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海云山、灶山之麓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25
颗粒名称: 五、海云山、灶山之麓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7
页码: 1293-1309
摘要: 本文章介绍了漳浦县旧镇港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周边的人文景观。旧镇港是漳浦县的重要港口,历史上曾是军事要塞。文章详细描述了铳城的历史渊源和地理位置,强调了其作为军事据点的重要性和险要地势。同时,文章也介绍了秦溪城的历史背景和建设原因,以及其作为旧镇城拆毁后重建的城池的历史意义。此外,文章还介绍了海屋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以及天后宫的始建和移迁历程。天后宫旁的翰林府也被保留完好,并介绍了其家传的高雅糕点“翰林府糕”。整篇文章通过对旧镇港及周边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的介绍,展现了漳浦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内容

1.旧镇港 铳城 秦溪城
  旧镇港
  旧镇港在鹿溪出海口,北岸为旧镇,东至石柄铳城山,西至旧镇桥闸,港域向南延伸至六鳌虎头山,出虎头山为浮头湾,为东海。
  旧镇,宋代称敦照镇,是漳州四个古镇之一(其他三个镇为海口、峡口、清远,即今海沧、江东、石码)。漳浦一带许多货物都经旧镇集散,每年征收商税颇多。明、清以至20世纪30年代,旧镇港是漳浦县一个重要港口,千帆云集,万商毕臻。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阻止日本从海上进攻,采取投石锁港,造成一道水底封锁线,抗战胜利后,旧镇商家出资雇工挖一个开口,供小型汽船、帆船进出。
  1986年,漳浦县人民政府对旧镇港进行疏浚,清除乱石封锁线,加深加宽港道,千吨级海轮可驶入旧镇港。1991年,在旧镇港东侧的铳城山下建一座1000吨级轮船装卸码头,年吞吐量可达10多万吨。
  今旧镇港已恢复昔日的繁荣,台湾商船也至此进行贸易。漳诏高速公路旧镇大桥从港上跨过,古港更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铳城
  铳城在旧镇后港尾与石柄村之间的小山上,正当旧镇港转湾处,西迎鹿溪来水,南对六鳌虎头山,地控旧镇港咽喉,形势十分险要,是守御海防的重要军事据点。
  明天启年间,施邦曜任漳州知府,深知漳浦沿海屡遭寇患,而旧镇为漳浦县城的前卫,列为海防重镇,修建了旧镇城。后他升任福建右参政分守漳南道,又于崇祯七年(1639年)在此山上筑一略呈圆形的铳城(即炮台),因而,此小山亦名铳城山。
  今铳城已拆,仅存墙基。城旁原有明嘉靖间举人林一初墓,已迁移。现仅存小山北侧大岩石上刻“福建右参政、分守漳南道施爷惠建铳城功德碑”。山下西侧修建一座旧镇码头,可停靠千吨级海轮,货物转运颇为繁忙。站在铳城山上眺望,鹿溪下游、六鳌海上景色尽收眼底。
  秦溪城
  秦溪城在旧镇西侧二里处的秦溪村后小土丘上,因城中设兵营,故也称秦溪营,其西南侧形成一个村落,称营脚社。
  秦溪城又名营脚城,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为了杜绝郑成功军队对陆上的取给,下令迁界,次年(康熙元年)漳浦县严厉执行迁界令,旧镇以东、梁山以南为弃土,旧镇城被划在界外。拆毁旧镇城,在秦溪村后小丘上建城,设千总驻防。城有东、西、南三个门,南门为正门,现存东门石匾“晏海门”,旁有“康熙元年”字样。城墙部分倒塌,城中尚有房屋建筑遗址3处。东门外城墙脚下今尚存一片荒地,无人耕种,据传为守城官兵墓地,再往前是一片平坦园地,为当年练兵场。
  旧镇港是一个重要港口,也是兵家必争的要塞,铳城、秦溪城都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时而建,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
  2.旧镇海屋 天后宫 李辅胜庙 关帝庙
  海屋
  海屋,在旧镇人街尾海滨,东为民居,西为关帝庙、为十秀街,南临旧镇港,北靠人街尾。海屋约构筑于明代初期,为文人雅士游览、栖息之所。原为巨石瞰江,傍石筑屋,建亭石上,左倚石壁,右崎石门,海潮时至,舟帆飞迅,晓色初暾,浮光万顷,为瀛海一奇观。
  明万历间,进士刘庭蕙重修,清代也屡有修葺。康熙间,邑人蔡来朋有诗吟咏海屋佳景:“楼台隐隐出波中,断度何烦匠石功。户闼雕镂疑鬼斧,门棂丹漆自天工。高卑难测随潮汐,成毁何关着雨风。欲向津头思一览,应从汉使泛槎通。”内有一佛室,祀观音菩萨。巨石上摩崖颇多:清三原县丞、邑人李实薰书的“引人入胜”,乾隆间僧信仟书的“海屋”、“石室馀芳”,无名氏篆书“听涛”、“雾霭”、“砥柱”,民国时期,福建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兼漳漳浦县长朱熙书的“磐石”,漳浦县长黄明日书的“天池”,还有霞城(漳州)陈亮为绍南居士题的诗一首:“广厦何须千万间,一台明镜众欢颜。开缘说法由居士,隔海观音带笑看。”今石上重建一亭,登亭观涛,凭栏怀古,的是一游览胜地。清同治间,知县斌敏因公事夜宿海屋寺,写下《秦溪澳海口验船寓石屋寺》诗:“地接南溟近,风沙扑面过。童山无一发,沧海有回波。估客乘烟雾,居人拾蚌螺。何年留石屋,长此礼维摩。”
  天后宫
  旧镇天后宫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翰林院庶吉士、镇人张先跻倡建。张先跻,字愧日,原赤土溪东人,其母林氏携先跻迁居旧镇城外,雍正八年(1730年),登进士,选庶吉士,未散馆,以母老乞休,建“翰林府”赡养老母。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旧镇由于港口贸易兴盛,率先辟建水泥街道,建新福街、前街、后街,构成“人”字街,天后宫原在新福街,适碍路线,移建在“翰林府”旁今址。移建时,按原构件搬迁,照样重建,今新福街尚留地名“宫前”。天后宫神座前石柱刻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三楚参藩(湖北布政司经历)、邑人李大登题联:“砥柱安澜夸旧镇,湄洲焕彩绕新宫。”门外亭间有石碑三通,分别为乾隆五十六年、民国十三年、民国二十一年刻立,记述天后宫始建及移迁事迹。
  天后宫旁张先跻的“翰林府”,今尚保持完好。翰林府有家传的高雅糕点,以绿豆、白糖精制而成,小巧玲珑,香润清凉,称“翰林府糕”,远近驰名。游客在观览天后宫后,可顺便参观这座旧镇唯一的古代官宦府第,也许还可品尝到“翰林府糕”。
  李辅胜庙
  李辅胜庙在城内大潭右后侧,俗称大庙。前后两进,主祀唐辅胜将军李伯瑶及汉广平王吴汉。庙始建于清康熙间,后倾废,今重建一新。据重建时出土一残存石柱联为:“……漳水,勋猷诸佐冠”,可知此庙确系崇祀辅佐陈元光平闽开漳将领的庙宇。重修后规制比前更为宏伟壮观。“广平王”讹音为“许平王”,东汉吴汉封广平侯,历代褒封为广平王,因吴汉曾“亡命渔阳”为马贩(实为盗马贼),今尚称其为“歹囝许平王”。
  关帝庙
  关帝庙,也称帝君庙,在海屋西侧,坐西向东,庙始建于明代中期,主祀三国名将关羽。前后两进,面对十秀街。所谓十秀街是此街郑氏于清代出了10个秀才而得名。庙外右墙立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宪示碑”一通,记述宪断旧镇船户与雇主纠纷之事。庙今已改建为坐北朝南,规模照旧。
  3.紫薇山古迹 乌石天后宫 海云家庙
  紫薇山古迹
  紫薇山在旧镇镇浯江村与潭仔头村交界处北侧,古称龙山,也称岩仔山,即乌石胜景“紫薇晓钟”处。山中原有古寺庙惠王庙、紫薇寺、文昌宫、紫薇洞、科甲题名石和古碑刻等。
  惠王庙俗称王公庙,也称谢东山庙,祀广惠尊王谢安。谢安,字安石,号东山,是东晋宰相,指挥淝水之战,战胜强敌苻秦,名垂青史,百姓奉祀。此庙约建于南宋,因南宋的半壁江山极似东晋,百姓希望能有象谢安的那样的重臣能治理国家,打败强敌。据旧《漳浦县志》载:“谢东山庙,浦乡里在处皆有之。相传陈将军自光州携香火来浦,五十八姓同崇奉焉。”足见漳浦县崇祀广惠尊王的历史悠久。所以,乌石紫薇山惠王庙有对联:“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今惠王庙已重建,庙貌一新。
  紫薇寺在惠王庙西侧,是一座单间佛室的小佛寺,原建在岩埭村前的篱山,称篱山庵,后庵废。约于明代中期,移建在紫薇山。1989年,乌石文物保护董事会重建,台胞林瑶棋捐赠寺匾。原围墙石窗上有黄道周题“白云深处”石匾,现收藏于县博物馆。寺中尚保存民国初期僧有恩题“暮鼓晨钟”石匾和石刻数处。
  文昌宫在紫薇寺前巨石旁,祀文昌帝君。宫约建于明代中期,是乌石读书人虔诚参拜之处,祈求文运之星高照,能登科及第。明探花林士章儿时曾在神座前灯下伏案夜读,乌石人至今传颂。
  紫薇洞在惠王庙东50米处,是一间以巨石为顶的石室,洞口向南,深6米,宽5米,从洞右侧两石夹缝中拾级而登,曲径通幽,进入洞内,豁然开朗,爽气沁人。远处罗列着天马山、伏虎山、塔山,浯江从左绕过,流经浯江桥,直奔白沙港,水光潋滟,帆影点点,浯江两岸景色尽收眼底。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漳浦县丞林文相题“紫薇洞”三字刻于石壁上。其时,乌石已有进士林功懋、林策、林一新,举人林一初、林一阳、林成纲等在此读书成名。后来,林士章在此读书而中式第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及第,名扬全国,闽粤士子多来此求学,并得以成名。相传一位仙人在此当塾师,每次授完课,都从后面石门出去,就不见踪影,充满神奇色彩。
  科甲题名石在惠王庙与紫薇洞之间。明天启五年(1625年),邑庠生刘衡题刻《乌石山中读书科甲题名有铭》于此巨石上。《题名石》列名在此读书成名的进士、举人共15人,有进士林功懋、林一新、林士章、林士宏、林汝诏、蔡时鼎、刘霖、林茂桂、黄琮等9人;举人林一阳、林成纲、林楚、林士旅、黄文炳、张凤翼等6人。其中黄琮、黄文炳、张凤翼分别为广东省的饶平、潮州、揭阳县人。此外,进士林策,举人林一初也在此山中读书成名。这是漳浦县乃至漳州府培育人才最多、时限最长(从嘉靖初至万历末)、成员地域包括闽粤的一个读书处。凡读此题名石碑文者,皆发出无比赞慕与景仰。
  科甲题名石下立一诗碑,是进士黄琮历任福建按察使、布政使时,旧地重游,题《紫薇山》诗并书,刻碑立于此处,诗中有句云:“昔我东游紫薇山,紫薇花开红日斓。主人延我紫薇馆,回然伦空荡尘寰。佛宫仙子每来过,手挽青蛇醉踏歌。新诗错落成云弥,古篆螭回鱼斗蝌。见说德气聚此方,毓秀钟祥殊未央。冠裳不啻乌衣巷,礼让道为君子乡。我来恰有诸君子,如玉如金如兰芷。……”落款“韩江侣石山人黄琮书”。今石碑保存完好。
  科甲题名石与紫薇洞之间,另有一通刻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的石碑,上刻《冬游紫薇洞记》,落款紫薇主人林昭。篇末有歌:“紫薇之颠兮,形胜之区。紫薇之阳兮,仙人之庐。采山菇以自适兮,可以栖迟。濯清泉以自洁兮,可以乐饥。闻落叶之吹响兮,坐悟心机。见半月之寄波兮,静后春意。倚石床而寄卧兮,伏仰自如。潜藏修而息游兮,心旷神怡。……”记述紫薇山胜景及作者潜心物外的心态。
  此外,有进士林策(丹峰)神道碑亭、紫薇馆遗址、观仙桥、石甘泉等胜迹及双剑、鹊石、鹰石等自然景观。山中遍地生长紫薇花,每当夏季山花盛开时,满山红艳,更添“紫薇”特色,更为引人入胜。
  乌石天后宫
  乌石天后宫后殿于1992年5月奠基,至1993年1月,举行落成典礼。中殿于1993年6月奠基,至1994年12月竣工。天后宫规制宏伟壮观,殿前6根蟠龙青石柱,屋顶琉璃瓦,飞檐流角,画栋彩藻,金碧交辉。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是闽南最大的天后宫。若全部建筑完成后,将与闽中的莆田湄洲天后宫相媲美。庙中楹联多方采集,有乾隆皇帝、孙中山的撰联,也有台胞赠联,内涵丰富。
  乌石妈祖神像,据传为明朝乌石人、探花林士章从湄洲请回,起初祀于县城北门外灵慈宫,后因乌石及沿海一带林姓迎奉巡行,妈祖长期没有回北门外行宫,而留在乌石奉祀。后来,北门灵慈宫从乌石挂香回香重雕妈祖神像,而乌石也新建一座天后宫,结束了县城北门“有庙无神像”、乌石“有神像无庙”的历史。今乌石天后宫香火旺盛,游客络绎不绝。
  海云家庙
  海云家庙,也称乌石大厅,在紫薇山下一里处,是乌石林氏大宗祠,坐西向东,正对丹山印石峰。海云家庙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1447年),万历八年(1580年)重新构筑,即为现在宏敞雄伟的建制,因为乌石出探花林士章,祖祠规格特别高,是漳州第一大的家庙。明清时代,乌石人才鼎盛,甲第蝉联,有进士11人,举人25人,贡生40多人,共有科举士宦80多人。乌石林氏成为漳南显赫的望族。
  乌石大厅是五开间三进的土木建筑,宽24米,长50米,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后三面土墙,里面全部用雕屏和柱子支撑横梁斗拱构成,共有大小柱44支。前面石雕麒麟墙肚,刻花屏窗,有三个大门,称“三仙门,”三部与之对应的陡阶、倒吊莲花、丹凤朝阳的青石门盾。这种规制是高中鼎甲三及第者祖祠的特殊荣宠,在漳浦县是绝无仅有,在闽南也属少见。其正中大门对联:“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珠在握;浯江环玉带,不啻组绶荣身。”左边大门对联:“金锅在侧,龙山献龙图之瑞;玉笏满前,梅岭兆梅鼎之祥。”右边大门对联:“天马镇南方,……;云龙腾北极,……。”概括了地理形胜,体现乌石人杰地灵。
  家庙前面有一个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广场,前端原竖立着60多座石旗杆座,分为左前、右前、左侧、右侧四大群,今尚存探花林士章的八角底座石旗杆座,仍屹立在左前的最前端,成为漳浦县乃至漳州府科举顶峰的标志。广场前面是一个大鱼池,俗称“大厅潭”,长160多米,宽80多米,面积13000平方米,波光荡漾,澄碧见底。每当早晨,丹山旭日东升,潭光映射,广场倍添光明,此即乌石胜景“印石朝阳”。每当夜晚,紫薇山佛灯倒影闲潭,与当空皓月相互辉映,蔚为奇观。
  乌石大厅后面小土丘上有御屏紫帽石,俗称“纱帽石”,纱帽石后原有一片数百棵的松树林和10多棵大枫树,参天蔽日。轻风吹拂,林中即发出号号涛声,大风时,声闻数里。这就是乌石胜景“御屏松涛”。今已无松树林,而纱帽石边尚为清幽雅静之所。
  乌石大厅于1992年5月被列为县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5月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漳浦县旅游景点重要组成部分。家庙内设“乌石文物展览馆”,让游客更加了解乌石古文化的繁荣。
  4.海云岩“云岳钟秀”坊
  海云岩
  乌石人文鼎盛,自然景观也十分瑰奇多姿,有乌石十二景:海云夜月、紫薇晓钟、倒亭夕照、印石朝阳、灵龟观海、伏虎听经、莲花吐艳、荔林飞丹、浯桥帆影、御屏松涛、岩坑悬瀑、石塔凌空。其中“海云夜月”即在海云岩,为“漳浦八景”之一,早享盛誉。
  海云岩,亦称半山岩(闽南方言称在山中的佛寺为“岩”),在县东二十里处的海云山石龟峰的半山腰。据旧《漳浦县志》载:“海云庵在海云山,巨石层叠为屋,旧有神僧居之,庵在山半,泉石清奇”、“相传闽王宫人学仙于此。”足见海云岩历史悠久。“漳浦八景”之一的“海云夜月”就是指海云岩月夜优美的景色。古人咏《海云夜月》诗:“海色遥连云影光,山空夜静杳微茫。美人观海印寒月,何处还开得月堂。”明成化四年(1497年)县学教谕汪高咏《海云夜月》诗:“飞岩叠石路迢迢,咫尺山河鹊未桥。万顷清光涵碧落,一林花影映晴霄。云门乐奏青鸾舞,洞府仙归紫凤飘。何许石楼拼醉赏,满斟清酒弄长箫。”
  佛寺约始建于隋唐间,坐西向东,背靠石崖,寺后左右各有一石洞,左边石洞中有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春,僧希可书写的记事碑文石刻。元代,又于佛寺左边建一座开漳圣王庙。从山下至山门,原有千级石阶可登,今半岭以下已崩溃,另辟小径而上。半岭有古榕绿荫,可供游人小憩。寺旁设一水笕,用石槽连接成引水渠,蜿蜒数百米,至峰顶石龟脚,泉水从大石缝中流入石槽,流到寺旁,注入水池中,供人饮用,水笕成为海云岩一大特色。元至正间,漳浦县尹黎应物《海云岩》诗一首,吟咏闽王姬学仙的故事和灵龟飞喷甘泉的奇景:“岩屏高敞海云巅,此地王姬旧学仙。石磴香尘飞玉屑,妆台枯藓印金钿。帐空鹤怨馀千载,花落莺啼别一天。绝顶灵龟张口吻,飞流终日喷甘泉。”峰顶灵龟延颈回首望海,即为胜景“灵龟观海”。在寺前远眺大林村后伏虎山,整座伏虎山就象一只头向海云岩的伏地的老虎,活灵活现,此即为胜景“伏虎听经”。
  在圣王庙左侧,原筑一间地下密室,有暗道通庙中拜石下面,并且装有机关,可使拜石翻转,坑害了不少虔拜的信女。后来,官府发觉此事,派兵剿灭野僧,拆毁寺庙。现尚可看到地下密室、暗道、活动拜石等遗址,至此游览者观此无不感到惊奇与慨叹。
  “云岳钟秀”坊
  “云岳钟秀、科第世家”坊在旧镇镇山兜深水坑村与绥安镇大埔北叶村交界处的倒亭隙,地当海云山与倒飞凤山(《漳浦县志》称马鞍山)夹峙的山口,古官道从此通过。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为乌石林氏整个家族而建。乌石林氏自洪武五年(1372年)中式举人起,至此已有进士林功懋、林策、林一新、林士章(探花);举人林纯一、林一初、林一阳、林成纲、林士宏(后为进士)、林楚;贡生林永春、林廷臣及文职林等,共有科举仕宦13人,成为漳浦县显赫的科第世家。
  每当傍晚,夕阳映照,崦嵫丽霞,真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从乌石原野上眺望倒亭隙,海云山背着太阳,已是暮色苍茫,崇峻肃穆;透过倒亭隙,远处矾山在落晖中明亮辉耀,宁静凝远。此即胜景“倒亭夕照”。
  倒亭隙原建有一座路亭,供过路人小憩,后来,亭倒塌,留下“倒亭”地名。而在云岳钟秀坊西另建一小土地庙,称复兴亭,以代路亭。相传,清末举人、佛昙人杨士鹏路过倒亭,见有石刻“人也”,即题联云:“人自来,人自去,任汝谈非说是;也可坐,也可卧,依然地阔天空。”此为后人把倒亭的“倒”字讹传为“他”字,其实,若把“倒”字拆成“人到”,嵌入此联,下联即为“到可坐,到可卧,依然地阔天空。”,同样具有韵味,也才符合“倒亭”的原义。
  5.“武当行宫”甘林庙绕江岩古迹“瞻云北阙”楼
  “武当行宫”甘林庙
  旧镇镇甘林村的“武当行宫”,也称甘林庙,祀玄天上帝。据旧《漳浦县志》载:“甘林玄天庙,宋太祖时建,岁久几废,道士李盛等修葺。”这是漳浦县有记载的创建最早的玄天上帝庙。庙宇规制宏伟,为三进五开间结构,最后落祀玄天上帝多尊,有大帝、二帝、三帝等等,中落祀广惠尊王谢安,应为后来祀入。
  据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重修时立的《重修功德碑记》所载,始建于宋太平兴国间,比县志所载略迟。宫庙整体布局保存宋式,梁楹彩画保存完好,是漳浦县现存最大最古老的一座道教宫观。今已修葺一新,香火兴旺,参观者纷来沓至。
  绕江岩古迹
  绕江岩,俗称鸟空岩,在甘林村鸟空社后一小山丘上,明万历间,僧如松建。岩寺建在一巨石上,坐北朝南,远处鹿溪环绕,故称绕江,颇得江山之胜。明南京工部尚书朱天球建亭石上;清吏部员外郎林绍祖题刻“江山一览”于石上。今原址巨石已被开采,岩寺移建在前面榕树旁,名为“仙居岩”,岩中供佛石龛依旧,龛联为:“片月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颇得佛家禅理。
  岩寺前左侧有一座古墓,墓前有石坊表一座,立在岩寺前园地中。坊匾刻“恒庵真隐”、“半溪深处”,两次间刻匾联为:“湖山千古梦”、““风木四时心”。横梁刻“大明嘉靖三十五年岁次丙辰季冬吉日立”。这是现存为数不多的一座墓道坊表,据传墓主为六鳌林氏。
  岩寺后200米处田间,地名官塘潭,田畔有一块孤立岩石,上刻古篆6行共58字,书法古朴瑰丽,落款“丹诏生鹤沈起津题”。碑后50米的岐山下,有明云南布政使薛士彦墓,葬于清顺治年间,当地称“薛厝墓”。
  薛士彦与诏安沈鈇是万历元年(1573年)同榜举人,称为同年。沈鈇于翌年联捷进士,官至九江知府,薛士彦也于万历八年登进士。两人交情甚笃。沈起津是沈鈇第四子,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官至池州府推官,著名的书法家。该石刻碑文是薛士彦墓表文,因写于清初,所以,碑文内容隐晦含蓄,加以古篆难辨,故未能通读。这通碑文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资料,也是书法中的珍品。
  “瞻云北阙”楼
  瞻云北阙楼在绕江岩西一里处的楼内村,约建于明末,传为王堪君建。楼为四方形,内外两圈,楼门朝南,内楼门上石匾刻“瞻云北溯”。今内楼房屋已废,外圈尚为民居。楼外形成一个村落,称楼内村,为赵姓衍居。附近原有地名枫树林,简称枫林,所以,楼内及附近村社古称枫溪保。至绕江岩的游客,必经过楼内村,也都会移步观览这座“瞻云北阙”古楼。
  (合订编者按,从《漳浦县志》、《浦北林氏族谱》可查到,此处地名枫林坑,居住王姓,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健登进士,官浙江参政,王健是浦北林埙的外孙。其楼称为“枫林坑楼”,建于明代。清顺治四年,邑人黄春台、僧道赞曾攻占此楼,后又退出。)
  6.眉力水库 圣能寺 福寿院 梅坞
  眉力水库风光
  眉力水库在赤土乡溪东村,水库下方有一片开阔田地,俗称“弥勒献肚”,东侧山下有一小山村,称为弥勒社,建水库时,“弥勒”写作“眉力”,至今沿用。
  眉力水库于1958年6月建成,库容2072万立方米,水面开阔,是一个大型的人工湖,湖湾幽深,景色宜人,湖中有数块小丘,可登临驻足,观赏湖水山色,颇得山水之胜。原沿湖山上有塔塔、苕溪塔、丹溪塔三座石塔,今俱倒塌。湖之西畔,有一座明代山东副使林绍墓,颇具规模。林绍,号碧潭,佛昙港头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官荆州知府、山东副使。因他任过知府,他的墓俗称“港头知府墓”。水库下方石路村旁园地中,建水库时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石戈、石钺等石器时或可拾。
  眉力水库是一处既可旅游,又可访古的好地方。
  圣能寺
  圣能寺在赤土乡下宫村公路旁小山上。山中原有一小佛寺,称和庵,后来庵废,附近长满杜松树,称为和庵林,圣能寺就建在和庵林东侧山间。
  寺始创于20世纪80年代,坐西向东,正对不远处的眉力水库,山光水色,一览无遗。寺后和庵林是自然保护区,密茂的杜松树林,引来上千只白鹭,一群群时而远翔,时而停集树梢,白羽点点,疑为绿树银花。忽闻寺中鞭炮响声,群鹭惊起,凌空盘旋,煞为奇观。
  福寿院
  福寿院在赤土乡下宫涂厝村后小山上,此处古称梅铺,元至正间,僧锦江首建福寿院。明成化十年(1474年),僧云山重建。云山至京城领取度牒时,结识司礼太监卢亮庵,卢死后,云山负其骨骸归闽,葬于寺旁。弘治十年(1497年),卢亮庵义子、御马监邓原镇守福建,感云山之义,捐资助建福寿院,并刻其镇闽的《敕谕碑》立于寺中。嘉靖间,谪戍镇海卫的佥都御史李材慕名游览,并书“法堂”二大字,匾于寺院。清康熙间,僧定心、实崇等重修,明代遗老、邑人张若仲为撰《重修福寿院序》。
  福寿院几经倾废,今已初步修建,卢太监墓塔尚存,上刻“明司礼太监卢亮庵之塔”。邓原的《敕谕碑》现也收藏保存。
  古迹梅坞
  古迹梅坞在赤土乡溪东村东北侧的丹山脚下,一块天然巨石上刻“梅坞”两大字,每字约130×120平方厘米,落款为“太玉山人口明叔书”,缺字处似有凿毁的痕迹,字体均为隶书。省、府、县志书都记载古迹“梅坞”,但其署名记为“太正山人”、“大王山人”等。溪东及其附近古称梅铺,此处应为古代文士隐居之所,“梅坞”之名除与地域有关外,“梅”也表示隐居者的高洁情操。
  石刻上侧有一处宋代遗址,据当地居民传述,曾有一古佛寺,早已废,故此古迹似为宋代遗迹。据《古今人物别名索引》载:“南宋俞德邻,号太玉山人”。俞德邻,字宗大,号大迂山人,太玉山人,嘉兴人。咸淳九年(1273年)进士,宋亡不仕,遁迹以终。他的著作《佩韦斋辑闻》于元皇庆元年(1312年)刊行,福建建阳人熊禾为其作序。熊禾,咸淳十年进士,授宁武州司户参军,与俞德邻交情颇深。宋亡不仕,教授乡里以终。元时,俞德邻是否至福建隐居,“梅坞”是否其隐居处并题字刻石,有待进一步查考。
  在“梅坞”所在山上,又有一处古迹称“开山根”(当地称“开龙根”),山下有圣人穴,载于《漳浦县志·古迹》,相传元朝以此山有王者气象,派人凿断山脉。其实这是地质构造的断裂带痕迹或大地震造成的裂痕,参观者可观赏地质地貌奇观。
  7.张若仲读书处 闪园
  张若仲读书处
  张若仲读书处在赤土乡溪东村古致自然村。古致,俗称苦致顶,在丹山顶上,明举人张若化、进士张若仲兄弟的故里。其祖祠称永思堂,黄道周为题匾额。村东北侧有一书舍,称耒绂山房,是张若仲兄弟读书处。张若仲,字声玉,号次峦,兄张若化,字雨玉,号苍峦,明崇祯九年(1636年),兄弟同榜中式举人。崇祯十三年,张若仲登进士,官至益府长史。明亡后不仕,隐居山中50年。
  耒绂山房除屋顶倒塌外,遗址尚保持较好。山房分前后两进,进门从两旁登阶上两廊,通向后进厅堂,两廊地面略低于厅堂,天井颇深,不设台阶,结构颇为独特,值得一览。山房后面北侧砌一道矮墙,凭墙北望,湖西盆地景色尽收眼底。
  张氏族人对张若仲无比尊崇,称为“圣人”,传有许多圣迹,如称砍柴刀的木架为“圣人玉印”,上山必佩带,可以防虎;半山水吼坑白塘庙前大松树,枝干下垂,称为“圣人松”,说是圣人折松枝倒插生长的,等等圣迹,未能尽述,若至古致游览,乡人将为游览者讲述更多的圣人事迹。
  闪园
  闪园,今称闪门,在古致村下一里处,自溪东登上丹山往古致顶,必先至闪园村。明末清初,张若化子张士楷在此隐居,在村后山崖上建屋,屋下岩石上刻对联:“盘回丹岭顽仙洞,削立青天大隐屏。”
  张士楷,字端卿,号小越。他克承父志,不仕清朝,潜心精研理学,漳浦士子争拜之为师。清提督学政车鼎晋题匾“理学布衣”,现存于祖祠中。他的隐居处现已倾废,仅存屋墙和石刻对联,遗址今称为闪门寨,因崖石对联有“顽仙洞”字样,今在崖石下建一小庙,祀仙祖葛洪。昔日儒家潜研处,今成为道教仙迹,也一趣事。
  8.赵家堡
  宋太祖三弟魏王光美的第七代孙彦卿,北宋末年任学士,在靖康之变后迁移入闽,居福州凤凰桥,子赛夫任武节郎,孙时晞、时曣、时晱。当南宋都城临安府(杭州)受到元军步步进逼之际,朝廷注意到福建作为退步的重要性,乃封时晞为宜亭侯,以示笼络。德祐元年(1275年)杭州沦陷,年幼的恭帝偕母全太后被掳北去,十一月,杨淑妃生的皇子益王赵是在福州称帝,尊杨淑妃为太后,封赵若和为闽冲郡王,时若和方在冲龄(少年),故其封号加“冲”字。
  此赵若和为魏王第八子申王德文房的赵若和,而不是魏王第二子广平郡王德隆房的赵若和。因为,赵宋皇族太祖、太宗、魏王三派都编有辈序14字,太祖派辈序14字为“德惟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党由宜顺”,太宗派辈序14字为“元先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魏王派辈序14字为“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同辈都按辈序字为名字的第一字(“夫”字辈用为第二字),后裔既多,出现许多同名者,如太祖派第9世有三个希文,两个希元,11世有两个孟文,太宗派第6世有四个不愚,第7世有两个善隐,两个善继,八个善述,魏王派第8世有四个立夫,两个达夫,第10世出现两个若和并不奇怪。传到第10世,头房与尾房同辈年龄差距甚大,这是常识,赵宋皇族玉牒的编造不是与户口出生登记同步进行,而是十年编造一次,南宋都城临安府为元军所陷之前,二房广平郡王房的赵若和已登入玉牒,且已记到其子“嗣”字辈,八房申王房的赵若和以年幼尚未登入玉牒,他的儿子是宋亡以后隐姓埋名时所生,惟恐泄露皇族身份,当然不敢再按赵宋皇族辈序命名。元朝丞相脱脱领衔编修《宋史》,其中《宋室世系表》系根据元军在临安所获赵宋皇族玉牒,故只有广平郡王房赵若和名字,申王房只记到9世时晞兄弟,10世无名。有人因此怀疑赵家城族谱造伪,纯属误会。历史是赵家城文物价值的重要内容,必须首先澄清误会,否则,蒙上“历史造伪”的阴影,赵家城的文物价值便黯然失色。应明白,赵家堡的始祖赵若和的先世是:一世魏王廷美,二世申王德文,三世乐平郡公承显,四世东平郡王克柔,五世武翼郎叔,六世承信郎修之,七世公明,八世彦卿,九世赛夫,十世时晞,若和为十一世,即魏王廷美的第十代孙。
  景炎元年(1276年)六月,赵若和随赵是小朝廷南下,祥兴二年(1279年)五月,南宋的最后行都广东崖山被元军攻破,丞相陆秀夫负第三个小皇帝(赵是异母弟)赵昺投海,杨太后在投海之前,命侍臣黄材及宣慰使许达甫砍断钉连各船的铁缆,率十六只船护卫赵若和乘夜突围而出,欲到福州图谋恢复。遇飓风,十二只船大都覆没,剩下四艘,来到浯屿海面,又失杆具,只得在浦东(后名浦西)登陆,居银坑。黄侍臣假称是“遇海难的商人”,赵若和隐匿在他户内,假冒黄姓。后为避元朝追缉,赵若和迁居佛潭积美。至明初洪武年间,赵若和后裔才经御史朱鉴奏准复姓为赵。隆庆五年,赵若和的十世孙赵范登进士第,历任无为州和磁州知州、户部郎中、浙江按察副使等职,归休后迁居官塘(今湖西)硕高山,建完璧楼,围以石堡,堡外建四座五进并列的府第(俗称官厅),后座作二层楼房。赵若和在《硕高筑堡记》里说“楼建于万历庚子年之冬,堡建于甲辰之夏,暨诸宅舍,次第经营就署,拮据垂二十多年。”可知完璧楼始建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内堡始建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历经二十多年,又建五座五进并列的府第等。后赵范之子赵义(字公瑞,号辑侯,南京太学生,曾任文华殿中书舍人)于万历四十七年报经漳浦县转漳州府转漳南道批准续建外堡。官府批准建堡文书镌碑立于瓮城内。赵义苦心经营,布置成一座具防御性能的花园式居民城,聚族而居。
  外城建成后,内堡的完璧楼为最内部的防寇堡垒。楼平面呈正方形,边长22米,高三层,通高13.6米,底层以条石纵横交错砌筑,厚一米,二三层以三合土夯筑,厚度分别为0.8和0.6米,一二层前后各分隔为三开间,两侧中部各隔二间,平面共10间。天井深1.2米,铺条石。台阶边开阴道,高1.2米,宽0.6米,平时用于排水,也备以受困时可潜通城外。底层每间均开一个楔形小窗,内侧0.4米见方,外侧高0.4米,宽0.05米,利于向外射箭和放铳,而外边的箭、铳则打不进来。楼门向西,石构双层,内层作券顶,外层作条石平顶,厚1.2米,门板为整块大榕树板,厚0.12米,十分坚固。两层门之间留有0.02米的孔隙,以备受火攻时,可通过孔隙注水灭火。
  赵家堡的中心地带是三座并列的府第及府第两边的厢房,以及南边一座同式府第和右厢。主座向北偏西30度。前面为128米的石板路和1030平方米的石埕,又前面为鱼池。从外城正门(北门)进城,要先经过武庙门前,穿过“父子大夫”石牌坊(已被毁),才能绕到府第之前。
  赵义建外城,周长1073米,墙高6.3米,宽2.4米。开东、西、南三门。他又建武庙,并在府第后辟园林区,中建佛庵(今仅存佛塔)、大禹庙(今仅存禹碑)。东门内还有志堂、忠堂、惠堂三座祠堂,北边还有史堂孝堂,大约是赵义和赵义后代先后所建(无明文记载)。东三堂与北三堂之间有读书处“辑卿小院”,是赵义所建,赵义号辑侯,辑卿即辑侯。志堂后堂设有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神位。
  鱼池上有汴派桥,至今尚存。
  赵家堡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以上只记述其大要。现赵家堡已列为国家级文物单位。
  9.诒安堡
  在湖西盆地中,除了赵家堡,规模较大的就是赵家堡北侧,相距二公里的诒安堡,再者是赵家堡东北侧,相距二公里的人和城,三城合称湖西五里三城。人和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另文介绍,而诒安堡与赵家堡,在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历史渊源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诒安堡的祖先黄材(1229-1301年),字国栋,南宋咸淳四年进士,历官大理寺丞、内阁侍郎,宋末随少帝到崖山时,为闽冲郡王赵若和侍从,崖山被元军攻破,黄材与赵若和漂至浯屿海面,船破,乃于浦西登岸,至此隐居于浦西,其子孙分衍于今龙海及漳浦,均称为浦西派,在漳浦的主要分布于长桥镇及湖西、佛昙、旧镇狮头等地,其中以湖西为最,皆是黄材曾孙寿夫的后裔。寿夫于明初任指挥使,守卫梅月岭,迎战倭寇,于佛昙香山阵亡,其子孙建梅月城,又迁湖西,成为湖西始祖。由于历史上的关系,赵黄二姓长期保持密切的联系,当年赵若和就曾假冒黄氏族人近百年,元至大二年,还曾令族人继赵若和为嗣(后还籍),明初又以女许黄惠官,被诉诸公堂,致明朝赐其复姓赵,赵范以先选中了湖西作为建城的地方,后黄姓也定居于此,两姓一直保持密切关系。
  诒安堡的建造者黄性震,字元起,号静庵,于明末为郑经部下候补佥事道,后化装为道士前来向福建总督姚启圣献平台十策(或称平海十便),姚启圣采用了他的策略,为收复台湾作出了贡献,黄性震以功授直隶霸昌道,并一再升迁,召用治理永定河务,先后任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晋太常寺卿,军功加至一品。子尚宽以举人官至苏州知府。康熙二十六年,黄性震在任湖南布政使时,捐建了诒安城,并建造了城中的大小宗祠堂等,并在漳浦修建文庙、双溪坝,在大南坂建义冢、漏泽园等,做了不少善事。诒安城建成后,他留下遗言,要合族不得拆取城墙的一砖一瓦,黄氏族人亦能严守祖宗教训,因此诒安城得以保存二百多年,至今基本完整。
  诒安堡又称湖西城,又称四鲤城,处于湖西腹地,与现湖西畲族乡政府相距半公里,该地原有三条河流,城建于中间一条河道南侧的小台地上,据说为龙形,取中条,且以短为贵,南面有“狮象把峡”的胜景,正面又有黄性震建造的台山寨,寨中建台山塔,从城上南望,视野开阔,远处丹山,台山,考亭山,峰峦起伏,近处官塘溪如白练飘浮,万千气象,尽收眼底。诒安城平面作锁形,周长1200米,城墙以条石构筑,中间填土,宽2.2米,高6.7米,墙上外侧建三合土女墙,女墙宽0.4米,高2米,开365个垛口,取一年365日之数,城墙内侧每50米设登城石阶,全城共25条,城转角处建4座敌楼,楼深宽各3米,突出于城墙之外,全城设4座城门,城门石构,券顶,门洞内宽深均4米,上建城楼,单进单开间,内侧木构,楼顶台梁木结构,悬山顶,楼两边各设一组登城石阶,正门南向,偏西十度,城门上有匾,刻“诒安”二字,东门刻“迎曦”,西门刻“毓秀”,北门刻“春庆”,北门没有建城楼,且长期封死,历史上亦曾倒塌过,族人传说诒安城处于七鲤地,建城时,考虑到城的平面效果,所以只围进了四条鲤鱼,另三条处于城东门外,而东林山是獭地,獭喜吃鲤,鲤见獭来,就逃进城中,因此摇动了东北城墙,屡修屡坍,所以诒安城又名四鲤城,一说黄性震请来的风水先生因病回家,让儿子前来代替,其子受到族人的轻视怠慢,风水先生怀恨,遂作了手脚。此事被另一个堪舆家看破,建议黄性震于东林山上建参天塔镇獭,但獭未被镇住,塔反而先自倒塌了。也可能因有此说,城仅于南门到西门前开凿护城河,河宽10米,至今保存完好。
  诒安城中布局极为规整,自城南门至北门处于中轴线上,,南门内建大宗祠堂,祠堂分门厅,天井庑廊,正堂,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祀福建始祖黄峭公,后进明间石柱上刻对联:固始衍宗支百世不易,诒安承奉祀万古如斯。说明了其祖先亦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前进对联刻:地峙湖城愿作祖先孝子,地分梅城期为盛世良民,又点明近世来自佛昙梅月城,与赵家城赵氏族人的迁徙经过一样。祠堂庑廊分别立一座青石碑,碑额刻“光前裕后”印,题为“大方伯黄公建置金浦湖西诒安堡家庙,义学,祭田,学田,义田碑记”为康熙二十八年立,黄性震门生江西御史钱三锡书丹,承德知县鹿廷宣篆额;左侧一座上刻“贻厥孙谋”印,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黄性震门生查升书丹,汪虬篆额。二碑的石质,图案,书法,刻工与保存程度在漳浦尚属罕见。祠堂前建有围墙,墙角又立有二碑,分别刻明祠堂产业位置。城北门内建三层三合土结构的方楼,俗称梳妆楼,供族中女眷居住,楼与祠堂之间为空旷的场地,不允许出现建筑物,中轴线偏西处建小宗祠堂,似为黄性震后人专为奉祀黄性震而建,其结构一如大宗,祠中几付对联也是专为黄性震写的:“平台陈十策诚善也,得君日三觐其荣乎”。“筑堡立宗敦睦骏马腾,置业义学裕贤总吉昌”庑廊中也立有石碑一通,碑额刻:“以示景福”,称小宗祠堂碑,亦为查升书丹,广西监察御史杨敬儒篆额,记述了黄性震建造城堡的经过。小宗前建十米宽的砖埕,围墙,前又开凿半月形泮池。池水可与护城河相通,又于城西南角建二层小楼,传说专供风水先生居住,与楼相对的城东南角内建广平王庙,据碑文记载,庙与城同时建,三进三开间,占地100平方米,庙前亦建围墙,庙内悬有一口铁钟,是康熙三十年黄性震铸造的,称紫云岩钟。此外诒安城东门内建有供奉三坪祖师公的积善寺,关帝庙,庙门正对东城门门洞,西门内建有广安宫。供奉三官大帝,均为小庙,城中轴线两边分建堂屋,共九十五座,其中东南五十四间,西北四十一间,全部按“艮坤寅中”座向,之间均铺设八条石道,形成了一条条纵横明确的小街道,诒安城占地相对平坦广阔,房舍易于规划,族人又多出洋侨居印尼等地的,这些年来,虽也有族人增建,均能限在祖宗设定的区域内,更多的则建于城外,因此城内布局基本未受到破坏。
  诒安堡以其保存完好的城墙,大小宗祠堂,清代早期的土堡,布局规范的城内建筑和雕刻精美,史料丰富的碑石,与赵家城相邻,而成为漳浦著名的旅游区。2001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料丰富的碑石,与赵家城相邻,而成为漳浦著名的旅游区。2001年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0.蓝廷珍府第——新城
  蓝廷珍(1663-1729年)漳浦苌坑(今赤岭畲族乡)土塔村人,清康熙间任南澳总兵,出师平定台湾朱一贵起义,升代台湾提督,为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作出贡献,影响深远。雍正元年升福建水师提督,开始在湖西顶坛建府第。其孙蓝元枚,官至江南提督,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率兵出师台湾平定林爽文起义,卒于军中。祖孙同官提督,同谥襄毅。
  蓝廷珍府第位于湖西畲族乡顶坛村新城自然村,始建于雍正元年,雍正五年落成,规模庞大,布局严谨。建筑群面向东,通面宽5米,纵深86米,占地约6.5亩。对称的建筑群纵向五落,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与后厢。左右两厢为护厝,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四周建筑犹如城墙环绕,有院城之称,因为与赵家堡,诒安堡相邻,故俗称“新城”。
  府第大门朝东,第一落七开间。屋顶曲面升起为重脊硬山式。梁架卷棚式,立面中段凹进形成凸字形平面的门廊,门厅正面不设屏风,可以直望天井及正堂。第二落屋顶重脊硬山。正堂居中,后有屏风,前有檐廊,作卷棚式,正堂与天井通敞,天井两侧作有屋顶的半开敞的连廊。空间呈十字形平面。地坪依次自天井、侧廊门厅、正堂提高,堂前檐廊带有“翻轩”,围绕天井形成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适合举行庆典仪式的大空间。正堂两侧的卧房面对窄长的小院,院中用渥窗花墙隔成一大一小两部分,既隔绝了前后房间的对视,保证了私密性,又创造了有层次的庭院空间。第三落是后堂,供祀神佛及祖宗神位。后堂与天井连通;两侧敞廊和正堂的后廊连成一气,形成全宅最大的室内空间,体现作为全宅的中心地位。
  门厅、正堂、后堂围绕两个天井形成两个互串联的四合院,以对称的布局、变化的空间和明确的层次,表现了提督府的威严和气势。
  第四落是两层的主楼,宽23米、进深10米,这里作为主人的卧房。平面九间,左右隔间各作“田”字型。中间为厅,厅后作梯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木结构焚于火。主楼外墙仍完整竖立,低层系方整条石砌筑,二层系三合土墙。土楼只有一个大门,门上有“日接楼”石匾。窗户很小,条石窗框,条石竖棂,显然是出于防卫的需要。在府第建筑之中围着一座土楼,这在闽南民居中确属孤例,正是蓝廷珍府第独特之处。第五落是后厢房,当中一间为敞厅,两端设后门。它与左右厢房护厝连成一圈,围成一个大四合院,而土楼居中耸立,呈独特的“院城”形式。楼四周宽敞的庭板院用石板和块石铺地。四个过水廊把正堂、后堂两侧窄长的院长分隔成几段,院中有三口水井。后厢房作为族人卧房,左右护厝为附属用房,构成了与正堂、后堂完全不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内院空间。
  整个建筑结构的特点是砖墙土,土墙承重的歇山桷搁檩与木穿斗构架相结合。门厅、正堂、后堂为木穿斗构架,梁柱粗壮。梭柱直径达40厘米,上下两端略有收分,显得饱满,刚劲。
  整个府第的建筑装饰朴素无华,屋面装饰只集中在精美的燕尾式屋脊。木梁架上以“员光”、“托日”、“吊筒”等雕饰。石柱础为八角莲花座,雕刻花卉鱼虫飞鸟,极为精致。主建筑台基勒脚为大面积花岗石,外墙面红砖、灰砖与白粉墙交相辉映,构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华丽而不花俏。此外,府第前铺设石板地面,其条石的纵横交错,也颇有讲究,是远游的族人互认宗亲的暗号。
  蓝廷珍府第。是闽南现存为数不多的府第建筑中的杰作。2000年,蓝廷珍府第已申报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后溪古堡 兴孝桥 魁星石刻
  后溪古堡
  湖西有五里三城之称,即赵家城、诒安城、新城,在湖西乡的中部,而湖西还有一座人和城在湖西乡的东部的后溪村却鲜为人知。
  后溪人和城今称城内,城范围颇大,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南门有石匾额,上刻“人和”两个大字,旁款“明嘉靖庚申立”。即此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时倭寇在沿海活动猖獗,后溪族人筑城防倭。陈氏祖祠在城正中,坐北向南,大门有青石卷书门盾,规制颇高。其族自赤湖传来,明末(或南明隆武间),族人陈必虎中式举人,传为丹山张若仲女婿,在后溪开设径仔圩,使后溪曾出现一度的繁荣。清雍正八年(1730年),海澄(今龙海市)白水圳尾人陈天宠登进士,以族亲之谊,前来后溪挂进士匾,增高陈氏祖祠的规格。
  今后溪城部分倒塌,三个城门保持完好,犹存古朴之风貌,是漳浦县现存有纪年的较早的城堡,颇值一顾。
  兴孝桥
  兴孝桥在湖西乡后溪城仔村西侧旧溪道上,古代大道从此通过。桥约建于南宋,是漳浦县现存较早的古桥之一。
  兴孝桥为东西走向,有6个桥墩,5组桥面,全长39米。桥板全部以石梁构筑,每拱3板,石梁最长达9米,这在古桥建筑中极为少见。现全桥仅断折一片桥板,其余保存完整。现溪流已改道于桥南侧,与桥平行,桥下旧溪道成为农田,桥离地面仅1.2米左右,成为一座架空的陆桥。
  在兴孝桥上观赏沧桑变化的缩影,别具一番情趣。
  魁星石刻
  魁星石刻在湖西乡后溪村山门内北侧山中,刻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冬。在巨石上刻一“魁”字,其左边“鬼”字似鬼形,右边斗字作“七星”,并以细线条相连,似字似画,更象“魁星”踢斗形状。“魁”字上方刻林春斋赞辞,其辞为:“林春斋赞曰:尔何名耶?非字非画,异态异形。吾不知谁之子,尽道文运之精。运帝车兮酌元气,锡瑶光兮耀王绳。浑天得之而文明天下,傅说得之而辅相武丁。我发尔秘,尔显吾灵。屈伸精萃之堂,舞蹈敬一之亭。兆九重之梦寐,圆惟肖之丹青。史臣占之奏曰:天开文运,贤俊汇征。”林春斋,名楚,字德春,号春斋,本县乌石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中式顺天举人,官至广东雷州府通判,是著名理学家。此石刻是他逝世11年后刻的。
  附近石上尚有石刻3处:“云谷”、“雪洞”、“卧龙谷”等,该处应为明代士子隐居读书处。山中巨石嶙峋,涧水长流,环境十分清幽。巨石上“魁星”石刻颇具神秘感;“雪洞”中凉风习习,更是一个难得的避暑胜地。
  12.西丹古民居
  深土镇西丹村古民居是一组大型民居群落,整体建筑宽100米,深70米,主屋三开间,前三进,后两进,共五进,称“五落官厅”。两旁各有三组厢房(护厝),前结巷头门,后结“西厅”,形成一座封闭式的民居结构。整座共有100多间房屋,前面有一片开阔的砖埕、埕下是一方大水池。整座建筑群就是一个村庄,今保持原建筑风貌,完好无缺。
  西丹古称西陈,为路下林姓聚居。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林寅登中式武科进士,官御前侍卫,世称“西陈侍卫”。他的侍卫府在第四、五两进,前面三进似为祖祠。大门前原有石旗杆10多座,今尚存两座。这样大型的具有整体结构的古民居,在漳浦县是唯一的,在闽南地区也不多见,颇值一览。
  13.锦江楼 霞陵城
  锦江楼
  锦江楼在深土镇锦东村西边,亦称江头楼,楼外形成一个村落,称楼脚。楼分内、中、外三圈,楼门向南。内圈楼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正月,江头村林升泽建。林升泽,字大成,号展夫,属乌石林氏,世代务农,尝以贩鸡为业,并挑大路担上漳州,发家致富。据传,他使用过的大扁担挂在内圈三楼正中的房子中,后代子孙定期观瞻。楼门石匾“锦江楼”,因江头村在浯江下游东岸,雅称“锦江”。中圈楼及外圈护厝是林升泽妻李灿续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建成,中圈楼门石匾“安澜著庆”。
  内圈楼直径25米,分12间,共3层,门楼4层;中圈楼直径42米,分24间,共2层,楼门3层;外圈直径58米,分36间,均为平房,全楼共有房屋120多间。楼前有砖埕3级,共长50米,从楼前依次递降。埕下是一片开阔的田野与海滩。
  锦江楼以其多圈建筑独具一格,名闻遐迩。1987年,电影《欢乐英雄》、《阴阳界》有许多镜头在楼中拍摄,为古楼增辉。1995年12月,锦江楼列为漳浦县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2月,福建省政府公布,锦江楼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闻名而至的旅游者络绎不绝,争睹这座闽南土楼奇观中的佼佼者。(合订编者注,锦江楼于2005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霞陵城
  霞陵城在锦江楼东2里处,建城时,尚未有锦江楼。清初,郑成功率兵抗清,漳浦沿海一带经常被郑军占据。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下令迁界,旧镇以东,梁山以南,都为弃土。康熙元年(1662年),漳浦县执行迁界政策,划丹山南麓小境溪为界,溪以东划在界外(“界外”一词至今沿用),在分处的霞陵建军事城堡,称霞陵城,设把总守防。
  霞陵城为方形,周长约300米,有东、西、南3个城门,门上各有一隶书石匾,东门石匾“丹岳毓秀”,西门石匾“太白维垣”,南门是正门,石匾“迎薰屏瀚”。南门内有一座神庙,祀玄天上帝和广惠尊王。城内民居虽拥挤,但均坐北朝南,还算整齐有序。东门内城墙边有一棵榕树,枝干虬斡,古色古香,与城内古朴民居相映成趣。
  霞陵是漳浦县现存较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研究清初历史的珍贵文物,游览、考古两相宜。
  14.丹山史迹
  神秘的丹山
  灶山,也称丹山,因传说葛洪在此山筑灶炼丹而得名。主峰有北、中、南三峰,北峰最高,海拔580米,峰顶巨石为屏,东、北、西三面围绕,仅南面有石道通峰下,著名的灶山仙祖庙就建在这巨石屏围中。此地传为晋代道家、医学家葛洪的炼丹处,旧《漳浦县志》对葛洪遗迹记载颇多,有仙足迹、石棋盘、仙琴、石碾、丹灶、丹罐等等。山上多产石兰、黄精,花开时,遍山异香沁人。古人有诗云:“灶冷烟寒雪满山,葛洪归去有馀丹。于今此地多芳草,处处花开玉干兰。”
  中峰紧靠北峰,高度略低些,峰顶设有电视差转台,两架天线高插云霄。向东眺望,赤湖灯火垵外汪洋大海,水天一色,天风鼓浪,烟雾濛濛,煞为壮观。
  皮司令殉难处
  皮司令殉难处在丹山主峰的南峰。南峰与中峰之间有一条较深的山谷,南坡半山即皮定均将军殉难处。皮定均将军时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76年7月7日,因座机失事而殉难。1989年3月,在殉难处刻石纪念,上刻“皮定均同志永垂不朽”等。1994年3月,在碑刻东南300米处建一座皮定均将军墓,墓碑阴有皮将军夫人张烽题刻对联。墓下不远处建一座纪念亭,亭中有张爱萍将军等的题词多处。
  从亭至墓至殉难处建有数百级石阶可登,护以石栏杆。至此观瞻,缅怀将军,是漳浦县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景点。
  八卦堡
  丹山主峰北、中两峰西麓有东平村,居住着几十户人家。村民住屋约建于清代末期,仿圆土楼式,但仅盖成平屋,先围内圈,共22间,村门向西;后又建第二圈,但不完整,有几处残缺,门隙位置与内圈相同;第三圈仅在西北面建屋,屋因地势而建;在三圈以外,更有一些房屋建在四圈、五圈的位置上。因建房多以三间为一个单元,整体平面如同心相似多边形。从山上俯瞰,很象山坳里摆着一个大八卦图,风格特异。又因山峰顶有仙祖庙,道教常用到八卦,所以,人们就称东平村为“八卦堡”,充满神秘感。
  东平民居建筑形式是便于防盗、防兽。据传,曾有一只老虎进入村中,村民齐声呐喊,老虎一慌张,似入迷宫,找不到出路,在村中跑得昏头转向,最终被捉捕起来,成为八卦堡的趣话。
  “白云深、修门”墓道坊
  在东平村西2里处,有一座明代古墓,墓主是林桧,号青斐,据《云霄县志》载为云霄县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中式第二十八名举人,授晋江教谕。墓前立一座两柱式石坊表,坊匾正面刻“白云深”,背面刻“修门”,落款为“何乔远题”;两柱刻对联一副:“北斗人师不远,东山吾道何嗟。”也应为何乔远书,赞扬林桧为人师表,弘扬儒学,可比古代名人韩愈和谢安。何乔远,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户部右侍郎。林桧曾任晋江县学教谕,故特请何乔远为其撰题墓碑文及石坊匾、联。
  林桧墓因在崇山峻岭中,少遭破坏,今墓、坊俱保持完好,并留存名人何乔远书法手迹,极为可贵。
  东平水库
  东平水库在深土镇示埔村后2里处丹山峡谷中。谷水上源来自东平村,故称东平水库。水库大坝处,原有建于明代的蓄水山塘詹厝陂,是县人、御史詹惠建。詹惠,号漳溪,祖籍赤湖西庵人,先祖即迁居县城南城池(今称詹潭)旁。明正德三年(1508年)登进士,授南京云南道御史,世称詹御史。他在示埔一带买置田地,但常遭干旱,影响收成,就在示埔村后山谷中建石陂蓄水成山塘,以资灌溉,因是詹御史所建,故称詹厝陂。陂下坑谷中原有水磨多处,遗址今尚历历可辨。
  1967年9月,在原詹厝陂的低坝处建成东平水库。大坝为浆砌石坝,高25.2米,坝顶长140米,正常库容量为231万立方米,溢流坝宽24米,有4孔闸道。该水库坝型设计比较先进,其资料于1983年4月被省水利科学研究所选入《福建省砌石坝工程图集》。东平水库为民造福,也为丹山增添一景。
  15.六鳌城虎头山崂岈山“抽象画廊”
  六鳌城
  六鳌城古称陆鳌城,在六鳌半岛南端六鳌山上,城下即鳌东、鳌西村。六鳌山原称青山,元朝始设青山巡检司于此,明初沿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置镇海卫及所属三个守御千户所,其中一个千户所设在青山,移青山巡检司于莆头(今赤湖将军澳),朝廷派江夏侯周德兴在青山建城,设守御千户所。因城环青山,似一只爬上陆地的大鳌(大海龟),故称城为陆鳌城,该千户所称为陆鳌千户所,青山改称陆鳌山。
  六鳌城周长五百五十丈(约1830米),平面略呈梯形,设南、西南、北三个城门和5个水门。东面临海,不设城门。城门上原建有城楼,北门外建瓮城,其下即练兵的教场,今仍称“教场头”。城内沿城墙环山建民居,山被围在城中。山上有石刻多处,其中有诗一首:“嵯峨一片石,独对海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还有“海天一览”等题辞。城中有天后宫二座,一在山顶,一在城边。西门外有关帝庙一座,约建于明嘉靖间,供桌上有分守漳南道副使俞士章长生禄位牌一座,颇具特色。庙中有《叙大闽戎南江杨君鼎建关帝庙》碑一通,乃隆庆五年(1571年)重修时由六鳌人、广东参议郑恭撰文,文章结语为:“鳌山峙兮峨峨,鳌江流兮滔滔。仰侯之灵,诵公之德兮,江山不磨。”颂赞总兵杨南江建关帝庙的功绩。
  六鳌城内外遍长榕树,约共有300多棵,整座城墙几乎都被榕树根攀附,浓荫蔽日,成为一种奇特的风景。1987年,电影《欢乐英雄》、《阴阳界》以这座古朴的六鳌城为主要外景地,进行拍摄,使古城更添风采。
  虎头山
  虎头山在六鳌半岛南端,海拔86米,因形状如虎头,故名为虎头山。附近海域称浮头湾,“浮头”即由“虎头”谐音而来。
  虎头山与古雷半岛的古雷山对峙,雄踞浮头湾两侧,控制旧镇港,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山下有天然石洞,鱼化石痕迹深印在石上,即“六鳌八景”中的“鲤鱼印石”处。六鳌景观奇特,其“八景”为:“山门叠石翁、鸟嘴甘泉崆、崂岈仙脚迹、古雷破一隙、鲤鱼印石、汕尾文笔、浪花油雀、鳌海渔灯(此景原为“飞沙走石”,今沿海防护林带建设十分成功,镇住流沙,飞沙走石已一去不复返了。)。
  崂岈山“抽象画廊”
  崂岈山,也称大澳山、罗绮山,旧《漳浦县志》载:“大澳山,在六鳌所,一名罗绮山,土色纯赤。先欲建所城于此,不果,石址今存。”崂岈山石头颜色赭白相间,图案奇特,活象一幅幅抽象画,组成一条长长的画廊,看成什么,就象什么,令游人流连忘返。16.古刹赤水岩
  赤水岩在赤湖镇后湖赤水村。岩寺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主祀清水祖师。祖师系宋代泉州永春人,俗姓陈,幼年出家,证成正果,闽南各地多有奉祀。赤水岩是漳浦县唯一奉祀清水祖师的寺院。
  赤水岩为三进三开间建筑,左右各有厢房,历代均有重修。庙中有石碑三处,记述清水祖师事迹和建岩寺经过,以及信士舍庙产、舍石狮之事。中落祀清水祖师,其对联为:“清水恩光昭赤水,灵山善果应丹山”、“清水鸿声光法界,丹山瑞色入华堂”。颇具地方色彩。寺中有石狮一对,雕刻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其中一只为当地赤水保万石坊万崇甫喜舍,见于石碑记载。石狮雕成站立式,与一般蹲踞式者不同,且背上有鞍,有络带,似坐骑,别具一格,游览者莫不驻足观赏。
  17.南峰一品山台胞祖墓
  南峰属灶山余脉,在赤湖镇海滨。它不但表面奇石嶙峋,而且石石相叠,中间多空隙,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石洞,有的洞与洞曲折相通,有的深不可测,给人以“内中尽是空洞”的感觉,蔚为奇观,“南峰空谷”为赤湖八景之一。这是一种海蚀地貌,据专家研究,在六七万年前的地质年代,由于大陆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碰撞,台湾海峡有过由海上升为陆又由陆下沉为海再升为陆的过程,由于波浪、海流、潮汐等海水运动,造成岩石与岩石之间的泥土受冲刷,形成海蚀崖、海蚀洞,称海蚀地貌,南峰便是典型的海蚀地貌。
  南峰海拔虽只146米,而由于岩石突兀,却显得十分峻峭,东边的将军澳沙滩和灯火海域更把它衬托得气势不凡。
  一条源自灶山尖峰的小溪悠悠东流,称东溪,流经南峰东麓,至月屿汇入赤湖溪出海口。这条小溪为傲骨峥嵘的南峰添上几分文雅和秀气。东溪两岸有东溪社、南峰社、溪社、后雄社、岩兜社、山内底社等村庄,都是台胞祖籍地。
  南峰(山名)的南坡称“一品山”有如出一辙的魏书石刻9处,据传为祖籍赤湖的晚清台湾进士陈望曾所作。望曾字省三,号鲁村,其高祖于清嘉庆年间从赤湖移居台湾宜兰,他出生于宜兰,幼年随父移居台南,16岁考取秀才,同治九年中举,十三年登进士第,初任内阁中书舍人,光绪元年敕发广东以知县任用,升知府、按察使。光绪十一年,原台湾府建立行省,分设台北、台湾、台南三府及台东直隶州,共辖11县5厅,于光绪十三年正式分置,以陈望曾为台湾知府(府治设在台湾县,即今台中)。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因“甲午”战败而割让台湾给日本,陈望曾只得含恨离台。后来陈望曾移居香港太平山,病逝于民国十八年。其子陈树楷曾任香港商会长。
  一品山有一座后雄社谢氏祖妈墓,因子孙传裔台湾而被称为“台湾墓”。一品山石刻系谢姓为纪念其先祖晋代宰相谢安而刻(后雄社原为王姓聚居,或许王姓为纪念其先祖晋代宰相王导而刻)。后雄谢氏,尊东晋名相谢安为得姓以来的31世祖,南宋忠臣谢枋得为68世祖,明代谢光启为赤湖开基祖,光启次子武庆的长子二才为后雄开基祖。后雄15世谢增福(又名谢应)于清嘉嘉庆年间过台湾,开基彰化县二八水(今二水乡)。一品山谢氏墓建造于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墓碑具名孝孙之一“达”即是彰化二水乡谢姓开基祖谢增福(谢应)的父亲谢敏达。子孙修有族谱,记载:增福生朝山,朝山生时泰,时泰生建封,建封生在祺,在祺生东敏、敏初。东敏于20世纪20年代离开台湾,到广州中山大学求学,发誓:“日本人还统治台湾一天,我就不回来!”抗日战争期间曾到漳州参加筹组国民党直属台湾党部,任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参加接收台湾工作,特别强调“闽台一家”,说居住在台湾的人百分之七八十是从闽南各县迁来的,大家应不分彼此,团结起来。他先后担任国民党台湾党务、县、市长、省议会正副议长、省长等职,选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一度任“副总统”。他对祖地感情浓厚,在所著《回归》一书中说“我的祖籍在福建省漳浦县,大约清嘉庆年间,先祖——谢家第十五世祖增福公渡海来台。他来台时间没有记载,子孙研究推算,可能在公元1769到1820年之间,他来台便定居二八水。……”他在任“副总统”期间,已由其弟、台湾正泰水泥公司董事长谢敏初,通过泰国贸易机构托人到漳浦寻根。1992年,他又请他的二水乡堂亲专程到漳浦赤湖谒祖会亲,拜祭一品山祖墓,拍照带回台湾告慰亲人。
  无独有偶,后雄的邻村东溪社人陈宽仁也是渡台开基彰化二八水。时间比谢增福早,是在康熙年间,至今传25代,后裔上万人,分布于彰化、台中一带,曾来寻根认祖。
  东溪两岸各村庄多数为陈姓聚居地,是由赤湖镇内分衍的“开漳圣王派”,自清代至民国移居台湾者甚多。岩兜社山上有另一处“台湾墓”,葬抗日失败的进士陈登元。登元之父增中,于道光初年渡台,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二十一日生登元于淡水厅红毛港保沙社(今桃园县大园乡沙里),登元于光绪二年中举,于光绪十三年为第一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所赏识,聘为西学堂教师,光绪十六年登进士第,升任西学堂监督,后随刘铭传的辞职而辞职,赋闲于台北。光绪二十一年清廷割让台湾于日本,而台湾军民奋起抵抗日军入侵,登元也募民兵五百人,称“台防正营”,自任统领,以胞弟宝元为管带,屯于台北八里坌东势山之麓。桃园陈运生募兵五百来会,称“台防后营”。新竹一带义兵一千多人听其指挥。然而这些民军没有后援,武器弹药及粮食皆缺,不堪一击便解体。陈登元避匿民间,日本占领军侦知其在民众中有威信,欲加以利用,强征为“保良局”局长,他为暗中保护民众而忍辱负重两年,屡次受日本台北知县村上义雄凌辱,终于忍无可忍,乘机逃回赤湖祖地,设馆教书为生,死后葬在岩兜山上,他的后裔在台湾,故人们称他的坟墓为台湾墓。
  抗战胜利后则有南峰社人陈志谟在台湾经营实业有成,与子瑞和、孙建中,三代人在赤湖建达志中学,在南峰社建小学。赤湖还有多处台胞捐建的公共事业及投资创办的企业。赤湖镇日趋繁荣,南峰、莲花山等海滨奇峰更为游人所眷顾。
  18.锦湖“洊膺褒纶”坊陈氏祖祠
  洊膺褒纶”坊
  赤湖镇区内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石坊表,坊名“清膺褒纶”坊,坊上横梁刻“为封文林郎、浙江绍兴府诸暨知县、累赠奉直大夫、刑部云南清史司署郎中事员外郎、百岁翁陈世烈立”。陈世烈是进士陈镳之父。陈镳,字君义,号观海,赤湖前湖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陈世烈以子官封赠,且年臻百寿,故建此坊纪念。据传陈世烈是一个打铁匠,长年累月挑打铁担到各村社流动打铁,并带儿子陈镳随行,每到一处,即令其拜当地有学问的人为师。经勤学苦练,考上县学生员,万历三十一年中式举人,翌年,联捷进士,成为赤湖陈姓的佼佼者。
  坊表今保存完好,屹立于赤湖镇区旧街道上,这是漳浦县现存为数不多的坊表之一,游人至此均仰首观瞻。
  锦湖陈氏祖祠
  锦湖陈氏祖祠在赤湖镇区内西城,为两进三开间结构。锦湖陈氏始祖道明自南宋末至赤湖开基,至今子孙繁衍兴盛,明代即建祖祠,历代均有维修。清乾隆间,裔孙陈斌,号镜堂,任澎湖、安平协镇,授武翼都尉,族人称“圩后太爹”,他辞官归休后,即倡修祖祠,并出资雕刻一对七十二孔的青石花窗,安放于祖祠大门两旁,又捐刻两座青石卷书大门盾,使祖祠更为壮观。
  今锦湖祖祠已重修一新,游人在观膺褒纶坊后,也顺便一览其风采。
  赤湖自然景观有“锦湖八景”:金龟佩印、飞沙织绢、葫芦把阁、南峰空谷、尖峰文笔、丹灶生烟、凤山朝阳、灯火夜光。又增:孔雀开屏、狮象守径,合为“十景”。颇具特色。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林祥瑞
责任者
王文径
责任者
林一初
相关人物
施爷惠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刘庭蕙
相关人物
蔡来朋
相关人物
黄明日
相关人物
陈亮
相关人物
斌敏
相关人物
张先跻
相关人物
李伯瑶
相关人物
王吴汉
相关人物
谢安
相关人物
林士章
相关人物
林功懋
相关人物
林策
相关人物
林一新
相关人物
林一初
相关人物
林一阳
相关人物
林成纲
相关人物
刘衡
相关人物
黄琮
相关人物
黄文炳
相关人物
张凤翼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