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榴地区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22
颗粒名称: 二、石榴地区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
页数: 5
页码: 1273-1277
摘要: 本文章介绍了漳浦县的四个旅游景点:古刹栖云岩、探花林士章墓、龙岭岩和小山城。其中,古刹栖云岩是一座古老的佛庵,环境优美;探花林士章墓是漳浦县第一大型的古墓葬,宏伟壮观;龙岭岩是建于明初的古刹,风光独特;小山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土地肥沃,为吴姓聚居地。这些景点都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对于喜欢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游的地方。
关键词: 漳浦县 名胜古迹

内容

1.古刹栖云岩
  石榴镇山城村与东山村接壤的栖云山中,有一座佛庵,称栖云岩,也称西庄岩,祀观音菩萨。庵坐北向南,为三间建筑,前有围墙,右有厢房。庵不大,但却古老。据庵中壁间碑记所载,唐时创建漳州后,即有僧人在此开基奉佛,但年代久远,庵倾废,事迹湮没。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僧开山重建,历代均有重修。
  庵四面环山,群峰叠嶂,白云卷舒,故称“栖云”。坑水从左而来,至庵前转折,往下直冲,形成小瀑布,泉声喧闹。坑两旁层峦耸翠,烟雾缭绕,有如仙境。明嘉靖间,本县乌石人林士章曾在此读书,一举而联捷进士,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万历皇帝曾御赐“忠爱”匾额,世称“忠爱公”。因此,“栖云”之名也有“云从龙,君臣交泰之象”之说。这也是“人因山显,山以人名”。林士章中式探花后,不忘旧谊,买庵左右二山地为庵产,事载《栖云岩碑》。游人至此观赏山水风光,还可发思古之幽情。
  2.探花林士章墓
  尚书、探花林士章墓在栖云山支脉举贤山下,俗称“探花墓”。举贤山也称倒插姜、一毗姜,故也以此为墓名。墓右侧有瀑布,夏季丰水期,声鸣如雷,故称其地为水吼坑。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探花及第,官至南京部尚书,此系他与夫人柳氏合葬墓,墓自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逝世时始建,至万历三十一年建造完成,历时首尾4年。建墓时,在附近埔仔设圩,称埔仔圩,以至成为村落,至今尚存。墓坐北向南,由朝迁派遣中书舍人(后官至户部右侍郎)毕懋康督建,以正二品规制建造,极为宏伟壮观,是漳浦县第一大型的古墓葬。墓上下分七级六庭,后有人造山丘,前有石虎、石羊、石马等兽雕,有四尊石翁仲,二文二武,有高大的石望柱一对,最下边是大鱼池。中间有享堂一座,享堂前有两座《谕祭文》碑亭,左边的是万历三十年(1602年),皇帝遣福建布政使司左参政孙光启谕祭,碑为青石雕,极为精美;右边的是皇帝派遣福建按察司副使朱汝器谕祭碑亭。两碑亭前各有两尊翁仲对面分列,一文一武,文在内,武在前。附近一带群众视那两尊石翁仲为神,认为右边的武士能兴妖作怪,左边的武士则被认为是保护百姓的,附近民众均前来烧香顶拜,给予披红挂绿,称“石将军”,更添探花墓的神秘色彩。1984年4月,林士章墓被列为漳浦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今林士章墓墓表饰物虽已部分被盗,而墓的主体及规模尚存,颇值一览。
  3.龙岭岩
  石榴镇龙岭村有一座建于明初的古刹青龙寺,俗称龙岭岩。龙岭岩位于龙岭隙东侧山中,寺坐东向西,面对三叉峰。龙岭原属南靖县,据《南靖县志》所载,龙岭岩始创僧了悟,法号本源禅师,被尊为一世祖师。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帝降御札征召本源禅师进京,后人把御札制木匾,悬挂寺中,永为镇寺之宝。本源的二、三、四传钵僧也均被称为祖师,尤其是三世祖师的灵应事迹,至今在龙岭一带传颂。
  寺为两进三开间结构,右边有厢房,主祀佛祖。大门对联:“青霭奇峰环佛国,龙回秀岭护禅林”。佛殿对联:“虚寒存了性,寂静见天心。”写景而融入禅理。正殿梁间悬挂黄道周于天启五年(1625年)亲题匾额:“泉锡还清”,因寺右有一泉水,名“卓锡泉”,引入寺中水池,甘香沁人,道周为题此匾,乡人至今宝之。寺前有种茶园、断雀庭、印月池、放光石,寺后山上有“飞来佛”,远山有参差(三叉)峰、龙湫贯等佳景,总称为“龙岭八景”,名闻遐迩。有“八景”诗:“佛号飞来古寺幽,参差罗列碧峰头。龙湫贯里激湍出,断雀庭中胜迹留。圃种奇茶香又淡,泉名卓锡注还悠。月池三印波心静,石上放光夜际浮。”
  寺中尚存石碑三通,分别刻于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天启间和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其中正德、乾隆的碑刻为《缘田碑记》和《置田碑记》。天启间的碑刻为《青龙山碑》,记述青龙寺历史及风光胜迹。翰林编修(后官至少詹事、武英殿大学士)、县人黄道周撰文,太常寺卿(后官至工部尚书)、县人蔡思充篆额,吏部员外郎(后官至陕西左布政使)、县人刘行义书丹。碑文部分风化,较难辨读,但碑记出自三位名人之手,其文物价值不可忽视。
  龙岭岩多与历史名人有缘,明嘉靖间,象牙顶车潘姓族人潘鸣时在龙岭岩读书,并潜研王阳明理学,终成学者。潘鸣时,字征平,号碧梧。隆庆二年(1568年)恩贡,授信阳州判官,后来辞官归隐,在漳州讲学。他死后,门人在南山寺侧建祠崇祀。他在顶车行乡约,积义仓,练乡兵,对乡土教化做出努力,事载《漳州府志》。至今,顶车潘姓尚在流传“潘碧梧先生”的事迹。
  古刹龙岭岩的胜迹吸引了远近游客,游览者观赏“卓锡还清”匾的书法,品尝卓锡泉水,别有一番情趣。
  4.小山城
  小山城位于漳浦县西区石榴镇的西部,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地,东狮山、西象山、南蛇山、北龟山、泉水注入盆地,汇成溪流,水源丰富,土地膏润肥沃,因为四山如城环抱,故名山城,为区别于南靖县山城镇,称为小山城。为吴姓聚居地,始祖则茂公于元末明初从火烧埔畚箕湖(在今南浦乡)迁到这里定居,传到清初,开拓了十多个村庄(号称十八社,不是确数),人口一万多,设墟场于人家社,称人家墟,为附近一带土产集散地。
  现在的石榴镇古名“车田”,自元代至治年间划属南胜县,后迁移县治改名南靖县,清雍正十一年才划回漳浦,小山城成为靖、和、浦三县边沿毗连处(平和县是明正德十四年从南靖县分设)。
  清末,由于血吸虫病流行,人口减少,加上盗匪骚扰,小山城部分人口迁移于接近平原的象牙庄一带,小山城只剩下大园头、人家、坑尾、庵兜、坑口、后厝(原名溪埔)、过溪(原名田中央)、石寨等八社,总户数仅百余户,人口不满一千,人家墟已不再设墟。
  吴沙故里
  小山城是台胞祖地之一,早在清康熙至雍正年间,已经有多人渡台垦拓,见于小山城族谱记载的有:山城吴姓始祖则茂公的第四世孙吴俊雄,去台湾。
  因为小山城吴姓族谱在记载到第五世以下只记载修谱者本支世系,而其他旁系无人修谱,所以五世以下去台湾者均未记入族谱。传衍于台湾的后裔则大都世代相传祖地在何处,只是因为地名变更等原因,寻根认祖颇费周折。在台湾开发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开拓宜兰第一人”吴沙后裔的寻根认祖也是这样。吴沙村(原名四结村)的吴沙第八代孙吴旺橘根据旧谱重修家谱,记载先祖吴沙出生地在“漳州府漳浦县西门外小山城无房大园头。”按,小山城吴姓始祖则茂公生二子:迈卿、进卿。迈卿传衍后裔于象牙庄新社、浦尾,分衍广东大埔、海丰。进卿生三子:长子云堂,所传后裔称“元房”,分居于大园头、平和韭菜坑;次子雪堂,所传后裔称“次房”。雪堂生三子,长子俊杰,传裔于小山城,分衍象牙庄新社、浦尾,次子俊雄,去台湾,三子俊伟,传裔崎溪,此乃小山城吴氏族谱所载。吴沙第八代孙吴旺橘据旧谱所编家谱记载,吴沙出生于小山城元房大园头,吴旺橘委托宜兰农工专科学校文史教师吴秀玉来小山城实地查对无讹。至于台湾一些媒体将吴沙出生地写成“大围头”,乃系笔误。
  小山城盆地的隘口有一座青龙庵,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年间重修,门前壁上嵌一块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所立购置庙产地址、地积、年租额,后面刻记献款者姓名、金额,其中有“山城吴化捐献一元”一条。据《宜兰文献》,吴化是吴沙的侄儿,帮助吴沙组织漳、泉、粤三籍移民垦拓宜兰,嘉庆三年(1798年)吴沙病逝后,吴化与吴沙的长子光裔继续吴沙的事业。吴化的能力比光裔强,曾组织噶玛兰族与垦民合力击退海盗的进犯,青史留名。而吴沙之弟吴立则是在嘉庆元年在抗击另一高山族“打马烟社”的进攻中战死。吴化是否吴立之子,无明文记载,也没有明文记载吴沙有其他胞弟和亲侄随吴沙渡台开拓宜兰,可能吴化是吴立之子,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与吴沙及吴沙之妻庄梳娘同时渡台的。吴化为故乡小山城青龙庵购置庙产捐献一元,时在吴沙渡台后19年,而吴沙于嘉庆元年(1796年)始开拓宜兰,“捐一元”时吴化与他父亲吴立还只是吴沙居三貂角准备进入噶玛兰(即后来的宜兰)的储备力量,也许曾回乡,那时无财,献一元已经难能可贵。也许吴化不是于乾隆三十八年与吴沙同时渡台,献款时他还在故乡小山城,以后才渡台加入吴沙垦拓喝玛兰的行列。总之,青龙庵门口壁上所携“山城吴化捐献一元”是闽台关系史上一个证物,受吴旺橘委托查访祖地的吴秀玉女士发现后“兴奋不已”,他认为“从吴化捐款建庵,更见其回馈乡里与热心公益,故能为众所拥戴,决非偶然。”(见吴秀玉所著《开兰始祖吴沙之研究》一书(台北师大书苑有限公司出版)第三章第二节《吴沙出生地考辨》)。
  据台湾文献,嘉庆年间随吴沙开拓宜兰,传裔于礁溪乡的小山城人还有吴承治。在台湾其他地方,也有小山城人的后裔。随着两岸交往的日益频繁,回小山城拜祖会亲的台胞也日见增多。
  革命老根据地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官府腐败无能,土豪劣绅武断乡曲,鱼肉人民,地处偏僻山区的小山城尤其如此。官府不能为民做主,群众只有自发起来与土豪斗争,以求生存。20世纪20年代,小山城农民吴古曲、吴牛掌等为首,组织“雷公会”反抗土豪统治。土豪则组织“十八猛”打击雷公会。吴古曲、吴牛掌得知共产党人王占春等在漳州南乡组织游击队,武装抗缴苛捐杂税,乃往南乡找王占春,请求支援。王占春即带领游击队深入山城、龙岭、车本等地,组织秘密农会,从反对土豪劣绅开始,建立群众基础。
  1932年春节前夕,驻漳国民党军49师师长张贞摊派“航空救国捐”(群众称“飞机捐”),小山城百余户人家,竟摊派600元银元。群众无力交纳,张贞派兵催缴。小山城秘密农会和游击队派人到漳州南乡向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漳州特派员邓子恢及漳州县委汇报情况。山城秘密农会按照邓子恢及漳州县委指示,在祠堂召开会议,促动族长向漳浦县政府提出减半征收的要求,县政府通过西区区公所派员答复:“张师长不准减,而且责令赶快交捐,不然就要派兵剿办!”秘密农会按照邓子恢及漳州县委指示,再次召开群众大会,作出武装抗捐的决定。
  1932年2月上旬,邓子恢及闽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队长王占春、政委李金发、参谋长冯翼飞等率领游击队开进小山城。当地群众见有红军游击队撑腰,抗捐斗争情绪高涨,经宣传发动,很快就组成农民自卫队,轮流在大路上站岗放哨。农会首先发动群众废除了家长征收的木材、烟叶、木炭出口捐,接着实行减租(减轻田租)。这些措施影响了周围村庄,如象牙庄、浦美、山坪顶等村农民都在与小山城与红军游击队联系后废除了苛捐杂税和实行减租。
  2月下旬,张贞要派出部队到小山城“清乡”,消息传来,小山城红军游击队和农民自卫队准备迎击。3月1日拂晓,张贞派出三连兵力,并调动靖和浦三县民团配合,共两千多人,分三路来围攻小山城。红军游击队在农民自卫队配合下,三路分驻,居高临下,踞险固守。这一仗,由清早一直打到黄昏,来犯之敌不能越雷池一步,龙溪墟民团长一人、士兵多人被打死,入晚只得撤退。
  3月5日,张贞增派两个连,共五个连,再从龙溪墟来攻小山城,又派一个营,在漳浦县长李鹏年率领的保安大队配合下,从漳浦县城来会攻。当时红军游击队只有30多人,农民自卫队只有160多人,且大部分弹药已在上次保卫战中消耗掉,因此主动撤离小山城,转移到隐蔽地带。敌人进入小山城,大肆抢掠。当夜,王占春率队反攻,迫使敌军撤出小山城,不敢再来进犯,小山城成为闽南一个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秘密农会公开活动,会员发展到七十多人,并将农会组织发展到小龙溪、崎溪、浦尾、岭后、长兴、东山、葛后等三十多个村庄。1932年1月,小山城成立共青团支部,团员由3人增加到9人。并成立少先队、童子团、妇女会。农民自卫队扩大到190多人,改为赤卫队。附近的龙岭也成立了有20多人的赤卫队。
  1932年4月20日,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49师向南溃逃。24日,红军第三军乘胜追击,攻占漳浦。山城、龙岭等地召开工农兵代表会议,建立苏维埃政府,进行分田。5月中旬,闽南红军游击队集中于漳浦整编,成立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第三团,简称红三团,开驻小山城。
  5月28日,驻漳中央红军东路军完成既定任务,撤回中央苏区。6月2日,以翁猪母为队长的漳浦保安大队进攻红三团根据地,红三团反攻,乘胜攻入漳浦县城,捕获民团首领陈祖武,押回小山城公审处决。张贞率49师从诏安回漳州,路经漳浦,以两团半的兵力,由漳浦保安大队及民团配合,进攻红三团。红三团撤出漳浦县城,到崎溪寨仔村休整,于5日夜受包围,王占春于率队突围时被敌机枪击中腹部,红三团战士伤亡七十多人。红三团突围后,退回小山城,王占春转移到白叶山医伤,因伤重而牺牲,时年27岁。
  1932年8月,蒋介石调十九路军驻福建“剿共”,作为中共漳州中心县委所在地的小山城及其周围革命根据地受到十九路军“围剿”。后来,十九路军领导人感悟“剿共”没有前途,于1933年11月20日发动反蒋的“福建事变”,停止向苏区进攻,其驻浦军队于12月15日撤出靖和浦革命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十九路军“闽变”失败后,国民党福建军政改组,一时未及重新部署对靖和浦苏区的围剿,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发展。1934年3月初,中共漳州县委改为靖和浦中心县委,后与饶和埔县委及潮澄饶县委合并为闽粤边特委,另成立靖和浦县委。驻山城。下辖五个区委,区域包括龙溪、海澄、南靖、平和、漳浦各革命根据地。18日,召开靖和浦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靖和浦边区苏维埃政府,开展分田活动。1936年10月成立属靖和浦中心县委领导的漳浦县委。
  后来,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先后受到国民党80师、157师、福建省第五行政区(漳州地区)保安司令部所调动的各县保安队“围剿”,红三团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与敌军周旋,地方工作人员隐蔽活动。小山城上有山洞,住过重要的革命干部,群众称为红军洞。早期的靖和浦苏区创建者邓子恢、王占春、李金发、冯翼飞等也住过“红军洞”。王、李、冯等在武装斗争中牺牲,邓子恢解放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写过革命回忆录《山城峰火》。
  5.革命老基点村车本
  车本村位于漳浦县西北部,县境最高峰石屏山(海拔1006米)的次峰烘炉峰(海拔815米)的山沟里,是全县海拔最高的村庄,隔一座山和一条溪与平和县欧寮村交界。从前称这一带为靖和浦边区,自解放后将南靖县程溪区分属龙海县(今龙海市)和漳浦县,这带为漳浦、平和、龙海三县(市)交界处。车本是一个只六十多户,三百四十多人的自然村,由于距最近处的山城村也有7公里多之遥,所以以单独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
  早在1932年,邓子恢、王占春等革命前辈到小山城创建革命根据地时,已将工作开展到车本村,纳入为革命基点村。在反动军队“围剿”革命根据地时,红三团凭藉车本村的险要形势,在当地群众配合下,进行壮烈的反围剿斗争,成立过车本乡苏维埃政府,中共闽粤边特委曾在车本村成立交通总站。
  红三团于1937年编入新四军北上抗日后,靖和浦革命根据地受到反动军警的“围剿”,遭受巨大牺牲。1942年,中共闽西南特委为执行南方局提出的“隐藏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方针,把党的干部和游击队全部撤出靖和浦地区。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撕毁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达成的政治协定,发动全面内战,中共闽南特委执行党中央“针锋相对,寸地必争”方针,于1946年5月派钟骞支队副政委柯永麟率领一支三十多人的小分队,到靖和浦边区恢复革命根据地。队伍迅速发展壮大。1948年春,漳州地委决定成立靖和浦县工作委员会,由柯永麟任书记,黎炳光为组织部长,张亚挞为宣传部长,县工委机关设在车本村。随即成立五个工作团。1948年4月成立靖和浦独立大队,在车本整训。县工委及所属工作团、独立大队,于1949年9月,在解放大军挺进闽南的大好形势下,和平解放漳浦。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老区建设,并在生活上、生产上给予扶持。车本村村后筑山塘,蓄水面积8亩。建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5千瓦,供全村照明及碾米、粉碎饲料之用。建小学一所,学童基本上普遍入学。1989年建成通小山城的7.2公里公路,利便了竹木的输出和化肥及生活必须品的输入,结束了用人工抬竹木到象牙墟交易生活必需品的历史。全村有水田320亩,由于山高水冷的原因,都种单季稻,山地1922多亩,大都造林和植竹,全村58户330多人,过着温饱的生活。现在建了新村,很多村民住新楼房。从前,冬季无农事,村民只有提“火笼”度日,现在,家家有电视机,程控电话也基本普及,村民“足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而且可欣赏各种文艺节目。
  这里的风光幽美,山上奇石与绿树相映成趣;山涧翠竹成荫,流水如琴。村西北侧有山峰叫田石尖,在群山中孤峰突挺,山顶巨石矗立,有如武夷大王峰,更胜厦门日光岩龙头石。这些,是平原地区所欣赏不到的。如此仙景一般的地方,值得一游。这里村民好客,不必考虑村里没有旅社饭店问题。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李林昌
责任者
林祥瑞
责任者
王文径
责任者
林士章
相关人物
毕懋康
相关人物
孙光启
相关人物
朱汝器
相关人物
石翁仲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刘行义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
吴旺橘
相关人物
吴沙
相关人物
俊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