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的旅游资源(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17
颗粒名称: 漳浦县的旅游资源(下)
分类号: F590
页数: 4
页码: 1249-1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漳浦县旧县衙正堂和漳浦威惠庙。旧县衙正堂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政府办公场所,已有12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是漳浦县历史文物展览场所和县博物馆的馆址。漳浦威惠庙是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祖庙,自唐开元四年始建,历代不断修建扩建,现存正殿的明间和后殿等建筑,以及大量的历代建筑构件、石刻石雕等。这些古迹不仅是漳浦县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漳浦县 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

内容

八、延用年代最长的县衙——漳浦县旧县衙正堂
  漳浦县旧县衙,位于漳浦县城中心,今为漳浦宾馆,尚存正堂一座,利用为历史博物馆。漳浦县与漳州同时建置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唐开元四年(716年)州治与县治同时迁到今址,州县合署办公,贞元二年,州治迁龙溪(今芗城区),这里便作为漳浦县署衙门沿用了一千二百多年,直至本世纪五十年代,是闽南地区最古老的政府办公场所。
  漳浦县衙唐始建后,有史可查的就有宋绍兴二十二年(1153年),淳佑八年(1248年),明洪武三年(1370年),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等多几次重修和扩建。其间明正德间毁于兵火,之后重建。县衙坐北朝南,前为甬道,道前左为监房,兵房,刑房,工房,右为吏房,户房,礼房,大堂正南为仪门,门内有戒石亭,亭始建于明洪武,嘉靖间重建,并改本匾为石匾,匾今尚存,正面刻“民之父母”背面刻“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仪门东南侧为大门,上建谯楼,大堂左为仓库,右为宜宾馆,后为后堂,再后为知县廨,东为县丞廨,西为典吏廨。县衙五十年代尚作为县政府办公会议室,后遂渐拆除,至1984年拆后堂,仅存正堂及左右耳房。
  现存县衙正堂,为清康熙间重建,占地276平方米,墙体三合土夯筑,厚0.4米,墙土中夹井大量的碎砖瓦片,县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梁木结构,一斗三升式斗拱,悬山顶,青石鼓形雕花柱础,本柱无收分,前轩卷棚顶,第三进明间作屏风,是为知县的办案处,上悬清康熙十二年知县乔甲观书“亲民堂”匾以及洪武三年知县张理书“紫阳牧爱堂”匾,清乾隆七年,正在坐堂的漳浦知县朱以诚就是在这个公堂上被人杀死的,成为轰动朝野的一件大事。
  旧县衙正堂1986年重修以后,便作为漳浦县历史文物展览场所,1991年以后作为县博物馆的馆址。
  九、开漳圣王陈元光祖庙——漳浦威惠庙
  漳浦威惠庙,亦称西庙,位于漳浦县城西郊西宸岭上,祀开漳圣王陈元光及其夫人和重要部将。陈元光(656~711年)字廷炬,号龙湖,河南光州固始人,于唐总章二年随父归德将军陈政入闽,父死,代父领兵,平息战乱,辟地置屯,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疏请建置了漳州和漳浦县。景云二年(公元711年),陈元光战死。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州治和县治迁到李澳川(今漳浦县城),追封颖川侯,诏立庙于县西,建“盛德世祀”坊,之后宋明等历代一再加封赠直至为开漳圣王,由于陈元光在开发治理闽南地区的历史功绩,历代受到人民的崇敬,其香火遍及闽台。漳浦威惠庙也作为陈元光的第一座庙宇,吸引了海内外的大批香客游人。
  漳浦威惠庙自唐开元四年始建,历代不断进行修建扩建,有记载可查的有明弘治间知县吴云“当庙门为楼,三楹翼以左右,上接两庑”,嘉靖三十三年知县房寰再修,康熙二十六年知县杨遇“即楼址建门及前殿后寝”,其间小修小补代无间断,1990年县文物工作者对遗址进行调查和试掘,揭露出部分墙基和地面,出土了大量唐中期以来的历代陶瓷,查清宋代早中期曾有一次火灾和灾后大修,其中正殿的地层显示至少经历过三次以上的重建,并初步查清庙的范围,基本材料和平面布局:庙西北面为小山,东面为小溪,南面为鹿溪的旧溪道,现为水田,自东至西为石梁桥,桥后建“盛德世祀”坊,庙主体南向,沿中轴线依次为三门,丹墀,正殿,后殿,左右两厢,从山门到后殿南北深80米,东西宽50米,正殿深三间,13.5米,面宽五间,25米,墙体砌30×20×6的大砖砌筑,复莲或复盆式柱础,花岗石梭柱,六角石砖,屋面半圆瓦,采用变形莲花,金刚坐像,“庙”字等不同纹饰的瓦当,庙脊装饰陶制神兽;庙门厅深三间。宽五间,门前立清初雕刻的青石坐狮,门内立碑石;后殿面宽五间,两边建耳房,计25米,进深三间,9.5米,台梁木结构,悬山顶。威惠庙因年久失修,现存正殿的明间和后殿,两庑,正殿次、稍间的地面,庙区内还保存着大量的历代建筑构件,石刻石雕,宋代的铭文古井等。
  漳浦威惠庙自1990年以来,先后重建了牌坊,正殿,前殿和后殿。
  十、形式独特,保存完好的三圈圆土楼——锦江楼
  锦江楼,位于深土镇锦江村楼脚自然村,楼向正南,为内外三圈内通廊式圆土楼。为江头林姓16世祖林升泽建。江头林姓由乌石分衍,9世林黻,字廷华,号石江,迁居江头,传至林升泽,兄弟四人,升泽居长,为挑夫,晚年意外得到一笔财富,建楼时又恰逢闽江木排被洪水冲到村前的海面上,正好足够建楼所需的木料,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建成内圈,建成不久林升泽去世,其妻李灿续建了中圈和外圈,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全部竣工。现村中尚保存有林升泽夫妻的工笔重彩画像。
  锦江楼内圈平面直径25米,高三层3.0米,主楼四层,内墙厚均为0.5米,内侧从离地面2米处开始逐步收分,一层外墙石构,以上为三合土板筑,底层厚1.2米,内平均隔为十二间,每间深5米,二层墙厚1.0米,其中正北间作为祖堂,供奉锦江楼的建造者林升泽。前作走廊,宽1.6米,以方石柱接木柱承重;二楼作木结构内向通廊,三层外墙厚0.8米,无隔间,通达全圈,内侧以木柱承重,设十八组梁架,梁架作穿斗式,另于正南一间的二组山墙共二十组,正南间为上下楼梯间,梯道直通第四层主楼,系供村中壮丁在战时集中守卫用,主楼设左右两个小门,通过小门可上三层楼顶,楼顶双向坡顶,内侧和楼顶中脊均铺设大砖,可供人行走。又于墙上设二十支花岗石凿面的石槽,供排水用。楼内侧出檐檩以硬拱和正拱承重,楼门花岗石精构,三层,内外层平顶,中层券顶,上有石匾,刻:“锦江楼”以及“乾隆辛亥年端月旦建”,楼匾上与中圈主楼之间设雨棚,以四条横梁和二组梁架构成,作卷棚式,今废。二层外墙接近楼匾处设有一注水道,备于外敌用火烧门时注水灭火。楼中天井直径12米,中有井,井盖石板中挖一圆洞,仅可放入吊桶。楼中建筑物保存完好。
  中圈平面直径42米,高一层,隔为深4.5米的隔间。其中正南一间为门道,余三间一组,共七组,另正北二间为公厅,每间大致以中间为厅,左右为卧室,卧室前的两侧为雨棚。以木板构为小厨房,门与内圈门同式,同处一条中轴线,门匾刻“安澜著庆”及“嘉庆癸亥年端月旦置”,门上为三层门楼,门楼为双向坡顶,亦可从门楼两边小门登上楼墙。楼顶作内向单坡顶,外墙高于楼顶0.7米,沿墙边亦设有人行道,供防卫时行走。
  外圈平面直径58米,双向坡顶,均为平房,每户有一座厅间和1至3间房间不等,可见系家族统一组织,各户自行建造。
  锦江楼采用条石和三合土混合夯筑,墙体质量甚高,至今无出现裂缝,楼中木结构用材讲究,精细而不事雕凿。锦江楼作内外三圈,最高的内楼中心为四层,逐圈降低,最低为外圈一层,全楼外观呈金字塔形,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在闽西南土楼中是仅有的。
  锦江楼已受到国内外古建筑专家,研究民居建筑的专家的广泛注意,慕名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其介绍性,研究性的文章散见于国内外报刊。1988年,还曾作为拍摄电影《欢乐英雄》、《阴阳界》的主要外景地。
  十一、奇异的古火山岛——林进屿
  在发生于距今约1500至2000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中,火山喷发物堆积分布在今漳浦东部至龙海市的隆教乡一带,经一千多万年来地壳的运动和海浪的冲刷,林进屿,这次火山机构中的火山锥,露出了海面。
  林进屿位于前亭镇江口村海面,离岸1公里,全屿面积0.16平方公里,略呈圆锥形,东北面徒峭,西南面斜平,主峰海拨72.7米,火山喷发区主要集中于东北侧,形成一个直径约3米的喷出口以及成组大小如同盆状的小喷出口,四周还保存着岩浆的流动和气体喷出时呈放射状的痕迹,喷出的火山渣,火山弹和火山岩结体奇特,各具姿态,岩面上或呈密集的峰窝状,或呈乳突状,纺锤状,裸露出的玄武岩,则以六边形鳞状和柱状矗立于悬崖绝壁上,而散布于岛四周海滩上的风化了的玄武岩石,则被海浪淘洗成乌黑油亮,形成了各种奇异的造型。
  林进屿的主峰位于岛屿的东侧,遍布着不知名的参天古木,主峰下则为60多米深的悬崖,从这里,可以一览林进屿的全貌,可以俯瞰古火山口奇异的地形地貌,去想象千万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火山喷发,西南山坡上,野草茂密,山花烂熳,是山羊和野免出没的去处。
  传说明代宣德年间,长泰县人林震,患了顽疾,被继母遂出家门,流落到这座小岛上潜心苦读,饮用了岛上的山泉野菜,顽疾竟奇迹般地愈了,并于宣德五年考上了状元,也是漳州地区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这个小岛也因此得名,但林震的家乡无此传说,据旧县志,此岛名连进屿,“林进屿”属于讹音。
  林进屿特殊的古火山口地貌,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尚属仅见,且火山机构保存完整,喷出口多、极具旅游价值。
  十二、闽南地区保存最好的官建古城——六鳌城
  六鳌城原名陆鳌城,位于六鳌镇镇政府西侧的青山山腰,山兀起于海滩之中,四周极其空阔,元代就建有小城墙,设立巡检词,明洪武二十年(1688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防,新建为陆鳌守御千户所所城。是现在闽南地区保存较好的官建古城。
  六鳌城城墙全部石构,采用长约0.6~0.9米,厚0.3米的长条石砌筑,墙厚2~3米,根据山势地形起伏弯曲,高低有差,或直接筑于天然岩石上,由于地形峭峻,有的城墙内侧与路面等高,墙上夯筑三合土城垛,墙现残高5.0米,但多半已废,以至游人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正站在城墙上。六鳌城全城平面略呈长三角形,周长1931米,于东、南、西、北、三面建城门,城门石构券顶,上建有城楼,今废,其中北门为主城门,进深10米,面宽4米,门外建瓮城,立石坊,隆庆五年总兵杨南江又于门外建了一座关帝庙。此外全城建有五座水门,供无战事时兵民进出,水门根据山洪排泄的路线和水量设置,规格不一,形式也有别。西南城门两边建三座马面,马面4米见方,其侧作藏兵洞,城中即为青山,山中多为巨石密林,建有观察台,兵营,现存有遗址以及残石碑座数件,巨石上有三处摩崖石刻,其中保存得较好的有“嵯峨一片石,独对海中天,大地东南去,群山不敢前”,可能为明代守将所作,城墙内外遍长榕树,估计有三百多棵,大的几个人不能合抱,榕树根攀满城的岩石,把山腰复盖在绿荫里,远远看去,几乎看不见乌黑的城墙,城北门外为教场,现尚存“宪伯俞公泽枯靖海碑记”,“陶公惠鳌德政碑记”,“东张印梁先生澍德碑”等五通。均从不同的角度记载了六鳌城的历史。
  明初六鳌城建所之际,同时于泊浦,东平渡,了望建三座墩台(《闽书》记载为五座)。清康熙初年清廷与郑成功部对垒,沿海地区执行迁界政策,六鳌岛全在内迁范围,六鳌城被部分拆除,直到复界后才重修,设水师,由铜山营管辖,现存的南门砌死,通道也已填为平地,应是重建的证据。
  六鳌城现城垛基本无存,城墙也倒塌了二百多米,城中原有上千村民居住,这几年已陆续迁到山下定居,成为一座空城,电影《阴阳界》、《欢乐英雄》就是利用这座空城为主要外境拍摄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径
责任者
朱以诚
相关人物
张理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政
相关人物
李澳川
相关人物
吴云
相关人物
林升泽
相关人物
林震
相关人物
周德兴
相关人物
张印梁
相关人物
郑成功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