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城区新旧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18
颗粒名称: 漳浦城区新旧地名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4
页码: 1252-1255
摘要: 本文主要描述了漳浦县城的老街巷和新区的新街巷的变迁和命名。它首先介绍了旧县志中记载的漳浦县城的八街八巷,并说明了这些街道和巷子现在的名称以及变化。然后,文章也介绍了新的城区和街道的名称和形成过程,如东城路、朝阳路等。最后,文章还提到了漳浦县城的一些历史建筑和地名的由来,如千秋楼。整篇文章展示了漳浦县城的历史和文化变迁,以及新旧地名的对照。
关键词: 漳浦县 变迁 发展

内容

一、旧街巷
  记载在清康熙《漳浦县志》(以下简称旧县志)里的漳浦县城八街八巷,现在已随着旧城改造而部分改建、改名。这里按漳浦县人民政府(1998)36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地名,与旧县志所载地名对照如下:
  县前街 以在县署(政府)前得名,它西接西街鹿市头,东接铺仔口。30年代漳浦县长吕思议改名为府前街,现仍名府前街。“铺仔口”以明清时代在那里设一个“县前铺”得名(“铺”是负责传递文书的以驿路分站)。
  东街 自铺仔口转折向南的一段。今统名“府前街”。
  学前街 俗称官学口街,以在县学(秀才读书的学校)前面得名。今公安局所在地即从前县学旧址,有孔子庙。学前街现为龙湖路的一段。
  西街 学前街西端转折向北,旧有木屐街、西街。木屐街不见于旧县志记载,大概在清代后期才有。西街从前北至顶仔头(今折向青年路处),解放后称为西大街,扩展至旧城西北隅与龙泉路交叉处(旧车站),20世纪90年代纳入金浦路南段。
  北街 北街是与西街并行的南北走向直街,北起新路尾,南至与县前街衔接,解放后名北大街,现基本保持解放前原貌。
  南街 西街未段折向南有城隍庙口街和南门街,旧县志统称为南街,今纳入为龙湖路的一段。
  院前街 以在“察院”前得名,东西走向,一头接西街,一头接北街。漳州设分守(或分巡)漳南道,明代,省派出一名参政或参议为漳南道长官,负责监察汀、漳二府工作,分设机构于漳浦,叫做“察院。”入清后,废除漳南道,改设汀漳龙道,不再在漳浦分设机构,“察院”旧址废。民国八年,在院前街设麦仔市,遂改称麦仔市街。今经扩宽改造,简名为麦市街。
  新路街 是县城最北的一条东西向横街,西起西门附近,东至北门附近,可能是明代漳浦县城最迟开辟的一条街道,故名新路街。清末战乱,新路街被夷为平地,后有霞潭村一家姓蔡的来将新路尾废墟开垦为园地。光绪年间,英国基督教会用极低廉的价钱在新路尾购得一片土地,盖起教堂、源梁医馆、牧师楼、医生楼、姑娘楼,一度被“白扇会”烧毁而后重建,民国初年又建逢源小学、养正女校。“新路尾”在新路街东端,原新路街西段废墟则被梅林一家姓陈的所开垦,民国二十三年被征用,辟为“福建省第五行政区体育场”,举行过一次有全行政区(今漳州市)九县参加的运动大会和一次漳浦全县运动会,后荒废。解放后辟为县体育场。
  记在旧县志里的巷道有:
  南门巷 在南门内。
  西塔巷 巷内有一座始建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的泗州佛院,院内有一座塔称为西塔,故名西塔巷。后佛院坍废,塔残存(解放后才折除)。巷口西街于清康熙十三年(1667年)建一座祀准提佛的小庵,称“准提室”,该巷遂改称为准提室巷,简称准提室,讹音叫成“水鸡室”。“水鸡”是一种味道鲜美的田蛙。
  忠孚巷 转音为东埔巷,在北街,通东水门(在往宪台村路上)。随着城墙的废除,南水门已无存,东埔巷仍旧。
  县巷 为县前街通官学口街道路,在今县公安局西边。
  火烧巷在北街,东通城墙(今东城路),西越北街接麦仔市街,与西街的许官巷相对。民国八年在麦仔市街与西街衔接处的古井头(又名石狮头)设菜市场,农民在许官巷摆尿桶收集肥料,故许官巷又名“拉尿巷”,因为与火烧巷相对,故有“火烧对拉尿”的俗谚。现火烧巷与许官巷都扩建为与麦市街同为一条大街,西通西湖公园,东通宪台村。
  欧厝巷 在今漳浦一中前面。
  古美巷 不详。
  不见于旧县志记载的巷道还有西街的万年春巷、三房巷、打锡巷、龙亭巷、造花巷、顶大巷、下大巷,北街的三舟巷、刘厝巷、高厝巷、任厝巷、司马巷,官学口街的花亭巷等。
  二、新区新街巷
  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后,县城市区迅速扩展,由本来面积不上3平方公里扩大到7平方公里,出现许多新街道和新的居民区,新旧地名对照如下:
  东城路是民国十七年就旧城墙建成的“环城马路”的基础上加上填溪造地建成的,原是“牛旧线”公路的一段,后形成街道。牛旧线外移。今界定自东门兜以西至朝阳路与龙泉路衔接的一段为东城路。
  朝阳路朝阳路是新开辟的漳浦第一条40米宽大街,西接东城路与龙泉路衔接(实验小学边),东与作为“牛旧线”新路的环城东路衔接,以是城区的“东大门”而命名为朝阳路。与朝阳交叉,同时建成的有大亭路(今名舟亭路),以这两条大街为主轴,连带改造了羊朝(羊寮)、宪台、草潭、河尾等旧村、建成朝阳、东阳新村,大街小巷都笔直交错,楼屋整齐大方。
  千秋楼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部将潘庚钟在撤离漳浦县城之前,折毁城垣。清总兵杨捷收复漳浦,发动地方绅士出资,征召民工重建城垣。除建东西南北四城楼以外,并在西北角城墙上建一座与城门楼同式样的楼台,挂“千秋保障”匾额,群众称为“千秋楼”。康熙十七年,总兵王进功等曾重修。后来,县官听信居民郑大忠的“风水”说,认为那座楼台对县城不利,报准将其折除。而那座楼台故址的城外一带已被叫做“千秋楼角”,简称“千秋楼”,成为地名,至今沿用。即今绥安镇卫生院所在地一带,为龙泉路东段北侧的居民区(党校附近一带)。
  倒城隙县城西北角(鸡笼山下)原来围着城墙,无路可通城外。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占领漳州后,于清同治四年正月二十一日(公历1865年2月16日),派一支队伍来攻漳浦,用铳炮将鸡笼山下城墙轰开一个缺口,进占县城。太平军败走后。城墙缺口一直没有修复,遂得了地名为“倒城隙”。在今金浦路南段与龙泉路交叉处,旧车站前面,是交通频繁的四叉路口,被称为县城的“北大门”。
  龙泉路龙泉路以有“龙井甘泉”得名。龙井甘泉又名龙湫井,为漳浦十景之一,是明代漳浦县城一带最著名的甘泉,其地点,据康熙县志记载“在城北堑河之侧”,即今供销总社处。康熙县志说该井“已为居民业圃者填积秽土,自是泉出不清”,即是说明末清初已经荒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会同地方耆老往实地找到遗迹,加以疏浚,立“龙井甘泉”碑,后又荒废。而该处所凿新井之水还是很清甘,人们不忘古迹,故以“龙泉”为路名。起初是“牛旧日线”公路经过城边的一段,现在成为街道,东叉过金浦路南段,与朝阳路及东城路相接,西至与324线交汇处的立交桥。
  茶井巷龙并甘泉于明末荒废后,县城附近发现另一处甘泉,由于在西湖村边而得名为“西湖井仔”。康熙县志则以其在虎山(虎仔山,讹音吼仔山,雅称好景山)之麓而称为“虎泉”,说它“味甘厚而有余香,以器盛之经年不变,烹茶最胜,酿酒可久藏,品泉者以此为最。泉深数尺,涌溢不干,山麓之田资灌溉焉。明崇祯间僧慧旨结庐于斯始辟得之。自龙井废,居民竞来取汲”。一直到近来,该泉仍为品茶者所取汲。它在田垅边,该田垅得名“茶井垅”,1984年,街路开辟到西辰岭下,茶井垅填平,后盖上房屋,形成一条巷道,名“茶井巷”。
  金融巷茶井巷之东为大园巷,以前是园地。大园巷之东为粮食局“再就业一条街”,在未有“倒城隙”以前,霞潭一带乡村都走这一条路进出西门。这路之东为金融巷。金融巷接入青年路处从前是县城西门,有城门楼,行人要从楼下城门经过。青年路是1964年6.1青年节开建的,只建到人民大会堂前,因“文化大革命”工程中断,1980年始开通到旧324线(今金鹿路),西门楼便是在那时折除的。从前,西门有内外二重城门,进外门之前要先经过架在护城壕上的石板桥。护城壕下通西湖,上接北护城壕(在今林业局下面供销总社处)。这一条西护城壕是县城唯一没有水的护城壕,故不写“护城河”而写“护城壕”,又称“堑壕”。20年代,自东门兜经北门兜至西城角的残废城墙折除改建“环城马路”,成为通途,牛墟先设在北门兜,30年代移设于西门外,那时西城墙残存,乡下牵牛来赴牛墟的,多从西护城壕出入,故西护城壕被叫做牛墟巷。80年代,牛墟改设于西湖市场,财政局在原牛墟巷建楼房租给干部职工,以后又陆续建了许多民居和林业局。在牛墟巷接青年路(原西门楼)处,建了多家银行,因而命名原牛墟巷为金融巷。金融巷西边是旧城墙(已废),越旧城墙为体育场。
  西湖路与西湖社现在将西宸岭下的中华路和越金鹿路直至与西街衔接的街道统名为西湖路,是“西湖”的地域概念扩大了。在南宋嘉定八年(1216年)开辟西湖之后130年左右,西湖社始祖直翁来西湖之滨定居(据蔡新《修谱纪疑》,直翁生于元代至元戊寅,即公元1338年),而到明代后期,西湖社已蔚为望族,清代人文更盛,西湖社人口逐渐增多,地域不断扩大。现在的“西湖”地域概念已不限于原来的西湖社。
  湖滨路与王顶新村西湖已经扩大,建为公园,其正门(东门)面向麦市街。湖的东岸是原来城墙,现建成一条水泥混凝土街道,命名为湖滨东路和湖滨南路。湖滨南路通过王顶新村边。王顶新村原名王顶社,在南溪边,溪上跨一座钢筋水泥桥(30年代以前是木桥)通西水门(讹称南水门,其实“仙脚穿”才是南水门),过水门便是准提室巷,通西街。随着城墙的折除,水门已不存在。王顶社与西湖社隔湖相望,现在已建成街巷笔直有序,楼房整齐的新村。王顶新村南临龙湖路,西临湖滨西路和湖滨别墅区,湖滨别墅区之西为金鹿路,都是新建的。
  龙湖路龙湖路起自国道324线漳浦大桥附近,叉过金鹿路(原324线),绕王顶新村南。现将官学口街纳入龙湖路,出东门兜,直至黄仓开发区,皆属龙湖路,自东门兜至黄仓开发区的一段己在建设。自王顶村至东门兜这一段,旧民居甚多,折迁安置不容易,大概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改建。
  还有许多新居住区和新街新巷,恕不一一罗列。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吕思议
相关人物
李世贤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漳浦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漳浦一中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