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鸿江一带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26
颗粒名称: 六、鸿江一带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1309-13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鉴湖是漳浦县的一个淡水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里曾是海湾,后来因海沙淤积而形成湖泊。鉴湖周边有多个村庄,其中陈姓环湖而居,湖水清澈如镜,因此得名鉴湖。这里还有著名的鸿江书院,是陈天叙所创建,他的后代陈奂、陈烈等都是科甲出身,家族显赫。鉴湖自然景观优美,有“鉴湖十六景”等景点,还是鲍鱼养殖的场所。此外,这里还有大荟山岩画、古刹及佛昙石刻等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内容

1.鉴湖史迹与风光
  佛昙镇后许和轧(斡)内两个行政村,古称鉴湖,俗称大坑。两村陈姓环湖而居,因湖水清莹如镜,故名为鉴湖,地也因之得此雅称。
  鉴湖地处鸿江地区,著名的鸿江书院就在鉴湖,创建人陈天叙,字则彝,号困翁,他博通经史,重视对子侄的培育。他的长子陈翼、三子陈亹,均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中式举人,称“双桂联芳”。陈亹,字尚勉,号梅庵,于正统元年(1436年)登进士,官至广东左布政使;曾孙陈奂,字朝美,号古愚,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官至贵州参议。因参议是布政使司高级官员,所以,俗称“大坑出布政”;曾孙陈烈、七世孙陈公相俱中进士,分别官武进知县和广西副使。鉴湖陈氏,科甲连绵,家族显赫。陈亹还请当时的名人:江西人、状元陈循,漳州人、探花谢琏,莆田人、探花林文,分别为父陈天叙、长兄陈翼、次兄陈肃撰写墓志铭,为鉴湖陈氏增色。
  鉴湖陈氏大祖祠在轧仔内,靠湖东端,临湖而建,坐南向北。后许陈奂派祖祠靠湖西端也临湖而筑,坐北向南,两祖祠隔湖互望。鸿江书院今已倾废,其后面石洞犹存。又布政陈亹从广东带乌叶荔枝种苗回家乡种植,很快就传播全县,事载《漳浦县志》,至今传颂。
  鉴湖本是一个海湾,后来,近海处海沙淤积,使海湾与海隔断,形成一个大湖泊,有趣的是,由海湾形成的湖竟然是淡水湖。此外,还有莺湖、南湖、庵湖、草湖,合称五湖。今四个小湖已淤塞,仅存鉴湖。鉴湖自然景观颇多,有“鉴湖十六景”:太峰倒影、鉴水澄清、猴公拱日、将石参天、巾峰耸秀、髻岫迎烟、乌纱启瑞、玉笏凌云、西崖积翠、南浦归帆、龙川怪石、凤井清泉、石屏映月、灯架生花、仙石遗迹、海天旭日。历代有不少咏鉴湖和“十六景”的诗。
  今鉴湖建有全县著名的鲍鱼养殖场,到此游览者在观赏鉴湖风光之馀,还可观览鲍鱼养殖。
  2.大荟山岩画、古刹及佛昙石刻
  大荟山在佛昙镇下坑村西,其东麓岩石上有6组岩画,主要由点、弧线和较短线段组成。岩画刻痕剥面角度甚大,系以石质工具完成的。岩画内容以大蹄形和弧圈中带点为主,可推为母系氏族的象征。附近笔架山曾发现商周时代的遗址,故岩画产生和年代可推在商周时期。
  大荟山岩画是漳浦县继石榴镇巽石岩画之后发现的多组岩画,且比前者丰富,是研究闽南古人类活动的珍贵资料。
  大荟山麓有古佛寺安德院,明末已废。20世纪80年代重建,称海日岩,岩侧有乱崖泉眼,有摩崖石刻二处:一为“漱玉”,传为郑解元书;一为“功德水”,无署名。据《漳州府志》、《漳浦县志》载,宋熙宁间进士郑郊,解元,漳浦白石人。他的《鸿江赋》是描写鸿江的风物人情的诗篇,如“金浦之郊坰,距三舍而有馀,厥有胜景,其名鸿儒”、“举鸿江之胜概,虽笔舌而难穷。又若埭田水足,农务方春。晚蓑披雨,晚笠耕云。白水青秧,纵横远近布棋局;平原旷野,参差高下叠龙鳞”等等,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鸿江农耕图。
  佛昙原称佛潭,因芙蓉山上有石似佛头,倒影在山下潭中而得名。芙蓉山称第一山,山上有石刻多处,佛头巨石上刻“太乙峰”,取唐诗“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之意。此外,尚有“芳林”、“樵云径”、“华岩池”、“功德水”、“知堂坟界”等。据传,佛昙人、明代进士杨守仁、杨一葵父子在此山中读书而成名,其读书处遗址尚存。杨一葵有《登太乙山》诗,载《漳州府志·艺文志》。
  佛昙桥头的莲山有一巨石,上刻“清、慎、勤”三个大字,署名“朱熙”。朱熙,字琛甫,湖南汉寿人,1934~1937年任福建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时专署设在漳浦。“清、慎、勤”出自宋代吕本中的《官箴》,该书开头即揭示“清、慎、勤”三字为当官之法。清康熙皇帝对此箴言极为赏识,御书“清、慎、勤”三个大字,刻石赐内外百官,以为训示。朱熙刻此箴言用以自勉及告诫属下官员。
  3.佛昙赵、杨、黄、康、林等史迹
  佛昙,古称佛潭,因在鸿儒江上建有一座桥,以地名为桥名,称佛潭桥,后来反以“佛潭桥”为地名,官方文书和地方志都作“佛潭桥”,而又简称佛潭,后作佛昙。据旧《漳浦县志》记载:“佛潭桥,在十七都,元至正六年(1346年),乡人陈重显建。”所建的桥,即遗留至今的大石桥。而在此之前,应有简便木桥供人过往。唐朝开创漳州的陈元光写下《晓发佛潭》诗:“朝暾催上道,兔魄欲西沉。去雁长空没,飞花曲径深。车沿桥树往,诗落海鸥吟。马鬣嘶风耸,龙旌闪电临。峰攒仙掌巧。露重将袍阴。农唤耕春早,僧迎展拜钦。看看葵日丽,照破艳阳心。”由此足见佛潭桥历史之悠久,以至成为地名。过去,官方用官话(近似于现在的普通话),“佛潭”音近“浮南”,至今,民间尚称“佛潭桥”为“浮南桥”,又称“桥头”。
  佛昙原来杂姓混居,有赵、杨、黄、康、林、游等姓氏。赵、杨、黄是南宋皇族、国戚、侍臣的后裔,宋亡后,几经迁徙,定居佛昙。
  赵姓是宋闽冲郡王赵若和的后裔,衍居下赵、积美一带。明隆庆年间,出了进士赵范,官至浙江副使。万历闾,赵范择地官塘(今湖西)建城堡,移居赵家城,族人大都随之迁移。今下赵尚有赵家古楼遗址。
  杨姓是宋末杨太后弟杨亮节第三子杨盛(世隆公)的后裔,由下坑发祥,传裔佛昙各角落及外地。明代出了杨守仁、杨一葵父子进士,杨氏成为显赫家族,杨一葵修筑海堤,民颂赞之。今佛昙地区大部分为杨姓衍居。
  黄姓是宋末侍臣黄材的曾孙黄寿夫(鸿禧公)的后裔。明代,黄姓曾在佛昙建梅月城。清初,举族迁居湖西。康熙间,出了黄性震,官至湖南布政使、太常寺卿,倡建诒安堡(即湖西城)。
  康姓原是佛昙主要姓氏之一,在佛昙桥南端衍居,形成村落,称为康厝,祖祠在桥头的莲山。康姓于明清时代出了不少人物,有举人、贡生共9人,出任同知、知县等职务。后来,康姓逐渐式微,一部分迁居赤湖北桥。
  林姓居住于佛昙桥西二里处港头村,其始祖于元末明初从漳州涂白迁来。港头原为刁、范所居,现尚存刁氏土楼遗址。港头林姓于明代出了林表、林敬、林绍祖孙四世三个进士,因都任过知府,俗称“港头出知府”;清代,出了总兵林承,以其母陈氏名义,重修佛昙桥。港头祖词对联为:“左右曰贤,大夫曰贤,国人皆曰贤,庶无忝乡贤俎豆;父二千石,子二千石,孙又二千石,冀丕承万石家声”。其祖祠灯号为“四世进士”、“代阅赐蟒”。颇为显赫。
  佛昙还有其他姓氏,如元代建佛昙桥的陈重显家族,似与附近的鉴湖、马坪陈氏不同支派,今佛昙下苏陈姓,其祖源未详,疑为陈重显后裔;佛昙园东,原有游姓衍居,明代,出了孝子游宜,知县郑禧赠钱助其葬父,知县慎蒙旌表其为“孝子”,知县黄应举为置立游孝子祭田,并立碑纪念。今佛昙也已无游姓。
  今佛昙尚存《致吾杨公修堤功德碑》、《陈氏太夫人造桥功德碑》和《黄公立游孝子祭田碑》,记述佛昙地区的部分历史。
  佛昙的自然景观颇为特出,有“佛昙八景”:佛头倒影、芙蓉茂盛、龟蛇聚会、钟鼓分明、黄蜂出巢、猫公照鼠、鸬鹚箍项、王公看印。后又增:龙井甘泉、公婆有应,合为“十景”。此外,附近的新安也有“八景”:美山毓秀、印石提鹰、龙船趴倒、莲花茂盛、石狮戏鼓、龟蛇咬球、七星坠地、官岭落龙。这么多的景观,让游览者大饱眼福。
  4.“万石、秋卿”坊与杨氏祖祠
  万石、秋卿坊
  万石秋卿坊在佛昙岸仔头,为刑部郎中、知府杨守仁立。杨守仁,字嘉复,号蓉江,佛昙下坑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是佛昙杨姓首登进士者,历官刑部郎中,建昌、严州、太平、黄州知府和广东副使。刑部古称秋官、秋卿,知府别称二千石,因他任过四任知府和副使(品位与知府同为正四品),故称为“万石”,也预兆子孙多人官至二千石之意。石坊仅个别构件跌落,基本保持完好,是漳浦县珍贵的历史文物。
  杨氏祖祠
  佛昙杨氏祖祠有二处较著名,即杨氏大祖祠和下坑杨氏祖祠。
  杨氏大祖祠建在岸仔头,是佛昙杨姓总祖祠,元明时,原建在佛昙桥北。清初战乱遭兵灾,复界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移建原梅月城中,前后两进,前有鱼池,规模较宏伟。历代均有维修,祖祠中有修建碑记三通。今为佛昙老人活动中心。
  下坑杨氏祖祠是佛昙杨氏三房祖祠,规制颇高。明代嘉靖、万历间,出了杨守仁、杨一葵父子进士,十分显赫。杨一葵,字翘卿,号致吾,又号绍江。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云南左布政使。祖祠大门对联为“二字公忠不夜珠,光钦帝命;一团清正分霄露,气静天台”。颂赞杨守仁父子“公忠、清正”的政绩。崇祯八年(1635年),祖祠重修,有碑记一通,立于祖祠中,时杨学皋为县学庠生,参与修建,列名碑上。至清代,杨学皋官至左都督加太子太保,世袭阿思哈哈番,四子杨玮袭职,封同安伯,也极为显赫。
  下坑杨氏祖祠在芙蓉山下,俗称“天才”,为形胜之地,与杨氏大祖祠齐名,是佛昙游览景点之一。
  5.马坪仙都宫 小东岳庙
  仙都宫
  马坪镇仙都(山兜)村有一座建于元代的“保生大帝”庙,称为仙都宫。保生大帝俗称大道公,姓吴名卒(一说为吴本),北宋时,原泉州府同安县白礁(今属漳州龙海市)人,以草药医病济世,称吴真人。后在原漳州府龙溪县青礁(今属厦门市海沦镇)修道,逝世后,青礁、白礁各建慈济宫奉祀,分别称东宫和西宫,均为祖宫。漳浦各地也奉祀保生大帝,但大部分已与其他神灵合祀,独祀的宫庙不多。
  仙都宫是三开间构筑,左右有厢房,宫前莲花状石盆为元代风格,是漳浦县保生大帝宫庙中历史悠久、规模最大的宫庙。宫中有石碑二通,系清代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修宫庙和道光五年(1852年)捐缘田的碑记。今宫庙保存完整,文物品位颇高,值得一览。
  小东岳庙
  马坪镇文安村河后社的大路边,有一座特殊小庙,是近年来新建的庙宇,祀仁圣大帝,称小东岳庙。
  东岳大帝是祀东岳泰山之神的庙宇,各府、县所在地都建庙奉祀。后来,把神形象化,称为仁圣大帝,塑像庙中,成为主持赏善惩恶的神灵。庙中多塑阎罗王及鬼卒神像,甚为阴森吓人。历代士大夫对东岳庙多持贬抑,漳浦县城东岳庙就多次被拆毁。
  乡村本无东岳庙,河后社的小东岳庙据说是从外地引香火而奉祀,因是单间小庙,只塑仁圣大帝像,没有其他的鬼神,与一般保护地方安宁的神相同,虽名为“东岳”,其实乃普通神祠,颇具特色。
  6.林进屿滨海火山景区
  林进屿滨海火山景区在前亭镇辖区内,北起与龙海市交界处的崎沙湾,经香山半岛、江口湾、皇后乳山(以两山并列如双乳,传说因此出了“井尾皇后”面得名,又因两山于明代都设置烽火台以报倭警,又名烟台山、烟楼山),沿后蔡湾至井尾半岛,景区海岸线全长18公里。在景区海域内有林进屿和南碇岛两个神奇的火山岛,古火山地貌保持较为完美,在世界上极为少见,经国内外专家论证,确认为世界珍贵古火山地质地貌资源景观。
  林进屿古称连进屿,南碇岛古称南镇屿。据《漳浦县志》载:“连进屿,俗呼大屿,在南镇屿之右”。“南镇屿,与东镇屿东南相望,为镇海卫案山,离城十馀里,与儒学相对。”连进屿讹为“林震屿”,说是长泰县人、状元林震曾在屿上读书,编成民间传说。“林震屿”又讹为“林进屿”,约定俗成。又前亭镇一带多由火山灰构成的黑色土壤,称为“乌土”,有俗谚:“乌土砧,落雨粘。”并把“乌土”跟历史上传说人物罗隐凑在一起,说“皇帝嘴乞丐身”的罗隐在前亭一带拉屎,所以前亭有肥沃的“乌土”。史志的记载和民间的传说都没能解释林进屿火山景区地貌的形成,以及附近土壤的成因,只有用现代科学知识才能获得正确的答案。
  林进屿景区内的火山地貌属于新生代中新世2861万年前及1514万年前、1320万年前到100馀万年前陆地间断性多次火山喷发而形成的产物。其间突出壮观的有柱状节理玄武岩景观、古火山喷口群景观、海蚀火山熔岩景观、玄武岩球状海蚀画廊景观等等。在景区内还有国家特级沙滩,可与太平洋中夏威夷沙滩相媲美。
  景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是旅游观光的好地方,游人到此可大开眼界,叹为观止。现已成立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和风景区开发公司,对火山景区进行开发,以适应广大旅游者的需求。2001年12月2~8日,全国第6届旅游地质年会在漳浦召开,对滨海火山景区的开发,将起极大的促进。
  7.前亭梅水宫 官路大安楼
  前亭梅水宫
  前亭镇墟仔村有一座梅水宫,为一进三开间建筑,前开三个门,中为大门,两门较小,也直出,别具一格,门面全用石雕,十分精细。宫中祀明末为国殉难的黄道周,神座两侧有四尊小雕像,是与黄道周一齐殉难的四门人。正中大门对联为:“梅开岭上,浩气偕乾坤并寿;水聚天心,精华与日月齐光”。颂赞黄道周的浩然正气,与天地并存。
  黄道周,字幼玄,号石斋,漳浦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时,召为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带兵至江西婺源抵抗清军,十二月,兵败被执。隆武二年三月,黄道周就义于南京。殉难的四门人:赖继谨、蔡春溶、毛玉洁、赵士超,时称“四君子”。
  梅水宫是漳浦县唯一塑像奉祀黄道周的一座庙宇。据传,黄道周在福州组织义兵抗清时,前亭黄姓族人组织百多名健儿前往投效,兵败时,也全部牺牲。因此,在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认黄道周为忠臣,赐谥忠端后,前亭黄姓即建庙奉祀,也以祭慰随征族人。
  宫庙中在偏殿祀三尊保生大帝,分别为红脸、黑脸和金脸。保生大帝原祀在前亭北侧石古村的慈济宫,宫旁形成一村落称“宫头”。今石古、宫头等村社已荒废,保生大帝移祀梅水宫,儒道合祀。
  游览梅水宫,既可瞻仰黄道周圣像,也可体验到民间纯朴的民间瞻仰。
  官路大安楼
  前亭镇文山村官路自然村有一座双圈圆楼,称大安楼。楼墙全部用花岗岩条石建成。内楼高三层,直径27米,自地面至3米处,均以条石细凿精砌而成,不加灰浆,石缝密合。内分12间,楼门向南,门上石匾刻“大安楼”,左刻嘉庆壬戌年春”,右刻印章二处,其一为“文山许氏”。外楼楼门保持完好,及存2间房屋,其馀已拆毁。据石刻可知建楼时间为清嘉庆七年(1802年),据村人传述,建楼者是文山官路人许文臣。大安楼是漳浦唯一全部用石头建成的楼,在闽楼群中,可与华安县沙建镇上坪村升平石楼相媲美。
  古代,漳浦官浔通往港尾的大路从此经过,故村名为官路,原为黄姓所居。清乾隆间,文山许氏才至此居住,烧炭销售,至第二世,许文臣经营有方,成为巨富,生有八子,建楼聚居,因官路村地处丛山中,购买壳灰不方便,而附近花岗岩丰富,于是不采用春土板筑土楼,而采用就地取材,凿取石头建楼。
  今赤兰溪水库区延伸至楼下坑垅间,湖光山色,掩映石楼,别有一番情趣。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林祥瑞
责任者
王文径
责任者
陈天叙
相关人物
陈翼
相关人物
陈亹
相关人物
陈奂
相关人物
陈循
相关人物
谢琏
相关人物
陈天叙
相关人物
陈翼
相关人物
林文
相关人物
陈肃
相关人物
郑郊
相关人物
方春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