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人社会观念的转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19
颗粒名称: 漳浦人社会观念的转变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3
页码: 1255-12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职业观念、服兵役观念和读书观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职业、参军和读书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开始尊重并追求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参军光荣和重视读书。这些转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发展和未来规划的追求和期望。
关键词: 漳浦县 发展 进步

内容

漳浦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县,在封建时代,交通不便,风气比较闭塞,社会观念没有什么转变。自清末“五口通商”以后,由于邻近通商口岸,受到“欧风东渐”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稍有改变;辛亥革命后,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人们的社会观念有较大的转变;解放后,受革命思想的宣导,人民的社会观念有进一步的转变;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社会观念又有新的转变。
  一、职业观念的转变
  漳浦自古是农业县,居民绝大多数务农。渔业资源虽然丰富,而在交通不便的时代,鱼类不易保鲜,运销困难,价格便宜。所以,沿海地区除可耕地及淡水极缺的海岛、半岛外,少有专业的渔民,而多数半渔半农,因为人们感到,粮食最重要。县内的商业户也很少,一般人认为,种田最根本,做生意虽能赚大钱,但财本无归也是常有的事。工匠更少,铁匠、石匠、木匠、理发师、裁缝师大都是外地人,本地人只泥水匠有一些,也是农忙务农,农闲才做工。封建社会人分四等:士、农、工、商,即是说,最高尚的人是“士”(当官的),其次便是农民,工人排第三等,商人排在末等,这是士大夫造的理论,他们认为,农民是生产者,没有农民种田,人们便无以为生;工人造屋修路,制造器具,比起农民生产粮食,其重要性属于次等,至于织布,那时还属于农家副业,何况原料都靠农民生产;士大夫看不起商人,认为商贾只是将别人的产品转手,从中获利,因而将其列为“民”的末等。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但平民能有几人考中当官?一般人为日食奔劳,连想也不敢想争取当官,一般农民保守思想浓厚,最高的理想是有自己的田地,地方安定,风调雨顺,愿意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世世代代当农民。
  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在旧社会受尽剥削的农民破天荒地翻过身来,无不意气风发。一些原来“手面赚食”的工匠、小贩也分得田地,更是以喜悦的心情操起锄头柄来。在农业合作化时,无论老农民、新农民,都热烈响应共产党号召,踊跃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有一些还在“手面赚食”的工匠、小贩申请加入农业社。社员们响往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劳动热情高涨。
  自1958年“大跃进”、公社化以后,大炼铁造成国民经济失调,浮夸风造成决策失误,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办食堂,在“放开肚皮吃饭”后,逢到“三年暂时性困难”,农民以“瓜菜代”弥补粮食不足。由于做了许多于生产无补的工,工分值大幅度下降,农民生活困难。以后,经过调整政策,生产有所恢复,而接着逢到“文化大革命”,生产受到破坏,农民生活好不起来。虽然理论上说务农无上光荣,然而明摆着的,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待遇不一样,一些人是因为压缩非农业人口而不得不“上山下乡”,一到允许恢复为“居民”(非农业人口)便纷纷打回老家。此后,还有一些原来世代务农的村民,千方百计地争取“农转非”。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转非”才不那么热。
  现在的情况是:无论种田、做生意、驾车、做修理工、当泥水匠、裁缝匠、理发师、服务员,都不会因为其职业而受歧视。
  服兵役观念的转变
  旧社会有“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俗谚。民国时期,来驻漳浦或过境的军队、官兵大都是北方人。只有20年代,以诏安人张贞为师长的49师,有许多闽南人,诏安、云霄、漳浦一带有较多的人当兵,那大都是无业游民,那时的兵员是募集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实行征兵制度,每户只有一名壮丁可以缓服兵役,漳浦开始有大量的人当兵。起初,人们以当兵卫国为光荣,而不久,见到壮丁一入“新兵招待所”(群众称为新兵凌迟所)便受虐待,入伍后也是形同奴隶,所以人们都不愿当兵。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汀漳师管区派官兵来漳浦接收新兵,以兴教寺残存的一座三进佛室为临时“新兵招待所”,实际是暂作监禁,新兵暴动逃走,被接兵部队开枪打死十多人,这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加害怕被抽壮丁,用尽贿赂、假报死亡、自残脚手等手段逃避兵役。以后,各保保长都采用摊派款项“公雇”一人冒名顶替中签壮丁入伍的办法。有一些兵痞,专门受雇代人当兵,入伍后伺机逃回,再次受雇代。
  解放后,人民政府也是实行兵役制度,称服兵役为参军,用宣传发动的方法,由于参加解放军光荣,待遇好,人人争取参军。由于兵额一再裁减,而且对参军者的身体条件、品质、学识程度要求甚高,要参军还不那么容易,人们对能入伍者无不投以羡慕的眼光。
  读书观念的转变
  这里所说“读书”指求学。明万历《漳浦县志》记载:“读书之家无论贫富,每岁首延师受业,虽乡村数家聚处亦有师。”那时,开放海澄月港与南洋通航贸易,漳浦的大量土产输往南洋,换回番银,农民生活比较好过,兴起了读书之风。所以,万历年间以至明朝败亡以前,是漳浦县人才辈出时期。虽然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在平定以后,恢复了以厦门为口岸的进出口贸易,如漳浦人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里所说“内地贱菲无足轻重之物,载至番邦皆同珍贝,是以沿海居民造作小巧技艺以及女红针黹,皆于洋船行销,岁收诸岛银钱货物百十万。”康熙后期,出现“家给户足”景象,继承了明代的读书风气,漳浦仍然人才辈出,盛况延续到乾隆年间。而在清代后期,封建械斗盛行,民穷财尽,人命朝不保夕,那顾得上读书,因此,自嘉庆以后,漳浦连一个进士也没有。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读书没有出路,绝大部分人不读书,有的只读到能写便条懂算加减乘除为止,中学生如凤毛麟角。20年代至30年代,国民党为了巩固政权,增设基层行政机构,吸收中等学校毕业或同等学历者进行培训,派充县政、区政人员、联保主任等;并增设学校,读书人多一条当教师的出路。当时政府为培养师资,在每一个行政区(相当于现在的地区市)设一所简易师范学校,招考小学毕业生入学,4年毕业,派充初级小学教员;全省设一所普通师范学校,招考初中毕业生入学,3年毕业,派充完全小学教员(以后各简易师范都改为普通师范),师范生免交学杂费和膳食费,使一些经济条件不充裕的学生也能得到师资培养,并从而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读书之风渐盛。
  抗日战争期间,实行征兵制度,学生和教师可以缓役。本来,当兵卫国应是光荣的,而国民党军队虐待兵丁,所以人们都不愿当兵,为逃避兵役,虽然经济困难也要设法入学读书,因而中小学生数激增,从此,限制16岁以上不得入初中及简师为一年级新生。在此之前,有20多岁才读初中一年级的。抗日战争促进读书风气,是当初意想不到的。
  解放后,各种事业大兴,需用大量人才,读书之风更加兴盛。改革开放后,人才层次大大提高,很多人刻苦学习,以期考上大专院校,就是考不上大专的,也争取入中专学得一技之长,利于就业。自小学至初中则列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大量增设,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普及。
  人际称呼的转变
  清代,对现任官员和曾任官员的绅士一般称“大人”或“老爷”。对知县称“大老爹”,县丞(相当于副县长)称“二老爹”,主簿(相当于秘书长或办公室主任)称“三老爹”,典史(相当于公安局长)称“四老爹”。民国时期,按实际职务称县长、秘书、局长、科长、科员,不再称呼“老爷”。
  “同志”一词古代指志趣相同的人(《国语·晋语四》:“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孙中山始用于同事或同道之间互称,群众不用。
  官员的妻子得称“太太”,冠以其夫的姓称某太太。后来逐渐用于尊称别人的妻子为某太太,不论有官无官。
  群众中间,对老者称叔公,对年纪较大者称呼“伯”或“叔”,对年纪与自己差不多者称呼“兄”,对妇女称婆、姆、婶、姑、嫂,视情况而定。对知其名者冠上其名称某伯、某婶等。
  对工匠,冠上其名称某师(“师傅”的简称)。对讼师和“行衙门”者,称某仙。“仙”是“先生”的合音,但对教师则清楚地称“先生”而不叫“仙”,以示尊敬。对看风水的,算命的,有时称“仙”,有时称“先生”。总之,“先生”与“仙”的称呼对象有区别,前者比较含有敬意。以“先生”互相称呼只在知识分子中间应用,冠上其姓称某先生,男女通用,很少称为“女士”。
  对官家子弟称“舍”(“少爷”的合音)是明清时代遗风,民国时期尚存。据说大官的后代“舍八代”,就是到第八代裔孙还可以称“舍”,蔡新的第八代孙名汛桃,人们称他“汛桃舍”,第九代蔡徵真不再称“舍”。
  “小姐”原是对官家女儿的称呼,后来用于对未婚女子的尊称,只在知识分子中间应用。
  以上是旧社会情况,解放后,人际称呼有很大改变。最普遍的是,除阶级敌人以外,人人都可称为同志。改革开放以后,“先生”的称呼又告抬头,并有称妇女为“太太”的。“小姐”这一称呼被滥用了,无论良家女子、女学生、女干部、女职工、女服务员、三陪女,都称小姐,而最通常的是称三陪女为“小姐”。有人以为称“小姐”能得妇女欢心,不论其年龄已老大,也以小姐称之。殊不知,现在有许多女老板,你若称她“小姐”,她便感到委屈,因为她手下的女职工才称“小姐”。也有一些女子,若称她“小姐”,她感到受了莫大的侮辱,因为三陪女通称“小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张贞
相关人物
孙中山
相关人物
蔡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农业生产合作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