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梁山南峰与南麓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24
颗粒名称: 四、梁山南峰与南麓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0
页码: 1284-12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宝珠庵、后井水库、龙迹亭和过洋龙兴寺等景观的历史背景和现状。文章首先介绍了宝珠庵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格,以及庵内的石刻和历史渊源。然后描述了后井水库的美丽景色和龙迹亭的重建过程,以及小西天的建立和景观。接着,文章介绍了过洋龙兴寺的历史背景和重建情况,特别提到了正冈和尚的墓塔碑和两道《重兴龙兴禅寺碑记》,以及这些文物对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最后,文章总结了这些景观的历史意义和旅游价值,并呼吁人们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内容

1.宝珠庵与后井水库
  梁山自平和矾山逶迤东来一百多里,高耸崇峻,只有三两个山口可横走沟通山南山北,著名的山口通途,一是西边的盘陀岭,其次是东边的“龙迹”古道。龙迹古道是自漳浦县城经溪南、瓷窑、后井、龙迹亭、过洋交口至杜浔的通途,在未通汽车时代都是这样走,比起经过旧镇、霞美至杜浔的公路,短四分之一路程。梁山延到这山谷地带,已接近末尾,故岭路不似盘陀岭那样陡峭曲折。自通汽车后,这条古道已少有人走,而沿途的风光、古迹着实迷人,吸引着很多人去游赏、考察。
  出县城东南四里许便到溪南村(从前要过渡,现有桥跨鹿溪,可通机动车),越过一座小山便到瓷窑村,距瓷窑村二里许即陂内,从前有陈姓村庄,民国时期“剿共”,被移民并村于瓷窑村,解放后旧镇公社就陂内自然村旧址设青年农场。过陂内不远便到火烧寮。火烧寮是一个地名,在清康熙二十九年编的《漳浦县志》上已出现这个地名,当地的“寮”被火烧掉之事,最迟在清初。由于这里是路人休息地段,在发生“火烧寮”之后,一直仍有人在那里搭寮卖点心,茶水。附近有一个“宝珠庵”,路过的人大都要顺便到庵中参佛,也有专程进山朝拜的。
  宝珠庵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宝珠庵,在邑南门外十五里火烧寮地,林峦幽秀,水石清奇,万历间,莆田林三教兆恩,因张琏之乱,流寓于浦,择地建庵,令其徒张氏居之,有益藩及藩臬赠匾。康熙壬申,道者张勇功重建。”按:明嘉靖间,莆田人林兆恩提倡儒释道三教合一,故称“林三教”。饶平人张琏起事,也是嘉靖年间的事。康熙《漳浦县志》所载,或许是建庵时间误嘉靖为万历,或许林三教之门徒于万历年间到漳浦设庵。
  今宝珠庵房舍残存,系乱石三合土结构,址在大路边一座南向的小山下,处于天然巨石之间。尚存石刻五处:一、“悟真桥”,在庵前岩石上,可知庵前原有一座小桥。二、“朝天石”,在庵后高处大石上。三、“石麟呈祥”,在庵的右侧。四、“百源深处”,在“石麟呈祥”边。五、“华池”,在庵石坑前,可知该石坑曾储水为池。
  过火烧寮至龙迹亭之间,原是盆地,建后井水库后全淹没在水库底。水清波静,原有石块铺砌的石路,浅处清浙可见。库底很深,不可跋涉。水库建成于1960年2月,库容2185万立方米,灌溉霞美、杜浔、旧镇、绥安4镇及大南坂农场农田2.3万亩。建坝后及渠道电站各一座。水库并用于养鱼。周围尽是青山绿林,水果飘香。如此广阔的人工湖,碧波荡漾,景色宜人,若辟为旅游区,供人泛舟、垂钓,其乐无穷。
  2.龙迹亭“小西天”
  自建水库以后,火烧寮至龙迹亭的古道已淹没水中。现山间另辟奚径,可通摩托,若摆渡过湖,另有一番乐趣。对岸便是龙迹亭,旁边有龙潭、后井两自然村。
  梁山盘亘如巨龙,这里是梁山余脉,状如龙爪,故称其地为龙迹,从前有大士亭,亦即观音亭(“大士”是梵文“菩萨”的汉译,故观音菩萨亦称观音大士)是门庭敞开的小佛室,祀观音大士,以地名称龙迹亭。现尚存清顺治年间所立《重建大士亭碑记》。近年有人扩建为佛庵,名“小西天”。它在古道上,临后井水库,得山水之胜,来礼佛及游览者络绎不绝。
  后井水库在旧镇、霞美、杜浔三镇交界处,龙迹亭在杜浔镇界内,到杜浔、霞美都是15华里,有公路通杜浔,故来游龙迹亭者大都是取道杜浔。若开辟一条自火烧寮至龙迹亭的渡船旅游线,来自县城一带的游客当会更多。
  3.过洋龙兴寺
  自龙迹亭至杜浔要经过交口、过洋社。过洋社北有龙兴寺,始建于元,明代重建,规模庞大,后坍废。近来重建,规模虽不如往昔之大,但尚保存一些古迹和旧碑,具文物价值:一是明代重建龙兴寺的妙济大师正冈和尚墓塔碑,他徒弟圆固所立。在碑名“龙兴塔记”之下镌“重兴开山妙济大师正冈默公和尚之塔”。生于正统甲子年六月二十五日辰时,卒于弘治癸亥年二月十八日寅时。”内镌文:“妙济和尚法讳静默,号正冈,妙济其别号也,系出龙邑首都李氏,自幼皈金浦大兴教寺,年十八甫领度,四十任本寺事,即改建方丈,重建法堂,首创补佗佳境,添收遗产,妆佛像,度众徒,修两庑,构松关,永远基图,耀人耳目。其龙兴等支脉之院,年久颓圮,从新肇建,历苦成功,自知止足,年登耳顺,乃焚香告众,慨然谢事而退居东席。固系徒末,喜惧交并,谨请命预建寿藏于龙兴之左,向背与院同。仍立众僧寿塔于前,勒志于内,琢石门以时启闭,又虑岁久荒榛,固乃抽衣钵之赀,用买粮租数百石入于龙兴,以供祭扫蒸尝,庶愈久而不忘也。吾师之道德功业,应有存公论者为之勒铭,兹述其概于右,俾来者有所考云。大明弘治十四年岁次辛酉五月五日,小徒圆固立。”
  寺中尚存《重兴龙兴禅寺碑记》二道,一是弘治十四年(1501年)雷州知府赵浑撰文,吏部员外郎(后为刑部郎中)、龙溪人张绰篆额,工部郎中、龙溪人曾逸书丹;一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户部左侍郎卢维祯所撰,颇具文物价值。
  由于上述碑记中有“系出龙邑首都李氏”。其原意是“正冈和尚出自龙溪县所在地漳州城李氏。”由此引出误会,有人认为“龙邑首都”即是“帝都”,说正冈和尚就是明初被永乐帝夺去帝位而出走的建文帝,化名逃到杜浔过洋龙兴寺当和尚。但《重兴开山妙济大师正冈默公和尚之塔》明镌着“生于正统甲子年(1444年)六月二十五日辰时,卒于弘治癸亥年二月十八日寅时”,正冈圆寂时距燕王(永乐帝)攻破南京城时的建文四年(1402年)已42年,明显的,正冈和尚不是建文帝。正冈是漳浦佛教史上有影响的高僧,龙兴寺之所以成为名刹,是正冈任县僧会司事、大兴教寺住持时,重修龙兴寺,并死后葬在此地。现在的龙兴寺僧应正确认识该寺历史,虽谈不上继承正冈衣钵,也应重视遗存文物,作为古迹展示。有卢维祯和赵浑两位历史名人所撰的碑记已经够辉煌,不要再妄谈“正冈便是建文帝”,为识者所笑。
  4.虎空岩
  虎空岩在霞美镇巷内村岩坑水库边,原是一个天然石洞,清代有人加筑门墙,作为隐居处,称“木石居”。在革命战争时期,为红军游击队所利用。
  曾活跃在闽南一带的红三团,于抗日战争时编入新四军,开往皖南抗日前线,闽南革命根据地受到反动军队“清剿”。1942年,中共闽南特委执行党中央“隐藏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方针,漳浦县委按照这方针,分散到山区开荒生产,而反动军队仍跟踪穷追。这年冬季,县委机关转移到虎空岩。1943年1月29日,漳浦县警察局派出三十多名警察,由叛徒引导,包围了虎空岩。在枪战中,闽南特委委员吴庭坚中弹牺牲,漳浦县委书记张太西及交通员蔡火被捕,翌年就义于县城。
  解放后,虎空岩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5.鹿坑岩
  在杜浔、霞美二镇交界处的鹿坑。有佛院“鹿坑岩”,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开基道人心镜,俗姓汤,云霄人。他有一个挚友陈森,英年早逝,遗一女一子,心镜供给衣食,并加教导,抚育如已子。陈森之女富娘,为抚育幼弟,矢志不嫁,漳浦知县陈汝咸给“贞孝”匾额以示褒彰(当时云霄属漳浦县辖)。心镜决心出家时,将家财尽给富娘,自己与徒弟法山立志修行,选择在鹿坑建庵祀佛,利用天然石室加以修筑,为佛室和住舍,并建一座小楼以待来客,置山田三石多(十多亩),自耕自食,分外的钱财一概不取。县境内许多士人慕他清高淳朴,喜欢与他交往,其中有一位曾任桐乡知县的举人蔡可远(世远之弟)多次来鹿坑岩游览,与心镜坐谈。雍正四年春,蔡可远再次到杜浔,要重游鹿坑岩,有人告诉他:“心镜已经死了!”可远沮丧不堪。心镜的徙弟法山闻知蔡可远来到杜浔,便来拜访他。他应法山的要求,作《鹿坑岩院汤道士记》,法山雇工镌成石碑,立于佛院内,至今尚存。
  现在,鹿坑岩正殿祀如来佛,偏殿祀观音菩萨。
  6.高山塔与高山寺、烽火台
  在杜浔镇近城,院边、林前三村之间有一座突兀的小山,虽不甚高,而由于屹立在海滨平原上,显得格外高耸,因此被称为高山,从前有高山寺,寺后建塔,称高山塔,以至“高山塔”成为地名。
  明初洪武年间,沿海建造一系列海防工事,以防倭寇来犯,并在高阜土建墩台,一了望到倭寇来犯,便烧烽烟为号报警。高山塔墩台为明代防倭寇墩台之一,见于旧志记载。
  高山寺久已坍废,今重建。塔已无存,今在高山极顶竖一根长石柱,上安装电灯,每夜放光。
  墩台尚存残基,可知墩台是4×4米的方形条石建筑,中间便是堆燃料燃烧发烟处。
  站在高山顶端,向东可眺望霞美,杜浔一带景观,向西则梁山“九十九峰青到眼”,近处的市镇乡村更是历历在目。
  7.正阳宫
  高山塔山下的杜浔近城村,原名城外,1981年11月,为避免与旧镇城外村同名,改名近城。
  近城村在一大片水田边上。方言称大片水田为“洋”,故现在的近城村在明代为“大洋社”。宏治年间出版的《八闽通志》及万历元年《漳州府志》,都记载:“后葛巡检司城,在县东南九都大洋社,周长一百五十丈,墙宽九尺,高一丈五尺。”
  清代,近城村为正阳保,“正阳”即是由“大洋”雅化而来。
  近城村辖内有祀“玄天上帝”的庙宇“正阳宫”,始建于清雍正年间,道光四年(1824年)重建,现存碑记一座,记载献款者姓名,身份、金额。献款者多数姓洪,也有邱、卢、李、林、陈、曹、许、孙、欧、刘、蔡、郑等姓,因为近城为洪姓聚居地,正阳宫由洪姓首建。
  8.青阳院
  近城村辖内有青阳院,祀佛,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237年),明宏治年间重修,清初“迁界”划在界外,因而荒废,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旧县志有记载。
  与青阳院并列的,原来还有一座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威惠庙,已经坍废不存遗迹,仅遗存《威惠庙碑》一道,由广东东莞县教谕(后为临江通判)、漳浦人高耸撰文,弘治己酉科乡贡进士(举人,后为进士,官大理寺评事)、杜浔人陈琛书丹,陈琛为宏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碑记开头就说“青阳之有威惠王庙,稽诸故志,咸谓二百年于诸矣。”可见,青阳威惠庙建于元初,比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的青阳院迟。由于青阳院至今尚存,而威惠庙只遗碑记一方,卧在青阳院右前方不远处,使后人误认为“威惠庙坍废,改建为佛院”。其实,应是院与庙曾长期并存。至清初“迁界”因划在“界外”而被一概毁弃,“复界”后青阳院有修复,威惠庙则无修复。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吏部员外郎、漳浦人林绍祖为青阳院德莹上人题“圆光普照”匾额,至今尚保存在寺中。
  9.杜浔城 关帝庙
  杜浔城在明代属于漳浦十都,与近城(原正阳)一带属九都不同。
  杜浔城周长六百多丈,为邱姓聚居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邱懋炜于历官兵科给事中、赣州知府、广东副使,于天启年间归休后,曾增高加固杜浔城。崇祯元年,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由厦门抵铜山,二月进犯杜浔,邱懋炜率乡兵将其击退。
  清初迁界时,杜浔一带沿海划为“弃土”。那一带原有多座城堡,除后葛巡检司城是明初官建的以外,大都是嘉靖年间乡民自建以防御倭寇的,如埭头土堡,桥头土堡,下尾许土堡、西梧土堡等是,都在清初“迁界”时被毁,独杜浔城被清朝利用于驻兵而保留下来,杜浔城的拆毁是在民国时期。
  杜浔有帝君庙,所祀“帝君”即三国蜀将关羽,历来武将以他为忠勇的楷模,文人尊为“山西夫子”,历代皇帝不断加封以至为“帝”,民间信仰为能降妖伏魔的天神。杜浔帝君庙据传是邱懋炜首建的。
  10.空壳松宫
  在杜浔镇路边村土楼社与后因村后因社之间,有一座祀佛的空壳松宫(又称土楼庙),祀佛的场所不称寺、院、庵而称宫,已甚罕见,以“空壳松”为名更是奇特。一问才知道,该地原有一株枝干全部空心的榕树(方言叫松),固而“空壳松”成为地名,该榕树今虽已不存,而地名不改,是以地名为庙名。
  空壳松宫后面,土楼社内几十年来又产生一个奇特的景观:一座小型石构土地公庙仔被一株榕树伸出的很多气根所包围,根部逐渐发展成粗壮的支干,互相拥合,人们只能在一些空隙中窥见其中有一座小小土地公庙。据一个七十多岁的妇人说:他二十多岁嫁来这里时,那榕树只是一株矮小的苗木,大概是小鸟食榕树籽后把屎拉在土地公庙仔屋顶空隙里长成的,起初很不起眼,想不到那榕树在将根伸到地下以后,吸收到养分,便快速成长,事隔五十多年,便长成这样枝繁叶茂的壮大榕树。蔚为奇特景观。
  11.漳江出海口景观
  漳江出海口,北岸属漳浦县沙西镇,南岸属云霄县东厦镇湖坵。漳水自云霄出,海水自东山湾入,在此交汇,波澜壮阔。江口以东海上,有大霜、小霜两个小屿,好似“蓬莱仙岛”一般。江口有石矾塔,如“中流砥柱”。下寨码头就在江口,与古塔相映成趣。附近并有“罗宛甘泉”及“罗宛窑”(宋代瓷窑群)遗迹。
  石矾塔
  石矾塔在漳江出海口主航道北侧的一块礁石上。原来礁石上有一块直立的奇石,高数丈,称石矾,云霄人士认为,云霄群山环抱,独漳江出海口成一空隙,刚好有那石矾可以填补,所以能经济繁荣,文物鼎盛。清初,郑成功以沿海为抗清根据地,利用那石矾为天然石碇,在一次台风中,石矾被大船拽倒破碎。云霄人士为弥补这个缺感,于康熙九年由进士陈天达发起,募建一座石塔于原石矾处。后来,多数人感到塔太低,康熙三十三年五月,由诸生分头募得白银4700多两,将塔改建成七层空心石塔,塔基扩大到7丈2尺,高8丈2尺7寸。上辟四门,正门镌“斯文永昌。”又以余款在漳江北岸石蛇尾渡头建石级十多丈,在南岸乌丘渡头建津亭一座。嘉庆云霄厅同知薛凝度立《新建石矾塔碑记》于石蛇尾,今收藏在边防派出所。
  石矾塔自始建至重建时,云霄属漳浦县,自清嘉庆三年云霄设厅,民国二年设县,石矾塔属那一县开始有争议。现经上级调停,两县协议,以石矾塔是云霄人集资所建,文物归云霄县保护。
  观赏石矾塔风光,还是在漳江北岸的下寨一带为最好,要实地登临,也以从下寨登船为利便。
  下寨城隍庙
  下寨是一个渔村,一般人家以捕捞或养殖为生。村中有一座城隍庙,是其他乡村所没有的,一般在县一级以上的城里才有城隍庙。下寨渔村之所以有城隍庙,据传是清初村里一个秀才到福州参加乡试(考举人)从福州城隍庙包香灰回来建庙塑像崇祀的。庙中有柱联几对,其中一对:“漳江东去,淘尽人间恩怨事;梁山西环,明察天下是非心。”颇具特色。
  罗宛井宋窑遗址
  下寨村附近有一个自然村叫“罗宛井”,因为那里有一口泉穴,涓涓细流,长年不息,大旱不竭,甘冽异常,传说是“皇帝嘴乞丐身”的罗宛(罗隐的转音)来到这里休息,口渴了,叫一声“泉水来”,地上便喷出一股甘泉,从此至今滔滔不绝,那泉穴便被叫做罗宛井,那里的村庄叫罗宛井社。罗宛井社西北侧有一大片瓷窑遗址,废弃的瓷器残件漫山遍野,据专家鉴定,属于宋瓷。民间传说,罗宛向瓷窑老板求乞,受到侮辱,便念道:“碗碟碗碟,十个九个相叠,又破成几十叶”因此瓷窑所产都是相连叠和破碎的。其实,瓷窑产品中大部分是成品,少数废品并不足奇。好的瓷器都被装上帆船从下寨港运销外国去了,所遗弃都是废品。
  12.莲花峰 白沙溪 祖妈林水库
  莲花峰以远望如一朵开放的莲花(又如佛像的莲座)得名,海拔960米。旧县志说它是梁山的中峰。因为梁山自平和矾山逶迤东来,经大尖、小尖(在浦和交界处)、婆髻山(以状如古代妇人拥发得名,俗称洞仔尖,在石榴、盘院二镇交界处),六齿山、雀目山(在盘陀镇与云霄火田镇交界处),玉女峰(在漳浦沙西镇与云霄东厦镇交界处),至莲花峰以下便分为两脉,一脉经沙西镇与东厦镇交界处的乌嘴山、鸡笼山至沙西镇辖内的金岗山(为区别于梁山北麓、地处大南坂农场的金刚山,称“海金岗”);一脉经盘陀镇与杜浔镇交界处的尖水头、分水山,至大南坂农场界内的金刚山(杜浔、沙西一带的人为区别于“海金岗”而称它为“县金岗”,因为它距城近,在县城一抬头便能望见)。莲花峰在梁山中部,两个金岗山是由莲花峰分出的两大支脉的代表峰,故以莲花峰为梁山中峰,虽然它比它的旁峰乌嘴峰(海拔947米),鸡笼山(海拔956米)高不了多少,比上部瘦高的玉女峰(海拔986米)低26米,远望如“玉女坐莲花”。
  莲花峰整个状如莲座的山峰由巨石构成,故称莲花石,又名齐帝石。旧志记载,齐帝石得名的原因是:南北朝时,齐武帝未为帝时,曾在那里屯兵。据《南齐书》记载,齐武帝萧赜,原是刘宋的赣县令,刘宋皇族晋安王刘子勋任江州(今九江)刺史,发动叛乱,萧赜不从,被拘禁于南康郡狱,族人萧欣祖、门客桓康等攻破郡狱,救出萧赜,萧赜率旧部下一百多人起兵,因寡不敌众。避屯揭阳山中,聚众至三千多人,打败刘子勋。萧赜的父亲萧道成原是刘宋禁军将领,乘平定刘宋皇族内乱的机会,掌握军政大权,篡位建立南齐政权,是为齐高帝,在位4年,由子萧赜继承帝位,是为齐武帝。萧赜当初从被刘子勋拘禁的南康郡狱逃出时,据《南齐书》说是“避屯揭阳山中”,《闽书》引据《名山记》说,萧颐避屯揭阳山中,经过梁山,尝登莲花峰,故称莲花石为齐帝石。旧《漳浦县志》则说“潮阳郡本汉揭阳地,南齐时为义安郡,于时漳浦未建,则梁山固揭阳境矣”,认为《南齐书》所说萧赜避屯揭阳山中,即是避屯梁山,曾登临玩赏莲花石。
  莲花峰东北有天然石洞,可住二百多人,革命战争期间,红军游击队曾住洞中,故称红军洞,所遗留石椅、石桌、石砌灶尚存。
  莲花峰东北五华里处有合水潭,白沙溪瀑布泻入潭中,冲成数丈深渊,在丰水期,瀑布冲潭激起浪花一丈高,响声闻于一里外,为一大奇观。宋代名士蔡襄曾任漳州军事判官,来游过莲花峰,作《瀑布泉》诗云:“会稽之南罗浮北,中有大梁神仙宅,瀑流古今挂长虹,泻下银河数千尺。”这丰富的水源流经“海金岗”山边,汇入祖妈林水库。所以,祖妈林水库将白沙溪盆地列为祖妈林水库的“顶库”,计划在那盆地的出水口再建一座拦水坝,以便储蓄更多的水源,发挥更大的灌溉和发电作用。
  祖妈林水库
  祖妈林水库在杜浔、沙西二镇交界处,原有徐坎黄氏三世祖妈墓,坟区营造一片“风水林”称为“祖妈林”,周围为水库库区,故称祖妈林水库,于1971年12月建成。它的水源不仅是上述莲花峰下的白沙溪,而还有原自盘陀与杜浔交界处的尖水头、香炉石、分水山、沙西、杜浔二镇交界处的四粒石山等条小溪,控制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库容3508万立方米,成为一座四山环抱的人工湖,碧波浩荡,周围绿林成荫,悦人心目。黄姓祖妈陵墓所在的小山露出水面,成为湖中小岛,六百年来一直受到保护的“风水林”虽曾受滥伐,现在又造成新林,仍然郁郁葱葱。
  莲花峰高峻难攀,虽然自古以来为游客所登临玩赏,而对一般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不过,站在山下仰望,也能欣赏它的壮丽景色。祖妈林水库距杜浔镇内仅5公里,汽车可直达库区。若备几艘小舟让人泛游垂钓,乐趣无穷。在祖妈林水库,不仅可仰望莲花峰,而是“九十九峰青倒眼”,莲花峰周围的玉女、鸡笼、乌嘴、酒瓶嘴、网棋石、四粒石,海金岗诸峰都可一览无遗,这旅游景点大有可为。
  13.海月岩
  海月岩是闽南的著名古刹,址在漳浦县沙西镇涂楼村界内,梁山东坡,漳江出海口附近,背依大山,面向东山湾海域,气候冬天暖和,夏天凉爽,既可在海月庵礼佛,也可漫步山间,倘徉于泉林之间,仰望高耸于云雾飘渺之际的“海金岗”等高峰,又可眺望江海接波处的浩瀚水域,见渔帆点点,群鸥飞翔,古石矾塔与现代化的下寨码头相映成趣,渔村、农舍节比鳞次,红瓦素壁,绿树掩映,游人到这境界,无不心旷神怡,感受神州大地的宏伟壮观。海月岩不但日间人来人往,夜间也游客不绝,很多人偏爱它的月夜,说海月岩是海、月、岩的有机组合,三位一体,令人陶醉。
  海月岩利用天然石室修建而成,屋顶是一片长31米,宽13米的巨石,内壁也是天然巨石,正中雕成一尊如来佛像。宝殿对联“海气凝云,云气结成罗汉相;月光映水,水光反照菩提心。”大门顶额镌篆文“鹫岭云门”,门联“天地生成,石布兰场真佛境;江山毓秀,波呈海月照禅心。”
  海月岩庵历史悠久,庵前左边所立明万历三十六年刑部郎中陈锦所撰《兴建海月岩碑记》有“不知岩创何代,有石刻宋咸淳重兴,倏兴倏废”之句,下面说到,海月庵带田一段,山一所,于嘉靖年间被官府卖给县内绅士王氏,兴教寺僧性德(别号仰楼,俗姓曾,十都留塘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出资赎回,重兴庵院,移蹊径,辟殿门,廊庑殿阁,整饰一新。《碑记》并记海月岩命名的原委,说“殿前见大海汪洋,波光万顷,晦冥阴雨,遥望渔火,若隐若现,天和景明时则舟辑来往,云霞变幻,不胜名状也,少顷东方月上,银蟾辉映,最先得之,故以海月名岩云。”
  寺前左侧巨石刻“点头会讲”,记述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会试中式贡士未参加殿试,后为进士的林绍祖参加“会讲”之事。
  海月岩有内十景,外十景。
  内十景:
  1.落伽境,在庵西南200米处,有一长形岩石竖立于陡坡上,上镌“落伽境”三字,下浮雕观音像,并镌仰楼和尚七绝一首:“峰外长江不尽流,巍巍片石几春秋,自从题刻观音后,万古清风应祷求。”
  2.知止洞,在“落伽境”东几十步处,据说从前洞甚深,现已为流沙所淤积。洞前有石僧及四面佛各一尊,“文化大革命”时破坏,残件尚存,石刻楷书“知止洞”及“明农鱼旅”尚存,落款“比丘性德立”,性德即仰楼。
  3.无住境,在庵南100米处,石上镌楷书“无住境”三大字,落款“云光书,性德立”。“无住境”是“胜景无住(无限)的意思”,站在这石上,可东眺大海,北望群山,气象万千。
  4.卓石桥,在庵前南侧15米处是一个深谷,有一条天然长石飞架两头,崖上镌楷书“卓石桥”三大字,下镌七绝一首:“云根叠叠拥深坑,架作桥梁济客行,不用施工巧制作,共夸天地自生成”。
  5.不二门,在庵前东侧15米处,原也是一个深谷,仰楼和尚在重兴海月庵的时候,修筑登山道,并用条石为桥,铺架在坑谷上,桥的两边各有一条天然的斜立长石,将石桥夹在中间,仅容一人通过,两边是乱石参嵯的坑谷。无路可通,故称这峡道为“不二门”崖上镌行书“不二门”三大字。
  6.功德泉,在庵西十多米处,有三口相连的小石池,一股清泉从井上的岩缝中涌出,涓涓细流,大旱不竭,甘冽异常。泉水纳于石池中备用,上池用于泡茶煮饭,中池用于洗涤,下池用于浇菜。泉上石壁镌行书“功德泉”三大字,并镌曾提督云南学政、广西参议、杜浔人刘庭蕙草书七律一首:“何年圆觉隐西天,布地先开玉井泉;错落瑶华诸念净,空明石乳一方禅。雨花飘向经堂寂,法水纷披讲钵传;认取元功因彼岸,恒河沙数只涓涓。
  7.大山岩,在庵西北一里许处,有一个天然大石室,仰楼在重兴海月庵后33年的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将其辟为观音大士室,洞门上镌“大山岩”三大字,落款“万历乙已运宝塑佛圣,比丘性德立。”洞前有池塘,后面有仰楼生母墓。岩顶镌七绝一首:“峥嵘块石似禽形,石室玲珑隐牧耕;今日经营为福地,梁山又见觉王明。”落款“仰楼”。
  8.息樵石,在庵东南50米处,有一巨大盘石,旁有山泉,从前,村民到山上樵采必经过该盘石,樵毕下山,多坐在石盘上休息饮泉。
  9.苍松岭,石碑所记十景中有这一景,现不知所在。
  10.莳蔬圃,在功德泉前面,为从前僧人的菜园。
  外十景:
  1.金岗翠拥。金岗山又称海金岗,又名老人峰,由大小不同的乱石构成,乱石之间杂树丛生。金岗高耸入云,海月岩是其余脉,在庵左上方仰望金岗,可欣尝其青翠的面貌,不似从沿海看来的巨石壁立。
  2.雷峰砥柱。站在庵顶巨石上,可俯瞰漳江入海处,石矾塔屹立于波涛间,周围鱼帆飘摇。按石矾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嘉庆十九年重建,高七层。
  3.月升朗佛。《碑记》中所说“东方月上,银蟾辉映,最先得之”,即是说月初升时,便照进庵中,使佛像显得明朗庄穆。
  4.日出窥禅。日出与月升一样,向东的海月庵必“最先得之”,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初升的太阳在“窥禅”。
  5.铜海慈航。“铜海”即东山湾。站在庵前,可以俯瞰东山湾的波光万顷,渔帆若隐若现,蔚为景观。
  6.波澄珠员。沙西海上原有一个形状如龟的小屿,名“屿仔龟”,在涨潮时,从海月岩望去,好似一颗珍珠在海上飘浮,现因海涂淤积,屿仔龟与陆地连成一片,这景观已不存在。
  7.东皋春馐。海月岩下东边是广阔的“田洋”,从前,村夫下地勤耕,中午由村妇送饭到田间,春季农忙尤其如此,形成一首风影线,名为“东皋春馐”。
  8.南浦渔灯,夜间,在海月岩上可遥望江海交波之际渔火点点,真所谓“夜夜元霄”。
  9.海浮云峙。当雨后初情,或晨雾初开,光线在具有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将远处景物显现于海上空中,称“海市蜃楼”,海月岩上多次见到这种奇异景观,不久便随着空气的变化而消逝。海月岩将这种现象列为“外十景”之一,其实并不常见。
  10.地涌温泉。在“不二门”南二十多米处有一个温泉,用石板筑小池,高一米多,贮温泉供洗浴之用。
  海月岩还有“别有天”、“云根兰若”、“景净神怡”、“声色不碍”、“山径夷途”、“茂林修竹”、“楞迦深处”、“欢喜池”、“离垢”、“放生林”、“玉韫”、“差修息游”、“福地洞天”、“心情龙现”、“放生池”、“室奎海地”、“渊默雷声”、“茶宛先春”等景名石刻;又有题诗石刻“凌云石壑自天然,江月峰僧印洞前,功德水流施法界,海月理出白衣禅”、“创业已古宋重兴,更辟难长溢长明,筑室开池垦曲径,产田坐在大山岩”等;格言石刻“鸟兽投林,各生好心,劝君饶手,无量光阴”、“如是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因,今生作者是”等;对联石刻”东土开基颂海天,西天禅法变梁山”、“炉香一柱通三界,灯烛辉煌照九天”、“东方有路寄山径,碧水流河浸石桥。、“鸟语空空谷,松荫寂寂门”、“入此门生惭愧想,履斯地发菩提心”、“石室放霞,四大空中开佛日;玄门出世,众生顶上御仙风”、“松岛开兰若,云根复洞天”、“青莲布地开三岛,巨耦通天一只门”、“天柱石山不老,海月佛中长明”等,或楷或行草,都具欣赏价值。
  中兴海月岩和尚性德,又号仰楼,葬生母于海月岩山中,他自己老死海月岩葬在母墓之下,墓碑镌“大梁山海月岩仰楼和尚真隐,母慈顺同隐。”墓边有三对石刻对联,其一“寸草心怀乳哺劬恩来报;九泉地抱椿根本同归。”其二“山依人出色,海得月光辉。”其三“日玩千江水,夜观万盏灯。”这些石刻对联是仰楼生前就制好的。在墓地可遥望石矾塔水域,也是一处景点。
  14.古雷城圣王庙妈祖庙
  古雷半岛由古雷头山、古雷山(包括笔架山、庞尖山)及周围沙滩组成。旧县志记载:“鼓雷山,一作古雷山、在县东五十里九都境内,南行至海,山崖险绝,下瞰大江,潮音时至,声如雷鼓。”“潮声如雷鼓”是古雷山得名的原因,也是古雷半岛和古雷镇得名的原因。
  古雷头山之外,为南来北往船只必经之途,古雷头已建灯塔一座,为海船导航。
  古雷头山多岩石,山上长满青翠的马尾松。它档住风浪,其内侧下是一深水良港,已建有5千吨级码头,正在归划建数万吨级码头,重建“杜古线”公路,使与漳诏高速公路杜浔开口处衔接。
  古代不重视沿海的治理和开发,到明代中期,古雷的海防地位才稍微为官府所注意,于正统七年(1442年)从南靖调驻一个巡检司于古雷,建巡检司城,周长一百十五丈,但只有30多名兵,仅能防御小股盗贼。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海寇无齿老犯古雷,巡检司无力抵御,由铜山(东山)把总张万纪来将其击败。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侵略者窃据台湾、澎湖,派出舰艇出没于海澄、漳浦二县沿海的浯屿、白坑、东碇、莆头(将军澳)、古雷、洪屿、甲洲、沙州等地,明朝官军无能抵御。
  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古雷、铜山等地为抗清根据地。后来,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但大陆为清军所控制,实行“迁界”,将沿海划为“弃土”,居民内迁,建筑物尽毁,古雷也属“界外弃土”巡检司城被毁,只存残迹。近据县文物工作者实地查勘,城在古雷半岛中部的笔架山南麓,城墙部分残存,系以块石垒砌,中部填土,厚约1.5米,南门建城门,石构顶,宽7.4米,深5米,原有城楼,城门砌石上有工匠刻字“仕城林远数人砌石门,工完正德十年四月。”按万历元年《漳州府志》记载,古雷城系正统七年所建,只开东西二门,南门也许是正德十年增建。
  现在古雷所存在的一切古迹,都是清康熙十八年沿海“复界”以后才复建的,包括著名的下妈祖庙,港口妈祖庙、杏仔开漳圣王庙等。
  港口妈祖庙始建于元代,历史悠久,但清初迁界时被毁,现庙为康熙十八年复界后所重建。庙中立石碑三通,现存二通,一为康熙二十九年所立,一为乾隆五十二年所立,都是县官禁止豪强霸占泥泊涂滩的告示。杏仔开漳圣王庙也立一道康熙二十九年县官同样的告示:“泥泊系归公所有,任听滨民采取资生,毋许恶强霸占纷争,致滋讼隙,如敢故建,定行重究。”这显示“迁界”抛荒涂滩,打乱使用习惯,“复界”后发生纷争的情况。官府告示碑立在庙宇里,显示庙宇是村民常到之处,因为,“开漳圣王”为漳州各地群众所崇释,“妈祖”则是渔民心中的船海保护神,少不了来上香祈祷。
  15.菜屿列岛风光
  菜屿列岛在浮头湾南部,古雷半岛东侧,与杏仔村隔海相望。从前没有“列岛”名称,以渔民经常作业的五个岛屿称“五屿”。明天启年间,占据雅加达的荷兰殖民者派出舰队占据我国澎湖、台湾,常派舰艇到闽南沿海活动,亦商亦盗,菜屿等岛屿为其活动据点之一,以他们舰队司令内里斯·雷尔生(一译雷约兹)的名字命名,一些中国走私商来与交易,以闽南话的译音称礼氏列岛,这名称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解放后称菜屿列岛。
  菜屿列岛共包括18个岛屿,较大的有菜屿、巴流、井仔垵、沙洲、红屿和横屿6个岛,其中横屿距前5个岛较远,少有人去开发,因此,前5个岛称“五屿”,为渔民捕鱼、采紫菜的海域。“五屿”中,沙洲距古雷半岛最近,从杏仔村乘船先到沙洲。顾名思义,沙洲以有沙滩而得名,海滨有沙鱼石奇观,山上有一座古老的妈祖庙,始建于明代,渔民至此岛必朝拜,祈求保佑平安;与沙洲邻近的是井仔垵,以山脚有淡水井,饮用不竭而得名;井仔按东边毗邻的是巴流岛,两岛夹峙,形成海流,在海流中竖桁捕鱼,因“把流”网鱼,故称“巴流”。巴流是“五屿”中最好的渔场;巴流岛东面是菜屿,以盛产紫菜得名,也竖桁捕鱼,与巴流齐名,故俗称“五屿”为“巴流菜屿”;红屿在巴流岛的东南,是“五屿”中最大的岛,因岛上石头呈红色而得名,有多处风动石奇观。红屿南端设有台胞接待站。
  菜屿列岛海中是渔场,滨海礁石盛产紫菜、红菜,每年2月至4月采红菜,9月至隔年2月采紫菜,今虽多人工养殖紫菜,但以“五屿”天然生产的最佳。菜屿列岛自古就是宝岛,明清时代,官绅争购置为产业,至今,渔民尚能传述。
  在没有风浪时,乘舟游菜屿列岛观赏海岛美景,方能领会到“大海”的含义,波涛汹涌,海天一色,一望无际,人与大自然融在一起,这是陆上无法得到的感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林祥瑞
责任者
王文径
责任者
张勇功
相关人物
林兆恩
相关人物
张琏
相关人物
曾逸书丹
相关人物
卢维祯
相关人物
赵浑
相关人物
吴庭坚
相关人物
张太西
相关人物
陈森
相关人物
陈汝咸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