,徜徉山水自乐。
  后坑许氏历代出了不少人才,科举鼎盛,尤其是清代,许文俊曾侄孙许酆(许湛官)的儿孙科甲联登。康熙末,南靖知县靳树畹题后坑许氏祖祠灯号联:顶厅灯号:“四世十科甲,五代百书香”。下厅灯号联:“五叶全伦”。后来,许元、许逢时分别中式文武进士,道光间,补大门灯号为:“文武世家”。
  许元锳,字季昭,号松亭,许鄷第七子,乾隆四年(1739年)中式进士,时年63岁。授兴化府教授,不久,以年老归休。他写《游九曲即事》诗,有句“招寻得胜地,九曲郁嵯峨。山围青天窄,势碍飞鸟过”“苔封石篆古,字画艰摩挲。飞瀑喷泉沫,九天倒银河。”描绘九曲溪磅礴气势。又清秀才许如泓也写有《游九曲山水赋》,赞述九曲风光的壮观。
  今九曲溪在中西林场辖区内,乘车可达,山上林竹密茂,美景今可胜昔。
  6.南浦、中西的土楼和土城
  南浦、中西的土楼甚多,今存者尚有7座:慎德楼、顺德楼、高厝楼、南浦楼、碧鹤楼、内窟楼和中径楼,还有大坪土城,各具特色。
  相传南浦后坑许湛(音dān)官生八子,他共盖九座楼,为自己和儿子居住。许湛官,名鄷,字西畿,号菊庄,锦田巨富,他盖的土楼在后坑者仅存二座:慎德楼和顺德楼。
  慎德楼 亦名白楼,在后坑村中,其特色是内圈圆楼,外圈半圆楼、方楼。正面与外楼相距6米处又建一座两层小楼,楼南有一口半月形水池,风格独具。
  顺德楼 在后坑村南侧小山坡上,方形楼,四角成弧形。有内外两圈,内圈高四层,外圈三层,颇崇峻。
  南浦乡龙桥村高厝楼自然村,有一座楼,称高厝楼。据传,该村原称高厝,为高姓聚居,建楼后,称高厝楼村。后来,高姓式微,今为许姓衍居。
  高厝楼 为方形,内外两圈。楼门向南,内楼有三层房屋,今已全部倾圮,仅存楼墙。楼门为圆拱形,颇具特色。外楼为两层楼房,大部分倒塌。外楼门为方形,上有石匾,刻“龙门屏瀚”,署名“张国经”。没有纪年。张国经,字一洲,号印梁,本县六鳌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至广东参政,加光禄寺卿。明亡,不仕清朝。从楼匾不纪年,可推为清初所题。因清初郑成功等在漳浦一带进行抗清活动,民众不予承认清朝帝号及纪年,故顺治初期的建筑物多不记年。张国经的书法与黄道周、张虚舟(名维藩、南靖人)等齐名,故高厝楼主人请他题匾,为土楼增辉。
  南浦楼 在南浦村中,为双圈圆楼,内外楼均双层。内楼直径30米,有两个较小的楼门,分为10间,均自置楼梯,各自形成独立小单元,楼屋顶出檐甚远。外圈直径60米,四面共开4个门,在土楼中独具一格。
  碧鹤楼 在龙桥村山后自然村,为圆形土楼,直径33米,内分24间,现改为12开间。门南向,门上石匾刻“碧鹤楼”。天井为鹅卵石铺就,今全楼保持完整。
  中西林场的内窟和中径工区保存2座土楼:内窑楼和中径楼。
  内窟楼 在内窟东侧一凸起小包上。楼为单圈圆形,直径仅20米,楼门建二层,楼内隔为12间,均单层。楼内走廊及天井均以卵石铺成,极富特色。
  中径楼在中径工区,此楼传为后坑许湛官所建“九楼”之一。楼为圆形,直径仅18米,高三层,楼内分为8间,是漳浦土楼中最小的一座。
  大坪土城在大坪村。大坪徐姓于明朝初期由南靖县雁塔迁来,先居大坪溪尾社,后建大坪城。大坪城应建于明末清初。城为石砌,有4个城门和1个水门,城门上均有门楼,门楼上各祀神明一坛:东门祀开漳圣王、观音,西门祀关帝君,南门祀王孙仔、土地公,北门祀善师公,还有水门祀注生娘娘。儒、道、佛三教神明齐备,尤其是土地公配有两尊一文一武的侍者,与县城现存古代土地公庙所祀者相同,更加显出民风古朴纯真。
  大坪徐氏祖祠两落半,其半落者实为前门,内曾挂“进士”、“父子登科”匾,其“父子登科”即父子举人,出在本地溪尾社下大屋;而进士是传衍广东的族人徐梦凤,中进士后来大坪挂匾。大坪人以为荣耀。
  大坪山色秀丽,桃李遍野,民风淳朴,有如世外桃源。
  7.官浔赵、沈、王、何古迹
  赵厝赵氏
  赵厝赵氏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同族有一支分衍华安银塘,称“北溪赵。”而赵厝处南溪之滨,称“南溪赵。”
  赵厝村外荔枝园中,有一座高大的墓道碑,上刻”大明诰赠奉直大夫、户部员外郎、国子博士赵公墓道”。这是赵厝人赵超的的墓道碑。赵超,字志腾,号拙轩,明天顺三年(1459年)举人,官南京国子监博士,以子赵浑而赠官。
  赵厝村中有一座四方大院,门上书“云南府”三个大字,这是云南知府赵浑的故居。赵浑,字伯全,号南溪,赵超次子。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进士,历官户部员外郎、郎中,云南、雷州、思州知府,因遭刘瑾之祸,又与辅臣费宏意见不合,就乞请致仕,原漳州知府、兵部侍郎陈洪谟赠诗:“风度凌凌老更芳,引年何事用昌阳。试看阶下丛草满,况说天边雨露长”。被戌镇海卫的吏部尚书陆完也曾到府拜访,并为其画象题辞,有句为:“所可写者,天之所与;其不可写者,乃先生之所自得,而世之所师。”对赵浑的为官为人极为赞赏。
  赵厝还有一座规制宏伟的官厅,是知州赵从谊的府第。赵从谊,字正宇,赵超六世孙。万历十三年(1585年)举人,官至永康知州。官厅为五开间三进的建筑,其中进官厅尚保存完好,大门外尚保存一座石旗杆座,雕刻精美。
  赵厝村还有两座土楼:赵家楼和裕昆楼。赵家楼为方形,约建于明代,楼外有护城河;裕昆楼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96年),也为方形,民国时期曾重修,今全楼保存完好。
  赵厝赵氏科举人物出现较早,其事迹多湮没,少有人知,但尚有迹可寻,这些是漳浦县历史文物的一部分,应予珍视。
  横口沈厝沈氏
  南宋间,沈元兴居漳浦县城北门西巷后厝,南宋末年,其子沈景善避乱于大帽山下,景善子积善(应为谥号)入赘横口傅德坤为婿,传衍成为横口沈厝村。
  沈厝沈氏第六世沈暹,字克高,号师古,务农为生,成为巨富,世称“沈百万”。明正统间,出粟数千石,赈救灾荒,朝廷敕旌”赈荒义士”,在村旁寨山下大道上建坊表褒扬。他后裔科甲连绵,称“科第世家”。
  沈厝沈氏有进士2人,举人7人,科举仕宦共17人,成为漳浦北区显赫的家族。其两名进士是沈汝梁和沈兆甲。沈汝梁,号衡岩,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南京广西道御史;沈兆甲,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官香河知县。沈氏最早登科仕者是沈章,成化十一年(1477年)中式举人,官新会知县。还有沈朝宾,天启元年中式举人,时年17岁,是漳浦县最年轻的中举者。
  今沈厝沈氏已式微,横口已为王姓衍居,沈氏祖祠尚存,村后沈厝潭边尚遗一块”科第乡贤世家”石匾,成为沈氏繁荣的印记。
  横口王氏
  横口王氏始祖王德邻,元朝初年从本县十五都的前雄移居横口,子孙在横口传衍,有祖祠三座,分别为谟房、良房、肃房的祖祠,以良房祖祠最堂皇,另又有良房王会派的宗祠一座。
  王会,字延亨,号梦斋,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历官道州知州、曲靖府同知摄府事。在道州时,有百姓81人被疑为盗,欲斩首,王会力白其冤,终得释放;在曲靖时,政绩显著,其宗祠有对联:“历仕十九年,两郡恩膏及士庶;曾活八一命,毕生德泽庇儿孙。”颂赞王会的政绩。
  王会孙、王节子王志逵、王志远、王志道三兄弟俱登科第,是漳浦县第三家”三凤齐鸣”(前两家是天顺、成化间,时属漳浦县的云霄吴氏吴永绥之子:吴原、吴震、昊泰;嘉靖间,乌石林氏林黼之子:林一初、林一阳、林一新)。王志逵,字而升,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举人,官绍兴府通判、云南白盐井提举;王志远、字而近,万历十年(1589年)进士,官至四川、云南右布政使,江西、广西左布政使;王志道,字而宏,号东里,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南明隆武时,召为吏部左侍郎。
  由于王氏的显赫,在官浔通往漳州大道的檺林铺(在今龙海市境)立“祖武同绳”坊表,以显荣宠。
  官浔何氏
  官浔何氏始祖添祖(上宗)、添福(下宗)于明初定居官浔,子孙繁衍昌盛。明清时,何氏科举仕宦较少,明万历十年(1582年),何日谨中式举人,未仕,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何奏成中式举人,官江阴知县。清嘉庆间,何鸣玉以外孙蔡本俊(大学士蔡新第六子)贵,赠奉政大夫,今官浔镇内尚存其故居“大夫家庙”一座,并悬挂蔡新及夫人何氏画像各一幅,颇值一览。
  官浔有一座王公庙,始建于元代,原称坎头庙、今挂匾“明山堂”,名似祖祠,实为神庙,原为何、蓝、吴、刘、沈五姓共建,祀三王,今庙内主祀开漳圣王陈元光、魏妈及其部将,还祀定光佛、三官大帝、保生大帝等,儒、道、佛神像均有,这是我国自清末以来三教合流在民间庙宇中的集中体现。
  相传明山堂曾设社学,蔡新少年时在此教书。并写诗数首,中有《独宿山房有感》:“时静高梧荡露莹,一牖来月共熙明。啼鸣未作人声绝,独宿山房夜气清”。录之以飨读者。
  8。杨美水库 古美山倪氏 石佛寺
  杨美水库风光
  杨美水库在赤岭乡东部山间,建于1972年,最大库容380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是漳浦县最大的水库。水库中原有洋尾桥村,有一座洋尾桥,古代官道从此通过。今洋尾桥村迁移到古美山村,“洋尾”写作“杨美”,称杨美村,而桥则淹没于水库中。水库库区东端伸展到马坪镇,水库管理处设在马坪镇辖区内。
  杨美水库在崇山峻岭中,湖光山色,交映相辉。近来有不少游客至此领略大自然景色,有兴趣者还可临水垂钓,陶情忘机。漳诏高速公路从水库西端跨过,大桥雄姿,南来北往的车辆,为库区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美水库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已有厦门等处富商在此建别墅,并有服务行业出现,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游览。
  古美山倪氏
  古美山,俗称狗尾山,今杨美村所在地。古美山为倪姓衍居地,今倪、蓝二姓混居。倪氏于明清出了几个名人,明万历八年(1580年),倪云鹏岁贡,授训导,为倪氏初出仕者。
  倪大器,字汝琏,号崧山,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徽州府歙县知县,执法严明,荐提升,卒于官。倪大器与文学家袁宏道同榜中式进士,两人交谊颇深。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初任吴县知县,后来辞官养病,组织诗社,吟诗作赋,倘徉山水。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欲游黄山,致书倪大器,叙谈友情,并请倪大器转告徽州知府、诗友陈所学,招陈、倪同游黄山。大器孙俊明,字伟士,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南明隆武时,授兵部员外员;俊明弟中明,宗祯十五年举人。
  古美山倪氏分衍海澄金鳌(在今龙海市白水镇)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金鳌人倪立品,号桂峰,中式进士,未仕,卒后葬在祖地古美山长桥仔山间,墓至今保存完好。又古美山何厝桥山间,尚存一座建于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的坟墓,墓主系庠生倪志皓(谥号)。用隆武年号纪年的坟墓不多见,此墓颇有其历史意义。
  古美山倪氏大房祖祠已重修,三房祖祠在村对面大路边,现已倒塌,祖祠前原有五、六座石旗杆夹,今尚存一座半,为倪氏的繁荣留下可贵的文物。
  石佛寺
  天佛寺在杨美村中层社北侧、杨美水库南岸山中,约建于宋代,寺在一天然石棚中,石棚前略加构筑作石室,石室阔、深均5米,中有一台殿,祀石雕弥勒佛一尊。石佛高1.06米,宽1.66米,作侧身坐姿,祖胸露腹,双手扶膝,笑口常开。佛像之下有四尊小人物,头戴宋式幞头,着官服,拱手朝拜。
  据传,五代僧人契此,居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他常以仗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即乞,人称布袋和尚。他有《辞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万亿。时时示时人,时人不自识。”世人遂以他为弥勒佛的化身。今佛寺前门都塑有弥勒佛,笑口迎人,就是以布袋和尚的形象来塑造的。
  杨美石佛寺不祀其他佛,仅奉祀弥勒佛,保持古朴的风格,极为少见,成为杨美水库风光之一,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将招引更多的游客。
  9.雨霁顶三界公坛
  赤岭乡山坪村雨霁脚自然村后小丘上,有一处独特的祭神坛,所祭之神称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
  三官大帝属何神?解释虽多种,但基本认同为天官、地官、水官三大帝,三位尊神分别主管天界、地界、水界,故也称三界公。这是我国古代民众对大自然威力的崇拜,既原始,又朴素。三界公坛的特点是没有庙,没有神像,仅在露天适当位置筑一座祭坛,定时祭拜,这与封建时代官方筑坛祭天地的形式相同。道教或民俗庙宇及某些祖祠中,在进门的后横梁上悬挂三界公香炉与灯,以供拜祀。一些民居宅中门内也悬挂三界公炉与灯,定时虔拜。
  雨霁顶三界公坛约建于清代中期。相传三界公香炉是从赤土乡炉飞村九落庙飞来,落在雨霁脚村榕树上,民众就在村后土丘上建坛奉祀。现存石碑7通,都是清代刻立,记述信士捐田、捐金事迹及名录,时间最早是清嘉庆九年(1804年)的捐田碑记。信士的地域颇广,包括龙溪、海澄等县和本县各地。
  三官大帝有三个祭祀日:天官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地官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水官为农历十月十五日。雨霁顶三界公又有其特定的大祭祀日期,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农历逢寅、辛、巳、亥年举行,具体日期为正月下旬的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选择一天为祭祀日。届期,漳浦、芗城、龙文、龙海等地民众云集雨霁顶,人数最多时达5万多人,平常也有3万人左右参加祭礼活动。除祭祀外,民众主要是装“辇”和“艺”,还有舞龙、舞狮等民间娱乐活动。“辇”是在一个宝塔式的六、七层台架上,糊上纸雕和各种图案等民间美艺工艺品;“艺”是在一个妆满彩花的长方形台架上,坐着一对化妆的童男女。“辇”和“艺”都是由四个人抬着游行,古色古香。更有一大群妇女,束着裙围,手拿扫帚,在游行队伍的神座前清扫道路,以此许愿,乞求家庭平安、兴旺,风采特异。
  1992年,台胞捐资在原祭坛上建一座顶上开孔的大葫芦顶亭子,便利于香客拜祭,也使祭坛更为壮观。祭坛旁原有一座辅顺将军庙,祀开漳功臣马仁。据传,提督蓝理征台时破肚拖肠血战,是因身上怀有辅顺将军马仁的香火,得神灵相助而能大难不死,故在此立庙崇祀。后增塑三尊三官大帝神像祀入庙中,使三界公更加形象化,一改过去没有庙,没有神象,仅有祭坛与香炉的现象。今在此旧庙址上新建一座规制宏伟的三官大帝庙,雨霁顶也将吸引更多香客与游客。
  雨霁顶三界公是漳浦县民俗信仰较为独特的,既古朴,又有创新。漳浦一带除这畲乡外无此盛况,各地畲乡除漳浦外也无此盛况,值得游览。
  10.石椅蓝氏祖祠 西来庵
  石椅蓝氏祖祠
  赤岭畲族乡住民多为蓝姓,其总祖祠“种玉堂”在石椅村,堂名取“蓝田种玉”之意。祖祠为两进三开间结构,占地4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年间由提督蓝理捐资重建,即为现在的规模。原祖祠挂满牌匾,大门外遍立石旗杆座多座,十分显耀,蓝氏成为著名望族。后裔传衍漳浦、南靖、平和、晋江、漳平、福鼎各县和广东、浙江、台湾等省及东南亚。
  赤岭蓝氏自清康熙、乾隆间,出了提督蓝理、蓝廷珍、蓝元枚,还有蓝理之弟蓝瑶、蓝瑗、蓝珠以及总兵蓝家杰、蓝国廷等20多员武将。蓝理,字义甫,号义山,苌坑(今赤岭畲族乡)石椅下尾仔人。为清靖海将军施琅的先锋官,出征台湾,破肚拖肠血战,官至福建陆路提督;蓝廷珍,字荆璞,苌坑土塔后营人,后定居湖西新城。青年时,投军叔祖蓝理部下,勇猛善战,官至福建水师提督;蓝元枚,字卜臣,号苌溪,廷珍孙。历官江南(省)提督、福建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参赞大臣。
  赤岭还有文科进士、举人多人:蓝铭球,字彤石,号紫涛,土塔大厝人。天启四年(1624年),由广东中式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登进士,官至御史,族人称“大巡按紫涛(陶)公”;蓝应元,字资仲,号春圃,别号古萝先生,石椅古萝村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太常寺少卿、礼部右侍郎,参与纂修《四库全书》,族人称“蓝翰林”;蓝彩琳,赤岭石椅大厝人。自幼聪明好学,乾隆十五年(1750年)中式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乾隆十七年登进士,为人潇洒不群,林下自乐,后裔称“解元公”;蓝兆櫆、蓝陈略,赤岭大墘人。父子分别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和清康熙八年(1669年)中式举人,蓝陈略任建阳教谕,大墘祖祠挂匾“父子登科”;蓝鼎元,字玉霖,号鹿州、任庵,山坪村山尾顶人。清雍正元年(1723年)拔贡,官普宁知县、署广州知府,此前他曾为蓝廷珍幕僚,对平定、治理台湾献谋划策,被誉为“筹台宗匠”,并写下《东征记》、《平台纪略》,他的著作有《鹿洲全集》。
  值得一提的是,蓝氏祖祠后厅正中有一个“福”字大木匾,据传是康熙皇帝御书赐给蓝理,蓝氏族人以此为宝,恭敬地挂在厅堂正中。又顶厅石柱联:“铜柱海疆曾著绩,铁衣戎略夙知名。”据说也是康熙御赐,这些匾联,为蓝氏祖祠增添异彩。
  西来庵
  西来庵,在石椅村南大石脚自然村,祀如来佛,因佛来自西天天竺,故名庵为“西来”。顶厅柱联:“金身现相,佛从西来耳;如在其上,放眼宇宙兮。”庵为三开间两进结构,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康熙间,石椅人蓝瑗重修。蓝瑗,字佑臣,号蘧侯,蓝理四弟,以军功官至金门总兵。庵前有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立的《西来庵缘田石碑》一通,是蓝瑗子蓝国麟、国辉记述其父捐资修庙、购置缘田之事。
  今西来庵已重修一新,游人在观览蓝氏祖祠种玉堂之后,都乐于到西来庵一游。
  11.玳瑁山悟道岩、天湖庵、金仙庵
  玳瑁山,原称大帽山,在漳浦县北部与龙海市交界处。据旧《漳浦县志》载:“大帽山,在县北五十里二十八都境,上发脉龟山,经小帽而至。山大而峻,四面林木苍郁,顶上有黄茅,形如戴帽,又名戴帽山。”北宋儒士蔡元鼎曾在此讲学,前来听讲的学生先后近千人,被尊称为蒙斋先生,并建祠崇祀。南宋时,朱熹题祠匾:“立志圣贤”。
  玳瑁山自宋至清建有许多佛寺,有悟道庵、天湖庵、普陀庵、碧玉庵、金仙庵、龙云庵、石狮庵、弘道庵、常春庵、报德庵等,遍山皆寺院,钟鼓佛号相闻。今多倾废,存者尚有悟道、天湖、金仙三座古刹。
  悟道庵 也称悟道岩,在大帽山顶,距玳瑁山茶场约3公里处。宋末元初,蔡逢甲建。明嘉靖中,僧智嵩重修。崇祯十六年(1643年),副都御史、县人王志道重修。庵前巨石上有清乾隆四年(1739年)的摩崖碑记,记中载:“悟道岩者,宋咸淳进士蔡讳逢甲,感国祚终,隐避所也。后置田招僧居守,府、县志之。历元、明至今,代有兴废……。”雍正元年(1723年),僧黎峰重建,并置缘田、定地界,故乾隆时立碑记述。今岩寺左侧尚存元至正间刻的石槽一口,收集历代僧师墓碑多个,碑中刻有“临济宗”的字样,为可贵考古资料。
  悟道岩今已重修一新,佛相庄严,岩寺虽在崇山中,而香火旺盛。庵前有大忌石,高30多米,附近还有玉川、瀑布、石鼓、龙潭、宝珠石等胜迹,是游览、避暑的好去处。
  天湖庵 今称天河庵,在悟道岩西南,明成化十年(1474年),僧澄心建。嘉靖三十五年被毁,僧智珠重建。庵寺在深山中,山谷幽邃,隔绝尘嚣。今已修葺一新,游悟道者必乘兴一览天湖为快。
  金仙庵 在悟道岩北,今属龙海市辖区。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僧智海建。因建庵时,得老宿指导,疑为仙人点化,故称庵为“金仙”。明万历间,邑人赵居庭重修,久而倾圮。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僧如定募资重建。庵前有一方池,池上架桥,池旁绕以石栏,颇得山水、园林之胜概,今修建一新,颇值一游。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林祥瑞
责任者
王文径
责任者
林士章
相关人物
陈缵
相关人物
赵茂青
相关人物
赵廷魁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廷魁
相关人物
张若化
相关人物
吴叔告
相关人物
吴强老
相关人物
李率泰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郑经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